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感動中國人物楊振寧先進事跡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事跡吧,事跡可以起到宣傳典型人物、引導良好風氣的作用。擬起事跡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感動中國人物楊振寧先進事跡,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感動中國人物楊振寧先進事跡1
在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博士發(fā)表的《父親與我》一文中曾經特別提及過一件事:
“我九、十歲的時候,父親已經知道我學數學的能力很強。到了十一歲入初中的時候,我在這方面的能力更充分顯示出來;叵肫饋恚敃r如果教我解析幾何和微積分,我一定學得很快,會使他十分高興。可是他沒有這樣做;
我初中一與初中二年級之間的暑假,父親請雷海宗教授介紹一位歷史系的學生教我《孟子》。雷先生介紹他的得意學生丁則良來。丁先生學識豐富,不止教我《孟子》,還給我講了許多上古歷史知識,是我在學校的教科書上從來沒有學到的。下一年暑假,他又教我另一半的《孟子》,所以在中學的年代我可以背誦《孟子》全文!
在他的自傳中又寫道:他在中學階段念書時,父母要求他背誦孟子。當時的他沒有選擇說不的權利與勇氣,只好勉為其難,把整本孟子裝進記憶中。他上大學后,學習自然科學,一路走來極為順利,并獲得國際的肯定。但是,說來奇怪的是,他幼年時所背的孟子,在成年之后,居然成為他做人處世的'基本原則。換言之,孟子的話在他心中形成一套價值系統(tǒng),每當他面臨人生的重大抉擇,都會提供明確的答案。因此,影響他最深的,并不是他所專長的物理學,而是兩千多年前孟子的思想。
楊振寧博士在科學研究中重大思路的形成也得力于中國古代文化理念:我之所以懷疑O.Laporte的奇偶不滅定律,這和我在西南聯大讀《易經》的心得有關!兑捉洝分屑扔嘘帯㈥栂嗨频牡览,同時卻也有陰陽消長或陽盛則陰衰,陰盛則陽衰,剝久必復,否極泰來的道理。 類似楊振寧先生的例子還有很多,這就是文言文傳遞的中國古圣先賢智慧經驗所蘊含的潛在力量!
可以看出,在科學創(chuàng)新過程中,聯想只能與已有知識發(fā)生關聯。能夠在科學創(chuàng)新中發(fā)揮借鑒作用的知識,則進一步說明經典的潛在力量。
感動中國人物楊振寧先進事跡2
一個只念過幾年私塾的女人,在兒子6歲以前就教會他認3000個字,這個女子想必應有絕頂的聰明。楊振寧就是靠這樣一個媽媽啟蒙的。一個78歲的大科學家如此深情地回憶自己沒有受過任何新式學堂教育的母親,那情景讓人感動。
“我母親1896年出生在安徽合肥,她小的時候還裹過腳,到了民國的時候,才又把腳放開了,所以她的腳不是三寸金蓮,但那是一雙變形了的腳,我每一次看見她的腳,都覺得非常難過。她念過幾年私塾。我認識的頭3000個字是母親教會的,那時候父親在芝加哥大學留學,只有我跟母親住在一起。我認識了許多與我母親一樣的舊式婦女,我很佩服,她們受到了中國傳統(tǒng)禮教的影響,而對于這些禮教,有堅定的'信念,這個信念今天講起來,有人會認為是愚忠愚孝,可是假如你拋開這個價值觀,這個所謂愚忠愚孝的力量是無窮大的。
“那么,到了比她年輕一輩的男人或者女人,我想這個堅強的意志,漸漸地沒有了,這是因為整個世界都在向另一個方向走。所以你如果要問我,說我母親除了養(yǎng)育我,除了教我3000個字,還給我留下了什么呢?我想,她留下的,是使我了解到有堅強意志的信念,是一種無比的力量!
