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夜原文及賞析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秋夜原文及賞析
秋夜原文及賞析1
天仙子·淥水亭秋夜
水浴涼蟾風(fēng)入袂,魚鱗蹙損金波碎。好天良夜酒盈尊,心自醉,愁難睡。西風(fēng)月落城烏起。
翻譯
池塘水波清澈,金色月亮倒映水中,秋風(fēng)徐來,掀起一片漣漪,水波蕩漾,像拋下了一把細碎的金子。如此良辰美景本該邀朋喚友,對酒當歌。卻不料萬般惆悵涌上心頭,深夜難眠,無心飲酒。輾轉(zhuǎn)反側(cè),直至看盡月落烏啼,天際破曉,竟是通宵未眠。
注釋
《天仙子》原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調(diào)名。淥水亭:建在淥水邊的園亭,落成于康熙十二年之前。淥水,池水名,位于明珠府內(nèi)。
涼蟾:倒映在水面上的月影。
袂:指衣袖。
金波:倒映在水中的`月影。
好天良夜:好時光,好日子。
城烏:城樓上的烏鴉。此句指天將亮。
賞析
首二句描繪水面上的物景。謂晚風(fēng)吹拂,衣袂輕揚。月亮映照在水中。魚兒游走,水波浮動。月影閃現(xiàn)金光,像魚鱗一般細碎。這是第一層意思。淥水亭秋夜景象呈現(xiàn)眼前。
中間三句,承接當前景,敘當前事。謂好天良夜,美酒盈樽,只可惜,心已醉,愁未消,長夜難眠。這是第二層意思。記述獨飲情事。
最后,以景語結(jié)。謂漏聲斷,月西斜,城上烏鴉飛起。這是全篇總歸納。可見盈樽美酒并不能消除其清夜?jié)獬睢?/p>
整體看,首二句皆七言,押韻,為一個層面;中間三句,七言一句不押韻,兩個三言短句押韻,為一個層面;最后一句單獨押韻,為一個層面。三個層面,層折變換,倚聲家于此,仍有往返的馀地。
全詞六句、五仄韻。篇幅短窄,并多齊整的律式句。表現(xiàn)了納蘭面對淥水亭秋夜的良辰好景,卻暗自懷愁難寐的心緒。
創(chuàng)作背景
該詞作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后的某個秋夜時分的淥水亭,納蘭性德因為面對淥水亭秋夜的良辰好景,卻暗自懷愁難寐的心緒而寫下了這首詞。
秋夜原文及賞析2
中秋夜洞庭湖對月歌
清朝 查慎行
長風(fēng)霾云莽千里,云氣蓬蓬天冒水。
風(fēng)收云散波乍平,倒轉(zhuǎn)青天作湖底。
初看落日沉波紅,素月欲升天斂容。
舟人回首盡東望,吞吐故在馮夷宮。
須臾忽自波心上,鏡面橫開十余丈。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蕩。
此時驪龍潛最深,目炫不得銜珠吟。
巨魚無知作騰踔,鱗甲一動千黃金。
人間此境知難必,快意翻從偶然得。
遙聞漁父唱歌來,始覺中秋是今夕。
《中秋夜洞庭湖對月歌》注釋
、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詩人由貴州返回海寧,途徑洞庭湖,正值中秋,游后作成此詩。
、邛苍疲宏幵。蓬蓬:茫茫覆蓋貌。冒:覆蓋。
③斂容:改變?nèi)蓊仭?/p>
、荞T夷宮:馮夷,神話傳說中的水神,其宮殿在湖水深處。
、荨按藭r”二句:驪龍,黑色的龍!肚f子·列御》記:驪龍頜下有珠,經(jīng)常浮游水上,銜珠長吟。二句意為這時潛伏深處的驪龍,因為眼花繚亂,不能浮游上來銜珠長吟了。
、蕖熬摁~”二句:騰踔(chuō):跳躍。千黃金:意為千萬鱗片像黃金一樣閃閃耀眼。
⑦翻:反。
《中秋夜洞庭湖對月歌》鑒賞
這首詩寫洞庭湖的月夜景色。詩的開篇展現(xiàn)湖上風(fēng)云變化的雄奇場面,為下面寫湖光月色作好鋪墊。在具體描寫時,詩人用了比喻的手法,如“鏡面橫開十余丈”、“巨魚無知作騰踔,鱗甲一動千黃金”句;并融會神話傳說與典故,如“馮夷宮”、“此時驪龍潛最深,目炫不得銜珠吟”句,把月亮從初升到當空的'過程,描摹得形神兼?zhèn)。從風(fēng)收云散,寫到日落月升,最后在漁歌渺渺中收尾,給人清幽淡遠之感,仿佛將人帶入一個美妙的神話境界。全詩筆調(diào)輕健活潑,如行云流水,呈獻出一派空明澄澈的景象,使人神往。中秋明月是古代詩文中常見的內(nèi)容,此詩則以其獨特的藝術(shù)成就,為同類題材之詩的佼佼者。
詩人無論是在表現(xiàn)新題材、開掘新境界,還是在語言表達藝術(shù)方面,都是頗見功力,整首詩沒有出奇制勝的故作,如行云流水,不露雕鑿的痕跡,足見詩人藝術(shù)功夫的深厚。結(jié)尾“人間此境知難必,快意翻從偶然得”,帶動讀者的心境完全沉浸在空明澄澈的審美觀照之中,《中秋夜洞庭湖對月歌》雄渾恢宏,豪放空靈,更具神奇浪漫之美。新鮮的感受、生新的境界、貼合對象本身的語言,詩人從語言形式內(nèi)容方面都對詩歌作了生動的革新,見證了詩人《涿州過渡》中“自笑年來詩境熟,每從熟處欲求生”的對創(chuàng)新和個性的追求。
