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的傳說故事
在現(xiàn)在社會,報告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報告成為了一種新興產(chǎn)業(yè)。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報告感到非?鄲腊,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春節(jié)的傳說故事,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節(jié)的由來
春節(jié)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nóng)業(yè),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chǎn)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xù)到今天。
春節(jié),是農(nóng)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nóng)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nóng)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jié)。
春節(jié)傳說
有一年,世上大亂。玉帝得知后,降下御旨:要派一位大神去管理人間的衣食住行。可是,沒有神仙肯接旨。這時候,南天門外傳來一聲吆喝:“這差事我干啦!”抬頭看時,是光頭頂、胖乎乎、笑哈哈的彌勒佛。卻說這彌勒佛來到人間,第一件事就是讓人們過一個痛快年,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
他還要大家把各路神仙都請到,香箔紙錁,準備齊全。到了初一,家家都要起五更,放鞭炮。不想炮響傳到天宮,玉帝以為人間又出了什么事,便派財神去察看。財神來到人間一看,到處都是香箔紙錁,高興得就忘了回去。玉帝等啊等,財神還是沒有回來,便親自到人間察看。他一看,人們啥活都不干,非常生氣。
召來彌勒佛喝道:“你怎么盡讓人們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彌勒佛笑嘻嘻地說:“你要我管人們的衣食住行,可并沒有叫我讓人們干活呀!”玉帝一想,也對,既然已經(jīng)這么辦了,那一年只能有此一次,開春以后就要下地干活。從那以后便留下了舊例,一年有一次春節(jié)。
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農(nóng)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jié)”,俗稱陰歷年。傳統(tǒng)意義上的春節(jié)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jié)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期間,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
春節(jié)的風俗習慣
1、臘月初八—臘八粥
臘八節(jié),俗稱“臘八”,即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tǒng),一些地區(qū)有喝臘八粥的習俗。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后來材料逐漸增多,F(xiàn)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yǎng),確實能增福增壽。
2、臘月二十三—糖瓜粘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于男子。在中國的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灶君,在夏朝就已經(jīng)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自周朝開始,皇宮也將祭灶列入祭典,在全國立下祭灶的規(guī)矩,成為固定的儀式了。
3、臘月二十四—掃房子
舉行過灶祭后,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
掃塵日,即臘月二十四,所謂“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清掃蛛網(wǎng)揚塵、清洗。此外,打掃衛(wèi)生,要注意戴口罩、帽子和眼鏡。掃塵后及時更衣。
4、臘月二十五—接玉皇(磨豆腐)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臘月二十三)后,天帝玉皇于臘月二十五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并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
這一天的漢族民俗活動主要有接玉皇、照田蠶、千燈節(jié)、趕亂歲等。且這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xiàn),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5、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
臘月二十六指中國農(nóng)歷年十二月(又稱臘月)二十六的俗稱;漢族春節(jié)習俗之一。這一天要割年肉,開始置辦年貨。
6、臘月二十七—殺年雞
臘月二十七過年的前夕的俗稱。是漢族春節(jié)傳統(tǒng)習俗,漢族民諺稱“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
7、臘月二十八—把面發(fā)
