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级免费看,特黄特色大片免费观看播放器,777毛片,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欧美三级一区二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人人澡人人草

高一物理教學計劃

時間:2025-02-05 22:09:57 教學計劃 我要投稿

高一物理教學計劃范文匯總六篇

  時光飛逝,時間在慢慢推演,很快就要開展新的工作了,一起對今后的學習做個計劃吧。計劃怎么寫才不會流于形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一物理教學計劃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一物理教學計劃范文匯總六篇

高一物理教學計劃 篇1

  知識目標

  1、能夠運用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求解一個已知力的分力;

  2、會用三角形法則求解;

  能力目標

  1、熟練掌握物體的受力分析;

  2、能夠根據(jù)力的作用效果進行分解;

  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分析觀察能力,物理思維能力和科學的研究態(tài)度.

  教學建議

  重點難點分析

  是力的合成的逆預(yù)算,是根據(jù)力的作用效果,由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將一個已知力進行分解,所以平行四邊行定則依然是本節(jié)的重點,而三角形法則是在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基礎(chǔ)上得到的,熟練應(yīng)用矢量的運算方法并能解決實際問題是本節(jié)的難點.

  教法建議

  一、關(guān)于的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議

  是力的合成的逆預(yù)算,是求一個已知力的兩個分力.在對已知力進行分解時對兩個分力的方向的確定,是根據(jù)力的作用效果進行的.在前一節(jié)力的合成學習的基礎(chǔ)上,學生對于運算規(guī)律的掌握會比較迅速,而難在是對于如何根據(jù)力的效果去分解力,課本上列舉兩種情況進行分析,一個是水平面上物體受到斜向拉,一個是斜面上物體所收到的重,具有典型范例作用,教師在講解時注意從以下方面詳細分析:

  1、對合力特征的描述,如例題1中的`幾個關(guān)鍵性描述語句:水平面、斜向上方、拉力 ,與水平方向成 角,關(guān)于重力以及地面對物體的彈力、摩擦力可以暫時不必討論,以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2、合力產(chǎn)生的分力效果,可以讓學生從日常現(xiàn)象入手(如下圖所示).由于物體的重力,產(chǎn)生了兩個力的效果,一是橡皮筋被拉伸,一是木桿壓靠在墻面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鉛筆、橡皮筋,用手代替墻面體會一下鉛筆重力的兩個分效果.

  3、分力大小計算書寫規(guī)范.在計算時可以提前向?qū)W生講述一些正弦和余弦的知識.

  二、關(guān)于力的正交分解的教法建議:

  力的正交分解是一種比較簡便的求解合力的方法,它實際上是利用了的原理把力都分解到兩個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然后就變成了在同一直線上的力的合成的問題了.使計算變得簡單.由于學生在初中階段未接觸到有關(guān)映射的概念,所以教師在講解該部分內(nèi)容時,首先從直角分解入手,尤其在分析斜面上靜止物體的受力平衡問題時,粗略介紹正交分解的概念就可以了.

  教學設(shè)計方案

  一、引入:

  1、問題1: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什么定則?

  2、問題2:力產(chǎn)生的效果是什么?

  教師總結(jié):如果幾個力產(chǎn)生的效果跟原來的一個力產(chǎn)生的效果相同,這幾個力就叫做原來那個力的分力.求幾個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反之,求一個已知力的分力叫做.

  引出課程內(nèi)容.

  二、授課過程

  1、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也遵循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教師講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過程,所以平行四邊形法則同樣適用于.如果沒有其它限制,對于同一條對角線,可以作出無數(shù)個不同的平行四邊形(如圖).這就是說一個已知的力可以分解成無數(shù)對不同的共點力,而不像力的合成那樣,一對已知力的合成只有一個確定的結(jié)果.一個力究竟該怎樣分解呢?(停頓)盡管沒有確定的結(jié)果,但在解決具體的物理問題時,一般都按力的作用效果來分解.下面我們便來分析兩個實例.

  2、按照力的作用效果來分解.

