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科學《肥沃的土壤》教案(精選10篇)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科學《肥沃的土壤》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科學《肥沃的土壤》教案 1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腐殖質,知道腐殖質的多少影響土壤的肥力
2、知道一些小動物和微生物在成肥過程中的作用
3、會做腐殖質形成的實驗
過程與方法:
遵照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引導學生認識腐殖質及其產生的原因,促使學生更加深入地認識土壤。
情感價值:
通過對土壤的進一步了解,認識土壤對人、植物和動物的重要性,從而主動地去保護土壤。
教學重點:
腐殖質的形成過程以及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教學難點:
較長的實驗過程能否堅持觀察
教學方法:
以講解、圖片及實驗為主要手段,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本質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1、提問:課本8頁第一幅圖中,為什么上黑下淺?
2、學生討論
3、談話:今天我們一起來做一回偵探柯南,查一查土壤里能長出各種各樣植物的原因。
二、學習新課,研究土壤
(一)探索土壤肥沃的'秘密
1、學生觀察、比較表層土和下層土
學生觀察提前準備好的兩種土壤,比較它們的不同,從而得出結論(土壤的顏色與腐殖質的多少有關)
2、講解:表層土的養(yǎng)分來自腐爛的動植物的遺體,它們被稱為腐殖質。腐殖質是植物生長的必需肥料。腐殖質越多,土壤越肥沃。
由于動植物生活、生長、生存的主要區(qū)域是在地表的表層土上,死后的遺體也腐爛在表層土中,所以腐殖質主要集中在表層土中。
表層土壤中植物生長所需的養(yǎng)分很豐富,下層土能提供的養(yǎng)分就少多了,隨著土壤深度增加,巖石逐漸增多,巖床位于土壤和碎石之下的最底層。
。ǘ┎⒉皇撬械耐寥蓝挤饰
1、觀察課本9頁下面的三幅圖片并閱讀圖左的文字
學生閱讀圖片及文字,了解到并不是所有的地方的土壤都一樣,知道由于地理天氣或人類活動的原因,導致土壤有肥沃的,也有貧瘠的
2、右邊的圖是人類改造貧瘠土壤的一些方法
。ㄈ┝私馔寥乐猩畹男游
1、觀察課本11頁上圖
2、講解:教師講解這幅圖片中蚯蚓在做什么,及制作方法、養(yǎng)殖方法
三、鞏固—做一個肥料袋
1、談話:枯死的植物到底到哪里去了?你們愿意親手做個實驗來驗證一下嗎?
學生觀察肥料袋的制作圖及步驟,討論如何設計實驗。
2、教師講解注意事項
3、學生動手制作肥料袋,教師巡視指導
4、整理桌面,清理桌上殘留物,填寫觀察和制作記錄。
四、布置作業(yè)
談話:我們從現(xiàn)在開始,每天都要介入這個實驗的管理、觀察和記錄,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會面臨哪些困難?應該怎樣來解決?
五、課后記
小學科學《肥沃的土壤》教案 2
【教材分析】
本課是蘇教版小學科學教材三年級上第二單元《研究土壤》的第3課。對植物而言,腐殖質是它們的主要營養(yǎng)。對學生而言,腐殖質如何形成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本課遵照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引導學生認識腐殖質及其產生的原因,促使學生更加深入地認識土壤。
【學情分析】
在學習這一課之前,學生已經了解了土壤的常見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長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雜物,蚯蚓生活在土壤里等等。土壤里面能夠長出的植物,在他們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從泥土里長出來的。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組成物質——腐殖質,就成為本課的重要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腐殖質,知道腐殖質的多少影響土壤的肥力。
2.知道土壤貧瘠的原因和一些改良的方法。
3.知道土壤動物在增加土壤的肥力過程中起到的作用。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夠制作肥料袋。
2.能夠堅持長期觀察,并了解腐殖質的形成過程。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通過長期觀察,培養(yǎng)學生認真負責的探究態(tài)度。
2.意識到土壤和生命密切相關,愿意親近土壤,形成環(huán)保意識。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1.知道土壤的肥力對植物和人類生活的影響,形成保護土壤的意識。
2.會利用廚余垃圾制作肥料袋,改良土壤肥力。
【教學重難點】重點:了解腐殖質的形成過程及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難點:制作肥料袋并連續(xù)5星期觀察腐殖質的形成過程。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課件、視頻等。
學生準備:小鏟子、塑料袋、易腐爛的菜葉果皮、灑水壺等。
【教學過程】
一、了解土壤
1.創(chuàng)設情境:我們每天坐在明亮寬敞的教室里面上課,放學回家就可以享受香噴噴的飯菜,有時還有美味的零食點心。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對于一些小朋友來說卻很遙遠。在我國西部貧困山區(qū),有些小孩子連溫飽問題都還沒有解決。
2.出示西部兒童圖片:為什么西部大山里的孩子連飯都吃不飽呢?(土壤貧瘠)
3.出示西部大山和東部良田圖片:你發(fā)現(xiàn)土壤對植物有什么影響了嗎?
