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童年》心得體會
我們心里有一些收獲后,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么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童年》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童年》心得體會1
閱讀的是黃武雄教的《童年與解放》,動筆寫讀后感之前,涌入腦海的竟然是最近幾所大學頻頻爆出的大學生犯罪案。他們都接受過良好的“文明”教育,但隨著歲月的增長,從“自然人”成長為“文明人”。正是“文明”給自己帶來了不堪重負的重量與壓力而無處躲避,徘徊在地域和天堂的邊緣不能自已。也許需要解放的不僅僅是孩子的童年,還有成年的我們,因為捫心自問,太多的時候我們在文明能力的影響下,自然能力越來越弱,最后變成了“空心”的工具而不是自然本真的自己。
“自然能力是辨認性的、洞察性的、整體性的,所處理的是無窮多個變數(shù)。文明能力則為描述性的、控制性的、分析性的,所處理的是一個到數(shù)個的有限個變數(shù)。人生下來認識世界,先是發(fā)揮自然能力,然后發(fā)展文明能力,到了知性逐漸成熟時,需要的是融合文明的訓練與自然的直觀,人的生命與創(chuàng)造才得以開展”。
黃武雄認為兒童作為自然人從一出生就擁有三種“源于自然的原始創(chuàng)造特質(zhì)”,它們分別是“辨認特征與無邊好奇”;“生之勇氣”和“寬容無邪,不存偏見”。正是因為這些天生的特質(zhì),他們能都很快的適應文明、傳承文明、發(fā)展文明,但可惜的是隨著長大成人,因為要適應環(huán)境,受文明制約而喪失了流淌在自己血液中的這些原始特質(zhì)。這些源于自然的特質(zhì)是“價值中立的”,沒有善惡之分,沒有神魔圣暴之分,正因為如此,兒童在短短的時間就學會適應環(huán)境。那么,我們提供給他們什么樣的環(huán)境就顯得至關(guān)重要了。記得曾讀過一個有關(guān)于天鵝的故事說小天鵝從蛋殼里孵化出來后第一次睜開眼睛,首先看見什么動物,就把這種動物認作媽媽,這種出生后的“認母”現(xiàn)象,是動物智力發(fā)展中的“母親印刻期”,錯過這個時期再也不能彌補。小兒心理和智能發(fā)育,也存在類似狀況,正如惠特曼所說:“有一個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見最初的東西,他就變成那東西,那東西就變成了他的一部分……。”外界的一切相遇對兒童都是刺激,他們需要自己吸收、組織、加以同化,必要時改變原有的認知圖式去順應,整個過程遵循“由直覺而理性,由具體而抽象,由特殊而普通,由現(xiàn)在而過去而未來”。反思我們提供給兒童的“文明”教育情景,是否遵循了這一規(guī)律,我們打破了秩序,剝奪了過程,沒有讓他們自主的同化,直接強迫他們?nèi)ロ槕?/p>
兒童必須通過親身不斷的體驗才能成長,體驗是兒童的自然特質(zhì),如果把文明當作死的禮物送給他,強迫他接受的話反而會使他反其道而行之。平時的學習如果沒有體驗和感悟,只靠死記硬背或單向接受,知識就會死去,根本不能成為人的一部分,更談不上成為人生的智慧,相反可能成為被人利用的工具,最終,人也不能稱其為人而成為“無心”的工具。實際上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培養(yǎng)了很多缺乏心智的“精英”,猶如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機器或工具。就連我們,如果反思一下,難道不是機器和工具嗎?
