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荷塘月色課堂實錄
荷塘月色課堂實錄1
朱自清《荷塘月色》是一篇經(jīng)典散文,語言優(yōu)美,情景交融,是值得我們反復閱讀、鑒賞的佳作。上一節(jié)課我們本文的寫作背景、作者情況、文章結(jié)構(gòu)做了一個簡單介紹和梳理,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來鑒賞一下作者筆下的美景——荷塘月色。
請同學們告訴老師,本文真正描寫“荷塘月色”的是哪幾段文字?
好!那我們今天就先來研讀本文的第4、5、6自然段。現(xiàn)在,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這三段朗讀一遍,并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這三段分別寫的是什么景色?
大部分同學都讀完了,我請同學回答我剛才提出的問題:
嗯,歸納得很好,簡潔,準確:
第4段寫的是“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寫的是“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寫的是“荷塘四面的景物”
板書: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景物
下面我請一位朗讀水平比較好的同學為大家把第4、5、6自然段朗讀一遍。讀的時候請注意節(jié)奏、重音和語氣、語調(diào),盡可能地讀出的情感。
這位同學讀得好不好?從大家的掌聲中可以知道大家的贊許之情,這位同學朗讀得的確很好。下面就請大家按照這位同學朗讀的節(jié)奏、重音和語氣語調(diào),把這三段一起來朗讀一遍。
大家讀得也很好!這三段文字的確讓人非常愿意去美美地朗讀一番。那么,作者為什么能夠?qū)懙萌绱酥滥?這便是我們這節(jié)課學習研究的重點,F(xiàn)在我請大家來好好討論研究這樣三個問題:
①這三段文字分別是抓住哪些景物來寫的?
②作者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來寫的?
、圻@些手法的運用收到了怎樣的表達效果?
好,我們請同學來回答第一個問題,你來(分別板書每段所寫的景物)
生:第4段主要是抓。喝~、花、香和流水
第5段主要是抓住月光、霧、云和影
第6段主要寫的是樹、遠山、燈光、蟬聲和蛙聲。
師:第一個問題比較簡單,第二個討論題誰來回答?
對,這三段主要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手法。
板書:比喻擬人
還有呢?還運用了映襯的手法。
師:嗯,還運用了映襯,也就是對比的'手法,請你舉例說明。
哦?你說“所有景物的互相映襯,才構(gòu)成了一幅荷塘月色圖。”這樣解釋“映襯”的手法可以嗎?
不錯,作者在這里面的確運用了“映襯”的手法(板書:映襯),我給大家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
譬如: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荷塘與月色是交相輝映、融為一體的;再譬如:荷塘四面的景物對“荷塘月色”也有映襯作用,使得描寫的內(nèi)容更加豐滿,更具深遠的意蘊。
除此之外,誰還找到了其他手法呢?請舉手回答!沒有了嗎?那么我提個問題:如果將荷香在一副圖畫中畫出來,你會怎么畫呢?
哦,有的同學說畫幾只蜜蜂或蝴蝶就可以了,不錯,是個主意。那“蟬聲”和“蛙聲”恐怕畫不出來吧!更何況文中還有那“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還有那“籠著輕紗的夢”等等,這些都是畫不出來的。那我們看作者是怎么用文字“畫”出荷香的呢?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同學們請注意,這里面作者運用了一種手法叫“通感”,也叫“移覺”,就是把一種感覺轉(zhuǎn)化、遷移為另一種感覺,例如把嗅覺轉(zhuǎn)化為聽覺,或者把視覺轉(zhuǎn)化為聽覺,等等。文中還有一個句子運用了通感的手法,請把它找出來。(板書:通感)
是哪一句呢?第五段中“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好!如此看來,第4、5、6自然段之所以寫得十分美妙動人,是因為作者運用了比喻、擬人、映襯和通感等藝術(shù)手法。在這些藝術(shù)手法中,我們最為熟悉的是比喻和擬人。
比喻主要是借助不同類事物的相似點,來把描寫對象某種特征更加生動地更加形象化地展示在讀者的面前;
擬人主要是賦予描寫對象以人的某種特征或情感,從而把描寫對象寫得活靈活現(xiàn),搖曳多姿,妙趣橫生。
映襯的作用我在前面提起過,還記得嗎?那就是為了使不同的描寫對象彼此輝映,融為一體,使描寫的內(nèi)容更加豐滿,更具深遠的意蘊。
那么,“通感”又有什么表達作用呢?我請同學來說一說。
哦?這位同學說的非常專業(yè),他剛剛提到了一個詞“意象疊加”,他說是作者是要把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意象疊加到描寫對象上來,來表達一種似乎難以言表的美妙意境。
在此,我八卦一下,請問:如此專業(yè)的分析,你是自己感悟琢磨出來的,還是參看了相關(guān)的材料呢?
兩者都有啊,說得好,我們就是既要去多看一些學習資料,也要多去獨立思考琢磨。請大家為他“既看了,也琢磨了”而鼓掌!
這是通感的一個作用,還有其他的作用嗎,誰還能說一下?
嗯,你說能啟發(fā)讀者的聯(lián)想和想象,更好地領(lǐng)會語句的美好意境,那我們一起具體的來鑒賞一下這兩個運用通感的句子:
第一個句子是把嗅覺轉(zhuǎn)化成了聽覺。“縷縷清香”在微風的吹拂下,時斷時續(xù),若有似無,就如同“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給人以無限的飄渺和神秘的遐想。
第二個句子是把視覺轉(zhuǎn)化成了聽覺。月光和樹影無比巧妙的搭配,仿佛變成了旋律和諧的“名曲”,在那靜謐朦朧的夜里,不禁使人聯(lián)想起那些美妙的小夜曲,給人以無限的溫馨和幽雅的美感。
我們常說“學以致用”,那么通過對通感含義及其作用的分析和學習,你們可以試著說出幾個運用通感的句子嗎?
