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絕句原文及賞析 推薦度:
- 絕句江碧鳥逾白原文及賞析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合集】絕句原文及賞析
絕句原文及賞析 篇1
原文
絕句漫興九首其一
隔戶楊柳弱裊裊,恰似十五女兒腰。
謂誰朝來不作意,狂風挽斷最長條。
絕句漫興九首其二
手種桃李非無主,野老墻低還似家。
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shù)枝花。
絕句漫興九首其三
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
銜泥點污琴書內(nèi),更接飛蟲打著人。
絕句漫興九首其四
二月已破三月來,漸老逢春能幾回。
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
絕句漫興九首其五
腸斷江春欲盡頭,杖藜徐步立芳洲。
顛狂柳絮隨風去,輕薄桃花逐水流。
絕句漫興九首其六
懶慢無堪不出村,呼兒日在掩柴門。
蒼苔濁酒林中靜,碧水春風野外昏。
絕句漫興九首其七
糝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錢。
筍根稚子無人見,沙上鳧雛傍母眠。
絕句漫興九首其八
舍西柔桑葉可拈,江畔細麥復纖纖。
人生幾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
絕句漫興九首其九
眼見客愁愁不醒,無賴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開深造次,便覺鶯語太丁寧。
古詩簡介
《絕句漫興九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創(chuàng)作的組詩作品。這組絕句寫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題作“漫興”,有興之所到隨手寫出之意。不求寫盡,不求寫全,也不是同一時成之。從九首詩的內(nèi)容看,當為由春至夏相率寫出,亦有次第可尋。
翻譯/譯文
絕句漫興九首其一:
隔著門墻外面的楊柳樹,那柔弱細長的枝條,就好像那十五歲少女纖柔美好的細腰。古代女子十五歲正當青春,體態(tài)最為婀娜多姿,嫵媚而動人。是誰說她早晨的時候不稱意,不舒展自己的身姿呢?原來是被狂風折斷了枝條。
絕句漫興九首其三:
江上的燕子都明白我的茅屋過于低小,因此常常飛到這里筑巢。燕子銜來筑巢的泥弄臟了我的琴和書,它們還不停地追逐飛蟲碰著了人。
絕句漫興九首其四:
二月已經(jīng)過去三月來到,漸漸老去的人遇到春天還能有幾次?不要想身外無數(shù)的事情,先飲盡眼前的不多的杯中物。
絕句漫興九首其五:
都說春江景物芳妍,而三春欲盡,怎么會不感到傷感呢?拄著拐杖漫步江頭,站在芳洲上,只看見柳絮如顛似狂,肆無忌憚地隨風飛舞,輕薄不自重的桃花追逐流水而去。
絕句漫興九首其七:
飄落在小路上的楊花碎片,就像鋪開的白氈子,點綴在溪上的嫩荷,像青銅錢似的一個疊著一個。竹林里筍根旁才破土而出的嫩筍,還沒有人注重它們,剛剛孵出的小水鴨子,在沙灘上依偎著母鴨甜甜地睡著。
注釋
(1)漫興:隨興所至,信筆寫來。
。2)芳洲:長滿花草的水中陸地。
。3)顛狂:本指精神失常,引申為放蕩不羈。
賞析/鑒賞
絕句漫興九首其一:
此詩上兩句是在寫楊柳之美,下兩句是借楊柳為何不展身姿是因為被狂風折斷了枝條來指代詩人自己的不得志。詩人雖不在朝廷,但是時時關(guān)心國計民生。自己像那不能舒展身姿的楊柳一樣,是因為被社會的現(xiàn)實擊打得無法去拯救蒼生,自己為官不得重用,壯志難酬啊。
絕句漫興九首其二:
組詩第一首總述客愁惱春,這第二首便承接第一首而來,借埋怨春風欺花來發(fā)牢騷。前兩句說桃李有主,而且是在自家的花園之中,“非”、“還”二字加強語氣,強調(diào)感情色彩。后兩句說,春色催花,已是“深造次”,而春風竟又來欺凌,一夜之間居然吹折數(shù)枝鮮花!“恰似”即“正是”!暗谩保翘迫丝谡Z,語助詞。詩人寓情于景,造成情與景的對立氣氛。在詩人眼中,春風折花,便是有意欺主。在詩人筆下,春風與桃李都人格化了。明明是詩人惱春,卻寫成春風欺人。
絕句漫興九首其三:
這首詩寫頻頻飛入草堂書齋里的燕子擾人的情景。首句說茅齋的極度低矮狹窄,“熟知”,乃就燕子言。連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這茅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著說“故來頻”。燕子頻頻而來,自然要引起主人的煩惱。三、四兩句就細致地描寫了燕子在層內(nèi)的活動:筑巢銜泥點污了琴書不算,還要追捕飛蟲甚至碰著了人。詩人以明白如話的口語,作了細膩生動的刻畫,給人以親切逼真的實感;而且透過實感,使人聯(lián)想到這低小的茅齋,由于江燕的頻頻進擾,使主人也難以容身了。從而寫出了草堂困居,詩人心境諸多煩擾的情態(tài)。明代王嗣《杜臆》就此詩云:“遠客孤居,一時遭遇,多有不可人意者!边@種不可人意,還是由客愁生發(fā),借燕子引出禽鳥亦若欺人的感慨。
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杜甫這首詩也是善于景中含情的一例。全詩俱從茅齋江燕著筆,三、四兩句更是描寫燕子動作的景語,就在這“點污琴書”、“打著人”的精細描寫中,包蘊著遠客孤居的諸多煩擾和心緒不寧的神情,體物緣情,神物妙合!安豢扇艘狻钡男那椋娋渲须m不著一字,卻全都在景物描繪中表現(xiàn)出來了。全詩富有韻味,耐人咀嚼。
這首詩景中含情。詩人從燕子落筆,細膩逼真地描寫了它們頻頻飛入草堂書齋,“點污琴書”、“打著人”等活動。這些描寫既凸現(xiàn)了燕子的可愛之態(tài),又生動傳神地表現(xiàn)出燕子對草堂書齋的喜愛,以及對詩人的親昵。全詩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給人自然、親切之感,同時也透露出詩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悅和悠閑之情。
這首詩的主旨也可以理解為詩人通過對燕子頻頻飛入草堂書齋擾人情景的生動描寫,借燕子引出禽鳥也好像欺負人的感慨,表現(xiàn)出詩人遠客孤居的諸多煩惱和心緒不寧的神情。
絕句漫興九首其五:
這組絕句寫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代宗上元二年(761)。題作“漫興”,有興之所到隨手寫出之意。不求寫盡,不求寫全,也不是同一時成之。從九首詩的內(nèi)容看,當為由春至夏相率寫出,亦有次第可尋。
杜甫草堂周圍的景色很秀麗,他在那兒的生活也比較安定。然而飽嘗亂離之苦的詩人并沒有忘記國難未除,故園難歸;盡管眼前繁花簇簇,家國的愁思還時時縈繞在心頭。其本意是寫景抒情,并未有批判女子作風的意思,但因為其中兩句所用意象“柳”“桃花”也用來形容女子,所謂殘花敗柳,面若桃花等。且詩中極盡其輕浮的狀態(tài),所以常被后人用來暗指女子作風的輕佻,放蕩不羈。
絕句漫興九首其七:
這一首《漫興》是寫初夏的景色。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景中狀物,而景物相間相融,各得其妙。
詩中展現(xiàn)了一幅美麗的初夏風景圖:漫天飛舞的楊花撒落在小徑上,好像鋪上了一層白氈;而溪水中片片青綠的荷葉點染其間,又好像層疊在水面上的圓圓青錢。詩人掉轉(zhuǎn)目光,忽然發(fā)現(xiàn):那一只只幼雉隱伏在竹叢筍根旁邊,真不易為人所見。那岸邊沙灘上,小鳧雛們親昵地偎依在母鳧身邊安然入睡。首句中的“糝徑”,是形容楊花紛散落于路面,詞語精煉而富有形象感。第二句中的“點”、“疊”二詞,把荷葉在溪水中的狀態(tài)寫得十分生動傳神,使全句活了起來。后兩句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說它“微寓蕭寂憐兒之感”,我們從全詩看,“微寓蕭寂”或許有之,“憐兒”之感,則未免過于深求。
這四句詩,一句一景,字面看似乎是各自獨立的,一句詩一幅畫面;而聯(lián)系在一起,就構(gòu)成了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觀。細致的觀察描繪,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間時對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連欣賞的.心情,閑靜之中,微寓客居異地的蕭寂之感。這四句如截取七律中間二聯(lián),雙雙皆對,又能針腳細密,前后照應。起兩句明寫楊花、青荷,已寓林間溪邊之意,后兩句則摹寫雉子、鳧雛,但也俱在林中沙上。前后關(guān)照,互相映襯,于散漫中渾成一體。這首詩刻畫細膩逼真,語言通俗生動,意境清新雋永,而又充滿深摯淳厚的生活情趣。
絕句漫興九首其九:
《杜臆》中云:“客愁二字乃九首之綱”,這第一首正是圍繞“客愁”來寫詩人惱春的心緒!把垡娍统畛畈恍选保爬ǖ卣f明眼下詩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而不能自拔。“不醒”二字,刻畫出這種沉醉迷惘的心理狀態(tài)。然而春色卻不曉人情,莽莽撞僮地闖進了詩人的眼簾。春光本來是令人愜意的,“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但是在被客愁纏繞的詩人心目中,這突然來到江亭的春色卻多么擾人心緒!你看它就在詩人的眼前匆急地催遣花開,又令鶯啼頻頻,似乎故意來作弄家國愁思綿綿中的他鄉(xiāng)游子。此時此地,如此的心緒,這般的花開鶯啼,司春的女神真是“深造次”,她的殷勤未免過于輕率了。杜甫善于用反襯的手法,在情與景的對立之中,深化他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加強詩的藝術(shù)效果。這首詩里惱春煩春的情景,就與《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意境相仿佛。只不過一在亂中,愁思激切;一在暫安,客居惆悵。雖然抒發(fā)的感情有程度上的不同,但都是用“樂景寫哀”(王夫之《姜齋詩話》)則哀感倍生的寫法。所以詩中望江亭春色則頓覺其無賴,見花開春風則深感其造次,聞鶯啼嫩柳則嫌其過于丁寧,這就加倍寫出了詩人的煩惱憂愁。這種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很符合生活中的實際。仇兆鰲評此詩說:“人當適意時,春光亦若有情;人當失意時,春色亦成無賴”。(《杜詩詳注》卷九)正是詩人充分描繪出當時的真情實感,因而能深深打動讀者的心,引起共鳴。
絕句原文及賞析 篇2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杜甫平生素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志向,由于李林甫等權(quán)奸的當?shù),使他的仕途寸步難行。乾元二年杜甫到成都翌年建草堂,使飄泊的生活有所安定。文德二年,杜甫故人嚴武向朝廷舉薦杜甫為節(jié)度參諫檢校工部員外郎。這首絕句就寫在這一期間。
我很喜歡這首詩,她通俗不晦澀,明快無僻生。而且對仗工整,色彩分明,頗奈人品味。
后人也有很多對這首詩的評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圣人已經(jīng)故去千年,后人望其項背,大多猜測臆斷而已,以資茶余飯后談興。
傳說紀曉嵐一生治學嚴謹,對學生的`教育也很嚴格,一個學生寫了一篇文章拿請他指點,他看完后,批了兩句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個學生莫名其妙,去問老師,什么意思。紀曉嵐說:“兩個黃鸝鳴翠柳”,不知講些什么;“一行白鷺上青天”,愈飛愈遠離(堤)題萬里。當然這不過是野史的幽默罷了。
我到覺得“兩個黃鸝鳴翠柳”詩人暗喻朝中當權(quán)的嘰嘰喳喳的小人。
“一行白鷺上青天”則表明了詩人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的豪情。
“窗含西嶺千秋雪”詩人壯志難酬,大有“行路難,今安在?”“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的境遇。
“門泊東吳萬里船”詩人望著滾滾長江東逝水,遙想公瑾當年,羽扇綸巾,火燒赤壁不亦快哉。而今自己卻郁郁不得志,叫人怎不發(fā)幽古人之感慨。
品味之余我忽然發(fā)現(xiàn)這四句詩里面每句都暗藏一個字謎,來佐證我的胡謅。
“兩個黃鸝鳴翠柳”謎底:“笨。”柳本就是一木。個個本就是指鳥。
“一行白鷺上青天”謎底:“笑。”一行白鷺,象形。
“窗含西嶺千秋雪”謎底:“圖。”大多雪景既冬景。
“門泊東吳萬里船”謎底:“悶”心,象形。
