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歷年高中語文教師資格證面試真題
在學習、工作中,只要有考核要求,就會有考試真題,考試真題有助于被考核者了解自己的真實水平。一份好的考試真題都是什么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歷年高中語文教師資格證面試真題,歡迎閱讀與收藏。
歷年高中語文教師資格證面試真題 1
1、題目:拿來主義(節(jié)選)
2、內(nèi)容:
譬如罷,我們之中的一個窮青年,因為祖上的陰功(姑且讓我這么說說罷),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問他是騙來的,搶來的,或合法繼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換來的。那么,怎么辦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毫來”!但是,如果反對這宅子的舊主人,怕給他的東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進門,是孱頭;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燒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則是昏蛋。不過因為原是羨慕這宅子的舊主人的,而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進臥室,大吸剩下的鴉片,那當然更是廢物!澳脕碇髁x”者是全不這樣的。
他占有,挑選?匆婔~翅,并不就拋在路上以顯其“平民化”,只要有養(yǎng)料,也和朋友們像蘿卜白菜一樣的吃掉,只不用它來宴大賓;看見鴉片,也不當眾摔在毛廁里,以見其徹底革命,只送到藥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卻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虛。只有煙槍和煙燈,雖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煙具都不同,確可以算是一種國粹,倘使背著周游世界,一定會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點進博物館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毀掉的了。還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請她們各自走散為是,要不然,“拿來主義”怕未免有些危機。
總之,我們要拿來。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這人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毫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
3、基本要求:
。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讓學生理解作者諷刺的語言特點;
(3)配合課文內(nèi)容有適當板書。
參考解析:
(一)新聞導入
1、出示電視劇《瑯琊榜》引進到韓國和《來自星星的你》引入我國的新聞。
2、提問學生:“你們對這種文化引進和輸出有什么看法?”
過渡語:“那我們來看看魯迅先生對文化的輸入和輸出又是怎么看的?一起進入今天課文!
【板書課題】
(二)初讀感知
1、學生通讀全文,然后教師播放課文錄音。教師強調(diào)要讀出諷刺的語氣。
2、請學生思考并與同桌討論這幾段文字主要在論證什么觀點。
3、學生會回答出:主要論證什么是真正的拿來主義。
過渡語:“那我們來看看作者是怎樣去論證他的觀點的?”
。ㄈ┥钊胙凶x
將學生分成四人一組,去找出作者所使用的論證方法。
1、教師帶領學生分析第一段中比喻論證方法的使用。
明確:比喻論證,把文化遺產(chǎn)比作大宅子。把對文化遺產(chǎn)的三種態(tài)度分別比作“孱頭”“昏蛋”和“廢物”,而這三種對待大宅子的人又分別對應對待文化遺產(chǎn)的三種態(tài)度:孱頭——懦弱無能,不敢面對。昏蛋——不分好壞,全盤否定。廢物——不分好壞,全盤接受。
2、學生自主分析第二段中的比喻論證。
明確:魚翅——文化遺產(chǎn)中的精華部分,鴉片——文化遺產(chǎn)中精華與糟粕并存的東西,煙具——文化遺產(chǎn)中的舊形式,姨太太——純粹的糟粕。對應的四種態(tài)度:吸收(使用),批判地吸收,作為史料存放,堅決拋棄。
【板書:孱頭懦弱無能;魚翅精華;鴉片糟粕;煙具舊形式;姨太太純粹的糟粕】
3、比喻論證有什么作用?
明確:比喻可使語言生動;描摹可使語言形象;反語可使語言辛辣;夸張可使事物在變形中現(xiàn)出真相。這幾者結合起來,更能使作者的感情和態(tài)度融入語言,從而使語言生動形象,辛辣有力而又意味深長。所有這些都加強了對待文化遺產(chǎn)的.錯誤態(tài)度的諷刺與奚落;橄鬄樾蜗。顯示諷刺的魅力。
4、再讀課文,帶著辛辣諷刺的語氣。
5、讓學生閱讀最后一段。提問學生:“拿來”者應具備怎樣的素質?
明確: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
6、提出問題讓學生自由討論和發(fā)言!拔覀儗Υ齻鹘y(tǒng)文化和外來文化應該是怎樣的態(tài)度,怎樣才能做到真正的拿來主義?”
