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教版小學第六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一、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同學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課程。本課程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guī)范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huán)境教育等有機地融合,引導同學通過與自身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huán)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不時豐富和發(fā)展自身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為他們生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二、教學要求:
總要求:促進同學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fā)展,為同學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ㄒ唬┣楦?態(tài)度?價值觀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yǎng)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jié)約的態(tài)度。
2、在生活中養(yǎng)成文明禮貌、老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體會家庭親情,感受家長對自身的疼愛和他們的養(yǎng)育之恩,熱愛家庭、尊重家長長輩,以恰當的方式孝敬長輩。
。ǘ┠芰
1、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身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身手。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能夠清楚地表達自身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參與集體生活。
。ㄈ┲R
1、初步了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guī)則,初步懂得規(guī)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重要影響。
3、了解一些交通平安知識,通過對水、電、火的平安使用問題,培養(yǎng)他們的平安意識。
三、具體措施:
1、全面掌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于調動和利用同學已有的經驗,結合同學實際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一起探究。
3、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同學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fā)展提供充沛的空間。
4、空虛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同學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qū)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fā)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實際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創(chuàng)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同學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學進度布置:
周次 教學內容 教學時數
在愛的陽光下 10課時
第一、二周 家人的愛
第三、四周 讀懂爸爸媽媽的心
第四、五周 來自社會的愛
我們共歡樂 8課時
第七周 不一樣的你我他
第八周 換個角度想一想
第九周 分享的快樂
生活不能沒有他們 6課時
第十一周 我們的生活需要誰
第十二周 阿姨、叔叔辛苦了
第十三周 說聲“謝謝”
尋路和行路 8課時
第十四周 學看平面圖
第十五周 校外探路
第十六周 出行的學問
第十七周 馬路不是游戲場
第十八周 復習、考核
【小學第六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相關文章:
第六冊《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計劃10-29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8-28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計劃09-23
社會第六冊的教學計劃范文07-27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范文08-03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5-26
有關社會第六冊的教學計劃范文09-18
《品德與社會》的學科教學計劃09-25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優(yōu)秀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