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龍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獨龍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獨龍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省人口最少的民族,使用獨龍語,沒有本民族文字。下面小編推薦獨龍族風俗習慣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關于獨龍族的風俗習慣
生活習俗
無論飲酒、吃飯和吃肉,獨龍族家庭內部都由主婦分食?腿藖砼R也平均分給一份。入夜后男子在火塘邊喝酒念祝詞,然后將酒碗拋在火塘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為吉兆。
獨龍族非常好客,如遇獵獲野獸或某家殺豬宰牛,便形成一種遠親近鄰共聚盛餐的宴會。此外,獨龍族還有招待素不相識過路人的習俗,對過路和投宿的客人,只要來到家中都熱情款待。認為有飯不給客人吃,天黑不留客人住,是一種見不得人的事。他們有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傳統(tǒng)習尚,視偷盜為最可恥的行徑。在獨龍族進行一些原始的祭祀活動時,游客不能參觀祭祀活動。
飲食
獨龍族的傳統(tǒng)飲食自然獨特。由于受社會經濟發(fā)育程度及周邊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歷史上他們的食物來源較為匱乏,屬于糧食和野生植物各占一半的雜食型結構。主食品種不多,主要是玉米、土豆、青稞、稗子、蕎子、燕麥等,其中淀粉質食物常常占有絕大部分的比例。炊具簡陋,多為竹、木制成,再加上副食和調料的缺乏,故制作食物的方法也很簡單,大多沿用以往燒、烤、煮的烹飪方法。近年來隨著各種豆類蔬菜的陸續(xù)傳入,獨龍族的佐食習慣也有所改變。日常飲食一天只吃早、晚兩頓,早餐以炒面、燒烤土豆為主,晚飯多是吃玉米及其它雜糧。因條件所限獨龍族一般口味清淡,油鹽不多。好飲酒,喝的是自釀的低度水酒。凡親友來往、生產協作、婚喪嫁娶、宗教儀式和節(jié)慶活動等都少不了酒,酒在獨龍族社會生活中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每當有客人遠道而來或逢年過節(jié),賓主都要相互摟著脖子,臉貼臉、嘴挨嘴地同時喝上一杯“同心酒”,以表達彼此間的友誼和忠心。另外,受附近藏族的影響還喜歡將茶葉、鹽和熬熟的動植物油混合在特制的竹筒里“打”茶飲用。
節(jié)日
獨龍族唯一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就是過年,獨龍語叫“卡雀哇”。一般在農歷的冬臘月,即每年的12月到翌年1月間舉行,沒有固定的日期,具體日子由各村寨自己選定。節(jié)日的長短視食物的多少而定,或兩三天,或四五天。節(jié)日里,人們祭祀天鬼山神、拋碗卜卦、共吃年飯、唱歌跳舞以至通宵達旦,而最熱鬧、最隆重的就是剽牛祭天。
婚俗
獨龍族婚姻嚴格實行氏族外婚制,即同一氏族的男女無論有沒有直系親緣關系,均不能通婚,各氏族之間有比較固定的婚姻集團。
獨龍族男女青年在婚前有社交自由,非婚子不受到社會歧視,并且結婚后還可將孩子帶到夫家。但在確定婚煙上,均需由父母作主;闊熃Y締一般經過訂婚和迎娶。無論 是定婚或迎娶,男方都要給女家送一定的彩禮。這種彩禮,獨龍語稱為“仆媽旺”。婚煙經雙方父母同意后,男方父母要邀上幾個親戚,帶上水酒(需雙數)去女方家訂親,女方父母則要請全村人來喝酒,并當而議定女子彩禮(身價)。彩禮按男方的經濟情況,多寡不一,量情而定。一般是一頭牛、一口鍋、一盤鐵三腳及幾件首飾。倘若一次不能湊齊,可以賒欠,以后再給。
