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古典舞身韻的審美與教學
中國古典舞,這一舞種的定名,是歐陽予倩先生在1950年首次提出的,后得到舞蹈界人士認同并廣為流傳,最后被確定。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國古典舞身韻的審美與教學,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1.中國古典舞
中國古典舞作為我國舞蹈藝術中的一個類別,是在民族民間傳統(tǒng)舞蹈的基礎上,經過歷代專業(yè)工作者提煉、整理、加工、創(chuàng)造,并經過較長時期藝術實踐的檢驗流傳下來的具有一定典范意義的和古典風格特色的舞蹈。古典舞創(chuàng)立于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稱作“戲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戲曲與舞蹈之間的混合物,也就是說還未完全從戲曲中蛻變出來,稱它為戲曲,它已去掉了戲曲中最重要的唱與念;說它是舞蹈,它還大量保持著戲曲的原態(tài)。戲曲中的歌也好,舞也好,是為了演故事服務的。即便是不唱不白的武戲也還是戲,其舞對角色行當?shù)膹膶傩砸彩鞘瞩r明的。
古典舞從其源來說,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復蘇,是戲曲舞蹈的復蘇,是幾千年中國舞蹈傳統(tǒng)的復興。十分明顯,它的審美原則不是什么新發(fā)明,而是幾千年中華文化的流傳和延續(xù),是用一根長線從古串到今的,這些原則非但在戲曲中可見,在唐宋樂舞中,在漢魏“舞戲”中,甚至在商周禮樂中,都能見其蛛絲馬跡它的文化特征;就其流來講,它是在原生地上生成的一個嶄新的藝術品類,這是一個可以和芭蕾舞、現(xiàn)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種類,這個衍舞種是地道的中國貨。
中國古典舞現(xiàn)在仍未渡過它的童年,其自身還在成長發(fā)育中。但是身韻的創(chuàng)建,使它的審美內核已趨穩(wěn)定,其理論基礎也已比較扎實,運動系統(tǒng)已經形成,我們完全有理由說它已擺脫戲曲的原形,向真正舞蹈的范疇邁進。
產生于八十年代初的中國古典舞《身韻》課,經過十多年的實踐,已逐漸為中外舞蹈界和學術界所認識。1993年,它被國家教育委員會列為優(yōu)秀教學成果而獲得獎勵。北京舞蹈學院李正一和唐滿城兩位古典舞老教授,毅然整理、創(chuàng)建了古典舞“身韻”課,它使中國古典舞重振雄風,使古典舞事業(yè)曙光再現(xiàn)。李正一教授在詮釋“古典舞”時這樣講道:“名為古典舞,它并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它是建立在深厚的傳統(tǒng)舞蹈美學基礎上,適應現(xiàn)代人欣賞習慣的新古典舞。它是以民族為主體,以戲曲、武術等民族美學原則為基礎,吸收借鑒芭蕾等外來藝術的有益部分,使其成為獨立的、具有民族性、時代性的舞種和體系。”
2.古典舞身韻及其審美
“身韻”即“身法”與“韻律”的總稱。“身法”屬于外部的技法范疇,“韻律”則屬于藝術的內涵神采,它們二者的有機結合和滲透,才能真正體現(xiàn)中國古典舞的風貌及審美的精髓。換句話說“身韻”即“形神兼?zhèn)洌硇牟⒂,內外統(tǒng)一”這是中國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標志,是中國古典舞的藝術靈魂所在。身韻,雖然風格源是明顯的,但它已不能再冠以“戲曲舞蹈”之名,它的從戲至舞的蛻變已基本完成。它已擺脫原戲曲舞蹈對角色行當?shù)那ё內f化,然而不管怎樣變,又是萬變不離其宗,這個“一”和這個“變”都是一種藝術難得的性格,也是一門藝術的美學的要義。
