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書筆記13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書筆記吧。你想知道讀書筆記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論語》讀書筆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讀書筆記 篇1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孔子在這段話中,談到了看待他人的標準。這里的“縲紲”原來意思是捆綁犯人的繩子,在此代指監(jiān)獄。傳說公冶長雖然家庭并不富裕,卻十分有才能,甚至懂得鳥語。這樣一個身負奇才的能人,卻不知為什么鋃鐺入獄。作為公冶長的老師,孔子了解他的為人,認為這黑鍋并不應該由他來背,“非其罪也”。但別說是古代,就算是現在,人們只要一得知某某蹲過監(jiān)獄,上過勞改所,就惟恐避之不及,哪里還記得去想一想:這人真的有罪嗎?因此,不難想見公冶長出獄后遭世人冷遇的凄涼境況了。
但是,孔子卻不以世俗的眼光來打量這位落魄弟子,更不因公冶長曾坐過牢而疏遠、羞辱他。相反,孔子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自古以來,世人一提到談婚論嫁之事,莫不是講究門當戶對,攀龍附鳳?鬃赢敃r名滿天下,想攀這高枝的人想來也不會少了。但是孔子卻選中了公冶長這個當過囚犯的窮小伙兒,只因為他從公冶長身處窘境而不怨的平淡中,嗅出了君子的氣息。這就說明,在孔子的眼中,品行第一,財富和地位倒是次要的了。
子謂南容曰:“幫有道,不廢;幫無道,免于刑戮!币云湫种悠拗。
更奇的是,孔子繼而又為自己哥哥的女兒相中了一位乘龍快婿——南容。他既入得孔子的`法眼,自然有其過人之處。依孔子的形容,南容是一個很有才具的人。他無論在盛世還是亂世,都可以進退自如。這樣的人,確實是鳳毛麟角。
從公冶長和南容的例子中可見,孔子的相人之術實在是高超。不為名利所惑,看中人的本性和真才實學。這般眼光的父母之命,實在是讓人嘆為觀止。
《論語》讀書筆記 篇2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懊舳脤W,不恥下問!边@就是《論語》里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則。前一則,那么,他們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后一則告訴我們:聰敏而一則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請教為羞恥。這兩句話雖就是說:幾個人在一齊出自20xx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這天對我們的學習仍有重要的指導好處。
人不怕犯錯誤,只要勇于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我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當的時候,一經別人指出,他就會立即道歉并改正。他的弟子子貢就以前感慨過?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本途褪钦f教師對自我要努力學習,永不滿足;對學生要勤奮教導,不知疲倦!墩撜Z》引孔子的話說:“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去爾已矣。”他說,如果說到圣與仁,那我怎樣敢當!我只但就是就是學習和工作從不厭倦,教誨學生總不知疲倦,那就是能夠這樣說的。
在《論語》里對以前犯過錯誤的少年,孔子表現出寬宏的胸懷。他說:“人潔以進,于其潔也,不保其往也!币馑季褪钦f人家已經去掉了污點而進步,就要贊許他的潔凈,對他的過去不就應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將孔門的七十二賢三千弟子看成就是棵棵樹苗的話,那孔子就就是肥沃的土壤,他們共同營造了一片生命的綠洲,兩千多年來,我們華夏大地。這一片綠洲一向點綴裝扮著
孔子認為,學習務必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于“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也就就是說,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么用處呢?又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就是吾憂也!币簿途褪钦f,品德不去修養(yǎng),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就是我們憂慮的。
透過學習《論語》,我懂得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更讓我明白了關于學習和讀書的方法、態(tài)度,真就是得益非淺!
