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15大學生考證:埋頭考證遮蔽了上大學的意義
大學生不該成為汲汲于考證來證明自己的埋頭一族,而應成為自己的主人,靠對知識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為人類社會發(fā)展建功立業(yè),這才是大學生最該牢記于心的座右銘。
一名安陽工學院文法學院的孫姓大四學生,大學期間狂攬65個證書,還連續(xù)兩年綜合成績全專業(yè)年級第一,創(chuàng)辦過志愿者服務隊,當過大企業(yè)董事長助理,可卻找不到一份稱心工作,“感覺證書還是不如一張‘985’學校的學歷”。媒體也借機拋出奪人眼球的問題:是能力重要還是名校重要?
這當然是一個不好回答的問題,但仔細一想,這是一個經不住推敲的問題。先不說“985”高校畢業(yè)生并非個個都能找到稱心的工作,關鍵是問題本身的邏輯有問題——將證書和成績直接等同于能力。獲得65個證書,這位孫同學也真是蠻拼的。孫同學也坦言,自己每天都很努力,他望著這些證書,有說不出的成就感,覺得證書能證明他的能力。
可是,這或許只是他自我良好感覺而已,用人單位未必這么想。細心的網(wǎng)友對孫同學的證書做了歸類和分析,發(fā)現(xiàn)作為廣播電視編導專業(yè)的畢業(yè)生,65個證書中除了一張廣電編輯記者資格證之外,其他證書都與該專業(yè)挨不著邊?梢栽O想一下,孫同學若憑著這65個證書去電視臺找工作,只能說是達到基本條件。如今,電視臺更看重的是你能不能剪得一手好片,能不能做出一個有創(chuàng)意的文案,即還是實打實的硬本事,而不是一紙證書。證書固然是個人能力的表現(xiàn),但如果不具有含金量或只是為了拿證而拿證,那么證書便失去了本身的價值,更無法反映出學生的真實水平。大學生找工作自然要憑能力說話,無論是“985”名校還是普通學校,能力不是靠多少證書體現(xiàn)出來的。若真有絕活,即使身無一證也能走遍天下。
令人擔憂的是,在如今的大學,像孫同學這樣的人不少——為了一個崗位,人人都成為埋頭“考證族”。這當然不是孫同學的個人問題,而是我國大學教育的集體困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的大學教育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一些大學生入學沒多久,很快摸清所謂的“生存法則”,要么拼命考托福和雅思,要么加入團委和學生會,要么考各種證書,為贏得未來而不斷充值加分。在實用主義大行其道之時,上大學的真正意義卻被遺忘。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之下,大學生往往只滿足于獲得一個工作,并因此一味地順應社會和市場,而失去真正自主創(chuàng)新的能力?墒,世界那么大,活法有很多種,大學生們如果個個都只顧低頭趕路,鮮有人仰望星空,我們的高等教育很難說得上成功。
美國芝加哥大學原校長赫欽斯早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就發(fā)出忠告,批評當時充滿了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唯市場取向的美國大學。他認為,大學如果日益成為職業(yè)培訓所,就將喪失大學之道,成為亂七八糟的大雜燴。將近一個世紀過去,赫氏的忠告放在如今的中國大學也是恰如其分——大學不應成為職業(yè)培訓所,大學生也不應該成為汲汲于考證來證明自己的埋頭一族,而應成為自己的主人,憑借對知識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為人類社會發(fā)展建功立業(yè),這才是大學培養(yǎng)人才的最終目標,也是大學生最該牢記于心的座右銘。
【大學生考證:埋頭考證遮蔽了上大學的意義】相關文章:
埋頭考證遮蔽了上大學的意義09-20
大學生考證的意義05-26
大學生考證:因為考證而考證08-26
大學生考證:考證亂象即將終結09-03
大學生不能為了考證而考證09-21
大學生考證:CMA成考證熱潮08-11
大學生考證熱:被迫考證的“叛逆學生”09-28
大學生考證:"考證族"與"光證族"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