秋夜原文及賞析3
原文:
秋夜
[宋代]陳與義
中庭淡月照三更,白露洗空河漢明。
莫遣西風(fēng)吹葉盡,卻愁無處著秋聲。
賞析:
凡是寫秋夜的詩,都是在月,在露,在星空上作文章,創(chuàng)造一個幽清寂靜的世界。如唐顧非熊《月夜登王屋仙臺》:“月臨峰頂壇,氣爽覺天寬。身去銀河靜,衣沾玉露寒!本褪侨绱。陳與義這首《秋夜》詩的前兩句,也是把幾般景色組合在一起,在內(nèi)容上沒有創(chuàng)新,在造句上很見工巧。如“白露洗空”著一“洗”字,把秋夜天空的爽朗形象地描繪出來,道前人所未道。同時,露在半夜后始降,降露的天必定是晴天,又與“三更”、“河漢明”的背景相吻合,足見詩人觀察得很細致。
秋天是肅殺的季節(jié),宋玉的《九辯》在“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后,列舉了種種秋天帶給人的悲傷。從此,悲秋成為文人詩文創(chuàng)作的永恒主題之一,而蕭瑟秋聲,就成為悲秋的媒介。陳與義這首詩,前兩句雖然純粹是寫景,但首句說“中庭淡月照三更”,表明了他半夜三更還在庭院中徘徊不睡,預(yù)伏下詩人是因秋而有感,難以入寐,三、四句就理應(yīng)寫情,表示悲秋情懷。然而詩人又偏作拗折,不但不寫悲秋,反說請凌厲的秋風(fēng)不要把樹葉都吹盡,使得耳中缺少了沙沙的'秋聲。這樣寫,表面上是說自己不會發(fā)愁,有意尋覓秋聲,唯恐缺少了引起愁思的秋聲,是豁達語,實際上是作者在故作曠放,藉以抒發(fā)牢愁。
中國古代詩歌,常常通過故意違反常情的豁達語來達到更深層次抒情的目的,如這首詩,明明是悲秋,陣陣凄涼秋聲擾得他不能入睡,卻正話反說,把不堪寫成有趣,更突出了愁的深度。這樣寫法,常見不鮮,如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詩云:“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币彩怯幸馕有耐星锼。被稱為薄命詩人的清人黃仲則,尤多此類語。如古詩有“白楊多悲風(fēng),蕭蕭愁殺人”句,黃仲則偏說“愁多思買白楊栽”,又如重陽風(fēng)雨,添人愁思,他偏說:“有花有酒翻寂寞,無風(fēng)無雨倍凄涼”,都翻進一層,令人感慨。
秋夜原文及賞析4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應(yīng)未眠。
——唐代·韋應(yīng)物《秋夜寄邱員外 / 秋夜寄丘二十二員外》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在這秋夜我心中懷念著你,一邊散步一邊詠嘆這初涼的天氣。
寂靜的山中傳來松子落地的聲音,遙想你應(yīng)該也還未入睡。
注釋
丘二十二員外:名丹,蘇州人,曾拜尚書郎,后隱居平山上。一作“邱二十二員外”。
屬:正值,適逢,恰好。
幽人:幽居隱逸的人,悠閑的人,此處指丘員外。
賞析
此詩表達作者在秋夜對隱居朋友的思念之情。前半首寫作者自己,即懷人之人;后半首寫正在臨平山學(xué)道的丘丹,即所懷之人。全詩不以濃烈的字詞吸引讀者,而是從容落筆,淺淺著墨,語淡而情濃,言短而意深,格調(diào)古樸雅致、安閑恬淡,給人玩味不盡的藝術(shù)體驗。
如果就構(gòu)思和寫法而言,這首詩還另有其值得拈出之處。它是一首懷人詩。
前半部分寫詩人自己,即懷念友人之人;后半部分寫正在臨平山學(xué)道的丘丹,即詩人所懷念之人。首句“懷君屬秋夜”,點明季節(jié)是秋天,時間是夜晚,而這“秋夜”之景與“懷君”之情,正是彼此襯映的。次句“散步詠涼天”,承接自然,全不著力,而緊扣上句。“散步”是與“懷君”相照應(yīng)的:“涼天”是與“秋夜”相綰合的。這兩句都是寫實,寫出了作者因懷人而在涼秋之夜徘徊沉吟的情景。
接下來,作者不順情抒寫,就景描述,而把詩思飛馳到了遠方,在三、四兩句中,想象所懷念之人在此時、彼地的狀況。而這三、四兩句又是緊扣一、二兩句的。第三句“山空松子落”,遙承“秋夜”、“涼天”,是從眼前的涼秋之夜,推想臨平山中今夜的秋色。第四句“幽人應(yīng)未眠”,則遙承“懷君”、“散步”,是從自己正在懷念遠人、徘徊不寐,推想對方應(yīng)也未眠。這兩句出于想象,既是從前兩句生發(fā),而又是前兩句詩情的.深化。從整首詩看,作者運用寫實與虛構(gòu)相結(jié)合的手法,使眼前景與意中景同時并列,使懷人之人與所懷之人兩地相連,進而表達了異地相思的深情。
