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年初一多地的習俗
正月初一,是農歷新年的第一天。春節(jié)是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它標志農歷舊的一年結束和新的一年的開始 。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年初一多地的習俗,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年初一多地的習俗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轉眼間又是一年春節(jié)到。春節(jié)是我國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傳統(tǒng)意義上的春節(jié)從臘月初八的臘祭,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大年初一是農歷新年的第一天,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被稱為“三元”;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稱為“三朝”;同時,他還是第一個朔日,又稱“元朔”。在這一天,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會以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各種活動來慶祝,以此來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本文選取了幾個有代表性的地區(qū),介紹大年初一這些地方的地域風俗。
北京:
正月初一凌晨,燃放花炮,以請財神,正月初一一大早還要向五顯財神廟拜祭。除了吃素餡餃子外,就不做別的飯了,而不做飯要持續(xù)到初五,這幾天就天天吃頭年做好的食物,這叫吃隔年飯,這個風俗是希望日子好過,總有吃不完的飯。除了包餃子、拜年外,人們還要抽空到前門甕城關帝廟燒香,求在新的一年中吉祥順利。
上海:
正月初一天微明,各戶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然后少幼齊向家長拜年,接著開門放爆炸迎新,鄰里相見互道新禧。待客必請喝“元寶茶”,在茶內或茶蓋放上青果一枚。用金漆盤裝果品獻客,口中說“恭喜多如意”。
廣東:
正月初一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用紅盤盛滿大吉(即柑)、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多數人家要吃素,早餐后大人攜小孩帶上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主人請客以大吉、檳榔,共品工夫茶。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戶參拜賀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
安徽:
正月初一天亮,頭等大事是開大門,接著放爆,晚輩須向長輩磕頭拜年,早飯要吃一種一片片薄片挨在一起叫“步步高”的甜糯米糕。春節(jié)三天,不能掃地、動土、出遠門,怕掃掉財氣。新年寫字,也要用紅紙先寫:“新春發(fā)筆,筆上生花,花中結果,果然寶貴”等字,圖個吉利。
陜西:
人們黎明即起,敬神、祭祖,開門放炮,吃餃子或臊子面,這頓飯吃得特別早,餃子中有一兩個提前包上銅錢、銀幣、硬幣,誰吃上了它,表示誰的福份大。在陜北神木、府谷一帶還有“打醋壇”的講究,將燒紅的火炭放進醋里一激,用冒起的蒸氣薰屋子。
內蒙:
東方微亮,家家戶戶都在馬尼宏桿子的座盤上點起天燈,隨后再分別祭天、地、火、祖。祭奠完畢,全家人都要用手指彈點一下酸奶,以取吉祥之意。老人正襟危坐,兒女要施跪拜禮敬獻哈達,長輩也要逐個賜祝福詞。隨后,又是全家(夫婦之間除外)互換鼻煙壺以示新年祝賀。
四川:
初一早上吃湯圓。初一至初三白天“走人婦”(串門),一般是看望年長、輩份高的親戚,要帶上雞、蛋、面條、酒、葉子煙(煙葉)等這樣的禮品。從正月初一開始耍燈,主要內容有龍,獅,牛,么妹彩船等,還有由男女青年人組成的“打蓮花”,其中有趣的舞水龍,火龍,晚上一般要舉行耍燈巡游,而且水龍舞時龍口含珠噴水,以示風調雨順之意,舞火龍時龍口要噴火,以示五谷豐登。
海南:
