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優(yōu)秀教案精選
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掌握課文中古今異義詞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加強誦讀訓練。
教學難點 :
認識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教學中應注重通過誦讀來加深學生對文言字詞、句子的理解。可先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基本內(nèi)容,再體會領悟其語言特色和思想內(nèi)涵。
教學時間: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一、導入 課文,教給“鑰匙”。
成語“世外桃源”也許眾所周知,因為它描寫的是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爭;人人平等、人人富足、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它出自我國田園詩派創(chuàng)始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的主體本是“詩”,而“記”僅是詩的一個序言,一個注腳,原題是《桃花源詩并記》。但因為這個“記”有著生動的故事,完整的結(jié)構(gòu)和完美的表達形式,所以它不但獨立成篇,而且比“詩”流傳更為廣泛,更為人們所喜愛,于是就終于“喧賓奪主”了。
《桃花源記》描寫的桃花源是作者對黑暗現(xiàn)實的批判,是在丑的面前高舉起的一面美的鏡子!巴恋仄綍,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這些對寧靜的田園生活的描寫,實則是對丑惡黑暗現(xiàn)實社會的憎恨,“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這些又是對虛偽,狡詐、勾心斗角的殘酷現(xiàn)實的無情批判。
《桃花源記》以漁人進出桃源為線索,以時間先后為順序,從發(fā)現(xiàn)桃源到訪問桃源,再到離開桃源。第一部分,寫武陵漁人捕魚時偶然進入桃花源“緣溪行,望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的曲折情景.作者以驚人的妙筆,描繪了桃源恬靜、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在此設下了懸念:走完桃林了嗎?桃林前面又是什么地方?第二部分,寫漁人舍船而入的探險行動和隨后所見的桃源風光及農(nóng)民古樸淳真、熱情好客的生活情趣.由此產(chǎn)生對理想境界的熱烈追求,以大膽的幻想、飽滿的浪漫主義情緒歌頌了理想樂土,這是“記”中主體的核心。然而漁人辭去時又留下懸念:“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第三部分,寫漁人離開桃花源后,數(shù)人聞訊再訪而“不復得路”的種種情景。這樣一波三折,將讀者帶進了那個奇妙無比的世外桃源,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
讀《桃花源記》你會發(fā)現(xiàn)其構(gòu)思懸念疊起,虛虛實實,引人入勝; 其情節(jié)曲折回環(huán),一線貫之,層次分明;其語言用詞精到,生動可感,耐人尋味。敘寫情事,如口說家常,描繪人物,如面對朋友。想《桃花源記》,它會使你“喜→疑→驚→迷”;評《桃花源記》,你會被“記”中所表現(xiàn)的高尚的理想境界,美好的道德情操,高雅的精神文明所嘆服。這也正是作品千百年來征服人們心靈的藝術魅力。
二、閱讀“提示”,了解常識。
、偬諟Y明,名潛,字子亮,東晉著名詩人,詩歌多以表現(xiàn)田園山水、歸居之樂見長。
、谧髡呱畹某,社會動蕩,戰(zhàn)亂頻繁,生靈涂炭。陶淵明曾做過幾任小官,因不滿現(xiàn)實黑暗,辭官歸隱,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郾疚氖恰短一ㄔ丛姴⑿颉分械摹靶颉,可獨立成篇。
三、教師引領,誦讀課文。
1.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認真聽清老師的斷句、節(jié)奏,標記生詞。
落實下列字詞的讀音:儼然 豁然 阡陌 垂髫 恰然 邑人 便要還家
2.學生放聲自讀課文。
要求:1) 基本讀準斷句,注音語氣節(jié)奏。
②讀完后理出難解的字詞句。
四、檢查自讀,落實字詞。
1.請三位同學讀完全文。
教師要糾正讀音錯誤,不明顯的句讀錯誤暫時不予糾正,留待下面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2.疏通課文中重要、疑難的字詞句。