明確: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板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7、學生再次讀全文,注意讀出諷刺意味。
(四)拓展延伸
1、談談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應該怎樣處理好傳統(tǒng)文化和外國文化的關系。
明確: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可播放相關文化引進與輸出的資料。
。ㄎ澹┳鳂I(yè)小結
小結:魯迅的文章往往具有深刻的含義,需要我們細細體味,慢慢咀嚼。
作業(yè):找出魯迅其他的文章讀一讀。用比喻論證去寫一篇議論文論證你的觀點。
板書略
歷年高中語文教師資格證面試真題 2
試講題目:《故都的秋》
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混混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tài),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ǖ,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便人聯(lián)想起秋來的點輟。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chǎn),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yǎng)在家里的家蟲。
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后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diào),微嘆著互答著地說:
“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了!”
北方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北方的果樹,到秋天,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墻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沙塵灰土的世界,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評家說,中國的文人學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的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里,贊頌秋的文字的特別的多。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我雖則外國詩文念的不多,也不想開出帳來,做一篇秋的詩歌散文鈔,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詩人的集子,或各國的詩文的Anthology來,總能夠看到許多并于秋的歌頌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里,也總以關于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地特別能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閉在牢獄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種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qū)別呢?不過在中國,文字里有一個“秋士”的成語,讀本里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和關系特別深了,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國之秋,當然也是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比如甘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河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3.基本要求
1.明確本文的中心思想
2.通過文本分析掌握深層含義。
3.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合理設計板書。
參考解析:
(一)導入新課
談起秋天,不由想起:一庭院落,一碗濃茶,幾句閑聊,點畫出故都的市井情韻;一樹槐蕊,幾聲鴿鳴,數(shù)點秋涼,體味出故都秋天的特有況味。今天,就讓我們跟隨郁達夫走進《故都的秋》,感受那份來自作者筆下故都的秋味。
(二)整體感知
1.請大家先聽一首名為《秋蟬》的曲子,注意感受曲子流露出的情味。接著再請同學們看八幅美圖,快速瀏覽課文,找出圖中所展示的景象對應的是文中哪些語段?(三、四兩段)接下來請同學們誦讀這兩段。
2.誦讀指導。明確:本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yōu)美。誦讀時宜慢不宜快。一邊讀一邊體會景物描寫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學生齊讀)學生讀完,教師評價。接下來進入正文學習。
3.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呢?找出文眼。作者在文中描寫了幾幅故都秋天的畫面?
(1)“北國的秋,卻特別的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薄扒濉薄办o”“悲涼”是故都的秋的特點。這是課文的主線或文眼。
(2)五幅畫面: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蟬嘶鳴、閑話秋涼、秋果奇景。
(三)深入研讀
1.欣賞第一幅畫
(1)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畫面內(nèi)容。
提示:畫面有動有靜,繪聲繪色,秋的美,秋的情趣就在這藍天白花中。
(2)畫面中是如何體現(xiàn)“清”“靜”“悲涼”的特點的?
冷色:青、藍、灰、白
破敗景象:破屋、破壁腰
以動襯靜:馴鴿的飛聲
2.自由賞析另外四幅畫,品味故都的秋。
(1)小組討論
提示:用“我從……的描寫中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點”的形式表述。
(2)交流匯報,教師小結
3.盡管作者對秋極盡贊美之情,可我們從字里行間感受到的卻是作者的寂寞、孤獨、憂傷、悲涼,這是為什么呢?
明確:特別的人生經(jīng)歷和特別的個人氣質。(ppt補充作者資料)
4.作者寫《故都的秋》,為什么在開頭結尾都寫南國之秋?
明確:對比烘托、首尾照應、結構嚴謹。
(四)拓展延伸
1.讀完全文,你認為作者是在頌秋還是在悲秋?
明確:作者在秋景中融入了向往和眷戀,主觀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調(diào)是憂傷的,悲涼的,因此可以說,本文是作者對故都的秋的一曲悲涼的頌歌。
(五)小結作業(yè)
將本文與老舍的《濟南的秋天》比較閱讀,寫一篇讀后感(字數(shù)不限)。
板書設計:略
【歷年高中語文教師資格證面試真題】相關文章:
護士資格證考試歷年真題10-14
高中語文教師資格證面試真題12-05
教師資格證試卷歷年真題(精選15套)11-13
教師資格證歷年真題及答案(精選20套)11-13
教師資格證考試歷年真題(精選17套)11-13
歷年托福閱讀真題精選09-10
歷年托福聽力真題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