中國美學史優(yōu)秀讀后感想心得感悟
《中國美學史》審美意識的理論形態(tài)在中國古代及近現(xiàn)代發(fā)生、發(fā)展的歷史,通常指研究中國歷史中審美意識發(fā)生、發(fā)展和變化的歷史。下面是百分網(wǎng)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中國美學史讀后感,僅供參考。
中國美學史讀后感篇一
在沒有看這本書之前,我原以為美學只是簡單的、單一的。但是在我看過目錄之后,我知道了美學是復雜的,它不僅嚴格按照朝代順序,把人物、論著一一羅列,而且著重突出古典美學的發(fā)展軌跡,不同時代的審美趣味以及理論特色。這是一門復雜且嚴謹?shù)膶W科,它要求人們必須嚴肅且不失美感地來讀它、懂它。就像第一節(jié)的題目一樣,它帶著一種原始的美感。 作者在第一節(jié)剛開始就指出,禮,在遠古,是原始儀式。剛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頓了一下,有些不解,因為在我的印象中,禮對于我而言,僅僅是一種禮貌的表現(xiàn)方式,而在這里卻說遠在遠古時期,禮就作為一種儀式而存在。“儀式”這個詞,使我對“禮”這個字開始有了好奇。
王國維在《釋禮》中這樣寫,古文字中的“禮”字,下面是個“豆”,也就是盛飲食的器皿。因而作者認為,用飲食器皿作為禮的象形,包含了其下四種意義:首先,中國之禮,一開始就與飲食有關。這一點讓我尤其想不通,“禮”是如何與“飲食”聯(lián)系在一起的?難道古人認為最初的禮在飲食方面最先體現(xiàn)出來。還是在飲食上的“禮”表現(xiàn)得更為直接,更為重要?其次,飲食在中國文化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這樣一來,似乎對剛才的論點作了一些解釋!抖Y記?禮運》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這里就不難看出它首先肯定了中國之禮起源于飲食,而飲食中所涉及到的食物和類型,如農(nóng)作物、動物、飲料等,都是需要器皿來盛的。第三,講了禮進行中的兩大因素:飲食與舞樂?磥砉湃说亩Y,還是豐富多彩的,舞樂與飲食一樣,占據(jù)了他們生活中相當重要的位置。第四,講了禮的功能:“致其敬于鬼神”。飲食是禮的起源,把最日常的東西作為神圣的東西,現(xiàn)實了中國文化從一開始就具有實用性。飲食成了與神交往的最重要因素,成了神圣的禮的重要內(nèi)容。
中國的藝術(shù)源遠流長,燦爛輝煌,而從禮的開始上看,中國藝術(shù)一開始的輝煌似乎就要與盛飲食的器皿有關,而彩陶作為一種日常的生活用品,同時也是最神圣的禮器而成為遠古“禮”的象征。之所以稱彩陶是神圣的,一方面它的圖案是多姿多彩的,是一種審美的欣賞,而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它本身所可有的一些深邃的思想觀念,僅從這兩方面,又有誰能與彩陶相提并論呢?從小我們就聽過這樣一句話:“民以食為天”,人們的生存本性就是與吃有關。而在《老子》中更是用烹調(diào)來比喻治國---“治大國若烹小鮮”,也說明了國家的安定與帝王的飲食有關。而從飲食與神的關系上我們發(fā)現(xiàn)飲食在中國文化中占有世界其他人設文化都無法相比的重要地位,而這樣的一種力量也不斷的向著各個領域擴張著。
之后作者又談到:“禮”字的另一部分結(jié)構(gòu)---玉。正像飲食在禮中的重要地位一樣,玉在禮中也同樣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王國維《釋禮》說:“象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禮以玉。”而玉在中國地位更是可以與彩陶相媲美,而玉比起飲食的器皿來說,我覺得玉有一個更加突出的優(yōu)點,就是可以隨身攜帶,它即在禮器之中,又在儀式之人的身上。而另一方面,眾所周知,玉是一種有靈氣的東西,與性靈有關,因而它又代表了更多涵義。也許這就是古人選字的妙處所在,兩種奇妙的事物相疊,形成一種更奇妙的感覺。
從古至今,玉一直是中國文化中一道亮麗的風景,儒家以玉比德,詩人以玉喻心,俗人知玉為寶。而我們平時所說的“冰清玉潔”,“一片冰心在玉壺”也是它具有影響力的最直接體現(xiàn)。而更為重要的是,玉意味著中國人的道德理想和人格理想的純潔性追求,中國的藝術(shù),不論是文學,繪畫,還是書法園林 都有一種:“玉”的韻味在其中。
