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17高考歷史考點訓練: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經濟的發(fā)展是政治和文化發(fā)展的基礎,為加深大家對知識點的理解,以下是百分網小編搜索整理的一份關于2017高考歷史考點訓練: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供參考練習,歡迎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xù)關注我們應屆畢業(yè)生考試網!
一、選擇題
1.(2015南京、鹽城二模)漢武帝時實行“鹽鐵官營”,設置專門機構壟斷食鹽經營。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鹽運銷體制,賦予一些商人食鹽營銷的壟斷權,國家只對鹽商進行管理和征稅。這一變化表明( )
A.政府放棄鹽業(yè)專賣制度
B.民營商業(yè)遭到政府打擊
C.抑商政策執(zhí)行有所松動
D.富商大賈勢力受到抑制
解析:C 由材料內容可知,政府賦予商人的依然是食鹽營銷的壟斷權,實質上其仍然是實行鹽業(yè)的專賣制度,故A項錯誤;此材料主要講述由西漢時期的專賣制度到清朝時期的專賣的變化,其主要意圖不在于說明民營商業(yè)的發(fā)展情況,故B項錯誤;由西漢時期完全由政府壟斷經營到清朝時期政府給予經營者發(fā)放許可證的變化,體現(xiàn)了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動,故C項正確;西漢時期漢武帝采取的措施起到了抑制富商大賈勢力的作用,但清政府的舉措勢必會使商人尤其是鹽商的勢力膨脹,故D項錯誤。
2.(2015江西五校聯(lián)考)現(xiàn)代的考古在秦、魏等國故地出土了許多生鐵鑄造的農具。1950~1951年河南輝縣發(fā)掘了5座大型魏墓,1號墓出土鐵器65件,其中農具占58件,包括?、鋤、鏟、鐮、犁鏵等一整套鐵農具。材料說明戰(zhàn)國時期( )
A.中原地區(qū)開始進入鐵器時代
B.鐵制農具最早出現(xiàn)于河南輝縣
C.戰(zhàn)國時期隨葬品以鐵器為主
D.成套鐵農具有利于農業(yè)精耕細作
解析:D 中原地區(qū)開始進入鐵器時代是在春秋時期,故A項錯誤;題干中只是表述河南輝縣魏墓出土了一整套鐵農具,不能就此得出鐵制農具最早出現(xiàn)于河南輝縣,故B項錯誤;題干中只提到出土的鐵器,沒有涉及其他隨葬品,故C項錯誤;題干中的“一整套鐵農具”大大提高了農業(yè)的生產效率,有利于農業(yè)精耕細作,故D項正確。
3.(2016邢臺摸底)蘇軾說:“民庶之家,置莊田,招佃農,本望租課,非行仁義,然猶至水旱之歲,必須放免欠負、貸借種糧者,其心誠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碧K軾的這段話反映出的主要問題是( )
A.宋代時期土地兼并現(xiàn)象日益嚴重
B.宋代地主具有開展民間賑濟的社會責任感
C.宋代佃戶租種土地有較大的選擇權和自由度
D.從宋代開始農村出現(xiàn)以租佃關系進行土地經營
解析:C 材料反映出宋代地主與佃戶之間租佃關系的變化,與土地兼并無關,故A項錯誤;地主“本望租課,非行仁義”,沒有體現(xiàn)出宋代地主開展民間賑濟的社會責任感,故B項錯誤;地主“其心誠恐客散而田荒”,因此“必須放免欠負、貸借種糧”,側面反映出佃戶租種土地有較大的選擇權和自由度,故C項正確;從材料無法推測宋代以前是否以租佃關系進行土地經營,且以租佃關系進行土地經營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已出現(xiàn),故D項錯誤。
4.(2016山東聯(lián)考)下圖是《中國古代社會家庭關系示意圖》。形成和維護圖中社會家庭關系特征的根本因素是( )
A.皇權專制 B.等級觀念
C.自然經濟 D.社會習俗
解析:C 圖示信息與皇權專制沒有關系,故A項錯誤;無論是“男尊女卑”“夫為妻綱”的等級觀念,還是“男主外,女主內”“夫唱婦隨”的社會習俗,都是建立在以“男耕女織”等為特點的自然經濟的基礎之上,故C項正確,B、D兩項錯誤。
5.(2016洛陽質檢)讀圖,圖片記載的是一份關于鹽井開采的鹽業(yè)契約。由此可知當時( )
A.鹽業(yè)專營制度已被徹底打破
B.資本主義萌芽得到迅速發(fā)展
C.出現(xiàn)了部分近代經濟的特征
D.官營企業(yè)主動吸納民間資本
解析:C 依據材料中“1779年”可知是清朝,此時依然實行鹽業(yè)專營制度,且僅僅從一張合同不能說明鹽業(yè)專營制度已被徹底打破,故A項錯誤;鹽業(yè)契約里沒有體現(xiàn)雇傭關系,故B項錯誤;鹽井開采的鹽業(yè)契約體現(xiàn)了近代合同的某些特征,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官營企業(yè)的問題,故D項錯誤。