結婚那天,男方父母、親戚、新郎、伴郎帶上酒肉聘禮去迎親,女方即殺豬待客。晚間,在女方家徹夜喝酒、跳舞、唱調子,表示祝賀。新郎新娘也與大家同樂。第二天,男方家即將新娘領走。新娘出嫁除一身穿戴外,并無什么嫁狀。新娘一到夫家門,婆婆便要牽著她的手在房內走一圈,邊走邊介紹情況:哪里是倉庫,哪里是水,哪里是豬圈等。當天,男方家也要殺豬款待客人,夜里亦喝酒唱調子,結婚儀式結束后,夫妻便開始共同生活。數月后,新郎需備上兩筒水酒、一條豬腿,偕同妻子一起回娘家看望女方父母,以示感謝。
獨龍族很少有離婚現象,倘若發(fā)生妻子棄夫而去的情況,若女家還有妹子,需由其妹來抵,否則,要退回全部采禮(身價),若男方主動提出離婚,則女家只需退少數彩禮或不退。
新中國成立后,獨龍族的婚姻習俗有了很大改變,青年男女均自由戀愛,并依法辦理登記手續(xù)。
喪葬習俗
獨龍族歷來實行土葬。棺槨以便于取材而定,有用四塊木板合成,也有用一株園木剜空后裝尸或拿竹篾席裹尸埋入土中的。人死后第二天即抬出。按獨龍人的禁忌,尸體不能直接從大門抬出,必須由住房的后壁或地板上另撬開一條縫將尸首送出。據說只有這樣做才不會繼續(xù)死人。出殯的時候,由一老人在前揮刀驅鬼開路、劃墳圈下葬。凡屬正常死亡的人,均埋在自家宅地不遠的地方。獨龍人認為,遠葬亡故的親人是一件于心不忍的事。
走進怒江獨龍族,聽聽他們的故事
怒江獨龍族
獨龍族居住在遙遠的西南邊陲、獨龍江畔,聚居著這樣一個民族。這個民族自古生活在崇山峻嶺中,條件惡劣、交通閉塞,雖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這個民族極為神秘,歷史上又被稱作“俅人”、“曲洛”,這個民族現被稱為獨龍族。
火塘,家庭的活動中心
獨龍人的生活離不開火塘。做飯、吃飯、看電視、待客多是在火塘進行,火塘是家庭的活動中心。老人、青年人、小孩都喜歡呆在火塘邊,男人年輕時喜歡在火塘邊烤著火抽根25元一支的卷煙男性,待老了手腳不好使了,氣溫一低更是離不開火塘;而女人幾乎是不上桌吃飯的,有客人的時候,她們忙著烤土豆、端茶送水、做菜、下拉,火塘邊總有她們忙碌的身影;近年來,在國家的扶持下,即使最遠的寨子也有了發(fā)電機,電視能收幾十個臺,小孩們喜歡在火塘邊打鬧著看《熊出沒》;家里的狗、小黑豬也喜歡烤火熱鬧的,在火塘邊來來回回,剛生過崽的狗媽媽似乎還分不清哪個是自己的孩子,慈祥的讓小豬睡在身邊。
早上10點鐘的陽光射進木屋,獨龍老人在火塘邊煮茶。純凈的空氣和飲水使獨龍族出現許多百歲老人,迪政當的木當小組就有兩位。圖中便是獨龍江木當寨子的一位百歲紋面老人,右邊是其八十歲的兒媳。一家人坐在火塘旁,男人們喝得舌頭越來越短,嘴唇越來越寬;女人忙來忙去,共度一個美好的夜晚!皣樌逼疱仌r要點一下火再吹滅,以此去掉雜質。嚇拉,一種用肉燉的酒,“貢山走一走,獨龍江走一走,要喝嚇拉到木當,要喝嚇拉到木當”,獨龍族人喜歡喝酒,男人女人都能喝!耙焕(音)”是一口干的意思,“二拉朽”是兩口干,以此類推。
嚇拉酒在獨龍族家家戶戶都常做,把肉炒熟,按一人一斤的量,把酒放入小炒鍋里熬上一會兒,起鍋時將液面點燃再吹滅,一鍋嚇拉就做好了。嚇拉上面浮著一層油,冷了會結起來,喝的時候還需要再熱一下。做嚇拉的肉類是多樣的,雞肉、蜂蛹、老鼠等都可以,不同的食材味道自然也不同。在獨龍人的眼中,相比雞肉下拉,蜂蛹嚇拉更難得、美味一些,不知外來人對此會作何感想。此外,獨龍人的酒量普遍很好,據說,在這每頓一斤、連續(xù)喝三天的量最好老實點。夜晚離開了火塘,悄悄的走著蛇形步,準確的躺倒在獨龍?zhí)菏仟汖埲藘?yōu)良的習慣,而且自熬酒是不上頭的,第二天醒來,照樣精神,絕不像城市里的某些瓶裝酒,醉后留有頭痛的后遺癥。來獨龍江,如果不上山,那就好好的享受火塘與嚇拉吧,那一定是件無比美好的事情!
