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滿江紅·怒發(fā)沖冠》有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體會,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滿江紅·怒發(fā)沖冠》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滿江紅·怒發(fā)沖冠》有感1
《滿江紅·怒沖冠》是我最喜歡的一首詩。詞作者岳飛是我最喜歡的英雄。
《滿江紅》是一首飽含熱血豪情的英雄詩篇。穿越近千年,在40年代抗日戰(zhàn)爭的烽火歲月里,這首歌的歌詞和音樂以其深沉而磅礴的歌聲感染了國人。
岳飛少年時,家鄉(xiāng)被金兵占領。他有民族氣節(jié),毅然從軍。他所率領的軍隊驍勇善戰(zhàn),屢戰(zhàn)屢勝,立下不少戰(zhàn)功。敵人最怕的是他的軍隊,號稱“岳祖軍”,傳言:“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五英里遠。金兵受了重傷,正要逃回去,卻有不少將士陸續(xù)前來投降。岳飛看到抗戰(zhàn)形勢如此大好,非常高興,決心乘勝追擊,收復中原。就在這危急時刻,時任宰相秦檜為了與晉人議和,一天內(nèi)連奪十二枚金牌,岳飛班還朝。 ”岳飛又悲又怒,說:“十年之力白費!秦檜將岳飛視為其投降陰謀的主要障礙,并捏造岳飛奉命留下抗命,稱“沒有必要”(也許)指控他殺人。岳飛被害時年僅三十九歲。
如果我能回到那個時代,決定回到那個歷史時刻,我會先選擇岳飛的母親給他紋身的時刻。我想對婆婆說:“報國不必忠心耿耿”。因為:如果一個皇帝不愛他的人民,那么人民就不必愛他,也不必忠于他。
我選擇穿越的第二個時刻,就是岳飛獲得十二枚金牌的`時刻。我想對岳飛說:“岳飛,你報國不必忠心耿耿。你的軍隊保護的是宋朝的百姓,不是一個想投降敵人的皇帝。你的軍隊必須打仗為了祖國人民!靖康恥辱,你可以下雪了!奴婢恨,此時滅!”
讀《滿江紅·怒發(fā)沖冠》有感2
《滿江紅·怒發(fā)沖冠》是我最喜歡的一首詞。詞作者岳飛是我最喜歡的大英雄。
《滿江紅》激昂慷慨,英風颯颯,是一首英雄詩。時光穿越過近千年后,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抗戰(zhàn)的烽火歲月,這首詞曲又以其低沉但卻雄壯的歌音,感染了中華兒女。
岳飛在少年時代,家鄉(xiāng)就被金兵占領。他很有民族氣節(jié),毅然從軍。他指揮的`軍隊,英勇善戰(zhàn),接連獲勝,屢立戰(zhàn)功。敵人最怕他的軍隊,稱之為“岳爺爺軍”,并且傳言說:“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岳飛乘勝追擊金兵,直至朱仙鎮(zhèn),距離北宋的京城汴京只有四十五里了。金兵元氣大傷,準備逃歸,還有不少士卒紛紛來降。岳飛看到這樣大好的抗戰(zhàn)形勢,非常高興,決心乘勝猛追,收復中原。就在這關鍵的時刻,當時的宰相秦檜,為了和金人議和,一日連下十二道金牌,令岳飛班師回朝。岳飛悲憤萬分,說“十年之力,廢于一旦!”秦檜把岳飛看成是他投降陰謀的主要障礙,又捏造說,岳飛受詔逗留,抵制詔令,以“莫須有”(也許有)的罪名,將他害死。岳飛被害時,才三十九歲。
如果我能穿越回到那個時代,并且決定回到歷史的時刻,我首先要選擇岳飛的母親準備給他刺字的那個時刻。我要對岳母說:“報國不必精忠。”因為:如果一個皇帝不愛他的人民,人民就不必愛他,也不必對他精忠。
我選擇的第二個穿越回去的時刻,是岳飛接到十二道金牌的時刻。我要對岳飛說:“岳飛,報國不必精忠,你的軍隊保護的是宋朝的人民,不是哪一個要投降敵人的皇帝,你的軍隊要為祖國的人民而戰(zhàn)斗!靖康恥,可以雪!臣子恨,此時滅!”