可讓學生發(fā)言提出.也可讓學生自由上講臺寫在黑板上。教師在此基礎上歸類整理。要求學生領會掌握以下加點字同的含義:
、 武陵人捕魚為業(yè):作為 為具言所聞 不足為外人道也:對,向
2) 乃不知有漢:竟 :乃大驚:竟
3)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都 兩兩狼之并驅(qū)如故:一起
4)一為具言所聞:詳細地 具答之:詳細地
5)甚異之:對……感到驚異 欲窮其林.窮盡,走到盡頭
咸來問訊:都 黃發(fā)垂髫:用特征來指代老人和小孩
復延至其家:請 處處志之:同“誌”,作標記
諧太守:到…去, 尋病終:死
6)屋舍儼然:整齊的樣子,F(xiàn)在指神情莊重或假裝正經(jīng)的樣子。
阡陌交通:交錯相通。現(xiàn)在指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yè)的總稱。
率妻子邑人…:妻子兒女,F(xiàn)在指男子的配偶。
無論魏晉:更不用說,F(xiàn)在用作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jié)果不變。
說如此:像這樣,F(xiàn)在指“這樣”。
芳草鮮美:鮮嫩美麗。現(xiàn)在指食物味道好。
7)完成練習五,了解文言文主語、賓語的省略情形。
五、加強誦讀,教給方法。(鍛煉朗讀能力,加深課文理解。)
教師應進行朗讀指導,可從以下幾方面要求:
、僮忠粢x準。如“便要還家”中“要”讀“邀”,不讀“耀’;‘“驥”讀記”,不讀義”;“此中人語云’中“語”舊讀玉,現(xiàn)不作要求。
、诰渥x要分明,課文中有許多對偶句和四字句,應讀出對襯感來。如“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壅Z調(diào)、節(jié)奏要讀出輕重緩急,讀出感情。如:“①問今是問世,②乃不知有漢.
(3)無論魏晉、、、加著重號的調(diào)應重讀,語調(diào)稍慢;第①句讀得略平緩.②③句讀得有起
伏;第①句與②③句間停頓略久,②③句連接要緊湊。這樣能較好地讀出感情意味。
1.學生齊讀課文。
2.學生自己朗讀。教師點評,表揚優(yōu)點,指出不足。
3.自由朗讀,鼓勵學生力爭有所提高進步。
4.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背出第一自然段。
六、布置作業(yè) ,鞏固遷移。
1.,弄清下列成語的意思。
落英繽紛 豁然開朗 恰然自樂 世外桃源 無人問津
2、“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嗳烁鲝脱又疗浼,皆出酒食!
根據(jù)這段文字,充分發(fā)揮想象,以“奇遇”為題,作一番場景描寫(300-400字)
3.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 。
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誦情況。2.學生口頭解釋所查成語的意思。
二、結(jié)合課文討論分析下列問題。
1.課文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寫了哪些情節(jié)?
發(fā)現(xiàn)桃花源(第1段);進訪桃花源(第2、3段):尋找桃花源(第4、5段)。
2.齊讀第1段,思考:漁人是怎樣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為什么會“甚異之”?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忘路之遠近”說明漁人走了很遠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送”說明是在偶然的情況下發(fā)現(xiàn)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廣之美,是漁人以前未曾所見,因此“漁人甚異之”。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點,一開篇就渲染出一種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花源又會是什么樣子呢?為下文寫漁人進訪桃花源作了鋪墊。
3.請一位同學們朗讀第2段,思考:漁人是怎樣進入桃花源的?見到了怎樣的景致?
進入桃花源不容易:“林盡”->“一山”->“小口”->入”->‘”極狹”->“復行”,這表明桃花源的隱蔽,與世隔絕,難于發(fā)現(xiàn)。
漁人見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币姷降娜恕跋と缤馊恕薄扒∪蛔詷贰,說明桃花源環(huán)境幽清,人們生活美滿安寧,豐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齊,音律和諧,生動地勾畫出一幅祥和安寧的田園圖畫。
4.請一位同學朗讀第3段,思考:
、偬一ㄔ吹娜艘姷綕O人有何反應?說明什么?