禮是一種禮儀,這種儀式構(gòu)成了文化的核心,而且是一種最重要的實踐活動。禮作為一個完整的整體,它包括四大因素:禮器、行禮之人、行禮地點及行禮過程。作為炎黃子孫,我們只有理解了禮的整體,才能理解禮的本質(zhì),理解禮的中國特色,從而更好地理解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泱泱五千年文明其中蘊含的歷史數(shù)不勝數(shù)。而中華美學也是一樣,值得我們細細品味一生。
中國美學史讀后感篇二
|對于中國美學史的對象和范圍的這種看法,我以為太狹窄了。
這涉及對美學對象的看法。美學不限于研究“美”。美學研究的對象是人類審美活動的本質(zhì)、特點和規(guī)律。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美學的范圍日益擴大,美學的分支學科越來越多,F(xiàn)代美學的體系,不僅包括哲學美學(基礎科學),而且包括審美心理學、審美社會學、審美發(fā)生學、審美文藝學以及審美應用科學。美學的這些分支學科,有的在古代就已得到相當?shù)陌l(fā)展,有的在古代僅僅有某種萌芽。我們研究美學史,應該站在現(xiàn)代的高度,把自己的視野放寬一些。
中國古典美學體系是以審美意象為中心的。它也包含有哲學美學、審美心理學、審美社會學、審美文藝學、審美教育學等多方面的內(nèi)容,而以審美文藝學(文藝美學)的內(nèi)容占的比重最大。在中國古典美學體系中,“美”并不是中心的范疇,也不是最高層次的范疇。“美”這個范疇在中國古典美學中的地位遠不如在西方美學中那樣重要。如果僅僅抓住“美”字來研究中國美學史,或者以“美”這個范疇為中心來研究中國美學史,那么一部中國美學史就將變得十分單調(diào)、貧乏,索然無味。 關于中國美學史的對象和范圍的另一種看法,認為中國美學史是研究中國人的審美意識的發(fā)生、發(fā)展和變化的歷史。因此,中國美學史不僅要研究歷史上那些美學理論著作,而且要研究歷史上各個時代的文學藝術(shù)作品所表現(xiàn)出來的審美意識(審美理想,審美趣味等等)。
后記 在結(jié)束本書的時候,我想對本書的體例以及有關的幾個問題作一些說明。
中國美學史上下兩千多年,涉及的范圍相當廣泛,內(nèi)容極為豐富。但是一本書的篇幅終究是有限的。這就產(chǎn)生一個矛盾。解決這個矛盾有兩種方法。一種方法是對每個時代的每一個美學思想家(或每一本有關美學的著作),不分大小主次地排列起來,一一加以簡略的介紹。這種方法容易把歷史變成流水賬。我覺得不很可取。另一種方法是突出重點,。抓住每個時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學思想家和美學著作,盡量把它們講充分一點。對于那些次要的、二三流的思想家,或者略去,或者附在重點人物的前后作簡略的介紹,或者作為背景材料來處理。這就是唐代史學家劉知幾說的“略小而存大,舉重以明輕”的方法。我決定采用這種方法。我覺得這種處理方法,比那種不分輕重主次,把大大小小的人物、著作并列起來介紹的方法,更能顯示中國美學遺產(chǎn)的精華和價值,也更便于我們把握中國古典美學的體系和中國美學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因為如本書《緒論》所說的,每個時代的美學思潮,總是集中地反映在那個時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學思想家的著作當中。
當然,采用這種方法,要注意處理好點和面、點和線的關系。所謂點和面的關系,就是一個時代的代表性人物(代表性著作)和這個時代的美學思潮的關系。
中國美學史讀后感篇三
