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詠三良原文賞析
詠三良原文賞析1
原文:
詠三良
朝代:唐朝
作者:柳宗元
束帶值明后,顧盼流輝光。
一心在陳力,鼎列夸四方。
款款效忠信,恩義皎如霜。
生時亮同體,死沒寧分張。
壯軀閉幽隧,猛志填黃腸。
殉死禮所非,況乃用其良。
霸基弊不振,晉楚更張皇。
疾病命固亂,魏氏言有章。
從邪陷厥父,吾欲討彼狂。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衣冠整潔的三良正遇上明君秦穆公,他們才高志大,一顧一盼都光彩四射。
他們竭盡全力輔助朝政,使秦國與列國鼎足而立,受到四方稱頌。
三良效忠穆公懇切殷勤忠誠不二,君臣間恩禮情義就像秋霜般潔凈。
穆公在生時同三良就像一個人一樣,死了也不肯同三良分身。
壯士之軀埋閉在幽深墓道,勇猛之志只得填充在棺木中。
人死陪葬不是禮義之舉,況且還是用他的忠信良臣!
霸主的基業(yè)于是乎衰敗不振,而晉楚的國勢趁此壯大興隆。
魏武帝之子之所以不從父命,以人為殉,是認識到父親被疾病搞迷亂了,遺命不需要遵從。
康公遵從非禮的殉葬作法,陷入父皇陷阱,我想揭竿而起討伐那昏庸的秦康公。
注釋
、偾啬鹿,以子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
、诿骱螅好骶^秦穆公。
、塾乃恚耗沟。
④黃腸:蘇林曰: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指棺木。
、輳埢剩簭埓蟆U大。
、迯男埃褐秆吃嶂鞣。
、弑丝瘢褐盖啬鹿涌倒。
賞析:
詩的前半部分寫三良從具體參政到殉死身亡,寫得有聲有色,情感激昂,極具現(xiàn)實意味,作者將自己的切身參政經(jīng)驗融入對歷史事件的觀照,賦予史事以豐厚的現(xiàn)實內(nèi)蘊和情感深度。詩作中的“一心在陳力”數(shù)語豈不正是詩人對其理想追求和自我遭際的表白?如果再聯(lián)系到革新派首領(lǐng)王叔文被賜死,成員王伾、凌準相繼貶死的事件,那么,此處對三良殉死的詠嘆,又何嘗不可看作是對王叔文等慘死的悲悼?
更進一步,秦穆公以三良為殉一事在歷史上是頗受非議的,但詩人自有看法,一方面,曰“明后”,曰“恩義皎如霜”,曰“生時亮同體,死沒寧分張”,大大表現(xiàn)出君主之賢明與君臣關(guān)系之密切,似乎是情之所致;另一方面,又鄭重指出:“殉死禮所非,況乃用其良?”,用“禮”為標準,肯定秦穆公的非禮。詩人進一步引用《左傳》宣公十五年所載魏武子卒,遺命令嬖妾殉死,而其子改其命的`故事,說道:“疾病命固亂,魏氏言有章”。從而樹起一塊標牌。孰是孰非一目了然。指出康公應(yīng)像魏武子之子那樣去做,可是,康公不僅沒有這樣做,堅持了“禮所非”的殉葬制度,而且所殉之人竟是“良”,這豈不是罪上加罪?庸上加昏?因而詩人對此行徑不能不義憤填膺,以至公開宣稱“從邪陷厥父,吾欲討彼狂”這話還只是就史論史之言,實際上,柳宗元在此早已跳出了單純的詠史層面,而將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現(xiàn)實了。柳宗元在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被貶來永州,他一直企盼朝廷召回京城重用,為國效力,而憲宗執(zhí)位(806年)后,仍信讒貶賢,柳宗元仍然流放在偏遠荒涼的永州任司馬,這不能不使柳宗元感到失望、迷茫和郁憤。他欲討伐康公,實乃鞭撻諷喻憲宗;他為穆公開脫,實欲為順宗張目;他稱贊三良與穆公的生時同體,死不分張,實指王叔文等與順宗同歸于盡,借以慰藉忠魂;他詠嘆三良的冤枉而死,實即痛悼王叔文等革新志士的悲劇命運,借以抒發(fā)自己的孤憤情懷。
詠三良原文賞析2
原文:
彈冠乘通津,但懼時我遺;服勤盡歲月,常恐功愈微。
忠情謬獲露,遂為君所私。
出則陪文輿,入必侍丹;箴規(guī)響已從,計議初無虧。
一朝長逝后,愿言同此歸。
厚恩固難忘,君命安可違。
臨穴罔惟疑,投義志攸希。
荊棘籠高墳,黃鳥聲正悲;良人不可贖,泫然沾我衣。
譯文
出仕為官居要職,只怕蹉跎好時光。
一年到頭勤效力,常恐功績不輝煌。
忠情偶爾得表現(xiàn),于是得寵近君王。
出門陪同在車邊,入宮服侍丹帷旁。
規(guī)勸之言即聽取,建議從來不虛枉。
一旦君王長逝后,愿得一道把命亡。
君王恩厚難相忘,君命怎能敢違抗!