陸機在《文賦》中指出,作者在構(gòu)思時,可以“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篇》中也說:“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边@些話說明文思是最活躍的,是不受時空限制的。因此,在詩人筆下,同一空間里,可以呈現(xiàn)不同的時間;同一時間里,也可以呈現(xiàn)不同的空間。像王播的《題木蘭院》:“三十年前此院游,木蘭花發(fā)院新修;如今再到經(jīng)行處,樹老無花僧白頭”,就屬于前者。而這首韋應(yīng)物的懷人詩,則屬于后者。現(xiàn)代的電影藝術(shù),有時采用疊影手法來處理回憶與遙想的鏡頭,有時使銀幕上映出兩上或兩個以上的畫面,使觀眾同時看到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空間或時間里出現(xiàn)的不同場景。這首詩運用的手法正與此相同。它使讀者在一首詩中看到兩個空間,既看到懷人之人,也看到被懷之人,既看到作者身邊之景,也看到作者遙想之景,從而把異地相隔的人和景并列和相連在一起,說明千里神交,有如晤對,故人雖遠在天涯,而想思卻近在咫尺。
秋夜原文及賞析5
水浴涼蟾風(fēng)入袂,魚鱗蹙損金波碎。好天良夜酒盈尊,心自醉,愁難睡。西風(fēng)月落城烏起。
古詩簡介
此篇對淥水亭秋夜之景描摹如畫,而面對如此好天良夜,卻又“心自醉,愁難睡”,直至通宵不眠。至于何愁,讀者可自去尋思,詞則含吐不露了。
賞析/鑒賞
①淥綠水亭:淥水,清澈之池水,池在納蘭性德家中。淥水亭,池畔之園亭。據(jù)納蘭《淥水亭》詩云:“野色湖光兩不分,碧云萬頃變黃云。分明一幅江村畫,著個閑亭掛夕曛!庇,據(jù)《淥水亭雜識》始于癸丑年推之,則此亭當建于康熙十二年以前。納蘭府在今北京什剎海后海,今為宋慶齡紀念館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但亭已無存。納蘭性德《淥水亭宴集詩序》曾描繪說:“予家,象近魁三,天臨尺五。墻依繡堞,云影周遭,門俯銀塘,煙波混淆滉漾。蛟潭霧盡,晴分太液池光,鶴渚秋清,翠寫景山峰色。云興霞蔚,芙蓉映碧葉田田,雁宿堯棲,秔稻動香風(fēng)冉冉。設(shè)有乘搓使至,還同河漢之皋,倘聞鼓枻歌來,便是滄浪之澳。若使坐對亭前淥水,俱生泛宅之思,閑觀檻外清漣,自動浮家之想。”生動地描畫出當日淥水塘、亭的勝景。
②涼蟾:指水中之月。
③魚鱗句:謂水中魚兒游泳,攪碎了水中的月色。金波,指水中之月光。
、艹菫酰簠⒁姟短煜勺印罚ㄔ侣涑菫跆湮戳耍
秋夜原文及賞析6
江上秋夜
雨暗蒼江晚未晴,井梧翻葉動秋聲。
樓頭夜半風(fēng)吹斷,月在浮云淺處明。
古詩簡介
《江上秋夜》是宋代詩人道潛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前兩句寫景,通過“蒼江”“井梧”反襯出作者所處環(huán)境的幽靜。后兩句寫夜風(fēng)乍息,月亮在薄云處露出一點光明,則顯示了詩人對前景的希冀與祈盼。這首詩構(gòu)思精巧,層次分明,寫景真切細致。
翻譯/譯文
寫蒼江陰雨綿綿,時至傍晚仍未見晴,井邊的梧桐翻動著葉片,颯颯有聲。
站在江樓上,風(fēng)吹到半夜才停,烏云漸散,但未完全散去,透出朦朧月色。
注釋
、啪啵壕叺奈嗤
、骑L(fēng)吹斷:風(fēng)停了。斷,止。
創(chuàng)作背景
宋人寫景,往往不滿足于總體印象的概括或靜態(tài)的勾勒,而是刻意追求深細地表現(xiàn)出時間推移過程中的自然景物的變化。這首七絕就是那個時代的文化產(chǎn)物。
賞析/鑒賞
這首七言絕句通過描寫蒼江從傍晚到夜半、天氣由陰雨轉(zhuǎn)晴的變化過程,烘托出江上秋夜由喧鬧漸入靜謐的氣氛,構(gòu)成了清冷寒寂的意境。全詩四句四景,分別選擇最適宜的角度表現(xiàn)了陰雨、風(fēng)起、風(fēng)停及將晴時分的景色,雖一句一轉(zhuǎn),卻合成一幅完整的畫面。
首句寫陰雨籠罩中的蒼江到晚來還沒見晴,“暗”字氣象渾涵,下得精當,不但用濃墨繪出了天低云暗、秋水蒼茫的江景,而且使?jié)庵氐挠暌夂蜐u漸來臨的暗夜自然連成一氣,一句寫盡了白晝到傍晚的天色。這句是從大處落墨,第二句則是從細處著意。井邊的梧桐翻動著葉子,颯颯有聲,是風(fēng)吹所致,此時倘若還是“梧桐更兼細雨”,便應(yīng)是“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的另一番景象了。由梧葉翻卷的動靜辨別風(fēng)聲,可見此時風(fēng)還不大,始發(fā)于樹間,因此這細微的聲息暗示了風(fēng)一起雨將停的變化,又是秋聲始動的征兆。第三句寫半夜里風(fēng)聲才停時的情景,“吹”與“斷”說明風(fēng)曾刮得很緊,從樓頭判別風(fēng)聲,就不同于從桐葉上辨別風(fēng)聲了,必定要有相當?shù)娘L(fēng)力和呼呼的聲響才能聽出是“吹”還是“斷”。所以這一句中的“斷”字放在句斷之處,與上一句井梧翻葉相應(yīng),雖只是寫風(fēng)的一起一止,卻概括了風(fēng)聲由小到大,吹了半夜才停的全過程。這正是歐陽修所寫“初淅瀝而蕭颯,忽奔騰而澎湃,如波濤夜驚”(《秋聲賦》)的秋聲。這兩句全從江樓上的人的聽覺落筆,真切地寫出了秋聲來時江上暗夜中凄清的氣氛。這個“斷”字還承上啟下,帶出了最后一句精彩的`描寫:風(fēng)停之后,烏云漸漸散開,但尚未完全放晴,月亮已在云層的淺淡之處透出了光明。作者準確地抓住了浮云將散而未散的這一瞬間,表現(xiàn)出月亮將要鉆出云層的動態(tài),烘托出半夜風(fēng)雨之后天色初晴時那種特有的清新和寧靜的氣氛。“明”字在首句“暗”字的映襯下,成為全詩最耀眼的亮色,在結(jié)尾處預(yù)示出一片雨過天晴的明朗境界。