概括一下就是:笨鳥呱噪,詩人啼笑。宏圖難展,悶頭睡覺。
絕句原文及賞析 篇3
絕句·藥條藥甲潤青青
藥條藥甲潤青青,色過棕亭入草亭。
苗滿空山慚取譽,根居隙地怯成形。
古詩簡介
《絕句四首》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組詩作品。此詩作于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詩人經(jīng)過一段較長時的東川漂流,因嚴武再次鎮(zhèn)蜀而重返成都草堂,此時他的心情特別舒暢,面對一派生機的春景,不禁欣然命筆,將所見所感,隨意收入詩篇,四首絕句一揮而就,是杜詩中寓情于景的佳作。其中第三首最為著名,曾作為唐詩名篇選入了小學語文教科書中。
翻譯/譯文
藥草的枝葉長得郁郁青青,青青的顏色越過棕亭蔓入草亭!懊鐫M空山”的美譽我愧不敢當,只怕它們根居干裂的土中成不了形。
注釋
藥條、藥甲:指種植的藥材。王嗣爽《杜臆》說:“公常多病,所至必種藥,故有“種藥扶衰病”之句。
棕亭、草亭:言藥圃之大。杜甫患多種疾病。故所到之處需種藥以療疾。
隙地:千裂的土地。
成形:指藥材之根所成的形狀,如人參成人形,茯苓成禽獸形,等等。
賞析/鑒賞
第四首詩為藥圃而賦。王嗣爽《杜臆》說:“公常多病,所至必種藥,故有‘種藥扶衰病,之句。”(《杜詩詳注》卷十三引)。今影印本《杜臆》元,仇氏(仇兆鰲)當另有所據(jù)!鼻皟删鋵懰幤跃吧N藥在兩亭之間,青色疊映,臨窗望去,油然而喜。后兩句雖也是寫藥物的生長情狀,與前兩句寫藥物出土,發(fā)苗及枝柯的生長過程相連,對一藥物生長于隙地的根部的形狀作了描繪,足見詩人對藥用植物形態(tài)學的.認識;但就藥寄慨,與首章淡泊之意略同,卻不是一般的詠物詩,更絕非某些賞花玩月的作品可比。仇兆鰲注:“彼苗長荒山者,不能遍識其名,此隙地所栽者,又恐日淺術(shù)及成形身。”浦起龍亦說:“空山隙地,蕭間寂寞之濱也,亦無取于見知矣。”可以參看,以見杜甫雖因嚴武再鎮(zhèn)而重返草堂,但仍擔心著“不測風云”,總是把自己同國家的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的。他畢竟不是那種忘乎一切的趨炎附勢之人。
絕句原文及賞析 篇4
絕句二首·其二原文: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注釋
逾:更多。
欲:好象。
燃:燃燒。
過:過去。
何:什么。
譯文
江水碧綠使水鳥的白翎顯得更加潔白,
山峰青翠映襯得花兒像燃燒的火一樣紅。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過去了,
不知什么時候才是我回家的日子。
絕句二首·其二賞析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這是一幅鑲嵌在鏡框里的風景畫,濡飽墨于紙面,施濃彩于圖中,有令人目迷神奪的魅力。漫江碧波蕩漾,顯露出白翎的水鳥,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風光。滿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鮮花紅艷無比,簡直就像燃燒著一團旺火,十分綺靡,十分燦爛。以江碧襯鳥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輝;以山青襯花葩的紅,青紅互為競麗。一個“逾”字,將水鳥借江水的碧色襯底而愈顯其翎毛之白,寫得深中畫理;而一個“欲”字,則在擬人化中賦花朵以動態(tài),搖曳多姿。兩句狀江、山、花、鳥四景,并分別敷碧綠、青蔥、火紅、潔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賞心悅目。可是,詩人的旨意卻不在此,緊接下去,筆路陡轉(zhuǎn),慨而嘆之。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句中“看又過”三字直點寫詩時節(jié)。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謂不美,然而可惜歲月荏苒,歸期遙遙,非但引不起游玩的.興致,卻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傷。
絕句二首·其二簡析
《絕句·江碧鳥逾白》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發(fā)了羈旅異鄉(xiāng)的感慨。此詩的藝術(shù)特點是以樂景寫哀情,唯其極言春光融洽,才能對照出詩人歸心殷切。它并沒有讓思歸的感傷從景象中直接透露出來,而是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不同來反襯詩人鄉(xiāng)思之深厚,別具韻致。
絕句原文及賞析 篇5
《戲為六絕句(其一)》原文: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
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后生。
《戲為六絕句(其一)》參考注釋:
、兮仔牛耗媳背瘯r期的著名詩人。文章:泛言文學。老更成: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了。
②凌云健筆:高超雄健的筆力。意縱橫:文思如潮,文筆揮灑自如。
、坂忘c:譏笑、指責。
、芮百t指庾信。后生,指“嗤點”庾信的'人。畏后生:即孔子說的“后生可畏”。但這里是諷刺話,意謂如果庾信還活著,恐怕真會覺得“后生可畏”了。
《戲為六絕句(其一)》賞析:
這組詩大約寫于寶應元年(762〕。在我國文學史上,用絕句這種體裁論詩,這是首創(chuàng)。杜甫在這組詩中評點作家,批評當時文人相輕的風氣,談自己的學習和創(chuàng)作體會。由于他見識精確,因而不僅他的觀點深為后人認可,而且這種以詩論詩的形式也常為后人效仿。
關(guān)于這組詩的創(chuàng)作意圖,宋張戒《歲寒堂詩話》云:“此詩非為庾信、王、楊、盧、駱而作,乃子美自謂也。方子美在時,雖名滿天下,人猶有議論其詩者,故有‘嗤點’、‘哂未休’之句”。《杜詩鏡銓》引蔣云:“公每以庾信自比,殆亦兼遭時言之”。
