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破山寺后禪院詩詞五首教案
素質(zhì)教育目標
。ㄒ唬┲R訓練點
1.理解詩意、體會其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2.背誦全部詩歌。
3.品味精妙的語言。
4.學習詩詞在內(nèi)容、形式上的特點。
。ǘ┠芰τ柧汓c
培養(yǎng)誦讀能力,欣賞能力。
。ㄈ┑掠凉B透點
了解我國古代燦爛文化,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ㄋ模┟烙凉B透點
體會詩詞的意境美、韻律美和情感美。
學法引導
1.借誦讀感受詩詞所描繪的景致和所抒發(fā)的感情。
2.了解各篇。寫作的背景,深切體會詩詞的意境。
3.識記理解和評價自己最喜愛的名句。
重點、難點、疑點
重點: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詩人抒發(fā)的強烈感情。
難點:理解其中豐富深刻的意蘊和優(yōu)美的意境。
解決辦法:
1.古詩詞讀起來瑯瑯上口,容易記憶,應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詩的內(nèi)涵,“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本褪沁@個道理。
2.采用學生自讀、教師點撥輔導、自讀測試的方法,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作者簡介,前三首詩的欣賞
第二課時 作者簡介,后兩首詞的欣賞
教具學具
投影儀
師生互動活動
1.朗讀比賽。
2.背誦比賽。
3.唐詩宋詞知識競賽。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唐朝是我國古典詩歌發(fā)展的全盛時期。唐詩是我國優(yōu)秀的文學遺產(chǎn)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唐代的詩人如滿天的星斗一樣,他們用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技巧,從各個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自己的感情、思想以及社會生活的復雜面貌。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和韓愈的《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另外還有一首明朝夏完淳寫的《別云間》。
。ㄒ唬┟鞔_目標
1.學習詩歌在內(nèi)容、形式上的特點,體會其抒情的感染力。
2.初步理解絕句的特點,體會詩歌的意境。
(二)整體感知
《題破山寺后禪院》是一首寫景詩,詩人筆下清幽的景致令人忘俗;另外《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是詩人在遠貶至藍田關(guān)時,寫下的七律,詩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體。語言明快,風格沉郁;《明云間》作于作者在云間被捕之際,悲壯、豪邁。
(三)教學過程
1.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
常建,唐代詩人。生卒年、字、號都不詳。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孟縣南)人。常自稱昌黎韓愈,后世也稱他為韓昌黎。曾先后任宣武及寧武節(jié)度使判官。任監(jiān)察御史時因上書請免徭役而貶陽山令,憲宗元和十四年任刑部侍郎時又上表諫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在文學上既是唐代古文運動領(lǐng)袖又是著名詩人。他反對齊梁以來的浮華文風,力倡古文。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筆力雄健,氣勢雄偉,力求新奇,自成一家。有《韓昌黎集》。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復,字存古,松江華亭人。9歲能詩文,15歲從父夏允彝、師陳子龍起兵抗清。事敗之后,其父、師先后死難。夏完淳復入?yún)且总娭,參謀軍事。軍敗后,流亡于江漢之間,繼續(xù)為抗清奔走。后為人告發(fā)被捕,解送至南京。洪承疇以其年幼,欲為他開脫,夏完淳痛罵不止,凜然就義,年僅17歲,他的詩歌表現(xiàn)出悲壯激越、高亢雄壯的風格,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少年英雄和詩人。有《夏完淳集》。
2.詩歌賞析。
《題破山寺后禪院》
整體感知:
破山在今江蘇常熟,寺指興福寺,是南宋時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園改建的,到唐代已屬古寺。詩中抒寫清晨游寺后禪院的觀感,筆調(diào)古樸,描寫細膩,意境優(yōu)雅。
設計問題:
(1)開頭兩句點出了人寺的時間是什么時候?看出了什么景色?
詩人在清晨登破山,人興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樹林。
。2)詩的三、四句寫詩人的行蹤到了哪里?
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發(fā)現(xiàn)唱經(jīng)禮佛的禪房就在后院花叢樹林深處。
。3)從這兩句詩中,你能尋找到一個成語嗎?
曲徑通幽。
(4)詩的五、六句。寫作者看到優(yōu)美環(huán)境后,產(chǎn)生了哪些感慨?
這兩句話是對仗非常工整的句子,這樣幽美的環(huán)境,使詩人驚嘆、陶醉、忘情地欣賞起來。他舉目望見寺后的'青山煥發(fā)著日照的光彩,看見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歡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塵世雜念頓時消除凈盡。
。5)詩的后兩句渲染了一種什么樣的氣氛,又使作者感受到了什么?
這時仿佛大自然和人世間的所有其他聲響都寂滅了,只有鐘磬聲這悠揚而宏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純凈怡悅的境界。
(6)全首詩詩人通過寫景,領(lǐng)悟出了什么道理?