這首詩純以寫景的真切細致取勝,但如果沒有作者對秋意的敏銳感受,便不容易準確地捕捉住每個特定時刻的景物特征,如果沒有精巧的構(gòu)思和煉字,也不容易在一首短短的絕句中如此層次分明地展現(xiàn)出景色隨天色陰晴而轉(zhuǎn)換的過程,并形成渾成的意境。
秋夜原文及賞析7
原文:
木蘭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
[清代]納蘭性德
盼銀河迢遞,驚入夜,轉(zhuǎn)清商。乍西園蝴蝶,輕翻麝粉,暗惹蜂黃。炎涼。等閑瞥眼,甚絲絲、點點攪柔腸。應(yīng)是登臨送客,別離滋味重嘗。
疑將。水墨畫疏窗,孤影淡瀟湘。倩一葉高梧,半條殘燭、做盡商量。荷裳。被風(fēng)暗剪,問今宵、誰與蓋鴛鴦。從此羈愁萬疊,夢回分付啼螀。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盼望著銀河的出現(xiàn),入夜的時候卻偏偏下起了悲凄的秋雨。剎那間,園里的蝴蝶和蜜蜂紛紛飛起,匆匆躲避。是暖是寒。入秋夜雨本是等閑之事,但今晚那絲絲點點的雨聲卻令人攪斷柔腸。應(yīng)該是因為此時正是別離送友的時刻,所以這秋雨才這樣讓人斷腸吧。
秋夜雨灑落在疏窗上,那雨痕仿佛是屏風(fēng)上畫出的水墨畫。能否請求高高的梧桐樹和燒殘的燈燭細做掂量,不要在此時再添人的愁緒池塘里,荷葉已經(jīng)被秋風(fēng)吹殘,那今夜誰來代替荷葉為鴛鴦們遮風(fēng)擋雨呢?你將上路遠行,從此旅途勞頓,夢醒之時,唯有悲切的寒蟬聲相伴。
注釋
木蘭花慢:詞牌名。原為唐教坊曲!督饖Y集》入“林鐘商調(diào)”,五十五字,前后片各三仄韻,不同部換葉。
梁汾:顧貞觀(1637一1714年),又名華文,字華峰,一作華封,號梁汾,江蘇無錫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與納蘭性德相識,從此交契,直至納蘭性德病歿。
迢遞(tiáo dì):高遠貌。
清商:古代五音之一,即商音,其調(diào)悲涼凄切。此處借指入夜后的秋雨之聲。
西園:本為園林名,后亦泛指園林。
麝(shè)粉:香粉,代指蝴蝶翅膀。
蜂黃:本指婦女涂額之黃色妝飾,此處代指蜜蜂。
疑將:仿佛、類似。將,助詞。唐王勃《郊園即事》:“斷山疑畫障,懸熘泄鳴琴。”
炎涼:是暖是寒。炎:熱。涼:冷。
水墨:淺黑色,常形容或借指煙云。疏窗:雕刻有花紋圖案的窗戶。
瀟湘:本指湘江,或指瀟水、湘水,此處代指竹子。
倩:倚近、靠近。
商量:斟酌、思考之意。洪咨夔《念奴嬌·老人用僧仲殊韻詠荷花橫披謹和》:“香山老矣,正商量不下,去留蠻素!
荷裳(hé cháng):用荷葉做衣服,這里指荷葉。
羈愁:旅人的愁思。萬疊,形容愁情的深厚濃重。
螀(jiāng):即寒蟬,蟬的一種,比較小,墨色,有黃綠色的斑點,秋天出來鳴叫。
賞析:
詞的上片,詞人開門見山地表述了他與好友聚少離多的現(xiàn)實,所以分別的時候二人愈加地難分難舍!芭毋y河迢遞,驚入夜,轉(zhuǎn)清商!币粋“盼”字,寫出了容若與友人的期待。只可恨“天有不測風(fēng)云”,“驚入夜,轉(zhuǎn)清商”,一場突如其來的'秋雨隨風(fēng)而至,一個“驚”字,語意突轉(zhuǎn),盡顯出乎預(yù)料之意!芭巍迸c“驚”形成鮮明的對比,詞的感情也由美好的期盼陡然直降,成了失落!罢鲌@蝴蝶,輕翻麝粉,暗惹蜂黃。”這場雨來得真的是太突然了,連院子里的蝴蝶都沒有準備好,嚇得四處翻飛,撲棱著翅膀,鱗粉也飄落下來。一不小心,又驚到了無辜的小蜜蜂。這樣一來,園中蜂飛蝶舞,一片慌亂景象。這個氣候真是變化無常,明明之前還是晴朗溫暖,一瞬間就變得風(fēng)雨交加、陣陣涼寒。這雨浙漸瀝瀝的,連綿不絕下個不停,而且點點滴滴,敲打著心房,纏綿著柔腸!吧踅z絲、點點攪柔腸”,夜雨愁人,上天看到世間的悲苦,流下眼淚,化作雨水,灑落在人間。如果說之前容若還在隱忍著離別的傷心,這一句開始感情便出現(xiàn)了波瀾!皯(yīng)是登臨送客,別離滋味重嘗!笔撬陀堰h行,再一次嘗到了離別的滋味,再一次忍受相思之苦。一個“重”字真是盡顯無奈與怨恨。
