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CCTV朗讀者第十期觀后感
最新一期《朗讀者》再度刷屏了不少人的朋友圈,這次的主角是一組以中科院院士潘際鑾為首的清華大學“朗讀天團”,他們的年齡加起來超過1200歲,但他們帶給觀眾的最強烈的感受卻是一個極為“少年”的詞--燃!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guī)淼睦首x者第十期觀后感,歡迎閱讀。
【1】朗讀者第十期觀后感
在剛剛過去的一季度綜藝混戰(zhàn)中,不論是綜N代還是全新節(jié)目,都很難輕易激發(fā)受眾的觀看熱情,綜藝市場疲態(tài)初現(xiàn)。最大的驚喜莫過文化類綜藝的異軍突起。
不跟娛樂之風,卻追隨者眾,董卿轉型之作《朗讀者》成為了文化類綜藝的排頭兵、領頭羊。關于其成功秘笈的深入探討,解讀角度甚多且各有側重,或制作模式或情懷表達或成事之道,但歸結起來就是看似偶然、實則必然。
情懷表達:堅守初心,重構被稀釋的儀式感
一如觀眾看到和感受到的那樣,《朗讀者》就是要把值得關注的文字和打動人心的情感相結合,干凈純粹地傳遞珍貴的思想和動人的故事,這既是節(jié)目制作人董卿的初衷,更是其從業(yè)20多年的職業(yè)堅守。“她非常執(zhí)著地堅守自己想要的東西,很純粹很簡單。”節(jié)目總導演劉欣告訴“廣電獨家”。
從創(chuàng)意伊始到節(jié)目錄制完畢,董卿一直忐忑,戰(zhàn)戰(zhàn)兢兢,事無巨細全程參與,盡心盡力把工作做到最好。據節(jié)目總導演田梅回憶:“第一期節(jié)目播出后,董卿收到父母發(fā)來的微信,感嘆她把這么好的節(jié)目做出來不容易,我記得董卿瞬間淚流滿面,這樣的真情流露也釋放了她內心的壓力。”
在《朗讀者》的舞臺上,嘉賓有自己的表達想法與堅持,節(jié)目組也有希望傳遞的情感需求。為了充分挖掘嘉賓背后故事與節(jié)目調性的匹配度,董卿要求團隊對嘉賓進行詳實的前期采訪,或面對面,或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每次短則1小時長則4小時。
而董卿與嘉賓面對面簡約而坦誠的溝通環(huán)節(jié),闡明了朗讀者背后的情感故事,是節(jié)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于董卿而言,采訪是技術活兒也是藝術活兒,尤其是要講述最真摯的故事、表達心底的情感。
在節(jié)目中,有的嘉賓直面在場觀眾,有的嘉賓受邀進入相對私密的訪談室。對于這種溝通空間上的差別,也深埋著董卿及節(jié)目組的良苦用心。因為在開放寬廣的空間和相對封閉的空間,人的談話狀態(tài)是不同的,將直戳人心的感人故事放在相對封閉的空間,就是想讓嘉賓放松與放心,把故事以最原始的狀態(tài)呈現(xiàn)給觀眾。
主題詞是凝聚起每期節(jié)目中多個故事的關鍵。自《朗讀者》籌備之初就確定下來,在實踐時備受考驗,因為要想找到符合主題詞的嘉賓和他們的故事相勾連并非易事。董卿及團隊始終堅持保留,精益求精,將主題詞當作文學創(chuàng)作的母題,使其真正成為每期節(jié)目的內核和靈魂。
直擊心靈的故事和飽含感情的朗讀,摒棄矯揉造作的表演,這就是“高而不冷”的《朗讀者》,這也是董卿領銜的節(jié)目主創(chuàng)所想要傳達的節(jié)目總基調。
看過《朗讀者》的觀眾常常被嘉賓的真情流露而感動不已甚至淚流滿面。
誠然,簡單的煽情本身是毫無價值的,現(xiàn)在社會上的確有一些眼淚被稀釋了,變得沒有價值,使觀眾在看到真摯的發(fā)自內心的眼淚時也會產生猶豫,但事實證明《朗讀者》自帶特殊魔力,讓觀眾自然體味到人生旅程中至真至性的美好確實存在著。
正如劉欣所言:“我們就是要再一次挖掘和呈現(xiàn)這些美好,通過朗讀重新建構起儀式感,讓觀眾看到并感受到。”
溢出效應:品質精良與市場稀缺,要堅信觀眾的審美
《朗讀者》的驚喜源自于精細,這份細致則離不開董卿及團隊的堅持,她反復跟團隊強調,“永遠不要低估觀眾的欣賞能力”。節(jié)目播出之后,即刻掀起陣陣好評,許多人自發(fā)成為節(jié)目的忠實粉絲,良好的'“自來水”效應推動了節(jié)目的深層傳播,這或許就是精品在稀缺性市場上的魅力。
