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集合15篇)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
近期內(nèi)按照領(lǐng)導指示,我們二年級組對《我要的是葫蘆》進行了同課異構(gòu)活動,對于此次活動有以下兩點看法。
第一點:識字教學要結(jié)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運用多種識字竅門,調(diào)動學生識字的興趣,是提高識字效率的前提。
對于識字教學,有的生字可以跟學習課文相結(jié)合。如在學習“葫”“蘆”“藤”時通過圖片來指認“葫蘆”和“藤”,讓學生先認識一下“葫蘆”和“藤”是什么,然后通過觀察了解到“葫蘆”和“藤”都與植物有關(guān),所以是草字頭。
有的生字則可以通過做動作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既可以記住它的形,也可以記住它的音。如:教學“盯”時讓學生先做動作理解,知道眼神一動不動地專注地看就是“盯”,要用眼去“盯”,所以“盯”字是目字旁。理解了“盯”的意思,也記住了它的字形。
在識字教學過程中還可以進行角色轉(zhuǎn)換,調(diào)動學生識字的`熱情。例:師說:老師這里有幾個字不認識,你愿意教教我嗎?根據(jù)學生的指導來認識“藤”,而且能在圖片上指出哪里是藤。師又說:老師還發(fā)現(xiàn)兩個雙胞胎兄弟,你發(fā)現(xiàn)了嗎?相機指導認識“掛”和“哇”,你還發(fā)現(xiàn)哪些跟他們長的很像的生字?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出 “佳、蛙、娃、洼):師說:跟這些生字寶寶交上了好朋友,相信你能把這段文字讀的更美。通過雙胞胎兄弟的字頁來調(diào)動學生進行形近字辨認的積極性,在愉悅的課堂氛圍中積累識字經(jīng)驗,為以后的識字教學成功地積累識字方法,大大提高了識字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點: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孩子的活力,是孩子的生命。想象力在孩子的世界里,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它讓孩子有了自己的“童話”我們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充分利用這個主陣地,因勢利導,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種有利因素,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為此,我就這個問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了如下的嘗試: 例:想象: 轉(zhuǎn)眼之間,冬去春來,又是一個播種的好季節(jié),這個人又種了一棵葫蘆,接下來又會發(fā)生什么樣的故事?
結(jié)果孩子們大部分都說出了第二年,這個種葫蘆的人很認真地管理葫蘆,有了蚜蟲及時治療,而且創(chuàng)造性地寫出了許多治療蚜蟲的好辦法。如:用手捉、噴農(nóng)藥等,到了秋天,小葫蘆長成了大葫蘆,種葫蘆的人高興極了,他想去年要是聽聽鄰居的勸告,自己早就擁有大葫蘆了,看來以后對于別人的意見要虛心接受才對。也有個別孩子固執(zhí)地把他還編成一個不聽勸的人,結(jié)果小葫蘆又都落地了。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學中還有很多值得我們繼續(xù)去探討和研究的地方。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2
這堂課在設(shè)計時,我試圖以學生為主體,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讓新課程的這個理念在我的課中有所體現(xiàn),下面我從以下4個方面來說一說。
1、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這一理念不僅強調(diào)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而且強調(diào)了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在課程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確認和尊重。要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必須做到:一要激發(fā)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讓語文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認知世界和情感世界。二要創(chuàng)設(shè)良好的自主合作的學習環(huán)境,提倡自主、自覺、自悟、自得。三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追求學生發(fā)展的個性化,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
在課文導入時,我先畫了學生熟悉的東西:葫蘆,(但對于葫蘆這兩個字并不認識)學習了生字,讓學生對葫蘆這兩個字,形和字義統(tǒng)一。然后我畫了一棵葫蘆苗,以學生喜歡的故事的形式引入課文,并帶出了一個問題:那棵葫蘆慢慢地長大,長得怎么樣呢,揭示了課題。這樣,從生活和故事引入課文的學習,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接著我沒有采用公開課最常用的聽錄音配樂朗讀課文,而是沿用最簡單的形式:老師范讀課文,目的有三:幫助學生正音,建立課文的生字正確認讀的概念;其二,激發(fā)學生自己朗讀、學習課文的興趣;其三,是給學生一個無形的影響,更加喜歡、親近老師,從而喜歡我的課。
同時,在老師范讀課文后,我就安排學生自學課文,讀準生字和課文,并與同桌合作學習生字,再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解決葫蘆是怎樣慢慢長大的,自主的基礎(chǔ)上合作討論,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在朗讀感悟課文第一段時,我又安排了學生自學這一段課文,選自己讀得最好的一句話想想讀懂了什么,再同桌小朋友交流,后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理解感悟課文的第一段。在學完一、四段課文后,指導學生聯(lián)系課文和插圖,產(chǎn)生了新的疑問,發(fā)現(xiàn)問題使他們對下節(jié)課的學習充滿了期盼,再一次激發(fā)了繼續(xù)學習課文的興趣。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問題是產(chǎn)生學習動機的根本原因。問題是學習的動力、起點并貫穿于學習的始終,學生通過問題來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通過學習來生成問題。
這樣,學生通過自身的探索與研究,不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了合作,學會了用自己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認識。
2、仔細觀察,大膽想象,訓練口語,發(fā)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想象是孩子們的天性,只有喜歡想象才會有所創(chuàng)造。而作者寫作時為了行文簡潔,文章的節(jié)奏有起伏變化,或者因?qū)徝栏惺艿男枰瑢⑽恼碌哪骋徊糠謱懙帽容^簡略,給讀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間。文章的這些空白之處,正是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有利空間,組織學生對其進行擴充和延伸想象,使概括敘述具體化,沒有明示的內(nèi)容多樣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的思維以此為源點,輻射。在這節(jié)課中,我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設(shè)計了兩個想象說話的內(nèi)容,想象說一說小葫蘆的可愛,在想象的基礎(chǔ)上朗讀;再有就是這么可愛的葫蘆,讓學生想象長大了一定會是怎么樣的,這個想象說話,與下文葫蘆因蚜蟲而變黃落地形成了鮮明的反襯,激發(fā)學生從中產(chǎn)生疑問、探究原因的興趣,為學習感悟下文打下伏筆?芍^一舉數(shù)得。
而在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那也是新課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這節(jié)課中把課文的兩幅插圖并列出現(xiàn),讓學生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不同,并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再從圖到文,學習課文。學文后,我又出現(xiàn)這兩幅圖,讓學生觀察,產(chǎn)生問題,進入下節(jié)課的學習。這樣在觀察的基礎(chǔ)上,訓練口語,發(fā)展想象,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3、以文本為中心進行閱讀教學,努力做到在學生的閱讀實踐中培養(yǎng)閱讀能力。
文本是閱讀教學中師生展開活動的聯(lián)結(jié)點,
