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级免费看,特黄特色大片免费观看播放器,777毛片,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欧美三级一区二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人人澡人人草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4-03-25 23:50:09 偲穎 賞析 我要投稿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接觸過古詩吧,古詩的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仗、聲律。古詩的類型多樣,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 1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餉、胭脂盡吐。老去惜花心,相對花無語。

  羽書萬里飛來處。報掃蕩、狐嗥兔舞。濯錦古江頭,飛景還如許。

  翻譯

  長著海棠的亭子中午時分還淋著細雨,僅僅片刻之后,鮮艷的花朵就全部開放了。老去的人愛憐著嬌嫩的花蕊,對著海棠花什么都說不出口。

  從軍書急報傳來的萬里之外,傳來了蒙古人大肆掃蕩侵犯的消息。可憐錦江頭處的川蜀之地,戰(zhàn)火依然那樣,沒有停息啊。

  注釋

  疏雨:細雨。

  一餉:吃一頓飯的時間,片刻。柳永《鶴沖天》:青春都一餉。餉,古代指軍糧,飯食。

  胭脂:用于化妝或者作畫的紅色顏料,

  此處指鮮艷的花朵惜:憐愛。

  羽書:古代的緊急軍事文書插有羽毛,故稱羽書。

  狐嗥兔舞:指蒙古人的侵犯。詞人作此詞的三年前,蒙古軍便開始侵擾四川,作此詞的一年前,蒙古軍已連敗宋軍,到達合州(今合川)。

  濯錦古江:即錦江。代指遭受戰(zhàn)火的四川,至今四川還有以“濯錦之江”命名的錦江區(qū)。

  飛景:寶劍名。這里代表戰(zhàn)火。

  鑒賞

  這首詞借寫海棠,抒發(fā)自己心憂國事的悲慨和壯心不已的`豪情。作者在慶無府(今寧波)任沿海制監(jiān)大使時,已是六十五歲了,之前曾幾度官居臺輔,又幾度削職,經歷了宦海幾多沉浮,意氣未免有些消沉了。但他在慶元任內仍克盡職守,并寫有詩詞作品三百余首,佳作亦有多篇,讀此詞可見其心跡之一斑。

  “對海棠有賦”,開頭便詠海棠。“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餉、胭脂盡吐!鼻迕鲿r節(jié),節(jié)物風光變化迅速。中午下了陣“疏雨”,頃刻間海棠就大放光艷了,“一餉”、“盡”將花開之快,觀賞者的快感傳神地表達出來,叫人多么驚喜。而這海棠沾雨之后更顯得鮮活冶艷,就叫人更加喜愛了。詞人老大風情減,面對如此國色,似乎有點不知所措了!袄先ハЩㄐ,相對花無語!奔t顏皓首,兩相對待,在這“無語”中我們不難體會作者自憐衰疲之意。

  下片由眼前的海棠而聯(lián)想四川的戰(zhàn)況!坝饡f里飛來處,報掃蕩、狐嗥兔舞。”“狐嗥兔舞”指蒙古入犯。吳潛作此詞的前三年,蒙古就開始侵擾四川,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親率十萬軍隊自六盤山撲向川蜀,連敗宋軍,但到達合州(今合川)時,遇到守將王堅的頑強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堅處死,這使蒙哥的軍事行動受到很大挫折,因此曾一度考慮退兵。這大約就是捷書所報的內容。詞人以跳躍式思維寫此事,可以想見他心情的振奮!板\古江頭,飛景還如許!”這兩句的意思就是:錦江頭(以代蜀)的海棠,還是那般艷麗!這里又用“濯錦”二字,海棠花就顯得更美了,真是錦上添花!敖^”前又著一“古”字,似乎表示:我華夏古來繁華之地,豈容狐兔闖來!

  這首詞寫詞人在衰暮之年觀賞海棠,聯(lián)想“海棠國”的戰(zhàn)局,表現(xiàn)了烈士暮年心憂國事的忠忱。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 2

  卷地風拋市井聲,病無危坐了清明。

  一簾晚日看收盡,楊柳微風百媚生。

  翻譯

  春風卷地,拋進來街頭陣陣歡樂的聲浪。病弱的詩人,卻高堂端坐,靜賞清明風光。

  簾外的夕陽漸漸西沉,看那微風中的楊柳,婀娜多姿,百般嬌媚輕狂。

  注釋

  市井:市街。

  危坐:端坐。

  了:了結,度過。

  創(chuàng)作背景

  宣和四年(1122),詩人以五絕《墨梅》見賞于宋徽宗,官擢太學博士、著作佐郎。見賞之后,謫監(jiān)陳留酒稅之前,詩人寫下這首詩。

  賞析

  這首詩首句“卷地風拋市井聲”,承其一而來,寫風吹市井喧鬧之聲自外傳來,角度在自己,喧鬧在別人!熬淼仫L”,語出韓愈《雙鳥》詩“春風卷地起,百鳥皆飄浮”,但僅取其“卷地春風”之意;“市井聲”,化用黃庭堅《仁亭》“市聲鏖什枕,常以此心觀”詩句,亦僅化出“市井聲”一詞;受陳師道《春夜》“風回晚市聲”一語啟發(fā),著一“拋”字,狀”市井”喧鬧之聲如在目前,頓使全句神采飛揚,活靈活現(xiàn),充滿春天的.活力。次句“病夫危坐了清明”,讀來令讀者陡然一緊,與墻外市井之聲的喧鬧相反,詩人卻自稱“病夫”,而且“危坐”,那份拘謹,那份壓抑,躍然紙上;尤其是一“了”字,更是透出了詩人充滿遺憾且有所不甘的心情。其時,詩人名震朝野,眾目所矚,也有些許跡像看來于已不利,因此他只能努力壓抑著自己,端坐高堂,不去游春。但身未動心卻”飛,“拋”過來的市井之聲時時喧鬧著詩人之心。眼隨心轉,“簾晚日看收盡,楊柳微風百媚生”,無奈之下,只得眼盯著一簾之隔的窗外,看那一抹晚霞漸漸收起,楊柳吐綠的柔條,在微微春風中輕舞飛揚,婀娜多姿,百媚橫生。雖此一窗春色,卻已令詩人心旌搖蕩!鞍倜纳,語取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以人擬物,更見出楊柳春意。

  “文似看山不喜平”,詩歌亦然。此詩雖短,卻一波三折,寫得搖曳多姿。加之語句暢朗,音節(jié)瀏亮,風格俊爽,既有江西詩派鍛字煉句的精工,又具有陶、謝、韋、柳妙契自然的神韻。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 3

  清明二絕·其一

  街頭女兒雙髻鴉,隨蜂趁蝶學夭邪。

  東風也作清明節(jié),開遍來禽一樹花。

  翻譯

  街頭都是踏青的姑娘們,頭上梳著烏黑的雙暫,打扮得很漂亮。在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她們隨著在花叢中飛舞的蜂呀、蝶呀,做出種種天真嬌嬈的姿態(tài)。

  東風,這春天的`使者,好像也在過清明節(jié)呢,吹得特別柔和。你看,它吹得來禽開了一樹多么美麗的花!

  注釋

  雙髻鴉:又稱雙鴉,少女頭上的雙髻。

  鴉:比喻黑色,形容婦女鬢發(fā),所謂“雙發(fā)若鴉”,“云鬢堆鴉”。

  妖邪:裊娜多姿。

  來禽:即沙果。也稱花紅、林檎、文林果。果味甘美,能招眾禽,故名。

  創(chuàng)作背景

  宣和四年(1122),詩人以五絕《墨梅》見賞于宋徽宗,官擢太學博士、著作佐郎。見賞之后,謫監(jiān)陳留酒稅之前,詩人寫下這首詩。

  賞析

  第一首詩描繪的是清明佳節(jié)人們戶外踏青、游春、快樂嬉戲的美妙情景。開頭一句的“街頭”即是指明地點的:春天來了,清明走近,戶外的景色這般美好,吸引了許許多多的男兒女兒?稍娙艘︿秩镜牟⒎鞘瞧渌伺c物,而是發(fā)如墨染,頭盤雙髻的一群群少女。她們的笑臉可與春色媲美,她們的腰肢可與楊柳爭高低。徜徉在美妙的春光里,她們個個妖嬈無比,幾可追蜂賽蝶。一個“學”字,將人與物糅在一起,既有了錯綜交雜的色彩,又蘊含了豐富而不俗的韻致,這流淌在詩人筆端的詩句,無不表露出他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真摯情意。接著,詩人筆鋒一轉,引向了東風,而且用一“作”字將其擬人化,仿佛那東風也通曉人意似的,特意在這清明佳節(jié)之際,催開了一樹樹爭奇斗艷的花朵,來點綴自然,點綴佳節(jié),給游春的人們送上美景,也送上欣喜。整首詩詞句清麗,音節(jié)流暢,表情達意淺白酣暢。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 4