獨龍族年輕女人大多也能喝酒的,客人喝得高興時,常常大方的陪客人喝上幾杯,圖中這位八十多的紋面老人也能喝上好幾杯,與我們一同歡樂玩笑,雖語言不通,但也其樂融融。
雪山竹葉菜
家常,城里的山珍海味
獨龍江地處高山峽谷,加上氣候寒冷等原因,耕地較少,對于常逛山的獨龍人來說,竹筍、蕨菜、菌類等野菜就成了家常便飯。而螞蚱、竹筍、菌子、竹蟲、蜂蛹、鼯鼠、草果等這些在外省人眼中的特色食物,對獨龍人來說更普通的不值一提。捕魚熬魚湯是獨龍江野外生活中的重要營養(yǎng)組成部分和精神寄托,簡陋的漁網用石頭做沉坨,用樹枝將其拉直放入河中,一端固定在岸邊,取下樹枝就算成功了,漁網通常第一天下午撒下,第二天早晨坐等收魚,一天有四五條三指大小的收入是極為可觀的,再配上獨龍江支流深處的河水,啊,太好喝了。
獨龍族小伙正在用竹竿下漁網。收獲的獨龍裂腹魚和扁頭魚。在獨龍江,最具人文特色的除了“下拉酒”,就是“獨龍”牌產品了。當地人喜歡在任何當地產的物品上,加上“獨龍”兩個字,以此彰顯原生態(tài)、無污染、半野生。獨龍牛、獨龍雞、獨龍豬、甚至獨龍土豆、獨龍石,都是城里人熱愛的東西。其中,獨龍雞常用來招待遠方來的客人,雞血酒是飯前最好的飲品,獨龍人常說“喝了雞血酒上山不累”;而獨龍牛名氣就更大了,其牛角和小腿是白色的,一頭的價格高達一萬二,比普通黃牛貴出了三分之一。
在一片倒木多的樹林里撿野生菌。半野生的獨龍牛,其牛角和小腿是白色的,一頭的價格高達一萬二,比普通黃牛貴出了三分之一。
雖然獨龍族在山谷里面的環(huán)境并不是很好,但是他們關于這個山谷有著很多的歷史故事,隨著獨龍族將要走通外面世界的路,這些歷史都會慢慢的消失了吧。
社會結構
獨龍語稱氏族為“尼勒”,意為同一祖先傳承下來具有血緣關系的共同體。大多數獨龍族人的氏族觀念已十分淡薄,已無共同的地域以及更多的政治經濟聯系而顯得十分松弛。只是以一種各兄弟家族所公認的祖先象征物留存在大家的記憶之中。氏族名稱也沒有圖騰的內容,多是以該氏族的某些特征來稱呼,有的還有一種超自然的象征意義。如20世紀50年代整個獨龍江流域所有的15個氏族中,有叫“木金”的,意為“天上誕生”;叫“當生”的,意為“紅皮膚”;還有叫“東勒”的,意為“性格暴躁”等等。有的本身就是地名,如“麻必洛”、“克勞洛”便是獨龍江上游兩大支流的名稱!奥楸亍焙汀翱藙凇贝蟾攀窃献宓拿Q,但其意義已不可考。而“洛”則是“河谷”的意思。氏族成員間有互相幫助及保護的責任,實行血族復仇制,任何一個成員受到外人的欺凌以至殺害,其他成員都有義務為他報仇。同一氏族內分出的家族之間不能通婚。
獨龍族的家族公社是由原氏族成員的不斷分裂(遷徙)而形成的,獨龍語稱為“其拉”或“吉可羅”,意為整體、全部的。截止20世紀50年代初,獨龍江流域共有54個家族公社。雖已處于解體階段而不再是完整的經濟單位,但較之原氏族組織仍在獨龍族社會生活中發(fā)揮著特有的作用。具體為:
、倜總家族公社有共同的地域,以山嶺、河谷、森林、溪流等劃分各自的界線,形成一個個自然村寨。一般來說,未經允許其他家族的成員不得遷入本家族領地內或墾荒、漁獵等。
