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相聲表演技巧有哪些
相聲藝術越來越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無論專業(yè)隊伍,還是業(yè)余隊伍,都不斷的擴大。有很多同志寫信問我,怎樣才能做一名相聲演員,我在這里,簡略地談談自己的粗淺看法。
1、做相聲演員的條件
要想做一名相聲演員,首先要具備會說普通話的條件,嘴、舌無甚生理毛病,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口齒伶俐吧!否則,不宜做相聲演員。其次是嗓子要好,便于學唱,如果嗓子不好,只能說不能唱,也是演員本身的一個不足。再次是模仿能力要強,要善于模仿各種人物形體動作、各種人物語言、各種方言、各種聲音。半天學不會一個動作,半天學不會一兩句方言,是不適合做相聲演員的。還有一點,就是接受能力要強,反映得快。初學相聲的同志,恐怕最起碼要具備以上四個條件。
2、做相聲演員要有廣泛的知識
相聲藝術題材廣闊,內容豐富。從大地上的一根草,到蒼穹無垠的太空世界,從生活中的瑣碎小事到復雜尖銳的階級斗爭,家長里短,社會風氣,自然科學,真是無所不包。我們需要多少知識,才能把它們反映出來呢?請看:
《天文學》需要你懂些天文知識。
《地理圖》需要你懂些世界地理。
《八扇屏》需要你懂些歷史知識。
《君臣斗》需要你懂些官場知識。
《大相面》需要你懂些"相法"知識。
《解學士》需要你懂些對聯知識。
《戲劇雜談》需要你懂些戲曲知識。
……
一段相聲一個內容,一個相聲演員需要很多知識,才能適應工作的需要。老一代相聲演員,大都是口傳心授,有的沒文化,不會寫字,那是社會造成的。而今天,相聲不單單是起到娛樂欣賞作用,更主要的是為四個現代化服務,謳歌新長征路上的新人新事,鞭撻一切不正之風,所以我們必須要有廣泛的知識。
怎樣才能具有廣泛的知識哪?不說全懂吧,就是懂些,就需要學多少東西吧!一句話,靠學。博學才能多懂。要有廣泛的愛好,要有廣泛的興趣。
第一重要的是文學知識。因為相聲是諷刺文學,本身就需要有較豐富的語文知識,文字要精煉,語言要幽默。各種包袱就是文學中極特殊的句子,極特殊的結構。因此相聲演員需要有較厚的文學底子,對古今中外的名著,甭說研究,起碼要讀過。像《東周列國》、《紅樓夢》、《三國演義》,都要讀幾遍。外國的名著,果戈理的,莎士比亞的,高爾基的,都要有所瀏覽。
在文學中,尤為重要的是歷史知識。因為在相聲中經常出現一些歷史人物,歷史典故,歷史名詞,歷史事件。如果有這方面的常識,說起來就不陌生,自然、生動,比喻能得當,道理能說足。如說《珍珠翡翠白玉湯》,就要懂得點明代傳說,常遇春、胡大海怎么鬧法場,脫脫太師定計等故事,然后說道朱元璋走散!督蛔庾印肪鸵行┣宄鞣N官銜的常識,才能懂得什么頂子、翎子、補子,多少品官大多少棒鑼。只有懂,才能說得清楚,說得有感情。懂和不懂的效果是不一樣的。
其它象天文、地理、動物、植物、山川、河流、汽車、輪船、繪畫、書法、音樂、舞蹈……都要懂點起碼的知識。只有這樣,當你遇到包括上面各種知識的段子,才不至于一竅不通。
世界上著名的喜劇大師卓別林先生是愛好廣泛、知識淵博的。他騎馬、滑冰、游泳、射箭、拳擊、擊劍、繪畫、舞蹈……真是會得太多了。更使人欽佩的是,他有很多"絕技",象《舞臺生涯》的"下叉",《摩登時代》的"溜冰"等。由于他的知識廣泛,給他技術全面奠定的基礎,所以能創(chuàng)造那么多使人喜愛的角色。
