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18《建筑結構與設備》考點整理
引導語:結構系統(tǒng)在建筑領域的功能,是不同于土木工程或機械工程等領域上的,因為建筑有其藝術意義,所以需由建筑美學為出發(fā)點,結構系統(tǒng)系輔助達成美學目的的元素,同時兼具力學功用。以下是小編整理的2018《建筑結構與設備》考點整理,歡迎參考!
中小學校建筑設計規(guī)范:
2.1.1學校主要教學用房外墻與鐵路的距離不應小于300m,與機動車流量超過270輛/h的道路同側路邊距離不應小于80m,否則必須采取有效的隔聲措施。校區(qū)內不得有架空高壓線穿過。走讀小學生不應跨過城鎮(zhèn)干道及公路、鐵路(有學生宿舍的學校不受此限),中學服務半徑不宜大于1000m,小學服務半徑不宜大于500m。
2,2.2學校建筑容積率,小學不宜大于0.8,中學不宜大于0.9。
2.2.3運動場地應能容納全校學生同時做課間操之用。小學每學生不宜小于2.3m2,中學每學生不宜小于3.3m2。學校田徑運動場尺寸:小學環(huán)形跑道200m,直跑道兩組60m;中學環(huán)形跑道250—400m,直跑道兩組100m。直跑道每組按6條計算。位于市中心區(qū)的中小學校,用的確有困難,跑道的設置可適當減少,但小學不能少于一組60m直跑道,中學不能少于一組100m直跑道。
2.2.4學校綠化用地,中學不應小于每學生1m2,小學不應少于每學生0.5m2。
2.3.5校門不宜開向城鎮(zhèn)干道或機動車流量超過300輛/h的道路,校門外應留出一定緩沖距離。
2.3.6教學用房應有良好的自然通風。南向普通教室冬至日底層滿窗日照時數(shù)不應小于2h。兩排教室長邊相對時,其間距不應小于25m。教室長邊與運動場地間距不應小于25m。
3.2.1課桌椅排距,小學不宜小于0.85m,中學不宜小于0.9m。前排邊座與黑板遠端形成的水平視角不應小于300。第一排課桌前沿與黑板的水平距離不宜小于2m,最后排課桌前沿與黑板水平距離,小學不宜大于8m,中學不宜大于8.5m。教室后部應設不小于0.6m的橫向走道。
3.4.6美術教室宜設北向采光,或設頂部采光。
3.11.2學生閱覽室的座位數(shù),小學宜為全校學生人數(shù)的1/20,中學宜為全校學生人數(shù)1/12。
4.2.6學校教學樓廁所的衛(wèi)生器具數(shù)量,小學:女20人一個大便器,男40人一個大便器和1m長的小便槽;中學:女25人一個大便器,男50人一個大便器和1m長的小便槽。洗手盆每90人一個。
4.2.11學生宿舍不應與教學用房合建。男女生宿舍應分區(qū)或分單元布置,并不得分層設置,其出入口應分開設置。
園路的類型和尺度:
一般綠地的園路分為幾種:
主要道路。聯(lián)系全園,必須考慮通行、生產、救護、消防、游覽車輛。寬7~8米。
次要道路。溝通各景點、建筑,通輕型車輛及人力車。寬3~4米。
林蔭道、濱江道和各種廣場。
休閑小徑、健康步道。雙人行走1.2~1.5米,單人0.6-1米。健康步道是近年來最為流行的足底按摩健身方式。通過行走卵石路上按摩足底穴位達到健身目的,但又不失為園林一景。
麗江古城民居的建筑特色:
麗江古城于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建筑經(jīng)典。與諸多皇宮、古城不同,麗江古城是平民的古城,是淹沒在民居中的古城,同時,因地處邊地,具有濃厚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特點,尤其納西族作為麗江的主體民族,為麗江古城的生成、發(fā)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由此也使這一古城體現(xiàn)出與眾不同的建筑特色與美學特點。
一個民族的建筑也是一個特定民族、特定地域的文化的具體表現(xiàn),它的產生基于特定歷史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水平及其需要,最開始突出的是實用性和功能性,其后才越來越注重審美性、文化性。居住建筑作為人類生產、生活的主要場所,自然也成為各種民俗文化活動的空間和場所,本身也構成民俗環(huán)境的一部分,由此反映出一個民族、地方所獨具的文化色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麗江古城的生成及發(fā)展理念,也是古城民居建筑的特色之一。納西族民居隨著時代的變遷經(jīng)歷了不同的建筑格局,前期以井干式的木欏房及其天柱、母柱為代表,后者以土木結構的庭院建筑為主,但二者之間也有內在的聯(lián)系,尤其是納西人一直源遠流長的建筑思想作為主線,貫穿始終的。
【《建筑結構與設備》考點整理】相關文章:
《建筑結構與設備》考點總結201809-14
《建筑結構與設備》考點之各種類型住宅特點06-09
GMAT閱讀考點整理08-05
2017《技術實務》考點整理10-29
2018年《建筑結構與設備》模擬試題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