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八年級上冊歷史戊戌變法知識點
在我們平凡的學生生涯里,說到知識點,大家是不是都習慣性的重視?知識點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數(shù)學的知識點除了定義,同樣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為知識點。為了幫助大家更高效的學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上冊歷史戊戌變法知識點,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概況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維新運動,是晚清時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fā)展農(nóng)、工、商業(yè)等的資產(chǎn)階級改良運動。
戊戌變法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實施。其主要內(nèi)容有:改革政府機構(gòu),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yè);開辦新式學堂吸引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chuàng)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陸軍海軍,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因變法損害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而遭到強烈的抵制。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發(fā)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
戊戌變法是一次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這次變法促進了思想解放,并且對思想文化的發(fā)展和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八年級上冊歷史戊戌變法知識點
一、戊戌變法的背景:
。1)政治背景: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出現(xiàn)嚴重的民族危機。
(2)經(jīng)濟背景:
19世紀末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fā)展(發(fā)展原因①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自然經(jīng)濟進一步破壞,客觀上為資本主義發(fā)展提供了條件。②清政府為擴大稅源,放寬了對民間辦廠的限制)。
。3)階級基礎:
隨著民族工業(yè)的初步發(fā)展,民族資產(chǎn)階級也有所壯大,作為一個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形成了具有一定群眾性的,救亡圖存的戊戌變法運動。
(4)思想基礎:
康有為梁啟超宣傳維新變法的理論
二、康、梁的維新思想
1、早期資產(chǎn)階級維新思想
(1)時間:19世紀60年代以后。
(2)代表人物:王韜、鄭觀應等。
。3)主要觀點:經(jīng)濟上主張發(fā)展民族工商業(yè),與外國進行商戰(zhàn);文化上主張興辦新式學校,學習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政治上主張革新,實行君主立憲制度;
2、資產(chǎn)階級維新思想的進一步發(fā)展
康有為與梁啟超的維新思想(19世紀90年代)
(1)康有為的活動:19世紀90年代初,在廣州開辦萬木草堂!缎聦W偽經(jīng)考》和《孔子改制考》是他最有代表性的維新變法的理論著作,
。2)思想特點:把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學說與傳統(tǒng)儒家思想相結(jié)合,“托古改制”。
(3)梁啟超的《變法通議》。1896年,他在上海創(chuàng)辦《時務報》,連載《變法通議》等文章,猛烈抨擊封建頑固派的因循守舊,系統(tǒng)宣傳了變法圖強的理論。
3、“公車上書”和強學會的成立。
。1)“公車上書”——時間:1895年春。領導人:康有為。意義:使維新變法思想發(fā)展成為愛國救亡的_運動。
。2)強學會的成立——時間:1895年。性質(zhì):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的政治團體。
。3)《中外紀聞》:1895年康有為在北京創(chuàng)辦,廣造輿論。
三、維新派與封建頑固勢力的論戰(zhàn)
(1)原因:維新運動的高漲,引起封建頑固勢力的仇恨和攻擊而展開的。
(2)派別:洋務派也站在頑固派一邊,形成了維新派和頑固派、洋務派的尖銳對立。
。3)主要內(nèi)容:要不要變法;要不要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要不要提倡西學,改革教育制度。
。4)影響:是近代史上維新與守舊的論戰(zhàn),是資本主義思想同封建主義思想的正面交鋒。它使一些知識分子開始擺脫封建思想的束縛,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高漲。
四、百日維新
1、施政綱領:1898年康有為上書《應詔統(tǒng)籌全局折》,實質(zhì)是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的施政綱領。
2、組織救亡團體“保國會”:
(1)成立:康有為在上書皇帝的同時,還聯(lián)合各省在京舉人發(fā)起倡設學會。1898年4月,保國會在北京成立。
。2)性質(zhì):具有資產(chǎn)階級政黨性質(zhì)的組織。
。3)宗旨:“保國、保種、保教”。 意義:它反映了民族資產(chǎn)階級想在中國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愿望和希望建立組織參政議政的要求。
3、百日維新:
(1)開始的標志: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
。2)起迄時間: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3)主要內(nèi)容:政治上準許官民上書言事;經(jīng)濟上保護農(nóng)工商業(yè)的發(fā)展;文教方面開辦京師大學堂,廢除八股;軍事上實行征兵制,添設海軍。(4)積極作用: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西學的傳播,有利于具有維新思想的知識分子參政得到民族資產(chǎn)階級、開明地主和愛國知識分子的歡迎。
。5)局限:沒有涉及設議院、開國會、定憲法等君主立憲的主張,表明維新派的行動比他們的宣言退步了,可見百日維新中的光緒帝和維新派是有區(qū)別的,沒有能觸動封建統(tǒng)治的基礎,其改革又是很不徹底的
五、戊戌政變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fā)動政變,廢除新法,宣布“臨朝聽政”,將光緒帝囚禁,逮捕維新派人士,殺害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變法措施除京師大學堂保留外都被廢除,戊戌變法終于失敗了。
六、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和教訓
。1)性質(zhì):是一次資產(chǎn)階級改良運動。
。2)意義:①、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要求實行有利于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政策,逐步變封建專制制度為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度,在當時是符合中國歷史發(fā)展趨勢的,具有進步意義。
②、它是一次愛國救亡的_運動 ,對于激發(fā)人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起了重要作用。
、邸⑺墙袊谝淮嗡枷虢夥诺某绷,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為資產(chǎn)階級民主思想的傳播打下了基礎,具有思想解放的啟蒙作用;
。3)戊戌變法的失敗原因:缺少反帝反封的勇氣,只采取改良的辦法,把希望寄托在無權的皇帝·在頑固勢力進攻面前,寄望于袁世凱和列強,袁世凱出賣維新派·脫離了群眾·封建頑固守舊勢力強大;·根本原因: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軟弱性。
。4)歷史教訓:資產(chǎn)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是行不通的。
以上就是本期整理的全部內(nèi)容了,想要了解的更多內(nèi)容,同學們請持續(xù)關注。如果你覺得對你有所幫助,就請分享給你的小伙伴們吧!
【八年級上冊歷史戊戌變法知識點】相關文章:
初二上冊歷史戊戌變法知識點總結(jié)11-26
初二歷史戊戌變法知識點總結(jié)11-26
人教版初二歷史戊戌變法知識點01-26
八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知識點總結(jié)11-07
八年級上冊歷史重要知識點大全04-07
八年級上冊歷史基礎知識點歸納12-03
八年級歷史上冊表格知識點01-26
八年級上冊歷史第20課知識點11-24
八年級歷史上冊期中知識點01-20
初二上冊歷史知識點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