“人原是自然的兒女,如果人有所謂本來面目,那么人的本來面目,便暗藏于自然的母體!比绻逃齼和瘜W⒂谧鲎约旱氖虑,他們不會懼怕摔跤和失敗,也不會狹隘和自私,但是,人類社會傾向于把做事轉(zhuǎn)化成人與人之間的比較,挑起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人的挫折感和不健康的嫉妒心,甚至邪惡想法油然而生。人便失去原本的寬容、曠達的自由的天性而變得狹隘、猥瑣、陰暗和自私。記得浙江工商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徐斌做過一個演講《心懷童年的孩子回家了》。他在演講中說自己:“
一不當體制的工具,為之增添什么政績,不在乎領(lǐng)導評價;
二不為個人經(jīng)營體制里的名、利、官;
三從自已的良心和是非出發(fā),自覺抵制、消解體制中的假大空痼疾。”
如果每一位家長和老師都能如此,我們培養(yǎng)出的孩子和學生必然是知性而成熟的。我想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文明也需要這樣的情懷和勇氣。
讀《童年》心得體會2
童年就像童話,美好而又那么豐富多彩。童年是彩色的,是美好的,那么你知道童年是什么味道嗎?沒錯,童年是果香味的。
《果香味的童年》封面上一個穿著白色襯衫和黑色短褲的小男孩,腳踩著灑滿陽光的蔚藍的海水,雙手輕扶手工小帆船,屈膝彎腰目視前方,仿佛在說:出發(fā)嘍!白色的小帆船帶著孩子從生活的彼案出發(fā)了,我的心也一起出發(fā)了!
雖然書封面非常吸引人,但是當你認真讀過書中內(nèi)容后,你會發(fā)現(xiàn)內(nèi)容比封面有趣得多。書中將孩子們的童年生活寫的快樂美好,讓人抬頭看向天空,都覺得云朵就是天空的翅膀。
在書中所有文章中,最讓我入迷的就是《外婆,外婆,你在哪里?》,這篇感人而又美好的文章,作者寫盡了外婆生前對她的愛,也寫盡了自己外婆離世后的悲痛,而自己也在這場夢中不愿醒來。當我將整篇文章讀完后,一滴淚水在我不知不覺中掉在了書桌上。
我低下頭看著那一滴淚水,不禁想起了我那善良而慈祥的姥爺,還記得去年暑假在姥爺家院子里玩的情景。院子很大,種著許多植物,還有很多蔬菜。他們香氣撲鼻,時不時引來幾只蝴蝶或蜜蜂。我回頭一望,總能看到在躺椅上休息的姥爺,玩兒累了,我就去拿個小凳子坐在姥爺旁邊找姥爺聊天,我問:“姥爺,你會不會永遠陪著我?”“會的,姥爺會一直在,一直在。”望著明亮的天空,我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有朵盛開的云,緩緩滑過山頂,隨風飄向天邊,那時的我,還不明白,有些告別就是最后一面。就在去年秋天,我的姥爺永遠離開了我。想到這里,我的眼淚控制不住的往下掉。
不得不說,這真是一本適合我們孩子閱讀的書。
讀《童年》心得體會3
童年,可以像一顆糖,滋味很甜,當它從舌尖滑過,便留下一絲隱約的酸澀;童年,也可以像一把茶葉,味道微苦,但當它被記憶之水化為一杯熱茶,便失了苦澀,再次回味,只剩甘甜。
——題記
記得五歲時,因為聽一盒磁帶而錯過了自己最愛看的動畫片;九歲時,因為捧著一本書而忘了自己與小伙伴們“做完作業(yè)到院子里玩”的約定......而今,四年光陰已離我遠去,十三歲的我卻只記得那盒磁帶與那本書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童年》。
望著嵌入窗框的深藍色天幕,手捧一杯熱乎乎的牛奶,我第一次發(fā)現(xiàn),沒有被星星所點綴的夜空竟也顯得如此深邃;又一次翻開了這本已經(jīng)在書柜中靜默了多年的《童年》,摸著有些發(fā)黃的紙張,我第一次發(fā)現(xiàn),讀這本書的時候,總能感受到一種似乎并不屬于童年與孩子的辛酸。
“童年”,在大多數(shù)人看來,就應該是一個與“苦難”毫不相干的字眼,大部分人只要一看到這兩個字便會立即想到像“天真爛漫”、“無憂無慮”這樣的形容詞,卻殊不知還有許多人的童年并非如此,充斥在他們的童年中的,不是歡笑與快活,而是苦難與艱辛,......《童年》中的主人公阿廖沙便是如此,但與此同時,他也因這些苦難而成長。
在阿廖沙三到十歲——這段本應該充滿樂與輕松自由的日子里,三歲的他卻因為父親去世隨母親來到了外祖父家——這個家人之間都相互仇視的“人間地獄”,分家之前,兩個舅舅為了分家吵架斗毆,分家之后更是相互算計......阿廖沙便在這樣污濁黑暗的環(huán)境中成長著,度過了他那本該多彩的童年......
