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苗族鼓舞種類簡介
簡介,即簡明扼要的介紹。是當事人全面而簡潔地介紹情況的一種書面表達方式,它是應用寫作學研究的一種日常應用文體。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苗族鼓舞種類簡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種類簡介:
1、花鼓舞
通;顒佑诖汗(jié)及“六月六”“八月八”“趕秋”“趕夏”等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它的活動形式是由兩人各持兩根尺許長的鼓槌、分別站在鼓的兩面同時擊鼓,另有一人持單棒居中擊鼓腰作伴奏。兩者節(jié)奏要求統(tǒng)一,動作講究對稱。圍繞著他們舞蹈的男女均可,多寡不限。從“花鼓舞”派生出來的鼓舞有“雙人鼓舞”(男、女均可),特點是擊鼓時兩人可各打一邊或同時敲擊一邊,也可一人擊鼓,另一人以舞姿作陪襯。動作可隨機應變,但十分講究對比、協(xié)調。
2、團圓鼓舞
團圓鼓舞是種有歌有舞的鼓舞形式,舞時由一鼓手在場子中央擊鼓伴奏,參加舞蹈的人則圍繞著他,踏著節(jié)奏明快、時輕時重的鼓點,晃手擺腰地繞圈而舞。每跳完一段后就唱一段山歌、歌和舞交替進行輪回不斷,直至興盡方休。歌詞多反映勞動生活和男女愛情的內(nèi)容。舞蹈基本動作有“大擺”“小擺”“細擺”三種。晃手擺腰是“團圓鼓舞”獨有的韻律和風格。
3、跳年鼓舞
除在伴奏上多用一銅鑼外,其活動形式及動作風格特點與“團圓鼓舞”大致相同。
4、單人鼓舞
是湘西苗族普遍喜愛的表演性舞蹈。常在歡慶豐收及其它傳統(tǒng)節(jié)日里表演。有男子表演、女子表演的兩種。男子雙手持鼓棒擊鼓或雙手握拳擊鼓,舞蹈動作豐富,有模擬動物形態(tài)的動作和武術等多種,動作粗獷有力;女子則是在伴奏者敲擊鼓邊或銅鑼的音響聲中,雙手各持鼓棒一根、邊敲擊著斜放在木架上的大鼓邊舞蹈的。舞蹈動作多是表現(xiàn)勞動生產(chǎn)和日常生活,有挖土、插秧、紡紗、織布和照鏡、梳妝等,其風格特點除個別地方能見到激烈、豪放者外,大多較文雅、端莊。
5、猴兒鼓舞
猴兒鼓舞是種技巧性較強的男子表演性舞蹈。它的近代從“單人鼓舞”和“雙人鼓舞”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歷史不過幾十年,由于從事這種表演活動的人都必須是訓練有素的,故至今苗族民間仍不甚普遍。在表演時,舞者的擊鼓方法也有用槌擊的和以拳擊的兩種。
相關資料:
苗族鼓舞的表演形式,豐富多樣,根據(jù)跳舞的人數(shù)可以分為單人、雙人、群體鼓舞三類;還可以根據(jù)鼓舞的表演形式分為猴兒鼓、對跳鼓、四面鼓、團圓鼓等四類,花樣繁多的表演形式,應對著不同的節(jié)慶氛圍,精彩紛呈。
1、單人鼓舞
在苗族區(qū)域的單人鼓舞包括男子單人鼓舞和女子單人鼓舞。男子單人
鼓舞一般是男女敲邊伴奏,一男子擊鼓起舞,手揮步動、粗獷豪放、節(jié)奏干脆、激烈有力,苗族人民常用來慶賀節(jié)日和豐收。此舞有兩種打法,一種是表演者手執(zhí)鼓槌擊鼓;另一種是表演者雙手握拳擊鼓起舞,又叫徒手鼓舞。女子單人鼓舞是苗區(qū)最常見的一種表演形式,一般在春節(jié)及各種其它節(jié)日中表演。伴奏者執(zhí)槌敲邊或敲鑼伴奏,舞蹈者手拿鼓棒獨舞,有時也有人在旁邊伴舞。其舞步疾徐有次、雙腳輪梭、絞踏清晰,上身亦隨肢步而動、腰擰胯動,舞蹈或大方活潑或平穩(wěn)文雅或奔放開朗等。