4.引出課題:是啊,肥沃土壤里的植物長勢良好,糧食產量自然高,而貧瘠的土壤植物枯黃,很難茁壯成長。既然我們找到了原因,那我們今天就來幫當?shù)氐霓r民伯伯研究一下如何增加土壤肥力,提高糧食產量,我們一起來研究《肥沃的土壤》。
二、了解腐殖質
1.過渡:在我們校園里有沒有肥沃的土壤?
2.采集土壤:待會兒我們去校園里采集一些肥沃的土壤并帶回教室進行觀察。
3.注意事項:在室外活動的時候有沒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偎娜诵〗M為單位,不掉隊,不傷害任何物體。
、谶x擇合適的地點,不挑揀里面的東西,采集原始的土壤。
、圩屑氂^察落葉下面的土壤是什么顏色的,再嘗試挖的深一些,看看會有什么發(fā)現(xiàn)。
、苡浀冒芽犹詈,恢復原樣。
4.室外活動:采集肥沃的土壤。
5.分析肥沃的土壤:看看在肥沃的土壤里,都有什么東西?(肥沃的土壤里有很多動植物的遺體,還有蚯蚓和很多小蟲子。)6.了解土壤中的小動物。
7.出示教材圖片:土壤中生活著許多小動物,它們?yōu)楦迟|的形成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通過在土壤中打洞,幫助土壤通氣;
通過吞食和排泄,增加土壤的肥力;
通過身體的活動,促進各種營養(yǎng)物質與土壤顆粒的混合……它們是植物生長的好幫手。
8.過渡:其實這些土壤中的小動物不僅僅在活著的時候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它們在生命結束后依舊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請你再仔細觀察一下,動植物遺體落到土壤中會發(fā)生什么變化?(腐爛變黑)
9.了解腐殖質:腐爛的動植物遺體被稱為腐殖質。腐殖質是供植物生長的肥料。腐殖質越多,土壤越肥沃。
三、了解土壤的分層
1.過渡:我們已經知道了肥沃的土壤的秘密在于腐殖質,剛剛去百果園采集土壤的時候,有沒有小組挖的很深的?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
2.出示土壤分層圖:你看到了什么?(在表層土壤中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養(yǎng)分很豐富,下層土壤能提供給植物的養(yǎng)分就少多了。隨著土壤深度增加,巖石逐漸增多。)
3.引發(fā)思考:為什么表層土壤中腐殖質比較多呢?
4.小結:由于動植物生活、生長、生存的主要區(qū)域是在地表的表層土上,死后的遺體也腐爛在表層土中,所以腐殖質主要集中在表層土中。
四、了解增加肥力的方法
1.回歸初始問題:可惜并不是所有的表層土都是肥沃的。西部山區(qū)的表層土就因經常受雨水的沖刷而流失,所有山上的土壤都比較貧瘠。你能不能幫當?shù)氐霓r民伯伯想想,怎么給貧瘠的土壤增肥呢?
2.交流討論:
、俜N植綠肥,覆蓋農田:像農田那邊堆了好多落葉,這些落葉也是用來漚肥的。當綠肥翻入土壤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不斷分解形成腐殖質,從而使土壤疏松、透氣、保水保肥力強,有利于作物的生長。
、谑┺r家肥:在農村生活過的同學會知道,家里會養(yǎng)羊、養(yǎng)豬等,它們的糞便可以用來漚肥,增加土壤的肥力。
③收集落葉和果蔬垃圾做堆肥:落葉和生活中的果蔬等廚余垃圾收集起來不僅環(huán)保,還可以做堆肥改良土壤的肥力。
五、實踐活動:做一個肥料袋
1.過渡:大家?guī)椭鞑可絽^(qū)的孩子們想了這么多好辦法,真是太厲害了。老師這里還有一個問題,請大家來幫忙看一看。
2.出示小蔥圖片:這里有一盆小蔥,可是長得不太好,怎樣給小蔥增加營養(yǎng)呢?