感動中國人物楊振寧先進事跡3
楊振寧對物理學的貢獻包括粒子物理學、統(tǒng)計力學和凝聚態(tài)物理學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發(fā)現宇稱不守恒之外,楊振寧還率先與米爾斯(s)提出了"楊—米爾斯方程",與巴克斯特(er)創(chuàng)立了"楊振寧—巴克斯特方程"。
宇稱不守恒理論
他與李政道提出基礎粒子間的弱核力并沒有鏡像對稱的特性,違反了當時物理家的認知。該理論后得吳健雄的實驗驗證。
楊—米爾斯方程
他與羅拔米爾斯(RobertMills)提出的理論,是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的基礎理論。
對理論結構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貢獻。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風格:獨立性與創(chuàng)建性強,眼光深遠。
美國鮑爾獎授予楊振寧時的頒獎詞說楊—米爾斯方程和牛頓、麥克斯韋及愛因斯坦的工作相提并論,必將對未來有著足堪比擬的'影響。
楊—巴克斯特方程具有基本的數學結構,而且隨著時間的推進也慢慢在物理方面顯示出深層的意義。1990年菲爾茲獎頒給四位數學家,其中就有三位和楊—巴克斯特方程有關。
感動中國人物楊振寧先進事跡4
“中國年輕人的膽子應當大一點!敝锢韺W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最近在清華大學給予渴望成功的年輕學子這樣的建議。
楊先生認為,與中國小孩相比,美國小孩從小就喜歡這樣搞一下,那樣搞一下,結果是耐心不夠。美國小孩可以知道很多東西,但每樣東西都不深入。中國的小孩則很聽話,讓做三角習題就乖乖去做,如果天天做,做了一個星期以后,美國小孩的水平就沒法與之相比
了。“中美學生之間最主要的差別,就在于西方的學生從小就不把‘聽話’作為一個重要的原則,而中國學生則相反!睏钕壬f。他舉例,如果對一個美國小孩說,你應當做功課,他會反問你,我為什么要做功課?而讓中國的小孩做功課,他就乖乖地聽著。美國小孩頭腦中沒有‘乖乖的’這個觀念!睏钕壬f。
他認為,美國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從小就讓孩子做種種決定,這當然有它的壞處,可是也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楊先生以清華學生為例,現在的清華學生考進來很不容易,念書都念得很好。但是將來要想取得成就,僅靠念書念得好是不夠的,他還必須能向新的方向發(fā)展。中國讓小孩“乖乖的”,所得出來的一個后果就是小孩比較膽怯,不肯向新的方向走。比較相信所有重要的東西書上都寫了,這不是有形的,幾乎是下意識的,覺得已經有這么多人研究這么多東西了,我怎么能跟這些人比呢?這一點是所有跟中國學生有過接觸的西方人都認同的現象。
楊振寧先生認為,清華大學的學生,也包括所有的中國學生,要想登上成功之舟,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中國的方法去訓練,使得他打下良好的根基,同時,能夠找到合適的領域去工作,具備了這兩點是最容易有成就的。
感動中國人物楊振寧先進事跡5
1922年10月1日,楊振寧生于安徽省合肥縣(后來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國護照上誤寫成了1922年9月22日)。4歲時,母親開始教楊振寧認字,一年多的時間楊振寧學了3000個字! 1928年,楊振寧父親自美國歸來。同年隨父赴廈門大學,進小學二年級。
1929年,其父應聘清華大學,舉家赴北平,居于清華園西院十一號;入讀教員子弟學校成志小學三年級。
1933年,小學畢業(yè),入讀城內絨線胡同天主教圣公會崇德中學。
1937年,日軍發(fā)動七七事變,北平不穩(wěn),隨母攜弟妹返回合肥。
1938年,受日本侵華戰(zhàn)爭影響,全家逃難,經廣州、香港、越南河內輾轉抵昆明,楊振寧入讀昆華中學高中二年級。同年秋天,以高二學歷參加統(tǒng)一招生考試,被西南聯大錄取,先遵父命報化學系,后改物理系。
1942年,楊振寧畢業(yè)于昆明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本科論文導師為北京大學吳大猷教授,后考入該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學部(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讀研究生,師從王竹溪教授。與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寧、金啟華和顧震潮,黃昆和張守廉也偶爾來住幾天。
1944年,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研究生畢業(yè),碩士論文導師是王竹溪教授。
1945年,得到庚子賠款獎學金赴美,就讀于芝加哥大學。
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導師是愛德華·泰勒教授。
1949年,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博士后研究工作,開始同李政道合作。當時的.院長奧本海默說,他最喜歡看到的景象,就是楊、李走在普林斯頓草地上;同年,與恩利克·費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個復合模型。
1954年,楊振寧和米爾斯提出非阿貝爾規(guī)范場的理論結構。
1956年,和李政道共同發(fā)表論文,推翻了物理學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稱守恒基本粒子和它們的鏡像的表現是完全相同的。
1957年,與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恒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振寧以曾經接受中國文化的熏陶為自傲,在接受諾貝爾獎金的時候,由他代表致辭:“我深深察覺到一樁事實:在廣義上說,我是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產物,既是雙方和諧的產物,又是雙方沖突的產物,我愿意說我既以我的中國傳統(tǒng)為驕傲,同樣的,我又專心致于現代科學!