到了下片,詞人筆鋒一轉(zhuǎn),開始囑咐好友要努力加餐飯,在桂花飄香的時節(jié)要如約歸來!八嬍璐,孤影淡瀟湘”意境很是空淡疏緲。瀟湘和下片開頭“疑將”連在一起看,秋夜雨灑落在疏窗上,那雨痕仿佛是屏風(fēng)上畫出的瀟湘夜雨圖。“瀟湘”二字本就是離愁別恨的代名詞,在這里無非是納蘭心事的一種寄托。“倩一葉高梧,半條殘燭,做盡商量”,這句子納蘭說得婉轉(zhuǎn),窗外夜雨梧桐、屋內(nèi)泣淚殘燭,怎不讓人傷神。因此納蘭說,能否請梧桐和燈燭細做掂量,莫要此時再添人愁緒!昂缮岩槐伙L(fēng)暗剪,問今宵誰與蓋鴛鴦”,已至秋天,荷塘自然也是一片蕭索,此情此景,像極了李商隱那首《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里的句子:“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钡搅恕皬拇肆b愁萬迭,夢回分付啼螢”,納蘭終于將“送別”二字明寫在了詞面上,“雨夜”“寒蟬”渲染了離別的氣氛,離別后,愁惰萬疊,只恨造化弄人。詞人把這樣的話放在詞末,惜別離愁之意溢于言表。
全篇都圍繞著“立秋”和“夜雨”展開,從景物著手,用景物烘托,營造離別的氛圍,悲涼凄切之情更為細密深透。
秋夜原文及賞析8
絡(luò)緯啼歇疏梧煙,露華一白涼無邊。
纖云激蕩月沉海,列宿亂搖風(fēng)滿天。
誰人一聲歌子夜,尋聲宛轉(zhuǎn)空臺榭。
聲長聲短雞續(xù)嗚,曙色冷光相激射。
翻譯
在夜色蒼茫之際,稀疏的梧桐樹上籠罩著迷漾的煙霧,絡(luò)緯的鳴聲時斷時續(xù)地啼著,一陣陣涼意沁人心肺,白露為霸,寒徹?zé)o邊的大地。
輕云飄蕩,明月已沉向海中,滿天星宿閃爍,令人感受到陣陣秋風(fēng)在天際吹拂。
在萬籟俱寂的秋夜中,絡(luò)緯的唧唧聲已經(jīng)顯得格外清晰,而歌聲更是沖破靜謐的夜空,回蕩在亭臺樓榭之間。
雄雞連續(xù)不斷地報曉,熹微的曙色與清冷的月光交融激射。
注釋
絡(luò)緯:鳥名,又名莎雞,俗稱紡織娘。
子夜:即《子夜歌》,為南朝時流行在江南的民間歌曲,曲調(diào)菱怨。
冷光:月光。
賞析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秋天,黃景仁仍在安徽學(xué)政朱筠的`官署中。此時,他隨著朱筠來到六安,于某夜心有所感,寫作此詩。 該詩開頭兩句,詩人描繪秋風(fēng)蕭瑟的景象,形象化地寫出“秋風(fēng)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的秋天景象。“纖云微蕩月沉海。列宿亂搖風(fēng)滿天!睂懬锔邭馑、輕云飄蕩的天空景色,天空與大地的秋色相互呼應(yīng),極力渲染秋夜幽靜的氣氛!罢l人一聲歌子夜,尋聲宛轉(zhuǎn)空臺榭!睂懣占诺臉桥_亭榭回蕩著《子夜歌》的哀苦聲音,《子夜歌》是南朝時流行在江南的民間歌曲,曲調(diào)多哀怨。在萬籟俱寂的秋夜中,絡(luò)緯的唧唧聲已經(jīng)顯得格外清晰,而歌聲更是沖破靜謐的夜空,回蕩在亭臺樓榭之間,撩人情思,使人難以入眠。歌聲沖破靜謐的夜空,更增添一種悲秋的氣氛。詩用“聲長聲短雞續(xù)鳴,曙色冷光相激射”兩句作結(jié),描寫雄雞連續(xù)不斷地報曉,熹微的曙色與清冷的月光交融激射,夜幕逐漸隱退的景象,預(yù)示著黎明即將到來。
秋夜原文及賞析9
【原文】:
長簟迎風(fēng)早,空城澹月華。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節(jié)候看應(yīng)晚,心期臥亦賒。
向來吟秀句,不覺已鳴鴉。
【注解】:
。薄Ⅳ。褐裣。
。病⒖眨盒稳萸锾烨逄摼跋。
。、砧杵:搗衣用具,古代搗衣多在秋夜。
【韻譯】:
我早早地枕著竹席迎風(fēng)納涼,
清虛的秋夜京城蕩漾著月光。
一行秋雁高高地掠過了星空,
千家萬戶傳來了搗衣的聲響。
看節(jié)候應(yīng)該是到了更深夜闌,
思念友人心靈相期睡覺也晚。
剛剛反復(fù)吟誦你送我的.佳句,
不覺烏鴉呱呱啼叫天已漸亮。
【評析】:
這是一首酬答詩,為了酬詩,而通宵未眠,足見彼此心期之切。前半首寫秋夜,聲色俱全。頷聯(lián)屬對,尤其自然秀逸。頸聯(lián)寫更深夜闌,心期而不得入眠。末聯(lián)寫吟詠贈詩,不覺已鴉噪天曙,結(jié)構(gòu)頗為嚴密!靶呛忧镆谎悖梃埔骨Ъ摇,清新活潑,實屬佳對。
【簡析】:
這是一首酬答程近所贈的同題詩。詩的前六句都緊扣“秋夜”,七八句是稱贊程詩之美,因為欣賞他的原作和要寫和詩,竟至苦吟了一夜,通宵未眠。
秋夜原文及賞析10
秋夜
秋夜促織鳴,南鄰搗衣急。
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佇立。
北窓輕幔垂,西戶月光入。
何知白露下,坐視階前濕。
誰能長分居,秋盡冬復(fù)及。
翻譯
寂靜的秋夜,蟋蟀在盡情鳴叫。天氣漸涼,南邊鄰家發(fā)出急促的砧杵聲,正在趕緊敲打新織好的布帛,以制寒衣。
親愛的人啊!與你相隔千里卻惹我每晚獨自空立想念。
凝望北方只有靜靜的垂簾,不經(jīng)不覺月已西沉、長夜過半,卻無睡意。
透過窗紗,清幽的露水早已濕漉了天井邊的臺階。
問世間,有哪一對恩愛夫妻能承受這年復(fù)一年的分隔遠離呢?