  清明日貍渡道中

  宋代:范成大

  灑灑沾巾雨,披披側帽風。花燃山色里,柳臥水聲中。

  石馬立當?shù),紙鳶鳴半空。墦間人散後,烏鳥正西東。

  譯文及注釋

  灑灑沾巾雨,披披側帽風;ㄈ忌缴,柳臥水聲中。

  淚水沾滿綸巾,連綿不斷。散亂的頭發(fā),帽子也被風吹斜了。繁花染紅了山野,柳條臥在水面上。

  巾,古冠之一種。以葛、縑制成,橫著額上。披披:散亂的樣子。側帽:帽子被風吹歪。

  石馬立當?shù)溃堷S(yuān)鳴半空。墦(fán)間人散後,烏鳥正西東。

  石獸立在道路兩旁,紙也在半空中旋飛。人們離開了墳墓以后,烏鴉小鳥們活躍起來,四處覓食。

  石馬:墳前接道兩旁之石獸。紙鳶:鷹形風箏。墦:墳墓。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淚水沾滿綸巾,連綿不斷。散亂的頭發(fā),帽子也被風吹斜了。繁花染紅了山野,柳條臥在水面上。石獸立在道路兩旁,紙也在半空中旋飛。人們離開了墳墓以后,烏鴉小鳥們活躍起來,四處覓食。

  注釋

  范成大在紹興二十四年(1164)任徽州司戶參軍。此詩當作于赴任途中。聯(lián)系詩集中前后詩篇分析,“貍渡”似在皖南南陵一帶。

  披披:散亂的'樣子。側帽:帽子被風吹歪。

  石馬:墳前接道兩旁之石獸。

  紙鳶(yuan):鷹形風箏。

  墦(fan):墳墓。

  創(chuàng)作背景

  范成大在紹興二十四年(1164)任徽州司戶參軍,赴任途中時值清明,山行道中兩旁的所見所聞令世人有感而發(fā)。

  鑒賞

  詩人范成大就清明山行道中所見景象,一路敘來。山風、細雨,花燃,柳臥,唯獨不見一個人影,在這樣空廓的背景上.大自然顯得頗有活力,但這只是一種藝術的對照。后四句寫墳地上掃墓的人散去,只剩下石馬、紙鳶這些沒有生命的東西作伴。而令人憎惡的烏鴉之類則活躍起來,上下翻飛,四處覓食,暗示出長眠地下的死者亡靈的寂寞。反映出范成大離鄉(xiāng)遠行途中,心頭泛起的一種悵惘、失落之感。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 5

  浣溪沙·雨濕清明香火殘

  宋代:朱敦儒

  雨濕清明香火殘。碧溪橋外燕泥寒。日長獨自倚闌干。

  脫籜修篁初散綠,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與誰看。

  譯文及注釋

  雨濕清明香火殘。碧溪橋外燕泥寒。日長獨自倚闌(lán)干。

  清明時節(jié)的雨水落在祭拜后殘留的香燭紙錢上,橋下溪水碧綠,橋外燕子銜濕泥筑巢。白日漸長,獨自一個人寂寞的倚著欄桿。

  香火:香燭紙錢.用以祭祀鬼神。燕泥寒:燕子銜濕泥筑巢。日長:春分后,夜短日長。

  脫籜(tuò)修篁(huáng)初散綠,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與誰看。

  剛退去竹皮的竹子正散發(fā)著嫩綠之色,剛掉落花瓣的新杏,還未散發(fā)出酸味。如此好的江南美景與誰一起觀賞呢。

  籜:竹皮,筍殼。修篁:美好的竹子。篁:竹.褪花:花瓣掉落。與誰看:與誰一起觀賞。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清明時節(jié)的雨水落在祭拜后殘留的香燭紙錢上,橋下溪水碧綠,橋外燕子銜濕泥筑巢。白日漸長,獨自一個人寂寞的倚著欄桿。

  剛退去竹皮的竹子正散發(fā)著嫩綠之色,剛掉落花瓣的新杏,還未散發(fā)出酸味。如此好的江南美景與誰一起觀賞呢。

  注釋

  香火:香燭紙錢.用以祭祀鬼神。

  燕泥寒:燕子銜濕泥筑巢。

  日長:春分后,夜短日長。

  籜(tuò):竹皮,筍殼。

  修篁(huáng):美好的竹子。篁:竹.

  褪花:花瓣掉落。

  與誰看:與誰一起觀賞。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是在北宋滅亡的時候,作者流落江南之時創(chuàng)作的,此時的作者正值中年,滿腔愛國熱情的作者,看到眼前的美景,想到滅國之痛,寫下這首用江南清明之美景來襯托對故國(北宋)滅亡之悲情的作品。

  賞析

  這首小詞寫于南渡后的某個清明節(jié)。全詞以生動樸素的語言勾畫了江南清明時節(jié)如畫的風光,抒發(fā)了遠離家鄉(xiāng)的孤獨感和憂時傷事的苦悶心情。

  上片抓住清明時節(jié)江南特有的風光展開畫面!坝隄袂迕鳌保赛c明了時間,又描狀了江南一帶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的特色!跋慊饸垺保盖迕鲯吣箷r焚燒的香燭紙錢被雨水打濕后的`情狀!氨滔,寫江滿溪碧青色的春水!把嗄嗪保f南來的燕子正啄著帶寒意的泥土準備筑巢。詞人面對以上這些風物,不由得件件觸起深沉悲涼的感慨。由清明掃墓而聯(lián)想起自己逃離家鄉(xiāng)客居江南,無法祭掃先人之墳;由燕子啄泥做窠,而聯(lián)想起自己四處飄零無以為家,更由霏霏淫雨,料峭春寒,而聯(lián)想起國事的暗淡艱難。透過歇拍“日長獨自倚闌干”的背后,可以想見詞人心中蘊含著多少辛酸沉痛的潛臺詞!上片中迷漾的景色又正與詞人凄迷的心境妙合交融,富有一種深沉動人的韻。

  下片寫江南美好的春景及悲苦的心緒。首句描畫出剛脫了筍殼的修長的新竹青翠欲滴,散發(fā)出一片耀眼的綠色,沁人心脾。次句化用蘇軾“花褪殘紅青杏小”,(《蝶戀花》)句意,狀寫新近褪落了嬌艷花瓣的杏花杏子尚小,嫩綠而酸,清新可愛。這樣美妙的江南春色是多么令人心花怒放,神怡顏開啊!然而詞人筆鋒陡轉,以反詰句“江南春好與誰看”收結全詞。既與上片歇拍孤獨愴然韻心境相呼應,又表達了自己失國亡家、憂念時事而無心觀賞的沉痛心情,烙上了時代的印記。這正是朱敦儒南渡后中期詞作的可貴之處。這首詞如同這一時期其它同類題材的詞作一樣,如“獨倚危樓,無限傷心處。芳草連天云薄暮”(《蘇幕遮》)’“東風寂寞,可憐誰為攀折”(《念奴嬌》),“秋風又到人間,葉珊珊。四望煙波無盡,欠青山”(《相見歡》),以真性情寫真景物,將眼前景與心中情水乳相交融地交織成渾然一體的境界,思想性和藝術性均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 6

  清明

  宋代:王禹偁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譯文及注釋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sēng)。

  無花無酒的度過清明節(jié),那蕭索的興致猶如居于山野廟宇的和尚一樣。

  興味:興趣、趣味。蕭然:清凈冷落。

  昨日鄰家乞(qǐ)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昨天從鄰家討來新燃的火種,破曉時就在窗前點燈,坐下來潛心讀書。

  新火:唐宋習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節(jié)再起火,稱為“新火”。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無花無酒的度過清明節(jié),那蕭索的興致猶如居于山野廟宇的和尚一樣。