生:坐著小皮艇在激流里漂流,仿佛在激越的爵士樂中飛翔。
生: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
生:她咯咯笑起來,笑聲很甜。
師:好,三位同學寫得都還不錯,時間關(guān)系,同學們課后再去互相交流。
師:同學們請注意,我們要想真正把景物寫活,寫生動,寫得更有感染力,其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就是要很好地學習和借鑒本文第4、5、6自然段所運用的各種表現(xiàn)手法。
板書:荷塘月色
朱自清
景色景物手法作用
§4:月光下的荷塘:……比喻、擬人……
§5:荷塘上的月色:映襯、通感
§6:荷塘四面的景物:
一、依據(jù)新課程“三維目標”理念設(shè)計課堂教學
“三維目標”理念是《課標》和高中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本教學實錄很好地實踐了這一基本理念。
《荷塘月色》的第4、5、6自然段是文章語文“知識和能力”教學的重點所在,而文章到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則是“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教學的難點所在,因此在課堂教學的宏觀設(shè)計上,本教學實錄首先是用重錘敲打教學的重難點,用了全部教學時間的近八分之七,以強化“知識和能力”、“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教學。
在第一課時教學“過程和方法”的設(shè)計上,本著“必修課要突出課程的基礎(chǔ)性”的原則,通過反復朗讀乃至熟讀成誦,通過對描寫對象、藝術(shù)手法及其表達效果的反復鑒賞玩味,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努力使他們“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lǐng)悟作品的豐富內(nèi)涵,體會其藝術(shù)表現(xiàn)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
在第二課時教學“過程和方法”的設(shè)計上,通過各種循循善誘的手段,積極組織引導學生逐步地從文章局部內(nèi)容情感的表達,到全文情感流露的表象直至使學生準確地探明作者“深刻而良苦的用心”,始終在努力實踐著一個理念:“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yǎng)心靈……努力探索作品中蘊含的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倍⑴閷W生創(chuàng)設(sh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情境,真正確立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三、努力營造“主導”和“主體”和諧統(tǒng)一的教學情境
荷塘月色課堂實錄2
教學目標:
1.品味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2.體會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下簡稱師):同學們好,今天我們學習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書篇目、作者)朱自清先生曾經(jīng)很自信地說,他有一種神奇的本領(lǐng),能從最尋常的事物中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令人“驚異”的美。荷塘,平凡吧;月色,普通吧。要從其中創(chuàng)造令人驚異的美,真讓人難以置信。我們就慢慢欣賞吧。
二、誦讀感知
師:首先,我朗讀一遍課文。同學們在聽準字音的基礎(chǔ)上,感受文本內(nèi)容,體會其中的情感。(師聲情并茂地朗讀全文)(掌聲)
師:課文讀完了,請同學們說一說文本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生:主要寫了作者欣賞月下荷塘美景的過程以及之后的一些感受。
師:其他同學還有補充嗎?
生:作者還抒發(fā)了他的情感。
師:很好,不僅有眼前之景,還有胸中之情。
師:題目是“荷塘月色”,那些段落集中寫了“荷塘月色”。
生:四、五、六自然段。
師:你覺得哪些段落寫了荷塘?哪些段落寫了月色呢?
生:第四段、六段寫荷塘,第五段寫月色。
師:有不同意見嗎?
生:都是寫的荷塘,沒有寫月色。
師:題目為什么叫“荷塘月色”呢?
生:月色無形無聲,很難把握。所以借助荷塘來寫。
師:側(cè)面描寫,這才是作者高明的地方。第四段只寫了荷塘,第五段只寫了月色嗎?
生:(恍然)都是既有荷塘,又有月色。
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才更加豐富。
三、品味語言(主要是四、五兩段,誦讀貫穿整個環(huán)節(jié))
第一部分:鑒賞四、五段,讓學生自由發(fā)現(xiàn)鑒賞點,教師適當引導。
師:下面我們一起尋找“驚異”之美。先鑒賞第四段。請一位同學讀一下,注意讀準字音、停頓,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感情放進去。
生:(有感情地讀)
師:同學們說這位同學讀的怎么樣?
眾生:挺好。
師:不錯,這位同學開了個好頭。下面同學們仔細閱讀文本勾畫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談?wù)勀愕睦碛。準備好了請舉手。(給學生二三分鐘思考時間)
生:我覺得“層層的葉子中間……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很好。我們仿佛感到了作者的喜愛之情,特別是把“清香”比作“歌聲”,用了通感手法,非常形象生動。
師:很好,感受到了作者的感情的流動。你覺得清香和歌聲有那些相似之處呢?
生:美好,沁人心脾。
師:再加上屢屢和渺茫的修飾呢?
生:還有若有若無、不清晰的特點。
師:同學們以前接觸過通感這種手法嗎?
生:接觸過。
師:顧名思義,通感就是感覺相通。一種感覺一重美感,兩種感覺就是雙重美感。這種手法并不少見,能舉個例子嗎?
生:(一時想不出)對不起,想不出來。
師:還記得“紅杏枝頭春意鬧”嗎?紅杏綻放在枝頭,本來是靠視覺感受到的,作者說紅杏在枝頭喧鬧,多么生動。生活中的例子也很多啊,這個人愛說“甜言蜜語”,這個南方人操著一口“吳儂軟語”,都是。還有一首通俗歌曲,名字叫“暗香”。
師:同學們繼續(xù)說說你喜歡的句子。
生:我喜歡“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一句。作者看到流水,覺得它很有情意。“脈脈”本來是形容人深含感情的樣子,這里用來寫葉子,很新穎。
師:體會得不錯。不過,作者看到流水了嗎?
生:哦,沒有,是……聽到了。
師:好,你這也是“通感”了。誰還要說一說。
生:我喜歡“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一句,用“田田”形容荷葉相連很形象,我覺得“田”字的字形就像一張大荷葉,田田當然是荷葉相連了。
師:你真是富有想象力。謝謝你用這么形象的方法教我們掌握了這么美的一個詞。學習母語,我們要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因為他們是有血有肉的,不是冷冰冰的。
生:我覺得“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讀成zhàn)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秘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很好。風吹過來,葉子紛紛卷起,像多米諾骨牌,一下傳到另一邊。而且用“挨”字形容葉子,是擬人吧,很有情趣。
師:你描述得很生動。不過我有個疑問,荷塘里的風能有那么大的力量,把荷葉吹成多米諾骨牌嗎?
眾生:(笑)
師:“像閃電般”,是形容風勢之大嗎?
生:形容速度快。
師:有一個詞,讀顫(chàn)動還是顫(zhàn)動。
生:顫(chàn)動。
師:繼續(xù)鑒賞。
生:我喜歡“一粒粒的明珠”! 粒粒”這個疊詞有一種音韻之美。
師:自清先生鐘愛甚至是偏愛疊詞,文中還有很多,不僅強化了豐富了詞的意蘊,還有音韻之美。下面我們齊讀一下第四段,感受音韻之美。
生:(齊讀)
師:繼續(xù)鑒賞第五段。閱讀文本,還是勾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給學生二三分鐘思考時間)
生:我“喜歡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把月光比喻為“牛乳” 和 “輕紗”,很清新,朦朧。
師:牛如和輕紗是形容月光嗎?
