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生物課《 血液循環(huán)》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能區(qū)分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說明不同類型血管的功能,及其與功能相適應的結構特點。
2能夠描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說明心臟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3能概述心臟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環(huán)的途徑,簡述血液循環(huán)過程中血液成分的變化,說出血液循環(huán)在人體中的意義。
5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現(xiàn)象的實驗,學習用比較法歸納三種血管的區(qū)別。
6在解讀血液循環(huán)模式圖的過程中,學習用辯證法分析人體血液循環(huán)途徑的方法。
重點難點
1.重點
。1)血管的結構與功能。
。2)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3)血液循環(huán)的途徑與意義。
。4)血壓與脈搏的概念。
2.難點
。1)不同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2)心臟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結構特點;心動周期與心臟功能的方法。
。3)體循環(huán)、肺循環(huán)中的氣體交換。
。4)血壓、脈搏的形成;探究運動與脈搏的關第。
教學用具
顯微鏡血管的橫切片 豬心臟水蚤 鯽魚
教學方法
探究試驗 討論
課時安排
4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血液流動的管道----------血管
(一) 復習提問
1、 常見的血型有幾種?
2、 輸血時有什么原則
新課
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實驗:用顯微鏡觀察各種血管
觀察步驟 (1)在顯微鏡下觀察血管的橫切片,區(qū)別并比較動脈與靜脈管壁結構的差異。(2)觀察毛細管裝片。
2.三種血管的比較學習
多媒體展示 三種血管的模式圖
討論 三種血管的特點。
小結 師生共同得出:
(1)動脈:A概念:將血液從心臟輸送到身體各部位的血管。B特點:管壁厚,彈性大,管內血流速度最快。
。2)靜脈:A概念:將血液從身體各部位輸送回心臟的血管。B特點:與同級動脈相比,靜脈管壁薄,彈性小,管腔大,管內血流速度較慢。
。3)毛細血管:A概念:是連通微小動脈和靜脈之間的血管。B特點:數(shù)量最多,分布最廣,它的管壁極薄,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管內徑極小,紅細胞只能單行通過,管內血流速度最慢,這些特點有利于血液與組織細胞充分進行物質交換。
(二)總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人體內的血管包括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三種,動脈是離心血管,靜脈是回心血管,毛細血管是連通最小動脈和最小靜脈之間的血管,它有很多特點有助于血液和細胞之間進行物質交換。
【初中生物課《 血液循環(huán)》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認識生物課程教學設計09-10
生物課程的教學總結10-11
生物課程個人教學總結08-28
初中數(shù)學教學設計09-03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08-04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08-30
蠟燭初中教學設計08-12
初中《蠟燭》教學設計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