“相比之下,我們的童年不是更為自由,更為多彩嗎?”又一次合上這本略顯“厚重”的《童年》,我這樣想著,“那我們該怎樣成長,該怎樣真正地成長——像阿廖沙一樣——而不僅僅只是長大?”
就這樣,我慢慢思索著,漸漸沉入了夢鄉(xiāng),這時,有一個聲音飄入我的耳中:
“孩子,‘成長’因‘苦難’而完整,因‘苦難’而精彩,你要知道,也只有歷經(jīng)‘苦難’的洗禮,你的成長才不僅僅是長大......”
第二天,我起了個大清早,站在被陽光所充溢的窗前,我低聲自語著:
“在成長過程中,生活中的苦難的磨礪固然是重要的,而且,哪怕自己身在一片陽光之下,也不要認為成長會在不知不覺中悄悄到來, 我知道,‘長大’并不同于‘成長’,在這種環(huán)境中,要想成長,就必須付出更多,必須歷經(jīng)另一種生活的磨練,一種新的‘苦難’。也許,還是這樣——成長離不開‘苦難’。既是如此,就讓我們勇敢地接受新的‘苦難’發(fā)出的挑戰(zhàn),為明天做出更大的努力吧!
事實上,少了“苦難”的“成長”就是長大,它就像一顆糖,糖一融化,甜味便消散于唇齒之間,歲月一走過,便只留下淡淡的懊悔與蒼白的回憶;而成長是因“苦難”而變得完整,變得真實,就像一杯熱茶,在剛?cè)肟跁r苦澀不堪,爾后余甘......
讀《童年》心得體會4
陰霾重重,雨季淋瀝,想必也是絕美辰光,不經(jīng)歷風雨,何以見彩虹!}記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自從賞析了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童年》后,心中五味雜陳,油然而深出一股敬仰之情。
當我翻動書籍時,當我一次次‘目睹’外祖父對阿廖沙的殘暴,專橫。我便把心提到了嗓子眼。曠世對比,我和阿廖沙童年。
想想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我,再看看那整天生活在這樣一個彌漫著殘暴,仇恨的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過早就體會到人間的痛苦和丑惡。天壤之別,蕓蕓眾生,其是這般。
幸而,阿廖沙擁有一個愛他的外祖母,樂觀純樸的小伙伴-小茨岡。讓他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惡中看到善良,在冷酷無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
當我躺在床上的時候,當我回想起外祖父的殘暴的時候,當我又轉(zhuǎn)念想起慈祥善良的外祖母時,我想起那鳥嘴鼻子,金紅色胡子,黑色長衣,一對碧綠雙眼的外祖父揮舞著長樹條子從空中甩下,抽打著阿廖沙,那猙獰的雙眼,鷹爪似的指甲,無一不透露他的兇殘。少時的阿廖沙只能蜷縮一團,無助地呻吟。外祖母在旁也無濟可施,那一聲聲斥力地哭叫響遍云霄……
在如此惡劣的環(huán)境下,一位偉人也便冉冉上升。也許,也正是家庭的混亂,迫使他過早地走向社會,走向獨立。
如海明威所說:“只有陽光而無陰影,只有歡樂而無痛苦,那就不是人生。以最幸福的人的生活為例,它是一團糾纏在一起的麻線”
“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xiàn)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辈挥脟@息,驚羨他人。因為不經(jīng)歷風雨,何以見彩虹。
讀《童年》心得體會5
童年是一個人一生中最無憂無慮的幸福時光,所有人都會有一個幸福的童年。這是我在讀《童年》之前的想法,但是當我讀完這本書后,這種想法改變了。
《童年》的主人公阿廖沙(作者高爾基的乳名)是一個在三歲就失去父親的可憐孩子,因為父親的逝世,他被外祖母帶到了外祖父家中,在這個家庭中充滿了險惡。外祖父暴躁、易怒、貪婪。兩個舅舅自私,惡毒,為了家中家產(chǎn)大打出手,不顧親情。只有外祖母對他很好,給他講故事,唱優(yōu)美的歌?梢哉f外祖母是阿廖沙在未來愛上讀書的重要因素。后來因為母親的去世,廖沙僅在11歲就走了社會,離開了他最愛的外祖母。
從《童年》這本書中,我們能看到當時俄國舊社會的殘忍可怕,在剝削階級對人民進行剝削時,人性的罪惡也在此時暴露無遺。
讀過這本書后,我的內(nèi)心觸動很大。在我的童年中,有父母的關(guān)愛,姐妹的照顧;在我上學以后,有親切的老師,友善的同學,從來沒有看到舊社會殘酷的我是一個在糖水里泡大的人兒。但我卻仍不滿意,對生活的美好看不見,只能看到同學的缺點,做家務(wù)時的勞累,和一切不好的生活。在我和高爾基比較以后,我才發(fā)現(xiàn)我真的不應該這么做,高爾基在暗無天日的舊社會里尋找光明,我出生于高爾基追求的光明中,卻不懂珍惜,挑三揀四。以后的我一定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生活。因為如今的生活,是由千萬的像高爾基這樣追求光明的偉大前人努力創(chuàng)造的。我們,一定要珍惜。
書,是人進步的階梯,多讀名著可以提高自己的素質(zhì),也可以讓自己明白許多道理,我不就是這樣嗎?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讀書吧,讓我們一起遨游在書的海洋中吧!