生:是“青霧”。
師:前面把月光比為流水。牛奶和流水有濃淡之別,所以分別形容青霧和月光。
生:我喜歡“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這同樣是用了通感的修辭,把光與影比喻為小提琴的曲子,顯得輕靈飄逸。而且我特別喜歡小提琴這個詞用了音譯――“梵婀玲”,就像一個女孩的名字。
師:你說得真精彩,體會得很細膩,從一個音譯的詞語體會到作者的一份匠心。
生:我喜歡“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不僅寫了光,還寫了影,使塘中景物的層次更豐富了。
師:很好,還有比這更美的影子嗎?
生:(齊)還有楊柳的“倩影”。
師:同學們應(yīng)該留意一下生動的動詞,作家錘煉語言,很多時候就是體現(xiàn)在動詞上。比如畫在荷葉上的“畫”字,換個詞好嗎?比如換成映照的“映”字和印刷的“印”字?
生:我覺得“映”字沒有美感,沒有情感;“印”字太生硬了,有一種硬物與之擠壓成像的感覺。
師:體會的好。畫字還容易引發(fā)人的聯(lián)想:是誰畫的呢?是用月光做水彩,以荷葉做畫紙畫成的`吧。
第二部分:質(zhì)疑探究
師:我們覺得這兩段很美,但有人提出不同意見,認為這兩段的比喻用了很多女性形象,太柔美了。同學們怎么看?
生:這和文章的寫作對象有關(guān),月下的景物當然應(yīng)該柔和一點,朦朧優(yōu)美一點。
生:也和作者的心情有關(guān)。寫作背景是1927年7月,社 會 黑 暗,江南血雨腥風,作者作為極富良知和責任感的知識分子,他內(nèi)心很不平靜,心情沉痛,情緒低落,不可能寫出太昂揚的東西來。
師:同學們體會得很好。我們不妨改成陽剛一點的試一試。其中幾句用《荷花淀》的風格表現(xiàn)一下:“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如一道銅墻鐵壁,是監(jiān)視清華園的哨兵吧!”
生:(大笑)
師:同學們自然地聯(lián)系文章的寫作內(nèi)容和背景來談,非常好。形象和語言風格要考慮整體語境。
四、體會情感(問題探究)
師:第六段有這么幾句話,“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shù)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明明說過自己“愛熱鬧,也愛冷靜”,為什么面對蟬鳴蛙聲的景致,不興致勃勃地欣賞了呢?
生:因為作者的心情很不寧靜,而且這種情緒時時涌上心頭,所以不喜歡這種熱鬧。
師:同學們看第七自然段的“江南采蓮圖”也很熱鬧,作者卻很神往,這是為什么呢?
生:江南采蓮圖看似熱鬧,內(nèi)在卻是很寧靜的,這里的人們不受任何干擾,盡情享受生活的美好,所以作者很神往。
師:很好。原來表面看似情趣迥異的“荷香月色圖”和“江南采蓮圖”有相同的特點,一個是寧靜,還有什么相同的呢?
生:另一特點是都很美好。
生:還有都充滿溫情。
生:還有個特點就是人在其中都能盡情表達自己的情感。比如“江南采蓮圖”里的人們可以自由熱烈地表達對愛情的向往,荷香月色圖里作者也可以盡情表達對美好事物的喜愛之情。
師:同學們說的很精彩,二者還有一個相同點就是如同夢境!昂上阍律珗D”是作者靜夜的一個夢,江南采蓮圖是作者一個久遠的夢。同學們再回想一下“荷香夜色圖”是不是充滿了夢幻的特點,朦朧、寧靜、安逸。
生:是的。
師:作者那么喜歡美好的夢境,可惜這種美好照不進現(xiàn)實,所以內(nèi)心還是充滿了苦悶,這就是他的心情一直有一種不寧靜的底色的原因。這篇文章還有很多美的東西等待同學們?nèi)グl(fā)現(xiàn),希望同學們課下繼續(xù)鑒賞。
師:最后送同學們幾句話。一位哲人說過,我們的身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我認為,有時候我們的身邊不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而是缺少感受美的心靈;還有的時候,不是缺少感受美的心靈,而是缺少表現(xiàn)美的才情。希望同學們課下多多閱讀精美的文學作品,培養(yǎng)美的鑒賞力,也從而提高寫作水平。下課。同學們再見。
生:老師再見!
荷塘月色課堂實錄3
《荷塘月色》名師課堂實錄
師:上課!
生:起立!
師: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師:請坐!
師:昨天我請大家預習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下面請大家把書翻到31頁。
(生翻書)
師:關(guān)于朱自清先生我們是比較了解的,在初中的時候我們曾經(jīng)學過他的不少優(yōu)美的文章,我想問問大家,都學過哪些文章。
生(齊答):《春》、《背影》
師:不錯!看來同學們的記性很不錯!我又想問大家了,我們學了朱自清先生的這么多文章,你能不能就朱自清先生的文章談?wù)勛约旱目捶ǎ勘热缯Z言等等。先思考一分鐘。
。ㄉ伎迹
師:好,一分鐘時間到了,哪位同學能說說自己的看法?
。o人應(yīng)答)
師:啊,可能有點難度。沒關(guān)系,只要說出自己的看法就行,不管你的看法是對是錯,說多說少隨你,一句話也行。
生:我認為朱自清的散文語言很樸實,他沒有華麗的詞語來做修飾,而是非常自然的流露,他的每一個字詞里面都包含了他深深的感情,比如《背影》,幾乎每一個字都在表達父親對自己的愛,都在表達自己對父親的愛。
師:恩,很不錯!這位同學說出了自己的看法,而且舉了例子,很有說服力。還有哪位同學說說自己的看法?
生:朱自清的《春》描繪了幾幅春意圖,盼春、迎春、送春,非常有詩意。
……
師:好的,剛才幾位同學都說了自己心中的看法,看來我們同學是非常有頭腦的嘛,以后我們的學習就應(yīng)該像這樣,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見解。那么下面我們就來學習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
幻燈機展示朱自清像。
放音頻文件,學生聽配樂朗讀。
師:大家覺得剛才的朗讀讀得怎么樣?
生:讀得好
師:為什么這么認為?他是怎么讀的'?