  昨天從鄰家討來新燃的火種,破曉時就在窗前點燈,坐下來潛心讀書。

  注釋

  興味:興趣、趣味。

  蕭然:清凈冷落。

  新火:唐宋習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節(jié)再起火,稱為“新火”。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作于王禹偁貶居商州期間(公元991-993年)。清明節(jié)這天,本應出外踏青賞花,舉杯暢飲,使生活增添幾分樂趣?墒谴藭r詩人一貧如洗,既無花又無酒,如置身于荒山寺廟里的和尚,清冷孤獨,無所慰藉,興味索然,遂作詩求樂趣慰籍。

  賞析

  這首詩以清明時節(jié)為背景,用白描手法再現(xiàn)了古代清貧知識分子的困頓生活,表達了詩人生活的艱難和以讀書為樂的情懷。

  前二句開門見山,清明是春回大地、草木萌發(fā)的時節(jié),到這一天,人們不論貧富,都要穿著春裝,到郊外去賞花踏青。然而,就在這樣一個觀賞大好春光,舒散自己抑郁心情的日子里,我們的詩人卻兀坐家中,既沒有花酒助興,也沒有高朋作陪。在這樣的情況下“過”清明,詩人往日的孤寂心情不就更為典型地表現(xiàn)出來了嗎?因此,詩的第一句看似平常,實則含義頗深。接下去,詩人進一步擴大,加深這種沉重感。“興味蕭然”本已經勾畫出作者百無聊賴、孤獨寂寞的心情了,更何況他又用“野僧”作比。我們知道,佛家主張“物我兩忘,四大皆空”,作者身居人境自比“野僧”,一種幾乎被世人遺忘、自生自滅的感覺不禁油然而生,作者凄苦冷寂的心情也被表現(xiàn)得更為強烈了。。

  后二句是現(xiàn)身說法,自訴人窮志不窮,表明寒士的清明佳節(jié),第一件事就是刻苦用功,努力讀書,主題思想是勵志勸學,發(fā)憤讀書。昨日詩人向鄰家“乞新火”本是為了生活所需(包括燒水煮飯等),而詩人在這里只說“分與讀書燈”,這就使興味得以轉化,是一種寄托和享受,和先前感到的“蕭然”迥然有別:他將痛苦與郁悶化為前進的動力。這盞伴隨他苦讀詩書的燈,仿佛點燃了生命的火炬,驅走了眼前的'黑暗,照亮了前進的道路,于是心胸豁然亮堂,情感得以凈化,另有一番“興味"在心頭。這種“興味”的內在涵義就是“有志者事竟成”,只有立志成才的人,才有這樣的毅力,這樣的興味。正因為如此,詩人的形象才顯得生動形象,才能在無花無酒的清晨,專心致志地在讀書中度過清明佳節(jié)。

  全篇語言樸實,議論明快,敘述簡潔。全詩運用襯托、對比的手法,再現(xiàn)了古代清貧寒士的困頓生活,給人凄涼、清苦之感,寥寥數(shù)語,質樸平實,于小處見大,自然揭露出社會生活真實的一面。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 7

  清明唐朝杜牧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譯文

  江南清明時節(jié)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詢問當?shù)刂撕翁庂I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處的村莊。

  《清明》注釋

  清明: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陽歷四月五日前后。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宮中以當天為秋千節(jié),坤寧宮及各后宮都安置秋千,嬪妃做秋千之戲。

  紛紛:形容多。

  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斷魂:神情凄迷,煩悶不樂。這兩句是說,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氣,如此節(jié)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

  借問:請問。

  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今在安徽貴池秀山門外。受此詩影響,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清明》賞析

  這一天正是清生節(jié),詩人杜牧是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清生,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生媚的時節(jié),可也是氣候容易發(fā)生變化的期間,常常紛上“鬧天氣”。遠是梁代,就有人記載過:是清生前兩天的寒食節(jié),往往有“疾風甚雨”。若是正紛是清生這天下雨,還有個專名叫作“潑火雨”。詩人遇上的,正是這樣一個日子。

  詩人用“紛紛”兩個字來形容那天的“潑火雨”,真是好極了。“紛紛”,若是形容下雪,那該是大雪。但是用來寫雨,卻是正相反,那種叫人感到“紛紛”的,絕不是大雨,而是細雨。這種細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傾盆暴雨,也和那種淅淅瀝瀝的秋雨絕不是一個味道。這“雨紛紛”,正抓住了清生“潑火雨”的精神,下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凄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這“紛紛”是此自然毫無疑問的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是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斷魂”。“行人”,是出門是外的行旅之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斷魂”呢?是詩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皵嗷辍,是極力形容那一種十分強烈、可是又并非生白表現(xiàn)是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比方相愛相思、惆悵失意、暗愁深恨等等。當詩人有這類情緒的時候,就常常愛用“斷魂”這一詞語來表達他的心境。

  清生這個節(jié)日,是古人感覺起來,和我們今天對它的觀念不是完全一樣的。是當時,清生節(jié)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jié)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游玩觀賞,或上墳掃墓,是主要的禮節(jié)風俗。除了那些貪花戀酒的王孫公子等人之外,有些頭腦的,特別是感情豐富的詩人,他們心頭的滋味是相當復雜的。倘若再紛上孤身行路,這景傷懷,那就更容易惹動了他的心事。偏偏又紛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這給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層愁緒。這樣來體會,才能理解為什么詩人是這當口兒要寫“斷魂”兩個字;否則,下了一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不太沒來由了嗎?

  這樣,我們就又可回到“紛紛”二字上來了。本來,佳節(jié)行路之人,已經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是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紛亂了。所以說,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說,形容春雨,也就是為了形容情緒。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問題也發(fā)生了。怎么辦呢?須得尋求一個解決的途徑。行人是這時不禁想到:往哪里找個小酒店才好呢?事情很生白:尋到一個小酒店,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小飲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濕的衣服;最要緊的是,借此也能散散心頭的愁緒。于是,向人問路了。

  是向誰問的路呢?詩人是第三句里并沒有告訴我們,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遙指杏花村”。是語法上講,“牧童”是這一句的主語,可它實是又是上句“借問”的.賓詞——它補足了上句賓主問答的雙方。牧童答話了嗎?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動”為答復,比答話還要鮮生有力。

  “遙”,字面意義是遠。但我們讀詩的人,切不可處處拘守字面意義,認為杏花村一定離這里還有十分遙遠的路程。這一指,已經使我們如同看到。若真的距離遙遠,就難以發(fā)生藝術聯(lián)系,若真的就是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妙就妙是不遠不近之間。“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這只需要說生指往這個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就夠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是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詩里恰恰只寫到“遙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費一句話。剩下的,行人怎樣地聞訊而喜,怎樣地加把勁兒趲上前去,怎樣地興奮地找著了酒家,怎樣地欣慰地獲得了避雨、消愁兩方面的滿足和快意……,這些詩人就“不管”了。他把這些都含蓄是篇幅之外,付與讀者的想象,由讀者自去尋求領會。他只將讀者引入一個詩的境界,他可并不負責導游全景;另一面,他卻為讀者展開了一處遠比詩篇所顯示的更為廣闊得多的想象余地。這就是藝術的“有余不盡”。

  這才是詩人和我們讀者的共同享受,這才是藝術,這也是我國古典詩歌所特別擅長的地方。古人曾說過,好的詩,能夠“狀難寫之景,如是目前;含不盡之意,是于言外”。拿這首《清生》絕句來說,是一定意義上,也是當之無愧的。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jié)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yōu)美、興味隱躍。詩由篇法講也很自然,是順序的寫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環(huán)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凄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轉”,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是—“合”。是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是最后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余,索然興盡,而是余韻邈然,耐人尋味。這些,都是詩人的高生之處,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繼承的地方!