目前節(jié)目播出過半,已經產生了極大社會影響力,制作者深感欣慰,壓力也與日俱增,“因為關注的人多,所有的環(huán)節(jié)都必須更為謹慎,這種壓力對于制作團隊的每一個人來講都是巨大的,尤其是董卿。”田梅坦言。
這一次,董卿不單是主持人,而且是制作人,所有的東西都需要由她拍板,但她始終表現(xiàn)得很審慎。田梅描述了這樣一個細節(jié),“主創(chuàng)集體看完第一期節(jié)目后,董卿立即開了一個總結會,相比于喜悅,大家更為審慎和小心翼翼。”
相當多觀眾在看完《朗讀者》后重拾朗讀,這種自發(fā)的跟隨行為,是一檔節(jié)目的溢出效應,而在節(jié)目與觀眾之間架起真正橋梁的是“朗讀亭”。目前,全國范圍內有七個城市設置了“朗讀亭”。
在劉欣看來,這一設置是最能代表這個團隊操作、判斷和實踐能力的,盡管這只是策劃會上頭腦風暴的產物,但提出伊始就讓制作人董卿感到興奮,一經落地便受到觀眾追捧。田梅補充道:“朗讀亭一定會繼續(xù)延伸下去,怎么做更能滿足觀眾的需求,是我們正在考慮的重點。”
更深層看,《朗讀者》的橋梁作用同樣生發(fā)在觀眾與央視之間,很難想象在激烈殘酷的綜藝市場競爭中,有平臺愿意拿出這么大的人力物力去做這樣一檔開創(chuàng)性的綜藝節(jié)目。難怪董卿會說:“這事兒只能央視來做!”
時間改變了觀眾,也讓部分節(jié)目失去了吸引力而走向消退。但《朗讀者》與央視平臺之間達到了一種絕佳的默契,并實現(xiàn)了互相成就。
成事之道:聰明人肯下“笨功夫”,使命感、勇氣和堅持最可貴
去年3月,董卿邀請劉欣、田梅共同操刀節(jié)目,使命感和責任感讓他們無法拒絕,自此開始了“早十晚十”的工作節(jié)奏,到正式錄影前演變成“早十夜”。從萌芽到面世,《朗讀者》毫無疑問是一群電視節(jié)目專業(yè)制作人“工匠精神”指引下凝結的心血。
正如劉欣總結的那樣:“這件事兒能成,就在聰明人肯下‘笨功夫’。不單《朗讀者》,任何事情也如此,功夫必須下到。”
節(jié)目一經播出好評如潮,讓《朗讀者》制作團隊倍感欣慰,但是在漫長的準備過程中,沒有人知道它的命運到底如何。田梅不無感慨,“其實大家對文化類節(jié)目的播出效果沒有底,導演組當時也很忐忑,于是在制作中如履薄冰、兢兢業(yè)業(yè),最終成事。”
如此看來,《朗讀者》的成功更多的是必然性,當然這份必然中不乏機緣。對于機緣,也可以理解為“稀缺性”。綜藝市場對多元、多層次內容的需求是永恒的,但在娛樂和泛娛樂甚囂塵上的現(xiàn)實下,高品質有內涵的文化類綜藝對于市場、觀眾來講,都是彌足珍貴的,恰是這份珍貴讓人們倍加珍惜,使《朗讀者》備受肯定。
其必然性也不難理解,《朗讀者》主創(chuàng)已經在央視舞臺上歷練多年,深諳觀眾的需要和舞臺應該傳遞什么。扎根電視節(jié)目創(chuàng)作二十多年,使命感責任感更重,情懷和堅守更明晰,職業(yè)背景和對舞臺的熱愛與理解,他們有理由相信自己的判斷力。
田梅總導演表示:雖然我們是一檔現(xiàn)象級節(jié)目,但其實相比市場上的其他現(xiàn)象級節(jié)目我們的制作成本可能只是他們的分之一。為什么制作成本低,仍然會受到大家的喜愛呢?因為我們給觀眾呈現(xiàn)了最美的舞美,最美的燈光,我們用最美的舞臺呈現(xiàn)方式進行表達。很多嘉賓接受我們節(jié)目的邀請并不是因為我們能付得起費用,而是因為我們和嘉賓都想在這個舞臺上傳承一種文化,傳遞一種思想和情感。
可以說,《朗讀者》的成功發(fā)自于制作團隊的使命感和難能可貴的堅持,最為關鍵的是他們做一事便要盡全力的決心。“不被眾說紛紜擾亂,堅持初心這個聽起來很容易,落實到做就是考驗,過程中不能想太多,又不能不想,但一天天、一件件下決心完成,也就成了。”劉欣說。
【2】朗讀者第十期觀后感
近日,最新一期《朗讀者》再度刷屏了不少人的朋友圈,這次的主角是一組以中科院院士潘際鑾為首的清華大學“朗讀天團”,他們的年齡加起來超過1200歲,但他們帶給觀眾的最強烈的感受卻是一個極為“少年”的詞--燃!