生:讀得很舒緩、很輕柔
師:哦,是的。我們以后自己讀課文的時候,就要帶著感情去讀,多讀幾遍,慢慢的就能讀出味道了。
師:在昨天的課堂上,我提出了學習課文的要求,就是研究性學習,要求大家回去把課文與注釋結(jié)合起來讀,把課后練習與課后資料結(jié)合起來,仔細研讀課文,發(fā)現(xiàn)什么問題就做好筆記,那么我現(xiàn)在就請同學們把自己弄不懂的地方說出來。哪位同學先來?
。ㄒ粚W生馬上舉手)
師:好,你來。
生:為什么作者要說“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師:哦,不錯(一些贊揚的話,以下贊揚學生的話就不寫了)
生:為什么作者說“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想,便覺得是個自由的人”?
生:“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從哪里體現(xiàn)出來?作者不是說月光是淡淡的嗎,又怎么能如流水一般瀉下來呢?
生:“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我認為用歌聲比喻清香不恰當,老師能說說理由嗎?
生:為什么作者說“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xiàn)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生:“彌望”是怎么一種望法?
生:“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作者是不是說得很矛盾?兩組相反的情況怎么會都喜歡呢?
生:前面都是寫荷塘,為什么后面要寫《采蓮賦》《西洲曲》,有什么意圖?
生:“背著手踱著”,這是怎么走的?
生:“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作者為什么要說“過人頭”,是不是有更深層次的含義?
生:“峭楞楞”是什么意思?又是什么狀態(tài)?
生:作者一開篇就說“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是什么使作者心里頗不寧靜的?作者在寫這篇文章的背景究竟是什么呢?老師能不能介紹一下?
……
。ǹ赡苓有一些問題,不記得了。有些問題當時就解決了,比如“峭楞楞”,“過人頭”,寫作背景等。講了寫作背景后,我馬上問學生“熱鬧”句,“無福消受”句,“不寧靜”句弄懂了沒有,并要他們說出自己的看法)
師:剛才大家提了那么多問題,說明我們很有探究能力,這些問題可以說都切中了要害,只要把剛才的問題弄明白了,這篇文章也就差不多了,我希望以后大家還能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這里面有很多問題,我們將在課文研讀的時候具體分析。
師:研讀一篇文章,我們應(yīng)該弄明白作者寫了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要這樣寫。具體的說,就是要弄清楚文章的結(jié)構(gòu)和作者表達的情感,怎么表達的。我想請大家先看到課后的一段資料,這里有金志華的一段話,我們看他的前幾句,金志華說《荷塘月色》的結(jié)構(gòu),是圓形的,外結(jié)構(gòu)、內(nèi)結(jié)構(gòu)均如此。從外結(jié)構(gòu)看……從內(nèi)結(jié)構(gòu)看……(那段話省略),我想請問同學們,這幾句話你有沒有弄懂?什么是外結(jié)構(gòu)、內(nèi)結(jié)構(gòu)?前后左右的同學可以討論
(學生討論)
師:討論時間到。哪位同學說說你們討論的結(jié)果?
生:(她怎么說的我不太記得了,大概說了不寧靜、求靜、得靜是什么意思,并沒有把內(nèi)外結(jié)構(gòu)理解到位。)
生:我認為外結(jié)構(gòu)指的是作者寫了什么,具體到本文就是作者到了哪些地方;內(nèi)結(jié)構(gòu)就是指作者的情緒變化,內(nèi)心世界的變化。
師:還有什么看法
。ōh(huán)視片刻,沒有學生舉手)
師:剛才兩位同學說了自己的看法,大家更贊同哪種看法?
(生舉手贊同第二個同學的多,問不贊同的能不能說出理由反對,沒人舉手于是宣布)
師:既然沒有同學反對意見,那么我們共同研討出來的就以大多數(shù)贊同的為準。
師:金志華認為《荷塘月色》的內(nèi)外結(jié)構(gòu)是圓形的,你這樣認為嗎?能不能找出理由?
生一致認為:文章開篇是從家里出來,最后是回了家,從起點到終點,都是家,是圓形的。
師:那這是一種什么寫法?
生:首尾呼應(yīng)
師:你開始讀的時候有沒有留意到文章是首尾呼應(yīng)?
。ㄉ械膿u頭,有的說“沒有”)
師:為什么沒有留意到呢?
生:寫得太自然了。
師:是的,太自然了。我們根本沒有注意到作者用了這樣一個手法,而我們同學們寫作文的時候,首尾呼應(yīng)總是很造作的,一眼就看出來了,以后我們就要學習朱自清先生的這種寫法,努力做到不留痕跡。
。ㄏ抡n鈴響)
師:請同學們回去再次認真的研讀課文,就是否贊成金志華的看法進行思考。好,下課!
這是我昨天上課時的課堂實錄,其中有一些記不清楚了,就敷衍了事。
本學期我想將研究性學習帶進課堂,但又苦于對研究性學習理解太少,我這樣上也不知道是不是研究性學習,希望大家多指教,多提建議。
荷塘月色課堂實錄4
上課開始,我叫學生把書都關(guān)上:“我得考你們兩個問題。”
看著學生緊張的表情,我說:“第一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就是教材第一單元有哪幾篇課文?”
但這么簡單的問題還是把好多學生給難住了。舉手發(fā)言的幾個學生都只知道頭兩篇課文《荷塘月色》和《拿來主義》。最后才有一個學生補充道:“還有《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和《杜鵑枝上杜鵑啼》。”
我說:“老師提這問題的目的,就是要提醒大家,今后自學課文要有單元觀念,因為課文是按單元編排的,而每一個單元都有相應(yīng)的學習重點!
說到這里,我順勢提出第二個問題:“請問第一個單元的學習重點是什么。俊
教室里一片沉默,看來沒有人能夠回答這個問題。我正要回答這個問題,突然,后排的賈志杰同學舉手了:“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整體感知,揣摩語言。”
“非常正確!”我忍不住表揚道,隨即又問他:“你怎么知道的?”
他回答:“在教材第5頁上,編輯是有單元學習重點說明的!
“好!”我對全班學生說,“都用的是同一本語文書,可賈志杰就比大家會讀。他知道不但要讀單篇的課文,而且還要讀單元前面的學習重點。――好,請同學們打開書第5頁!
學生翻開書后,看到單元提示上果然赫然寫著:“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整體感知,揣摩語言。揣摩語言,是在一定的語境中,如聯(lián)系中心意思,聯(lián)系上下文,對語言的深層次含義、感情色彩等,進行辨析、品味。”
我又問:“大家對這幾句話有沒有什么疑問,或者說從中看出什么問題沒有?”