  例題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體受到一個斜向上的拉力 的作用,該力與水平方向夾角為 ,這個力產(chǎn)生兩個效果:水平向前拉物體,同時豎直向上提物體,,因此力 可以分解為沿水平方向的分力 、和沿著豎直方向的分力 ,力 和力 的大小為:

  例題2:放在斜面上的物體,常把它所受的重力分解為平行于斜面的分量 和垂直于斜面的分量 (如圖), 使物體下滑(故有時稱為“下滑力”), 使物體壓緊斜面.

  3、練習(學生實驗):

  (1)學生實驗1:觀察圖示,分析F力的作用效果,學生可以利用手邊的工具(橡皮筋、鉛筆、細繩、橡皮、三角板)按圖組裝儀器、分組討論力產(chǎn)生的效果,并作出 力(細繩對鉛筆的拉力)的分解示意圖.

  實驗過程:將橡皮筋套在中指上,將鉛筆與橡皮筋連接,鉛筆尖端卡在手心處,體會一下鉛筆的重力產(chǎn)生的效果,在鉛筆上掛接上橡皮,思考拉力 產(chǎn)生的效果?

  教師總結(jié)并分析:圖中重物拉鉛筆的力 常被分解成 和 , 壓縮鉛筆, 拉伸橡皮筋.

  (2)學生實驗2,觀察圖示,分析 力的作用效果,用橡皮筋和鉛筆重復實驗,對比結(jié)論是否正確.

  教師總結(jié)并分析:圖中重物拉鉛筆的力 分解成 和 , 壓縮鉛筆, 拉伸橡皮筋.

  盡管沒有確定的結(jié)果,但在解決具體的物理問題時,一般都按力的作用效果來分解.

  4、課堂小結(jié):

  探究活動

  題目 關(guān)于“桿的受力分解”與“繩的受力分解”研究

  由于日常生活中,我們勞動、學習的工具一般以桿和繩子為主,其他的工具也可以依照其進行分析,研究“桿的受力分解”與“繩的受力分解”具有實踐意義。有關(guān)內(nèi)容可以參見備課資料中的“擴展資料”。讓同學觀察周圍的力學工具,對比桿與繩子,分析說明各個物體的受力特點,與其有關(guān)的題目可以參見如下:

  1、晾曬衣服的繩子,為什么晾衣繩不易過緊?

  2、為什么軟紙經(jīng)過折疊后,抗壓性能提高?對比拱橋的設(shè)計,有什么感想?

高一物理教學計劃 篇2

  一、基本情況分析:

 、睂W生情況分析:學生剛剛進入高中,對于物理的學習還停留在初中的認識水平。很多學生因為物理好學,從而輕視物理的學習。

 、步滩姆治觯何覀兪褂玫氖侨私贪妗陡咭晃锢肀匦抟弧肥前凑招抡n標的標準編寫的教材,教材突出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及探究式教學的教學模式,強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對學生的自學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動手能力等都有了較高的要求。另外,必修一的學習內(nèi)容是運動學和靜力學,是整個物理學的基礎(chǔ)。這一部分的學習,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物理情景和物理過程的能力,對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動手能力以及自然唯物主義人生觀的培養(yǎng)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教學目的及任務(wù):

  1.認真學習《高中物理教學大綱》,深刻領(lǐng)會大綱的.基本精神,以全面實施素質(zhì)教育為基本出發(fā)點,使每一個學生在高中階段都能得到良好的發(fā)展和進步。

  2.認真鉆研教材內(nèi)容,深刻體會教材的編寫意圖,注意研究學生的思維特點、學習方法以及興趣愛好等因素。要依據(jù)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深入研究和科學選擇教學方法。特別注意在高一學習階段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zhì)和基本能力。

  3.對高一學生來講,物理課程無論從知識內(nèi)容還是從研究方法方面相對于初中的學習要求都有明顯的提高,因而在學習時會有一定的難度。學生要經(jīng)過一個從初中階段到高中階段轉(zhuǎn)變的適應(yīng)過程,作為教師要耐心地幫助學生完成這個適應(yīng)過程。首先要積極培養(yǎng)和保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積極性,其次要注意聯(lián)系實際,為學生搭建物理思維的平臺。第三,要注意知識與能力的階段性,不要急于求成,對課堂例題和習題要精心選擇,不要求全、求難、求多,要求精、求活。同時要強調(diào)掌握好基礎(chǔ)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強調(diào)對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的理解和應(yīng)用,這是能力培養(yǎng)的基礎(chǔ)。