“大驚”寫出對陌生人到來的驚異.顯示出桃花源與外界隔絕久遠。這與下文“自云....無論魏晉”相呼應!薄痹O酒殺雞作食’”,“咸來問訊”表現(xiàn)了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民風純樸。
、凇敖試@惋”說明了什么?
漁人“一 一為具言所聞”應說的是秦末以來戰(zhàn)亂的歷史,桃源人聽后,為世上的動亂、黑暗而嘆惋,也為世上老百姓過著的痛苦生活而嘆惋。
5.默讀課文最后兩段,思考:
、贊O人離開桃花源后“處處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訪桃花源,可人們再去尋找時,卻“迷”、“未果”,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虛構(gòu)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谧詈髢啥闻c前又哪句話相呼應?
與“不足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應。
三、品讀全文,討論總結(jié)以下內(nèi)容。
1.課文在情節(jié)的安排處理上有什么特點?請具體談談。
情節(jié)的曲折、跌宕的表現(xiàn)在:①漁人迷路了,會怎樣?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個神奇之地。③漁人“欲窮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漁人進入桃花源的道路撲逆迷離,引人好奇:里邊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為何如此幽美,人們的生活為何這般自由幸福?③漁人辭去時,桃源人囑咐他“不足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①為什么人們再尋桃花源卻屢屢無功而返?這些一連串的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相生,使課文情節(jié)充滿曲折離奇之感,讀者也隨之興趣愈濃。(以上為理解要點。》
2.怎樣評價作者描寫的“世外桃源”這一理想社會?
應聯(lián)系作者所生活的社會時代背景來理解。這一理想社會表現(xiàn)了作者對沒有剝削、沒有戰(zhàn)爭,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對美好未來的追求,是一種美好的愿望和寄托。(可不必引導學生去認識“它只是一種空想”之類的方面。)
四、背誦課文。
五、布置作業(yè) 。 (見“練習設計”)
《桃花源記》練習設計
一、語言積累和運用
1、給帶點的字注音
、偻鶃矸N作( ) 男女衣著( )
、邳S發(fā)垂髫( ) 便要還家( )
、勐势拮右厝( ) 遂與外人間隔( )
④此中人語云( ) 詣太守,說如此( )
2、辨析下列詞義的古今差異。
、.交通(古義 今義 )
、.妻子(古義 今義 )
、.絕境(古義 今義 )
、.如此(古義 今義 )
、.無論(古義 今義 )
⑥.鮮美(古義 今義 )
3、解釋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倬壪( ) ②漁人甚異之( )
、塾F其林( ) ④便要還家( )
、荼惴鱿蚵( ) ⑥欣然規(guī)往( )
4、比較下列各組加點詞的詞性和意義。
A、便舍船,從口入( )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
B、處處志之( ) 尋向所志( )
C、見漁人,乃大驚( )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
D、尋向所志( ) 尋病終( )
E、武陵人捕魚為業(yè)( ) 不足為外人道也( )
5、“然”常常作為構(gòu)詞的輔助成分,意思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地”、“……
樣子”等,有時也可不譯。分別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
A.豁然開朗( ) B.屋舍儼然( )
C.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 D.欣然前往( )
二、閱讀課文回答
6、將下列句子的正確釋文的序號寫在括號里
、.復前行,欲窮其林。( )
A.又往前走,要找到那邊樹林。
B.再往前走,想走到樹林的邊緣地帶。
C.又往前走,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
D.又往前走,想找到那樹林的最遠的地方。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
A、他們說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妻子及鄉(xiāng)鄰來到這沒有出路的境地。
B.他們說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妻子與兒子來到這沒有出路的境地。
C.他們說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妻子與兒女來到這荒無人煙的境地。
D.他們說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與鄉(xiāng)鄰來到這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7、填空
、偬K軾在《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發(fā)出“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的疑問,在《桃花源記》中與此類似的句子是 。
、诒憩F(xiàn)桃花源中人們安居樂業(yè)的句子是
。
8、閱讀下面語段,完成后面練習。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 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上面語段出自 (朝代) (作者)寫的《 》,由本文流傳下來的一個成語是 。
、.寫出描寫桃花林的句子。
答:
、.請寫出描寫桃花源內(nèi)景物的句子。
答:
④、“黃發(fā)垂髫”用的修辭手法是 “黃發(fā)”指
“垂髫”指 。
、荨⒔忉屜旅婕狱c的詞。
、倬壪( ) ②阡陌交通( )
、鄯疾蒗r美( ) 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9、《桃花源記》中桃花源人為什么來到這個地方?為什么“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
10、作者生活在東晉末年,當時社會政治黑暗,戰(zhàn)亂頻繁,民不聊生。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背景,說說課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社會理想,對這種社會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
11、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題。
、贂x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
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诹直M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垡姖O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如果請你根據(jù)上述語段為“桃花源”旅游開發(fā)公司寫一篇廣告詞,并配一段風光錄像,你怎么設計呢?