臘月二十八的漢族民謠有“臘月二十八,把面發(fā)”、“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漢族民間風俗傳統(tǒng)到了農(nóng)歷的臘月二十八無論是發(fā)面還是做饃,各家各戶要開始準備主食過年。
8、臘月二十九—蒸饅頭
除夕前一日的臘月二十九,叫小除夕,漢族民俗文化。這一天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于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9、臘月三十—熬一宿
臘月三十又稱除夕,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每年農(nóng)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jié)(正月初一)首尾相連。
這一天主要的傳統(tǒng)民俗活動有祭祖,貼門神,放爆竹,給壓歲錢,吃年夜飯,送財神等。
在年三十晚上,中國人一般都會整晚通宵守歲。俗語叫做“三十兒晚上熬一宿”。
10、正月初一
傳統(tǒng)年俗中,初一拜年一定是長輩或者左鄰右里,一般不出遠門去拜年。民俗專家告訴記者,其實拜年時跟除夕守歲直接相關的。在傳說中,每到除夕年獸都會出來為害,人們經(jīng)過一夜的守歲和子夜的燃放鞭炮,嚇跑了年獸,所以初一早上人們開門互相道賀。
11、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也是拜年,但是這一天嫁出門的閨女是要帶著女婿一起走娘家的。其中又以新婚夫婦走娘家的規(guī)矩多。比如說帶的禮物都要是成雙成對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時,還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12、正月初三
傳統(tǒng)習俗中,正月初三被認為是老鼠嫁女兒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擾到老鼠嫁女兒。老鼠大有“誰不讓我過好這一天,我讓誰難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驚擾了老鼠嫁女兒,老鼠就要禍害這一家。
13、正月初四
大年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過去,老板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還有傳說說,灶王爺這天要來查戶口,因此也不宜遠出。
14、正月初五
初五又被稱為“破五”,這一天對于商家來說是個大日子,祈求一年財源廣進,迎財神正是這天。“商店這天要開張,放鞭炮!
15、正月初六
初五剛把財神迎進門,初六就要送走窮神。送窮神這一天,要在家里面進行大掃除,掃出來的垃圾,還有沒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此外,還要喝一種素菜湯,這種湯是用菠菜、青菜等七種蔬菜做成的。
16、正月初七
亦稱“人勝節(jié)”、“人慶節(jié)”、“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媧初創(chuàng)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jié)俗,魏晉后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fā)上。
17、正月初八
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又傳說初八是谷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天稻谷豐收,天陰則
18、正月初九
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稱”天公生“,傳說此日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19、正月初十
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一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之舉。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由十個小伙子或十個小姑娘輪流抬著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20、正月十一
民歌中有“十一請子婿”的說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們在這一天宴請子婿。相傳,這是因為初九慶!碧旃暗氖澄锏匠跏吃不完,所以,就在十一這天用來請子婿吃飯,娘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費了。
21、正月十二
從新年到正月十一,人們吃的食物中大多豐富且多油。因此,從這天開始,人們開始飲食清淡,清腸潤燥。更重要的是,由于三天后將是元宵節(jié),從這天開始就要準備。家里將會買燈籠,搭燈棚。
22、正月十三
今天是農(nóng)歷正月十三。元宵節(jié)的準備還在繼續(xù)。在中國南方,這天要欣賞燈籠。絡繹不絕的中國人會在這天去城隍廟賞花燈。而這僅僅是元宵節(jié)的序幕。除了傳統(tǒng)的紅燈籠外,還有許多不同樣式的花燈。燈展通常從今天開始到正月十八結束。
23、正月十四
今天是農(nóng)歷正月十四。在中國大部分地區(qū),十四這天所有的事都是為了第二天的元宵節(jié)。這天,燈會正是開放供市民購買燈籠。為了元宵節(jié),像舞龍和舞獅的表演開始在大街上演習。也有人寫燈謎猜燈謎來增加節(jié)日歡樂氣氛。在中國,燈謎是非常傳統(tǒng)的字謎游戲。大人和孩子都喜愛解決這些問題。
24、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jié)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除夕一過,就是正月初一,春節(jié)拜年禮儀有何講究?