  4.加強教研研究,提高課堂效率。要把課堂教學的重點放在使學生科學地認識和理解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方面,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形成科學世界觀。

 、祵W習新的教育教學理念,采用探究式教學的教學模式,強化學生的參入意識,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實現(xiàn)“我要學”。

 、吨匾晫嶒,重視實驗?zāi)芰ε囵B(yǎng)。實驗探究的過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能再現(xiàn)知識的發(fā)現(xiàn)過程,對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方式的培養(yǎng)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進度安排:

  本學期的教學時間是從20xx.9.1日開始到20xx.1.29日,去掉第一周軍訓及國慶長假,共有教學周19周,教學內(nèi)容是高中物理必修一模塊。具體教學安排如下:

  時間安排內(nèi)容

  20xx.09.07-----20xx.09.2

  7

  20xx.09.28-----20xx.10.1

  8第二章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究第一章運動的描述

  20xx.10.19-----20xx.10.3

  1

  20xx.11.01-----20xx.11.0

  8

  20xx.11.09-----20xx.11.2

  2

  20xx.11.23-----20xx.12.2

  7

  20xx.12.28-----20xx.01.1

  7

  20xx.01.18-----20xx.01.2

  9第三章相互作用1——3節(jié)內(nèi)容復習迎考第三章相互作用4——5節(jié)內(nèi)容第四章牛頓運動定律課題研究復習應(yīng)考

  四、采取的措施:

  1、摸清學生情況,便于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組織,完成教學任務(wù)。

  2、抓好課堂效率。上課力求高效,精講精練,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最大化的提高學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提高學生成績。

  3、抓好課前預(yù)習及課后及時鞏固。落實每個人的作業(yè)。單元復習和測試落實到個人,完善課前檢查和試卷的單獨評講。

  4、做好訓練,增強學生的應(yīng)試能力。

  5、加強實驗教學,能做的實驗一定要做,能分組實驗要分組實驗,演示實驗一定要演示,要認真組織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技能和動手能力。

  6、加強集體備課,群策群力。

高一物理教學計劃 篇3

  一、關(guān)于教學計劃的說明:

  上學期由于復習初中內(nèi)容,將繼續(xù)學習牛頓運動定律及本學期繼續(xù)使用人教版《必修二》,共三章,分別為第一章《曲線運動》、第二章《萬有引力與航天》、第三章《機械能守恒定律》,總共四章內(nèi)容。

  二、教學目標:本學期完成以下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以平拋運動和勻速圓周運動為例,研究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和規(guī)律;萬有引力定律的發(fā)現(xiàn)及其在天體運動中的應(yīng)用;功和能的概念,以及動能定理和機械能守恒定律。

  2. 方法目標:學會運動合成和分解的基本方法;引導學生體會萬有引力定律發(fā)現(xiàn)過程中的思路和方法。

  3.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從能量的'觀點和守恒的觀點來處理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曲線運動》可分為三個單元:

  第一單元第一節(jié),講述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和曲線運動的特點.

  第二單元第二節(jié)、第三節(jié),講述研究曲線運動的基本方法──運動的合成和分解,并用這個方法具體研究平拋運動的特點和規(guī)律,這是本章的一個重點內(nèi)容.

  第三單元勻速圓周運動講述勻速圓周運動的描述方法和基本規(guī)律.分析勻速圓周運動的實例以及離心現(xiàn)象.講述圓周運動的實例分析 第二章《萬有引力與航天》可分為三個單元:

  第一單元第一節(jié),學習開普勒關(guān)于行星運動描述的有關(guān)知識. 第二單元第二節(jié)和第三節(jié),學習萬有引力定律的知識. 第三單元第四節(jié),學習萬有引力定律在天體運動中的有關(guān)知識. 第三章《機械能》可分為四個單元: 第一單元第一節(jié)和第二節(jié),講述功和功率。

  第二單元第三、四、五節(jié),講述動能和動能定理、重力勢能。 第三單元第六、七節(jié),講述機械能守恒定律及其應(yīng)用。

高一物理教學計劃 篇4

  【知識目標】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義。

  2.知道速度是矢量,知道速度的單位、符號和讀法。了解生活實際中的某些直線運動的速度大小數(shù)據(jù)。

  3.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定義式,會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關(guān)的問題。