中國古代美學思想從奴隸社會的時候就開始出現(xiàn)了,它的內(nèi)容豐富多樣,歷時長遠,從最初表現(xiàn)出來的巫文化到諸子時代的自然與心性、漢代的經(jīng)學、唐代的禪學、宋明的理學、清的古典美學和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美學,而且諸子時代里面又包括很多的學派對美學的不同觀點。以上的我列的可能不都對,在這么多的時段里面,我最感興趣的是諸子時代和禪學的美學觀點,因為他們所主張的觀點比較能深入我心,也能讓我在短時間內(nèi)理解并且接受,他們的觀點對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特別是對我們這些不知道該怎么去面對這繽紛但又復雜的社會的人們,現(xiàn)在的人們都麻木了,都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了······我自己在看了這些過去的哲人們的觀點之后,雖然只是少部分的關聯(lián)到美學的知識,但是講的都是人生的哲理,所以看了之后我不再像過去那樣每天無助的生活著了。儒家、道家和佛學的理論都讓我受益匪淺。總之得出的最深感受是:人活著要以善良的心去對待他人,不要奢求的太多,想要的太多,在得不到的情況下只會更加的痛苦。
中國的美學史之所以會給人那么多有用的啟示,就是因為之前的思想家們就把審美與藝術(shù)問題同宇宙、社會、人生的根本問題直接聯(lián)系起來加以觀察和思考,雖在表述和論證上顯得不夠系統(tǒng),但在根本上貫穿著自己獨特的深刻的哲學觀念。在古代文明發(fā)達的幾個國家中,中國美學自成一個獨立的嚴整的系統(tǒng)。中國古代美學是在和西方古代美學很不相同的歷史條件下產(chǎn)生的,中國的古代文明起源很早,在進入奴隸社會之后,由于生產(chǎn)力發(fā)展水平的限制,未能完全沖破原始公社制度的外殼,氏族社會的傳統(tǒng)、風尚習俗、意識形態(tài)大量地、長期地保留著。社會中人與人的關系雖已以階級對立為基礎,但仍然和血緣宗法關系結(jié)合在一起,表現(xiàn)為對上下尊卑的細密區(qū)分和講求倫理秩序。這種情況,一方面使中國古代奴隸社會不可能像希臘羅馬那樣獲得充分發(fā)展;另一方面又使中國古代奴隸社會直接地繼承和保留了氏族社會中素樸的、人道的和民主的精神,個體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對立表現(xiàn)得不那么十分尖銳。從春秋時代開始,理性精神顯著高漲,不少思想家提倡以個體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為理想,認為兩者的分裂對抗應當盡力避免。這個基本的觀念,深刻地影響了整個中國美學的發(fā)展。中國美學長期以來堅持從個體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中去找美,認為審美和藝術(shù)的價值就在于它們能從精神上有力地促進這種統(tǒng)一的實現(xiàn),從而把具有深刻哲理性的和諧和道德精神的美提到了首要位置,并經(jīng)常通過形象性的直觀方式和情感語言來表達。中國古代美學思想在春秋末年和戰(zhàn)國時期基本形成,以后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nèi)獲得了多方面的發(fā)展。
㈠ 、儒家的美學思想
儒家美學的創(chuàng)始者和重要代表是孔子。他的美學思想建立在他的“仁”學的基礎上,孔子從他的“仁”學出發(fā),總結(jié)、概括和發(fā)展了前人片斷的言論,第一次深刻地解釋了美與善的關系、審美與藝術(shù)的社會作用等問題。他把外在形式的美稱為“文”,把內(nèi)在道德的善稱為“質(zhì)”,認為文、質(zhì)應該統(tǒng)一起來,外在形式的美可以給人感官愉悅,但只有與善統(tǒng)一起來才具有真正的價值。真正的美就是人與人之間有親疏差等的互助互愛,即實現(xiàn)“仁”這個最高原則,構(gòu)成這種美的社會內(nèi)容的“仁”,并不是外部強加給人的東西,而是植根于血緣關系基礎上的普遍的內(nèi)在心理要求。從而,以“仁”為基礎和內(nèi)容的美的社會普遍性,與個體心理的具體性溶合在一起,不再是抽象的外在觀念或規(guī)約了?鬃訌娬{(diào)美與善不能分離,強調(diào)藝術(shù)的感染作用,認為審美與藝術(shù)的作用在于感發(fā)和陶冶人們的倫理情感,促進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發(fā)展?鬃拥谝粋從人的相互依存的社會性與個體的感性心理欲求相統(tǒng)一的高度來觀察審美與藝術(shù)問題,指出了審美與藝術(shù)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孔子之后,戰(zhàn)國時期儒家美學還是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鬃又蟮拿献又鲝埖娜诵员旧茖W說比孔子的學說,顯得更富哲理性,也更向人性思想的美學建構(gòu)進了一步,在“人性本善”的基礎上,孟子第一次提出了“共同美”的觀點,也就是說:美對所有審美主體來說都是共同的,而且審美主體面對各個不同的審美對象而獲得的美感也可能是相通、相似甚至是共同的,連審美的`過程也有可能是有共同性的。