3.我們自己也可以幫植物增加營養(yǎng):做一個肥料袋。
4.制作步驟:
。1)在裝有土壤的透明塑料袋里放入果皮、菜葉等。
(2)往袋中均勻地灑一點水。
。3)封緊袋口,翻動幾下。
。4)把肥料袋放在陰暗的地方。
。5)經常翻動,每隔幾天要進行觀察記錄:看看放入土壤中的菜葉等有什么變化,還要觀察土壤的顏色、松軟程度等有什么變化。
【板書設計】
小學科學《肥沃的土壤》教案 3
一、課程標準:
1.知道不同的問題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2.能傾聽和尊重其它同學的不同觀點和評議。
3.能設計不用土壤對植物生長影響的實驗。
4.尊重證據(jù)。
5.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二、教學目的:
。ㄒ唬┻^程與方法:能夠制作肥料袋,會做腐殖質形成的實驗。能夠把自己觀察到的現(xiàn)象用圖畫或文字的方法記錄下來。
(二)科學知識:知道死了的動植物遺體會變成土壤的一部分。能夠認識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過程中起到了促進作用。知道什么是腐殖質。
。ㄈ┣楦袘B(tài)度與價值觀:能夠堅持長期觀察,有持久性。意識到土壤和動植物之間存在密切聯(lián)系。
三、學習成果:
預計學生能夠:
1.觀察不同肥力的土壤
2.探究蚯蚓對改善土壤的作用
3.了解表層土是怎樣形成的4.討論動植物在土壤里變成了什么
5.制作肥料帶
四、學習成果評價
(一)概念發(fā)展
1.知道死了的動植物遺體會變成土壤的一部分。
2.能夠認識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過程中起到了促進作用。
3.知道什么是腐殖質。
(二)探究能力:
1.知道不同的問題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2.能夠制作肥料帶,會做腐殖質形成的實驗。
3.能夠把自己觀察到的現(xiàn)象用圖畫或文字的方法記錄下來。
五、教學材料:
小鏟、塑料袋、吸管、土壤、果皮、蔬菜六、教學步驟:教學步驟互動性質師生互動的目的教學反饋集中話題植物喜歡在什么樣的土壤中生長知道嗎?什么是肥沃的土壤呢?今天一起來研究板書課題激發(fā)興趣明確研究內容探索和調查通過觀察不同地方的土壤,你會發(fā)現(xiàn)什么?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引導猜測:動植物對土壤肥力是否產生影響?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肥沃的表土層的形成過程是什么樣的呢?教師出示樹上的圖并用投影儀打出來。組織學生討論、匯報。
教師小結形成過程。你們想親自看看表土層的.形成過程嗎?我們可以怎么做?解釋:腐殖質討論肥料袋的制作方法。有同學想把動物放在里面,估計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引導發(fā)現(xiàn)土壤有肥沃和不肥沃的差異親手實驗,了解腐殖質的形成過程,建立腐殖質的概念。
你們想用什么動物?為什么?應該如何觀察?認識蚯蚓對土壤的改良作用。回顧和解釋提制作肥料袋的要求:能長期觀察并記錄。養(yǎng)成長期觀察的好習慣。
小學科學《肥沃的土壤》教案 4
教學目標:
1、知道什么是腐殖質,知道腐殖質的多少影響土壤的肥力。
2、知道一些小動物和微生物在成肥過程中的作用。
3、知道土壤貧瘠的原因和一些改良方法。
4、會做腐殖質形成的實驗
教學目標設計依據(jù):
。1)內容分析:
本課通過組織學生觀察、討論,知道死了的動植物會變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質是由腐爛的動植物遺體變成的,由此建立腐殖質的概念。同時,知道在這一變化過程中蚯蚓等動物的作用,確立土壤和生命密切相關的意識。讓學生親歷成肥的全過程,又是培養(yǎng)學生恒心和毅力的大好時機,從而達到“堅持長期持久觀察,在科學學習中克服困難,善始善終,關愛生命”的目標。
。2)學生分析:
在學習這一課之前,學生已經了解了土壤的常見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長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雜物,蚯蚓生長在土壤里等等。土壤里面能夠長出各種各樣的植物,在孩子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從泥土里長出來的。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組成物質——腐殖質,就成為本課的重要教學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探索土壤。
談話:
關于土壤,大家有什么感興趣的問題?今天我們一起來做一回偵探,查一查土壤里能長出各種各樣植物的原因。
。ㄒ唬┦彝饣顒樱
帶領學生采集土層;顒樱悍职l(fā)工具,和學生一起到室外(花圃、菜地)采集土層帶回教室。
(二)室內活動:
探索枯死的植物變成了什么?觀察采集到的土層,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大家有什么想法?讓我們一起再去“考察”一下其他地方的土層吧。(教師分發(fā)其他地區(qū)的土層標本)觀察不同地方的土層,你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教師根據(jù)學生的提問,引導學生確定本課的研究內容。
討論:
我們將去干什么?要注意些什么?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觀察土壤學生討論、交流。給孩子一個空間,給孩子足夠的時間,給孩子一個自由表達的機會,就可以充分展現(xiàn)他們對問題的思索。而“頭腦風暴式”的討論,最能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從觀察中學會推理,從推理中發(fā)展邏輯思維能力,正是這一活動設計的目的。 你能根據(jù)觀察到的現(xiàn)象,推測一下,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會發(fā)生什么變化?探索動物生活對土壤肥力的影響。
談話:
在有的.小組同學挖到的土層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了一種小動物。這種動物身體細長、很軟,它沒有眼睛,在泥土里生活,下雨的時候會爬出地面,你們知道那是什么嗎?