《論語》讀書筆記 篇3
《論語》是一部舉世聞名的國學經典,許多人崇尚它“和為貴”的處世哲學,而我,則更迷戀它對理想的追隨。
確實,整部《論語》都隱約的從禮儀、為政、學習等方面體現著對理想的追求。在《論語》里,有一大段還特別描述了它。子路、曾皙、冉求、公西華和老師——孔子在談理想。子路搶先一步,急忙道出了自己的理想:給我一個很大的國家,但兵荒馬亂、禮樂崩壞,我用三五年的時間,就能把敵人趕走,而且人人都舉止高尚,成為一個禮儀之邦。冉求在老師叫他之后慢慢地說道:給我三五十里地,那里也有戰(zhàn)爭,給我三年時間,我就能把國家重歸和平,但我可不敢把它在這么短的時間里變成禮儀之邦。他們的態(tài)度可謂一個比一個謙遜,到了公西華,他說他只想做一個幫助實行禮儀的道士。最后,孔子叫到了一直在專心彈琴的曾皙,只聽琴聲漸輕,“當”一聲,樂曲結束,曾皙坐了起來,說道:在萬物復蘇的春季,我?guī)吓笥、妻子還有一群孩子,到剛開凍的河里去洗澡,然后去唱歌跳舞,之后,就唱著歌回家。這時,一直不發(fā)話的老師說:“我同意曾皙的觀點。”老師私下里又對曾皙說:“他們三個人的理想太不切實際:子路如此性急,肯定治理不好一個禮儀之邦;冉求雖說是三五十里地,但也是一個國家,有人民群眾,有政府;公西華只是想做一個道士,但禮儀的事太大太重要了,非君子不能做呀。而曾皙的理想,不宏大但最接近人生的起點,最重要的是,他傾聽了自己內心的聲音。 是啊,我記得蘋果之父——喬布斯說過: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追隨人的內心心靈和直覺的勇氣,因為心靈會告訴你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現在,許多人很忙碌,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們都在為別人而活,F在還有多少人在仰望星空?有多少人感受著四季的更替?有多少人會去傾聽花開的聲音?所以,我們不應該只活在鋼筋水泥的森林里,不應該只有一顆冰冷的心。那么,就多去看看大自然吧,這時,你會全身上下都充滿了能量。傾聽自己心靈的聲音,你會很快樂。所以,就請你停下疾行的腳步,等一等落在后面的那份純真、那份快樂,去尋找真正的理想吧!
《論語》讀書筆記 篇4
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此章有“觀過知仁”的意思。而這句話表面看來有歧義,但是其儒家的生命價值是肯定的,也是不變的。一種可能的解釋就是:“仁”訓為“人”;“黨”為“類”。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人的過錯分別歸于不同的類別,所以,通過觀察一個人的過錯就可以了解一個人仁還是不仁了。再有一種的解釋就是:人指君子!斑^”指過錯。結合“茍志于仁矣,無惡也”來理解,“人之過也”的`人就是君子。君子可能犯過錯,各有所不同,觀察君子的過錯,才能知道其為仁如何。此解較為妥當。以下幾種解釋可資參考:
孔安國曰:“小人不能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過,當恕而勿責之。觀過,使賢愚各當其所,則為仁矣。”
二程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類。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過于愛,小人過于忍!
尹焞曰:“于此觀之,則人之仁不仁可知矣!
后漢吳佑謂:“掾以親故:受污辱之名,所謂觀過知仁”是也。
朱熹按:“此亦但言人雖有過,猶可即此而知其厚薄,非謂必俟其有過,而后賢否可知也!
現在看來,仁與不仁是區(qū)別君子和小人的標準,然而,時過境遷,物似人非。人們的道德和法律也在不斷變化,仁與不仁也不斷呈現新的意義,君子小人也在以不同面貌顯現。所以,因恪盡職守,理解偏差造成的失誤,是君子之過;而故意知法犯法,穿鑿附會,鉆法律的空子則是小人之惡了。因此,我們不僅要觀過知仁,還要觀惡知非!
《論語》讀書筆記 篇5
《論語》是孔子說的名言大全,句句引人深思。比如說“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深入淺出,使我們不僅僅知道了句義,還明白了: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迷罔;只思考,不學習,就會落入深淵。
記得我上二年級的時候,學校舉行過古詩誦讀比賽。那時,老師只讓我們背《論語》中的部分片段,沒要求查意思,我背的雖然流利,可要讓我解釋,我還真是“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我想,這就是所謂的“學而不思則罔”吧。
《論語》中還有許多這樣的`句子,每句都告訴人們一個道理。現在我讀《論語》,還有許多字不認識,比如說“軏”、“輗”等等。通過查字典,我不僅認識了這些生字,還明白了它的意思,真是一舉多得!
但有些句子,我還是不怎么明白,它們都太深奧了。如果有時間,我一定好好查一查,直到弄懂為止。
孔子是一個好學的人、謙虛的人、對學問一直追求的人。我覺得,他說的話,他做的事,一直圍繞著“學習”和“虛心”。他收了那么多學生,卻還向老子求學,可見他真的是把學習當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情了。正像他說的那樣:“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孔子,是我的榜樣!
《論語》,伴隨我成長!