注釋
促織:蟋蟀。
搗衣:中國古代服飾民俗。即婦女把織好的布帛,鋪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軟熨貼,好裁制衣服。
九重:泛指多層。這里指遙遠。
窓:同“窗”。
賞析
南北朝詩人謝朓以山水詩著稱,而《秋夜》卻是一首閨怨詩,深刻地描寫閨中懷人那種難以驅(qū)遣的愁思。古人生活落后,卻戰(zhàn)亂不斷。很多新婚男子被遠征離家,留下諸多留守婦人愁漫空房,思滿織機的悲壯詩篇。
詩中首寫就用了“促織”、“搗衣”兩種常代表秋寒將至、巧婦勤織、遠寄征人的意象,寓情于象,托物起興,引發(fā)長期分居的年青婦女對遠方親人孤苦情思。三四句懷著纏綿思愁,深深情愫,直訴衷情:思君憶君遠無期,唯有夢中才能一見,夢醒情尤傷,太傷神,太傷情,無心睡眠,只有“夜夜空佇立”。
詩中雖只寫“南鄰”、“北窓”、“西戶”三個方位名詞,卻有隱卻了“東落”之意,讓人體會到獨守空房,苦對四壁,孤寂迫人之感。依窗凝望北方,那輕輕的垂簾卻阻隔著遠在萬里的親人,百般煎熬唯有無窮思憶。
詩中“西戶月光入”用景物來喻示時間!叭搿弊钟玫眉氈氯胛ⅲ瑢懗鰣A月西沉,長夜過半的幽靜時刻,而思婦心系夫君,幽怨難眠那種寂寞難奈的心境。
在這“百草凝霜,玉階露濕”的時節(jié),久佇窗前。突然手觸到濕冷的羅衣。!是露水侵潤進來了。抬頭往外一看,透過窗紗,隱隱看到濕漉的臺階閃著亮光!昂沃痹谶@里更有驚覺之意。寫出閨中婦人忘情沉思的癡呆形象。更表現(xiàn)出多年征戰(zhàn)對夫妻家人的極度傷害。作者借秋夜思婦傷感情懷抒發(fā)了作者對征戰(zhàn)的深深痛恨及對因征戰(zhàn)長期分離的人民深表同情。
謝朓對唐代浪漫詩人李白影響極大。李白的詩中也常見謝朓所寫物象。如“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就共用了謝朓《秋夜》中“搗衣”、“階”、“露”。所以 清人王士稹《論詩絕句》說李白“一生低首謝宣城”。
秋夜原文及賞析11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
迢迢天漢西南落,喔喔鄰雞一再鳴。
壯志病來消欲盡,出門搔首愴平生。
三萬里河?xùn)|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翻譯
迢迢萬里的銀河朝西南方向下墜,喔喔的雞叫之聲在鄰家不斷長鳴。
疾病折磨我?guī)缀醢丫韧鰤阎鞠M,出門四望不禁手搔白發(fā)抱憾平生。
三萬里長的黃河奔騰向東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華山聳入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壓迫下眼淚已流盡,他們盼望王師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注釋
天漢:銀河。《詩經(jīng)·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jiān)亦有光。”
毛傳:“漢,天河也!
搔首:以手搔頭。焦急或有所思貌。
愴:悲傷。
三萬里:長度,形容它的長,是虛指。
河:指黃河。
五千仞: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計算長度的一種單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約合二十三厘米。
岳:指五岳之一西岳華山。黃河和華山都在金人占領(lǐng)區(qū)內(nèi)。一說指北方泰、恒、嵩、華諸山。
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極高。摩,摩擦、接觸或觸摸。
遺民:指在金占領(lǐng)區(qū)生活的漢族人民,卻認同南宋王朝統(tǒng)治的人民。
淚盡:眼淚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慘、痛苦。
胡塵:指金人入侵中原,也指胡人騎兵的鐵蹄踐踏揚起的塵土和金朝的暴政。胡,中國古代對北方和西方少數(shù)民族的泛稱。
南望:遠眺南方。
王師:指宋朝的軍隊。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迢迢萬里的銀河朝西南方向下墜,喔喔的雞叫之聲在鄰家不斷長鳴。
疾病折磨我?guī)缀醢丫韧鰤阎鞠M,出門四望不禁手搔白發(fā)抱憾平生。
三萬里長的黃河奔騰向東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華山聳入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壓迫下眼淚已流盡,他們盼望王師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注釋
將曉:天將要亮;h門:竹子或樹枝編的門。迎涼:出門感到一陣涼風(fēng)。
天漢:銀河!对娊(jīng)·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jiān)亦有光!泵珎鳎骸皾h,天河也!