2雙人鼓舞
雙人鼓舞可分為男子雙人鼓舞和女子雙人鼓舞。此兩種鼓舞的形式相同,但風格有很大的區(qū)別,男的粗獷有力,女的嫵媚柔美。雙人鼓舞的表演形式自由,舞者可各打一邊,也可同打一邊,也可一人擊鼓一人伴舞,動作左右移動、前后交替,配合協(xié)調統(tǒng)一,常在慶豐收和節(jié)日表演。
3、群體鼓舞
苗族將群體鼓舞稱為花鼓,因為參加表演的人多;ü奈璩娜宋、八人舞和男女混合舞等。在民間還有“團圓鼓舞”、“跳年鼓舞”、“調年鼓舞”之俗稱。舞者一面擊鼓、一面舞蹈。擊鼓有手擊、槌擊兩種方式。槌擊舞有“美女梳頭”、“穿衣整容”、“燒菜煮飯”、“挑花繡朵”、“霸王舉鼎”、“古樹盤根”、“美女插花”、“英雄背劍”、“挖耳”、“鳥飛”等20多
種舞法;手擊舞有“獅子滾球”、“猛虎下山”、“雄鷹展翅”、“鷺鷥伸腿”、“收割打谷”、“鋤荷擔”、“花朝天開”、“雞食米”等8種。花鼓有兩面鼓、四面鼓之分;花鼓舞以花樣繁多取勝。鳳凰花鼓,是流行在鳳凰縣境內(nèi)的鼓舞,此舞多在各種節(jié)日中表演,形式與雙人鼓舞類似,即由兩人手拿鼓槌,各站一頭同時起舞,伴奏者則站在鼓腰擊邊伴奏。表演者性別不限,可以任意組合。在鳳凰縣還有一種鼓舞習俗叫“卡羅”,新春時,新郎必須帶新娘到岳父家拜年。寨門口就設有卡子,即“卡羅”。進門前,新郎和新娘除對歌以外,還須一起跳一段鼓舞,方能進門,就形成了這種獨有的雙人鼓舞。此舞要求兩人的動作對稱,方向一致,風格開朗、愉悅,節(jié)奏穩(wěn)重飽滿。
4、猴兒鼓舞
猴兒鼓舞即是一種以摹似猴子動作為主,圍繞苗鼓而舞的鼓舞形式。它別于單、雙人鼓舞的范疇,舞蹈除摹似生產(chǎn)勞動以外,還要隨著鼓點摹擬表演猴子摘桃、抓癢撓腮、戲鼓等動作,樣子滑稽、詼諧風趣。其中夾雜著很多高難技藝,舞姿輕盈敏捷,情緒激揚。此舞既可身穿服猴帽,化妝成猴相表演,也可身著便裝,摹擬猴兒狀表演。
5、對跳鼓
對跳鼓又稱對鼓,是由兩鼓手各站鼓的一頭進行相同的對稱套路動作的跳鼓表演,此種打法多用于賽鼓或“攔鼓”。表演時本家族的打一頭,親友們打另一頭;或本寨的打一頭,其他寨的打另一頭;或甲方打乙方陪,或乙方打甲方陪。要求甲乙雙方動作一致,統(tǒng)一對稱和諧。如甲打乙陪,甲方打出什么套路動作,乙方必須跟著打出什么樣套路動作;第一局結束后立即進行第二局,即乙打甲陪,乙方打出什么套路動作,甲主又必須跟出什么套路動作。對打雙方,倘若其中一方陪打不當便為輸,另一方則為勝。因此,對鼓即成為賽鼓式。要求鼓手既精通套路、熟練技術,又必須靈活機智,在傳統(tǒng)的隆重聚會的賽鼓中,當棋逢對手之時,一打就是整天或整夜,“通宵達旦”而不肯罷休。
6、四面鼓舞
此舞流行于吉首市,是一種較特殊的鼓舞形式,它所用的鼓是四面鼓。表演者一般為兩男兩女,交錯分開而立,各人面對各自鼓面起舞。內(nèi)容一般是反映勞作動作和愉悅心情的,男子打鼓時女的陪襯,反之女的打鼓則男的陪襯,然后,四人穿插繞花舞蹈,動作一致、對稱,直接反映出苗族人民的喜悅心情。
7、團圓鼓舞
團圓鼓舞是一種特殊的集體歌舞形式,其特點是將一面大鼓平置于鼓架上,選一人擊鼓,眾人和著鼓點,圍著大鼓起舞,人數(shù)越多越好,其動作分大擺、小擺和細擺三種,男的一般跳大擺,站一內(nèi)圈,女的一般跳小擺和細擺,站在外圈,邊跳邊唱并夾雜“啊嗬”的號子聲,還可邊跳邊交換內(nèi)外圈,直接反映了人們的愉悅心情。此舞節(jié)奏明顯,鼓點可任意反復,動作隨鼓點而反復。以腰和手擺為主要動律,有別于其他鼓舞的特征,鼓點明顯不同于其他形式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