、诿總家族公社都有一個自然形成的家族長(有的同時也是氏族頭人),稱為“卡桑”,一般都是由家族內輩分高、能說會道、較為富裕的男子擔任。卡桑同樣參加勞動,不得世襲,如果死亡或因故失去了威信,則另找新人代之。對內領導生產、主持祭祀、排解糾紛,對外負責納貢攤派、指揮作戰(zhàn)、訂立盟約。各家族公社之間獨立、平等、互不統(tǒng)屬。只有在共同反抗藏族封建領主和傈僳族統(tǒng)治者的殘酷剝削和掠奪時,一些近親的家族才會臨時結成類似聯盟的組織,較強大的家族成為聯盟的核心,其“卡!北闶锹撁说念I袖。有時會另產生一個軍事領袖,稱“甲卡”,作為“卡!钡闹。一旦對外戰(zhàn)爭狀態(tài)結束,這種聯盟也就自行解散了。
、奂易骞鐑炔拷雇ɑ椋瑢嵭凶逋饣。
、苊總家族公社都有各自獨特的名稱,習慣用各地自然環(huán)境的特點來命名和稱呼。如,“孔當”家族意即一塊寬大的壩子。“龍棍”家族,意即石頭多的地方。當然也有用家族長的名字來命名的,如“木千王”、“木千圖”等。
、菁易骞绯蓡T的名字前須冠以家族名稱或父名(女兒還冠以母名)。例如一個獨龍族姑娘阿婻的全名是白麗(家族名)·丁板(父名)·頂(母名)·阿克洽(愛稱)·婻(排行)。因此只要知道名字,就能判斷出是哪個家族,誰的子女,以及排行第幾。而且女子出嫁后也不改其家族的姓。
⑥家族公社通常包括兩三個以父系家長為主的原始共產制的大家庭,獨龍語稱為“宗”。 每一個大家庭一般包括父、子、孫三代,都有一個稱為“吉馬戛”的家長(有的同時也是家族長)。里面有好幾個火塘,代表著男子娶妻后實行火塘分居的小家庭,獨龍語稱為“卡爾信”。所有成員都要參加大家庭共耕地的勞動,收獲物歸大家庭集體所有。而屬于各個火塘(即小家庭)的少量土地,仍由大家庭成員協作共耕,收獲物則歸各火塘所有。大家庭中一般有兩種倉房:一種是被稱為“捧千”的用來統(tǒng)一存放大家庭里共同收獲物的大倉房,由年老的主婦管理。另一種則是以火塘為單位的各個小家庭自己的小倉庫,稱為“捧秋”。由小家庭的主婦來管理,主要是儲存小家庭糧物的地方。大家庭內部由各個火塘的主婦,先從大倉房中取出糧食輪流煮飯,吃完后再接著用小倉房里的,而各個小家庭不能拒絕,這已成為一種傳統(tǒng)的義務。吃飯時,通常由年長的主婦按人平均分配,不論大小哪怕是嬰兒也都要分一份。若老主婦不在,就依次由最年長的媳婦來分。這種“主婦管倉”、“主婦分食”等傳統(tǒng)做法,是獨龍族昔日母權制社會的遺俗,20世紀50年代,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生產勞動日益?zhèn)體化,一夫一妻制的個體家庭便從家族公社中分裂出來,成為獨龍族社會經濟的基本組織形式。小家庭包括夫婦及其子女,已很少三代同住。家庭內部男女地位基本平等,生產、家務以及子女婚姻大事一般是夫妻雙方共同協商而定。家長則由男子擔任。兒子婚后便要另立火塘與父分家,一個火塘就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單位。幼子則從父母共居,既是雙親的贍養(yǎng)者,又是財產的繼承人。
宗教
獨龍族在萬物有靈的傳統(tǒng)觀念支配下,比較普遍地相信鬼魂的存在和作用。他們對自然界的認識和崇拜集中表現在對各種鬼魂的信奉與祭祀上。而“神”似乎還沒有完全從其鬼魂觀念里分離出來。認為人們一生中的所有禍福都是由鬼魂決定的。圖騰崇拜的遺跡已絕少可見,而祖先崇拜的儀禮活動迄今為止尚未發(fā)現,也沒有任何偶體偶像的供置和膜拜。盛行祭鬼、巫師(“南木薩”、“烏”等)治病、砍鬼和占卜等一系列巫術活動。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藏族的苯教以及怒族和傈僳族原始宗教觀念的影響。20世紀30、40年代,基督教傳入獨龍江地區(qū)后,下游的部分獨龍族群眾開始信教。