“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也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健康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到同輩親友,也要施禮互賀。至今未曾改變這種禮儀,只是在形式上元化了。
年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中國人自明清起始,對拜年禮儀定下了不成文的規(guī)矩,有著一定的次序:首拜天地神祗,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長,最后全家按輩份次序互拜。對尊長要行大禮,對孩童要給賞賜。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jù)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拜親朋也講究次序: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這種習俗早在宋朝時就已流行。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云:“十月一日年節(jié),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钡搅饲宄觊g,拜年禮儀有了升華。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于門……!币话阏f來,平輩間拜年則拱手致語就行了。
首先拜家里長輩。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當然,長輩受拜以后,一定會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不能忘記的是向鄰居長輩拜年。中國有句古話:遠親不如近鄰。所以向鄰居長輩拜年僅次于本屬長輩,一般說,鄰居長輩也會給“壓歲錢”的。
其次是走親戚拜年。初一或初二必須到岳父、母家,并須帶賀禮。進門后還得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后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
接著就是禮節(jié)性的拜年了。如給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一般情況下,不宜久坐,客套話完了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后,也應擇日回拜。
還有一種就是感謝性的拜年。凡過去一年中對人家欠情的,如曾幫助過自己的人或老師、師傅、醫(y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感恩謝意。
壓歲錢的來歷
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著的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著頭疼發(fā)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著燈坐著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心肝寶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著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著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fā)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后大家學著做,孩子就太平無事了。
原來八枚銅錢是八仙變的,暗中來保護孩子的。因為“祟” 與“歲”諧音,之后逐漸演變?yōu)椤皦簹q錢”。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xù)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lián)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據(jù)歷史記載,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題于臥室門上的對聯(lián)“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lián)。宋代以后,民間新年懸掛春聯(lián)已經(jīng)相當普遍了,由于春聯(lián)的出現(xiàn)和桃符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古人又稱春聯(lián)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lián)。他在金陵(現(xiàn)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lián)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lián)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lián)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入清以后,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對聯(lián)猶如盛唐的律詩一樣興盛 ,出現(xiàn)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lián)佳對。
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澳辍遍L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逸,目若朗星。
鄉(xiāng)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這個春節(jié)傳說中,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fā)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xù)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fā)現(xiàn)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蹦辍矮F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
“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zhàn)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澳辍贝篌@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xiāng)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