仍然是沉默。我只好說:“我就有問題,現(xiàn)在問大家――既然‘學習重點是整體感知,揣摩語言’,那么,接下來就應(yīng)該先解釋什么叫‘整體感知’再解釋‘揣摩語言’,但為什么書上卻根本不講什么叫‘整體感知’,而直接就解釋什么叫‘揣摩語言’呢?”
學生們不約而同一下抬起了頭,用驚訝的眼睛看著我,那一雙雙眼睛仿佛在說:咦?我為什么沒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呢?
“注意:從無疑處發(fā)現(xiàn)問題,這是最重要的讀書方法之一!蔽覐娬{(diào)道,“好,大家現(xiàn)在就來思考這個問題吧?同桌之間可以討論一下這是為什么?”
我在教室里來回巡視。兩分鐘過后,我請幾個學生站起來交流他們的看法。有的說:“‘整體感知’誰都懂是什么意思,所以不用解釋;而‘揣摩語言’則不太好懂,所以要解釋!庇械恼f“‘整體感知’是要達到的目的,而‘語言揣摩’則是達到目的的手段。”有的說:“其實,看起來沒解釋‘整體感知’,但實際上解釋‘揣摩語言’中就解釋了‘整體感知’,比如書上不是寫了嗎?‘聯(lián)系中心意思’,‘聯(lián)系上下文’,這就是‘整體感知’了!
我說:“都有道理。重要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善于提出問題并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
我說道:“不過,我這兒要對‘揣摩語言’作些補充性解釋。揣摩語言一定要聯(lián)系語境。所謂’語境’,包括外部語境與內(nèi)部語境。外部語境指社會背景、文化背景、人際關(guān)系等等。比如,外國人看宋丹丹和黃宏的小品就不知道中國人為什么要笑;又如,我們今天讀魯迅的文章,對有些語言也覺得不理解。就是對外部語境不熟悉。而內(nèi)部語境,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上下文的照應(yīng)等等。這是同學們很容易理解的。同學們注意,所謂閱讀,主要就是通過揣摩語言去整體感知文章的內(nèi)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走進作者的心靈。”
本來按教學計劃,我在簡單介紹了單元重點并提醒學生要重視揣摩語言后,就應(yīng)正式進入《荷塘月色》的`學習。而學習的第一步應(yīng)該是介紹朱自清的生平。但此刻,我的話題已經(jīng)說到通過揣摩語言而進入作者心靈,于是,我臨時決定先不介紹朱自清,而從這里切入課文:“比如,今天我們要學的《荷塘月色》,就值得我們好好揣摩品味。而揣摩品味的第一步就是朗讀,那種’把自己放進去’的朗讀。好,現(xiàn)在請同學們自己朗讀一遍課文。注意,在朗讀《荷塘月色》的時候,你就朱自清!”
學生開始各自朗讀了。我之所以不要學生齊讀,是因為我覺朗讀是一種對文本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而且這種再創(chuàng)造帶有鮮明的個體色彩,因為朗讀本身就打上了理解的烙印,每個學生的對文章的理解不一樣,
荷塘月色課堂實錄5
第一課時
師:不知道是誰說過,第一個把女人比做花的人是天才,第二個把女人比做花的人是庸才,第三個把女人比做花的人是蠢才。問問大家,你喜歡什么花.?
生:我喜歡百合,她代表百年和好,圓圓滿滿。
生:我喜歡梅花,在寒冬開放,象征堅強,
師:怪不得你的名字中有個梅字。還有嗎?
生:我喜歡菊花,尤其在百花紛紛枯萎的秋冬季節(jié),菊花傲霜怒放,它不畏寒霜欺凌的氣節(jié),也正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精神的體現(xiàn)。
師:古代的一些君子是很喜歡——
生:蓮花
師:為什么?背一背蓮花的詩詞,接天蓮葉無窮碧——
生:映日荷花別樣紅。
師:詩人用一“碧”一“紅”突出了蓮葉和荷花給人的視覺帶來的強烈的沖擊力,蓮葉無邊無際仿佛與天宇相接,氣象宏大,既寫出蓮葉之無際,又渲染了天地之壯闊,具有極其豐富的空間造型感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
師:早有蜻蜓立上頭?
師:對蓮花的最高評價是
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師:周敦頤的詩句,以蓮花來比喻做人應(yīng)當不受世俗利誘,恪守潔身自好的堅貞之情。
師:歌德曾說,人在觀察大自然的時候,會把他最美好的東西從心中統(tǒng)統(tǒng)掏出來。
今天我們要接觸一位現(xiàn)代散文大家,在江湖上是赫赫有名的,他的成名作就是荷躺月色
師:去過荷塘嗎?我們學校也是有的吧?見識過嗎?
生:現(xiàn)在有的是殘荷。想起葉敗花落的凋零,只剩滿水池的殘葉,的確是件令人傷感的事。雨中的殘荷該是凄婉動人的
師:從學校的那方水塘之前經(jīng)過,看到僅有的幾棵荷花已是葉殘花凋,不僅想起《紅樓夢》中的一個片段。那日,眾人游至荇葉渚,寶玉眼見得滿池殘荷,不禁想要找人把這甚是煞風景的殘荷拔掉,偏是黛玉不肯:"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 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
師:你敢不敢在在晚上去荷塘邊散步
生:我希望,最好是有月亮的晚上
師:可能是希望是兩個人,有浪漫情調(diào),但需要在幾年之后,
這個標題有點特殊,看到這個標題你頭腦中第一個想象是什么?
生:這是一篇寫景的散文,是寫晚上的景色
師:你說了這篇文章的體裁,還有嗎?
生:是寫荷塘上的月色,
師:寫月色的詩歌是很多的,但散文似乎不多,是單純寫月亮嗎?
師:還寫月色下的荷塘。
師:這樣說來,荷塘月色是兩塊內(nèi)容,既寫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
師:哪些段落寫荷塘上的月色,哪些寫月色下的荷塘。
生:課文第四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
師:好,這些都是寫景比較集中的段落,我們先來朗讀第四自然段,思考一些問題,寫了哪些景,從什么角度寫的,即怎樣寫?(生朗讀課文)
師:問一個問題,你是用怎樣的心情來朗讀的?