教師出示昆蟲飼養(yǎng)盒,里面是自己幾個星期前培育的有蚯蚓開墾痕跡的土壤。
教師小結:
像這樣顏色發(fā)黑、潮濕肥沃、蚯蚓喜歡生活的土,我們稱之為含有腐殖質的腐殖土。什么是腐殖質呢?
討論:
有人說蚯蚓是“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這是為什么呢?
小結:
蚯蚓在土壤里不僅可以松土,還可以制造肥料,使其生活的環(huán)境更肥沃,利于植物的生長。所以,蚯蚓是益蟲,我們要保護蚯蚓。
講述:
其實,在土壤中還有一些動物,對土壤的肥力有較大的影響。做肥料袋。
談話:
枯死的植物到底到哪里去了?蚯蚓對土壤有什么影響?你們愿意親手做個實驗來驗證一下嗎?討論如何設計實驗。(給學生充分的討論時間,教師啟發(fā)對比實驗的做法)教師巡視,適當?shù)亟o以必要的指導。
教師提示:
把塑料袋的口封好。填好標簽。
本實驗需要三個學生思考學生觀察,并說說看到了什么學生討論學生討論學生動手制作肥料袋。同桌為一對比小組,依據(jù)討論結果做肥料袋。整理桌面,清理桌上殘留物,填寫觀察和制作記錄。動物對土壤的形成、發(fā)育、物質循環(huán)、肥力演變等有較大影響。因而引導學生認識并了解土壤動物,可以進一步強化學生對益蟲的保護意識,連接人與動物之間的感情。這一過程可以讓學生親眼看到腐殖質的形成過程,從而驗證假設。因此在動手前要給學生留出思考討論的時間,讓學生在頭腦中先做一回“實驗”。在學生討論和思考的同時,教師加以適時地引導,使學生了解設計對比實驗的方法。
延伸活動:
管理肥料袋星期的觀察,每周觀察一次,記錄觀察結果。每次觀察時,要上下翻動土壤。實驗結束后,把蚯蚓放回到它的生活環(huán)境中去。談話:我們從現(xiàn)在開始,每天都要介入這個實驗的管理、觀察和記錄,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會面臨哪些困難?應該怎樣來解決?思考回答科學不僅是知識,還是一種方法,一種精神,F(xiàn)代科學教育非常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通過對肥料袋管理過程中會面臨困難及解決方法的討論,可以使學生從中逐漸領悟到科學精神并將其進行內化,培養(yǎng)學生探究的恒心和毅力。
板書設計:
肥沃的土壤
小學科學《肥沃的土壤》教案 5
教學目的:
(一)科學探究目標:
1、會做土壤鑒別類型的實驗。
2、能夠開展小調查活動,了解本地土壤類型。
3、能夠做不同的植物適合生長在不同土壤里的實驗。
(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關注家鄉(xiāng)、了解家鄉(xiāng)、熱愛家鄉(xiāng)。
2、樂于用所學科學知識、技能嘗試解決實際問題。
。ㄈ┛茖W知識目標:
1、知道土壤的一般分類標準。
2、理解不同的植物適合生長在不同的土壤里。
教學重點:
1、知道土壤的一般分類標準。
2、引起對家鄉(xiāng)的關注。
3、通過中長期觀察培養(yǎng)學生的堅持性。
教學難點:
能夠做不同的植物適合生長在不同土壤里的實驗、
教學準備:
上節(jié)課所采土壤、筆、記錄紙、種子、花盆、不同類型的土壤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導入
通過你們的觀察,所有的土壤都相同嗎?
教學新課
。ㄒ唬 認識土壤的類型
1、土壤的類型是根據(jù)砂和黏土的含量來劃分的。
2、開書 21 頁自行了解。
(二)鑒別土壤
1、討論:你有什么辦法知道土壤中砂和黏土的含量?
2、學生匯報。
3、教師補充“手捏法”。
4、學生分組對上節(jié)課采來的土壤進行鑒別。
5、學生填寫實驗記錄。 拓展延伸 小調查
1、了解本地的土壤類型。
2、了解本地的.土壤適合種哪些植物。 第二課時
教學導入 大家的小調查進行得如何?
教學新課
。ㄒ唬┛茖W調查討論會
1、誰來說說你是怎樣進行調查的,有什么結果?
