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小數的意義》
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小數的意義》 篇1
一、教學理念
教師的教學方案必須建立在學生的基礎之上,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教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guī)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學生的數學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而富有個性的過程,更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
二、說教材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材第四單元中“小數的產生和意義”是在三年級“分數的初步認識”和“小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教學的,這一內容既是前面知識的延伸,也是系統(tǒng)學習小數的開始。通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為以后學習小數四則運算打好基礎。
三、說教學目標
遵循以上教學理念,因此我在制定本課時教學目標時注意聯系生活,盡量聯系學生身邊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資源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探究與發(fā)現的過程,使他們在動手、動腦、動口中理解知識、掌握方法,學會思考、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促進自身全面和諧發(fā)展,因此制定以下目標:
1、通過教具演示和聯系實際使學生在初步認識小數的基礎上知道小數的產生,理解小數的意義。
2、使學生知道小數是在實際生活中產生的,并有著廣泛的應用,認識小數與分數之間的內在聯系、小數的計數單位,從而對小數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認識。
3、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懂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了解數學的價值,增強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四、說教學重、難點
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明確小數的產生和意義、小數與分數的聯系、小數的計數單位,從而對小數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認識。
教學難點是小數的意義的探究過程。
突破重難點的方法:
使學生深刻理解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母10、100、1000……的分數來表示,這些分數的計數單位分別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寫作小說分別是0.1、0.01、0.001……通過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合作交流的學習中解決0.1里面有幾個0.01;0.01里面有幾個0.001,讓學生深刻體會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都是10。
這節(jié)內容選擇的教學方法為嘗試法、講授法、練習法等,選擇的.依據是學生已有的知識的情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
五、說教學流程:
為了達到上述目標,我的教學設計包含有四個環(huán)節(jié)的內容: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通過讓學生先估測再測量2米長的紅絲帶和60厘米長的綠絲帶、量數學課本的長的估一估、量一量的游戲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當教師讓學生用米作單位說出它們的長度時,學生心理產生了矛盾,因為有些測量結果不夠1米,無法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時教師引出不夠1米的部分如果用米作單位,需要用其它數來表示,由此引出“小數”。學生通過測量親自體驗了小數產生的必要性,從而喜歡上小數,對什么是小數產生了神秘感,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欲望。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探究小數的意義。
小數的意義是個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學生理解起來比較難。新課程理念下的概念教學應改變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方式,防止重結論,輕過程的做法,積極組織有效的數學活動,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與研究實現師生互動、共同研究探討的方法,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去體驗、去思考,構建數學概念。因此,在教學中我力求引導學生在測量、觀察等操作的基礎上,從直觀的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讓學生用米為單位分別用整數、分數、小數來表示,從而過渡到一位小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的意義的形成。學生始終參與到概念的探究過程中,通過比較、歸納、分析和綜合最后抽象出小數的意義。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鞏固練習、拓展提升。
當學生成功解決一個問題后趁熱打鐵,將它拓展變化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比如:給生活中的小數分類。老師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小數的計數單位是什么;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是10,而是通過闖智慧關的游戲方式讓學生從解決問題中發(fā)現、歸納出來。我認為這樣能促使學生進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層次的探索,以練習的形式探索出小數的計數單位、以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散了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
第四個環(huán)節(jié)是師生進行全課小結。
教師問:“這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是什么?你有什么收獲?”來對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加以梳理總結,最后教師出示大發(fā)明家愛迪生的一句格言:天才=1/100的靈感+99/100的勤奮,讓學生用小數把等式中的分數表示出來,達到鞏固新知的目的。
教師:“這是大發(fā)明家愛迪生用加法描述的一句格言,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嗎?”從而讓學生明白:人必須勤奮才能有所成就!祝同學們都能成為天才!人才!成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小數的意義》 篇2
設計說明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同時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針對這一點,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如下:
1.重視學生的實踐操作。
在教學中通過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說一說等實踐活動,探究怎樣把用“厘米”作單位的數改寫成用“米”作單位的數和把用“克”作單位的數改寫成用“千克”作單位的數,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2.滲透轉化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數學思想蘊涵在數學知識形成、發(fā)展和應用的過程中,是數學知識和方法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與概括。在把低級單位的數轉化成高級單位的數時,先用分數的形式表示,再轉化成小數的形式,滲透了轉化思想。轉化思想有助于學生學習新的數學知識,分析和解決新的數學問題及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直尺
教學過程
⊙激趣導入
1.導入:同學們,你們還記得1米有多長嗎?用手勢表示一下(學生用手勢表示1米的長度),再看看我們使用的黑板有多長(學生估測黑板的長度)。要想準確地表示它的長度,需要進行測量。
2.量一量。
(1)以小組為單位測量黑板的長度。
(2)匯報結果。
組1:黑板長2米多。
組2:量出2米后還多出36厘米。
組3:量出是2.36米。
3.交代學習目標,引出新課。
師:小數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它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有著重要的作用,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小數的意義。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測量黑板的長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小數的意義。
⊙探究新知
(一)探究把低級單位的數轉化成高級單位的數的方法。
1.引導學生觀察上面的結果,你有什么發(fā)現或疑問?
(學生討論、交流并匯報)
2.小組合作學習:剩余的36厘米怎樣用“米”作單位來表示呢?
3.交流匯報,說一說自己是怎么考慮的,在探究中運用了什么思想方法。
4.歸納學生的方法。
(1)多出36厘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1份就是1厘米,即1米=100厘米,1厘米=米。36厘米=米,也就是0.36米。
(2)在把36厘米轉化成0.36米的過程中,先用分數的形式表示,再轉化成小數的形式。
5.師生共同總結把低級單位的數轉化成高級單位的數的方法:根據兩個單位間的進率,先把低級單位前的數改寫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再把分數改寫成小數的形式,并在后面加上所要化成的高級單位的名稱。
6.嘗試練習。
12克=千克=( )千克
500克=千克=( )千克
(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并匯報結果)
設計意圖:通過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說一說等實踐活動,既能使學生獲取新知,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還使學生感受到合作的快樂,從而使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更加濃厚!
【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小數的意義》】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小數的意義的教學反思12-11
小學數學《小數除法的意義》教案11-28
四年級數學下冊《小數意義》說課稿08-28
《小數意義》四年級數學下冊說課稿07-14
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小數乘法意義》說課稿06-28
小學數學《小數的意義》教學反思范文01-06
四年級下冊數學《小數的意義》教學設計10-14
《小數的意義》數學教學反思01-02
數學教學小數除法的意義06-07
小學四年級下冊《小數的意義》教案范文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