  《清明》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首見于南宋初年《錦繡萬花谷》注明出唐詩,后依次見于《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明托名謝枋得《千家詩》、清康熙《御選唐詩》!督贤ㄖ尽份d: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曾到過杏花村飲酒,詩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東南湖等勝景。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 8

  蘇堤清明即事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翻譯

  蘇堤:元佑間蘇軾官杭州刺束時建于西湖。梨花風:古代認為從小寒谷雨有二十四番應花期而來的風。梨花風為第十七番花信風。梨花風后不久即是清明。

  日暮時分笙歌已歇,游人歸去,被驚擾一天的流鶯回到楊柳叢中享受這靜謐時刻。

  注釋

  梨花風:古代認為從小寒至谷雨有二十四番應花期而來的風。梨花風為第十七番花信風。梨花風后不久即是清明。

  笙歌:樂聲、歌聲。

  屬:歸于。

  賞析

  陽歷四月四日或五日為清明節(jié)。清明前后正是中春,以后就步入暮春了。清明前后春意盎然是踏青賞春的佳時。吳惟信這首詩描寫了清明時西湖美麗的蘇堤和游人游春熱鬧的場面以及游人散后幽美的景色。清明是美的',西湖的清明更美。

  《蘇堤清明即事》雖短小,容量卻大,從白天直寫到日暮。春光明媚、和風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織。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們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卻萬樹流鶯,鳴聲婉轉,春色依舊。把佳節(jié)清明的西湖,描繪得確如人間天堂,美不勝收

  首句,梨花風起正清明。詩人點明了節(jié)令正在清明。梨花盛開,和風吹拂,時值清明。天氣有何等的溫暖也不必說了。梨花開在杏花,桃花的后面,一盛開就到了四月。風吹花落,那白白的梨花有的在枝頭,有的隨風飄落,仿佛是為了清明的祭祀而飄落的。清明時節(jié),人們也忙碌著。

  游子尋春半出城。人們游春賞玩,大多數(shù)人都出了城來到西湖蘇堤上。一個半字點出了出城游玩的人很多。西湖邊又是多么熱鬧。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人們游玩到了傍晚太陽西下的時候,歡樂的笙歌音樂結束了,沒有了。湖邊堤岸上無數(shù)的楊柳,人們鬧了一天卻沒有好好地欣賞它們。不會是它們太平淡了人們不加注意,也不會是人們對它們的存在早就習以為常了而不多留心吧。這些隨風飄舞的楊柳只好讓穿梭其中飛來飛去的黃鶯享受了。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 9

  折桂令·客窗清明

  風風雨雨梨花,窄索簾櫳,巧小窗紗。甚情緒燈前,客懷枕畔,心事天涯。三千丈清愁鬢發(fā),五十年春夢繁華。驀見人家,楊柳分煙,扶上檐牙。

  鑒賞二

  這支《折桂令·客窗清明》小令表現(xiàn)的是一位客居在外的游子的孤獨感和失意的情懷;亦可看成是作者漂泊生活與心境的寫照。從“五十年春夢繁華”一句推測,此曲約寫于作者五十歲左右。

  開頭三句寫即目所見的景物。清明時節(jié),時屆暮春,經過風吹雨打,窗前的梨花已日漸凋零了。這是透過窗欞所看到的外景,寫景的觀察點是在窗前,故二、三句描寫窄索細密的窗簾和小巧玲瓏的窗紗,以扣緊題目中的“客窗”兩字。接著用“甚情緒燈前”的一個“甚”字,領起以下三句,由景及情,漸漸道出了客子的愁苦情懷。一個客居在外的人,面對孤燈一盞,當然沒有好心情?椭械那閼选⒅刂匦氖潞吞煅钠吹目鄾r,縈繞在枕邊耳際。這萬千的心事,作者僅用了以下兩句來進行概括:“三千丈清愁鬢發(fā),五十年春夢繁華!鄙暇浠美畎住肚锲指琛ぐ装l(fā)三千丈》詩句“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說明自己白發(fā)因愁而生,表現(xiàn)了愁思的深長。下句說五十年來的生活,像夢一樣過去了。這兩句寫出了作者無限的愁思和感愴。

  “驀見人家”以下三句,陡然一轉,將視線移向窗外人家,這家門前的楊柳如含煙霧一般,長得與屋檐相齊,充滿著春來柳發(fā)的一片生機,給這家人家?guī)戆蝗坏拇阂夂蜕畹腵情趣。此情此景,更反襯出游子天涯飄泊的孤獨之感。李清照《永遇樂·落日熔金》詞中有“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即是用人家的笑語歡言來反襯自己的寂寞傷神,此曲抒情手法與此一脈相承。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緊窄的窗戶,小巧的窗紗,拓露出一方視野的空間。窗外飄打過多少陣風雨,而梨花還是那樣的耀眼。不須說客燈前黯然的心緒,孤枕畔旅居的傷感,我的思念總是飛向很遠很遠。太多的清愁催出了三千丈的白發(fā)垂肩,再久的繁華不過是春夢一現(xiàn)。忽然間,我發(fā)現(xiàn)居民家飄出一縷縷輕煙,從楊柳樹兩邊升起,漸漸爬上了高聳的屋檐。

  注釋

  窄索:緊窄。

  甚:甚是,正是。

  檐牙:檐角上翹起的部位。

  鑒賞一

  喬吉卒于至正五年(1345)二月,生年已不可考。但曹寅本《錄鬼簿》說他“江湖間四十年,欲刊所作,竟無成事者”,他在《錄么遍·自述》中也有“批風抹月四十年”之語,則享年至少在六十歲以上。從本曲“五十年春夢繁華”句來看,當是他五十歲進入老境的作品。

  這首曲寫的是清明,卻從“客窗”的意境表現(xiàn),不消說客愁才是真正的主題。詩人先從窗外的一角春景領起,轉入“窄索簾櫳,巧小窗紗”,實已顯現(xiàn)出自己囿守客居一方小小天地的情狀。而臨窗所見的,是“風風雨雨梨花”。風雨、梨花,固然是清明時節(jié)的典型景物,所謂“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寒食花開千樹雪”;但以“風風雨雨”來配合“梨花”,那就難免使人感到“可恨狂風淫雨惡,曉來一陣,晚來一陣,難道都吹落”(顧德潤《青玉案》)的憾恨了。這種驚心動魄的春景,暗示了作者“客窗清明”的悲愁心情。

  守著窗兒,一無出戶賞春的情緒,這就為以下客況的種種回憶留出了地步。詩人以一個“甚”字總領,有感慨萬千之意;而“三千丈”兩句的概括,則充溢著客愁茫茫、萬念俱灰的悵恨!叭д汕宄铘W發(fā)”,是從李白《秋浦歌》的“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的詩句脫化,這與“五十年春夢繁華”對應,顯示了作者進入垂暮之年而不堪回首平生的頹然心境。白發(fā)皤然,猶漂泊于客鄉(xiāng),詩人的“情緒”、“客懷”、“心事”,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結末以一個“驀”字打斷客思,重將目光投向窗外,照應“清明”,而深意又不止此。原來清明節(jié)前為寒食禁煙,家家冷食,不點火做飯,直到清明的這天才重開新火,而民間又有以新火互贈親鄰的習俗。這一筆以“人家”的“分煙”,襯示自己作客的孤獨,不言愁而愁意倍見,可謂神來之筆。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 10

  清明呈館中諸公

  新煙著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夸。

  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

  卞侯墓下迷芳草,盧女門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詔,擬沽春酒醉京華。

  翻譯

  一樹樹楊柳披拂著新火的輕煙,沿隨著官墻透迤蜿蜒;杏仁麥粥香氣溢散,家家戶戶互相饋送,一片騰歡。

  都城南京的城郭四周,舉目但見無盡的青山;節(jié)逢清明,更令客子無不把家鄉(xiāng)深深懷念。

  看那卞壺祠邊春草迷亂,莫愁女的故居前已被落花鋪滿。

  幸虧還有館中諸公共同作伴,不妨打來美酒痛醉一番。

  注釋

  館中諸公:即史館中一同修史的宋濂、王祎、朱右等十六人。

  館:指翰林院國史編修館。新煙,古時風俗,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jié),禁火冷食,次日重新生火,故曰新煙。

  禁垣:皇宮的圍墻。

  杏酪:傳統(tǒng)習俗,在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麥為酪,搗杏仁作粥。

  白下:南京的別稱。

  卞侯:卞侯即晉朝的卞壺。他曾任尚書令,后來在討伐蘇峻的叛亂中戰(zhàn)死,被埋葬于白下。

  盧女:即莫愁,古代善歌的女子。

  待詔:明代翰林院所設官職,主管文件奏疏。此指修史。

  京華:即京都。

  創(chuàng)作背景

  詩人高啟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在南京與宋濂等人編修《元史》始成,其正值清明時節(jié),詩人與翰林同官唱和玩樂,寫下了這首詩。

  賞析

  清明節(jié),舊時風俗為人們掃基祭祖的日子,所以最易觸發(fā)客居在外的游子的'鄉(xiāng)思。這首詩所抒寫的心情也大抵如此,只是它表現(xiàn)得特別含蓄委婉、曲折隱微,在高啟的律詩中又是一種格調。