讀《滿江紅·怒發(fā)沖冠》有感3
他認為:第一,岳霖、岳珂兩代人沒有搜集到此詞,只能說明岳飛的后代在這方面有遺漏。據(jù)現(xiàn)有的史料看,岳霖父子也確有遺漏的實證。如《賓退錄》記載的岳飛的“雄氣堂堂貫斗牛,誓將直節(jié)報君仇。斬除頑惡還車駕,不問登壇萬戶侯”一詩,就不見于岳珂編的《家集》中,如果排除他們父子當時沒有收集到的可能性就斷定是假的,那么,這首詩如果又因為《賓退錄》的失傳后而出現(xiàn)在明人的著作中,就能對此懷疑嗎?此外,從《滿江紅》反映的思想內(nèi)容來看,與岳飛其它詩文的內(nèi)容是一致的。如“誓將直節(jié)報君仇,斬除頑惡還車駕”,正是“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寫照,“不問登壇萬戶侯”,不就是“三十功名塵與土”的注腳嗎?又如《家集》中的一些題記,都是岳飛行軍作戰(zhàn)時隨時隨地記下來的,應是他當時真實內(nèi)心的記錄。岳飛既然有《滿江紅》中體現(xiàn)的思想,又有作詩填詞的本事,為什么不能填詞抒懷呢?第二,關于《滿江紅》詞中“踏破賀蘭山闕”的地理位置所指問題,他認為“賀蘭山闕”是泛指而不是實指,與詞中的“胡虜肉”、“匈奴血”是指女真,而不是實指匈奴一樣,即指廣義的敵人。第三,如果《滿江紅》一詞的.作者是王越,那為什么要嫁名于岳飛,而不夸耀自己的戰(zhàn)功呢?他寫的“踏破賀蘭山闕”是實寫,那么詞中的“靖康恥,猶未雪”句是可以泛寫的嗎?
如果是“反映明人的地理形勢和時代意識”,那么,這樣的亡國事件是影射明朝的什么事體呢?如果撇開《滿江紅》一詞反映的整體思想,而糾纏在“賀蘭山闕”的地理位置上,似是難以令人信服的。李安則針對孫述宇的文章提出了不同意見。他認為從史實和詞的內(nèi)容對照看,“三十功名塵與土”,可知是在岳飛30歲或30歲前后有感而作。岳飛30歲時,正掌朝廷方面大權(公元1133年),“因責任重大,身被殊榮,感動深切,乃作成此壯懷述志的《滿江紅》詞”;而岳飛20多歲從軍、30多歲時從九江奉旨入朝,“計其行程,足逾八千里”。與詞中“八千里路云和月”之句同。岳飛30歲置司江州時“適逢秋季,當?shù)囟嘤,故在詞中有‘瀟瀟雨歇’之句”。因此,《滿江紅》是岳飛“表達其本人真實感受于公元1133年秋季9月下旬作于九江”。他還就《滿江紅》與《小重山》兩詞的格調(diào)問題作了探討,認為兩詞作于不同的時間,格調(diào)自然不同,不能以此非議作者。綜上所說,《滿江紅》詞到底是不是岳飛作的?論爭雙方都持之有據(jù),很難統(tǒng)一。
【讀《滿江紅·怒發(fā)沖冠》有感】相關文章:
滿江紅讀后感08-12
《滿江紅》讀后感04-05
《滿江紅》讀后感08-04
【合集】滿江紅讀后感11-23
讀《竊讀記》有感06-28
【精品】讀《竊讀記》有感10-06
讀《童年》有感02-20
讀《目送》有感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