做一名相聲演員更需要對什么都感興趣,對什么都愛好,對哪行哪業(yè)都要懂點基本常識。這樣,你無論說到哪一方面,一張嘴就不外行,觀眾聽著親切。
3、做相聲演員要善于觀察生活
相聲演員在舞臺上表演的好壞,除了決定于技術水平高低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演員生活底子薄厚。因此相聲演員要善于觀察生活。
相聲的題材大都是發(fā)生在我們周圍的事情,相聲是和人民生活緊緊相連的。我們看看傳統(tǒng)相聲,都是反映舊社會的黑暗,人們的痛苦,社會的風氣……差不多哪個故事都有生活原型。
既然相聲和生活這樣息息相關,作為相聲演員,要不去觀察生活怎么行哪?所以,我們必須要善于觀察生活,從生活當中汲取營養(yǎng)。像打魚那樣,獵取我們需要的東西。
生活當中有千千萬萬件事情,不是哪件對我們都有用的。我們的網要往有魚的地方撒。這個魚,就是我們需要的。簡單地說,我們就是要觀察生活當中那些有意思的事情。如典型人物,典型動作,典型事件,流傳的故事,生活當中的小笑話等。我們到了百貨商店,就要觀察服務態(tài)度好的服務員怎樣對待顧客,態(tài)度不好的怎樣對待顧客?結婚的夫婦買東西什么神態(tài),未婚夫妻買東西什么神態(tài)?誠心買東西的什么樣?逛商店的什么樣?小孩買東西怎么掏錢?老太太買東西怎么掏錢?或者臨時還會發(fā)生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都要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一旦需要表演那些人物,腦子里有,馬上就可以拿出來。走在馬路上,多留神各種人物的走路姿態(tài)。老頭怎么走?小伙子怎么走?工人怎么走,知識分子怎么走,都有他的特點。在會場聽報告,愛聽得什么樣,不愛聽的什么樣?科長報告什么動作,處長什么動作,局長什么動作……坐電車什么樣,坐火車什么樣,坐輪船什么樣等等,到處是素材,到處是"模特兒"。生活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我們在劇場看到相聲演員學這個,學那個,學的真像,觀眾報以熱烈的掌聲,其實那一個不是從生活中觀察來的呢?
相聲表演的技巧
一、要知詞意
相聲演員在學說一段相聲之前,要知道這段相聲作品的意義。要知道作品的主題思想和人物思想。主題思想就是作者通過作品所要說明的問題。人物思想是指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的思想,作者在作品里塑造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是有思想、有性格的。演員不僅要知道主題思想和人物思想,還要知道每句臺詞的意義。這是說好一段相聲的首要問題。
二、要吐字真
作為一個相聲演員,要有伶俐的口齒。相聲是笑的藝術,也是語言藝術。什么段子也離不了說唱哏、學哏,也離不了說,因此它要求演員吐字要真,字字要送到觀眾耳朵里去,觀眾聽得清楚,才能發(fā)笑。觀眾聽不清楚,就笑不了啦。不能叫觀眾一邊聽,一邊問別人:“他說的是什么?”那位回答:“我也沒聽真!边@樣就影響效果了。吐字不真,如“鈍刀割肉”。有人主張“咬字要狠”。我覺得咬字不能狠,咬字過狠,也使人聽著不舒服。相聲演員為什么練習《繞口令》?就是為鍛煉唇、齒、牙、舌、喉,要把平、上、去、入四聲字說準確。