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后,鼓勵在中國臺灣的岳母曹秀清設法取道美國轉往中國大陸。在他的安排下,曹秀清從美國飛往日內瓦,由中國外交部的同志親自接機,安排休息數日后,轉機飛往北京定居。
1958年,當選中國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感動中國人物楊振寧先進事跡6
1、群英薈萃
楊振寧本科畢業(yè)獲理學學士學位后,考入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學部讀研究生。讀研究生期間,楊振寧住在聯大昆中北院研究生宿舍。與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寧、金啟華和顧震潮,黃昆和張守廉也偶爾來住幾天。這些中華民族未來的精英們聚于一起,在陋室里交談切磋,結伴探索著科學的奧秘。
2、楊門長子
作為楊家長子,楊振寧為鼓勵弟妹多念書,還訂出了一些頗為吸引人的規(guī)則:一天之中,誰念書好、聽母親的話、幫助做家務、不打架、不搗亂就給誰記上一個紅點,反之就要記黑點。一周下來,誰有三個紅點,誰就可以得到獎勵———由他騎自行車帶去昆明城里看一次電影。
3、名師高徒
楊振寧讀聯大物理學系時,給他上一年級普通物理課的是擅長實驗的物理學家趙忠堯教授,上二年級電磁學課的是著名學者吳有訓教授,上力學課的是在廣義相對論等方面頗有研究的著名學者周培源教授等。
但對楊振寧來說,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這些教授們外,父親楊武之對他的影響也是相當大的。楊振寧在學校里,遇有不懂的問題、碰上難以處理的事,總是經常跑到數學系辦公室向父親請教。
感動中國人物楊振寧先進事跡7
楊振寧在7歲的時候來到清華園,在這里一共住了8年。當時的附小叫成志小學,里面有兩個“大頭”,一個是楊振寧楊大頭,一個是俞平伯的兒子俞大頭。
楊振寧小時候,至少不是一個最守規(guī)矩的孩子。據他自己說,清華的每一棵樹他都爬過。
中學是在絨線胡同上的,就是現在的北京市第31中。那個學校當時只有不到300個學生。這時候,當北大數學教授的父親楊武之已經知道兒子學數學的能力很強。他當時如果教兒子解析幾何和微積分,兒子一定學得很快,會使他十分高興?墒撬麤]有這樣做,而是在初一與初二之間的那個暑假,請雷海宗教授介紹一位歷史系的學生教楊振寧學《孟子》。所以在中學時代楊振寧就可以背誦《孟子》全文。
楊武之喜歡圍棋和京劇,但并不去培養(yǎng)兒子這些方面的興趣,下棋可以讓兒子17顆子,唱也只教他唱一些民國初年的歌曲如“上下數千年,一脈延”,“中國男兒,中國男兒……”等。
對于父親書架上的許多英文和德文數學書籍,楊振寧常常翻看。因為外文基礎不夠,所以看不懂細節(jié),每次去問,楊武之總是說:“慢慢來,不要著急!
上課念書的時候,楊振寧喜歡東翻西看,一次看了艾迪頓寫的《神秘的宇宙》,那里面講的是20世紀到那個時候為止,所發(fā)現的一些新的物理學的一些現象與理論。他頓時被激發(fā)出了極大的興趣,所以回家以后就跟父親、母親開玩笑,說將來要得諾貝爾獎金。
楊振寧在抗戰(zhàn)勝利的1945年夏天離家赴美國求學。那天清早的細節(jié)至今歷歷在目:“父親只身陪我自昆明西北角乘黃包車,到東南郊拓東路等候去巫家壩飛機場的公共汽車。離家的時候,四個弟妹都依依不舍,母親卻很鎮(zhèn)定,沒有流淚。”
“到了拓東路父親講了些勉勵的話,兩人都還鎮(zhèn)定。話別后我坐進很擁擠的公共汽車,起先還能從車窗往外看見父親向我招手,幾分鐘后他即被擁擠的人群擠到遠處去了。車中同去美國的同學很多,談起話來,我的注意力即轉移到飛行路線與氣候變化等問題上去。等了一個多鐘頭,車始終沒有發(fā)動。突然我旁邊的一位美國人向我做手勢,要我向窗外看,驟然間發(fā)現父親原來還在那里等!他瘦削的身材,穿著長袍,額前頭發(fā)已顯斑白?匆娝麧M面焦慮的樣子,我忍了一早晨的熱淚,一時崩發(fā),不能自已!