節(jié)目中,潘際鑾講述了自己從10歲開始歷經抗戰(zhàn)、異地求學,及投身焊接事業(yè),為創(chuàng)造征服世界的中國高鐵與核電站工程的提供了世界頂尖的焊接技術的一生。整個過程中,年邁的老院士始終透著一股充滿少年氣的單純。而當十位清華功勛級老院士、老師和校友一同朗讀起那封著名的《告全國民眾書》時,更是仿佛帶著我們回到了那個激昂的屬于他們的少年時代。
少年:從10歲到90歲不變的單純
作為書香門第家的孩子,潘際鑾先生自幼就非常自強愛學習。10歲時,一場盧溝橋事變,改變了中國的命運,也改變了生在那個時代的潘際鑾先生的命運。因為家鄉(xiāng)被毀,從那以后,潘際鑾開始了異鄉(xiāng)求學的旅途。在戰(zhàn)爭中輾轉,潘際鑾看遍了這個國家的悲愴與傷痛。在節(jié)目中,潘老先生說:“我們念書的目的,就是抗日、救國、回家,這么句話。”
抗戰(zhàn)勝利后,潘際鑾的家已經沒了。無敵可抗,無家可歸,但這個國家還需要他們這些科學家去拯救。潘際鑾回到清華,師從清華機械工程學系奠基人之一的李輯祥學習焊接工程,并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這份事業(yè)。作為中國焊接技術學科的奠基人,在他的主導下,創(chuàng)建了哈工大和清華大學的焊接專業(yè),并讓這一學科得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享譽世界的中國高鐵和核電站正是因為他所建立的焊接技術才得以實現(xiàn)。
他說,我這一輩子都在我的工作上,技術上的事全都清楚,家里的事都不清楚。直到現(xiàn)在,90歲的潘際鑾還奮戰(zhàn)在科研一線,帶著四位80多歲的老院士以及一幫年輕的博士生繼續(xù)攻克焊接工程難題。
燃,代表一腔熱血,代表少年意氣。少年最容易燃,因為他們單純。而潘際鑾先生在朗讀中產生的那種熱血沸騰的少年感,就來源于對祖國、對事業(yè)的單純。
熱血:超過1200歲的“最燃”朗讀
在這場朗讀中,除了親臨現(xiàn)場的潘際鑾先生,還有十二位年過耋耄的老人。他們中最年輕的錢易先生,是國學大師錢穆的女兒,如今也已經81歲了,而最年長的.王繼明先生,如今更是已經101歲。潘際鑾先生所經歷過的那些歲月,他們也都或多或少地經歷過。
對于現(xiàn)在的年輕人甚至更老一輩的人來說,抗戰(zhàn)都是存在于書本上的歷史。但對于這些老人來說,抗戰(zhàn)是他們曾切身感受過的經歷。這封《告全國民眾書》出自清華學生蔣南翔。沒有人比他們更合適朗讀這段文字,因為他們就是讀著這段文字成長的。在即將到來的清華大學106年校慶到來之前,這群清華功勛級校友一同為母校獻上了這份特殊的禮物。這背后的故事和情感,足以讓人熱血沸騰。
在這期《朗讀者》中,潘際鑾和這群老前輩,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為已經快忘卻那個時代的年輕人展現(xiàn)了愛國的正確打開方式,不是在網絡上謾罵與叫囂戰(zhàn)爭,而是為了國家的強盛奮發(fā)圖強。
【3】朗讀者第十期觀后感
近期,鄒市明一家四口參與錄制央視《朗讀者》節(jié)目。在錄制節(jié)目現(xiàn)場,鄒市明愛子軒軒與董卿親切互動,嬌妻冉瑩穎表示與安倍向hold住個寶貝們的她有些“無力”,因為場面完全失控。
冉瑩穎寫道:“上臺前我?guī)鄣?情緒,錄制中我?guī)е鴲鄣那榫w,但結束后...啊哈哈哈哈~想hold住個寶貝們,場面卻是完!全!失!控!孩子們的天性啊!你們看了會更懂我嗎?”
【CCTV朗讀者第十期觀后感】相關文章:
CCTV朗讀者第9期觀后感07-19
CCTV第5期朗讀者觀后感(通用23篇)06-08
CCTV綜藝節(jié)目《朗讀者》觀后感900字(精選21篇)08-31
CCTV朗讀者第十二期青春觀后感郎平(精選10篇)04-28
薩朗吉簡介01-13
朗讀者觀后感(通用10篇)09-06
朗讀者第十一期觀后感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