2、學生匯報,同學之間相互交流。
3、教師宣布調查結論。
。ǘ┭芯坎煌闹参锷钤诓煌耐寥览
1、了解仙人球、花生適合生長在什么類型的土壤里。
2、 猜一猜, 同一種植物生長在不同類型的土壤里會對植物的生長有什么 影響嗎?
3、教會學生用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 (對比實驗)
4、學生動手實驗。
5、 囑咐學生做一個有科學精神的有心人, 堅持給豆子澆水、 記得每天察。 拓展活動
1、學生自己閱讀了解無土栽培技術的知識。
2、教師補充說明相關知識。
板書設計:
土壤的種類 砂質土:含砂較多。顆粒大,滲水快,保水性差,透氣性好 黏質土:含黏土較多。顆粒小,滲水慢,保水性好,透氣性差 壤土:含砂和黏土的量差不多。顆粒居中,滲水居中,保水性居中,透氣 性居中
教學后記:
小學科學《肥沃的土壤》教案 6
教學目標:
1、知道土壤為人類所作的貢獻;了解我國的土壤資源;知道人類的許多行為是破壞土壤的;知道垃圾等對土壤的危害。
2、意識到土壤的重要,能夠感激土壤;能夠在自己的行動上為保護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3、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環(huán)境意識。
教學準備:
1、有關土壤的'資料,記錄表格。
2、收集自己進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資料和卡片。
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今天我們來學習土壤和我們的關系。(板書課題)
。ǘ┳灾鲗W習
。、了解土壤為人們做了什么
。1)小組交流:你認為土壤能為人們提供什么?
。2)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資料,分小組交流、討論
(3)把你知道的填寫在書上。
。4)小結:土壤是植物的母親,植物又為食草動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動物又為食肉動物提供了食物。動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將
它們的尸體還原成土壤中的養(yǎng)料,土壤就這樣周而復始地為生命提供著無盡的營養(yǎng),正是有了土壤,才有這美麗可愛的世界。
。、討論人類的哪些活動破壞了土壤
(1)小組交流:你認為人類的哪些活動破壞了土壤?
(2)學生分小組交流、討論
。、討論假如地球上沒有土壤會怎么樣
(1)小組交流:你認為假如地球上沒有土壤會怎么樣?
(2)學生分小組交流、討論
4、討論我們能為保護土壤做什么
。1)小組交流:你認為我們能為保護土壤做什么?
。2)學生分小組交流、討論
。3)小結:我們小學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傳工作。
。4)指導學生自辦土壤小報,搞好宣傳工作。
(三)拓展創(chuàng)新:
引導學生寫出或畫出他們的建議,指導學生辦好土壤小報。
教學反思:
學習本課后,學生感知土壤資源的缺乏,認識了保護土壤的意義,并提出了保護土壤的想法。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小學科學《肥沃的土壤》教案 7
教學目的:
。ㄒ唬 科學探究目標:
1、學習采集土樣。
2、能夠采用不同的方法觀察土壤。
3、能夠用自己設計的方式分離土壤里的物質,并填寫實驗記錄。
(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體驗觀察土壤的樂趣。
2、意識到保護土壤要從小事做起,能將研究后的土壤及其中的動植物放回 原處。
。ㄈ┛茖W知識目標:
1、知道土壤的概念。
2、知道本地土壤的組成。
教學重點:
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
教學難點:
了解土壤的成分
教學準備:
小鐵鏟、塑料袋、標簽、 筆、記錄紙、托盤、報紙、篩子、水、燒杯、 玻璃棒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導入
提問:有誰知道土壤是什么嗎? 理解土壤的概念
教學新課
一、認識土壤
1、哪些地方有土壤呢?
2、土壤和植物、動物、人類有些什么關系呢?
二、采集土樣
1、想去看看土壤嗎?
2、教師宣布采集時的安全事項。
3、教學生做土壤標本的方法(18 頁)
4、帶工具采集土樣
三、活動總結
四、課后準備 將土壤樣本交給老師保存。
第二課時
教學導入 提問:我們采集來的'土壤,你想知道些什么?有些什么問題? 要想解決這些問題我們該怎么辦? 要靠大家認真地、仔細地觀察
教學新課
(一)觀察土壤成分
1、你已經知道土壤里有哪些東西?
2、你是用什么觀察方法發(fā)現(xiàn)的?
3、討論: 我們還可以用些什么方法觀察土壤?
4、用自己的方法觀察土壤。
5、匯報觀察結果。
。ǘ┰O計方法分離土壤
1、討論: 你怎樣把土壤中看到的物體分離開來?