無限的對話進程就從對文本的閱讀中產(chǎn)生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在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還強調(diào):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我十分重視學生的閱讀實踐,有層次地組織學生的讀書活動。自讀---發(fā)現(xiàn)探究到自讀---理解感悟。這節(jié)課中,學生用了大量的時間自己讀書,他們通過自己的讀書實踐,理解課文內(nèi)容,不斷加深體驗,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4、字、詞、句訓練仍然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
首先,在認讀字的教學上,體現(xiàn)了一定的層次性。從老師板畫葫蘆認識生字:葫蘆;到聽老師讀建立生字初步概念;到自己讀課文,與同桌識記生字,又在圖文對照中知道葫蘆藤;又到最后的開火車讀生字和分析字型,隱去拼音讀兒歌,層層遞進,逐步鞏固。期間,利用了學生熟悉的客觀事物葫蘆,利用了學生熟識的語言因素如以前形聲字的規(guī)律,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性識字。又力求識用結(jié)合,把生字放入兒歌中讀一讀,是學習生字的延伸。
其次,重視詞句訓練。體現(xiàn)在這節(jié)課中,就是對每天的理解運用。我從聯(lián)系課文理解意思入手,朗讀課文句子,再引導學生說話,落實對每天這個詞語的理解運用。
再次,重視寫字指導。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指導學生觀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并說一說自己覺得容易寫錯的地方。老師范寫,學生跟寫,展示臺展示評議,這樣幾個過程,扎實地落實寫字訓練。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3
《我要的是葫蘆》是一篇寓言故事。故事語言樸實,用詞準確,按照事情發(fā)展的順序講了一個愛葫蘆的人種葫蘆時,只知道要葫蘆果實,不知道要殺死葉子上的蚜蟲,結(jié)果什么都沒有得到。其中不僅蘊含了“果實與葉子密切聯(lián)系”的自然常識,而且更滲透了“事物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不能光看點,要看面”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本篇課文教學的重難點就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
一、教學效果本課
學生本節(jié)課感情很投入,讀得特別到位,教后我感到非常滿意。在教學本課時,我特別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與體驗,把讀有所悟、以悟促讀作為教學的重點,力求使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品悟課文語句里包裹著的豐富的思想感情。在教學設(shè)計過程中,我緊緊圍繞單元目標,結(jié)合本課特點,使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觀察圖面說說兩幅圖有什么不一樣。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小葫蘆的可愛,學生發(fā)自內(nèi)心地對小葫蘆產(chǎn)生喜愛之情。朗讀時,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實情感,為后文與鄰居的對話情感打好鋪墊,后文的感情朗讀水到渠成。我覺得這堂課上得扎實。
二、成功之處
1。課上我特別重視閱讀指導。在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時先讀題質(zhì)疑,指導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再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在討論交流中引導學生學習用詞、積累詞匯和培養(yǎng)語感,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教學中我把握了同組各部分內(nèi)容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從整體上把握了教材內(nèi)容設(shè)計教學。
3。識字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基礎(chǔ),也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難點。為了使學生能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主動地識字,我引導學生看圖激趣,引導學生利用葫蘆圖及形聲字的特點自主識字,這樣識字有意識地激發(fā)了學生的識字興趣,培養(yǎng)了識字能力。
三、不足之處:
1。教學反饋及應變能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學中,隨時都有學生當堂的生成,由于準備不夠充分,所以處理不夠到位。
2。教學語言不夠精煉。我覺得在教學時,語言的.指向性應該更明確些;語言的目標性應更明了些,這些與自己課前的準備不夠充分也有關(guān)。
3。課上教師提問的有些問題,把學生問得不知方向,浪費了課堂的時間,說明對問題的設(shè)計還需再細推敲,以后要在優(yōu)化提問上下功夫。
4。課上自己說得太多,尤其是最后道理的引出,最好能夠放手讓學生多說多想。
四、改進措施: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應變能力。在教學中,隨時都有學生當堂的生成,即興語言的表達,如何圍繞教學目標,充分肯定、及時地促進學生完成任務,是今后努力的方向。我想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磨煉,明確語言的指向性;使語言的目標性應更明了些。另外,要多聽課,在聽課時多多學習其他老師好的做法。我想用一句話來勉勵自己不斷地鉆研——“教學有法,教無定法!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4
【設(shè)計意圖】
《我要的是葫蘆》寫的是一個種葫蘆的人因為沒有治葫蘆葉上的蚜蟲,所以他的小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從而告訴人們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課文的內(nèi)容短小,蘊涵的哲理淺顯。因此,我把以讀促悟作為教學的重點,力求使學生通過多次朗讀,品悟課文語句里包裹著的豐富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
。病⒍檬挛镏g的聯(lián)系。
【教學重點與難點】
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積累詞匯和培養(yǎng)語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感情朗讀,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1、直接導入,初讀課文:
直接導入,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后想想課文里講的是誰和誰之間發(fā)生了什么事。
2、品讀感悟,交流感受:
⑴ 種葫蘆的人喜歡他的小葫蘆嗎?他的小葫蘆可愛嗎?
、 種葫蘆的人和他鄰居的對話。
3、拓展延伸,感悟哲理:
教師扮演種葫蘆的人向扮演鄰居的學生發(fā)出疑問:葫蘆葉子上生了蚜蟲怎么就要了我的小葫蘆的命?
。、把自己畫下來的句子抄寫兩遍。
【課堂實錄】
一、直接導入,初讀課文
師:今天我們接著學習第十四課《我要的是葫蘆》。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板書課題。
師: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生:我要的是葫蘆。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后想想課文里講了誰和誰之間發(fā)生了什么事。
生自由讀課文。讀后學生陸續(xù)舉起了手。
師:好,請幾個同學來說說。
生:課文講了種葫蘆的人和他的小葫蘆。他的小葫蘆都落了。(師板書:種葫蘆的人 葫蘆)
生:還有他的鄰居。(師板書:鄰居)
師:哦,那我們把它說完整。
生:課文講了一個人種了一棵葫蘆,他的葫蘆葉子上爬滿了蚜蟲,鄰居勸他治一治,他不聽,結(jié)果小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
二、品讀感悟,交流感受
師:同學們總結(jié)的真好!讀完合上課本能夠說出來課文里講了什么,這說明你讀書的時候動腦筋了,這叫會讀書。(生比較興奮)
師:種葫蘆的人喜歡他的小葫蘆嗎?他的小葫蘆可愛嗎?請同學們輕聲讀課文,畫出來有關(guān)的語句。
。ㄉp聲讀課文,邊讀邊畫,而后舉起手)
生:先說哪個?
師:哪個都行。
生:我先說他的小葫蘆可愛嗎。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多么可愛的小葫蘆哇。
師:這句話直接寫出小葫蘆可愛,看標點是什么?
生:嘆號。
師:嘆號怎么讀?
生:多么可愛的小葫蘆哇!
師:多么可愛的小葫蘆哇!
……
生:(齊讀)多么可愛的小葫蘆哇!
……
師:誰來說說可愛的小葫蘆長什么樣?
生:(讀)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句朵雪白的小花;ㄖx以后,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多么可愛的小葫蘆哇!
師:請同學們看課文第一幅插圖。小葫蘆的藤、葉子、小葫蘆。
生:細長的藤上長滿了綠葉,藤上掛著幾個可愛的小葫蘆。
師:葫蘆開什么花?
生:雪白的小花。
師:(板書:雪白)“白”是什么?“雪”是什么?“雪白”是什么?