三、要發(fā)音準
相聲演員發(fā)音要準確。發(fā)音主要指的是唇、齒、牙、舌、喉五音要準。相聲演員是用丹田發(fā)音,雖不象戲曲演員那樣要求好嗓子,但也得能說能唱,丹田氣足,聲音要美,說出來好聽,唱出來夠味兒。過去有好嗓子的不多,因為唱是豎音,說是橫音,再加上那時生活所迫,一天要說七、八段,這樣就把嗓子說橫了,也就是累壞了。
在三、四十年代只有幾位有好嗓子的,學戲曲、學唱大鼓、雜曲,學唱歌曲,唱哏并不多,F在很多段子是又說又唱,它就更要求演員有好嗓子。學說相聲不但要鍛煉吐字,還要練習發(fā)音。聲音要美,要注意輕重音兒、高矮音兒,盡量要把語氣說對,把話說得悅耳動聽,避免怪聲、怪調兒、尖音兒、炸音兒,別使觀眾聽著不舒服。說唱出來,要使觀眾愛聽。
四、要氣口勻
說貫口段子,更要氣口均勻,象《地理圖》一段一百多個地名,要連續(xù)不斷說完,主要得會用氣,偷氣,換氣,把氣口掌握均勻,說出來如斷線珍珠,珠落玉盤,這樣觀眾才能叫好。
一段貫口有一段貫口的內容。如《維生素》這段相聲有三段貫口,第一段是服務員報菜名,說的是雞、鴨、魚、肉的菜名,這段是按照《報菜名》來說。第二段是二哥想吃的家庭炒菜,這段必須說得要美,讓大家聽著想聽、愛吃。第三段是說這些菜有什么營養(yǎng),介紹給觀眾。觀眾覺得說這些吃的很有學問,聽著又順耳,這樣就叫起好來了。這三段貫口是根據內容設計氣口。貫口是如此,不是貫口的活也要把氣口設計好。氣口不勻,說得快了,使觀眾心忙,說得慢了,使觀眾截氣。吐字要真,發(fā)音要準,氣口要勻,三者都要給觀眾以美的感受。
五、要語氣對
語氣是表達感情的,分為高低、快慢、輕重。同樣一句話,語氣不對,意思就變了。比如:乙摔碎一個茶碗。甲問:“這茶碗是你摔的嗎?”乙答的音調低,說得慢,重音在我字上;“是我摔的!边@茶碗是他摔的。如果乙音調高,說得快,重音在摔字上,就成了反問語氣“是我摔的?”這茶碗就不是他摔的了。
六、要動作穩(wěn)
相聲是表演藝術,它要求演員動作沉穩(wěn)準確。相聲表演人物,動作是輔助面部表情的。用手勢動作,是為把聽眾的眼神,引導到演員的面部表情上來,讓聽眾看見演員面部表情的神兒(眼神)和像兒。演員的兩只手不能亂動,不能亂比劃,使觀眾眼花繚亂,那樣就影響表情了。演員拿著扇子亂扇,亂比劃,也影響表情。初學相聲,還是學《倭瓜鏢》為好,可以練習手勢動作,好使兩只手有地方放。手勢動作,是根據內容設計的,千變萬化。形體姿勢要使人看著美。兩只腳站立要穩(wěn),站立不穩(wěn),形同踩藕,使觀眾心忙意亂,聽眾就不愛聽了。可見相聲表演動作,無論大小,都要求沉穩(wěn)準確。
七、要工模擬
模擬就是“學”。相聲表演藝術是敘述中穿插著人物對話,人物對話中穿插著敘述。這一藝術特點,決定了相聲表演離不開模擬表演。一段相聲有幾個人物,相聲演員不化裝,恁著語言和神兒、像兒,要把人物說活。怎樣把人物說活呢?就是要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運用夸張表演的方法,模擬人物的說話、神情、動作,將人物活生生地擺在觀眾面前。觀眾從演員的說話,神兒,像兒,就可以感覺到人物的神情,辨別出人物的性格,覺得真象,從而引起笑聲。這就如同一位漫畫家給人畫漫畫像,也是先抓住特征,用夸張的手法,幾筆就畫成了。然后叫人家一看,還真象,其實就是特征突出。
唱哏,是說中有唱,唱中有說,也離不開模擬。學京劇演員表演,主要學的是流派唱腔、表情、動作,最主要的也是模擬戲曲中的人物性格。