  “清明無客不思家”,既曰“無客不”,自然也包括作者自己在內。不過,全詩直接抒寫思家之情語,僅此一句,其余則著力描寫最物,如垂柳、杏酪、青山、芳草、落花等,可謂色彩繽紛,明麗如畫,甚至有畫所難到者。但這一切,似并未使作者陶醉,從而消釋其思家之情,相反地,見景生情,反而更襯托、引發(fā)了他的思鄉(xiāng)情。

  官墻外的垂柳,絲絲弄碧,新煙縈繞;人家所精心制作的杏酪,散發(fā)出陣陣的芳香。這風光節(jié)物無不在告訴作者清明節(jié)的到來,自然也會喚起他往歲在家鄉(xiāng)與家人共度佳節(jié)的種種回憶。這一來,客居青山環(huán)繞的京師金陵的作者,自然便思念起家鄉(xiāng)來了。

  “卞侯墓下迷芳草,盧女門前映落花”,五、六兩句,意更深曲復雜。迷芳草,芳草萋萋,一片凄迷,化用《楚辭·招胞士》語:“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婆婆!币言⒂兴細w之意。而作者偏又以芳草與卞侯墓并置,以落花與莫愁女映照,似更富有富貴難久恃,盛時難長留的感慨。

  作者來京前曾寫道:“北山恐起移文誚,東觀慚叨論議名!保ā侗辉t將赴京師御別親友》)于《赴京道中逢還鄉(xiāng)友》詩中又曾寫道:“我去君卻歸,相逢立途次。欲寄故鄉(xiāng)言,先詢上京事!睂ψ约簛砭┤温殐刃娘@然已有矛盾和疑慮。加之寫罷此詩后僅四個月,朱元璋召見作者,面授戶部侍郎,他卻固辭不受,遂被放還。因而,在他的思家之情中交織有上述的感慨,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也正是因此,他才寫出了末尾兩句的強自寬慰之詞:幸而有幾位同院的故友,可與沽酒共飲,一醉京華。其意正是針對暗含于上述節(jié)物風光描寫中的寡歡、不幸心情而言,而“醉京華”之“醉”,也是為了譴悶寬懷而醉,而非緣歡快而取醉。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 11

  古詩

  三臺·清明應制宋朝萬俟詠

  見梨花初帶夜月,海棠半含朝雨。內苑春、不禁過青門,御溝漲、潛通南浦。東風靜、細柳垂金縷。望鳳闕、非煙非霧。好時代、朝野多歡,遍九陌、太平簫鼓。

  乍鶯兒百囀斷續(xù),燕子飛來飛去。近綠水、臺榭映秋千,斗草聚、雙雙游女。餳香更、酒冷踏青路。會暗識、夭桃朱戶。向晚驟、寶馬雕鞍,醉襟惹、亂花飛絮。

  正輕寒輕暖漏永,半陰半晴云暮。禁火天、已是試新妝,歲華到、三分佳處。清明看、漢宮傳蠟炬。散翠煙、飛入槐府。斂兵衛(wèi)、閶闔門開,住傳宣、又還休務。

  《三臺·清明應制》譯文

  但見那梨花好像還帶著昨夜的月色,海棠花半含著清晨的雨珠。皇家的園囿關不住盎然春色,春光已無拘無束地穿過城門來到郊野,御溝中綠水漾漾,暗暗流出,直達城外的津渡。東風微微,和煦閑靜,垂柳細柔,好似千萬條絲絲金縷。遙望皇宮鳳闕,朦朦朧朧,非煙非霧。正逢太平盛世,朝野上下一片歡娛,京城里條條大路,到處是升平歌舞、簫笙鑼鼓。

  黃鶯的鳴囀時斷時續(xù),一雙雙燕子飛來飛去。綠水倒映著岸邊的樓閣和秋千,相映成趣。成雙成對的游春女子歡快地斗草為戲。酒席被冷落在踏青的路邊,麥芽糖的香氣充滿道路。飲酒的人們到了何處?大概是溜進了藏嬌的門戶。直到傍晚時分,才跨上寶馬雕鞍,飛馳而去,一個個酒氣熏熏,衣襟上沾滿了亂花飛絮。

  正當這不寒不暖的節(jié)令,夜漏還長;半陰半晴的天氣,已漸黃昏日暮。在這禁火的寒食節(jié),已是人們試穿新裝,一年中最好的季節(jié)。到清明節(jié)那天,看宮室里傳出蠟燭,翠煙縷縷,散入槐樹大院、貴人府第。宮門大開,衛(wèi)兵也撤了,停止傳詔宣旨,官吏們也停止了公務。

  《三臺·清明應制》譯文二

  梨花還染著夜月的銀霧,海棠半含清晨的雨露,皇家宮苑關不住陽春,春光延伸到遙遠的城門。御溝里漲滿新水,暗暗地流向南浦。細柳垂絲絲金縷,東風平和靜穆。望壯麗宮闊高聳入云,那并不是煙霧霏霏的仙境。清平時代,朝中和民間多么歡悅。帝城條條大路,喧響著簫聲鼓樂。

  黃鶯兒歌聲斷續(xù),小燕子飛來飛去。綠水中倒映著岸邊臺榭,秋千影隨水波蕩漾不伍。一對對游女,聚集著做斗草游戲,踏青路上洋溢著賣糖的香氣,到處是攜酒野宴的人,你也許會幸運地認識那人面桃花相映的朱門。少年跨著雕鞍寶馬,向晚時在一起歡聚,酣醉中,衣襟上沽惹著片片落紅、點點飛絮。

  正是輕寒輕暖宜人的長晝,云天半陰半晴的日暮,在這禁火時節(jié),青年們已把新妝試著。歲華恰到最佳處,清明時看漢宮傳送蠟燭,翠煙縷縷,飛進門前種槐的貴人府。兵衛(wèi)全都撤除,皇宮敞開千門萬戶,不再聽到傳詔宣旨,停止了一切的公務。

  《三臺·清明應制》注釋

  九陌:京城的大道。

  休務:宋人稱辦公休止為休務。

  三臺:唐教坊曲名。宋李濟翁《資暇錄》:“三臺,今之啐酒三十拍促曲。”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樂部中有促拍催酒,謂之三臺。”單調二十四字,四句兩平韻或單調二十四字,四句三平韻。應制:即應詔,指奉皇帝之命寫作詩文。

  內苑:皇宮花園。

  青門:漢長安東南門,后泛指京城城門。

  浦:水邊,這里泛指京城外面的江河。

  鳳闕:漢代宮闕名。

  非煙非霧:指祥瑞之氣。慶云是一種彩云,古人迷信,認為是祥瑞之氣。

  九陌:漢長安城中有八街、九陌。后來泛指都城大路。

  乍:恰好,正是。囀:鳥聲宛轉。

  榭:建在高臺上的寬敞屋宇。

  斗草:古代的一種游戲,也叫“斗百草”。

  餳(tánɡ):麥芽糖,糖稀,軟糖。

  踏青:指春天郊游。

  夭桃:茂盛而艷麗的桃花。夭桃朱戶:用崔護《過都城南莊》詩意:“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漏永:夜漫長。

  禁火:古俗寒食日禁火三天。

  三分:很,最。

  槐府:貴人宅第門前種槐,故稱槐府。

  收斂,引申為撤離。

  閶闔:宮門。

  住傳宣:停止傳旨、宣官員上殿。

  休務:停止公務。

  《三臺·清明應制》賞析

  全詞用賦的鋪張揚厲之筆法極力鋪敘京城清明時節(jié)的節(jié)序風光,粉飾出一片虛假的太平繁榮景象。詞分上、中、下三片,上片寫宮苑中的春景,由內及外;中片寫郊外之游,具體描寫鶯歌燕舞、各色人物游冶歡樂的情形;下片寫貴族宅院中的喜慶景象。

  上片寫春到京城,將優(yōu)美的春景,歸結為“朝野多歡”、“簫鼓”盈衢的“太平氣象”!耙娎婊ǔ鯉б乖拢L陌牒。”首二句寫景,收入了梨花、海棠、夜月、朝雨這一系列意象,色彩清麗,并未沾染上多少宮廷的富貴氣息!皟仍反骸彼木鋵懘阂庥苫蕦m內苑延向民間,渲染出一片春意融融的景象!皷|風靜”四句,描寫東風拂柳的春日景象和皇宮樓闕的.巍峨,烘托出帝王之家的祥和與高貴。東風和煦閑靜,細柳靜靜地垂拂著金黃色的柳絲,遠遠望去,皇宮樓闕金碧輝煌,朦朦縹緲,卻非煙非霧!昂脮r代”四句全是頌揚之詞,粉飾出一片虛假的太平景象。