生:“白”是白色,“雪”是雪花,“雪白”是像雪那樣白。
師:我們學過的《歡慶》里也有帶“白”的詞語。
生:潔白。
師:(板書:──潔白)雪白和潔白是一對同義詞,可以交換,說潔白的小花也可以。
師:請同位兩人帶著自己對小葫蘆的喜愛之情互讀一遍。
生自由讀。
師:多可愛的小葫蘆,種葫蘆的人肯定更加喜歡他的小葫蘆。誰畫出來啦!
生:(讀)那個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
師:為什么?
生:因為喜歡,所以一天要看幾次,越看越喜歡。
師:那個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
……
生:(齊讀)那個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
……
師:還有一個地方也寫出種葫蘆的人對他的小葫蘆的喜愛之情。
生:(讀)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L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
師:讀的'真不錯。同學們聽到她讀得聲音高還是低?
生:低,因為是自言自語。
生:自己給自己說話。
師: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
……
生:(齊讀)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
男生讀,女生讀。
……
師:是呀,這么好的葫蘆,葉子上爬滿了蚜蟲。好心的鄰居勸他快治一治。
生:(讀)你別光盯著葫蘆了,葉子上生了蚜蟲,快治一治吧!
師:種葫蘆的人聽完有什么感覺?
生:奇怪。
生:(奇怪地、驚訝地)什么?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
師:(驚訝地、夸張地)葉子上的蟲還用治?
師:什么意思?
生:葉子上的蟲不用治。
師:同學們看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話。
生:有一天,他看見葉子上爬著一些蚜蟲,心里想,有幾個蟲子怕什么!
師:(不屑地)有幾個蟲子怕什么!
師:什么意思?
生:有幾個蟲子不用怕。
師:同學們讀一遍。
生:(齊讀,不屑地)有幾個蟲子怕什么!
……
師:(出示:葉子上的蟲還用治?
葉子上的蟲不用治。
有幾個蟲子怕什么!
有幾個蟲子不可怕。)
請男生讀一、三句,女生讀二、四句。
男:葉子上的蟲還用治?
女:葉子上的蟲不用治。
男:有幾個蟲子怕什么!
女:有幾個蟲子不可怕。
師:同位互讀一遍。
生互讀。
三、拓展延伸,感悟哲理
師:沒過幾天,葉子上的蚜蟲更多了。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
師:(稍停頓,面向?qū)W生)好心的鄰居呀,葫蘆葉子上生了蚜蟲,怎么就要了我的小葫蘆的命啊?這是為什么呀?
生:咳,你呀,為什么不聽勸,后悔了吧!
生:他們是一體的。
生:葉子給小葫蘆提供營養(yǎng),沒有了葉子小葫蘆怎么生長啊。
師:我明白了,我不該不聽你的話,謝謝你。
師:(播放錄相)請同學們看屏幕,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
。ㄋ模┎贾米鳂I(yè)。
師:把自己畫下來的句子抄寫兩遍。
【教后反思】
本堂課學生讀書的興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讀得特別到位,教后我感到非常滿意,學生的表現(xiàn)讓我很興奮。
我覺得這堂課上得扎實。課文之初的情感基調(diào)定得準。
我主要利用了觀察法和范讀法,兩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這兩種教學法,在只有三尺講臺,一支粉筆,缺少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農(nóng)村小學特別適用。
。薄⒂^察法:
在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時,我沒有對課文進行繁瑣地分析,而是結(jié)合課文的插圖讓學生在觀察中走進課文描寫的情境,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小葫蘆的可愛,學生發(fā)自內(nèi)心地對小葫蘆產(chǎn)生喜愛之情,朗讀時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實情感,為后文與鄰居的對話情感打好鋪墊,后文的感情朗讀水到渠成,不用再進行指導朗讀技巧,學生卻能掌握并熟練運用朗讀技巧來傳遞感悟到的文字間包裹著的思想感情。
。病⒎蹲x法:
除了運用課文形象的插圖外,教師的范讀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師范讀時的情感就直接調(diào)動了學生的情感,一些朗讀的技巧滲透到教師的讀中,學生在無意地模仿中就學會了朗讀的技巧,在多次地練習里形成朗讀的技能。這樣做比純粹地教給學生空洞的朗讀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的愉快(精神的愉悅)。
以前我認為只有讓學生自己感悟,教師不講授,才是發(fā)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弄得自己在課堂上不敢多說一句話,不敢多講,有時該講的地方也不講,學生感悟不到的地方得不到教師的點撥,學習效果很差。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疲乏,教師勞累。在這堂課上,教師范讀的地方不少,談話煽情的地方也有幾處,但是并沒有妨礙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學得很自主。
現(xiàn)在我才明白,教學的內(nèi)容比形式更重要,范讀、談話,這些傳統(tǒng)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運用得當,同樣讓學生學得自主。在課改的今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課堂上,卻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里,我們該反思什么才算真正的自主學習。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5
本次公共課我講的是第一課時,這是我講課中的一次嘗試。雖然,平常每一課的第一課時都有識字教學,但看過教學參考書后,總感覺講的不夠細致。這次嘗試過后有如下感受:
一、識字教學采用集中識字和隨文識字相結(jié)合的辦法進行。
集中識字有利于學生歸類識記。再教學中學生能找出帶有草字頭的字:“葫、蘆、藤”豎心旁的字“怪、慢”,并且還知道了這些字分別與植物有關(guān),和內(nèi)心的感受有關(guān);還能找出“盯、啊、葫、蘆、蚜”等形聲字,這種教學方法太高了教學效率。
隨文識字降低難度。隨文識字,這種在語境中識字的方法為學生提供了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學生在認讀生字,識記生字,不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在一定的語境中。在配上背景中出示的圖片,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起與生字的親切感,激發(fā)了學生認讀生字的興趣,降低了識字的難度。如“藤”字形復雜,學習“細長的葫蘆藤”時,讓學生借助圖片識記并拓展生活中常見的“絲瓜藤,葡萄藤,南瓜藤,西瓜藤”激發(fā)學生原有的生活認知,進一步了解葫蘆藤的特點。再如生字“謝”在日常生活中大多表示謝謝,感謝的意思,而在這里指葫蘆花開過了花謝了的意思。采用查字典選擇義項的方法,進一步理解謝的意思。又如通過觀察插圖中人物的神情,動作進一步理解,“盯”是指注意力集中的看,比看更進一步。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結(jié)合語言環(huán)境,學生既知字音認字形。又能借助語言環(huán)境解字義,明白用法,提高了識字的效率,對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抓住詞句,注重積累。這篇課文比較短,但是好詞好句還是挺多的。如“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后,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痹诮虒W中,我引導學生抓住“細長,長滿綠葉,幾朵雪白的小花”等詞語讓學生想象描寫的景象,體會這些詞語把葫蘆的形狀,葉子的茂盛,花的顏色和大小都描繪了出來,為日后的.寫作打下基礎(chǔ)。
三、找突破口,變序閱讀。當學生和文本接觸之后,提問可愛的小葫蘆為什么會亂呢?涉及此問題為突破口,采用變序閱讀,先學習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個自然段在朗讀中間兩段感悟問題的原因。種葫蘆的人只要葫蘆而不管葉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間的是有密切聯(lián)系的。
四、寫字。在寫字這一環(huán)節(jié),我采用讓學生歸類書寫的辦法提高了效率!翱、盯、怪、治”四個字都是左窄右寬的字,學生從結(jié)構(gòu)、占格、關(guān)鍵筆畫三方面進行觀察,書寫,這樣學生在比較中學會了識記方法、提高了書寫效率。
教學設(shè)計環(huán)節(jié)完整,也注重了細節(jié),但是還存在如下問題:
1.學生讀書有了感情,但是聲音過小。
2.學生的書寫還需要有歪的現(xiàn)象,在平常的教學中還要糾正學生的書寫習慣。
3.自己在教學中缺少對識記方法系統(tǒng)的總結(jié),課上只做了口頭上的說明,要是打出來學生讀一讀,該多好哇!