2、匯報分離方法。
3、分組按照自己的方法分離土壤。
4、學生用文字或圖畫記錄自己的發(fā)現(xiàn)。
。ㄈ┙處熜〗Y (四)拓展應用
1、整理器材
2、留心觀察不同的土壤。
板書設計: 1 本地的土壤
。ㄒ唬┯^察土壤成分:土壤里有小石子、泥土、沙、腐爛物、 水等
(二)設計方法分離土壤:沉淀法、篩選法、挑揀法
教學后記:
2 土壤的種類
小學科學《肥沃的土壤》教案 8
教學目的:
。ㄒ唬┛茖W探究目標:
1、會推測土壤遭受破壞的嚴重后果。
2、能夠參與保護土壤的活動。
(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意識到保護土壤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ㄈ┛茖W知識目標: 知道保護土壤的方法。
教學重點:
意識到保護土壤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能主動參與到保護土壤的行動中去
教學難點:
能設計保護土壤的活動
教學準備:
圖片資料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我們已經知道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基礎, 但是人類卻在破壞它。
教學新課
。ㄒ唬┝私馔寥辣黄茐牡姆绞
1、出示人們破壞土壤的`圖片資料。
2、這樣做為什么破壞了土壤?
3、列舉本地土壤被破壞的情形。
4、破壞本地土壤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5、生開展討論:這樣下去我們的大地將會變成什么樣子?
。ǘ┍Wo土壤
1、開書 26 頁,討論這些做法是否正確。
2、你能想到一些什么辦法來保護土壤?
3、我們可以開展哪些活動保護土壤? ? 拓展延伸
1、角色扮演 (土壤的申訴) 、小實驗(埋垃圾)
2、校外宣傳
3、土壤改良
板書設計:
(一)了解土壤被破壞的方式
。ǘ┍Wo土壤
教學后記:
小學科學《肥沃的土壤》教案 9
一、教學目標
1、知道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和空氣、水分、有機物、無機鹽等非生命物質。
2、掌握室外土壤采樣及觀察記錄的技能,掌握溫度測量、使用試管加熱、蒸發(fā)過濾等試驗技能。
3、能通過觀察和實驗獲取證據(jù)得出探究結論。
4、體會合作學習,感受對某一事物的認識可以通過科學方法和工具逐步深化、逐步嚴謹、從定性的描述到定量的計算。
5、體驗科學測量可以通過方案的改善而逐步準確,但因為受到多種因素的局限,即使不能完全準確但依然具有科學價值。
二、教學過程
【課前實驗】土壤生物的樣本調查
1、調查指導
小組分工:
取樣員:
觀察測量員:
記錄員:
工具的使用:土壤取樣工具、放大鏡、顯微鏡、溫度計
注意事項:
1、少量取樣、仔細觀察
2、實驗結束后回復原樣
2、調查報告檢查,解答疑難,指導匯報
【環(huán)節(jié)一】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
1、選擇兩小組進行匯報展示
記錄表展示、圖文資料展示:觀察到的生物圖片及資料及遇到的問題進行分享
2、教師指導:
對應土壤環(huán)境中生物種類與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點出在肉眼觀察受到局限時需要借助觀察儀器(放大鏡、顯微鏡)。
3、總結得出:
土壤中除了能觀察到的.一些動物、植物、大型真菌外,還有一些需要借助儀器才能觀察到的細菌、真菌。
【環(huán)節(jié)二】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
【定性探究】土壤中有哪些非生命物質?
。1)建立假設:
問:
1、土壤中除了土壤生物外,還有些什么物質?
2、你有依據(jù)嗎?你有沒有這樣的生活體驗?你是如何推斷得到的?
總結:土壤中可能有空氣、水、有機物、無機鹽等物質
。ㄔO計思路:根據(jù)日常體驗和已有的知識,將感性認識進行提煉并作為提出假設的依據(jù))
。2)設計實驗方案:
問:在建立合理的假設后,我們需要設計實驗方案來驗證猜想。
分組任務:討論并設計實驗方案。
任務分工:
1、2小組討論土壤中有空氣實驗方案。
3、4小組討論土壤中有水分實驗方案。
5、6小組討論土壤中有有機物實驗方案。
7、8小組討論土壤中有無機鹽實驗方案。
(或以水和空氣為主全班討論)
任務要求:
1、選擇一塊合適的土壤并說明理由
2、寫出主要實驗步驟及注意事項
3、預期實驗現(xiàn)象及結果
4、知識補充:
有機物可燃;無機鹽不可燃,有些無機鹽能溶于水。
分組展示:要求其他組對方案進行評價
師指導預案:你們認為可行嗎?還有什么地方需要改進?這么設計想達到什么目的?在實驗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ǹ諝饨M)著重點出:選用干燥土壤的原因
。ㄋ纸M)著重點出:實驗中試管的裝配
。ㄓ袡C物組)可建議:將干燥土壤直接撒在火焰上,觀察現(xiàn)象
。o機鹽組)提醒:
1、用手體驗不溶于水的無機鹽的存在
2、取少量土壤浸出液
3、回顧過濾的操作要點
。3)分組進行實驗:老師進入小組指導,抓拍實驗現(xiàn)象及典型操作問題
(4)總結
1、回顧抓拍的實驗操作問題
2、展示現(xiàn)象照片,得出結論
【環(huán)節(jié)三】定量探究重點以空氣為例討論如何定性測量。
思考一:土壤中空氣所占的體積分數(shù)我們通過實驗的方法驗證了土壤中確實有空氣,那某一塊土壤中究竟有多少空氣你知道嗎?思考怎么測定土壤中空氣所占的體積分數(shù)。
師引導預案:我們的困惑:測定哪些量?如何測定總體積?如何測定空氣體積?