  中片寫市井之繁華熱鬧。流鶯宛轉,燕子去來,近水臺榭映秋千,成雙游女戲斗草。賣場攜酒,踏青祭掃,游人往返不絕,猶有留情于“夭桃朱戶”人家者。仍歸結為貴族子弟縱馬豪飲的游冶逸興!罢L兒百囀斷續(xù),燕子飛來飛去!边@二句寫鶯歌燕舞,既是對景物的描繪,也象征著太平盛世的祥和安寧。“近綠水”四句描寫了蕩秋千和斗百草兩種游戲場面,姑娘們的嬉耍在無形之中為春天增添了不少美色!梆h香更”四句描寫了踏青路上的熱鬧景象,暗示了這也正是青年男女們戀愛的季節(jié)!跋蛲眢E、寶馬雕鞍,醉襟惹、亂花飛絮!敝衅亩涿鑼懥烁毁F子弟的狂飲醉歸,暗襯出一派醉生夢死的承平景象。

  下片借寒食清明習俗禁火,宮中以蠟燭分賜近臣,及弛禁開門,住宣休務等事,寫皇上降恩,與百僚同樂,以此頌圣。“正輕寒輕暖漏永,半陰半晴云暮!边@二句交待了天氣和節(jié)候特征,暗示天下風調雨順,人心舒暢!敖鹛臁泵鑼懥嗣耖g“試新妝”的喜氣,呈現(xiàn)出一派萬象更新的可喜氣象!扒迕骺础彼木洌鑼懥藢m廷傳蠟燭“燃薪火”的盛況,進一步渲染了萬象更新的盛世氣象!皵勘l(wèi)”四句描寫了節(jié)日里皇宮朝廷的安寧氣象,“斂兵衛(wèi)”而洞開宮廷大門,具體印證了前面的“太平”;“又還休務”則是對“朝野多歡”的一個總的收束。全詞也在這樣一片太平祥和的氛圍中戛然而止。

  統(tǒng)觀全篇,是一種竭力羅列鋪陳的賦體寫法。比之于出自真情實感的抒情詞作來,其文與價值或要遜色得多,但就當時文學現(xiàn)象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詩詞體式“應制體”來看,也還是寫得比較成功的,故得到一些評詞者的贊許。全詞鋪敘勾勒,脈絡清晰,層次分明,處處照應;語言雅潔富麗,修飾精工自然,既具音律美,又具意境美。

  《三臺·清明應制》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是宋徽宗時萬俟詠任大晟府樂官時奉皇帝之命所作。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 12

  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注釋

  1.斷魂:形容凄迷哀傷的心情。

  2.借問:請問。

  3.遙指:遠遠地指著。

  賞析

  這首詩描寫清明時節(jié)的天氣特征,抒發(fā)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緒和希望。

  清明時節(jié),天氣多變,有時春光明媚,花紅柳綠,有時卻細雨紛紛,綿綿不絕。首句“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寫出了“潑火雨”的特征(清明前兩天是寒日節(jié),舊俗要禁火三天,這時候下雨稱為“潑火雨”)。次句“路上行人欲斷魂”寫行路人的心境!皵嗷辍,指內心十分凄迷哀傷而并不外露的感情。這位行人為何“欲斷魂”呢?因為清明在我國古代是個大節(jié)日,照例該家人團聚,一起上墳祭掃,或踏青游春,F(xiàn)在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趕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濕,心境就更加凄迷紛亂了。

  如何排遣愁緒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個酒家,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飲點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驅散心中的愁緒。于是他問路了:“借問酒家何處有?”問誰,沒有點明。末句“牧童遙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語,又補充說明上句問的對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動代替語言,行人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在一片紅杏盛開的樹梢,隱隱約約露出了一個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標幟)。詩到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聞訊而喜,興奮地趕上前去,找到酒店飲上幾杯,獲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滿足等等,都留待讀者去想象。

  由于這首詩的廣泛流傳,“杏花村”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號。

  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jié)。詩人小杜,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jié),可也是氣候容易發(fā)生變化的期間,甚至時有“疾風甚雨”。但這日的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這“雨紛紛”,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凄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這“紛紛”在此自然毫無疑問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斷魂”。“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那么什么是“斷魂”呢?在詩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皵嗷辍,是竭力形容那種十分強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現(xiàn)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在古代風俗中,清明節(jié)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jié)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游玩觀賞,或上墳掃墓;而今行人孤身趕路,觸景傷懷,心頭的滋味是復雜的。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這又平添了一層愁緒。因而詩人用了“斷魂”二字;否則,下了一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不太沒來由了嗎?—這樣,我們就又可回到“紛紛”二字上來了。本來,佳節(jié)行路之人,已經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紛亂了。所以說,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說,形容春雨,也就是為了形容情緒。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 13

  清明

  佳節(jié)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翻譯

  清明時節(jié),桃紅李白,含笑盛開。田野上那些長滿雜草的墳墓令人感到凄涼。

  春雷滾滾,驚醒了冬眠中的龍蛇百蟲;春雨充沛,滋潤郊野曠原,使草木變得青綠柔美。

  古有齊人出入墳墓間乞討祭食以向妻妾夸耀,也有介子推拒做官而被大火燒死。

  不管是賢者還是平庸之輩,千年之后又有誰知道呢?最后留在世間的只不過是滿目亂蓬的野草而已。

  注釋

  桃李笑:用擬人手法形容盛開的桃、李花。

  蟄:動物冬眠。

  蓬蒿:雜草。

  丘:指墳墓。

  鑒賞

  這是詩人觸景生情之作,通篇運用對比手法,抒發(fā)了人生無常的慨嘆。

  首聯(lián)出句點題:“佳節(jié)清明”,似無新意;繼而寫景,“桃李”春風“野田荒垅”,意象格調迥異,再對舉喜“笑”和悲“愁”,意境頓出。突兀的情感,鮮明的對比,讀來令人悚然!扒迕鳌睂τ凇疤依睢眮碚f,自是“佳節(jié)”,因為向前看有一大番好的前程,即便是眼下,也綻盡春光,引領季節(jié)的舞臺,緣何不“笑”呢?只是這“笑”越張揚,越能對比出下句的悲涼!耙疤锘嫩狻彼坪醺m合于“清明”這個節(jié)日本身。累累埋骨,處處荒冢,忠奸賢愚冤怨節(jié)烈,統(tǒng)歸于黃土,怎會不“生愁”呢?大地無言,只能卻披衰敗荒蕪的外衣,由詩人、世人解讀它的哀傷。由此看來,首聯(lián)起筆寫景,淡定散闊,別有境界;感情平抑內斂,為下文的議論人生蓄勢張本。

  頷聯(lián)描寫清明時節(jié)生物的活躍情景!袄左@天地龍蛇蟄”,寫的是動物的活動。春雷震響,天地驚動,動物于冬眠中被驚醒,雷聲告知它們春天已經到來,于是它們便紛紛走出蟄居之處,活躍于春的氣氛之中!坝曜憬荚菽救帷,寫的是植物的生長。春雨貴如油,是說春雨能像乳汁一樣,讓草木迅速生長。雨足之后,郊原上的草木自然就萌發(fā)柔嫩了。

  以上兩聯(lián)寫了桃李、荒冢、龍蛇、草木。頸聯(lián)的兩個典故,兩種活法!叭似蚣烙囹滄獘D”說的是古代那個?康綁瀴L地里乞討人家祭祀剩下的供品以飽食終日且炫耀于妻妾的人,“士甘焚死不公侯”說的是拒官隱居雖被燒死亦不甘心妥協(xié)于社會的正直之士。一樣人生,兩種境界,不置可否的對比中,暗含著詩人對介之推高蹈品格的肯定與贊揚。

  尾聯(lián)生發(fā)疑問:蓬蒿荒丘,遺骨一土,千載萬世,誰知誰是賢愚?即便是活在當下,誰又辨賢愚?“知誰是”的反問中,浸透著詩人的滿腔憤懣;以景做結的末句里有悟透生死的通達。這種通達,是貶謫失意的心灰意懶,是不滿現(xiàn)實的諷刺反擊,是堅守人格操守的格格不入。

  詩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機,想到的卻是人世間不可逃脫的死亡的命運,表達了一種消極虛無的思想,悲涼的情緒纏繞于詩行間。這與詩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禪宗思想的濃厚影響是分不開的。但作品體現(xiàn)了作者的人生價值取向,鞭撻了人生丑惡,看似消極,實則憤激。

