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詩詞的美學價值散文
我國傳統(tǒng)詩詞如果缺失詩歌的本質特點——先鋒性和時代性,就不能反映社會和民眾的真實生活,寫不出代表時代的最鮮活、最強烈的聲音,就不能聽吟唱人性、普世和向善的調子和音符。美學價值失去社會意義,更不能高估可能是不能否定的事實。因為,不認同社會的價值核心,僅從自我來定位詩詞的價值與藝術取向,“為詩而詩,高高在上,孤芳自賞”肯定不會被社會認同,其藝術美的展現(xiàn)能力必萎縮,呈現(xiàn)一種耗散作用而偏離社會主流,走向社會邊緣也是可能。缺少社會意義這種詩,在當今的田園詩、山水詩、詠物詩、酬答詩、節(jié)慶詩、旅游詩、探親訪友詩、退休生活詩中確實不少,但和時代特性幾乎無關。僅從自我價值來定位古詩詞的藝術,只能趨向自我吟唱、孤芳自賞,走向社會很難!
其實個性化抒情并不排斥詩人切入社會和人生的群體意識傾向,以強烈深厚個人情感的詩性抒發(fā),表現(xiàn)出對社會和人生感受的普遍經(jīng)驗與凝聚與引導力,才能有詩詞美的價值與魅力。古詩詞中這種生動的范例,就是具體的說明。例如:
辛棄疾《水龍吟》中的“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一協(xié),而且每句都用仄收,就顯得格外挺勁,無復婉曲情致。接著:“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也是三句一協(xié),因為第一句用了平收,也就略為和婉。接著:“把吳鉤看了,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和下半闋的結尾:“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雖然前者四句一協(xié),后者三句一協(xié),句法上也有些變化,但每句都用仄收,就構成整體的清壯拗峭、感情起伏難收,無形中表達了一種胸懷豪爽激蕩的.音韻非線性美。這種創(chuàng)作的基本思想與思路是值得我們借鑒與發(fā)揚。
再以古詩詞歌曲為例:它大部分屬于中國古代的文人音樂,尤其是唐、宋時期及其以后的古詩詞歌曲。其歌詞精辭妙句,大多詠史嘆世,直抒胸臆,寄情山林田園,參破人間寵辱;而曲調又婉轉迂回,韻味幽遠,表現(xiàn)出一種憂而不傷,哀而不怨的曠達人文品質與美學價值。
現(xiàn)在人們整天忙忙碌碌,幾乎沒有心情和能力去欣賞、體驗真正的美的價值了。也反映出我們要用鮮明的多變化、快節(jié)奏,才能反映與現(xiàn)代社會生活節(jié)拍關聯(lián)的和諧美感,或從彷徨、徘徊、矛盾心理中襯托出堅韌探索的身影與獻身精神,這種中華民族“趁騏驥以馳騁”與“家國有難生死以”的傳統(tǒng)獻身情懷是引人入勝的,因而我們有責任把現(xiàn)代古代詩歌的美學價值告訴社會,使他們感受并沉浸于其中鼓舞人志向的那種美感與愉悅。這和古詩詞充滿詩意的白話口語的煉字、煉句、語境、意象等藝術手法與美學價值無不相關。這種美學價值與漢語詩歌的字詞組合及修辭方法所具有超越時間的延續(xù)性無不相關。當然實現(xiàn)古典詩詞藝術向現(xiàn)代漢語詩歌轉化的難度在于向社會大眾內(nèi)心的移情突入,以及對現(xiàn)代口語的詩性表現(xiàn)功能和審美趣味的開拓,也是不能忽視與應迫切解決的問題。
現(xiàn)代文學藝術美學價值的啟示是文學藝術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老百姓的愛好與追求。所以,對古詩詞價值美包括音律美的欣賞、研究與探索的創(chuàng)作,應該是廣義與開放式的,不應局限在封閉式的田園與閨閣的春花秋月之中。當然,文藝詩詞的創(chuàng)作,由對社會、人生的詠嘆到生命體驗的詩性表達,向多元、個性化抒情與描述的變革與深入,是超越傳統(tǒng)詩歌的一突出亮點與社會生活的需要,但21世紀的我國傳統(tǒng)詩詞的創(chuàng)作,并非簡單地模仿與復古,應多少添進現(xiàn)代的奮進精神。個人性化的抒情并不排斥詩人切入社會和人生的群體意識的主動傾向。
詩人應自我強化融入社會的意識,不能改變對人民關懷與熱愛的初衷,因而,穿透時空廣漠深邃的生命世界時,仍會帶有凝重的歷史感和滄桑美感。這不能不是現(xiàn)古詩詞美學價值的核心與關鍵,應引起我們對創(chuàng)作古詩詞美學價值的深思。
【中國傳統(tǒng)詩詞的美學價值散文】相關文章:
油畫構圖的美學價值思考論文07-21
李清照詩詞帶來的美學享受03-05
散文隨筆:談美學06-03
荷優(yōu)美學生散文07-29
美學大師的哲思人生散文06-25
經(jīng)典散文:人才的價值05-11
價值優(yōu)秀散文精選03-01
時間的價值經(jīng)典散文05-26
隨筆散文美學大師的哲思人生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