4.缺少鼓勵性的評價語,學生不敢發(fā)言。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6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的一篇講讀課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短小精悍,語言活潑生動,人物形象鮮明,是深愛孩子們喜愛的一篇課文。結(jié)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一至三年級“要培養(yǎng)學生通過上下文理解課文中重要詞語的意思,并能在閱讀中不斷積累詞語!薄澳苡懈星榈乩首x課文!北疚闹v述的是一則寓言故事:種葫蘆的人由于不了解葉子和葫蘆之間的關(guān)系,于是當葉子上長了蚜蟲,他覺得是沒有問題的,所以后來當鄰居勸說時他也是漫不經(jīng)心,不加理睬。到最后,原本可愛的小葫蘆一個個都落光了。
本課的優(yōu)點是:
。1)通過巧妙地創(chuàng)設(shè)情境,使得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對事物的認識也更深了,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強了,學習的主動性也得到了最突出的體現(xiàn)。
(2)充分發(fā)揮學生質(zhì)疑的能力。弄清這篇課文,主要是弄清兩個問題:種葫蘆的人得到葫蘆了嗎?為什么?在這個問題的引出,我是讓孩子自己讀標題,質(zhì)疑的基礎(chǔ)上得出這一核心主線問題,進而層層探究沒得到葫蘆的原因。
種葫蘆人得到葫蘆了嗎?導出最后一個自然段“葫蘆都落了。”讓學生觀察插圖,說說看到了什么。師再引入“那么你知道之前的小葫蘆是怎么樣的?通過師生質(zhì)疑,引出第二個問題,“這么可愛的、健康的小葫蘆為什么到后來一個一個都落了?”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2、3自然段的學習。教學設(shè)計層次清晰,抓住了課文重點。
。3)讀、畫、說結(jié)合。 “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弊プ【渥又小凹氶L”“長滿”、“綠葉”“雪白”詞語,讓學生想象描寫的景象,加上板畫細長的葫蘆藤、茂盛的葫蘆葉、雪白的'小花、可愛的小葫蘆。直觀的板畫,讓學生在輕松中學會了強調(diào)讀、想象讀這兩種朗讀技巧。
。4)在教學過程,我力求使學生通過多次朗讀,多種形式的朗讀,積極主動地發(fā)現(xiàn)、品悟課文語句里包裹著的豐富的思想感情。同時,我抓住課文中的關(guān)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么?”“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通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tài),以讀悟文,品析詞句,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領(lǐng)悟。
此外,本課的不足是:
。1)教師的提問欠精。
“我要的是葫蘆,這個人究竟得到葫蘆了嗎?”“以前的葫蘆是什么樣子的?”“到后來小葫蘆怎么樣了”“這么可愛的、健康的小葫蘆到后來為什么會一個一個都落了?”……
教師設(shè)計的問題過雜、過碎。以后對問題的設(shè)計還需再細推敲。模棱兩可的提問使問題繁雜,不成體系,又浪費了課堂的時間。設(shè)計一個核心主線問題,如:“這個人究竟得到葫蘆了嗎?為什么?”問題簡單明了,課文分析抓住重點,教學設(shè)計結(jié)構(gòu)清晰,學生也一目了然。
(2)朗讀的指導欠方法。
當每種情緒分析出來后,學生還是讀不出感覺,教師在這種情況下該如何引導?在讀的指導過程中,我沒有尊重學生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當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時,老師遷強地讓孩子去達到自己的理解答案,如果能讓學生結(jié)合詞語句子自己再去探究,我想學生會改變過來的,教學效果會更好。課堂是靈動的,學生是活生生的個體,所以在教學中總是存在很多的變數(shù),需要教師有隨機應變的能力?傊,很多不足還需在今后的教學中逐漸改正與完善。
(3)寫字指導上不夠扎實有效
本課要寫的兩個字“言”“每”,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觀察間架結(jié)構(gòu)占位已經(jīng)不是難點,關(guān)鍵孩子所說的這些占位是否能落到實處。加設(shè)一些同桌相互評評字那塊寫得好那塊寫得不好的評價。可以更有效的落實寫字的指導!“每”的筆順是重點,應在學生寫之前就重點強調(diào),學生寫后再次糾正。
(4)教師的評價未落到實處
評價方式單調(diào),只采用了大組之間競賽的形式。但是大組之間競賽還因為教師過于緊張而使評價并未落到實處。在今后的教學中,應探究多樣化的評價手段!
。5)學生的日常常規(guī)規(guī)范不到位
學生在課堂中出現(xiàn)了一系列的問題,過于想表現(xiàn)自己、亂說話、不尊重他人,不會傾聽的問題都在本班存在著,以后要加強對班級常規(guī)的管理及訓練!
。6)教師牽引過多,并未將學習的自主權(quán)真正交給孩子
新課程下的語文課堂應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在課堂中只是一個引領(lǐng)者、合作者。在教學過程中,我總是牽著孩子的思路在走。當孩子的思路與自己的教學設(shè)計相偏離時,總是力圖尋找孩子的思路與自己教學設(shè)計的切合點。教師牽著孩子,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思路、理解去探究文本。再做學情分析時,我清楚的知曉這樣短小的寓言,孩子完全能自讀自悟出其中的寓意,但是自己總是舍不得放手。我想我以后的教學思路應該有所改變!胺鲋杏蟹拧弊尯⒆觽儼醋约邯毺氐母兄ダ斫馕谋。課堂是屬于孩子們的,我應該將課堂的主動權(quán)交給課堂的主人——每一個孩子!
最后,特別感謝王主任對我一點一滴的指導,這節(jié)課,您足足給我一字一句一個表情一個動作詳詳細細指導了三四遍。講課的前一天晚上,聽了一天課,評了一天課的您。六點多,仍然走到班級教室,為我指點困惑,鼓勁加油。真心的向您說一聲謝謝!