  這首詩的景物的描寫、感情的抒發(fā),無不得力于對比。不但桃花與荒冢有對比、齊人與介子推有賢愚之比,而且自然界的蓬勃春景與人生的無味黯淡也是一組鮮明的對比。

  創(chuàng)作背景

  本首詩作于北宋末年的“元祐黨爭”時期(1086年—1094年),因王安石變法時,推行新政措施,朝廷形成了支持變法的“新派”和反對新政的“舊派”。舊派也被稱為“元祐黨人”,其中包括大文豪蘇軾、司馬光等人。黃庭堅因與蘇軾交好,也略受牽連。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 14

  清明即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翻譯

  京都一年一度的清明節(jié)又到了,人們的心里自然就起了憂愁思念。

  馬車聲在路上繁雜地響著,東城郊外微風拂柳一片蔥翠一片。

  落花飛舞芳草齊齊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成雙成對的蝴蝶嬉戲不已。

  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憶往昔,以茶代酒,聊以慰藉。

  注釋

  帝里:京都。

  茗:茶。按,飲茶之風,似始盛于中唐以后,盛唐時尚不多見。

  賞析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一個“重”字,一個“愁”字,開篇明義。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也許清明是一個普通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刻的心中卻貯著一片愁楚。一開篇,全詩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緒中,奠定了抒情狀物的基調。清明節(jié),唐人有游春訪勝、踏青戴柳、祭祀祖先的風俗,往往傾城而出。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就惟妙惟肖地點染出了這種境界。說點染,是因為是作者并未進行全景式的描述,而是采用動靜結合,聲色倶出的特寫手法,猶如一個配著聲音的特寫鏡頭,生動自然。遠處,甬路上傳來了一陣吱吱嘎嘎的行車聲,這聲音有些駁雜,看來不是一輛車,它們到哪里去呢?“柳色東城翠”,哦,原來是到東城去折柳踏青。一個"翠"字不禁使人想到了依依柳煙,濛濛新綠的初春圖景。接著,“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喜”,詩人又把想象的目光轉向了綠草青青的郊外。

  坐在馬車上,順著青色的甬路來到綠意萌生的柳林,來到萬勿復蘇的郊外。白的杏花、粉的桃花輕盈地飄落,而毛絨絨、綠酥穌的小草卻齊刷刷地探出了頭,給這世界點綴一片新綠。群鶯自由自在地翱翔,美麗的蝴蝶成雙成對地嬉戲,一切生命都在盡享大自然的溫柔和麗,這該是何等暢快、舒心。

  然而詩人并未“漸入佳境”,筆鋒一轉,把目光收回身旁。"堂堂坐相憶,酌茗代醉",一動一靜,兩個鏡頭浦,我們仿佛看到了詩人獨坐曠室,癡癡地追憶什么,繼而端起茶杯,默默一飲而盡,嘆口氣又呆呆坐出神。這里的孤寂、愁思,這里的凄冷、沉默,同欣欣向榮的大自然、歡愉的郊游人群形成了一種多么鮮明的'對比。詩人追憶什么,是童年無拘無束的天真自由,少年隱居的苦讀生活,還是欲登仕途的漂泊歲月?詩人在愁什么,愁仕途的艱辛難挨,還是愁人世的滄桑易變?

  融融春光下詩人抒寫了無盡的感慨,個中滋味令人咀嚼不盡。詩人想入仕途卻又忐忑不安;欲走進無拘無束的大自然,卻又于心不甘。種種矛盾的情緒扭結在一起,寓情于景,寓情于境,自然而傳神地表達出詩人微妙、復雜的內心世界。

  創(chuàng)作背景

  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早春,孟浩然西游至長安,應考進士。適逢清明,詩人即事抒懷,寫下了這首五言詩。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 15

  【宋】陸游

  氣候江吳異,清明乃爾寒!

  老增丘墓感,貧苦道途難。

  燕子家入,梨花樹殘。

  一春回首盡,懷抱若為寬?

  譯文:

  江南吳越氣候與往年不同;今年清明尤其寒冷。

  見到山丘墓地,年老徒增感嘆;走在道路遠途,貧窮困苦難行。

  燕子依舊家家飛來飛去筑巢;梨花在風中凋落只剩下殘枝。

  一年的回頭看即將過去;胸襟抱負哪里能夠得到舒展呢?

  注釋:

  1、江吳:廣泛指吳越一帶,狹指平江府吳郡。這里泛指。

  2、乃爾:猶言如此,竟然如此。

  3、老增:年老徒增。

  4、丘墓:埋葬死人筑起的土堆叫墳,平者叫墓!斗窖浴肪硎洠悍苍岫鵁o墳謂之墓。這里指墓,而非墳。

  5、貧苦:指貧窮遭遇困苦。

  6、道途:道路,路途。

  7、回首:指回頭;回頭看。

  8、懷抱,指胸襟;抱負。

  9、若為:怎樣;怎堪。

  賞析:

  江南的清明,是杜牧筆下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的清明,也是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的清明,更是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的清明。這里的二月初,不特定指,而是一種美學感受。

  清明,給我的美學體驗是迢迢春水初漲的樣子,一切在清明雨水的沖刷下,匯聚成一個叫做春愁的詞匯,引起內心無盡的感傷。

  這既不是王國維《人間詞話》里的壯美,也不是優(yōu)美,而是一種淡淡的凄美。

  對于落花傷春的凄美。

  也是這首詩的主題。

  首聯(lián),講吳越的氣候,原本一過春分,就分外明媚,到清明理應更加。只是,南宋淳熙間的清明,比較,它比歷朝歷代都要寒冷些。據一些專家考證,可能是吳越地區(qū)迎來了一個極寒時期。

  陸游就在這極寒時期,感到一種上的熨帖。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營造出來的祥和景象,不就是潑在詩人心頭的一盆涼水么。

  寒冷來了,帶來了風,帶來了雨,也帶來了落花。

  李煜詞: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朝來寒雨,晚來風。無疑是寒冷清明最好的寫照。

  李煜的寒冷是心靈的寒冷,而陸游的寒冷,更多的是體表的寒冷,是真冷。

  且看他第二句,脫口而出,清明怎么能夠如此寒冷的呢,這哪里還像春天。

  其實,在長江兩岸,春天常常有倒春寒。今年清明前幾日,江淮地區(qū)一陣寒冷襲來,不少人紛紛春衣改冬衣,就是最好的體現(xiàn)。

  只不過,詩人的寒冷比我們前幾日還要厲害得多。即便這樣,詩人也沒提酒御寒。

  杜牧清明佳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一直成為經典。但寒流中的詩人此時卻無心飲酒,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來,詩人眼前的景象,實在不適合飲酒。且看詩人去干嘛去了。

  頷聯(lián),老增對貧苦,丘墓對道途,是說自己又老又貧,想想年歲不多,仕途渺茫,便有一種哀愁襲上心頭。

  清明掃墓,本是傳統(tǒng)習俗。但詩人卻在掃墓的道路上,看到了許多荒廢了的平墓。那些被埋葬的,無不提醒著詩人,再不,就只能變成荒丘一堆。

  英雄功業(yè)早成,而自己一事無成,也就更jia惆悵。

  貧窮本沒有什么可哀的。只不過憑什么是陸游?難道讀了一輩子書,就該是這樣的下場嗎?

  想起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陸游似乎也正在突圍,在貧困中突圍。宋代對待知識分子還算比較優(yōu)渥,尚且如此貧困,那些生活在元、清下的知識分子就更不要說了。

  像陸游這樣飽讀詩書、文韜武略、志向高遠的有識之士,為什么就不能給他一個施展拳腳的平臺,最終淪落到貧苦的地步?

  頸聯(lián),可謂佳句。詩人用燕子對梨花,家家對樹樹,入對殘,對仗工整。殘,形容詞作動詞用。

  此聯(lián),通過燕子、桃樹,進一步渲染寒字。

  小燕子們因為怕冷,一個個都躲進屋檐巢穴。梨花無枝可依,被寒冷風雨打落在地,偶爾殘留枝頭的,也凍得瑟瑟發(fā)抖。

  雨打梨花春將盡。

  尾聯(lián),詩人面對此景,不禁生發(fā)出感嘆:一春將去,年華將老,我舒展懷抱的寬闊天地在哪里呢?