鄉(xiāng)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臘燭還發(fā)著余光……
鄉(xiāng)親們?yōu)閼c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這風俗越傳越廣。
春節(jié)的由來
春節(jié)是中國漢族和許多少數(shù)民族共同的佳節(jié)。在每年陰歷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五舉行。春節(jié)起源于原始社會的“臘祭”。先民們經(jīng)過一年的辛勤勞動,在歲尾年初之際,用農(nóng)獵收獲物來祭祀眾神和祖先,以感謝大自然的賜予,并逐漸形成了慶祝歲首的風俗。
在“臘祭”期間,人們聚飲聯(lián)歡,歌舞戲耍。后來春節(jié)又有祈禱豐年的含意。民間百姓在自己家盛放糧食的器物上,貼上寫有“五谷豐登”等字樣的紅帖,以“除舊年之瑣瑣,卜來歲之蒸!币虼耍汗(jié)是中國百姓生活中最隆重,最喜慶,最熱鬧的日子。每當春節(jié)之際,人們都忙于掃塵、貼春聯(lián)、掛年畫、放鞭炮、拜年、舞龍、逛花市、逛廟會等各種活動!俺f布新”、“萬象更新”,象征著團結、興旺,寄托著對新的一年的希望。
現(xiàn)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jié)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jié)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的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后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里一瞧,只見里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另一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并不叫做春節(jié)。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jié),指的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把春節(jié)泛指為整個春季。據(jù)說,把農(nóng)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jié),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時要改用陽歷,為了區(qū)分農(nóng)、陽兩節(jié),所以只好將農(nóng)歷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jié)"。
春節(jié)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nóng)業(yè),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chǎn)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xù)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后,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nóng)時和便于統(tǒng)計,規(guī)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nóng)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jié)。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農(nóng)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jié)”,俗稱陰歷年。
傳統(tǒng)意義上的春節(jié)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jié)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shù)少數(shù)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顒有问截S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年的來歷
從前,有一種怪獸的名字叫“年”。它的頭上長著角,非常厲害?爝^春節(jié)了,年獸就會從海底下爬出來,吃牛羊雞豬,人。
有一次,老百姓知道年獸要來了,都帶著牲口進山里躲避,這時候,來了一位白胡子老爺爺。白胡子爺爺說,我住在這里,不會怕年獸的,只會是年獸怕我。
晚上,年獸闖進村子,第一個就到了老婆婆家。它看到老婆婆家的門口貼著紅紙,身體抖了起來。年獸氣得怪叫一聲,朝院子里沖進去。正在這時候,院子里響起了“砰砰啪啪”的聲音,還有火光。年獸抖得厲害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響聲和火光。
年獸剛進院子,屋子的門打開了。白胡子爺爺穿著紅衣服從屋子里出來,朝著年獸哈哈大笑。年獸一看,嚇得轉身就逃。白胡子爺爺去追年獸,一直追到大海邊。年獸躲到海里,再也不敢出來了。從那以后,大家知道了敢走年獸的好辦法。春節(jié)快到的時候,都會在門口貼上紅對聯(lián),紅福字,在窗子上貼上紅窗花,還會放起“砰砰啪啪”響的爆竹,煙花。
春節(jié)風俗源遠流長,是我們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這個節(jié)日是值得非常重視的,同時也是我們大家非常喜歡親朋好友團結的日子,小朋友們在這一天是最開心的啦,每年都會有很多的紅包,還能有家人和親人的陪伴。春節(jié)可是我們小朋友們的大日子,讓我們一起傳承這么重要的春節(jié)。
春節(jié)的傳說起源
據(jù)史籍記載,春節(jié)在唐虞時叫“載”。夏代叫“歲”,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澳辍钡谋玖x指谷物生長周期,谷子一年一熱,所以春節(jié)一年一次,含有慶豐的寓意。又傳,春節(jié)起源于原始社會末期的“臘祭”,當時每逢臘盡春來,先民便殺豬宰羊,祭祀神鬼與祖靈,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免去災禍。他們用朱砂涂臉,身披鳥羽,唱跳吃喝,熱鬧非凡。至于互相拜年宴請,則起自漢初,對此《通典》有所記載。