搔首:以手搔頭。焦急或有所思貌。愴(chuàng):悲傷。
三萬里:長度,形容它的長,是虛指。河:指黃河。
五千仞(rèn):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計算長度的一種單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約合二十三厘米。岳:指五岳之一西岳華山。黃河和華山都在金人占領(lǐng)區(qū)內(nèi)。一說指北方泰、恒、嵩、華諸山。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極高。摩,摩擦、接觸或觸摸。
遺民:指在金占領(lǐng)區(qū)生活的漢族人民,卻認同南宋王朝統(tǒng)治的'人民。淚盡:眼淚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慘、痛苦。胡塵:指金人入侵中原,也指胡人騎兵的鐵蹄踐踏揚起的塵土和金朝的暴政。胡,中國古代對北方和西方少數(shù)民族的泛稱。
南望:遠眺南方。王師:指宋朝的軍隊。
創(chuàng)作背景
這組愛國主義詩篇作于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陸游當時在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南宋時期,金兵占領(lǐng)了中原地區(qū)。詩人作此詩時,中原地區(qū)已淪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時雖值初秋,暑威仍厲,使他不能安睡。將曉之際,他步出籬門,心頭棖觸,成此二詩。
賞析
組詩的第一首落筆寫銀河西墜,雞鳴欲曙,從所見所聞渲染出一種蒼茫靜寂的氣氛!耙辉嬴Q”三字,可見百感已暗集毫端。三四句寫“有感”正面。一個“欲”字,一個“愴”字表現(xiàn)了有心殺敵無力回天的感慨。
第一首以沉郁勝,第二首則以雄渾勝。第一首似一支序曲,第二首才是主奏,意境更為遼闊,感情也更為沉痛。
要想理解第二首詩,必須理解“五千仞岳”,于此有人說是泰山,因為泰山最高,被列在五岳之首,歷代君王也多要去泰山封禪,用黃河與泰山作為中原大好山河的象征似乎是再恰當不過的了;賴漢屏認為岳指華山,理由是黃河與華山都在金人占領(lǐng)區(qū)內(nèi)。陸游詩中的“岳”是指華山,可以從《宋史·陸游傳》以及陸游的詩詞中找到證據(jù)。《宋史·陸游傳》中有這樣的記載:“王炎宣撫川、陜,辟為干辦公事。游為炎陳進取之策,以為經(jīng)略中原必自長安始,取長安必自隴右始!睆闹锌梢钥闯鲫懹问諒(fù)中原的策略,就是通過四川進入隴右,先奪取長安,然后憑借關(guān)中的屏障進攻退守,像秦一樣收復(fù)中原。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陸游把這么多心思用在這一塊土地上,可見他的主張是橫貫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始終的,那么“五千仞山上摩天”中的岳指華山自然就最恰當了!叭f里河?xùn)|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眱删湟粰M一縱,北方中原半個中國的形勝,便鮮明突兀、蒼莽無垠地展現(xiàn)出來了。奇?zhèn)邀惖纳胶,標志著祖國的可愛,象征著民眾的堅強不屈,已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然而,大好河山,陷于敵手,使人感到無比憤慨。這兩句意境擴大深沉,對仗工整猶為余事。
下兩句筆鋒一轉(zhuǎn),頓覺風(fēng)云突起,詩境向更深遠的方向開拓!皽I盡”一詞,千回萬轉(zhuǎn),更含無限酸辛。眼淚流了六十多年,早已盡了。但即使“眼枯終見血”,那些心懷故國的遺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馬隊揚起的灰塵,隔不斷他們苦盼王師的視線。中原廣大人民受到壓迫的沉重,經(jīng)受折磨歷程的長久,期望恢復(fù)信念的堅定不移與迫切,都充分表達出來了。以“胡塵”作“淚盡”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結(jié)句一個“又”字擴大了時間的上限。他們年年歲歲盼望著南宋能夠出師北伐,可是歲歲年年此愿落空。他們不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們忘記得干干凈凈。詩人極寫北地遺民的苦望,實際上是在表露自己心頭的失望。當然,他們還是不斷地盼望下去。人民的愛國熱忱真如壓在地下的跳蕩火苗,歷久愈熾;而南宋統(tǒng)治集團則正醉生夢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國恨家仇丟在腦后,可謂心死久矣。詩人為遺民呼號,目的還是想引起南宋當國者的警覺,激起他們的恢復(fù)之志。
秋夜原文及賞析12
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獨夜旅魂驚。
疏燈自照孤帆宿,新月猶懸雙杵鳴。
南菊再逢人臥病,北書不至雁無情。
步檐倚仗看牛斗,銀漢遙應(yīng)接鳳城。
翻譯
白露降了,秋空高遠,江水澄清,獨自在空山在深夜旅魂震驚。
岸邊眠宿著孤帆的暗影,空自映照水上的是散落的疏燈。一彎新月擾自高懸天上,山上不時傳來搗衣雙杵的鳴聲。
從客居云安算起,至今已兩度與秋菊重逢,可嘆我依舊臥病在山城。北方故鄉(xiāng)的書信至今沒有捎來,南飛的大雁啊怎么這般無情!
我拄著拐杖獨自徘徊在屋檐下面,久久地久久地遙望牛斗二星。迢遞的銀河默默地從樓閣上空流過,它的來端該不是通到了長安京城?
注釋
露下:夜露降下。
空山:寂靜的山中,指山城夔州。
旅魂:旅情,客居他鄉(xiāng)的情懷。
疏燈:指江邊稀疏的漁火。
雙杵:古時女子搗衣,二人對坐,各持一杵。
南菊再逢:杜甫離成都后,第一個秋天在云安,第二個秋天在夔州。
北書:故鄉(xiāng)的書信。
雁無情:古稱鴻雁傳書,衡山有回雁峰,人未過衡州而無書信,故言雁無情。
步檐:檐下的走廊。步,古代量度單位,以五尺為一步。
牛斗:二十八宿中的“牛宿”和“斗宿”,二星都在銀河的旁邊。
銀漢:銀河。
鳳城:秦穆公之女吹簫,鳳降其城,因號丹鳳城。其后,即稱京城為鳳城。此指長安。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七言律詩寫于唐代宗大歷元年(766 )的秋天。此時詩人正寓居在夔州西閣。西閣面臨大江,背負山崖,憑欄遠眺,夔州的山川景物盡收眼底。在一個深秋的夜晚,詩人獨坐高樓,對著窗外空山的景色,聽著遠處傳來的砧杵之聲,對故國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詩。
賞析
開頭兩句寫景點題,寫出山城深秋之夜的環(huán)境。第一句點明季節(jié)、景物,第二句寫出時間、人物。秋天夜空晴朗,因而更使人感到景物的凄清,氣氛的幽靜。夜色漸濃,露水在漸漸凝結(jié)、垂落,樓下的`江水,在靜靜地不斷流淌。周圍的山峰,像巨人一樣屹立。夜風(fēng)輕拂,一切都是那樣柔和、安詳。然而這寂靜幽美的境界,卻觸撥了游子的心弦,引動了他的萬千愁緒。
三、四兩句進一步描寫夜景:遠處長江水面上,零星地閃爍著幾點燈火,那是夜泊的客船和漁舟,新月高懸,萬籟俱寂,這時從城中傳來一陣陣搗衣的砧杵之聲,回蕩在夜空之中。兩句寫景和上聯(lián)結(jié)合,增加了畫面的優(yōu)美。在這幅畫面中,高天是深藍的,疏燈是飄忽的,月光是柔和的,空山是黝黑的。秋夜、碧空、新月、露珠、江水、漁火、山峰,相互輝映,在這優(yōu)美的畫面之外,又傳來斷斷續(xù)續(xù)的搗衣聲,這豈能不觸動詩人異鄉(xiāng)作客的無限愁腸呢?
