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虞美人李煜內(nèi)容賞析
《虞美人》是李煜詞作中最負盛名的佳作,藝術上有其獨到之處。下面是關于虞美人李煜內(nèi)容賞析的內(nèi)容,歡迎閱讀!
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注釋
此調(diào)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死后地下開出一朵鮮花,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diào),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zhuǎn)兩平韻。
了:指了結(jié),完結(jié)。
砌:即臺階。雕欄玉砌:指的是遠在金陵的南唐故宮。
應猶:可以作“依然”。
朱顏改:指的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的自稱。能:或作“都”、“那”、“還”、“卻”。
譯文
春花年年開放,秋月年年明亮,時光什么時候才能了結(jié)呢?在過去的歲月里,有太多令人傷心難過的往事。小樓昨夜又有東風吹來,登樓望月又忍不住回首故國。
舊日金陵城里精雕細刻的欄桿、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還都在吧,只不過里面住的人已經(jīng)換了。要問心中的愁恨有多少,大概就像東流的滔滔春水一樣,無窮無盡。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虞美人》是李煜的絕命之詞,當作于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是時李煜幽囚汴京已近三年。相傳李煜于七月七日生日當晚,在寓所命故妓作樂唱此詞,宋太宗聞知而命秦王趙廷美賜牽機藥將他毒死。宋代王铚《默記》云:“后主在賜第,因七夕,命故妓作樂,聲聞于外。太宗聞之,大怒。又傳‘小樓昨夜又東風’及‘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禍!睋(jù)這些記載可知,宋太宗一直對李煜心存懷疑,殺之而后快之心由來已久,這首詞是導致李煜被毒死的直接原因。
虞美人李煜內(nèi)容賞析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這一首詞大約作于南唐后主李煜歸宋后的第三年(978年)。據(jù)《五代詩話》(卷一)中《蓉槎蠡說》一文里寫道:“‘小樓昨夜又東風’歌聲未畢,牽機隨至!睜繖C是指毒藥,從這里我們足以看出這首詞是致李煜于死地的直接原因之一。
在《虞美人》這首詞中,李煜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diào)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jié)構,以問為起句,以答為結(jié)句,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使作者自己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同時表達了作者自己對故國的思念之情。
《虞美人》這首詞的起句以問的形式劈空而下,似乎有點沒頭沒腦。其實這一句蘊含的感情,十分深沉。由于作者李煜是南唐后主,在位時花天酒地。后來南唐滅于宋,李煜當了俘虜被囚禁起來。昔日的榮華寶貴變成了今日的冷落孤凄,這種經(jīng)歷使他厭倦歲月的周而復始,沖口道出了“春花秋月何時了”這樣的幽怨之詞。
詞的第二句“往事知多少?”從字面上看上去,與第一句“春花秋月何時了”好象沒什么聯(lián)系,但從感情上,與第一句表現(xiàn)的感情互為因果。年年月滿,歲歲花開,前途茫茫,苦無出路,回過頭看看自己的過去,反過來更增添了絕望的哀愁。
詞的第三句:“小樓昨夜又東風”,從感情的脈絡來說,與詞的第一句“春花秋月何時了”隔句相承。作了俘虜,囚居異地,屈辱地過著“日夕只以淚洗面”的生活,使李煜對一切都失掉了興趣,根本不想看到傷情的“春花秋月”了。但是,春風不解人意,偏偏又吹到他囚居的小樓上來挑逗,月色偏偏又照到了小樓上來拂動他的情思。春風明月依舊嫵媚,這給眷戀帝王生活、多愁善感的李煜增添了多少煩惱!