也特別感謝教研員王紅英老師,喜歡您的優(yōu)雅,喜歡您對新課標純熟的把握,喜歡您對孩子心理學習狀況清晰的把握,喜歡一語就道破我課的優(yōu)點及不足……一個問題牽動整篇文章的理念深深存放于心間,識字寫字扎實有效的指導讓我受益匪淺,有重點的指導朗讀更讓我豁然開朗!謝謝您的點撥,希望您能多多指點我,讓我盡快實現(xiàn)成為一名優(yōu)秀語文老師的夢!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7
今天上午,我執(zhí)教了鎮(zhèn)級公開課《我要的是葫蘆》。課后,反思甚多。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4課,這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簡短精悍,講一個人種葫蘆,不管理卻只想得到葫蘆,結(jié)果葉子上的蚜蟲越長越多,最后葫蘆都落了。課文通俗易懂,但意義深刻。
二年級的小孩,聰明活潑,領(lǐng)悟能力強,善于表現(xiàn)自己,對于新鮮事物刨根問底。抓住這一特點,創(chuàng)設(shè)情境,讓學生體會種葫蘆的樂趣,從情境中圍繞“可愛的小葫蘆為什么會落呢?”這一問題展開教學,讓學生在趣味中學習本文。
《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我采取激趣的方式,讓學生在識字、寫字、理解、朗讀、表演等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里,發(fā)揮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抓住人物語言朗讀體會,理解課文內(nèi)容。
在做教學設(shè)計前,我翻閱了單元導讀及語文書上的課后題等相關(guān)資料,本課的教學目標我確定為: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能力;理解課文內(nèi)容,知道葉子與果實之間的關(guān)系;培養(yǎng)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
教學難點是:初步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
教學過程:
一、視頻導入。讓孩子欣賞葫蘆絲音吹奏,體會到音樂的美妙,從而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接著引導孩子讀好“葫蘆”、“葫蘆藤”這兩個詞語,揭示葫蘆的重要作用,引出題目。
二、初讀課文,識寫生字。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通過合作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理解“自言自語”“盯著”的意思,同時范寫“盯”,讓孩子在田字格里進行練寫。
三、出示四幅圖連環(huán)畫。師生合作補充第一幅畫面。首先讓學生找一找應該在葫蘆藤上畫哪些東西,然后引導學生把句子讀得美一些,用畫葫蘆葉的方式激勵學生把“綠葉”、“雪白的小花”、“可愛的小葫蘆”讀好。然后讓學生用“多么()的()。 眮砜湟豢洹昂J藤”、“綠葉”、“小花”。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會復述第一段內(nèi)容。
四、看圖:請學生先看第一幅圖,再看第二幅圖,看看發(fā)現(xiàn)了什么,有什么不一樣。引導孩子讀好第二幅圖的“傷心、難過、絕望”的心情。
五、朗讀、感悟反問句、感嘆句、陳述句的語氣。出示反問句“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感嘆句“有幾個蟲子怕什么!”,讓學生說一說它們的意思。通過對比讀體會出反問句和感嘆句在表達人物情感方面的好處。
六、揭示事物之間存在著內(nèi)在聯(lián)系。蚜蟲吸取葫蘆藤汁液,導致葉子枯黃,從而無法輸送給小葫蘆營養(yǎng),這是小葫蘆落地的原因。事物之間存在著緊密聯(lián)系,要多動腦筋,同時聽取鄰居勸告。通過這個故事,讓小孩子說一說自己在學習中應該注意的事。
這是孩子們第一次接觸寓言故事類的文體,可能有點陌生,在理解寓意上有一定的難度,在整個授課環(huán)節(jié)中,我雖然以讀為主,在讀中讓孩子領(lǐng)悟課文的思想內(nèi)涵,但始終還是牽著孩子走,沒有真正讓孩子做課堂的主人,這也是今后課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8
《我要的是葫蘆》是一篇寓言,主要是初步了解植物的葉子與果實之間的關(guān)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間是相互有聯(lián)系的。今天我用兩節(jié)課的時間把這一課講完。兩節(jié)課下來,我對自己的教學很滿意。主要亮點有:
一、注重好詞好句的積累
“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弊プ【渥又小凹氶L”“滿””、“綠”“幾朵”“雪白”詞語,讓學生想象描寫的景象,體會加上這些詞語把葫蘆藤的形狀、葉子的茂盛、花的顏色、大小都描繪了出來。并告訴孩子們在今后的寫話中要努力去運用這些積累的詞語。
二、充分發(fā)揮學生質(zhì)疑的能力
學生在初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后,我問他們知道了什么?學生說:種葫蘆的人喜歡葫蘆。我再順式讓學生找出從哪句話可以看出他很喜歡葫蘆,再抓詞語“每天”“看幾次”來領(lǐng)會種葫蘆的人對葫蘆的喜愛。整個過程教師只是起一個引導,啟發(fā)的角色,學生在讀中思考,讀中體會,充分發(fā)動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自然段學完后,我朗讀最后一段,導出“小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弊寣W生談談聽到這個消息,有什么問題。生提出了“葫蘆為什么都落了”等問題,“既然喜歡葫蘆,葫蘆卻落了,那個人在做什么?”通過師生質(zhì)疑,引出關(guān)鍵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2、3自然段的學習。
三、抓住重點句子進行朗讀指導
在探究葫蘆落的原因中,我讓學生畫出種葫蘆人的想、說的句子,分析種葫蘆人的心理,得出葫蘆掉落的原因是因為種葫蘆人的無知與不聽勸告,蚜蟲吃光了葉子,最后葫蘆就落了。然后抓住重點詞來理解,指導朗讀,如“自言自語”說話就要小聲,想象自己就在跟自己說,“快治一治”讀出鄰居勸告時很著急,“奇怪”讀出種葫的人無知又不聽勸告的語氣等。孩子們在理解了意思后,讀的有聲有色,尤其是表情,很豐富,語調(diào)也很到位。
四、發(fā)揮想象,續(xù)編故事
想象是孩子的天性,只有喜歡想象才會有所創(chuàng)造。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創(chuàng)設(shè)情景,讓孩子們想象說話。如:“當看到葫蘆都落了時,如果你是種葫蘆人的朋友,你會說些什么?”以及最后續(xù)編故事:“第二年春天他如果又種了葫蘆,當再次生了蚜蟲時他會怎么做?”通過這樣的大膽想象,不但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和語言,同時也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得以培養(yǎng)。
當然,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還存在著一些不足,比如生字的認識,只要靠小組內(nèi)死記,多讀的方法,還不能做到讓孩子們輕松認字的目標,還需要多加磨練,多多汲取其他老師好的做法。教與學的探索是永無止境的,希望經(jīng)過努力,學生能在我的引導下輕松愉快地進入語文這個靈動而充滿激情的世界!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9
這篇課文時我精心準備的一堂公開課,在師傅吳老師和我的反復打磨中較成功的完成了,通過這一次的反復修改教案和試教,讓我對教學,教好學有了更深的感悟!
