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心理學應用
心理學在城市園林景觀的設計與應用中,通過相應理論的不斷成熟,對于園林景觀的未來設計來說,從人的內(nèi)心深處來發(fā)掘環(huán)境與生態(tài)的自然和諧,已經(jīng)成為一個城市園林景觀的發(fā)展趨勢,相信通過設計者的探索積累,會為城市呈現(xiàn)更多更好的園林景觀作品。下面是YJBYS小編整理的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心理學應用相關內(nèi)容,歡迎閱讀!
一、園林景觀設計中人的行為心理學
(一)園林道路規(guī)劃對人的行為心理的影響
園林道路是園林景觀設計的骨架,道路是整個環(huán)境意象的框架,園林道路應該特征明確,貫通順達,具有強烈的引導性和方向感,形式上或曲或直,或平或崎,即使是迂回通幽的小徑也必須有明顯的規(guī)律性特征,向人們暗示前方別有洞天;首先,要規(guī)劃出路形,再進入到其他項目規(guī)劃。如果設計者在路口對面設有游人急于到達的景點,卻又隔草相望時,即須為游人設計一條直通的捷徑,否則游人就會在你的作品上踩出一條通道,對設計者則是一個莫大的諷刺;對于面積較大的公園,部分游人可能沒有體力游完全程,除設電瓶車外,還可以設幾條中間橫穿路,形成小環(huán)路,保證游客需求,否則就會讓游客走回頭路,或直穿綠地回到出口,走回頭路則會讓游人非常不悅;在做道路規(guī)劃時一定不要設法強制游人去做什么,要吸引游人按你的設計意圖去做,設計者只有按照游人的行為心理去設計才能做到讓游人按你的設計意圖游覽。
(二)鋪裝場地規(guī)劃對人的.行為心理的影響
鋪裝場地,其功能有集散、活動、休憩等,對于集散廣場首先要保證游人容量,設多處出入口,地面材料要平而不滑,可以保證游人短時間內(nèi)集中或散去;活動廣場則須保證活動鍛煉空間相對封閉,出入口不宜太多,不能變成通道,若來回通行的人較多,即使設計者精心設計了一處活動廣場,也不會有人到此活動鍛煉;休憩廣場則須設于道路附近,與道路有綠化隔離,并設有園林座椅等設施,休憩廣場須用樹木圍合一個不受影響的獨立空間,而除廣場內(nèi)遮蔭樹木外,其它大樹又須稍遠離廣場,使廣場周圍形成一片地被植物,保證視線開敞,地面材料可選擇回歸自然的麻面材料,色彩要柔和,這樣的廣場游人自然會不請自來。
(三)園林建筑對人的行為心理的影響
主要有管理房、亭、臺、樓、閣、餐飲、公廁等,對于管理房、餐飲、公廁等服務性建筑,要造型優(yōu)美,回歸自然,要區(qū)別于城市建筑,對于亭、臺、樓、閣須設于游人的視線焦點上,又要與主道路有一定距離,為游人創(chuàng)造一處幽靜的休憩空間。
(四)園林植物對人的行為心理的影響
園林植物對園林作品從空間、色彩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在筆直的園路種植單行或雙行樹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感;而在自然的道路兩側(cè)則可用造型植物強調(diào)頂點位置,強化道路的走向效果;園林中的道路可以利用植物逐漸形成統(tǒng)一的空間序列并能夠圍繞和連接不同的功能場地,游人也可以沿著兩側(cè)植物暗示的道路行進,走向目的地,在有序的空間序列中人們才能感到安全;園林中利用植物可形成不同的邊界意象,邊界有虛隔和實隔之分,可以用球形灌木有機散植,形成相對模糊的邊界,既起到空間界定作用,又不過分阻隔人與自然的親近;實隔往往用成排密實整形的綠籬對邊界進行圍合,創(chuàng)造出兩個不能跨越的空間,可以有效地引導人流,實現(xiàn)空間的轉(zhuǎn)換,現(xiàn)代開放式綠地的邊界設計更傾向于帶狀開敞式的公共小廣場的邊界形式,沿路一側(cè)分別設幾個入口,整齊的冠蔭樹可以構(gòu)成顯著清晰的場所特征和標識,不僅提供人們方便地進出場所,而且還可為等候、駐足、小憩的人提供一個遮蔭避陽、可靠安全的場所;園林植物色彩表現(xiàn)的形式一般以對比色、鄰補色、協(xié)調(diào)色體現(xiàn)較多,對比色相配的景物能產(chǎn)生對比的藝術效果,給人強烈醒目的美感,而鄰補色就較為緩和,給人以淡雅和諧的感覺。
二、園林景觀設計心理需求
(一)先天心理需求
(1)親水的心理需求
水是生命之源,親水需求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而園林水景能為人類提供多種娛樂和游憩活動。水體能夠使園林產(chǎn)生很多生動活潑的景觀,可以被設計成不同的形態(tài),如河、湖、溪、瀑布、噴泉等;除此之外,水還有許多實用功能,如調(diào)節(jié)空氣濕度,降溫,減低噪音,灌溉園林植物等。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的黑虎泉,因游人不僅能夠觀賞到清澈泉水噴涌而出的壯觀景象,還能品嘗到清冽泉水滋味和通過觸摸感受到泉水的清涼而常年游人如織,通過豐富的水景營造使游人感受的親水帶來的美好體驗,滿足了游人親水的心理需求。
(2)親土的心理需求