  4.知道瞬時速度的概念及意義,知道瞬時速度與平均速度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們的區(qū)別。

  【能力目標】

  1.運用平均速度的定義,把變速直線運動等效成勻速直線運動處理,從而滲透物理學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

  2.培養(yǎng)遷移類推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解決一些問題,而向復雜問題過渡,使學生養(yǎng)成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

  2.通過師生平等的情感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感。

  【教學方法】

  1.通過例題和實例引導學生分析如何辨別快慢。

  2.通過討論來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教學重點】速度,平均速度,瞬時速度的概念及區(qū)別。

  【教學難點】

  1.怎樣由速度引出平均速度及怎樣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時速度。

  2.瞬時速度與平均速度之間有什么區(qū)別和聯(lián)系及在運動中瞬時速度是怎樣確定的。

  采用物理學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運動來研究未知運動,用簡單運動來研究復雜運動的一種研究方法)來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師生互動活動設(shè)計】

  1.教師通過舉例,讓學生自己歸納比較快慢的兩種形式。

  2.通過實例的計算,得出規(guī)律性的結(jié)論,即單位時間內(nèi)的位移大小。

  3.教師講解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的意義。

  【教學過程】

  初始位置/m

  經(jīng)過時間/s

  末了位置/m

  A.自行車沿平直道路行駛

  20

  100

  B.公共汽車沿平直道路行駛

  10

  100

  C.火車沿平直軌道行駛

  500

  30

  1250

  D.飛機在天空直線飛行

  500

  10

  2500

  問題1:比較A和B誰運動的快,為什么?

  問題2:比較B和D誰運動的快,為什么?

  結(jié)論: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可以有兩種方法:

  1)一種是在位移相同的情況下,比較所用時間的長短,時間短的物體運動快,時間長的物體運動慢;

  2)另一種是在時間相同的情況下,比較位移的大小,位移大的物體運動得快,位移小的物體運動得慢。

  問題3:比較B和C誰運動的快,為什么?

  一、速度

  1.定義:位移跟發(fā)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用v表示。

  2.物理意義:速度是表示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3.定義式:

  4.單位:國際單位:m/s(或ms-1)。

  常用單位:km/h(或kmh-1)、cm/s(或cms-1)。

  5.方向:與物體運動方向相同。

  說明:速度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

  二、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如果物體做變速直線運動,在相等的時間里位移是否都相等?那速度還是否是恒定的?那又如何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呢?

  問題:百米運動員,10s時間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百米運動員是否是在每秒內(nèi)都跑10m呢?

  答:否。

  說明:對于百米運動員,誰也說不來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鐘跑10米多,有的1秒鐘跑不到10米,但當我們只需要粗略了解運動員在100m內(nèi)的總體快慢,而不關(guān)心其在各時刻運動快慢時,就可以把它等效于運動員自始至終用10m/s的速度勻速跑完全程。此時的速度就稱為平均速度。所以在變速運動中就用這平均速度來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

  1.平均速度

  1)定義:在變速直線運動中,運動物體的位移和所用時間的比值,叫做這段時間(或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用表示。

  2)說明:

  A.平均速度只能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表示的是物體在t時間內(nèi)的平均快慢程度。這實際上是把變速直線運動粗略地看成是勻速運動來處理。

  B.這是物理學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運動研究未知運動,用簡單運動研究復雜運動的一種研究方法。

  問題8:百米賽跑運動員的這個=10m/s代表這100米內(nèi)(或10秒內(nèi))的平均速度,是否是說明他在前50米的平均速度或后50米內(nèi)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也一定是10m/s?