《論語》讀書筆記 篇6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第二)
這里講的是如何調和“學”和“思”的矛盾。作為一個理科的學生,我覺得我對這個問題有相對深入的理解。只學而不思,不易發(fā)現別人的錯誤,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讀《論語》,買一本書回來,刷刷幾下讀完,即使過目不忘,學到的也是別人的東西。思而不學,則會進展緩慢,而且容易鉆進牛角尖出不來。這時如果能夠參考一下以往人們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則很可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荀子也說過“吾常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所以,孔子告訴他的弟子,在學習中要把握好“學”和“思”這對矛盾。
《論語》讀書筆記 篇7
感謝學校開了讀經典這門課程,我們語文謝老師帶領著我們早晚吟誦。在幼兒園的時候背誦過《三字經》、《弟子規(guī)》之類的國學經典,我對古文化很好奇,雖然很多不太理解其中的涵義,但是謝老師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多讀書慢慢就能體會書本中的道理,引導我們走向正確的人生道路。
老師告訴我們,《論語》是我國儒家經典核心著作,記載著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梢娬撜Z多么有用途,“修身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對我來說有些深奧,但是從讀經典這幾個月以來,加大了識字量,拓寬了知識面,提高了朗誦能力,對學習尤其是學習語文助力不少!皶凶杂悬S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只有認真讀書,才能實現人生價值。
書中篇篇經典,“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一節(jié)我最喜歡,意思是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yè)是否溫習了呢?我們要誠實守信,不撒謊,學習認真,溫習功課,不辜負父母老師的`期望和朋友的信任。時刻提醒自己,約束自己。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意思是說要孝順父母、尊敬師長、認真學習文化知識,做好這些,可以開啟我們的智慧,陶冶我們的性情。當然這些很多是老師和父母講給我聽的一些理解,我要按照孔子說的那樣要求自己更加努力的讀好經典,不斷提高自己。
《論語》讀書筆記 篇8
“經典”是一個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結晶,國學經典中蘊藏著中國五千年歷史中的智慧精髓。國學經典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tǒng)文化的見證,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這個學期在指導學生讀國學經典的同時,我也認真誦讀國學經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頗深。?
提到“國學經典”,大家的腦海里顯現的一定會是中華文化中最優(yōu)秀、最精華、最有價值的典范性著作!墩撜Z》就是這樣的一本書。它是一本以記錄春秋時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言行為主的匯編,又被簡稱為論、語、傳、記,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之一。論語以記言為主,它涉及的領域極其廣泛,記錄了孔子關于教育、哲學、經濟、政治、倫理、美學、文學、音樂、道德等方面的言論,因其對話眾多,而著重挑選具有教育意義的對話言論。他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治學態(tài)度,以及所倡導的互敬互愛的師生關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孔子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做人和學習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論,他主張“有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和“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認為一個人要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溫習了呢?做學生的人,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有仁德之人,還有余力的話,就在去學習文化知識。可見,誠信、孝順、愛心是孔子推崇的做人的品德。具備了良好的品德,再談學習文化知識。?在學習知識方面,孔子提倡“溫故而知新”,認為常常溫習已經學過的舊知識,就能獲取更深的新知識。特別是倡導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边@句話為孔子所提倡的一種讀書及學習方法。指的是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鉆研,則終究是一無所得。告誡我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否則就會收效甚微。學思結合和“溫故知新”已成為我們長期遵循的學習規(guī)律。作為一名醫(yī)務工作者,要積極倡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種精神,在工作之余要認真學習理解醫(yī)學文獻,與此同時,要將從書本中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臨床工作中去,實實在在的學習和刻苦鉆研,“溫故而知新”,發(fā)揮醫(yī)者傳統(tǒng)美德,全力保障保障百姓健康。