、 、道家的美學思想
道家哲學和美學的創(chuàng)始人是老子,但道家美學的真正代表者是莊子及其學派。道家美學的全部思想建立在關于“道”的理論基礎之上。儒家美學很充分地肯定美與善、善與真的統(tǒng)一,認為這種統(tǒng)一是絕對合理和不容置疑的。而道家美學則相反,它處處致力于揭露美與善、美與真的尖銳矛盾以及美丑對立的相對性、虛幻性和不確實性。它甚至認為,各種人為的審美與藝術(shù)活動有害于人的自然本性的發(fā)展,道家的這一類說法似乎是對美與藝術(shù)的否定,實際上,它是針對中國古代從氏族社會進入階級社會之后,現(xiàn)實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美與善、美與真的分裂和對立以及以丑為美和以驕奢淫逸、傷身害生的感官享樂為美這樣一些社會現(xiàn)象而發(fā)的。所以,它在消極虛無的形態(tài)下,含有樸素的辯證法和深刻的批判精神。在道家看來,真正的美不是世俗人們所追求的感官聲色的愉快享受或權(quán)勢欲望的恣意滿足,也不是儒家虛偽的仁義道德的實現(xiàn),而是一種同自然無為的“道”合為一體、超越人世的利害得失、在精神上不為任何外物所奴役的絕對自由的境界。道家的觀點有“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都表明美在于超功利的自然無為。道家還把個體生命的價值、個體與他人的互不相爭的自由發(fā)展放在最高的位置,主張對人世的利害、得失、是非、榮辱、禍福采取一種聽其自然,不容于心的超越態(tài)度,認為這樣就可以從人世的苦難中獲得解脫,始終保持精神上的自由,達到美的境界,這種超越是精神上的主觀空想,帶有虛幻、消極和逃避現(xiàn)實的性質(zhì),但在另一方面,這種超越又恰好觸及到了審美觀的心理特征等問題。
㈢ 、佛家的美學思想
理解佛教美學、禪宗美學,首先要了解佛教對快樂的基本態(tài)度,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身樂、世俗樂,佛教對這個持否定的態(tài)度;一類是心樂、出世樂,佛教對此竭力持肯定的態(tài)度。身樂、世俗樂,就是我們世俗人孜孜不倦、日日追求的快樂,佛教把它稱之為“欲樂”,因為它滿足人的情欲享受,可以通過人們的感官明顯感受認知到。而心樂、出世樂與世俗人追求的快樂取向截然相反,也不可通過感覺知道,佛教把它稱之為“涅盤樂”不僅稍縱即逝、不可長久,而且會引起種種貪愛和對外帶來虛假快樂的外物的無盡索取,導致人生真諦的喪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佛教從對這兩種快樂情感的區(qū)分和態(tài)度奠定了其否定世俗美、肯定出世美的基本美學傾向。首先是對世俗美的批判和否定。為什么人們從觸、視、聽、聞、嗅這五覺快樂出發(fā)對引發(fā)快感的美色、美聲、美香、美味、細滑之物的追求是產(chǎn)生“大苦”的根源呢?因為它們都是因緣的暫時聚合,虛幻不實、不能永恒存在,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一切可以給五種感覺帶來快感的現(xiàn)實美是空幻的假象,即便感受現(xiàn)實美的審美主體的人是四大皆空的,這樣看來,現(xiàn)實世界就不是快樂的伊甸園,而是苦海茫茫的婆娑世界,那些帶來欲望享樂的種種樂事,都成為導致痛苦的根源。其次是對出世美的肯定和強調(diào)。世俗世界丑陋不堪,痛苦不已,如何遠離丑陋、擺脫痛苦呢?那就是走向出世,進入涅槃,就是改變對世俗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改變普通人的情感思想。破除了世俗的想法,使心如止水,也就破除了對虛幻的世俗之美的貪愛與執(zhí)取,根絕了人生痛苦的來源。