1。把握教材,抓住課文的重難點。
本篇課文是第四單元第二篇課文,這個單元都是寓言故事,從語言故事中感受道理: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而我在教學的過程中雖然引導學生明白了葫蘆葉子和葫蘆果實之間是有聯(lián)系的,但是始終到課結(jié)束了我也沒有捅破這張紙,所以整體來說對課文重點的把握還是不夠的。但是,本篇課文的知識與技能教學目標: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對于這個教學目標我認為我還是把我得很好的,通過反復的讀、語氣的指導以及變換句式讓學生理解這幾個句子。
2。認真?zhèn)鋵W生,教師放手,讓學生大膽說
為了這篇課文能達到更好的水平,我總共試了三次,每一次吳老師都會告訴我,讓我少說話,多傾聽學生的,可是我總是怕學生打不上來,我只能按部就班的`走,當學生出現(xiàn)危機時,我便趕緊“搭救”,后來我發(fā)現(xiàn)確實是我走入了誤區(qū),我只是一味的去走過場,完成教學進度,卻沒有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感悟,所以課堂氣氛活躍不起來,學生不用說,不想說,其實都是因為教師引導得不夠,通過兩次試教,我慢慢地學著把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讀,自己領(lǐng)會語氣,自己感悟課文內(nèi)容,我發(fā)現(xiàn)他們真的很棒,適當?shù)募罡亲寣W生融入課堂,做課堂的主角。
3。注重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
第一自然段是寫小葫蘆可愛的樣子的,所以要引導學生讀出對小葫蘆的喜愛之情,而本篇文章中第三自然段種葫蘆的人說“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更是文章中的亮點,學生要讀出種葫蘆人的喜愛與急切的感情,那么當再出現(xiàn)那一副葫蘆壞了的圖片時,學生就會自然而然的感受到種葫蘆人的心痛了。
總之,只要把握重點,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注重學生朗讀的指導,相信不管那篇課文都是可行的。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0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中葫蘆的人,只盯著葫蘆,不管葉子上的蚜蟲,結(jié)果沒有收到葫蘆的故事。通過教學,使學生知道植物葉子與果實的關(guān)系,要想得到好果實,就得細心呵護植物各部分的生長,不能只注意結(jié)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
可愛的小葫蘆為什么會落呢?教學設(shè)計以此問題為突破口,采用變序閱讀法,先學習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再朗讀中間兩段,感悟問題的原因:種葫蘆的人只要葫蘆,而不管葉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間是有密切聯(lián)系的。他所犯的錯誤可以從他的`語言看出來。教學時抓住文中人物的語言朗讀體會,并進行分角色朗讀,理解課文內(nèi)容。
將教學設(shè)計付諸課堂實踐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字詞教學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簡短精悍,生字較少,共6個。教學中,我重點是學習“葫、蘆”,讀好輕聲,并通過讀“葫蘆葉、葫蘆藤、葫蘆花、小葫蘆”四個詞,鞏固“葫蘆”的讀音。但忽略了“盯”這個重要的生字,正確理解它的含義有助于體會那個種葫蘆的人的思想。教學中應予以重視,深入學習。
2、學習課文
語文課中,“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這三維目標的融合,感情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在品讀感悟2、3自然段時,我對種葫蘆的人只要葫蘆的思想,還有帶領(lǐng)學生更加深入體會的余地。我僅抓住人物的語言,沒有關(guān)注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如文中的“盯”就是那個種葫蘆的人眼里只有葫蘆的集中表現(xiàn),應加以品析。所以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這樣調(diào)整教學過程:先讓學生帶著問題(這么可愛的小葫蘆為什么會一個一個都落了?)自由讀課文,然后交流談論;當學生談論到那個人不給葫蘆葉治蚜蟲,不聽鄰居勸告才導致的后果時,教師追問:“那個人為什么不給葫蘆葉治蚜蟲,不聽鄰居勸告?”學生回答后,引出關(guān)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么?”“葉子上的蟲還用治?”,和“盯”的品析;最后進行分角色朗讀練習。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1
今天我上了《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的第二課時,開始上課時,我先用簡筆畫的方式復習了第一課時的內(nèi)容,畫出來葫蘆藤,綠葉,葫蘆花,小葫蘆。學生被這樣的圖畫吸引了,并且根據(jù)簡筆畫說出來上節(jié)課積累的詞語:一顆葫蘆,細長的葫蘆藤,雪白的小花,可愛的小葫蘆。這樣的形式比起直接出示上節(jié)課學過的詞語讓學生再讀一遍的效果強很多。
接下來學習第二自然段,“蚜”“盯”都是形聲字,學生能夠很快用這種方法記住這兩個字,“賽”用換一換的方法理解了它的意思。“自言自語”的意思沒有直接告訴學生,而是老師模擬場景,自言自語說話的.樣子讓學生理解,這就是“自言自語”。學生通過對“盯”字的理解知道這個人眼里只有葫蘆,所以覺得“有幾個蟲子怕什么!”讓多名同學站起來讀這句話,齊讀,男女比賽讀,指導讀好感嘆句,并換成陳述句再比較讀。此時完成了課后練習的第二題的一部分。
第三自然段先自由讀,指名讀,評價,學習生字“鄰”——注意:避讓,高低。再指導讀最后三句話,感情一句比一句強烈,最后幾個字一字一字讀,“葫蘆”重讀。同桌扮演分角色讀,老師讀旁白,再讀,學生很感興趣,并能夠讀好反問句和陳述句。再把反問句和陳述句單列出來比較讀,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反問句感受不同的語氣。
最后一自然段的學習聯(lián)系課文插圖,再聯(lián)系黑板上的簡筆畫,畫蚜蟲,葉子被吃光,用黃色粉筆讓葫蘆變黃色,用黑板擦一個一個擦掉葫蘆,學生看著我一個個擦掉的葫蘆,有難過有后悔,接著老師趁機提問:種葫蘆的人想要的是葫蘆,為什么最后卻一個也沒得到?學生就能理解到葉子,葫蘆互相聯(lián)系的道理。
這一課學習了生字,積累了短語,學會了讀句子不同的語氣,理解了事物之間是互相聯(lián)系的。
語文閱讀訓練要素在教參的單元分析和課后習題里面體現(xiàn),備課時要找準出發(fā)點,低年級重視老師的示范朗讀,這是最基本的策略。教師要少講概念,學生不懂,要對比,要讀,要感受。根據(jù)學生年齡特征組織語言,隨文識字,看圖理解,聯(lián)系生活實際體會,從而達到我們的教學目標。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2
課后反思:
本堂課學生讀書的興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讀得特別到位,教后我感到非常滿意,學生的表現(xiàn)讓我很興奮。
我覺得這堂課上得扎實。課文之初的情感基調(diào)定得準。我主要利用了觀察法和范讀法,兩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
在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時,我沒有對課文進行繁瑣地分析,而是利用課件讓學生在觀察中走進課文描寫的情境,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小葫蘆的可愛,學生發(fā)自內(nèi)心地對小葫蘆產(chǎn)生喜愛之情,朗讀時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實情感,為后文與鄰居的對話情感打好鋪墊,后文的感情朗讀水到渠成,不用再進行指導朗讀技巧,學生卻能掌握并熟練運用朗讀技巧來傳遞感悟到的文字間包裹著的思想感情。