  C.平均速度只是對運動物體在某一段時間內(nèi)(或某一段位移內(nèi))而言的,對同一運動物體,在不同的過程,它的平均速度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平均速度必須指明“哪段時間”或“哪段位移”的。

  D.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一段時間(或一段位移)內(nèi)的總體快慢,這就是“平均速度”與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的根本區(qū)別。

  E.平均速度不是各段運動速度的平均值,必須根據(jù)平均速度的定義來求解。

  2.瞬時速度

  (1)定義:運動物體經(jīng)過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此時刻(或此位置)的瞬時速度。

  (2)意義:反映物體在某一時刻(或經(jīng)某一位置)時運動的快慢,它能精確地描述變速運動的快慢。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變速運動。

  (3)對瞬時速度的理解:瞬時速度是在運動時間時的平均速度,即平均速度在時的極限就是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瞬時速度。

  (4)瞬時速度的方向:瞬時速度是矢量,在直線運動中,瞬時速度的方向與物體經(jīng)過某一位置時的運動方向相同,(若是曲線運動,瞬時速度的方向是軌跡上物體所在點的切線方向(與軌跡在該點的延伸方向一致))

  三、速率

  1.瞬時速率

  1)定義:瞬時速度的大小叫瞬時速率,簡稱速率。

  2)瞬時速率的測量:技術(shù)上通常用速度計來測量瞬時速率。

  2.平均速率:

  瞬時速度的大小是瞬時速率,那平均速度的大小是否也可以叫平均速率呢?(NO)其實我們初中所學的速度也不是沒有意義的,我們給了他一個新的名字平均速率。

  1)定義:路程與發(fā)生這段路程所用時間的比值。

  2)速率是標量。

  3)注意: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教學計劃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里,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高一物理教學計劃 篇5

  物理學科是一門實驗科學,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打好知識基礎(chǔ)、發(fā)展思維、挖掘潛力、培養(yǎng)能力,是反映學校辦學特色的一大課題。所以,高一物理教學計劃的制定必不可少。要制定切實可行的物理教學計劃意義非同一般。本學期將從以下幾方面來完成教學計劃:

  一、做好初、高中物理知識的銜接,穩(wěn)扎穩(wěn)打上臺階。

  學生對高中物理的學習感到較難,上課能聽懂,作業(yè)卻不會做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是什么原因?qū)е鲁踔形锢韺W得很好的學生到了高一卻束手無策呢?首先,從教材上看,初中物理以觀察、實驗入手,內(nèi)容形象直觀。高中物理則要求能在觀察、實驗的基礎(chǔ)上抽象出理想化模型,特別要求學生能分析出具體的物理過程,內(nèi)容比初中更深更廣更抽象,進度也較快,而且課堂上反復練習的時間少,使學生學習感到困難。其次,從要求看,初中要求學生大面積及格,教學難度基本控制在教學大綱范圍內(nèi),對物理問題的'解決停留在模仿、套用公式上。而高中很大程度上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及知識遷移能力等。

  二、教學過程注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模式,提高學生的動態(tài)思維能力、發(fā)散性和輻射性思維的能力。

  具體做法是講解習題要注意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的指導,有計劃地逐步提高學生分析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習題講解時,要把重點放在物理過程的分析上,并把物理過程圖形化,讓學生建立正確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過程。畫示意圖是將抽象的情景形象化,把抽象的物理過程具體到有形,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注重培養(yǎng)學生審題時一邊讀題一邊畫圖的習慣。更重要的是,在講解物理習題時,一定要培養(yǎng)學生一題多解、多題一解的能力,幫助學生從多角度對習題進行分析,從而找到最佳的解題途徑,這點在做作業(yè)時同樣適用。另外,例題選取時,盡量用典型、常見的題,特別能同時溫習舊知識的例題最好。我相信學生對某一知識點的掌握是需要多次強化的。

  三、實施大成課堂教學模式,關(guān)注學生全面發(fā)展。

  課堂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在我校已開展多日,在高一物理教學中實施“大成課堂”教學模式,教學過程中如何體現(xiàn)這一精神,關(guān)注學生長遠發(fā)展,教學計劃的制定,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組建物理學習小組,分組討論,F(xiàn)有的物理教學,其信息的傳播主要是采取了兩種模式,即教師、學生和教師、學生,限于教師和學生群體之間的彼此影響,忽視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影響。從信息論的角度看:教學中信息的合理傳播應(yīng)該采取這種模式,即:教師、學生和學生、學生,實現(xiàn)生生互動,這樣處理學生在課堂上留下的疑問快捷方便。在物理教學中組織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開發(fā)和利用學生資源,緩解教師輔導資源的相對不足。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習、討論,培養(yǎng)和訓練了學生的表達、求助、協(xié)調(diào)、反思等技能。對學生學習的評價也是以小組作為整體來評價的,無論是平時課堂內(nèi)外小組合作學習的及時評價,還是階段單元測驗評價都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以標準參照評價。避開了只對個人的評價給學生帶來的憂慮。