我國民間有“開門鞭炮”的傳說。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鞭炮,以鞭炮聲除舊迎新。鞭炮也稱“爆仗”、“炮仗”、“鞭炮”。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人們認為放鞭炮可以創(chuàng)造一種喜慶氣氛,是節(jié)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它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于庭前鞭炮,以避山臊惡鬼。”這段記載說明鞭炮在古代是一種驅瘟逐邪的音響工具,這就使得燃放鞭炮的習俗從一開始就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據(jù)《神異經(jīng)》說,古時候,人們途經(jīng)深山露宿,晚上要點篝火,一為主食取暖,二為防止野獸侵襲。深山中有一種動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經(jīng)常趁人不備偷食東西。
人們?yōu)榱藢Ω哆@種動物,就想起在火中燃鞭炮,用竹子的暴烈聲使其遠遁的辦法。這里所說動物,名叫“山臊”。古人說它可讓人寒熱,是使人得寒熱病的鬼魅,嚇跑山臊,即驅逐瘟邪,才可的吉利平安。
據(jù)說唐代時,瘟疫四起,有個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裝在竹筒里,點燃后使其發(fā)出更大的聲響和更濃烈的煙霧,結果驅散了山嵐瘴氣,制止了疫病流行。這便是裝硝鞭炮的最早雛形。以后火藥出現(xiàn),人們將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chǎn)生了“爆仗”。
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程串做成“編炮”(既鞭炮)。燃放鞭炮以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人們除了辭舊迎新在春節(jié)燃放鞭炮外,每逢重大節(jié)日及喜事慶典,諸如元宵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及婚嫁、建房、開業(yè)等,亦要燃放鞭炮以示慶賀。
我國民間有春節(jié)貼窗花的習俗,此俗始于遠古,是由一個古代傳說演變而成的。
相傳,堯在位7年,有一種屬于鳳凰一類的吉祥而后罕見之鳥叫鸞鶻鳥,年年飛到都邑棲息生活。由于鸞鶻的到來,嚇得麒麟跑到大澤的草叢里,不敢出來;鴟梟逃到了荒無人煙的森林中,瑟瑟發(fā)抖。從此,人民過上了安居樂業(yè)的太平日子。后來,不知為什么,鸞鶻不再飛來了,為害黎民百姓的兇禽猛獸重又出現(xiàn)在都邑,到處橫行無忌了。人民感到很失望。
當時有個折支國,聽了堯民十分崇敬鸞鶻鳥,鸞鶻鳥又不知飛往哪里去了,就主動獻來一種“重明”鸞鳥。因為這種鳥每一只眼內都有兩個瞳孔,所以又叫“重睛”!爸孛鳌钡男误w很像公雞,鳴叫的聲音又十分像鳳凰,人們都認為它是一種吉祥的神鳥。剛獻來的時候,羽毛已經(jīng)全部脫掉,但它用肉翮照樣飛翔!爸孛鳌笔謨疵,能夠追趕猛虎,并勇敢的進行搏斗,老虎也常常成為“重明”的美味佳肴。自從有了“重明”,兇禽猛獸和妖魔鬼怪都不敢危害百姓了。
因而百姓十分崇敬“重明”,對它愛護有加,每天都用美玉磨成細粉,做成流質飼料喂它。“重明”有時一年幾次飛臨,有時幾年也不飛來。為吸引“重明”能經(jīng)常飛來為民除害辟邪,廣大的黎民百姓都把門戶打掃得干干凈凈,為它準備停落棲息的場所。
但是,月月等,年年盼,“重明”一次也不飛來了,老百姓為此十分憂慮,怕那些兇禽猛獸邪魔外祟重新為害,各家各戶都在動腦筋想辦法,有的鑄金鳥,有的刻木雞,都放到窗戶上。說來也真靈驗,兇禽猛獸和妖魔鬼怪見了這些木雞金鳥,以為是“重明”又飛回來了,因而都嚇得魂飛魄散,飛快地逃往遠方,躲藏起來了。于是,黎民百姓都在妖魔鬼怪集中出來作惡的新年期間,在窗戶上普遍懸掛著栩栩如生的金鳥木雞。
時間一長,逐漸演變成一種民間習俗,每年的正月初一,家家戶戶都或刻或畫金鳥木雞,貼掛在窗上。至隋唐時代,剪紙雄雞取代了古代的金鳥木雞,貼在窗上,就是后來的窗花了。
剪窗花的講究
剪窗花是舊時女子比賽心靈手巧的手工之一,每逢過年,巧手的女人就會揮舞著剪刀,在紅紙上作畫,那時候有功底的女子不需要畫圖樣,一般都是即興創(chuàng)作,隨意性很強。而現(xiàn)在的剪紙,也是美化生活的一種藝術品,還可以在剪紙中獲得樂趣。
窗花的樣式,一般比較自由,除了貼在四角的“角花”和折剪的“團花”之外,其外廓都沒有什么限制。由于適應一般的窗格,和避免影響照明,其尺寸都不太大,且要注意鏤空透亮。
為了增強藝術效果,創(chuàng)造濃烈的氣氛,一個窗子往往貼許多窗花,或在內容上配套,或在形式上呼應。窗花的題材內容非常廣泛,以戲曲故事數(shù)量較大。
春節(jié)拜年的習俗
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把它叫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后把大門關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后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這就是拜年習俗的開始。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于歲首,例行團拜,以聯(lián)年誼,以敦鄉(xiāng)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來,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秦漢以來萬千的風首朝賀。自明清開始,拜年次序是:首拜天地神帙,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長,最后全家按次序互拜。對尊長要行大禮,對孩童要給賞賜,平輩間拱手致語。拜親朋的次序是: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F(xiàn)代多行團拜,歲末郵寄賀年片和賀年信。
拜年一般從家里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后,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fā)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春節(jié)適合吃什么蔬菜
一、冰草
冰草是一種非常受歡迎的蔬菜,它主要是用來涼拌。我們在春節(jié)的時候準備涼菜的時候也是要準備一些蔬菜的,冰草則是可以在春節(jié)的時候為家人們準備的。冰草吃上去脆脆的,而且它表面一層看上去就像冰珠一樣,這也是冰草的得名。我們可以準備一些沙拉醬,然后把它澆在冰草上面,用筷子拌均勻就可以吃了。冰草吃起來非常的爽口,在大魚大肉的春節(jié)時期上一碗新鮮的冰草是非常舒服的。
二、水芹
水芹并不是一年四季才有,但是在過年的時候水芹還是非常暢銷的。本身水芹在芹菜當中是屬于比較鮮嫩的,而且它的味道也相對來說沒有其他芹菜的味道重,因此還是非常受歡迎的。而且水芹炒制之后,碧綠碧綠的非常好看,口感也非常不錯,在春節(jié)的時候我們可以備上一些水芹來供大家享用。
三、豆芽菜
在南方春節(jié)的時候一定要備上一碗豆芽菜。豆芽菜又被稱作為如意菜,因為它的形狀很像我們平時的如意,寓意著吉祥如意的意思,因此在春節(jié)的時候,準備一碗如意菜是必不可少的。我們一般準備的豆芽菜都是以黃豆芽為主,可以在里面加入一些百葉絲一起炒,這樣的話味道會更加好。在春節(jié)的時候吃上一口如意菜,寓意著明年事事如意,是非常有意義的一道蔬菜。
四、青菜