組詩第一首論庾信。杜甫評庾信曾有“清新庚開府”之語,此又言“老更成”;又云“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guān)”(《詠懷古跡五首》其一)。明楊慎《升庵詩話》云:"庾信之詩,為梁之冠絕,啟唐之先鞭。史評其詩曰綺艷,杜子美稱之曰清新,又曰老成。綺艷、清新,人皆知之;而其老成,獨子美能發(fā)其妙。余嘗合而衍之曰:綺多傷質(zhì),艷多無骨;清易近薄,新易近尖。子山之詩,綺而有質(zhì),清而不薄,新而不尖,所以為老成也"。
絕句原文及賞析 篇6
【原文】
江南春絕句
作者:唐·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注釋】
1、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種外墻。
2、山郭:依山的城鎮(zhèn)。
3、南朝:東晉滅亡后,先后在南方地區(qū)建立的宋、齊、梁、陳四個朝代的合稱。
4、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據(jù)《南史·循吏·郭祖深傳》說:“都下佛寺五百余所”。這里說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數(shù)字。
5、樓臺:指寺廟。
【翻譯】
江南大地鳥啼聲聲綠草紅花相映,水邊村寨山麓城郭處處酒旗飄動。南朝遺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無數(shù)的樓臺全籠罩在風煙云雨中。
【賞析】
這是描寫江南風光的一首七絕!叭粘鼋t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已經(jīng)描繪了一幅幅絢麗的圖畫,但那只是宏觀的,而杜牧的《江南春》則相對具體一些,似乎使人生觀了幾個景點,也就更深刻了。杜牧在這首七絕中不僅描繪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還再現(xiàn)了江南煙雨蒙蒙的樓臺景色,使江南風光更加神奇迷離,別有一番情趣。迷人的江南,經(jīng)過詩人生花妙筆的點染,顯得更加令人心旌搖蕩了!扒Ю铩闭f明是寫整個江南,但整體又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的意象表現(xiàn)出來的!澳铣陌侔耸,多少樓臺煙雨中”,這里有過渡到江南風光的重要組成部分——寺廟,揉進了滄桑之感,南朝遺留下來的許許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風春雨中若隱若現(xiàn),更增添撲朔迷離之美。詩人在這里不說“朝朝四百八十寺”,而說“南朝四百八十寺”,顯然別有意蘊。南朝統(tǒng)治者佞佛,勞民傷財,修建了大量寺廟,《南史·郭祖深傳》說:“時帝大弘釋典,將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條以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窮極宏麗,僧尼十余萬,資產(chǎn)豐沃,所在郡縣,不可勝言。”據(jù)此,杜牧說“四百八十寺”顯然說少了。這里也體現(xiàn)出了當時修建寺廟是非常勞民傷財?shù)氖,?lián)系到作者作此詩時處于晚唐時期,所以也不乏詩人一種憂國憂民的情感。如今“南朝四百八十寺”都已成為歷史的遺物,成為江南美妙風景的組成部分了。審美之中不乏諷刺,詩的內(nèi)涵也更顯豐富。這首詩四句均為景語,一句一景,各具特色。這里有聲音有色彩,有空間上的拓展,有時間上的追溯。在短短的28個字中,詩人以極具概括性的語言描繪了一幅生動形象而又有氣魄的江南春畫卷。
這首《江南春》,千百年來素負盛譽。四句詩,既寫出了江南春景的豐富多彩,也寫出了它的廣闊、深邃和迷離。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詩一開頭,就像迅速移動的電影鏡頭,掠過南國大地:遼闊的千里江南,黃鶯在歡樂地歌唱,叢叢綠樹映著簇簇紅花;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搖蕩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麗外,恐怕還由于這種繁麗,不同于某處園林名勝,僅僅局限于一個角落,而是由于這種繁麗是鋪展在大塊土地上的。因此,開頭如果沒有“千里”二字,這兩句就要減色了。但是,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說:“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對于這種意見,何文煥在《歷代詩話考索》中曾駁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盡聽得著,看得見。題云《江南春》,江南方廣千里,千里之中,鶯啼而綠映焉,水村山郭無處無酒旗,四百八十寺樓臺多在煙雨中也。此詩之意既廣,不得專指一處,故總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煥的說法是對的,這是出于文學藝術(shù)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后兩句!澳铣陌侔耸,多少樓臺煙雨中!睆那皟删淇,鶯鳥啼鳴,紅綠相映,酒旗招展,應該是晴天的景象,但這兩句明明寫到煙雨,這是因為千里范圍內(nèi),各處陰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過還需要看到的是,詩人運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點是山重水復,柳暗花明,色調(diào)錯綜,層次豐富而有立體感。詩人在縮千里于尺幅的同時,著重表現(xiàn)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襯、豐富多彩的美麗景色。詩的前兩句,有紅綠色彩的映襯,有山水的映襯,村莊和城郭的映襯,有動靜的'映襯,有聲色的映襯。但光是這些,似乎還不夠豐富,還只描繪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詩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苯鸨梯x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來就給人一種深邃的感覺,詩人又特意讓它出沒掩映于迷蒙的煙雨之中,這就更增加了一種朦朧迷離的色彩。這樣的畫面和色調(diào),與“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的明朗絢麗相映,就使得這幅“江南春”的圖畫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澳铣倍指o這幅畫面增添悠遠的歷史色彩!八陌侔耸笔翘迫藦娬{(diào)數(shù)量之多的一種說法。詩人先強調(diào)建筑宏麗的佛寺非只一處,然后再接以“多少樓臺煙雨中”這樣的唱嘆,就特別引人遐想。