人們清早起來后,開門先燒炮仗,祭拜天地神靈祖先,然后給小孩派紅包。這一天一般是不外出拜年的,大年初一吃素,意味著來年不殺生。請人跳麒麟舞,寓意給每家每戶送福。這一天忌諱頗多,不能吃藥,米缸不能空著,不能掃地,不能開后門,不能搬動柴禾,不能出口污言,不能動手打人等等。
大年初一全國各地吃什么
山東大年初一吃餃子。山東是典型的北方省份,過春節(jié)的習俗也比較有代表性。有人說,從山東的過年習俗,可以看到北方大部分省份是如何過年的。山東人有大年初一吃餃子的習俗,這絕對是家家戶戶春節(jié)期間不能少的東西。就山東各地而言,沒有太大差距,濟南人大年初一吃餃子,其余的十六個地市也是如此。
湖南大年初一吃年糕。湖南春節(jié)第一餐要吃“年糕”,意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少部分湖南的苗族群眾,春節(jié)第一餐吃的是甜酒和粽子,寓意可“生活甜蜜,五谷豐登”。
湖北大年初一喝雞湯。湖北有的地方春節(jié)第一餐喝雞湯,象征“清泰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年輕的學子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荊州、沙市一帶,第一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兩個煮得很嫩、可透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
江西大年初一吃餃子和魚。江西鄱陽地區(qū)第一餐要吃餃子和魚,意為“交子”和“年年有余”,有的在餃子中放糖塊、花和銀幣,意味著“生活甜蜜”、“長生不老”、“新年發(fā)財”。
廣東大年初一吃“萬年糧”。廣東部分地區(qū)春節(jié)第一餐要吃“萬年糧”,即做好足夠春節(jié)3天家人吃的飯菜,寓有“不愁吃喝”之意。潮州一帶,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蘿卜干油炸而成的“腐圓”,喝芡實、蓮子等熬成的“五果湯”,寓“生活甜美,源遠流長”之意。
廣西大年初一吃甜食。廣西壯族人春節(jié)第一餐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
福建大年初一吃面條。福建閩南人春節(jié)第一餐吃面條,寓意“年年長久”,漳州一帶吃香腸、松花蛋和生姜,寓意“日子越過越紅火”。
江蘇浙江大年初一吃“春盤”。江蘇、浙江部分地方春節(jié)第一餐要吃由芹菜、韭菜、竹筍等組成的“春盤”,寓意“勤勞長久”。
安徽大年初一吃“咬春”。安徽一些地方春節(jié)第一餐時每人要咬一口生蘿卜,名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
河南大年初一吃餃子面。關中、河南部分地方春節(jié)第一餐要吃餃子與面條同煮的飯,叫“金絲穿元寶”、“銀線吊葫蘆”。
臺灣大年初一吃“長年菜”。臺灣春節(jié)第一餐吃“長年菜”,是一種長莖葉,有苦味的芥萊。有的還在菜里加細長粉絲,意即“綿綿不斷,長生不老”。
四川習俗,正月初一早上吃湯圓,即元宵,又叫湯圓、粉果子、浮圓于,這是春節(jié)食俗的一種。北方過春節(jié)普遍吃水餃,南方各地普遍吃元宵、年糕和面條。這和元宵節(jié)是兩碼事。初一早上吃元宵,意在祝全家團圓和睦,并借以表達在新的一年中康樂幸福的心愿。宋朝時把元宵叫做圓子,后來南方稱作湯圓,北方稱作元宵。元宵的吃法各異:廣東、福建、江蘇、浙江等地,年初一多吃元宵,有煮、有炸,煮謂湯圓,炸為油堆。元宵從制作上分為兩種,一種是實心不帶餡的。另一種是帶餡的,有香、辣、酸、甜、咸五味,可帶湯吃、炸煎和蒸吃。四川人吃湯圓,一般吃甜的,內包紅糖。近年來由成都市名小吃“賴湯圓”做的湯圓餡子,是用多種香甜可口餡子制作而成,打破紅糖作餡子的單一用料。
閩南和廣東潮州一帶,初一早上主食面條。福建漳州居民初一早上吃香腸、松花蛋和生蒜。廣東一些地區(qū)初一早上則吃“腐圓” (當地特產,用米粉和蘿卜油炸而成),然后喝營養(yǎng)豐富的“五果湯”(即薏米、芡實、豆粉、龍眼和蓮子)。廣西春節(jié)則吃年糕、糯米餅、米花等。新年食俗,并非大年初一早上都吃元宵。
【大年初一多地的習俗】相關文章:
大年初一的習俗03-04
大年初一習俗12-17
地藏節(jié)有什么習俗03-05
大年初一拜年的習俗03-06
(熱)大年初一拜年的習俗03-07
大年初一到十五的習俗是什么07-19
白露的習俗03-15
小雪的習俗07-16
立秋的習俗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