6.(2016廈門質檢)明正德《松江府志》記載:松江“俗務紡織,不止鄉(xiāng)落,雖城中亦然,里媼晨抱紗入市,易木棉以歸。明旦復抱紗以出,無頃刻閑。織者率日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田家收獲,輸官償息外,未卒歲,室廬已空,其衣食全賴此!辈牧戏从沉( )
A.私營手工業(yè)所占地位 B.小農經濟走向衰落
C.家庭手工業(yè)面向市場 D.出現(xiàn)資本主義萌芽
解析:C 材料所述“田家收獲,輸官償息外,未卒歲,室廬已空,其衣食全賴此”表明是和農業(yè)結合的家庭手工業(yè),而不是私營手工業(yè),故A項錯誤;材料主題圍繞家庭手工業(yè)展開,沒有反映小農經濟的衰落,故B項錯誤;“里媼晨抱紗入市,易木棉以歸。明旦復抱紗以出,無頃刻閑”反映了家庭手工業(yè)產品進入市場的情況,故C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手工工場或雇傭關系的信息,故D項錯誤。
7.下圖是唐朝都城長安的東市圖。從中可以得出( )
A.東市的商業(yè)店鋪不如西市多
B.東市以漢族商人為主、西市以西域商人為主
C.唐政府直接管理東市的交易
D.邸店與飛錢的出現(xiàn),推動了商品交易活動
解析:C 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東市的商業(yè)店鋪不如西市多,故A項錯誤;材料沒有說明經營店鋪的商人的民族,故B項錯誤;在材料中有“常平倉”“市署”“平準署”說明政府直接管理市場,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出現(xiàn)“飛錢”,不能得出它推動商品交易活動,故D項錯誤。
8.(2015福州二模)漢代長安東西兩市規(guī)模比后世更大,商賈多居住于市內,唐朝的市逐步變成單純的營業(yè)區(qū),商賈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區(qū)了。這主要說明了( )
A.漢唐實行嚴格的坊市分離制度
B.坊市制度的內涵具有時代特色
C.從漢到唐的抑商政策有所松動
D.商業(yè)活動開始突破時空的限制
解析:B 漢代“商賈多居住于市內”,不是嚴格的坊市分離,故A項錯誤;漢代“商賈多居住于市內”,唐朝“商賈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區(qū)”,雖有不同,但都是坊市制度,故B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抑商政策有所松動,故C項錯誤;唐代仍是“坊市制度”,沒有“突破時空的限制”,故D項錯誤。
9.(2016昆明摸底)史載:“(16世紀末)每歲浙、直、湖、湘客人腰纏過梅嶺者數(shù)十萬,皆置貨鐵而北。近年惠、潮(今廣東惠州、潮州)鐵罄,告開龍門鐵山,迄未準行,客商艱于得鐵,多懷空銀回家。”材料反映當時( )
A.商業(yè)通訊渠道不暢 B.資本主義萌芽有所發(fā)展
C.長途販運盛極而衰 D.海禁政策阻礙商品流通
解析:A 材料反映出由于廣東作為鐵的生產地區(qū)無法供貨,客商卻不知情,依然從全國各地來此,導致空費往返巨資,故A項正確;材料信息未涉及雇傭關系,不能說明資本主義萌芽有所發(fā)展,故B項錯誤;C項與題干材料意思不符,排除;海禁政策禁止人民與海外貿易,并未涉及國內貿易,故D項錯誤。
10.(2016貴陽模擬)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寫到:“中國幅員是那么廣大,居民是那么多,氣候是各種各樣,因此各地方有各種各樣的產物……所以單單這個廣大國內市場,就夠支持很大的制造業(yè),并且允許很可觀的分工程度!僭O能在國內市場之外,再加上世界其他各地的國外市場,那么更廣大的國外貿易,必能大大增加中國制造品,大大改進其制造業(yè)的生產力!100多年后嚴復折服于這些關于中國的論述,是因為亞當·斯密( )
A.指出當時中國工商業(yè)發(fā)展受到嚴重阻礙
B.建議西方列強盡快打開中國市場
C.羨慕中國發(fā)展資本主義工商業(yè)條件優(yōu)越
D.盛贊康乾時期中國經濟的高度繁榮
解析:A 亞當·斯密“假設能在國內市場之外,再加上世界其他各地的國外市場……必能……”一句,指出中國工商業(yè)單靠國內市場是不夠的,海外市場由于海禁政策而受到阻礙,故A項正確;亞當·斯密并未建議列強打開中國市場,而是建議中國開拓國外市場,故B項錯誤;材料指出中國工商業(yè)發(fā)展的優(yōu)點的同時,也指出其不足,并沒有“羨慕”“盛贊”之意,故C、D兩項錯誤。
11.(2015鄭州二模)根據張履祥《補農書》中所載資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區(qū)農村家庭的投資結構如下圖所示:
這反映出此時江南的農業(yè)( )
A.經營更趨市場化 B.減少犁耕依賴
C.生產日趨專業(yè)化 D.注重精耕細作
解析:D 材料只是講到農村家庭投資在哪些項目上,沒有講是否和市場有聯(lián)系,并且“更趨”應該是和之前相比,但題目沒有對照物,故A項錯誤;明末農村依然是鐵犁牛耕,并未減少對犁的依賴,故B項錯誤;材料反映不出“專業(yè)化”,故C項錯誤;材料說明農村家庭主要投資在播種、灌溉、肥料等多個環(huán)節(jié),高投入追求高產出,是精耕細作的特點,故D項正確。
二、非選擇題
12.(2015撫順模擬)“史實”“史論”“史識”是構成史學的三要素,在歷史學習中經常運用。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著名歷史學家漆俠先生曾指出:“在兩宋統(tǒng)治的三百年中,我國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居于世界的最前列,是當時最為先進、最為文明的國家。”歷史教授楊渭生先生也認為:“兩宋近三百二十年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內是座頂峰,在世界古代史上亦占領先地位!笔澜缰洕穼W家貢德弗蘭克也認為:“11世紀和12世紀的宋代,中國無疑是世界上經濟最先進的地區(qū)。自11世紀和12世紀的宋代以來,中國的經濟在工業(yè)化、商業(yè)化、貨幣化和城市化方面遠遠超過世界其他地方!
材料二 法國著名漢學家謝和耐曾說:“在社會生活、藝術、娛樂、制度、工藝技術諸領域,中國(宋朝)無疑是當時最先進的國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僅僅看作蠻夷之邦!比毡舅问穼W家宮崎市定認定:“宋代是中國歷史上最具魅力的時代,中國文明在開始時期比西亞落后得多,但是以后這種局面逐漸被扭轉。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亞而居于世界最前列。然而由于宋代文明的刺激,歐洲文明向前發(fā)展了!彼纬奈拿魃钌畹挠绊懥耸澜。
請運用“史實”“史論”“史識”三個要素對“宋代時的中國”的相關內容進行分析解答。(12分)
(要求:依據材料所給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答出“史實”“史論”“史識”三部分,結合材料,緊扣主題)
解析:本題要求按照史實、史論、史識三個要素進行解答,這里的難度在于理解史實、史論、史識的含義。史實比較好理解,史論是指歷史結論,史識則是指升華到價值觀的認識。兩則材料都充分肯定宋代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這就決定了答案的內容,必須選擇宋代的“成就”,而不是問題或者局限。
答案:史實:在工業(yè)化上,制瓷業(yè)發(fā)展,出現(xiàn)定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五大名窯;紡織業(yè)發(fā)展,棉紡織技術推廣到閩粵等地區(qū)。在商業(yè)化上,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形成了繁榮的商業(yè)街;草市已經具備比較完備的飲食服務設施;海外商運發(fā)展迅速,海外貿易稅成為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在貨幣化上,北宋出現(xiàn)了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紙幣——交子。在城市化上,出現(xiàn)了汴京等商業(yè)大都會。(6分)
史論:11世紀和12世紀的宋代,中國無疑是世界上經濟最先進的地區(qū)或中國(宋朝)無疑是當時最先進的國家等。(3分)
史識:根據宋代發(fā)展的狀況我們可以說宋代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地區(qū),對于中國古代社會發(fā)展、對于歐洲發(fā)展和世界的發(fā)展起到了促進作用。(3分)
13.(2016大同月考)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古代中國取得了農耕文明的輝煌。隨著時代的進步,固守本源,造成中國經濟落后。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生產技術和社會組織方式發(fā)生了重大變革,而使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及相關的文化價值體系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即文明轉型。兩千多年前,中國經過春秋戰(zhàn)國五百年的混亂,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轉型。即“鐵制農具+小農經濟+君主官僚體制+儒道法意識形態(tài)”的中國傳統(tǒng)文明終于成型。