這首詩表現(xiàn)了詩人對江南景物的贊美與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諷刺說”,認為南朝皇帝在中國歷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時代佛教也是惡性發(fā)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諷刺。其實解詩首先應該從藝術(shù)形象出發(fā),而應該作抽象的推論。杜牧反對佛教,并不等于對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佛寺建筑也一定厭惡。他在宣州,常常去開元寺等處游玩。在池州也到過一些寺廟,還和僧人交過朋友。著名的詩句,象“九華山路云遮寺,青弋江邊柳拂橋”,“秋山春雨閑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都說明他對佛寺樓臺還是欣賞流連的。當然,在欣賞的同時,偶爾浮起那么一點歷史感慨也是可能的。表達了作者的情緒很中性,既無明顯的憎 ,也無明顯的惡,僅僅是在單純地寫景、詠春。
【作者介紹】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更多古詩欣賞文章敬請關(guān)注“”的杜牧的詩全集欄目。
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過華清宮》等。杜牧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后世傳誦。他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注釋《孫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為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度圃姟肥斩拍猎姲司。晚唐詩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矯之。其七絕尤有逸韻遠神,晚唐諸家讓渠獨步。 牧之有抱負,好言兵,以濟世之才自詡。工行、草書!缎蜁V》云:“牧作行、草,氣格雄健,與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臺集》稱:“余所見顏、柳以后,若溫飛卿與(杜)牧之亦名家也”,謂其書“大有六朝風韻”。傳世墨跡有《張好好詩》。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舊唐書》卷百四十七、《新唐書》卷百六十六皆有傳!稄埡煤迷姟,行草墨跡,系太和八年(834)32歲時所書。帖為麻箋,縱28。2厘米,橫162厘米,46行,總322 字。從整幅詩卷中可以看出,其書法深得六朝人風韻。真跡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此篇書法作品氣勢連綿,墨筆酣暢,因是詩稿,所以更得樸實無華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題簽、題跋印章。曾經(jīng)宋直和分府、賈似道、明項子京張孝思、清梁清標、乾隆、嘉慶、宣統(tǒng)內(nèi)府及張伯駒收藏。曾著錄于《宣和書譜》、《容臺集》、《平生壯觀》、《大觀錄》等。杜牧由于以詩稱著,故其書名為詩名所掩蓋。此書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絕句原文及賞析 篇7
腸斷春江欲盡頭,杖藜徐步立芳洲。(春江 一作:江春)
顛狂柳絮隨風去,輕薄桃花逐水流。
絕句漫興九首·其五譯文及注釋
譯文
都說春江景物芳妍,而三春欲盡,怎么會不感到傷感呢?拄著拐杖漫步江頭,站在芳洲上,只看見柳絮如顛似狂,肆無忌憚地隨風飛舞,輕薄不自重的桃花追逐流水而去。
注釋
(1)漫興:隨興所至,信筆寫來。
(2)芳洲:長滿花草的水中陸地。
(3)顛狂:本指精神失常,引申為放蕩不羈。
絕句漫興九首·其五賞析
這組絕句寫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代宗上元二年(761)。題作“漫興”,有興之所到隨手寫出之意。不求寫盡,不求寫全,也不是同一時成之。從九首詩的.內(nèi)容看,當為由春至夏相率寫出,亦有次第可尋。
杜甫草堂周圍的景色很秀麗,他在那兒的生活也比較安定。然而飽嘗亂離之苦的詩人并沒有忘記國難未除,故園難歸;盡管眼前繁花簇簇,家國的愁思還時時縈繞在心頭。其本意是寫景抒情,并未有批判女子作風的意思,但因為其中兩句所用意象“柳”“桃花”也用來形容女子,所謂殘花敗柳,面若桃花等。且詩中極盡其輕浮的狀態(tài),所有常被后人用來暗指女子作風的輕佻,不羈。
絕句原文及賞析 篇8
銅官山醉后絕句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我愛銅官樂,千年未擬還。
應須回舞袖,拂盡五松山。(應須一作:要)
譯文
我愛銅官山,這里樂無窮,住它千年也不想離開。
我要天天長舒舞袖,拂遍五松山的山山水水。
鑒賞
李白在這首絕句里,贊美銅官山、五松山雄渾雋秀,抒發(fā)了“千年未擬還”、“拂盡五松山”的眷戀之情,堪稱千古絕唱。銅官山在安徽的銅陵,銅陵產(chǎn)銅。從“千年未擬還”出發(fā)理解“銅官樂”,當指詩人在銅官山所享受到的快樂。五松山亦在銅陵。酒醉以后,詩人興奮地舞之蹈之,詩人舞蹈起來長袖飄拂,可以拂盡五松山,可見詩人豪氣之博大。有酒可樂,詩人就不想再回長安去了,那自然是不愿低頭折腰事權(quán)貴的'傲慢者的心態(tài),同時也是壯志難酬,滿腹才華無處發(fā)揮作用的失意者的心態(tài)。
絕句原文及賞析 篇9
原文: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注釋:
西嶺:西嶺雪山。
千秋雪:指西嶺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積雪。
泊:停泊。
東吳:古時候吳國的領(lǐng)地。
萬里船:不遠萬里開來的船只。
“絕句”是詩的名稱,并不直接表示詩的內(nèi)容。這種形式便于用來寫一景一物,抒發(fā)作者一瞬間的感受。詩人偶有所見,觸發(fā)了內(nèi)心的激情,信手把詩人自己的.感受寫下來,一時不去擬題,便用詩的格律“絕句”作為題目。杜甫用這一形式寫了一組詩,共四首,用“絕句”為總題!督^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其中的一首。詩歌以自然美景,透一種清新輕松的情調(diào)氛圍。前兩句,以“黃”襯“翠”,以“白”襯“青”,色彩鮮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機初發(fā)的氣息。首句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下句寫白鷺飛翔上天,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按昂鲙X千秋雪”上兩句已點明,當時正是早春之際,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這就給讀者一種濕潤的感受。末句更進一步寫出了杜甫當時的復雜心情——說船來自“東吳”,此句表戰(zhàn)亂平定,交通恢復,詩人睹物生情,想念故鄉(xiāng)。
翻譯:
兩只黃鸝在柳枝上鳴叫,
一行白鷺在天空中飛翔。
窗口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
門口停泊著從東吳萬里迢迢開來的船只。
賞析: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兩個黃鸝在鳴,這就有聲音了!耙恍邪樕锨嗵臁,這就有一個行為、一個行動。一橫一縱,“兩”和“一”相對;一橫一縱,就展開了一個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這句詩中以“鳴”字最為傳神,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黃鸝描寫的更加生動活潑。那么接下來杜甫又講到“窗含西嶺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萬年累積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積雪的一個岷山!伴T泊東吳萬里船”我的門口停著長萬里的船只。這樣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這個積雪的山頭來進入你的視野,送這個船到下游去。那么這個“萬里船”能夠通行,也說明這個“安史之亂”已經(jīng)進入了尾聲了,已經(jīng)接近要平定了,這個時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這條江上來來往往了。那么這么一首詩,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飾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對仗的。從六朝開始就有絕句,到了唐代以后絕句就形成了非常圓熟的一種藝術(shù),我們很多著名的詩都用絕句。絕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對仗,或者四句前面兩句寫景對仗后面兩句抒情不對仗,或者是前面兩句不對仗后面兩句對仗,那么現(xiàn)在他這首詩四句都對仗,可以說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寫得非常認真的一首詩。杜甫有一個寫詩的時候讓人“語不驚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這首詩千錘百煉。
絕句原文及賞析 篇10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遲。
高標逸韻君知否,正是層冰積雪時。
譯文
一樹梅花長在背陰的山谷,加上枝條伸向北方,陽光終年罕至,所以每年開花總是比較遲。
但你可知道它那高尚的氣節(jié)、優(yōu)美的風度?要知道,當它吐苞,正是那冰雪覆蓋、最為嚴酷的寒冬時節(jié)。
注釋
幽谷:深幽的山谷。北枝:北向不朝陽的樹枝。
自分(fèn):自己料定。著花:開花。
高標逸韻:高尚的氣格,俊逸的風韻。標,標格,風度、氣概之意。
賞析
嘉泰二年(1202)一月,陸游退居故鄉(xiāng)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七十八歲。作者已被罷官歸園田居十二年陸游愛花,特別喜愛梅花。此時北宋滅國,陸游處于政治勢力的邊緣,資歷不高,又力主北伐,長時間得不到當權(quán)派的重用,但他的心中確實仍有期待。當作者看到梅花有感而發(fā)。
創(chuàng)作背景
這實際是一首標準的況物自比的詠梅詩。
陸游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文武雙全,年輕時意氣風發(fā),曾有一首詞自贊:“人誤許,詩情將略,一時才氣超然!北彼螠鐕顷懹我簧杏肋h的痛,他一懷忠貞,念念不忘北伐,但一直得不到南宋小朝廷的重用,直至死去,中國人都熟悉他“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望告乃翁”的詩句,這首詩所表達的`情緒也是相通的,反應的是在詩人特有的政治處境下,心念復國,若有所待,非常幽微,非常復雜的心理狀態(tài)。
從詩比較明朗的格調(diào)上看,這應是陸游中年時期的作品,當時的政治空氣應該是,偏安勢力牢牢控制政局,北伐派的處境至為嚴酷。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遲!闭f的是詩人自忖處于政治勢力的邊緣,資歷不高,又力主北伐,長時間得不到當權(quán)派的重用是自然的事。
但是,他的心中確實仍有期待。年復一年的等待并沒讓他感覺到絕望,“自分”二字準確地傳達出了他的這種心態(tài)。
要知道,在當時的氛圍中,能保持這樣比較舒解,比較積極的心態(tài)并不容易!