生:是一種很悠閑的欣賞的語氣朗讀,因為是月下漫步嗎。
師:可你們讀的時候明顯超速了,不是散步而是跑步,在早鍛煉。
寫了哪些景物?
生:荷花,荷葉、荷香
生:還有流水
師:還有嗎?
生:荷葉
師:大家把這些景物都找出來了,大家討論討論,選擇一個你感興趣的景物說說怎么寫的?
生:我覺得寫荷香最特殊,
師:特殊在哪里?
生: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寫的是清香,作者偏偏用聽覺來說
師:你說出了特殊的修辭手法,叫——
生:通感,既然是通感,兩者必須有相通點,說一說相通點。
生:是說香氣是淡淡的,微風送來,一會有一會無,時強時弱,
生:還有若有若無,捉摸不定,很飄忽。
師:那歌聲呢?
生:是遠處的高樓上的歌聲,那也是一會有一會無,捉摸不透。。
師:可能是個女子在唱歌吧,,在暮色中,有人在用心歌唱,那甜美的歌聲滲透到你的心肺中,哦,一不小心,老師也說了句通感——
生:甜美的歌聲
師:完全正確,是味覺和聽覺的打通,比如我們聽鄧麗君唱歌,就覺得在吃甜美的湯團,滑潤入口。我們不妨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說一個通感的句子,,比如我們班有個同學說話慢條斯理的,你來個通感。(生思考)
生:他說話好像山澗的溪流,嘩嘩的流淌
師:有點意思,
生:他說話就像冬日的陽光,讓人溫暖。照得人亮堂堂。
師:這是說他說話有親和力,就像劉老師說話一樣。(有點自做多情)
生:他說話就像春蠶吐出縷縷的蠶絲。
師:好。如果說就像蟒蛇突出紅紅的舌頭,就超級恐怖了。還有同學要說?
生:葉子用裙來比喻,是說裙子漂亮,不,是說荷花漂亮,
師:荷花和裙子之間有什么相似點?老師怎么沒發(fā)現(xiàn)?
生:都是圓的,并且很大,這是相似點。
師:那老師比喻鍋蓋,那也是圓大的,荷花像鍋蓋可以嗎?
生:絕對不可以,很難看。
生:葉子出水很高,荷花的莖很細,就像身材高條的舞女,跳舞是展開的裙,很漂亮。
師:最好是芭萊舞,那時用腳尖跳舞的,難度系數(shù)更高,那也就更加亭亭了。
生:我來說荷花。作者用比喻手法和擬人。寫出了荷花的狀態(tài),裊娜,羞澀就是擬人手法。
師:老師讀書的時候,這里有一句是刪掉的,是剛出浴的美人,現(xiàn)在才顯出了廬山真面目。大家評評理,能刪嗎?
生:不能刪,這句很美。
師:美在哪里?這個問題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我們先放一放。等會來解決,如果老師忘了,別忘提醒。
課文中說有零星的點綴這些白花,如果說開滿了白花,這樣也可以吧?
生:點綴說說數(shù)量少,物以稀為貴,是說荷花很珍貴,很稀有。
師:老師的頭上也零星的點綴這些白發(fā),我要好好照顧,這些不是白發(fā),而是——能用書上的句子來說一說嗎?
生:一粒粒的明珠,
師:這樣比喻說荷花的珍貴和晶瑩,零星的點綴和珍珠就有關(guān)系了,那同理可得——
生:有裊娜的開著的,那就是碧天里的星星,碧天比做荷葉,荷花就是星星,因為是月光下,寫出了荷花的明亮剔透。
師:同理可得
生: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荷花,那一定是剛出浴的美人,那樣的.純潔和嫵媚,
師:嫵媚這個詞用的好,人世間有千嬌百媚。而我獨愛你這一種。由此可見,美人是不可丟棄的,否則就缺少照應(yīng)了,減弱了文章的美感,當然,朱自清是絕對不會同意的刪掉的。還有嗎?
生:我說說荷波吧,這是一個動態(tài)描繪,把荷波比做閃電,寫出景物的靈動和活潑,當然也有點調(diào)皮。流水是用默默的來修飾,一般脈脈是修飾女性的眼睛的,寫出了流水有情。
師:看來荷花有意,流水有情啊。這些景物我們概括一下,寫荷花荷葉從形態(tài)美,寫荷波荷香是動態(tài)美,寫流水是靜態(tài)美?傊髟孪碌暮商脸尸F(xiàn)出一種幽美之境。那荷塘上的月色?如果老師讓你描繪月色你會怎樣描繪?
生:月光皎潔,明亮,
生:月光透過香樟照在大地上,鋪上一片銀白。
師:你們都是正面描繪月光,看課文正面描寫月光的句子
生: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的瀉在著一片葉子和話上,
師:瀉改做照可以嗎?
生:不可以。瀉寫出月光是從高處下來的,有種動態(tài)美,既然是流水,那用瀉更貼切。
師:抓住了月色的特征和狀態(tài),評析的有理。有沒有側(cè)面寫月光的——
生:葉子與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有像籠著輕紗的夢,寫出了月光下景物的蒙朧美,
生:通過影子寫月光。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落下斑駁的參差的黑影,誚冷冷的如鬼一般。
師:這是通過影子描寫月光的,但黑影與倩影能換嗎?
生:不能,黑影是峭楞楞的,就是鬼的摸樣。
師:怪不得有個詞叫黑鬼,
師:倩影是畫還是印,?
生:還是用畫好,畫的東西珍貴,有價值,而印的價值就不高。
師:比如老師為你畫張像,把你畫的活靈活現(xiàn)。你就很樂意掛在堂堂炫耀,這是俺老劉送給本人的。假如有人也需要這張畫,我復印一張,那你可能會不樂意,因為沒有多大的價值,我可以復印很多,可見
畫比印要
生:珍貴,有價值。
師:那就寫出了
生:寫出了倩影的珍貴和可愛。
生:老師這里也有一句通感,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奏著的名曲。
視覺和聽覺的打通,寫出了月觀的和諧柔媚。
師:你已經(jīng)正確的理解了通感,老師很高興。如果改做如假日步行街上,強勁的迪斯科音樂那絕對是不合格的。
生:那就破壞文章的蒙朧優(yōu)雅的意境。
師:看來只能演奏的悠揚的音樂了。比如梁祝化蝶。同學們,這段中你們還有疑問嗎?
生:老師,破折號有什么作用
生:解釋說明,
生:哪位來解釋說明一下?