(重點)學生分享(師指導:你們認為這個方案可行嗎?還有其他方案嗎?)
方案預設:
。1)用量筒取滿土,繼續(xù)加水,容納水的體積即空氣的體積
(2)把土壤夯實,比較前后體積變化
。3)在一定量水中加一定體積土壤,水量變化即非空氣部分體積
(4)課本方案
。2)這個方案可行嗎?可能會遇到什么問題?
全班分小組實驗:
實驗反饋:
(1)實驗數(shù)據(jù)(土壤體積:空氣體積:空氣的體積分數(shù):)
。2)通過實驗你感受到什么?(引導學生認識到實驗方案及操作都會影響實驗的準確性)
思考二(備用):提供天平、坩堝、刻度尺、酒精燈等器材你有辦法測量土壤中水分所占的體積分數(shù)嗎?
。ㄔO計思路:以方案的設計和優(yōu)化為主,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測量的準確性收到多種因素制約,我們可以通過優(yōu)化方案提高準確性,及時測量具有局限性但依然具有科學價值)任務單:(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展示評價)
。1)你需要測量哪些量?
。2)測量步驟
。3)實驗的注意事項:師指導預案:土壤應該盡量搗碎。
如何控制加熱時間?你認為我們的操作能不能達到準確測量?既然不能準確測量,我們通過改善實驗操作和方案有意義嗎?
【環(huán)節(jié)四】總結這節(jié)課你學到哪些知識?關于科學觀察和測量有哪些新的感悟?
三、教學反思及重要記錄
1、要求全班同學分小組進行調查,其中兩組在校園進行。調查活動很好地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對土壤情況有了更多地了解。
2、本節(jié)課以研究非生命物質為主,根據(jù)學生和課堂的實際情況以調整以水和空氣為主,把無機鹽和有機物的學習調入第二課時。
3、課堂生成記錄:
A:學生提議:可以對土壤進行加熱,比較質量變化,得出有水分存在。學生質疑:減少的部分不一定是水分。師:與看見水珠相比哪一種證據(jù)更可靠?(此方法用于定量研究很不錯,但學生在研究是否有水分時提出有失嚴謹,抓住課堂生成體現(xiàn)嚴謹?shù)淖C據(jù)思想)
B:學生:可以用排水法測出不規(guī)則土壤的體積。學生反對:體積指的是包括空氣(空隙)的總體積,排水法只測出非空氣部分。(難點在于空氣體積的測量,用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允許學生提出多種思路,肯定多種方案的可行性,滲透理論要與實際相結合的思想、)
四、教學設計特點
課外考察和小組合作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思維層次清晰,由淺及深,由生活經驗、感性認識到定性測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實驗操作技能,感悟由現(xiàn)象到結論的科學本質,體會借助方法和儀器可以讓我們的認識逐漸深化。
五、理論依據(jù)
以學定教,關注學生學習的起點,在教學手段上注重學生思維的開放,在教學環(huán)節(jié)設置中注重合作學習。
小學科學《肥沃的土壤》教案 10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親歷活動,能夠用多種方法、多種感官,從多種角度對土壤進行觀察,從而認識土壤的一些特性。
2、通過學生的參與活動讓學生形成會進行一般科學探究的技能。
3、增強學生記錄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通過本次活動,適時對學生進行珍愛生命與環(huán)保教育。
教學重點:
能夠用多種方法、多種感官、從多種角度對土壤進行觀察。
教學難點:
收集到證據(jù)以后得出結論。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挖土壤;
分組材料:
一袋土壤、一根玻璃棒、一只昆蟲盒、一只方形盤、一張報紙、一張記錄表、一個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講述:課前,我們分小組到幾個地方去挖了土壤(板書:土壤),下面就請小朋友來說一說你挖到的土壤是什么樣子的。
2、學生匯報。
3、講述:看來,大家對土壤了解得還真不少啊!老師這兒也有一位小朋友,她去研究了土壤以后,還寫了一首小詩呢!小朋友,你們想聽嗎?好,那就送給大家吧!