一個成熟的民族舞演員在舞臺上展現(xiàn)的動作之所以具有審美價值和藝術魅力,是因為體現(xiàn)了“形、神、勁、律”的高度融合,這正是中國古典舞身韻的重要表現(xiàn)手段!靶巍⑸、勁、律”作為身韻基本動作要素,高度概括了身韻的全部內涵。形,即外在動作,包含姿態(tài)及其動作連接的運動線路。神,即神韻、心意,是起主導支配作用的部分。勁,就是力,包含著輕重、緩急、強弱、長短、剛柔等關系的藝術處理。律,也就是動作本身的運動規(guī)律。這四大動作要素的關系,是經過勁與律達到形神兼?zhèn),內外統(tǒng)一。其規(guī)律是“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力與形合”。這都是精辟的概括與提煉。而這些文字又與元素性動作高度統(tǒng)一、諧調,構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舞蹈美學理論。
1、形
形是指形體外部的動作。它表現(xiàn)為形形色色的體態(tài),千變萬化的動作及動作間的連接。凡是一切看得見的形態(tài)與過程都可以稱之為“形”。形是形象藝術最基本的特征,是古典舞舞魅之依附,是古典舞之美的傳達媒介。
眾所周知,通過對傳統(tǒng)藝術在審美特征和各種典型舞姿的剖析,得出了在“形”上必須 首先解決體態(tài)上“擰、傾、圓、曲”的曲線美和“剛健挺拔、含蓄柔韌”的氣質美。中國舞在人體形態(tài)上強調“擰、傾、圓、曲”,仰、俯、翻、卷”的曲線美和“剛健挺拔、含蓄柔韌”的內在氣質。從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畫中不難看出這一點是由古至今一脈相承而不斷發(fā)展演變的。如秦漢舞俑的“塌腰蹶臀”、唐代的“三道灣”、戲曲舞蹈中的“子午相”“陰陽面”“擰麻花”,中國民間舞“膠州秧歌”的“輾、擰、轉、韌”,“海洋秧歌”的“攔、探、擰、波浪”和“花鼓燈”的“斜塔”,武術中的“龍形猿步”、“八卦”等無一不貫穿著、人體的“擰、傾、圓、曲”之美。掌握體態(tài)及造型的曲線美還需要具有相應的素質能力。因而它也是一種技法,人體的“擰、傾、圓、曲”是整體的形象。從局部來看“頭、頸、胸、腰、胯”,“肩、肘、腕、臂、掌”,“膝、踝腳、步”都有其特定的要求。
2、神
這是泛指內涵、神采、韻律、氣質。任何藝術若無神韻,就可以說無靈魂。在中國文藝評論中,神韻是一個異常重要的概念。無論談詩、論畫、品評音樂、書法都離不開神韻二字。在古典舞中人體的運動方面,神韻是可以認識的,是可以感覺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
在心這一概念中,身韻強調內涵的氣蘊、呼吸和意念。強調神韻,強調內心情感。在形與神的關系中,把神放在了首位,“以神領形,以形傳神”正是這此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韻的“韻”?梢哉f,沒了韻就沒了中國古典舞。沒了內心情感的激發(fā)和帶動,也就失去了中國古典舞最重要的光彩。
“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力與形合”。所謂 “心、意、氣”,正是“神韻”之具體化。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是傳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并不是指眼球自身的運動,而恰恰是受內涵的支配和心理的節(jié)奏所表達的結果,這正是說明神韻是支配一切的!靶挝磩,神先領,形已止,神不止!边@一口訣形象的、準確的解釋了形和神的聯(lián)系及關系。
人們長期為中國古典舞的內在韻律感到神秘,雖然一個“圓”字是早被人們公認的,但它究竟是怎樣的運動規(guī)律,身體及手臂的運行軌跡是怎樣的了這是從事古典舞的人們長期困惑的問題。身韻創(chuàng)建者提出了“三圓運動”的理論。他們認為中國古典舞身體運動過程是沿著三個圓形在運動。這就是立圓、橫圓、8字圓。令人吃驚的是這個擾人已久的問題竟是這樣輕而易舉地被破譯了。而且又是如此準確而簡明。它立刻讓人想到拉班的“球體運動”理論。它們有很近似的思路,又各自解釋了各自的規(guī)律。原來真理是很單純的。科學都是經歷了“由淺入深”到“深入淺出”的過程。單純的真理是艱苦探尋的結果,是長期積累,偶然得之。