生:酣眠就是睡的熟,像豬一樣,(生笑)比如晚上就寢時;小睡就是打瞌睡,中午午休時的
師:以后睡覺時不要把這句當作擋箭牌,護身符,具體解釋解釋。
生:這是比喻,酣眠比喻月亮淡淡的,小睡就是月光朗照。
師:是這樣嗎?你喜歡酣眠還是小睡,
生:我喜歡酣眠,
師;朱自清更傾向于——(讀這幾句話,讀后學生自然理解了,有時課堂中朗讀有特殊效果)
生:小睡是指淡淡的月光,而酣眠是明亮的月光。作者喜歡在淡淡的月光下散步,就像人的小睡一樣。別有滋味在心頭。
師:如果說月色下的荷塘是幽美之景。那么荷塘上的月色是
生:朦朧
生:迷幻
師:迷幻用的很貼切,這些景物描寫好象是在天上的,不在人間。除了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外,作者還捕捉到
生:荷塘的四周的景物
師:四周重點寫了哪些景?
生:楊柳,燈光,蟬聲
師:怎樣寫這些景物,跟前面兩段有區(qū)別嗎?
生:寫樹的時候有遠近的對比,寫燈光是用擬人手法。
師:說一說燈光吧?
生:是渴睡人的眼,是說燈光一明一暗的,很模糊的樣子。
師:為什么會這樣?
生:是樹縫里,漏著的,并且是一兩點,當時風吹來,樹葉搖動,所以燈光就復明復暗的,和忍不住要打瞌睡的眼睛相似了。
師:歐陽修曾在《六一詩話》中引梅堯臣的話說:“狀難狀之景,如在目前;”評價荷塘月色是恰當不過了,月色本是難以描摹的,但作者透過不同的景物,從不同的角度去寫月色,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依據(jù)忽然觸發(fā)的感受,憑借豐富的想像,使物象靈光閃現(xiàn),把讀者引入如詩如畫的境界中。以本文而論,作者不用濃墨重彩,畫的是淡墨水彩。但歐陽修還有半句話“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下節(jié)課我們解決不盡之意的問題。
第二課時
師:上一節(jié)課我們品嘗了荷塘月色的朦朧美,綠葉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縷縷,月光溶溶像朦朧的幻夢,像縹緲的歌聲,月色朦朧,光影交錯,把岸邊樹,塘中荷連接在一起,構(gòu)成了美麗而繁雜的圖象,F(xiàn)在我們試圖走進先生的心靈世界,探索先生心靈的奧秘。文章中有沒有直接說先生心靈的語段,找一找,讀一讀(估計學生會找到第三自然段)。追求剎那間的感受只為暫時忘卻現(xiàn)實的黑暗,但他畢竟是一個現(xiàn)實中的人,也不可能真正超然,蟬聲和蛙聲又襲上他的心頭,不覺愁從此起,一幅無奈而又無助的自畫像。
生:這幾天心頗不寧靜,開頭就直接點明心情。
師:還有嗎?
生: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一段。
生: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還有這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xiàn)在是無福消受了。
師:大體都找到了,其中第二自然段可以看作是作者心靈的獨白,在銀光下,人的靈魂在游蕩,寂寞的心靈獨白.空曠,傷懷.就像我們所有人都曾經(jīng)度過的時刻.艱難,但是真實.褪去矯飾和浮華。說一說作者當時的心境。
生:是說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這里的另一個世界就是荷塘月色的世界。
生: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得是個自由的人了,是說現(xiàn)實世界很中不自由,有很多的煩心事,沒有人理解他。
師:看來只有月光理解他的,真正是月亮代表我的心。還有嗎?
生:白天他可能有很多的家務(wù)事,朱自清就不能安心的寫文章,寫散文,連思考的空間也很狹小,而現(xiàn)在自由了,所以說這是獨處的妙處。
師:這樣就照應(yīng)了開頭一句。
生: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師:有時一個細節(jié)可以透露人的內(nèi)心的復雜性,說一說在這一段中,你發(fā)現(xiàn)了哪個有價值的細節(jié)。
生:背著手踱著
師:哪些人會背著手踱著
生:一般是年紀大的人,像我們就不可能的,
師:同學們充滿朝氣,背著手踱著的可能性很少,我們是插著手跑著。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怎樣的心境,
生:踱有點悠閑,背著手是說有心事,不高興。
師:你的生活中碰到過類似情況嗎?
生:我爸爸就是這樣的,當他遇到不開心的事,就是抽煙不停的抽煙,然后在客廳里踱來踱去。
師:其實踱步的時候就是思想最激烈斗爭的時候,是思維最活躍的時候,踱的過程其實就是思考的過程。作者也是這樣認為的。找一些句子來說明說明。
生:第一段說忽然想起日夜走過的橫荷塘,在著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景色吧。這里忽然想起是說平時沒有時間,出來散步,也看出生活中有很多的煩悶。希望有所發(fā)泄。釋放
師:還有嗎?
生:忽然想起采蓮的事,于是又記起西洲曲的句子
生;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是自己的門前。
師:全文明顯的用了三處想,我們重點分析這三處想和作者的心態(tài)有什么關(guān)系?誰來說一說?
生:第一個忽然想起日夜走過的荷塘,就是游荷塘的原因,是由于他平時生活很不自由。
師:對,忽然想起就是作者有對現(xiàn)實世界的不滿,走向荷月世界,想尋找一份感情的寄托。所以作者到荷塘的感覺是——
生:這一片天地仿佛是我的,我且受用著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寫出了喜悅之情
師:什么叫好象是我的?
生:實際上不是我的,在喜悅之余有隱約的傷感。
師:這種哀愁是淡淡的,這里有一個字很能表達作者當時的復雜的情緒。
生:且
師;什么是且
生:況且
師:是況且嗎?