總之,《論語》是一部內涵豐富、思想深刻的書,值得我們認真閱讀、仔細品味。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論語》中最精華的部分,是一份珍貴的遺產,讀后受益無窮。
《論語》讀書筆記 篇9
真理是最樸素的,就好像春天永遠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當我捧起《論語》時,就好像坐在杏壇之下、白果樹旁,聽圣人諄諄的教導,如沐春風,心靈在激蕩中得到慰藉。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讓我學會了謙遜,知道了“見賢思齊”的內涵,懂得了人無完人、人人皆有閃光點的道理。在我自大、驕傲時能低下高傲的頭、彎下不可一世的胸膛。虛心向他人學習,讓我變得充實;發(fā)現他人的缺點,讓我學會了自省。
雖不為師,但老師的教學方法卻與我息息相關。圣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的啟發(fā)誘導教學法讓我從另一個角度學會了學習。在我學習中陷入了困境,欲求而不得之時,我知道了應該如何應對,在什么情況下是向老師請教的最好時機,充分發(fā)掘了我的潛能,又讓我享受到了欲求而得之的快樂。
圣人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讓我在學習中幾多埋怨的心結打開了。長期以來,我因為對數學缺乏學習的興趣而沒有學習的動力。在其他學科的成績在班內名列前茅時,唯有數學成績像耀眼流星后微弱的尾巴。為此,我痛苦過,也努力過,但付出之后的結果總不令人滿意,數學成了讓我恐懼的學科。在這種境況下,我步入了八年級,這時候我突然發(fā)現老師問我的問題我總能回答出來了,上課時也不再心情忐忑了。漸漸地,我有了主動學習數學的沖動,課堂上準確的回答,老師的表揚讓我的信心也足了(實不知我回答的問題都比別人的簡單)。成績竟然真的突飛猛進的上升。后來,當我問起老師他是怎么讓我這塊頑石開竅時,他只笑著說了一句話:當時你的底子有點差。我明白了······此時,我仿佛從老師的笑容中看到了圣人的'影子。
“賢哉,回也!蔽以趯W習與生活中的點滴進步,總能從老師或者家長那兒得到獎勵,有時雖只是一個贊許的眼神,也會令我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從而增強了我學習的動力!胺俏彝揭玻∽峪Q鼓而攻之”。當我犯錯時,老師和家長又儼然像孔圣人一樣對我嚴加管教,受到應有的懲罰。句句嚴厲的話語會令我如醍醐灌頂,激活我內心深處的良知,在反省中再走人生路。
《論語》,沒有讓我做到“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打開《論語》,我就如穿越了時空的隧道,正坐在杏壇邊、白果樹下,傾聽圣人的諄諄教導,那一句句話語如心靈的及湯滋潤著我的心田,凈化著我的靈魂。
《論語》,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本書,謝謝你與我同行。
《論語》讀書筆記 篇10
學生時代的我,對“之乎者也”的國學望而生畏,但是讀李澤厚先生的《論語今讀》是越讀越有味,聽李澤厚先生侃侃而談,娓娓道來,以微言釋大義,如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令人頗有感悟。我想,很多讀者應該和我一樣,不在意它是不是純粹的孔子的論語,在意的是,這本書帶給我們大家思想上的沖擊——“禮”、“仁”。
聯系自己的教學育人工作,有所觸動!墩撜Z》的真諦是要告訴我們,怎樣才能獲得心靈上需要的快樂。全書主要講述了孔子的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立身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鬃拥难哉摗⑴湟岳顫珊裣壬慕庾x,書中每一個片段都使我們在處事做人上有所啟迪。
孔子一直十分重視學習。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這表明著一種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默默的學習,活到老學到老,這也是當今社會所推崇的,所適應這瞬息萬變的世界所必須具備的?鬃訉τ趯W習也提出了很多方法。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些話已是我們從小背到大的名言名句了,其所蘊含的道理已不用多說。子曰:“我非生而知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崩顫珊裨谟浿兄攸c說了這個“敏”,體現了孔子對于知識對于學習的渴望,不斷努力追求的.精神也一直被中國文化所贊賞和實踐。
“學而時習之”,孔子的全部著述講過,我們對孔子的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作“學問”。普通一般的說法,“讀書就是學問”,錯了。學問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學。學問不是文學,文章好是這個人的文學好;知識淵博,是這個人的知識淵博;至于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做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那么學問從哪里來呢?學問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識,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來,做人做事上去體會的。這個修養(yǎng)不只是在書本上獲得,隨時隨地的生活經驗都是我們的書本,都給我們教育。