擺脫痛苦的根本關鍵是不為內(nèi)情所牽、不為外物所動, 而是要保持一顆 “菩提心”,不為內(nèi)情所牽、不為外物所動,這是“無心之心”。 如此,佛教美學就體現(xiàn)出強烈的心性美學傾向。最后,在了解了佛教在反對世俗美的同時建構(gòu)獨特的出世美的美學主旨之外,我們還要注意佛教對世俗美的變相肯定。佛教也主張隨順世俗之見教化眾生,引導眾生在有中觀空,在虛妄中求真,在美的形式中領悟佛道,就成為佛教及其美學的另一取向。正是這一取向,使佛教美學對其否定的世俗美和形式美有加以變相的肯定,因而呈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世俗美學趣味和形式多樣的美學建樹。我本人是信仰佛教的,因為佛教的教義比較于其他宗教的教義更能感染我的心靈,我渴望自己能在對佛教的信仰過程中生發(fā)出對整個社會的真正的慈悲之心,而不是全身心的去憎惡這個社會;讓我能在面對這么復雜的社會也夠用有正確的生活態(tài)度。我最信仰或最最能感染我心靈的就是佛教行善,寬容和超越欲望的這些教義觀點。行善——行善并不是責任,而是一種權(quán)利,可以讓我們擁有健康和快樂,佛的愿望是要是人人及一切眾生都能夠成為和自己一樣的至善,至上的佛陀。寬容——寬容與了解的心,是心靈平靜的的因素,去寬容你的朋友,寬容你的親人并不能說明你的大度,能正確去寬容你的敵人或者大一點的去寬容這個雜亂的世界那才算是到達了寬容的真諦。能夠欣賞人世間一切美麗清香的人與事,對人間萬象抱著更寬容,更喜愛的胸襟,這樣才能把佛家所講的“空”提高到更高的境界。超越欲望——人生在世,除了生存的欲望以外,人還有各種各樣的欲望,名利,金錢,情欲等等。但是欲望是無止境的,欲望就像是海水,喝得越多越是饑渴,太強烈的欲望會造成痛苦和不幸。人的生命幸福,是一種無欲與奉獻,是超越欲望后的安穩(wěn)與寧靜。所以,請帶著佛性去生活吧!
儒家的“真正的美就是人與人之間有親疏差等的互助互愛,即實現(xiàn)‘仁’這個最高原則,構(gòu)成這種美的社會內(nèi)容的‘仁’”; 道家的“真正的美不是世俗人們所追求的感官聲色的愉快享受或權(quán)勢欲望的恣意滿足,也不是儒家虛偽的仁義道德的實現(xiàn),而是一種同自然無為的“道”合為一體、超越人世的利害得失、在精神上不為任何外物所奴役的絕對自由的境界”。佛教的“從對兩種快樂情感的區(qū)分和態(tài)度奠定了其否定世俗美、肯定出世美的基本美學”。他們?nèi)业挠^點都很精辟也很有教育意義,而且他們也是可以相互的融合的,道家美學缺乏儒家那種執(zhí)著于現(xiàn)實的積極入世的精神,在這方面,儒家對道家的虛無高蹈的傾向起著抵制和克服的作用。而道家對審美與藝術(shù)創(chuàng)作特征的深刻理解,又彌補了儒家在這方面認識不足的弱點,并且它的超功利的思想和敢于大膽揭穿假面的批判精神,是動搖和沖破正統(tǒng)禮法束縛的有力的思想武器。一般而言,道家美學的優(yōu)點所在,正是儒家美學的弱點所在,反之亦然。整個中國古代美學的理論基礎,是由相互對立而又相互補充的儒道兩家美學所構(gòu)成的。而佛家的思想是更進一步的理清了人活著應該有的價值最求。感受最深的就是在看他們的觀點時得出對做人的方法和建立健康生活的方式。做人或者是過生活,最重要的是要有滿足的心態(tài),不能一味的去尋求原本就不屬于自己的東西,該是你的就是你的,正所謂“得之,你幸;失之,你命”,而且要明白的是:欲望就像海水,喝得越多就越渴,最后的命運可能就是一無所有,最悲慘的就是連最珍貴的命都丟了。所以還不如以一顆真切的心態(tài)去熱愛生活,不管是生活在好的或不好的條件下,環(huán)境不允許你有好的生活,但是你的心態(tài)可以決定你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所以,請大家以正確的心態(tài)去面對生活!
【中國美學史優(yōu)秀讀后感想心得感悟】相關文章:
西方美學史讀后感想心得感悟(通用6篇)04-29
隨遇而安優(yōu)秀讀后感想心得感悟09-02
優(yōu)秀的讀后感想心得感悟范文09-05
女媧造人優(yōu)秀讀后感想心得感悟08-02
草葉集優(yōu)秀讀后感想心得感悟07-14
柳永優(yōu)秀讀后感想心得感悟作文07-29
紅與黑優(yōu)秀讀后感想心得感悟作文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