生:是暫且,作者也知道這段時間是短暫的,是來之不易的,是忙里偷閑的,所以不免有些惆悵,但也有喜悅。
師:這樣看來,文章就籠罩的淡淡的喜歡和淡淡的哀愁這兩種主要情緒,這是解讀文章的一把鑰匙,那作者是怎樣把這種情感滲透在景物中,作者選擇景物很有講究的。說一說。
生:所以荷香也是淡淡的,流水也是脈脈的,這些景物有一種恬靜美 朦朧美。跟他心情有關(guān)。
生:輕霧是薄薄的,像籠著輕紗的夢,也選擇了淡雅之景,這也符合此刻的心境。
生:就是連月光也是淡淡的,而我認為是到了好處,文章寫寫了許多樹,寫了柳樹,
師:讀一讀這些楊柳樹(生讀)
生:柳樹是一團煙霧,很多很多。古人稱柳樹為煙柳,煙柳遠看模糊,近看卻沒有,天地見籠著說不清的感覺
師:老師想到了一句詩,煙鎖池塘柳,多形象,所以在描寫景物的時候,潛意識的選擇了一些幽靜的景物,作者完全陶醉與這個荷月世界,一系列的意象濃淡相間地勾勒出整個荷塘的月夜風采,一切都是那樣的調(diào)和適中,安逸使作者不安定的心得到了暫得的安閑,心靈的郁結(jié)得以輕解。但有個疑問,有一樣東西看起來很不協(xié)調(diào)。是什么?
生:蛙聲和蟬聲。
師;你喜歡蛙聲和蟬聲嗎?
生:不喜歡,太吵,太鬧,。
師;蟬聲一直在叫吧,在作者離家時也一定鳴叫,為什么要放到后面呢,放到前面行不行?(生思考)
生:因為這句后面有作者的評論,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用蟬聲的熱鬧襯托寫出作者的孤獨和寂寞。是用襯托手法。
師:那我放到前面行不?可以從情感的角度考慮考慮(生思考)
生:因為一開始是到荷塘去排遣煩悶的,看到的荷塘迷幻優(yōu)美的景色,心情自然高興,人在高興可能不會注意煩躁的蛙聲。,
師:你是說作者的注意力不在那里吧?是有道理的,“熱鬧的是他們,我什么都沒有!毖云涮幘吃邙Q蛙燥蟬之。這一特殊刺耳的聲符,將作者整個如鏡心境打碎,那種似夢似幻的朦朧之景打碎,他意識到眼前的荷景盡管美,但也有著美麗的遺憾,是蛙聲把作者拖回到現(xiàn)實,但他想立刻回到現(xiàn)實中去嗎
生:不想。
師:這是一位有許多煩惱想發(fā)泄又缺少勇氣的文人,他只有化為幻想和回憶。于是就有了忽然想起采蓮的往事。讀一讀此段,告訴大家,你用怎樣的心情朗讀。(生讀)
生:我用歡欣鼓舞的口氣來朗讀,文中說采蓮是唱著艷歌,是一個熱鬧的季節(jié),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jié)。很浪漫的。
師:很好,那哪些人在采蓮?
生:少年的女子。
師:誰在看,
生:少年的男子。
師:是在看采蓮嗎?
生:在看心上人。
師:看來醉翁之意不在酒。±蠋熃o大家描繪以下場面:陽春江南,清風拂面,荷花飄香,少男少女蕩游船,唱艷歌;亭亭翠荷,灼灼芙蓉,意態(tài)萬方;英俊少年,明麗淑女,情態(tài)千種,乘鹢首彩船,束素腰擁碧裙,時而依船采菱,時而清歌傳情,時而嬉水流連,時而“交傳羽杯”,簡直就是一場天然的相親會?赡苤倌曛幸灿兄熳郧迥贻p的影子,說不定他也站在旁邊在默默的看著某位年輕的女孩。為什么要這樣寫呢?
生:寫出少年的無拘無束,情竇初開,幸福莫名,相親相愛的
師:注意,這里強調(diào)的是少年的浪漫,而如今是中年了,青春不在。浪漫不在。這一世界又顯得可望而不可即,可想象、可遠觀而無可置身,是每個現(xiàn)實世界的中年人“無福消受”的,只能在想象中過把癮。這就是理想世界,我們知道,人生中煩惱最少、最無憂無慮的當屬少年時代,所謂“少年不識愁滋味”是也。人類的心靈還應(yīng)該是快樂幸福的。采蓮賦寫的熱熱鬧鬧,風風火火。那西洲曲刪掉可以嗎?這首詩的內(nèi)容是什么?
生:寫女子采蓮時候的生活,和心情蓮葉拂面,荷香入懷,她低眉信手,心中是喜是憂是甜是嗔,說不清道不明。
師:這里用了諧音手法,“蓮”和“憐”同音,在古語中“憐”就是“愛”的意思。而現(xiàn)代有“憐愛”的詞語,意思就有所變遷了,主要是偏指憐惜。在這句詩中使用一個同音詞,巧妙的把女子對意中人的愛意表達出來了,“蓮子清如水”意即“愛你純潔如水”,表達得非常自然含蓄而又情真意切。寫出女子的純凈之美!恫缮徺x》那“群居”的熱鬧和《西洲曲》那“獨處”的妙處也印證了作者所說“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的心境。腦海中才能呈現(xiàn)出一幅完整的“江南采蓮圖”。于是作者沉醉于浪漫之中,這樣想著,——
生:猛一抬頭,不覺是自己的門前,
師:作者在強調(diào)一個詞
生:什么也沒有,心靈又不寧靜。
師:大家說一說,作者頗不寧靜的原因是什么“(學生自由回答,老師歸納,一是錢理群老師的社會角度的解讀,二是孫紹振老師的倫理角度的解讀,都有道理)
師:現(xiàn)實世界是人類心靈無法逃避超脫的。逃避只能是暫時的,也許只有生命的終結(jié)才是永久的逃避,現(xiàn)實終須面對。《荷塘月色》中作者最終回“家”是必然的結(jié)果。理想世界則是人類心靈之夢想家園,它只能以想象的方式棲居而無法置身。但有它存在,我們?nèi)祟惖男撵`就不會在現(xiàn)實的苦難中沉淪、墮落。而處于現(xiàn)實與理想之間的那個心靈家園,每個成熟的心靈都確知它的存在,并且都曾棲息過。它對人類的心靈生存與成長起著重要的無可替代的作用,但人們又往往對它視而不見。人們往往更多地關(guān)注現(xiàn)實與理想這兩極。
板書:
詩意的棲居
現(xiàn)實世界:頗不寧靜 苦悶煩惱
荷月世界 忽然想起 自由短暫
理想世界 忽然想起 無憂無慮
現(xiàn)實世界 這樣想著 什么沒有
【荷塘月色課堂實錄】相關(guān)文章:
荷塘月色11-11
《夜色》課堂實錄06-04
《貓》課堂實錄06-13
“浮力”課堂實錄03-03
課堂實錄:社戲03-12
《燈光》課堂實錄03-12
課堂實錄:《窗》03-13
《麋鹿》課堂實錄03-13
《咬文嚼字》課堂實錄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