詩人欣賞這禪院幽美絕世的居處,領(lǐng)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無門的情懷。
《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
本詩的。寫作背景:韓愈一生,以辟佛為己任,晚年上《論佛骨表》,力諫憲宗“迎佛骨人大內(nèi)”,觸犯“人主之怒”幾被定為死罪,經(jīng)裴度等人說情,才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廣東東部,距當時京城長安有八千里之遙,那路途的困頓是可想而知的。當韓愈到達離京城不遠的藍田縣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同行。韓愈此時,悲歌當哭,慷慨激昂地寫下這首名篇。
講讀前兩句,提問:
(1)這兩句點明了什么?明確: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同時也有雖遭禍被貶亦無怨無悔。
(2)開頭這兩句有一對反義詞,請找出來,說說有什么作用?明確:“朝一夕”說明了因那“一封書”之罪,所得的命運是“朝奏”而“夕貶”。且一貶就是八千里外。
(3)詩的三、四句表現(xiàn)了韓愈怎樣的性格?明確:作者在此申述了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盡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他還是老而彌堅,表現(xiàn)了韓愈剛直不阿的性格。
。4)詩的五、六句是描寫什么的?作者借寫景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情?是描寫環(huán)境的。云彩濃重橫在秦嶺上空,我的家在哪里?雪漫藍田關(guān),連我騎的馬都不前行。“秦嶺”指終南山,云橫而看不見家,也看不見京城,他此時不獨系家人,更多的是傷懷國事。他立馬藍關(guān),大雪寒天,聯(lián)想到前路的艱難險阻,未免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5)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明確:表達了作者凄楚的激憤之情。
。6)詩中運用了哪些對比手法?明確:“朝奏”和“夕貶”;“九重天”和“路八千”。
。7)詩中有沒有對偶句,請找出來。
“云橫秦嶺家何在”與“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
(8)詩中“橫”和“擁”字用得較有意境,說說這樣用的好處。明確:“橫”狀廣度,“擁”狀高度,故全詩氣勢磅礴。
。9)說說你最欣賞哪句詩,為什么?
《別云間》
創(chuàng)作背景:《別云間》一詩,是明末少年英雄夏完淳就義當年寫的。當年夏季,作者在家鄉(xiāng)被捕,此詩寫于解往南京、告別家鄉(xiāng)之際。本詩除對故鄉(xiāng)表示依戀之外,著重寫他抗清失敗的悲憤與至死不屈的頑強斗志。
詩句分析。
前二句點題,說明三年抗敵,今朝被捕,并將告別故鄉(xiāng)。三、四句言志,面對山河破碎,而自身已無用武之地。五、六兩句表示在就義之前的思鄉(xiāng)之情。末尾兩句預示前景,抗清的烽火一定會綿延下去,死后在天之靈,一定會看到祖國人民奮勇抗清的旗幟。最后兩句顯示出詩人至死不屈,希望復仇再起,反映的是一種激昂慷慨的壯美風格。
關(guān)于詩歌的一些知識。
本課所選的三首詩都是格律詩。格律詩中有絕句和律詩之分,絕句中有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之分;律詩有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之分。本課三首詩都屬于律詩,律詩由八句組成,前兩句為首聯(lián),三、四句為頷聯(lián),五、六句為頸聯(lián),七、八句為尾聯(lián)。頷聯(lián)和尾聯(lián)是對偶句。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宋代文學中以詞的成就最高。宋詞被后人尊奉為與楚之騷、漢之賦、六朝駢文、唐之詩、元之曲相媲美的文學瑰寶。今天我們學習兩首宋詞,作者分別是蘇軾和李清照。他們都是重要的宋詞作家,前者開創(chuàng)了豪放派詞風,后者是婉約派代表。他們的詞雖風格迥異,但都是詞中上品。希望同學們能從中收獲知識。
。ㄒ唬┟鞔_目標
1.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用普通話背誦宋詞。
2.用朗誦引導學生體會詞的意境。
(二)整體感知
1.蘇軾是一位充滿矛盾、苦悶而又竭力掙扎、希望精神解脫的大詩人。這首詞不僅創(chuàng)造了許多潔凈華美的形象,更加洋溢著一股焦慮煩悶和無可奈何的情緒。全詞借中秋之夜的月下歡飲和對弟弟子由的懷念,呈現(xiàn)出心靈的覺醒,亦即超越現(xiàn)實終又回歸現(xiàn)實的歷程。
2.一代才女李清照博聞強識,詩文皆能。本詞寫在一個漫長的白天,適逢薄霧濃云,更加愁悶。盡管屋里燒著香料,在這重陽佳節(jié),睡在考究的寢帳里,半夜醒來感到周圍的涼氣侵入肌骨,精神和肉體都痛苦得難以承受。她在黃昏之后,借酒消愁,雖然有滿袖的菊花幽香,仍然感到在人過度傷感的時候,身體也像菊花那樣消瘦。整首詞圍著“愁”字作文章,緣于對丈夫的深切思念。
。ㄈ┙虒W過程
1.復習舊知識,讓學生背誦1—3冊學過的詞。(以小組為單位,哪組背的多,哪組獲勝)
2.作者、背景介紹。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嘉祐二年進士。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諫官劾其作詩“謗訕朝廷”,下獄,貶謫黃州,哲宗時為翰林學士,官禮部尚書。紹圣初年,復行新法,貶惠州,又貶瓊州;兆跁r,遇赦召還,卒于常州。他學識廣博,文章詩詞書畫均較擅長。有《東坡樂府》。
【題破山寺后禪院詩詞五首教案】相關(guān)文章:
5.《山行》教學設計
7.最新解說詞靈谷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