材料二 有學者提出,大體而言,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到隋唐時期幾乎是純粹的自然經濟;自宋元時期,一種新型經濟的發(fā)展實際上已經在自然經濟的“死水”中泛起了“微瀾”;到了明清時期,在我國江南地區(qū)又出現(xiàn)了一種與自然經濟完全相悖的新經濟的萌芽。
材料三 被譽為“現(xiàn)代市場經濟理論之父”的英國學者亞當·斯密,最早提出了中國的“停滯性”問題:“中國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就是說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細,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勞的國家。然而,許久以來,它似乎就處于停滯狀態(tài)了!
請回答:
(2)材料二中,宋元時期的“新型經濟”指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其泛起“微瀾”的表現(xiàn)。(7分)
(3)試以明清時期的史實論證亞當·斯密關于中國經濟“停滯性”這一觀點的合理性。(6分)
解析:第(1)問,結合材料一中的“鐵制農具+小農經濟+君主官僚體制+儒道法意識形態(tài)”,分別從經濟方面、政治方面和思想方面回答。 第(2)問,第一小問結合材料二中的“在自然經濟的‘死水’中泛起了‘微瀾’”,結合教材中關于宋朝市的變化和城市的發(fā)展,可以得出指的是商品經濟;第二小問結合宋朝經濟發(fā)展的表現(xiàn)如城市經濟功能增強,城市經濟繁榮,“市”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城郊和鄉(xiāng)村間允許置市貿易,出現(xiàn)了最早的紙幣“交子”,海外貿易發(fā)展迅速,外貿港口走向繁榮等作答。第(3)問,結合明清時期經濟上出現(xiàn)了新的因素即資本主義萌芽,政治上君主專制加強,對內經濟上仍然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對外推行“海禁”政策,然后闡述重農抑商、“海禁”政策的消極影響。
答案:(1)方面:實現(xiàn)了從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轉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成為主要生產方式;完成了從分封制向中央集權的統(tǒng)一國家的轉變,郡縣制成為我國古代的基本地方行政制度;儒道法思想孕育著道德、哲學、變革思想,形成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基準。(12分)
(2)經濟:指商品經濟。(3分)
表現(xiàn):城市經濟功能增強;城市經濟繁榮,“市”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城郊和鄉(xiāng)村間允許置市貿易;出現(xiàn)了最早的紙幣“交子”;海外貿易發(fā)展迅速,外貿港口走向繁榮。(答出任意四點即可得4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得分,但總分不得超過4分)
(3)論證:明清時期雖然農耕經濟高度發(fā)展,并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萌芽,但這種新的經濟因素只在局部發(fā)達的一些生產部門存在;明清統(tǒng)治者采取重農抑商政策,對外實行“海禁”,輕視技術等政策使中國日漸脫離世界發(fā)展大勢,經濟沒有突破原有經濟模式陷于停滯狀態(tài)。(6分)
【高考歷史考點訓練: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相關文章:
2017高考歷史考點訓練:商業(yè)的發(fā)展04-30
2023高考歷史考點訓練: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06-26
細胞的基本結構07-06
基金從業(yè)資格考點:股權投資基金的基本運作模式及特點06-16
《建筑結構與設備》考點之各種類型住宅特點06-09
2017年高考英語考點專項訓練:副詞07-10
2017年高考英語考點專項訓練:代詞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