《論語》文中還多處提到了仁愛,可見,在孔子的心中仁愛的重要性。它也無聲地提醒著我們:對學生要充滿仁愛。作為一名老師,我們更要以仁愛之心對待學生。教學要重啟發(fā)引導,實施啟發(fā)誘導教學方法必須抓住合適的時機、把握好“度”,針對那些“似懂非懂、似會非會”的東西因勢利導、啟發(fā)點撥,才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迫切地希望通過主動學習來掌握它。另外,還要不斷學習,完善自我。只讀書學習而不會積極地思考問題,就會茫然無知而沒有收獲,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讀死書,死讀書。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不解,精神疲憊,就成為“紙上談兵”。
《論語》中還有著諸多關于做人、人格塑造、治國安邦等至今看來仍然睿智無比的描述。我想其中的做人、處世與學問這些對于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有著非常大的指導意義。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既要授業(yè)、還要傳道,既要教書,還要育人。我們教師作為文化傳播者,肩負著“傳道、授業(yè)、解惑”的重擔,就讓我們追隨圣人的足跡,牢記: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訓導,抱著“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從事好自己的教書育人事業(yè)。
相信只要我們深刻體會《論語今讀》中孔子的精辟言論和李澤厚先生的解讀,并將其作為行動準則,不斷努力學習,不斷創(chuàng)新、實踐、反思,定能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
《論語》讀書筆記 篇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每每看到這話,就回想起幼時,在課堂上跟著老師一絲不茍認真地讀孔圣人經典的情景。我是謹慎而聽話的,大部分同學也如是,于是老師翻譯,我們記錄,課堂一片祥和?荚嚂r解釋“子曰”,大家也是千篇一律的答案。
讀了南懷瑾老師的《論語別裁》開篇的“學而”前幾頁,才發(fā)現這三句耳熟能詳,曾經不以為然的“子曰”,其實我從前壓根就沒有理解過其真正含義。“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做學問,要隨時隨地有思想,隨時隨地有見習,隨時隨地有體驗,隨時隨地能夠反省,就是學問。開始做反省時并不容易,慢慢的有了一些進步,便會有會心的興趣,就會“不亦說乎”而高興了。做學問是件清苦的事,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說只要有學問,自然有知己。因此他接著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寂寞凄涼的時候,有一個知己來了,那是非常高興的事情。而這個“有朋自遠方來”的“遠”字,是形容知己之難得。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就是說做學問的人,乃至一輩子沒有人了解,也“不慍”,不怨天尤人。
孔夫子還說過,“無友不如己者”。初聞此言是在中學,當時就詫異,只交比自己強的朋友,如果人人如此,那世間沒有人能有朋友了!孔老先生豈不很勢利?其實是我誤會了。夫子的意思是,對朋友要“敬”,在自己眼中,他們都比自己做得好。亦如民國時期佛教大德印光法師所言,“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這是多么高的境界啊,孔子的智慧,有多少竟被我們輕率地誤解了——甚至加以嘲諷。
《論語》,我國傳統(tǒng)文學的經典,儒家思想的精粹,在歷史的長河中經歷了無上的榮耀,雖然被董仲舒篡改到朱熹注解統(tǒng)一思想……到當今的大師、教授、專家……拿它說事,人們大都不知其真實面目了。明朝以后,朱家皇帝下令以四書考選功名,而且必須采用朱熹的注解。因此六七百年來,所有四書五經,孔孟思想,大概都被限制在“朱熹的孔子思想”中。換句話說,明代以后的人為了考功名,都在他的思想中打圈子。
從建國到現在,六十年過去了。近年來,“國學熱”漸漸興起,曾經拋下的經典,今朝又重拾起。人們開始重新解讀祖先的遺產,圣哲的智慧,國學大家們逐漸走入了我們的視線。我尊重每一位內心純良的學者大師,沒有他們對歷史的悉心研究,哪里來的社會進步?但是我們沒有必要亦步亦趨追隨高人的腳步。今天是這個聲音,我們頂禮膜拜,明天有人出來反對,我們又趨之若鶩,唯其馬首是瞻。從眾心理,是社會心理的普遍現象之一。所謂從眾,是個體在群體的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或違背自己的意見,使自己的言語、行為保持與群體一致的現象。從眾、迷信權威是給自己內心的禁錮。其實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獨立的思想。眾所周知,《論語》是孔子及弟子的'言行記錄。作為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大思想家的孔子生活在距離我們約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真實的孔子不
復存在,唯有思想流傳百世。而對他思想的理解,我們也只能揣測和研究。孰是孰非全靠自己內心的判斷。
現實中絕大部分人都是東倒西歪的蘆葦,可即使是蘆葦,我們也要做有思想的蘆葦。 讀了南懷瑾老師的研究心得,我頓時覺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滋味,體驗了解讀傳統(tǒng)經典的別樣樂趣,同時也豁然開朗:思想是自由的,除了你自己沒有人能禁錮它,思維在碰撞中才能產生火。
《論語》讀書筆記 篇12
新學期,爸爸媽媽給我選了一本課外書,浙江少兒出版社出版的“小學生領先一步讀名著叢書”——《論語》。從今天開始,我就把自己的讀書心得記錄下來。
今天讀的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e)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意思是:“孔子說,學習知識并按時溫習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修養(yǎng)高的.人嗎?”