3、勁
“勁”即賦予外部動作的內在節(jié)奏和有層次、有對比的力度處理。比如運動時“線中的點”即“動中之靜”)或“點中之線”(即“靜中之動”),都是靠“勁“運用得當才得以表現(xiàn)的。中國古典舞的運行節(jié)奏往往和有規(guī)則的2/4,3/4,4/4式的音樂節(jié)奏不大相同。它有更多的情況是在舒而不緩、緊而不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自由而又有規(guī)律的“彈性”節(jié)奏中進行的!吧眄崱奔匆囵B(yǎng)舞蹈者在動作時,力度的運用不是平均的,而是有著輕重、緩急、長短、頓挫、符點、切分、延伸等等的對比和區(qū)別。這些節(jié)奏的符號是用人體動作表達出來的,這就是真正掌握并懂得了運用“勁”。“勁”不僅貫穿于動作的過程中,在結束動作時的勁更是十分重要的。無論戲曲、芭蕾舞、武術套路都是十分重視動作結束前的瞬間節(jié)奏處理,中國古典舞更不例外,它有如下幾種典型的亮相勁頭:“寸勁”一一體態(tài)、角度、方位均已準備好,運用一寸之間的勁頭來“畫龍點睛”!胺匆r勁”——給予即將結束的體態(tài)造型的一個強度很大的反作用力,從而強化和烘托最后造型!吧駝拧薄磺芯淹瓿,而用眼神及肢體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除此之外,還有“剛中有柔”、“韌中有脆”、“急中有緩”等勁的區(qū)別。
4、律
“律’這個字它包涵動作中自身的律動性和運動中依循的規(guī)律這兩層含義。一般說動作接動作必須要“順”,這“順”是律中之“正律”,動作通過“順”似乎有行云流水,一氣呵成之感!胺绰伞币彩枪诺湮杪蓜又惺种匾囊蛩兀纭半p晃手”,當臂向左晃時,身要有向右拉之勢,才能顯示動作的圓潤與韻味!安豁槃t順”的“反律”,可以產生奇峰疊起、出其不意的效果。一個動作和動勢的走向分明是往左,突然急轉直下往右,或者由向前突變向后等等均是。這種“反律”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產生人體動作千變萬化、撲朔迷離、瞬息萬變的動感。從每一具體動作來看,古典舞還有“一切從反面做起”之說,即“逢沖必靠、欲左先后、逢開必合、欲前先后”的運動規(guī)律,正是這些特殊的規(guī)律產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審美性。無論是一氣呵成、順水推舟的順勢,還是相反相成的逆向運勢,或是“從反面做起”,都是體現(xiàn)了中國古典舞的圓、游、變、幻之美,這正是中國“舞律”之精奧之處。
3.古典舞身韻課程的特點
身韻的出現(xiàn)做為一項重要的中國古典舞教學成果,使中國古典舞的訓練走向自身形式的規(guī)范化、舞種化。它不僅是完整的訓練體系,而且是訓練與創(chuàng)作、表演相互統(tǒng)一的中國古典舞審美特征的體系。就目前的教學而言,對古典舞神韻的作用與價值的認識,應該說在觀念上仍然處在模糊的狀態(tài),在教學中還沒能擺正它的位置,更沒有在教學的每一個過程、每一個細節(jié)中將“身韻”的教學滲透到基訓課的“骨髓”中,真正的將其作為古典舞的“核”來加以正確對待。
現(xiàn)在的舞蹈教學一般是將基訓與身韻做為兩門課程安排,不免會給人一種錯覺,即片面認為基訓是主科,身韻是副科,基訓是學生訓練的關鍵,身韻是為加強風格而設立的點綴課。表層的主與次不是內在的質,是“殼”還是“核”,應通過兩門課程所體現(xiàn)的精髓來確定。因此,關鍵問題不在設置的是一門課程還是兩門課程,而在于中國古典舞的教學實質是什么。假若基訓課和身韻課體現(xiàn)的是各自的質,而不是統(tǒng)一的質,那么就形成了“兩層皮”的局面,基訓也就變成了只有技術的“殼”,而沒有身韻的“核”,兩者很難形成一個統(tǒng)一于一體的古典舞風格,最終的結果只能是片面追錄古典舞的形,卻忽略了古典舞的神,而我們要求的恰恰是形神兼?zhèn),只有勁與律的協(xié)和統(tǒng)一。