獨龍族祭鬼由巫師進行,巫師有兩種,一種稱為“納木薩”,主持祭祀、打卦,另一種稱為“奪木薩”,專門從事驅鬼,“納木薩”的地位較高。
獨龍族認為人和動物都有兩個靈魂:“卜拉”(生魂)和“阿細”(亡魂)。人和動物的死亡總是卜拉先死。認為人和動物的卜拉是由天上的“格蒙”事先安排的,一旦卜拉被格蒙收回或被惡鬼害死,生命即告終結。卜拉既不復生也不轉世,而永遠消失。亡魂阿細,常加害于人畜,因此,人們常用酒肉飯食獻祭,或用燒麻布發(fā)出的臭氣熏趕阿細去“阿細默里”。獨龍族宗教認為阿細默里居住在地的另一面,那里一切都和人間相似,不僅有山水村寨、房舍牲畜,而生前共處的阿細死后也生活在一起,生前活多少歲,阿細也存在多少年。
獨龍族認為,從天的最高處至人間共有十層。第一層稱“南木年各若”,“木佩朋”所居,總管天上一切;第二層稱“木代”,居有“格蒙”,受轄于“木佩朋”,創(chuàng)造人間萬物,決定人畜生死,庇佑、賜福于人間;第三層稱“木達”,有東南西北四座天門,是眾鬼的住處,居有鬼王“南木曾木柔”;第四層稱“南木郎木松”,是眾鬼的休息處;第五層稱“南木嘎爾哇”,是鐵匠嘎爾哇的亡魂居住之地;第六層稱“大不拉”,是地上的活人和生禽的靈魂能夠串游到達的地方;第七層稱“南木奪默里”,是世上善良人和嬰兒的“阿細”居住之處;第八層稱“茲力木當木”,是惡鬼關押活人的“卜拉”的所在;第九層稱“赫爾木”,為各家屋頂上的空間;第十層稱“當木卡”,即各家的火塘;鹛潦亲钍艹绨莸募彝ナノ,每逢飲酒吃肉均要向火塘灑酒供肉祭祀;鹛辽系蔫F三腳架或支鍋的三塊石頭,都被視為神圣而不可褻瀆。
巫師有“南木薩”和“烏”兩種。過去由家族長或村寨頭人兼任。相傳“南木薩”是由“格蒙”選任的,他具有特殊的眼睛,能和會治病消災的“南木”交往。南木薩治病時先點燃松樹枝熏屋,以示潔凈,然后設供。他身披麻布毯,搖鈴擊鼓,迎接南木降臨,并稱由南木帶來天藥“生登梯”,而將其滴入病人口中。如果藥物被排泄,就認為病人靈魂已被格蒙收去,無法痊愈。不然,則要用雞或豬的靈魂去交換病人的靈魂,而南木薩的職責就是舉行換魂儀式!盀酢笔橇硪环N比較古老的巫師,他的職能是作預言和祭鬼。烏借助于巫術,在酒醉后又說又唱又跳,自稱崖鬼(獨龍族宗教中的一種惡鬼)附體,常預言某地將出現何種不幸,等等。每年春節(jié)前后,獨龍族要舉行一次剽牛祭鬼儀式,保村寨平安。由烏親手持刀宰殺,別人不得代替。
【獨龍族有哪些風俗習慣】相關文章:
獨龍族有哪些風俗習慣11-23
獨龍族有哪些風俗習慣11-24
獨龍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11-24
獨龍族風俗習慣11-24
獨龍族的風俗習慣11-24
獨龍族的風俗習慣有什么11-23
除夕有哪些風俗習慣03-07
壯族有哪些風俗習慣09-06
瑤族有哪些風俗習慣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