“1928年到1945年這17年時間,是父親和我常在一起的年代,是我童年到成人的`階段。古人說父母對子女有‘養(yǎng)育’之恩,現在不講這些了,但其哲理我認為是有永存的價值的。父親介紹我接觸了近代數學的精神,給了我不可磨滅的印象!
40年以后楊振寧這樣寫道“我的物理學界同事們大多對數學采取功利主義的態(tài)度。也許因為受我父親的影響,我較為欣賞數學。我欣賞數學家的價值觀,我贊美數字的優(yōu)美和力量;它有戰(zhàn)術上的機巧與靈活,又有戰(zhàn)略上的雄才遠略。而且,奇跡的奇跡,它的一些美妙概念竟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結構!
無論如何,父親與兒子的分別,是人生之中最順理成章、最令人惆悵,最刻骨銘心的分別。
此一去,三疊陽關,唱到千千遍。23歲的楊振寧也許沒有想到,他真的應驗了12歲時的戲言,為中國人拿回了第一個諾貝爾獎。
感動中國人物楊振寧先進事跡8
在中國,楊振寧的名字從知識階層,到平民百姓,可謂家喻戶曉。一位從事自然科學的學者具有這樣寬泛的知名度,不僅因為他是x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之一(另一位得主是同為美籍華裔學者的李政道教授),還因為他是x年新中國建國以后第一個回國訪問的卓有成就的美籍華裔學者。
合肥小男孩從廈門走進清華園
x年10月29日下午,楊振寧應上海市海外聯誼會邀請,在浦東上海國際會議中心作《21世紀的科技》演講后,又以“八十自述”為題即席演講。他用親切的語調對大家說:“按中國舊歷的算法,今天我整整八十歲!”
臺下響起一片深情的掌聲……
x,楊振寧出生在安徽合肥一個典型的中國知識分子家庭。當他未滿周歲時,父親楊武之先生考取美國公費留學,去了著名的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整整6年,他一直沒有見到過自己的父親,甚至不認識父親。
6年過去了,父親從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回國,受聘于廈門大學數學系。母親帶著全家人從合肥老家出發(fā),風塵仆仆地趕往廈門與父親團聚。他們一路水陸兼程,途經上海。當楊振寧站在上海這座東方大都市的大馬路上,望著生平第一次見到的往來穿梭奔馳的汽車,他的驚愕程度絕對不會遜于《子夜》里那位從鄉(xiāng)下初到大上海的`吳老太爺!爾后,他在下榻處,又第一次看到了手指一撳便會涌出嘩嘩流水的抽水馬桶。這個富于想象的孩子第一次朦朧地感受到了現代科學技術的無比偉力!
父親任教的廈門,是一個給楊振寧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他們家住的那棟小樓就坐落在大海的邊上。在那段美妙歲月里,他看到了藍天大海無窮無盡的變化,看到了偉大宇宙無邊無際的奧妙。這片廣袤無垠的天地,在楊振寧的心里,種下了對大自然、對祖國河山的深深情種,以及對探索自然奧秘的無窮興趣。
后來,父親受聘于清華大學,一家人又去了北平。
楊振寧在清華園生活了8年,這8年恰恰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青春歲月。楊振寧曾多次談到,清華園的8年,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至為深刻的印象。過了半個世紀,20世紀70年代以后,他欣然應聘出任清華大學名譽教授。近年來,在他從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和香港中文大學退休后,他更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的完善和發(fā)展上。
當然,在這8年里,楊振寧也跟所有的中國人一樣,親歷了日本軍國主義入侵祖國東北三省事件,親歷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對于一個中國人來說,這段歷史自然是終身難忘的。
盧溝橋事變以后兩周,楊振寧與全家人一起回到了合肥。原以為會像上!耙弧ざ恕笔伦兒笠粯樱毡救藭吠。但事與愿違,幾個月后,日機開始大規(guī)模轟炸,回北平的夢成了泡影。
【感動中國人物楊振寧先進事跡】相關文章:
2022感動中國楊振寧先進事跡體會11-23
感動中國劉秀祥人物先進事跡11-08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跡06-08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跡心得04-21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跡(精選8篇)02-07
感動中國劉秀祥人物先進事跡精選9篇12-30
感動中國劉秀祥人物先進事跡(9篇)12-29
感動中國劉秀祥人物先進事跡9篇12-28
感動中國劉秀祥人物先進事跡10篇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