。
、.體會加點詞的意思,選出相同的一組( )
A.初極狹,才通人 B 欲窮其林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欲與天公試比高
C、便舍船,從口人 D 漁人甚異之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或異二者之為
、.翻譯下列句子。
A、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答:
B、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答:
、.有些成語出自選文所在的課文,請寫出其中的兩個:
、.下面對選文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豁然開朗”這一詞語,寫出了漁人進入桃花源后的感受。
B、選文第②段主要寫了桃花源的美好環(huán)境和桃花源人的幸福生活。
C、桃花源人見了漁人“大驚”,說明桃花源人一向以耕作為業(yè),從未見過捕魚的人。
D.“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現(xiàn)了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
參考答案
一、語言積累和運用
1、① zhng zhuó ② tiáo yāo ③ shuài jiàn
④ yǔ yì
2、①、古今:交錯相通 今義:交通運輸
、、古今:妻子、兒女 今義:妻子
、、古今:與世隔絕的地方 今義:毫無出路的境地
④、古今;像這樣 今義:這樣
、.古今:不用說 今義:表示條件關系的關聯(lián)詞語
⑥ 古今:鮮艷美麗 今義:味道好
3、① 沿著 ② 覺得奇異 ③ 盡 ④ 同“邀”、邀請 ⑤ 原來 ⑥ 計劃
4、A、舍:動詞、舍棄/ 名詞、房屋 B、志:動詞、做標志/名詞、標志。
C、乃:副詞、就/副詞、竟然 D、尋:動詞、尋找/副詞、不久
E、為:動詞、作為/介詞、對
5、A.開闊、敞亮的樣子 B、整齊的樣子
C.悠閑、安詳?shù)臉幼?D.高興、愉快地……
二、閱讀回答:
6、① C 、 ② D、
7、填空 ①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谄渲型鶃矸N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8、① 東晉 陶淵明 桃花源記 世外桃源 ② 中無雜樹,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③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 借、老人、小孩 ⑤緣(沿著) 交通(交錯相通) 鮮美(鮮艷美麗) 屬(類)
9、桃花源人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xiāng)鄰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按酥腥苏Z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是因為他們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這個地方,擾亂破壞他們與世隔絕的和平安寧生活。
10、本題意在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和表達能力。答案不求統(tǒng)一,但要引導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作者虛構(gòu)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社會現(xiàn)實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這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反對剝削壓迫、反對戰(zhàn)爭的愿望,也是對當時黑暗現(xiàn)實的批判。但它又帶有原始農(nóng)耕的痕跡,表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復古傾向,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因而只能是一種空想。學生更不可盲目的離家出走,去尋找這并不存在的世外桃源。
【桃花源記優(yōu)秀教案】相關文章:
《桃花源記》優(yōu)秀教案分享07-30
桃花源記公開課優(yōu)秀教案03-03
桃花源記教案經(jīng)典05-11
《桃花源記》教案精選01-07
《桃花源記》教案參考07-30
桃花源記教案范文02-23
人教版桃花源記教案05-06
桃花源記教案范文07-11
《桃花源記》教案(通用7篇)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