土地能夠給人一種踏實感,人離開土地太久就會產(chǎn)生一種不安感。大家喜聞樂見的兒童沙池便是迎合了人的這種親土的心理需求,除了與土地直接接觸能夠帶來良好體驗之外,變化的地形也是創(chuàng)造園林景觀的重要手段。
(3)安全感的心理需求
環(huán)境負荷理論指出,人們加工外部刺激的能力是有限的,通過減少信息加工或者進入到有利于恢復健康的環(huán)境如林間小道、公園中,降低游人處理外部刺激的壓力,注意力疲勞就可以得到改善。圍合的園林景觀空間能夠大大減少外部刺激,給人們帶來安全感,使游人身心更放松。
游人對于安全感的心理需求實際上是對于私密性的一種需要,人們身處某一個自然環(huán)境時,能夠放松地感受美麗景觀帶來的美好體驗的前提是保證自己的個人空間不被侵犯,安全不受威脅。在進行景觀設計時,設計師應當重視私密空間的設計,如空間要有一定的圍合感,座椅設置要有依靠感,背后一般不能有空曠空間或者是人來人往的園路,以免給人產(chǎn)生不安感等。中國古典園林中常見漏窗之外種植芭蕉、淡竹或者置以太湖石的手法來形成框景,這樣能夠保證主人活動的相對私密性,帶來一定的安全感。
(4)好奇心理的需求
好奇心是人類重要的認知動因,也是人生快樂源泉之一;好奇心作為人腦對陌生事物的認知意向,是產(chǎn)生認知活動的內(nèi)在驅(qū)動力。景觀設計中的借景以及藏景便是巧妙地運用這種心理需求,利用地形、假山和植物等對遠處的景觀進行遮擋,當人們看到這個景物的一部分時就會對隱藏的部分產(chǎn)生好奇心,并因此產(chǎn)生探究的欲望。一處好的景觀就像設計師在大地上導演的一場話劇,有開場、有懸念、有高潮、有尾聲。話劇中的懸念便是景觀里的藏景,勾起游人的獵奇心理,一步步走進設計師設計的美妙境地,就像《桃花源記》之描述: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
(二)后天心理需求
(1)對于互動的心理需求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應當考慮到為人們創(chuàng)造能夠進行各種形式互動的景觀條件。直接互動的方式比如游戲、交談、唱歌、運動等,尺度適宜且具有一定圍合感的空間、向心式布置的座椅、距離適宜的健身設施、較安靜的.環(huán)境等都為游人交流提供了潛在的可能。間接互動的方式如通過雕塑、匾額、楹聯(lián)等感受作者想表達的內(nèi)涵;觀察別人也是間接互動的一種方式!洞蟊娦袨榕c公園設計》中提到人看人是人的天性,公園是一個劇院,而每一個活動就是一個潛在的舞臺,處理好看與被看的互動關系是景觀設計師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斏┩叽牡奈靼矆@博迷宮園很好地運用了這個人看人的心理需求:單向透鏡一面反光成像,而通過另一面卻可以透視對方,這樣鏡子一面的人以為自己在照鏡子,殊不知鏡子后面的人正在看自己的照鏡子表演,等到走到鏡子后面看到別人重復著自己的照鏡子表演的時候,便會莞爾一笑,這種看與被看的經(jīng)歷卻成為了一種奇妙的景觀體驗。
(2)對于地域文化認同感的心理需求
人在出生后身處某種特定的人文環(huán)境中,慢慢形成的一種具有地域差異的心理特征,游人對于園林景觀的心理感受也因為地域文化不同而產(chǎn)生差異。比如對山水的感受,日本人對枯山水情有獨鐘,意大利人更加偏愛臺地園,而中國人對于自然山水園林有獨到的見解。當游人看到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園林景觀時能夠產(chǎn)生一種共鳴,或者是濃濃的鄉(xiāng)情,或者是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拜服和驕傲。這種文化認同感會給游人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感。作為景觀設計師,不僅僅滿足游覽者的視覺聽覺感受,更要給他們帶來心靈的美好感受,這種感受很多時候便是人們對于地域文化的認同感。
地域文化特色在景觀中的表現(xiàn)方式:
1)采用當?shù)厝讼猜剺芬姡写硇缘膫鹘y(tǒng)顏色。
2)運用當?shù)夭牧虾凸に嚒?/p>
3)提取當?shù)孛袼谆蛱禺a(chǎn)符號。
【淺談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心理學應用】相關文章:
園林植物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10-14
園林植物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應用06-09
綠籬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08-27
園林景觀設計色彩應用原則10-29
園林景觀設計色彩應用遵循的原則及應用分析05-31
草坪在景觀設計中的特殊應用08-31
草坪在景觀設計中的特殊應用08-10
園林景觀設計色彩應用遵循的原則08-17
CAD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10-25
色彩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