詞的第四句“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與“往事知多少”句內(nèi)容上似乎有矛盾——痛苦已使詞人害怕回首往事,可偏偏又要回首往事,這確實矛盾!這只有從情感上去體會,去把握,才可理解;貞浲率峭纯嗟模纯嗟默F(xiàn)實又迫使自己不能不去回首,這恰恰表現(xiàn)了李煜此時此刻無法擺脫愁苦心緒這種無可奈何的情境。
詞的下闋第一、二句“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雕欄玉砌等等這些都勾發(fā)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在這里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南唐后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詞的最后一問一答的兩句“問君能有幾多愁?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兩句是這首詞的靈魂所在,這兩句是以水喻愁的千古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在這里能引起讀者的廣泛共鳴,這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于結(jié)束的這兩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在這兩句詞中,作者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但是作者并沒有明確寫出他愁思的真實內(nèi)涵,即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可作者在詞中表現(xiàn)的僅僅是它的外部形態(tài),也就是“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抽取某種心靈上的呼應,并借用它來抒發(fā)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nèi)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tài)。比如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土淪喪,民不聊生,不少仁人志士低詠“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就說明了這種情況。
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所以李煜這首詞便能在廣泛的范圍內(nèi)產(chǎn)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從整體上來看,這首詞一會兒寫眼前景物,一會兒抒發(fā)著戀過去的感情,句與句之間又好象處處出現(xiàn)矛盾。但是我們只要把握住它的感情基調(diào)和理出感的脈絡,就不難理解了。它表達的思想感情在最后兩句點出來了,無論是寫過去還是寫現(xiàn)在,都是為抒發(fā)詞人象春水一樣無窮無盡、連綿不斷的憂愁。它從頭到尾貫穿著一種感情——“愁”。
李煜所抒發(fā)的是亡國之君的個人哀愁,這種個人哀愁談不上什么社會意義,但是卻有很強的感染力。特別是那些在生活中有不幸遭遇或者喪失掉某些美好東西的讀者,很容易同詞中表達的典型情感相呼應,引發(fā)出自己的愁苦之情。我們在閱讀這首詞的時候只要把握這首詞的感情脈絡,就能對它的藝術性作出正確評價。欣賞中感情活動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摸準藝術品的感情基調(diào),調(diào)動自己類似的情感體驗,去體味它,才能獲得更高更深的美的享受。
整體賞析
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
“春花秋月何時了”表明詞人身為階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傷懷!按夯ㄇ镌隆比硕嘁悦篮,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fā)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面對“春花秋月”這良辰美景,引起無限往事的回憶:“往事知多少?”回首往昔,身為國君,過去許許多多的事歷歷在目。據(jù)史書記載,李煜當國君時,日日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枉殺諫臣……透過此詩句,不難看出這位從威赫的國君淪為階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時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逼埱彝瞪男怯忠淮未猴L吹拂,春花又將怒放;叵肫鹉咸频耐醭、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國卻早已被滅亡。作者身居囚屋,聽著春風,望著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一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xiàn),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坝帧秉c明了“春花秋月”的時序變化,詞人降宋又茍活了一年,加重了上兩句流露的愁緒,也引出詞人對故國往事的回憶。
過片“雕欄玉砌應猶在”一句承上,寫的是回首中故國的情景。這句與上片一、三句相應,全從宇宙之永恒不變一面下筆。上文說“故國不堪回首”是不能忍受“回首”之悲苦,但這句“雕欄玉砌應猶在”,說明雖“不堪回首”,卻又不能不“回首”,而是時時刻刻都在“回首”。“只是朱顏改”一句揭示出物是人非。這句與上片二、四句呼應,全從人生短暫、變幻無常一面下筆,表現(xiàn)出“往事”“故國”“朱顏”都已經(jīng)長逝不復返的哀痛。這里暗含著李后主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感慨!爸祛仭币辉~在這里固然具體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但同時又是過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作者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一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后的千古絕唱——“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作者以其奔放之筆用問答的形式吐露心中深長的愁恨:先用發(fā)人深思的設問,點明抽象的本體“愁”,接著用生動的喻體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恨,極為貼切形象,不僅顯示了愁恨的悠長深遠,而且顯示了愁恨的洶涌翻騰,充分體現(xiàn)出奔騰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詞九首》其二“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西城楊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于結(jié)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nèi)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tài)。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并借用它來抒發(fā)自己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nèi)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tài)。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范圍內(nèi)產(chǎn)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
全詞以明凈、凝練、優(yōu)美、清新的語言,運用比喻、比擬、對比、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作者的真情實感。此詞感情之深厚強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顧一切,沖決而出之勢。一個處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國之君,竟敢如此大膽地抒發(fā)亡國之恨,是史所罕見的。李煜這種純真感情的全心傾注,大概就是王國維說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詞”,以致作者為此付出了生命。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五月之歌》)這首詞就是這樣的作品。
名家點評
宋·陳師道《后山詩話》:今語例襲陳言,但能轉(zhuǎn)移耳。世稱秦詞“愁如!睘樾缕,不知李國主已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但以“江”為“!睜。
宋·王楙《野客叢書》卷二十:《后山詩話》載王平甫子游謂秦少游“愁如海”之句,出于江南李后主之意;又有所自。樂天詩曰:“欲識愁多少,高于艷瀕堆。”劉禹錫詩曰:“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無限似儂愁”。得非祖此乎?則知好處前人皆已道過,后人但翻而用之耳。
宋·陳郁《藏一話腴》內(nèi)編卷上:太白云:“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江南后主曰:“問君還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甭约尤邳c,已覺精彩。至寇萊公則謂“愁情不斷如春水”,少游云“落紅萬點愁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矣。
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乙編卷一:詩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憂端如山來,洪洞不可掇”,趙嘏云“夕陽樓上山重疊,未抵春愁一倍多”是也。有以水喻愁者,李頎云“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李后主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秦少游云“落紅萬點愁如海”是也。賀方回云:“試問閑愁知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鄙w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為新奇,兼興中有比,意味更長。
宋·俞文豹《吹劍錄》:詩有一聯(lián)一字喚起一篇精神。李頎詩:“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崩詈笾髟~:“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明·董其昌《評注使讀草堂詩馀》:山谷羨后主此詞。荊公云:“未若‘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尤為高妙!