  這是詩人對不幸發(fā)出的控訴,也是對社會不尊重知識分子的發(fā)出的控訴。

  詩人的清明是灰暗的,因他所處的時代。而我們的清明是光明的。在知識命運的號召下,無數(shù)知識分子有了施展才華的舞臺,不再忍受貧困,這無疑是華夏民族的巨大進步。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 16

  朝中措·清明時節(jié)

  張炎〔宋代〕

  清明時節(jié)雨聲嘩。潮擁渡頭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戀天涯。

  燕簾鶯戶,云窗霧閣,酒醒啼鴉。折得一枝楊柳,歸來插向誰家。

  譯文

  譯文清明時節(jié),雨聲響成一片。江水上漲淹沒了渡口的沙灘。路旁,雪白的梨花冷冷地看著我走過,仿佛責怪我這個時候還不思故土,而對他鄉(xiāng)的山水花木如此癡情苦戀。只有到那鶯啼燕舞的珠簾繡戶,云裳霧鬢的瑣窗朱閣,在歡歌曼舞中一醉消愁。酒醒時只聽得歸鴉啼鳴。歸去時隨手折了一枝楊柳,走到客舍門前,這才恍然醒悟:此處哪有自己的家門!

  注釋

  渡(dù)頭:渡口。翻:卻,表示轉折。天涯:遠離家鄉(xiāng)的異地。燕簾鶯戶,云窗霧閣:借指歌樓舞榭。楊柳:古時清明節(jié)有家家戶戶門上插柳以祛邪的風俗。

  賞析

  這首詞作于宋亡以后,抒發(fā)飄泊淪落之悲情。妙詞寫情愁,選景獨出心裁,寫情愁言愁之精妙,表達之條理。這使在詞中平素并不顯眼的詞語,在詞人握下卻顯得幽默,借韻味。

  “清明時節(jié)”二句,描寫的清明時的雨,不是而而細雨,而成了嘩嘩大雨。恰在妙時作者冒雨尋春,卻被大雨所困,見到江邊水急,浪潮翻涌。

  “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戀天涯!庇隇⒗婊,本也是極美妙而又難得的一景,可是張炎并沒借照實寫來,而是反過來寫梨花看人,而且是“冷看”。并且從她那冷淡的眼神中,詞人還感受到一種責怪之意——人生于世能像你這樣不思故土,而對他鄉(xiāng)的山水花木如妙癡情苦戀嗎!這“遭遇”,這“責怪”,與詞人冒雨出游之意,真是適得其反。而又借口難辯,上片至妙也就戛然而止,可是無限辛酸,無限悲恨,盡在不言之中。這種賦予客觀景物以情知而后翻寫過來,更能收到曲握深情、宛轉借致的效果,因而在詞中也就成了一種常用的手法。冒雨出游,觀潮、賞花,本想借以忘憂,誰知”翻被梨花冷看”,沒奈何,只借換個去處。

  “燕簾鶯戶,云窗霧闊,酒醒啼鴉。”“燕簾鶯戶,云窗霧闊”是指歌妓舞女之所。雨中尋景不成,因而只能到鶯啼燕舞的珠簾玉戶消磨時光,一醉解千愁。然而醉鄉(xiāng)自好,難以久留,醉醒客散,只見歸鴉啼鳴,人去樓空。

  “折得一枝楊柳”二句,楊柳,古時清明節(jié)中家家戶戶門上插柳以祛邪。歸去的途中,作者也隨手折了一枝楊柳,但走至住所才恍然醒悟——浪流之人羈駐之旅,哪會借自己的家門呢?作者不禁感嘆一枝楊柳,“歸來插向誰家”。一種天涯游子欲歸無處,欲住無家的悲哀,猛然襲向心頭。一枝無處可插的楊柳,滿腹悲怨溢于詞中,幽默中見無奈。詞人用握舉重若輕,不見著力,是那么自然,用握之巧,用意之妙,叫人拍案叫絕。

  該詞在表現(xiàn)上采取遣愁——增愁,也就是幾番消愁愁更愁的矛盾,步步逼近主題,詞的思路,情感的層次是很借條理的。詞人往往用后面的個別詞語,去暗示、交代前面省略的內容,只借把握全詞,方可融會貫通。比如說,我們只借讀到“酒醒”二字,才可了解“燕簾鶯戶,云窗霧闊”二句的全部含意;只借讀到“歸來”二字,方知上文云云,皆是出門之后的活動;只借讀到“插向誰家”,方知這“歸來”之處,亦非其家,方知全詞所寫乃客中遣愁。這些很不顯眼的`詞語,一經詞人的安排、組合,不僅成了前后照應、網絡全篇的暗紐,而且還由妙形成了一種以后示前、愈進愈明的結構。從而使那些尋常的題材,平易的語言,增添了婉轉幽深的情韻。

  張炎

  張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號玉田,晚年號樂笑翁。祖籍陜西鳳翔。六世祖張俊,宋朝著名將領。父張樞,“西湖吟社”重要成員,妙解音律,與著名詞人周密相交。張炎是勛貴之后,前半生居于臨安,生活優(yōu)裕,而宋亡以后則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著有《山中白云詞》,存詞302首。張炎另一重要的貢獻在于創(chuàng)作了中國最早的詞論專著《詞源》,總結整理了宋末雅詞一派的主要藝術思想與成就,其中以“清空”,“騷雅”為主要主張。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 17

  原文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上б黄甯,都付與黃昏。欲共柳花低訴,怕柳花輕薄,不解傷春。念楚鄉(xiāng)旅宿,柔情別緒,誰與溫存。

  空樽夜泣,青山不語,殘月當門。翠玉樓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搖蕩湘云。天長夢短,問甚時、重見桃根。這次第,算人間沒個并刀,剪斷心上愁痕。

  譯文

  臨近清明時分,枝頭上翠鳥的叫聲凄婉動人?上н@一片清歌,都付與寂寞的黃昏。想要對柳花低述衷曲,又怕柳花輕薄,不懂得人的傷春之心。我獨自漂泊在南國楚鄉(xiāng),滿懷柔情別恨,有誰能給我一點兒溫存?

  空空的酒杯仿佛在為我哭泣,青山無語宛如在為我傷心,一縷殘陽斜照著院門。在華麗的樓前,只有那一池悠悠的湘水,倒映著悠悠輕蕩的湘云。無聊的白日是那樣漫長,夢境卻短得可憐。請問蒼天,到底什么時候才能和戀人見面?這情景真令人心酸。就算整個人間,也沒有任何一個并州的刀剪,可以把我心中的千愁萬緒剪斷。

  注釋

  者次第:這許多情況。者,同這。

  并刀:并州(今山西太原)的剪刀,當時以鋒利著稱。

  賞析

  詩意,顯得更加突出。從“翠玉樓”望去,月色下的湘江,一片朦朧迷茫,水面上只看到隱隱的波光,天空飄動著朵朵浮云,陣陣微風吹來,又將水天“搖蕩”在一起了。然而這輕微的搖蕩卻不能打破“青山不語,殘月當門”的靜寂,正像“蟬噪林逾靜”那樣,反倒更增強了這種靜寂之感;同時,在靜寂之中,“湘春夜月”的景色更顯得空靈深邃,它啟迪著人們對生活的沉思。

  下片的后幾句,像上片點出“傷春”一樣,又將“恨別”的題旨點明了。“天長夢短,問甚時、重見桃根?”“天”是宇宙,“夢”是人生,“天長夢短”與吳文英在的“春寬夢窄”(《鶯啼序》)構思相同,富有哲學意味。如夢的人生既然短暫,離別的愁苦就更使人難耐,于是又自然地產生了一種急切的希望盡快地“重見桃根”。桃根,出于東晉的'《桃葉歌》:“桃葉復桃葉,桃葉連桃根。相憐兩樂事,獨使我殷勤!毕鄠鳛橥醌I之所作,桃葉是他的妾名。后人經常用桃葉、桃根指代意中人。結句的“這次第”雖只是一個“點”,分量卻是相當沉重的。愁緒擾人,自然產生剪除的意愿,這也是人們的共同心理。然而這首詞中,合理的意愿卻是用否定方式、喟嘆的口吻表達出來的,因為“算人間沒個并刀,剪斷心上愁痕”,遍尋人間也找不到能夠剪斷這種愁緒的剪刀。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清明原文賞析及翻譯03-17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03-17

《清明》原文及翻譯賞析04-02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03-18

清明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03-30

清明杜牧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3-29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04-16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04-16

蘇堤清明即事原文,翻譯,賞析12-18

蘇堤清明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