冬天的青菜霜打過之后是非常好吃的,會都透著淡淡的甜味。而且青菜的根部的肉非常肥厚,吃起來的口感非常的好,因此我們可以在春節(jié)的時候準備一些青菜,炒著吃或者是燒湯吃都是非常不錯的。冬天的青菜是整個季節(jié)當中口味最好的。
春節(jié)的來歷
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的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澳辍焙雎劙肟罩许懫鹆伺九镜谋蘼暎瑖樀猛L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后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里一瞧,只見里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另一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并不叫做春節(jié)。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jié),指的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把春節(jié)泛指為整個春季。據(jù)說,把農(nóng)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jié),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時要改用陽歷,為了區(qū)分農(nóng)、陽兩節(jié),所以只好將農(nóng)歷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jié)"。
傳說中國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鄉(xiāng)親們象往年都忙著收拾東西準備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發(fā)老人,白發(fā)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趕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但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
當“年”獸象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栗,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回到村里時,發(fā)現(xiàn)村里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發(fā)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fā)現(xiàn)了白發(fā)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lián),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就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過年”。
關于春節(jié)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幾種較具代表性的說法,如春節(jié)源于臘祭,春節(jié)源于巫術儀式說,春節(jié)源于鬼節(jié)說等,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jié)由虞舜時期興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jù)說這就是農(nóng)歷新年的由來,后來叫春節(jié)。
春節(jié)民間傳說故事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么稱作“熬年”呢?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澳辍钡男蚊勃b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慢慢地,人們掌握了“年”的活動規(guī)律,原來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準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煞,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天晚上,家家戶戶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門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因為這頓晚餐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神靈保佑他們平平安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
天色漸漸黑了下來,“年”從深山老林里竄了出來,摸進村落,只見家家戶戶宅門緊閉,門前還堆著芝麻桿,街上瞧不見一個人影兒。轉了大半個晚上的“年”毫無所獲,只好啃些芝麻桿充饑。又過些時,公雞啼曉,這些兇殘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過“年關”的人們欣喜不已,感謝天地祖宗的護佑,互相祝賀沒有被“年”吃掉,便打開大門,燃放鞭炮,同鄰里親友見面道喜……,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么事情,人們對年獸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一個村子里。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兒童,在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后“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后,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后來傳到天上的紫微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在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這種現(xiàn)象逐漸變成了相傳的“過年”和“拜年”的風俗。