是倒口哏,學方言語音,學哪省人說話要象哪省人。不僅方言語音要學,還要根據內容細膩刻畫人物的性格待征。
相聲要表演出人物性格特征,是很難的,所以說要工模擬,就是在模擬上下苦工夫,這里說苦工夫,確實很苦。只要在生活中細致觀察各種人的性格特征,然后再去苦練,是能表演好的。離開了生活,又不下苦工夫,那很就難表演得好了。
八、要包袱兒寸
包袱兒寸,是說相聲演員用藝術技巧抖包袱兒時,要掌握好寸勁兒。相聲表演藝術要掌握遲疾頓寸,遲是慢,疾是快,頓是停頓,寸是寸勁兒。前輩藝人時常提醒說:“到底了,寸住了。”
底是結尾,寸住了就是掌握好寸勁兒。一段相聲有若干包袱兒,結尾是個大包袱兒。結尾的包袱兒抖不響,這段相聲就算白說了。因此要求演員說到底的時候要掌握寸勁兒。這個寸勁兒,快了不行,慢了不行,高矮音不對也不行,必須是恰如其分。不僅到底時要掌握好寸勁兒,使其它包袱兒也要求這樣。不但要求包袱兒寸,它還要求包袱兒準。這回說到這兒把包袱兒科響,到下回說到這兒的時候,還得把包袱兒科響。這次抖響,下次抖不響,那就叫包袱兒不準。
九、要捧逗合
捧逗合是捧逗合作。甲為逗哏,乙為捧哏。甲乙二人要配合好,才能說好一段相聲。過去學說相聲,先學逗哏,老師給捧哏。由于段子是老師教,當然就配合得好。學會逗哏后,自然就知道什么地方需要捧哏說話了。抖包袱兒的遲疾頓寸,甲乙二人都要掌握好,才能抖響。抖包袱兒不能是光在逗哏這邊,捧哏也很重要。捧哏掌握不好高矮音兒,逗哏的抖不響包袱兒,聽眾就不能哄堂大笑。
捧哏的掌握好遲疾頓寸了,逗哏的沒有掌握好快、慢,該慢說的,他快說了、搶話了,或者該快說的他慢說了、斷氣了,這樣包袱兒都抖不響。所以說甲乙二人互相配合好,這是說好一段相聲的關鍵。前輩藝人說:“搭伙三年,不火自賺!边@句話就是強調甲乙二人長期合作,即使不響大名,也能掙錢。甲乙二人長期合作,共同學習和鉆研藝術,互相取長補短,演出后不斷地總結藝術經驗,就會配合得越來越好,就能在藝術上取得成就。
十、要風格新
相聲表演藝術的風格、流派多種多樣。不論哪種風格、流派,都要給觀眾清新之感。有成就的藝術家們,他們所說的段子和表演藝術,盡量與眾不同,從而創(chuàng)立自己的獨特風格藝術流派。初學者,先是按老師教的學習,學哪一種風格、流派的藝術,他使出活來就是哪一種風格、流派的藝術。然而他不應停留在所學的風格、流派藝術上,要繼承流派,發(fā)展流派,要將所學的段子和表演風格加以改進創(chuàng)新,盡量與眾不同,創(chuàng)立自己的獨特風格和藝術流派。創(chuàng)立藝術風格、流派,不是一學就行,也不是說一兩個新段子就成了。那要經名師指教,勤學苦練,勇于實踐,刻苦鉆研。更重要的是他絕不能離開時代的觀眾,因為相聲是說給觀眾聽的,觀眾對于藝術風格、流派欣賞不欣賞,起著決定的作用。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現代化的建設取得很大的成就,十一億人民解決了溫飽問題,有了物質生活享受以后,還要求精神上美的享受。人們所要求的美的享受是多種多樣的。男、女、老、幼各有各的美的需求,你愛好這個,他愛好那個,各有各的愛好,各有各的情趣。有些青年藝術家就是適應當今時代觀眾的美的需求,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獨特藝術風格、藝術流派,這才到廣大觀眾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