除了運用課文形象的插圖外,教師的范讀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師范讀時的情感就直接調(diào)動了學生的情感,一些朗讀的技巧滲透到教師的'讀中,學生在無意地模仿中就學會了朗讀的技巧,在多次地練習里形成朗讀的技能。這樣做比純粹地教給學生空洞的朗讀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的愉快。
“混合運算”一課是在小學生學習的加法、減法;乘法,除法,并且學習了用分步解決乘加、乘減兩步計算的問題的內(nèi)容。。根據(jù)二年級小學生年齡小,思維直觀的特點,課堂上我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shè)了購物情境提出問題,在結(jié)合具體情境中學生了解到在一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減)法時要先酸乘法,再算加或減法,體會混合運算的意義,逐步提高他們的計算能力,樹立學習數(shù)學的信心。
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
1、在解決具體問題中,理解運算順序,掌握簡單的四則混合運算的技能。
2、在具體情境中,提出運用混合運算解決的問題。
3、樹立學習的信心,感受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是掌握混合運算的順序。
一、重視情境的引入。
數(shù)學源于生活,課堂上我展示了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超市買東西的照片,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激發(fā)學習的興趣,特別是同學們在大屏幕上看到同學在買物品,馬上興趣昂然。從中自然地提出數(shù)學問題,把解決實際問題與計算教學緊密結(jié)合。這樣不僅使學生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便于學生積極調(diào)動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解決問題,而且情境的創(chuàng)設(shè)更能促進學生對運算順序的理解。
以前我認為只有讓學生自己感悟,教師不講授,才是發(fā)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弄得自己在課堂上不敢多講,有時該講的地方也不講,學生感悟不到的地方得不到教師的點撥,學習效果很差。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疲乏,教師勞累。在這堂課上,教師范讀的地方不少,談話煽情的地方也有幾處,但是并沒有妨礙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學得很自主。
現(xiàn)在我才明白,教學的內(nèi)容比形式更重要,范讀、談話,這些傳統(tǒng)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運用得當,同樣讓學生學得自主。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3
聾校語文教學目的是力圖通過音、字、詞、句、文等內(nèi)容的學習,培養(yǎng)聾生聽(專指有殘余聽力的聾生)、看(看話)、讀、寫、理解與表達語言的能力。而聾童由于聽力缺陷以及語言能力的未適時開發(fā),導致其對語言的理解和掌握有相當?shù)碾y度,同時制約了他對周邊人、事、物的認識和判斷能力,影響了自身個性的健康、常態(tài)發(fā)展。在近幾年的聾校語文教學的實踐和探索中,我嘗試把普通學校新課改中所提倡的營造寬松愉悅的環(huán)境,讓孩子在參與、活動和體驗中,活潑、積極、主動地學習的理念融合在我和孩子們的語文課堂中,讓聾啞孩子在快樂中學習語言,在活動中陶冶性情,在參與中培養(yǎng)主動學習的精神。
下面,我以全日制聾校實驗教材第七冊第17課《我要的是葫蘆》一課為例,談談我在聾校課改實踐中的做法和體會。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年輕人種了一顆葫蘆,只想著葫蘆快快長大,卻不懂得要勤于管理,最后葫蘆都脫落了的故事。這篇課文的故事內(nèi)容不難理解,難點在于讓聾生體會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變化,以此理解和把握故事所折射出的深刻的寓意。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老師逐字逐句的講,學生逐字逐句的啃,字句的意思容易明白,故事的內(nèi)容也不難掌握。但是,老師講得很累,學生學得
被動,孩子們?nèi)狈χ鲃訉W習的愿望,文章理解得支離破碎,不能夠走進人物內(nèi)心,更難以理解文章寓意。在這篇課文的處理中,我采用“把教室變成劇場,讓大家成為導演和演員,師生共同講、讀、導、演”的教與學的方法來突破。
具體過程是這樣的:
師:“上一節(jié)課,同學們已經(jīng)認識了《我要的是葫蘆》一課中的生字詞語,也自己嘗試著閱讀了課文,現(xiàn)在誰能夠把課文正確、流利的讀出來?
。ㄕn的開始,首先給孩子們一個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以一個主動參與的態(tài)度投入課堂。)”
生:輪流開火車讀。
。ㄗx完之后,師生共同指正、評價、肯定。把評價的權(quán)利也交給孩子,讓他在給別人指出錯誤的同時,自己也得到了知識點的強化。)
師:同學們讀的真不錯。在讀的時候,你還知道了些什么? 生:年輕人種葫蘆;葫蘆很好玩,我喜歡;葫蘆最后都落了…… (請孩子們自由表達,各抒己見,老師則同其他同學一起,及時肯定和欣賞每一位同學的見解。)
師:你們都讀得很用心,想的也非常好。那誰能告訴我,那么可愛的小葫蘆,為什么最后都落了?還是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年輕人的庭院吧!
。ㄍ瑢W們通過自己閱讀課文,已經(jīng)了解了故事的大致情節(jié)。老師再把關(guān)鍵性的問題提出來,引導孩子們的興趣進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
接下來,老師隨手在教室的地板上畫了一幅圖:一個古代的小庭院,一個葫蘆架,掛滿了可愛的小葫蘆。老師則搖身變成了一個手拿香扇、悠閑懶散的古代書生。
生:全都哈哈哈地樂了,馬上把教室變成了古代的小庭院,把自己變成故事中的人物,而且躍躍欲試。
。ㄟ@幅圖不是畫在紙上,也不是畫在黑板上的,而是畫在教室的地板上,這樣營造出的就是一幅立體的場景:一個小院落,一架可愛的小葫蘆,一個悠閑的古代年輕人。聾啞孩子由于聽覺能力的喪失,促成了視覺捕捉和感受能力的敏銳,還有手及其他肢體語言豐富的表現(xiàn)力。所以說,他們對于“表演”這種運用豐富的肢體語言和表情語言來表達內(nèi)心和思想的方式尤為擅長,尤為喜愛。一幅畫營造出了一個小劇場,孩子們學習的主動性和求知的欲望立刻凸現(xiàn)出來。)
師:指地上的圖,這么可愛的小葫蘆是誰種的?這么可愛的小葫蘆,最后一定都長成大葫蘆了吧?噢,沒有,那發(fā)生了什么事?還是讓我們到故事中尋找答案吧!師生共同讀黑板上的大字課文。
生:孩子們都站在“葫蘆架”邊,和老師一起讀課文,有的同學已經(jīng)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開始搖頭晃腦的模仿年輕人的神態(tài)和動作。
。ㄟ@個環(huán)節(jié)開始后,課桌、講桌已經(jīng)拖到一邊,教室已經(jīng)變成了“庭院”,孩子們則成為了故事中的“年輕人”。)
師:葫蘆開始的時候長得怎樣,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都指課文的第一自然段,而且不自覺地讀起來。
師:嫩綠的枝葉,雪白的小花,可愛的小葫蘆,看著真叫人喜歡。怎么來表現(xiàn)這種喜歡的感情呢?
生:孩子們臉上、眼睛里都做出有些夸張的喜愛的神情,有的同學干脆邊說邊表演:一天看好多次,喜歡的不得了。
師:這位同學表演的真好,讓我們大家都帶著這種喜愛的感情來“表演讀”這一段,好嗎?
。ㄖv讀課文的環(huán)節(jié)開始了,我們的.“劇本表演”也正式拉開了序幕,孩子們并沒有感覺到是在刻意的學習,他們表現(xiàn)的欲望才剛剛開始。在這里要注意的是,老師一定要善于控制課堂的節(jié)奏,要能牽引著孩子們的注意力收放自如,要在表演中體會,在“玩”中“學”。)
師:剛才我們已經(jīng)知道,這么可愛的小葫蘆最后并沒有長成大葫蘆,為什么?我們繼續(xù)來看,接下來發(fā)生了什么事?