就像這眼前大雪覆蓋,依然含苞待放的梅花一樣——你可能理解到,那雪中詠詩之人的高標逸韻?……
濃烈的詩情畫意,夾雜著無法言說的身世之感,虛實相照,渾然一體,烘托出一種清逸深幽的特殊美感。這是中國古典詩歌的慣有風格,也是我們的祖先奉獻給世界文學寶庫的一份獨到財產(chǎn)。
陸游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宰臣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xiāng)。創(chuàng)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nèi)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絕句原文及賞析 篇11
夏日絕句
不但春妍夏亦佳,隨緣花草是生涯。
鹿蔥解插纖長柄,金鳳仍開最小花。
古詩簡介
《夏日絕句》是宋朝詩人楊萬里所作的七言絕句。楊萬里的這首《夏日絕句》語言明白流暢,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翻譯/譯文
冬天帶著雪花漸漸遠去,春姑娘踏著冬的腳印悄然到來。
竹子先綠了,經(jīng)過了冬雪的刷洗,變的更加翠綠,帶著竹葉的清香,帶著迷人的翠綠,帶著醉人的歌聲,愉快茁壯的成長。風帶著春的氣息飄了過來,竹林間露出了縫隙,咦?竹林間怎么有一點紅?原來這青翠欲滴的竹林間還有一棵桃花。花開得很旺盛,有粉的,也有白的。粉的似霞,白的似雪。有時還會引來幾只蜜蜂呢!江水早已融化,瞧,小鴨子們搖搖晃晃的走來了,一下子跳下江,在水里嬉戲、玩耍。河水暖暖地,跟著鴨子嘎嘎地鬧著,多快活呀。我情不自禁地往前走了一步,蔞蒿和蘆葦?shù)挠籽繑r住我,不滿地提醒我,不要忽視了他們的存在。是啊,怎么能忽視了他們的存在呢?他們可是春天忠誠的使者呀。漁民們從我身后經(jīng)過,高興地談論著河豚。原來,河豚快要上市了。
春天是美人,冰肌玉膚是美麗的'。春天是一碗美酒,輕嘗一口,便醉倒在東風里‥‥‥
賞析/鑒賞
楊萬里的這首《夏日絕句》語言明白流暢。開頭兩句說明春天與夏天的景物各有其佳妙之處,春天固然到處百花爭妍,夏天也是遍地花草芳香。后兩句描寫了兩種花,“鹿蔥”就是夏水仙,在盛夏時能開出淡紫紅色或淡粉色且有香氣的花朵;金鳳就是鳳仙花,也是在夏天開放,花形似蝴蝶,花色有紅、紫、黃等多種,有的品種同一株上能開數(shù)種顏色的花朵。這兩句寫景形象,對仗工整,通過兩種夏季比較有代表性的花草印證了前面的說法,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絕句原文及賞析 篇12
銅官山醉后絕句
李白〔唐代〕
我愛銅官樂,千年未擬還。
要須回舞袖,拂盡五松山。
賞析
這首詩寫詩人對銅官山留戀的深情。詩說我愛銅官山的娛樂,住上一千年也不想離開,要是盡情跳起舞來,愿把五松山都蹈遍。表現(xiàn)出對銅官山的熱愛,使用了夸張手法,興致豪放。這首詩雖只是短短的五言絕句,但其間詩人思想情感高強度的抒發(fā)和藝術(shù)夸張手法的大膽使用讓人們拍案叫“絕”。
“我愛銅官樂”,詩中首句就開門見山點出全詩主旨。這里詩人直抒胸臆,豪爽坦蕩,用俠人直語引出詩人對銅陵深沉愛的情感,夸張之源正在于此。愛銅陵之情,詩人先從眷戀不舍之情寫起——“千年未擬還”!扒辍睆臅r間上極度夸張,引出了詩人對銅陵愛的延綿,從時間(數(shù)字)的夸張,引出情感的夸張,表現(xiàn)詩人情感的真摯。詩人置酒銅官山,宴飲談笑,揮動象征壯志的長劍助興,拂動簾大的衣袖歌舞長嘯,使讀者羨慕其樂。由宴飲歌舞之樂,詩人又用夸張把情感推向高潮。
三、四兩句即言詩人對銅官山歡宴之樂還嫌不足以表達自己的愛意,尚須一回舞袖,拂盡秀色可餐的五松山。五松山山秀木榮,山上崗巒泉洞、花草樹木,不可能教“舞袖”“拂盡”,這是浪漫色彩行為的空間上的夸張,表現(xiàn)了詩人對銅陵山山水水的深情蜜意。
“拂盡”二字,表現(xiàn)了詩人內(nèi)心似水柔情。詩中用的兩處夸張,方式雖屬相同,皆屬于擴大夸張,即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長、強……)處說(前者把時間往長處說,后者把空間往大處說),但細加斟酌,二者尚萌不同。前一夸張寫得較虛較略,后一夸張寫得較詳較實,兩者從時間、空間的不同角度烘云托月,在造成色彩強烈的藝術(shù)境界中,讓詩人“我愛銅官樂“感情的積聚爆發(fā)。
由此可見,在抒情詩里,夸張能把詩人的情感強烈鮮明地抒發(fā)出來?鋸埖摹笆д妗焙豌@恚娗榈恼鎸嵑透腥,二者反映了藝術(shù)真實和生活真實的差異和聯(lián)系。而正如藝術(shù)真實離不開生活真實一樣,夸張當然也離不開詩人郁積的深沉強烈的思想感情。無此,夸張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無法撥動讀者情感共鳴的心弦。李白這首詩中夸張手法的成功就在于有雄厚的思想情感基礎(chǔ)作后盾。
“應須回舞袖”“要須回舞袖”之辯
唐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派陵雖未置縣,但朝廷封派官山為利國山,并派派官開采派礦。派官山冶礦場景壯觀,風景秀麗,李白多次到此游覽賦詩,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所作《派官山醉后絕尤》即其中之一。詩云:“我愛派官樂,千年未擬還。應須回舞袖,拂盡五松山!钡角.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李青巖等人纂修的《派陵縣志》不知何由將詩中“應須”二字轉(zhuǎn)抄成“要須”,時至近年,尤其是派陵人轉(zhuǎn)抄引用此詩的'頗多,有引用“應須”的,也有引用“要須”的,正誤難分。應是“應須回舞袖”?刹轵灻鞒尉杆氖辏ü1563年)派陵知縣李士元主編《派陵縣志》,原木刻版現(xiàn)藏于寧縣天一閣。今查木刻版的影印本《嘉靖派陵縣志》,仍是“應須回舞袖”,而非“要須”二字。該版《嘉靖派陵縣志》,是現(xiàn)存距李白游派陵吟此絕尤時間最近的、可查閱到的歷史文字資料,比清代李青巖編纂《派陵縣志》要早194年,比清代編纂的《全唐詩》及清代王琦注的《李太白全集》要早200多年。《嘉靖派陵縣志》是古代典籍中最早記載李白游派陵吟詠詩尤的歷史文獻,據(jù)此,“要須”疑是“應須”之誤。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jù)《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fā)白帝城》等多首。