配的啟蒙故事是《孔子學琴》,講的是孔子跟魯國的樂師師襄子學琴。師襄子教了他一首曲子后,讓他獨自練習十天后再教新曲。十天過去了,師襄子要教他新曲子,他卻說自己雖然把曲譜彈熟了,但技法還很生疏!又過了許多天,師襄子講可以學新曲子,可孔子卻說雖然掌握了彈奏技巧,可是還沒有明白他的內容,說完繼續(xù)埋頭苦練。又過了許多天,師襄子告訴他可以學新曲子了,他說自己還沒有體會到作者的為人,不知道作者是什么樣的人,對曲子的內容也就難以完全把握。師襄子覺得他說的有理,也就不再催他練習新曲子了,只是耐心等待著。又過了好多天,孔子還是埋頭彈琴,有一天,他忽然抬起頭說自己知道了曲子的作者,是一個個子高大,臉色黝黑,具有王者氣度的人,還說除了周文王,別人寫不出這樣的曲子。師襄子既驚訝又敬佩,激動地說這就是周文王作的曲子《文王操》。
我讀了這些,感到孔子真了不起,他把經常溫習知識,來了遠方的朋友和別人不了解我不生氣當成快樂的事,所以他能成為那么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我們作為學生,就應該象孔子一樣,學習上勤奮刻苦,不僅積極學好新知識,而且對過去學過的知識也經常復習,不管學了多少遍,都不厭煩,就象孔子學琴一樣,直到真正掌握,這樣才能學得更多的知識。
《論語》讀書筆記 篇13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相信很多人都熟悉這幾句話,但是你們知道它出自哪里嗎?它就是中國古代巨著《論語》里的第一篇。這個寒假,我拜讀了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在幾千年的華夏文明史中,它一直被人們推崇為經典,這是為什么呢?原來這本書,是后人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一部著作。孔子的治國觀點以及他評價古代圣賢的言論,是中國古代最基本、最簡單、卻又最不可缺少的道德修養(yǎng)準則。在古代這本書被視為兒童的啟蒙讀物。
我讀完這本書后終于明白了它為什么被視為兒童的啟蒙讀物了。書中有這樣幾大部分:學而篇,為政篇,里仁篇······。這些篇目中的言論和故事告訴我們如何做學問,如何做人······
比如其中有這樣一句話:”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為好學也已矣!白酉牡倪@句話意思是:”每天學習不知道的知識,每月都不忘自己學過的知識,這樣就算是好學之人了。“這里我還看到了一個叫孫敬的`好學之人,他經常把自己關在屋子中,不分晝夜,廢寢忘食地讀書。他刻苦到夜里讀書困了,怕自己打瞌睡,就把繩子栓在頭發(fā)上,把另一頭固定在房梁上,這樣他就不會看著看著睡著了。他就是憑借這樣的刻苦學習精神,使自己成為了一代鴻儒。如果我們現在學習都能有他的這股頭懸梁的勁頭,還有什么學不成的呢?我想到自己看書時,看一會兒就想去玩,真是慚愧!對,我也要成為好學之人。只要下定決心,我能做到的。
再比如其中的這樣一句話:”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始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意思是:”雖然會背《詩經》三百篇,但是把國家政治交給他,卻不能治理;讓他出使諸國,不能獨立辦事,雖背得多,但不會運用,又有何用呢?“讀到這里我腦中立刻浮現了一個故事——《紙上談兵》。故事的主人公趙括把兵法背的滾瓜爛熟,談起打仗,他父親是趙國有名的大將都說不過他?哨w王讓他去帶兵打仗,他卻不會根據實際靈活變通,結果誤國誤民,慘死在戰(zhàn)場上。這又讓我明白了:我們既要成為好學之人多讀書,同時也要學會靈活運用,做個會學之人,活學活用,知識才能轉變成智慧。
書中還有許許多多深刻的道理,我仔細咀嚼,久久回味,像是親自聆聽了孔子的教導,也希望同學們有空來讀一讀這本書,體味經典,對話圣賢,它會讓你終身受益,帶你走向不遠處的輝煌!
【《論語》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論語讀書筆記08-27
《論語》讀書筆記08-12
論語讀書筆記09-08
《論語》讀書筆記09-22
論語的讀書筆記08-06
《論語》的讀書筆記范文07-10
關于論語的讀書筆記08-25
論語心得讀書筆記10-22
論語優(yōu)秀讀書筆記10-24
《論語》讀書筆記(15篇)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