才能全面的達到古典舞訓練的基本要求,這才是二者訓練所要求的一致標準。由此發(fā)展到更深層次,就是要求在基訓課教學中的每個動作,每個過程, 每個細節(jié),每個過渡的環(huán)節(jié)動作,靜與動的變化,技術與技巧的操作,都要由身韻的神、形、勁、律來統(tǒng)帥,并貫穿于教學的始終,從而達到“殼”與“核”的完美統(tǒng)一。即使是兩門課的設置與安排,也能達到合二為一的效果。那么基本功訓練的標準和身韻的訓練標準是什么?是統(tǒng)一于一體的兩個階段,還是將所要達到的目的自始至終地溶為一體完成整體訓練的目的?就目前而言,兩門課程的安排要求我們任課教師把握一個標準,就是在基本訓練的教學過程中,將身韻滲透到基本訓練的全過程,在課堂中體現(xiàn)中國古典舞的精髓。
4.如何做好古典舞神韻課的教學
1、做好素質訓練
中國古典舞神韻的教學要從訓練的角度開始建立,要同時要解決形體訓練、素質訓練、技術技巧訓練、藝術表現(xiàn)力訓練,直到舞臺上形象塑造訓練等任務。所以說,以解決肌肉素質、軟開度、耐力、爆發(fā)力、韌性、重心等方面,對于訓練學生來說,是不可缺少的。平時可以加強對人體運動的科學研究,在運動的幅度、韌帶的柔韌性、重心的把握、肌肉能力等方面都要達到訓練的效果。比如“前旁搬腿”要完成180o,而且還要求主力腿、動力腿都是絕對的直膝,還要求主力腳半腳尖,控制到最高度,并保持很長時間(兩個八拍)。這說明在素質訓練上要向動作的極限要求發(fā)展。所以說古典舞基本訓練的目的是著重解決學生身體的基本素質問題,以跳、轉、翻等技術技巧來增強舞蹈表現(xiàn)力,這可稱為技法訓練。
2、牢固把握身韻的元素
所謂元素,包括基本技法、身法、神韻、呼吸、形、態(tài)、點、線等諸多核心因素,在教學當中,要基于“從元素出發(fā),從韻律入手”這樣的教學方法,以“云肩轉腰”、“風火輪”、“燕子穿林”為例,它們的素材并不是很多,然而卻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fā)展!霸萍甾D腰”既是元素又是韻律,元素中有韻律,韻律又通過元素展現(xiàn)!帮L火輪”在基本功訓練上腰部是一個三百六十度的大環(huán)動,所有擰、傾、圓都在其中,有很強的生命力,再加以繁衍,既有訓練價值,又有實用價值,足可以派生出其他動作。正如唐滿城教授所說:提煉元素、發(fā)展元素、運用元素,是解決身韻訓練之有效辦法。
3、體現(xiàn)身韻的表現(xiàn)性
對于舞臺上的人物塑造似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體現(xiàn)的不多,但任何動作都應充分展現(xiàn)出它的藝術表現(xiàn)力。也就是說,在古典舞的訓練中,應注意動作的性格化、氣質上的感染力,在音樂、組合上的處理應注重訓練“剛武氣質”型、“柔韌舒展”型,以及靈巧敏捷、龍飛鳳舞等諸多方面的變化和要求。
4、體現(xiàn)身韻的時代性
與舞蹈藝術中其它門類相同,身韻也有其派生、渲變和發(fā)展的時代特性,如何把握身韻的時代性,是身韻訓練成敗與否的關鍵所在。因此,在訓練中應充分體現(xiàn)當代人的精神風貌,從而達到身韻與時代精神相統(tǒng)一。
拓展:中國古典舞需要哪些能力
中國古典舞既然有它的特殊性,那么,古典舞演員就必須具備表演古典舞的特殊能力,近年來,我們通過對古典舞動作五十七例的分析:既對軟開度練習十一例、舞姿聯(lián)系十六例、技術練習三十三例進行了剖析,進一步明確了柔韌能力、身韻能力、技術能力是培養(yǎng)古典舞演員的關鍵,是達到高水平訓練古典舞演員的路子,也是通向科學系統(tǒng)化的途徑。
(一)軟開度的能力
古典舞的舞姿復雜,技術難度高且運動幅度大,因此,需要關節(jié)韌帶和肌肉柔韌性強。從近六十例動作的解剖分析中表明,在關節(jié)處運動幅度90度或超過90度以上的動作,就有五十個之多占總動作數(shù)量的82%。此外,民族舞演員在完成舞姿及技術時所動用人體的關節(jié)也相當多,用以表達感情和完成技術的主要部位就有十九個。雖然在一般情況下,演員完成某動作時,同時動用十九個部位的大幅度動作是較少的,但古典舞的許多舞姿和技巧是需要十九個部位都應用的。如(臥云)。