絕句原文及賞析 篇13
原文:
梅花絕句二首·其一
宋代:陸游
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梅前一作:梅花)
譯文:
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聽說山上的梅花已經(jīng)迎著晨風綻放,遠遠望去,四周山上的梅花樹就像一堆堆白雪一樣。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梅前一作:梅花)
有什么辦法可以把自己變化成數(shù)億身影呢?讓每一棵梅花樹前都有一個陸游常在。
注釋:
聞道梅花坼(chè)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聞道:聽說。坼:裂開。這里是綻開的意思。坼曉風:即在晨風中開放。雪堆:指梅花盛開像雪堆似的。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梅前一作:梅花)
何方:有什么辦法。千億:指能變成千萬個放翁(陸游號放翁,字務觀)。梅前:一作“梅花”。
賞析:
這首詩的首句“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睂懨坊ň`放的情景。如第一句中“坼曉風”一詞,突出了梅花不畏嚴寒的傲然情態(tài);第二句中則把梅花比喻成白雪,既寫出了梅花潔白的特點,也表現(xiàn)了梅花漫山遍野的盛況。語言鮮明,景象開闊。而三四兩句“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备浅鋈艘獗,高邁脫俗,愿化身千億個陸游,而每個陸游前都有一樹梅花,把癡迷的愛梅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緊接的兩句,突發(fā)奇思“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意思是說,用什么辦法能變出千萬個放翁,使每一株梅花下面都有自己在那里分身欣賞。身化千億,設(shè)想可謂奇妙之至。梅花與詩人面面對應,是梅耶?是人耶?一時實難輕分,這又是詩人命筆奇特之處。這兩句雖是點化柳宗元“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盡望鄉(xiāng)”的詩意而來,但用在“雪堆遍滿四山”的梅花世界中,不唯妥貼自然,而且情景相生極富有意趣。理由至少有三:以詩人78歲的高齡,面對樹樹姿態(tài)有異的梅山花海,一時當然不能逐個尋芳,所以化身分之賞之,自屬妙想,此其一。又陸游年事雖高,但童心未泯,平時常有“梅花重壓帽檐偏,曳杖行歌意欲仙”的“出格”舉動惹人注目,此時他突發(fā)奇思,想學仙人的分身法,亦是童心使然,很合乎心理,此其二。再者陸游常以梅花自比,且心中常存伯仲之間不分高下的感覺,如今面對千萬樹盛開的梅花,詩人自負當然不甘心以一身仰視,須化身千億才能與之匹敵相稱,方不辜負詩人對梅花的一番感情。綜觀這三方面,此句表面上雖有借鑒之處,深入地體會實屬情景相生之辭,正如當年林逋點化江為詩成梅花絕唱一樣,均經(jīng)過詩人的'再創(chuàng)造,融會陶鑄古人詩意而自出機杼,且能翻出新意,使詩更富有盎然的詩意和逗人入勝的意境。
前兩句的寫梅是為后兩句寫人作陪襯。面對梅花盛開的奇麗景象,詩人突發(fā)奇想,愿化身千億個陸游,而每個陸游前都有一樹梅花。這種豐富而大膽的想象,把詩人對梅花的喜愛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同時也表現(xiàn)了詩人高雅脫俗的品格。末句之情,試在腦中擬想,能令人發(fā)出會心的微笑。
絕句原文及賞析 篇14
原文:
竹影和詩瘦,梅花入夢香。
可憐今夜月,不肯下西廂。
賞析:
前兩句一從視覺、一從嗅覺的角度來描寫詩人居處的清幽境界。“竹”和“詩”,一為自然之物,一為社會之物,二者本無從比較,但詩人用一個“瘦”字把二者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竹具有清瘦的形象,詩具有清瘦的風格!笆荨弊钟玫蒙,為全詩定下了清瘦的意境氛圍。而“入夢香”則將現(xiàn)實與夢境聯(lián)系起來,梅花夜間在月光的朗照下也噴出清香,已不同凡響,而這香氣還伴著詩人進入夢鄉(xiāng),則香氣之濃郁、之悠長可以想見。將竹與梅這樣的自然物象與詩與夢這樣的人為之物煉在一句之中,這就構(gòu)成了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情景混融莫分的`高妙意境。前兩句字面上完全沒有“月”,但透過竹影和梅香,我們可以感受到“月”自在其中。在后兩句中,詩人便將“月”和盤托出。可憐者,可愛也。當詩人信步庭院時,月光與竹影、梅香是那樣的和諧;而回到西廂房時,這月光卻不能“下西廂”,這多么地令人遺憾!詩中透露出一股月與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遺憾或幽怨的情緒。詩人遺憾或幽怨的是什么?也許是有情人天各一方,不能互通情懷;也許是君臣阻隔,上下無法溝通;也許什么都不是,只是詩人置身此時此景之中的一種朦朦朧朧的感受而已。
【絕句原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絕句原文及賞析03-09
(經(jīng)典)絕句原文及賞析07-24
《夏日絕句》原文及賞析11-04
絕句古詩原文及賞析10-14
絕句原文、翻譯、賞析02-22
夏日絕句原文及賞析03-07
(優(yōu)秀)絕句原文及賞析10-29
初夏絕句原文、賞析08-27
《初夏絕句》原文及賞析08-24
夏日絕句原文、賞析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