4、學生欣賞小詩:
土壤是位偉大的母親,
她是孩子有的很小,很小,
有的卻很大,很大;
從小花小草到千年古樹……
從黑色螞蟻到白象、紅馬……
……
世界上億萬個生命,
在他溫暖的懷抱里長大!
5、師解“土”字!巴痢弊诌@里有兩橫,這表示土壤是一層一層的,植物把根這樣深深地扎進肥沃的表層土里,吸收里面的養(yǎng)分。
二、猜想假設
1、學生猜想我們挖來的土壤里有什么。
2、觀察:我們可以親自動手來觀察觀察土壤,觀察是我們常用的一種觀察事物的.好方法呀!
三、制定方案
提問:小朋友,你們準備用哪些方法來觀察呢?小組商量一下。制定出一個合理的方案來證明你的猜想。
四、實施方案
A、觀察的時候要仔細,如發(fā)現(xiàn)有活的東西,請小心地放入昆蟲盒內,因為它們都是有生命的,其它東西可以放在方形盤里。
B、大家一定要分工合作,并作好記錄!每一小組要把你們從土壤發(fā)現(xiàn)的屬于同一類的物體名字寫在同一個方框里。
⑤、學生觀察土壤。
五、展示交流
①、請一組派一個代表來交流。(在學生開始交流前,提醒學生要認真聽別人的發(fā)言,要學會尊重別人。對于第一個上來交流的同學要及時表揚。)把學生帶上來的記錄表進行實物投影。
學生匯報結束后問:你們?yōu)槭裁匆堰@些物體放在同一個方框里呢?(板書:植物)
這些物體為什么又要放在同一個方框里呢?(板書:動物)
這些物體又是屬于哪一類的?(板書:動、植物遺留物)
還有這些呢?(板書:雜物)
、、還有哪一組也要來向大家介紹你們的發(fā)現(xiàn)呢?你們?yōu)槭裁匆堰@些物體分成這樣四塊呢?
、、請沒有匯報的小組再進行集體交流。
對上來交流的學生要及時地進行表揚,這是對學生探究成果的肯定。因為新的標準指出,對學生的評價時機應全程化,教師要隨時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與反應,適時對學生作出鼓勵性,指導性的評價是必要的。
④、講述:大家觀察得非常投入,從土壤里發(fā)現(xiàn)了這么多的東西,有植物、有動物、有動、植物的遺留物、還有雜物,在這些東西中,哪些是土壤里本來就有的呢?是呀,土壤本來就是小動物們和植物們的家嘛。
、、講述:在土壤里,有本來就居住在里面的小動物和植物,還有一些外來的東西,是哪些東西呢?它們是怎么來的?所以,我們也把雜物叫做垃圾。我們拋給土壤媽媽的雜物可以多一些,也可以少一些呀,如果我們給土壤媽媽的雜物太多了,會怎樣呢?
、蕖⒅v述:是呀,如果我們亂拋棄廢物的話,土壤媽媽還會生病的呢?為了使土壤媽媽的身體能夠健康,我們應該為她做些什么呢?
、、總結:大家說得多好啊,土壤媽媽有了我們這些環(huán)保小衛(wèi)士,一定會很高興的,而且會越來越美麗的,這樣,我們就能和小動物們、植物們一起在土壤媽媽溫暖的懷抱里健康快樂地生活了。
六、拓展創(chuàng)新
1、今天,我們一起研究了《土壤里有什么》,通過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了土壤里有植物、有動物、有動、植物的遺留物、還有雜物,里面有許多秘密呢!這堂課,我們研究得開心嗎?老師看到大家研究得……津津有味更加開心。今天,我們研究了土壤以后,如果你也有什么感想,也可以寫成小詩或寫一段美文,同學之間在課后可以互相交流體會。關于土壤,你們是否還想知道一些其它問題呢?
2、總結:現(xiàn)在大家的頭腦里又產生了許多小問號,說明大家都是愛動腦筋的孩子,而且對我們周圍的土壤世界非常關心。其實,我們在生活中就應該帶著問題去研究事物,這樣才會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課外,你們可以去自由研究下其中的一兩個小問題,行嗎?
板書:植物、動物土壤、動、植物遺留物、雜物
教學反思:
通過學習學生知道了土壤不是單純的物質,它是由空氣、水、沙、黏土、無機鹽、腐殖質等成分構成。在探究過程中他們想知道,愛提問;尊重證據(jù);愿意合作交流。
【小學科學《肥沃的土壤》教案】相關文章:
大班科學活動植物的家園—土壤教案09-07
自然教案《土壤的保護》教案06-23
《土壤中有什么》教案范文08-02
小學科學的教案11-02
四年級科學《保護土壤》教學設計07-25
小學科學教案10-26
小學科學備課教案06-13
三年級《土壤的保護》教案08-12
小學《聲音的傳播》科學教案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