面臨墳?zāi)共华q豫,獻身大義志所望。
草叢籠罩高墳?zāi),黃鳥啼鳴聲悲傷。
三良性命不可救,淚水沾濕我衣裳。
注釋
三良:指春秋時秦國子車氏的三個兒子:奄息、仲行、針虎。三人都是秦穆公的寵臣。穆公死,三人遵穆公遺囑為之殉葬。
彈冠:彈去帽子上的`灰塵,即整潔衣冠,指準備出仕為官。乘:駕馭,占據(jù)。通津:本指交通要道,這里指高官要職!豆旁娛攀住そ袢樟佳鐣罚骸昂尾徊吒咦,先據(jù)要路津。”
時我遺:即“時遺我”的倒裝句,時不我待之意。我:指三良。
服勤:猶言服侍、效勞!抖Y記·檀弓上》:“服勤至死!笨追f達疏:“服勤者,謂服持勤苦勞辱之事。”盡歲月:一年到頭。
功愈微:功勞甚小。愈:更加。
謬(miù):錯誤,這是作為臣子的自謙之詞。獲露:得到表現(xiàn)。
私:親近,寵愛。
文輿(yú):華美的車子。這里指穆公所乘之車。
丹。╳éi):紅色的帷幕。這里指穆公寢居之所。
箴(zhēn)規(guī):規(guī)諫勸戒。響已從:一發(fā)言就聽從。
初無虧:從不拒絕或輕視。虧:枉為。
言:語助詞,無意義。同此歸:一道去死。《史記·秦本紀》之《征義》引應(yīng)劭曰:“秦穆公與群臣飲,酒酣,公曰:‘生共此樂,死共此哀。’于是奄息、仲行、針虎許諾。及公薨(hōng),皆從死!
“君命”句:《史記·秦本紀)載,秦穆公死,康公立,遵照穆公的遺囑,殺了一百七十四人殉葬,秦大夫子車氏三于亦從殉,共“一百七十七人”。“君命安可違”即指此事。安,怎能。
“臨穴”句:面對墳?zāi)箾]有猶豫。罔(wǎng):無。惟:語助詞,無意義。疑:猶疑,猶豫。《詩經(jīng)·秦風(fēng)·黃鳥》:“臨其穴,惴惴其栗。”
投義:獻身于大義。攸(yōu):所。希:愿。
“黃鳥”句:《詩經(jīng)·秦風(fēng)·黃鳥》:“交交黃鳥,止于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維此奄息,百夫之特。臨其穴,惴惴其栗。彼蒼天者,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不可贖:不能挽救贖回。語本《詩經(jīng)·秦風(fēng)·黃鳥》:“彼蒼天者,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泫(xuàn)然:傷心流淚的樣子!俄n非子·外儲說右上》:“公泫然出涕曰:’不亦悲乎!’”
賞析:
這首詩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大致有兩說:一說從這首詩的內(nèi)容來看,當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之后不久,約在永初三年(422年),陶淵明五十八歲;一說約作于東晉安帝義熙十年(414年),與《雜詩十二首》寫作時間相近,陶淵明五十歲。
【詠三良原文賞析】相關(guān)文章:
《詠三良》原文及賞析02-01
良耜原文及賞析03-08
今日良宴會原文及賞析02-27
《詠菊》原文及賞析03-21
詠蟬原文及賞析10-21
《詠瀑布》原文及賞析11-19
螃蟹詠原文及賞析10-18
《詠萍》原文及賞析10-15
《螃蟹詠》原文及賞析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