讀《童年》心得體會6
最近讀了王樹的《透析童年,讓愛走向成熟》。作者通過透析成人成長歷程、童年的傷害或者陰影、剖析父母性格的成因等對孩子的教育影響,來喚醒父母正確看待自己,完成自我成長,并給孩子創(chuàng)造出更加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v觀全書,有幾點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首先,關(guān)于父母和孩子這兩個世界。
從來沒想過,我們跟孩子會生活在兩個世界,可這是真的。大多數(shù)成人的世界,是怎樣在社會中通過競爭得到金錢,地位和成就,獲得外在的認同和滿足。而對于孩子,他們更希望在自己的內(nèi)在世界中,體驗著每一種豐富的感受,如體驗充滿愛的情感、觀察各種生命的色彩、觸摸他們好奇想探索的東西、傾聽一切愛的言語和美妙的音樂、品嘗各種不同的味道然后獲得他們的名字……通過這些,他們建構(gòu)著自己內(nèi)在那個豐富、溫暖、柔軟的生命。
如果我們不尊重孩子的需求,就會把孩子帶離自然法則所指引的成長之路,而變成復制成人的生命。事實上,人類應該是不斷進化的,孩子的使命不是復制我們的生命,而應該是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生命。
其次,認同自己進而認同自己的孩子。
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只是父母有時還沒有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好,時常還會深陷在自己的情緒中,根本顧及不到孩子的需要和感受,想愛卻不懂得如何愛。所以我們要學會認同自己,學會接納自己的'一切。
父母對孩子的愛,要升華到精神,關(guān)注孩子內(nèi)心的成長。對于孩子來說,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獨特的天賦和內(nèi)在資源,都可以成為獨一無二的最好的自己。如果希望孩子好,我們要做的不是挑剔,而是認同,努力發(fā)現(xiàn)孩子的長處并加以表揚,不斷強化孩子的優(yōu)點,讓孩子在聲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長處,獲得自我認同,從而更加自信。
最后,孩子真正的需要是什么?