古典舞的舞姿有開又有關(開、關指外旋和內旋)。不僅不同類型和不同動作存在著開關之分,而且同一動作也有開有關,“弓箭步”動作也是一開一關,從五十七例動作的分析,需要下肢開的動作有48個,占總動作量的84%;需要下肢關的動作只有15個,占總動作量的26%。因此,下肢動作也還是以開為主。
古典舞中,足的應用是有繃也有勾的。不同類型的動作或同類型的動作都是如此。但從五十七例動作中分析,需要足繃的動作有44個,占總動作量的77%;需要足勾的動作14個,占總動作量的24%。因此足在勾、繃應用中,是以繃為主的。古典舞中足的應用除了勾、繃、開、關之外,還有內翻和外翻。因此,作為一個古典舞的舞蹈演員需要有較全面的軟開度能力。需要關節(jié)具備多種能力,使關節(jié)的屈伸、外旋與內旋、外展與內收的功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二)身韻的能力
舞姿與身法是古典舞的精髓。舞姿是造型,身法是韻律,它們之間的變換可以構成千姿百態(tài),舞姿的子午相立體造型,是由擰傾、屈伸、俯仰、縱橫等形狀所構成的,它呈現(xiàn)出擰傾中的宛轉與修長,屈伸中的收與放,俯仰、縱橫的交融與變化。這個變化決定著舞姿的幅度、速度、平穩(wěn)度。這“三度”又需要人體中段的高度柔韌與力量為基礎。至于連接舞姿的身法更是以腰為軸心而發(fā)力帶動全身的。因此,訓練腰部的應用能力是完成舞姿和身法的關鍵。無論是提、沉、沖、靠,或是平圓、立圓8字圓以及擰、傾屈……關鍵都在腰的應用。
所以,訓練脊椎的屈伸、回旋與側旋是絕不容忽視的。其次,古典舞的舞姿和身法都離不開圓的規(guī)律。足要在踝關節(jié)處作勾、撇、繃;小腿要在膝關節(jié)處作跨、蹁;大腿在髖關節(jié)處作環(huán)動;手在腕關節(jié)處作上盤、下盤;前臂要在肘關節(jié)處作晃手;上臂要在肩關節(jié)處作搖臂;腰、胸、頸要回旋……都在圍繞一個“圓”字。因此,練習關節(jié)的環(huán)旋又是完成身法舞姿的必要手段,而身法和舞姿的能力訓練,又必須抓住以“圓”為規(guī)律的核心進行,才能抓到訓練的根本。
(三)跳、轉、翻技術的能力
1、除了小、中、大的舞姿跳以外,還有各種技巧和特技。它們的特點是:A爆發(fā)力強。原因是古典舞技巧的運用幅度大,兩腿在髖關節(jié)處要構成90度以上的鈍角。如飛腳、各種飛燕。而由于空中舞姿的多種變換,也需要借用爆發(fā)力強的快速騰空方法去完成動作。如大躍步。有些特技,如躺身蹦子,要求軀干盡量接近水平線,因而推地足的爆發(fā)力就顯的必要了。
B古典舞有些技術的連接,通常應用跑步、拖步或者直接推地跳起,他可以使動作顯出輕、漂、脆的特色。C連續(xù)縱跳的能力也是特點之一。如橫飛燕的復合動作。它們也都必須應用爆發(fā)力去完成各類空中技術。許多彈跳中的技術,都必須應用對地面的加速度力,才能獲得更大的、向上的反作用力,從而贏得空間,達到古典技術美的程度。
2、“轉”有小舞姿轉和大舞姿轉。A在垂直軸上的平板旋能力。如平轉。B在垂直軸上的擰傾能力。如斜探海轉。C在平衡狀態(tài)下的俯旋能力。如荷葉轉。以上不同舞姿轉所應用重心的形式也不同:如平旋類屬于直立重心,擰傾類屬于螺旋重心,而俯旋和仰旋則屬于平衡重心。
3、“翻”餓特點是身體在傾斜中的水平翻轉,即“以腰為軸,以臂為輪”的翻轉,是古典舞的特殊技術。
總括起來,古典舞的特殊能力可分為如下五個方面:關節(jié)柔韌的幅度;舞姿身法的回旋與環(huán)旋;跳的爆發(fā)力;轉中的三種不同的舞姿的重心;翻中的水平線。
【中國古典舞身韻的審美與教學】相關文章:
古典舞身韻訓練的內涵01-29
論中國古典舞身韻課在教學中的作用04-18
中國古典舞“身韻”的四大特點04-29
中國古典舞“身韻”的四大特點03-22
中國舞的身韻特點06-15
古典舞身韻提沉怎么做06-28
關于中國古典舞的審美特征05-15
中國古典舞發(fā)展歷史06-30
關于中國古典舞的介紹06-05
中國漢唐古典舞的風格特點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