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節(jié)的故事傳說來歷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端午節(jié)的來歷與傳說故事
端午節(jié)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yōu)槌贼兆?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shù)、白芷,喝雄黃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端午節(jié)的來歷與傳說故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端午節(jié)的來歷
水上賽捉鴨子
每逢端午龍舟賽后,廈門還有一個獨創(chuàng)的鄉(xiāng)土節(jié)目,稱為水上搶彩頭,即水上捉鴨子。從岸邊騰空伸出l根10多米長的圓木柱,上面涂滿油,木柱的末端安裝一只盛鴨子的小木箱,參加競技者要登上木梯,走過這圓木柱的末端,用手拉開小木箱的門,讓鴨子掉進水里,人也躍人水中,去抓鴨子作為勝利品。這個在廈門存在了600多年的習俗,最早就是漁民們的節(jié)日狂歡。
海上賽龍舟很熱鬧
端午節(jié)劃龍舟是廈門民間不可缺少的一項民俗活動。郭坤聰說,清代道光年間出版的《廈門志》,對廈門賽龍舟的特色就有記載,端午日“競渡于海濱(龍船分五色,惟黑龍不出)。富人以銀錢、扇帕懸紅旗招之,名曰‘插標’,事竟,各渡頭斂錢演戲……或十余日乃止!笨梢姎v史上,廈門在端午節(jié)期間,民間賽龍舟的時間很長,參與者眾多,場面熱烈。
最早從廈禾路第一碼頭一直到江頭烏石浦,整個沿海都有劃龍舟,后來發(fā)展到鷺江道,最后是在集美的龍舟池。一般情況,端午節(jié)的龍舟競賽場地都選擇在江、河或湖中,而歷史上廈門的龍舟賽場地選擇在海上,可謂與眾不同,因為海上賽龍舟的難度要遠遠大于在江、河、湖中。
廈門的特色端午民俗還有水上活動“掠鴨”活動,地點主要在沙坡尾一帶。這是一種考驗人們體力、毅力和技巧的民間體育競賽。將鴨子趕入竹籠關(guān)起來,在一根長長的杉木上抹油,杉木的尾端掛上鴨籠。參與者赤著腳,像走鋼絲一樣,從船上走到杉木尾端抓鴨子,如果抓到便取得勝利。由于身體平衡難度極大,成功者少,失敗者多。有的抱著鴨籠一起掉到海里,水花飛濺,岸上觀眾高呼大笑,場面非常熱鬧。
女兒回娘家
廈門有句俗語“未吃五月粽,破裘不敢放”,這說明端午節(jié)是一個預示季節(jié)轉(zhuǎn)換的節(jié)日。廈門民俗專家郭坤聰說,以前每逢端午節(jié),大街小巷,家家戶戶都會在大門口掛熏蚊子的艾草、菖蒲,可以做藥用,也可以熏蟲,把邪氣驅(qū)除出門外。同時要進行大掃除,把屋里屋外都打掃得干干凈凈。
廈門包粽子不單是紀念屈原,還是古老民間傳統(tǒng)的延續(xù)。過去端午節(jié)女兒回娘家,家中自己做粽子,有肉粽、甜粽等,所以廈門的端午節(jié)也叫做女兒節(jié),民間傳說和民間風俗習慣相結(jié)合。后來街面上的一些商家也包肉粽,粽子慢慢成為廈門200多種名小吃中的一種。
端午節(jié)的傳說故事
紀念屈原
據(jù)《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lián)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jié)也稱詩人節(jié))。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非常哀痛,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y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fā)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jié)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zhàn)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zhàn)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jié)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jié)。這則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投奔吳國,助吳伐楚,五戰(zhàn)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閭死后,其孫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zhàn)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太守,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jié)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jié)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shù)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jié),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zhèn)改名為曹娥鎮(zhèn),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端午節(jié)的來歷與傳說故事】相關(guān)文章:
除夕的來歷和傳說故事簡介01-26
元宵節(jié)的來歷和傳說故事10-26
除夕的來歷和傳說故事(3篇)12-16
除夕的來歷和傳說故事3篇08-02
端午節(jié)傳說故事01-20
關(guān)于元宵節(jié)來歷的傳說故事大全03-09
除夕的來歷和傳說故事(合集3篇)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