明·卓人月《古今詞統(tǒng)》卷八:徐士俊云:只一“又”字,宋元以來抄者無數(shù),終不厭煩。
明末清初·尤侗《延露詞序》:詩何以“馀”哉?“小樓昨夜”,《哀江頭》之馀也。
明末清初·王士禛《花草蒙拾》:鐘隱入汴后,“春花秋月”諸詞,與“此中日夕只以眼淚洗面”一帖,同是千古情種,較長城公煞是可憐。
清·沈雄《古今詞話》:李后主詞:“春花秋月何時了······”當以此闋為最。
清·馮金伯《詞苑萃編》卷二引《詞潔》:王介甫問黃魯直,李后主詞何句最佳。魯直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介甫以為未若“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介甫之言是矣。顧以專論后主之詞可耳,尚非詞之至也。若總統(tǒng)諸家而求極致,于不食煙火;不落言詮,如女中之有國色,無事矜莊修飾,使當之者忽然自失,而未由仿佛其皎好,其惟太白“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乎,惜乎今之才人、動而不靜,往而不返,識此宗趣者蓋寡。
清·譚獻《詞辨》卷二:二詞(謂此闋及“風回小院”闋)終當以神品目之。后主之詞,足當太白詩篇,高奇無匹。
清·陳廷焯《云韶集》卷一:一聲慟歌,如聞哀猿,嗚咽纏綿,滿紙血淚。
近代·王闿運《湘綺樓詞選》:常語耳,以初見故佳,再學便濫矣。朱顏本是山河,因歸宋不敢言耳。若直說山河改,反又淺也。結(jié)亦恰到好處。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亡國之音,何哀思之深耶!”傳誦禁庭,不加憫而被禍,失國者不殉宗社而任人宰割,良足傷矣!逗笊皆娫挕分^秦少游詞“飛紅萬點愁如海”,出于后主“一江春水”句,《野客叢書》又謂李白之“愁高滟澦堆”,劉禹錫之“水流無限似依愁”,為后主詞所祖。但以水喻愁,詞家意所易到,屢見載籍,未必互相沿用。就詞而論,李、劉、秦諸家之以水喻愁,不若后主之“春江”九字,真?zhèn)娜苏Z也。
現(xiàn)代·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感懷故國,悲憤已極。起句,追維往事,痛不欲生!滿腔恨血,噴薄而出:誠《天問》之遺也!靶恰本涑衅鹁,縮筆吞咽;“故國”句承起句,放筆呼號。一“又”字慘甚。東風又入,可見春花秋月一時尚不得遽了。罪孽未滿,苦痛未盡,仍須偷息人間,歷盡磨折。下片承上,從故國月明想入,揭出物是人非之意。末以問答語,吐露心中萬斛愁恨,令人不堪卒讀。通首一氣盤旋,曲折動蕩,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現(xiàn)代·王方俊《唐宋詞賞析》:這首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的名作《虞美人》,被前人譽為“詞中之帝”,是李煜囚居汴京時所作。據(jù)王輊《默記》載:“歸朝(指李煜降宋后),郁郁不樂,見于詞語。”本詞就是抒寫這種懷念故國之情,哀嘆亡國之痛的情懷的。
作者簡介
李煜(937—978),南唐末代君主。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李璟第六子。國破降宋。后為宋太宗毒死。李煜在政治上雖庸駑無能,但其藝術才華卻卓絕非凡。工書法,善繪畫,精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被譽為“千古詞帝”,對后世影響亦大。其詞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詞》中,F(xiàn)存詞可確定者三十八首,存詩十六首。
【虞美人李煜內(nèi)容賞析】相關文章:
李煜浣溪沙和虞美人內(nèi)容賞析07-08
虞美人李煜賞析06-18
李煜的《虞美人》賞析06-20
李煜虞美人的賞析06-20
李煜虞美人賞析06-20
虞美人李煜的賞析06-20
李煜的虞美人賞析06-19
高中虞美人李煜賞析06-18
虞美人李煜字句賞析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