  在高中物理課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參與學習、自己愿意去學、能夠?qū)W、會學、培養(yǎng)學習興趣以及改善人際關(guān)系、緩解心理壓力、合理利用學生資源、提升學生學業(yè)成績等都大有好處。小組學習方式與其它學習方式一起互為補充,豐富了高中學生的學習生活,提高教育教學質(zhì)量。

  以上是物理教學計劃的內(nèi)容,在教學中還應(yīng)學生反饋的信息相應(yīng)做出調(diào)整,在實施本計劃時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高一物理教學計劃 篇6

  課次專題教學模塊

  一、運動的描述質(zhì)點運動的基本概念

  1.質(zhì)點;2.時刻和時間間隔;3.參考系;4.路程和位移;5.矢量和標量;6.速度;7.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8.速率;9.速度改變快慢的描述加速度;10.位移-時間圖像、速度-時間圖像。

  二、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

  1、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時間規(guī)律;2、平均速度規(guī)律;3、位移一時間規(guī)律;4、速度一位移關(guān)系

  三、勻變速直線運動規(guī)律的應(yīng)用

  1、關(guān)于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兩個重要推論:連續(xù)相等時間內(nèi)的位移差為恒定值、某段時間內(nèi)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等于這段時間內(nèi)的平均速度。2、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比例式:等分運動時間、等分位移;3、自由落體運動

  四、 三種力及相互作用

  1、力和重力2、彈力3、摩擦力

  五、力的合成

  1.力的合成:平行四邊形定則及合成步驟;2、三角形定則;3、合力與分力的關(guān)系;4、合成法求力

  六、動態(tài)平衡(極值三角形與相似三角形)

  1、動態(tài)平衡問題:極值三角形可以解決動態(tài)平衡中力的大小變化和極值問題。相似三角形找到一個空間三角形始終與力的三角形相似,利用空間邊長與對應(yīng)力的比值相等的性質(zhì)來求力的`大小或變化。

  2、力的分解:力的分解的特點、按力的效果分解力F的一般步驟

  3、合成法與分解法在平衡中的應(yīng)用

  七、正交分解法

  掌握正交分解法及其應(yīng)用步驟

  八、期中考試點睛

  對重點知識進行梳理,構(gòu)建知識網(wǎng)絡(luò),查漏補缺、拓展提高,為學生期中考試提供幫助。

  九、牛頓運動定律一

  牛頓第一定律:1、內(nèi)容;2、正確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物理意義;3、慣性

  牛頓第二定律:加速度與力的關(guān)系

  十、牛頓運動定律二

  1、應(yīng)用牛頓第二定律解題的步驟:確定研究對象;受力分析(一定要畫受力圖);正交分解;列方程:平衡的方向列平衡方程;不平衡的方向列牛頓第二定律方程。

  2、瞬時性

  3、矢量性

  十一、 牛頓運動定律三

  1、瞬時性的實際運用;2、瞬時加速度的計算

  十二、牛頓運動定律四

  1、連接體問題;2、超重與失重

  十三、 牛頓運動定律五

  臨界狀態(tài):1、相對滑動的臨界狀態(tài)2、分離的臨界狀態(tài)

  十四、 動力學綜合(一) 專題訓練動力學綜合問題

  十五、動力學綜合(二) 專題訓練復雜過程的動力學綜合問題

  十六、綜合復習+期末測試 梳理鞏固所學內(nèi)容,夯實基礎(chǔ),查漏補缺,拓展提高,沖刺期末。

【高一物理教學計劃】相關(guān)文章:

高一物理教學計劃11-08

高一物理的教學計劃11-13

高一物理教學計劃11-08

高一物理下期教學計劃10-01

高一物理教學計劃(15篇)08-19

高一物理教學計劃15篇08-22

高一上冊物理教學計劃08-22

高一第一學期物理教學計劃10-23

高一物理教學計劃(精選15篇)10-22

高一物理教學計劃集錦15篇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