相關來歷中國歷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為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公元前104年(元封六年),經(jīng)司馬遷等人提議,漢武帝下令改定歷法。春節(jié)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落下閎等人制訂了《太初歷》,將原來以十月為歲首改為以孟春正月為歲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漸完善為我們當今使用的陰歷(即農(nóng)歷),落下閎也被稱為“春節(jié)老人”。此后中國一直沿用夏歷(陰歷,又稱農(nóng)歷)紀年,直到清朝末年,長達20xx年。春節(jié)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從前,有一種怪獸名字叫“年”。它頭上長著角,非常厲害。平時,年獸躲在海底下,快過春節(jié)了,年獸就會從海底下爬出來,吃牛羊雞豬,甚至人。
有一次,老百姓知道年獸要來了,都帶著牲口進山里躲避,這時候,來了一位白胡子老爺爺。一位老婆婆勸白胡子老爺爺趕快躲一躲。白胡子爺爺說,我住在這里,不會怕年獸,只會是年獸怕我。
原來,年獸最怕紅色,響聲和火光。
從那以后,大家知道了敢走年獸好辦法。春節(jié)快到時候,都會在門口貼上紅對聯(lián),紅福字,在窗子上貼上紅窗花,還會放起“砰砰啪啪”響爆竹,煙花。
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有一個鬼域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大桃樹,樹梢上有一只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時候,夜晚出去游蕩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大門坐落在桃樹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干了傷天害理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fā)現(xiàn)并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鬼都畏懼神荼、郁壘。于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后來,人們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zhèn)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后來就被叫做“桃符”,后來就形成了春節(jié)貼門神傳統(tǒng)習慣。
相傳,在很久的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jié)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jié)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fā)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后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fā)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fā)現(xiàn)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回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復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云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后,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后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于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筑起日晷臺和漏壺亭。并希望能測準日月規(guī)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chuàng)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就在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歷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知道萬年創(chuàng)建歷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xiàn)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jié)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jié)吧”。據(jù)說這就是春節(jié)的來歷。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jīng)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歷,當他把太陽歷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須。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歷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后,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jù)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春節(jié)風俗源遠流長,是我們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這個節(jié)日是值得非常重視的,同時也是我們大家非常喜歡親朋好友團結的日子,小朋友們在這一天是最開心的啦,每年都會有很多的紅包,還能有家人和親人的陪伴。春節(jié)可是我們小朋友們的大日子,讓我們一起傳承這么重要的春節(jié)。
春節(jié)的傳說起源
據(jù)史籍記載,春節(jié)在唐虞時叫“載”。夏代叫“歲”,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義指谷物生長周期,谷子一年一熱,所以春節(jié)一年一次,含有慶豐的寓意。又傳,春節(jié)起源于原始社會末期的“臘祭”,當時每逢臘盡春來,先民便殺豬宰羊,祭祀神鬼與祖靈,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免去災禍。他們用朱砂涂臉,身披鳥羽,唱跳吃喝,熱鬧非凡。至于互相拜年宴請,則起自漢初,對此《通典》有所記載。
【春節(jié)的傳說故事】相關文章:
春節(jié)的傳說故事02-21
春節(jié)傳說故事08-12
春節(jié)的傳說故事02-20
春節(jié)的由來傳說故事12-25
春節(jié)的傳說故事集錦01-31
春節(jié)舞龍的傳說故事02-02
關于春節(jié)傳說故事02-02
春節(jié)的傳說故事通用02-20
春節(jié)的傳說故事(精)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