孩子渴望受到重視和關(guān)注、需要安全感、期望被全部接納、需要愛和被愛、需要被欣賞、需要規(guī)則……而非被管教。當孩子一旦滿足了這些渴望,他們精神的我和身體的我就會很和諧,他們會在愛中建構(gòu)起有自我價值感的積極的人生信念。孩子一旦建構(gòu)起精神的自我,就會將父母及家庭中的愛,逐漸固定在自己身上,這個成長過程就是內(nèi)化。作為父母或老師,我們要做的不應是單純的說教或身教,而是通過自我的認知,成長,走向成熟,走到孩子的世界中,與孩子的心靈對話,讓孩子在溫暖的愛與理解中完成內(nèi)心世界的建構(gòu),實現(xiàn)身心的健康成長。
總之,這是一本難得一見、視角新穎的家庭教育書籍。作者用感覺觸摸人的內(nèi)心深處,從探討自我內(nèi)在世界的形成起步,對兒童的自我成長與發(fā)展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并由此提出教育中一個關(guān)鍵點,即當父母還沒有真正成熟形成完整的自我時,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就必然遇到很多難題,并導致親子關(guān)系以及家庭教育陷入困境。只有父母有了內(nèi)在成長的愿望,并從內(nèi)心逐漸走向真正的成熟,才能與孩子形成良好的生命連接,父母與孩子將共同獲得身心的放松,孩子才能在最美好的生命環(huán)境中一步步健康成長。
讀《童年》心得體會7
在上個暑假,我讀了《童年》這本書,感受到了作者兒時的悲慘遭遇,覺得我是幸運的,起碼我比他幸福。
這本書講述了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親去世后,隨母親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過歲月。其間,他得到外祖母的疼愛、呵護,受到外祖母所講述的優(yōu)美童話的熏陶,同時也親眼目睹了兩個舅舅為爭奪家產(chǎn)爭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瑣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自私、貪婪。這種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善與惡、愛與恨在他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廖沙就是在這種“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的景象中度過了自己的童年。
讀了這本書,我才感受到高爾基的童年是多么的悲慘,他既得不到父親的關(guān)愛,也得不到家庭的溫馨。
他的母親死后,他只好住在外祖父家,沒幾天外祖父就讓他自己走向人生的道路,當時他才11歲。
我今年也才11歲,但是在家有父母的關(guān)懷,在學校有老師的淳淳教導和關(guān)愛。而高爾基的童年過得那么痛苦,我的生活和高爾基的生活是不能比的。
他的這本書對我有很大的幫助。我感受到人不能生在福中不知福,我們應該用這美好的時光好好努力的讀書,而不是去享福。如果光是去享受那么我們的人生就沒有了意義。而高爾基為什么能成為一名文學家,正是因為他會珍惜生活中的一點一滴。
讀《童年》心得體會8
童年是一只紙鳶,在天空中放飛,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童年是一首歡快的樂曲,洋洋盈耳、余音繚繞;童年是一串絢麗多彩的泡泡,如夢如幻、漸行漸遠……在作者張繼樓的筆下,童年是一幅幅淡逸勁爽、栩栩如生的水墨畫。
這篇文章有三首小詩,描寫了孩童嬉戲的三個場景:溪邊、江上、林中。讀著讀著,畫面便躍然于紙上:岸邊的漁童垂釣著紋絲不動,生怕將魚兒驚走了,就連停留在釣竿上的紅蜻蜓也分不了他的心。忽然,水鏡支離破碎,紅魚躍上岸,溪邊漾起漁童喜悅和滿足的笑聲:江里一群孩子戲著水,你潑我濺,好不開心。不知又是誰跳下水去,濺起一圈漣漪和雪沫,放肆著他的頑皮和促狹:剛下過雨的松林天高氣爽,朵朵打著小傘似的野菇懶洋洋的沐浴著陽光,采蘑菇的孩子們看到驚呼起來,將蘑菇一個個放進他們的籃子里……多有樂趣,令人神往。
這童年的一幅幅畫仿佛活了一般,就在眼前,就在昨天。不禁讓我回憶起自己小時候的一幕幕:幾個小伙伴穿著不同造型的古裝戲服,有的配著仙劍、有的拿著古扇,我穿著紫霞仙子的紅袍,搖著紫金鈴鐺,游走在花海之中,上演著一部武俠劇;在一間寬敞的房間中,坐落著一個樂高搭建的城市:愛莎的魔法冰雪城堡、霍格沃茲城堡、草莓蛋糕咖啡店、泳池歡樂派對、開心樂園、坦克機甲……我們就在這樣的城市生活,這里就是我們的天堂:就在樓下那一小塊空地,有幾棵小樹和一張石凳,我和朋友們卻可以在那里玩上一整天:過家家、踢毽子、爬格子……直至天黑都不愿離去。
童年不是一段年紀,而是許久值得回憶的美好,就算曾經(jīng)有哭泣,也會輕輕飄過,不留痕跡。只是童年漸漸揮手離去,少年迎面而來……我留戀著童年不肯放手,卻也憧憬著未知的少年……
讀完文章,我不禁掩卷而思:如果人生是一幅連載的卷軸,單純自然的水墨畫是童年的開篇,不知道作者對以后的少年、青年、中年……會是怎樣的描繪呢?是簡潔嚴謹?shù)乃孛、是細膩神動的工筆、還是豐富可塑的油畫?在作者的筆下又會是怎樣的光景?除了歡快、幸福,也會有苦澀、辛酸、難過、不如意吧。而我們閱讀的過程,就是學習,成長的過程。人生是美好的,有過歡樂,也要思患于未然。不戀過去,不畏將來。
讀《童年》心得體會9
童年,固然是美好的,它像一顆珍珠,灑在海灘,格外閃耀;它像一串冰糖葫蘆,甜到心頭。對于高爾基來說,童年,便像濃濃的苦藥,使人難以下咽。
童真的歡樂,對我們是永久難忘的回憶,可高爾基卻會不禁淚潸潸,這就要從阿廖沙的童年說起了......