生:發(fā)現(xiàn)蟲子了!
師:發(fā)現(xiàn)蟲子怎么辦?
生:用手捉掉蟲子;是害蟲,應該消滅它;媽媽都是撒上藥,殺死蟲子的;抓一只螳螂放上,捉蟲子……
師:同學們知道的真多,可是為什么要殺滅害蟲呢?因為植物要通過根和葉子來吸收水分、陽光和其他營養(yǎng)才能生長,就像同學們要天天吃飯、喝水、呼吸新鮮空氣才能健康成長一樣。植物上生了蟲子,蟲子就會慢慢地吃掉植物的葉子,啃壞它的根和莖,它就沒法吸收營養(yǎng)了,當然也就結(jié)不出果實了,甚至還會干枯掉。
。ㄒ驗槲野嗟拿@生大多來自農(nóng)村,對于爸爸媽媽消滅莊稼害蟲的事情見得挺多,但對其中的道理并不明白。老師不限制孩子的思維,先讓他們自由發(fā)揮,再給他們深入淺出的講明道理。孩子們通過小伙伴和老師的講述,對這件事情了解的越多,就越能反襯出課文中年輕人的無知,從而理解文章的寓意所在。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里面,老師已經(jīng)把孩子們的角色定位拉回來,是課堂中一個相對靜態(tài)的獨立思考和接受新知的時段。當然,也為理解故事的進一步發(fā)展,把握文章的深刻寓意作了厚實的鋪墊。)
師:同學們都知道了植物上生了蟲子應該怎么做,為什么這樣做,可是有一個人卻不知道,他是誰?
生:又都樂呵呵的,笑指課文中的年輕人。
師:好吧,我們看看這個年輕人是怎么說的,怎么做的?請看課文接下來的兩段。
生:孩子們又都做回了“年輕人”的角色,一邊讀課文,一邊搖頭晃腦的表演。
。ā靶睦锵耄袔讉蟲子怕什么!”、“盯著葫蘆自言自語地說”、“當鄰居勸他趕快治蚜蟲時,他感到奇怪,還反問道:什么,葉子上的蟲子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钡仍~句把年輕人既無知懶惰、又不聽勸告的滿不在乎的神情刻畫得惟妙惟肖。老師和同學反復通讀這兩段,并請每一位同學都來讀一讀,演一演。然后,互相評價,共同討論:如何來表現(xiàn)這個年輕人的心態(tài),怎么表演最恰如其分,誰哪里有問題,誰表演得最好。在這里,學習的過程由詞句到表演,再由表演
到詞句;每個人的角色從“演”到“導”,再從“導”到“演”,實質(zhì)上已經(jīng)完成了共同討論、主動探究的過程。)
師:正因為年輕人的無知,最后出現(xiàn)了怎樣的后果?同學們從這里想到了什么?
生:葫蘆都落了,年輕人很失望;年輕人懶,不愛勞動;他很笨,不明白道理;他還不聽勸告;我們不要這樣做……
。ê⒆觽兺ㄟ^發(fā)自內(nèi)心的“演”和“導”的體驗,很輕松地就掌握了文章的主題,體會到了文章所表達出的寓意。)
一堂課就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表演中結(jié)束了,孩子們沒有中規(guī)中矩的坐在硬板凳上,嚼著與他們相隔千里萬里的語言文字,而是放松自己的手腳和身體,飛揚著他們想象的翅膀,和老師一同來到古代的庭院,現(xiàn)代的大都市,草原的蒙古包、鄉(xiāng)村的田野,還有好玩的動物園,有趣的童話小屋??在我的語文課堂中,常?梢钥吹胶⒆觽兓顫姷 身影,愉快地笑臉,雀躍的精神。我想,這就是我們素質(zhì)教育理念和新課程改革中所提倡的快快樂樂學習、健健康康成長的一個起點吧。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4
作為成年人,我么都指導植物生長一般要經(jīng)過這樣一個過程:生根、發(fā)芽、長葉、開花、結(jié)果。在這一過程中,前一環(huán)節(jié)直接影響著后一環(huán)節(jié),要想得到好果實,就得細心呵護植物個部分的生長,不能只注意結(jié)果。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務之間的聯(lián)系。而對我們的孩子來說,有點難以理解。于是,教學前我讓學生查了資料,教學中以“可愛的葫蘆為什么會落?”作為突破口,引領(lǐng)學生學習,
貫穿整篇課文,并穿插同類的成語與諺語。最后,讓學生說說道理這樣的流程下來,似乎蠻順道。
但是,在第二天的.復習中,我發(fā)現(xiàn)一部分學生并不能把自己心中的所想用語言描述出來。原因有二:1、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說話你訓練面還不夠廣;2、本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強,還需要進一步的訓練。措施:1、開展課前一分鐘講演活動;2、課后多開展表述類活動。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5
隨著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不斷應用,學生在學習上興趣越來越濃了,課堂上不再是那種沉悶、冷言寡語的場面了,而是充滿生氣、你爭我搶回答問題,提出自己的疑問,解答別人的問題。這樣的學習氛圍使作為老師的我不得不動手動腦,盡力做到能用多媒體上課就用多媒體上,使學生和老師都能從中受益。
《我要的是葫蘆》這一課我就應用了課件,學生理解課文容易了,老師教著也省力了。這一課我是這樣上的,先是屏幕邊展示畫面,同時閱讀與畫面相關(guān)的課文內(nèi)容,而學生是邊聽邊看,當讀完一遍課文后,我問學生:“通過邊年看畫面邊讀課文你知道了些什么?”學生幾乎都舉起了小手。甲說:“我知道種葫蘆的人都非常喜歡小葫蘆!币艺f:“我知道小葫蘆一開始長得非常好,后來葉子上生了蟲子,小葫蘆全掉了!北f:“我知道了種葫蘆的人沒有治葫蘆葉子上的蟲子!睂W生你一句我一句幾乎把課文內(nèi)容全說出來了。這比不用課件多讀三遍課文都管用。首先學生認真看圖,也認真聽讀的內(nèi)容;其次畫面栩栩如生,一目了然,不用再費盡心思去想。我們農(nóng)村使用的是黑白版課本,學生就更不容易看明白書中插圖,通過課件使用,彌補了這些不足,學生自然而然也就對學習產(chǎn)生了興趣。
通過使用多媒體教學,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熟悉的過程快了,再解決其他問題也就容易多了。這一課當學生掌握了課文內(nèi)容后,理解“事物間各部分是有聯(lián)系的.”時,回答問題比較貼切。還有,通過多媒體的使用,在低年級段識字方面也是省時省力,在這方面我也感受到了其中的快樂,F(xiàn)在我不再感到使用課件費勁而又麻煩了,而是感到其中的方便和省力,同時也體驗到了什么是一堂課40分鐘的真正藝術(shù)。希望我們都抽出一些時間下一些功夫制作一些課件,來達到課堂上預期的效果。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相關(guān)文章: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02-08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07-20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1-28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07-22
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反思04-25
我要的是葫蘆課后教學反思08-09
【精】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07-09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5篇04-16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5篇)07-03
《我要的是葫蘆》課后教學反思范文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