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珍惜讀書機會的散文:大漠綠洲中的讀書熱
故鄉(xiāng)是一個讓人懷念的地方,在沙漠的另一邊,有一處綠洲,是老一輩的心血,環(huán)境惡劣也要讓孩子們去上學讀書。
在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之間,有一塊綠洲平原。我的家鄉(xiāng)民勤縣就在這里。這里是舉世聞名的"沙井文化"的發(fā)源地,歷來有"人在長城之外,文居諸夏之先"的美譽,故稱"文化之鄉(xiāng)"。
這個處在兩大沙漠之間的小城,俗樸風醇,人民勤勞;這里的人們一手拿鍬耕作,一手拿筆習字;這里崇文重教,人才輩出。鄉(xiāng)親們常引以自豪的說,我們這里缺水不缺文化!
每年高考結束后,大批莘莘學子從沙漠小城走向了清華、北大等全國各地的高等學府。曾幾何時,民勤教育聲名鵲起,成為了隴原大地的一張名片;教育立縣,教育興縣成為了沙漠小城的.建設之基。這一教育現象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中國教育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等中央級媒體專程赴小城采訪報道,使這個名不經傳的小城名揚天下。
家鄉(xiāng)地理環(huán)境惡劣,人們以種植業(yè)為主,生活并不富裕。可就在這種情況下,"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理念深深耕植于鄉(xiāng)親們的心里。為了供孩子們讀書,父輩們種田、養(yǎng)豬、牧羊、賣瓜,就是砸鍋賣鐵也要竭盡全力供孩子們讀書。尤其是當時因家境貧困沒有上過學的鄉(xiāng)親們,在供孩子讀書方面更是不遺余力。他們常說:"老子當了一輩子睜眼瞎,再不能讓娃娃們吃沒有文化的苦頭啦。"多么樸實的話語啊!在這樸實的話語背后,常常是鄉(xiāng)親們的艱辛勞作和付出,他們常年半夜睡,五更起,辛苦異常。貧瘠的土地上流淌著他們的汗水和血水,也澆灌著他們的希望之光。
在一些地方,有的家長讓孩子放下書去打工掙錢。而在我家鄉(xiāng)很少出現這樣的狀況,人們依舊想盡辦法供孩子上學。我二舅是個地道的農民,家里有八個孩子,生活實苦。在八十年代初,那是供這么多孩子讀書,真是難呀!為了供孩子們讀書,二舅苦得不像個樣子。有人對他說:"讓孩子們幫你種地或打工賺錢,這樣你也會輕松一些。"可他說:"錢可以慢慢掙,耽誤孩子們讀書就是一輩子的事啊。"就是憑著這種樸素的認識,我們這個窮地方的教育抓得很緊,為青年人成才創(chuàng)造了條件。
青年一代在父輩心血的培養(yǎng)下走進了高等學堂,相信他們學有所成后將聰明才智回報家鄉(xiāng),讓地處大漠深處的這塊綠洲走向富足。
【本文作者:劉光里。(公眾號:鄉(xiāng)土關中情)】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珍惜讀書機會的散文:大漠綠洲中的讀書熱】相關文章:
讀書境界中的月光隨筆散文06-28
沙漠中的綠洲教案12-04
大漠胡楊抒情散文04-06
大漠情懷散文隨筆07-13
大漠孤煙直經典散文08-10
【熱】讀書的名言11-02
讀書的名言【熱】11-04
【熱】讀書的作文12-28
讀書的作文【熱】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