他一早就沒了父親,隨母親住在外公家。外婆很疼愛他,經(jīng)常給他講優(yōu)美的童話故事。但是,他的外公很專橫,兩個舅舅也十分自私貪婪,阿廖沙便在這種令人窒息的環(huán)境下度過了自己的童年。看到這,再想想我們,父母的掌上明珠,他們對我們寵慣萬分。都是在父母的溺愛下成長,整天依賴父母。而高爾基的童年和少年時代都是在社會的底層度過的。人間的苦難和生活的艱辛并沒有使他喪失對生活的信心,在繁重的勞動之余,他勤奮的學習文化知識,并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終于有一番成就。
高爾基能做到的,為什么我們不能做到,我們都有這個能力。況且他的生活更加困苦,艱難。新社會的優(yōu)良條件使我們更加懶惰,高爾基是自學而成,而我們有這個條件讀書卻連最基本的家庭作業(yè)都不好好完成。將來如何成為國家棟梁之才,如何讓長成參天大樹?未來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里,人生是由我們來決定,成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處處都會充滿坎坷。
當你讀完這本書時,你能否體會得到這充滿困苦,艱辛的道路,請好好珍惜現(xiàn)在,為以后闖得一番成就而拼搏吧!
讀《童年》心得體會10
最近,我讀了高爾基的《童年》。這是作者以自身經(jīng)歷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講述的是主人翁阿廖沙。彼什科夫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阿廖沙自幼喪父,隨著父親和外祖母來到外祖父家。這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艱苦命運的開始。外祖父家,與其說是家,不如說是人間地獄。
外祖父暴力、貪婪、霸道,他掌管著家里的一切,,阿廖沙時常因為犯錯而被痛打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靈留下了陰影。他的兩個舅舅因為錢財而互相殘殺,雅可夫舅舅還因為生氣而把自己的妻子連頭帶腳的兜住打死了,這可見當時的女人是多么的不起眼。米哈伊爾舅舅把大十字架放到小茨岡,導致他背負過重摔死了。高爾基在作品的開頭就寫到:“有時連我自己也難于相信,竟會發(fā)生那樣生活中,殘酷的事情太多了!碑敃r的社會多么黑暗,而這黑暗也深深地印在了阿廖沙的心里,可是每個人的黑暗中還是有一絲絲的陽光,他的外祖母就是他的陽光,她用她那圣母般的行動感化了阿廖沙,讓他明白他的童年還有開心的記憶的事。
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辯駁、否認,因為在那‘一家子蠢貨’的黑暗這個故事描述的家庭: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斗角;為爭奪財產(chǎn)常常為一些小事爭吵、斗毆……在這樣一個彌漫著殘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過早地體會到人間的痛苦,而她的外祖母胸懷寬闊,她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阿廖沙孤獨的心,外祖母對阿廖沙的愛,給予了阿廖沙堅強不屈的性格,讓阿廖沙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她經(jīng)常給阿廖沙講神話故事讓他了解更多的事情也為了他長大后不做一個心里陰暗的人。
讀完書的最后一頁,阿廖沙的童年也結(jié)束了,等待他的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我想,高爾基要告訴我們的是: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讓我們永遠以那種積極,勇于拼搏的態(tài)度對待現(xiàn)在和未來的生活!
【讀《童年》心得體會】相關(guān)文章:
讀追求卓越心得體會05-06
讀《狼王夢》心得體會04-16
家長親子共讀心得體會05-04
讀《狼王夢》心得體會八篇04-16
讀《教室里的心靈雞湯》心得體會04-07
讀師德師風讀本心得體會(精選6篇)03-10
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心得體會八篇04-19
讀師德師風教育讀本心得體會(通用6篇)11-18
讀名家散文09-27
讀《國畫》有感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