五、六兩句由寫景轉(zhuǎn)到抒情!澳暇赵俜辍,是指詩人從成都東下至今已近兩年。杜甫是永泰元年(765)四月從成都攜家東下的,但秋天到達云安之后,因肺病、風(fēng)痹等病復(fù)發(fā),只得留下養(yǎng)病,次年夏初才抵達夔州。秋天,又從山腰客堂遷居西閣,因此說“南菊再逢”。此時詩人除了肺病和風(fēng)濕痹癥以外,還患有糖尿病,所以說“人臥病”。“南菊再逢人臥病”,刻劃出了詩人流落他鄉(xiāng)病臥山城無限悲凄的處境和心情。因為時局動亂,戰(zhàn)爭不斷,詩人已經(jīng)很久沒有接到故鄉(xiāng)親人的來信了。夔州在長安和洛陽的南面,所以稱故鄉(xiāng)的來信為“北書”。“北書不至”,自然是有具體原因的,這里卻說是“雁無情”,就取得了意在言外、言而無盡的藝術(shù)效果。
最后兩句由個人的身世遭遇寫到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上句寫自己走到室外,倚杖步檐,仰看星斗。下句寫由銀河想到長安,表明思念故鄉(xiāng)的心情!安介堋迸c西閣照應(yīng),“倚杖”與“人臥病”照應(yīng)。由“牛斗”而到“銀漢”,由“銀漢”而到“鳳城”,一層一層地表現(xiàn)出了詩人由仰望星斗到眺望故國的過程。詩人對故國長安的無限思念就蘊含在這佇立步檐倚杖遠眺的老人形象之中。
仇兆鰲曾經(jīng)指出,這首詩在內(nèi)容上和《秋興八首》相似,可以說是八首詩的一個總括。但這首詩和《秋興八首》在藝術(shù)上又各具特色!肚锱d八首》寫景壯麗,氣魄雄偉,表達詩人對人生執(zhí)著的追求和對祖國命運強烈的關(guān)心,風(fēng)格更為撫郁悲壯,傾吐的愛國熱忱更為深沉浩瀚。這首詩雖然寫景如畫而表達詩人對故鄉(xiāng)的思念,體現(xiàn)了杜詩精警凝練、清麗含蓄的風(fēng)格。把這首詩與《秋興八首》加以比較,可進一步了解杜詩同中見異的創(chuàng)作風(fēng)格,汲取豐富的藝術(shù)營養(yǎng)。
秋夜原文及賞析13
原文:
秋夜獨坐 / 冬夜書懷
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
白發(fā)終難變,黃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學(xué)無生。
譯文:
獨自坐著悲傷雙鬢已白,在秋夜空堂上將近二更。
山間野果在秋雨中落下,草中蟲子到燈下來低鳴。
頭上白發(fā)始終難以變黑,煉丹中仙藥也至今未成。
要知怎樣消除衰老疾病,唯有學(xué)佛修成不滅不生。
注釋:
1.秋夜獨坐:題目一作“冬夜書懷”。
2.堂:泛指房屋的正廳。欲二更:將近二更。二更:指晚上九時至十一時。
3.山果:山上的野果。
4.燈下:點出夜。草蟲鳴:點出秋。草蟲:草叢中的小蟲子。
5.“黃金”句:《史記·封禪書》載,漢武帝時,有方士欒大詭稱“黃金可成,河決可塞,不死之藥可得,仙人可致”,因此武帝封他為五利將軍。后均無效驗,被殺。黃金可成,亦指煉丹術(shù)。黃金:道教煉丹術(shù)中一種仙藥的名字。
6.老。核ダ虾图膊。
7.無生:佛家語,謂世本虛幻,萬物實體無生無滅。禪宗認為這一點人們是難以領(lǐng)悟到的。
賞析:
王維中年奉佛,詩多禪意。這詩題曰“秋夜獨坐”,就像僧徒坐禪。而詩中寫時邁人老,感慨人生,斥神仙虛妄,悟佛義根本,是詩人現(xiàn)身說法的禪意哲理之作,情理都無可取,但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較為真切細微,傳神如化,歷來受到贊賞。
前二聯(lián)寫沉思和悲哀。這是一個秋天雨夜,更深人寂,詩人獨坐在空堂上,潛心默想。這情境仿佛就是佛徒坐禪,然而詩人卻是陷于人生的悲哀。他看到自己兩鬢花白,人一天天老了,不能長生;此夜又將二更,時光一點點消逝,無法挽留。一個人就是這樣地在歲月無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這冷酷的事實使他自覺無力而陷于深刻的悲哀。此時此刻,此情此景,他越發(fā)感到孤獨空虛,需要同情勉勵,啟發(fā)誘導(dǎo)。然而除了詩人自己,堂上只有燈燭,屋外聽見雨聲。于是他從雨聲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像看見它們正被秋雨摧落;從燈燭的'一線光亮中得到啟發(fā),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鳴蟲也躲進堂屋來叫了。詩人的沉思,從人生轉(zhuǎn)到草木昆蟲的生存,雖屬異類,卻獲同情,但更覺得悲哀,發(fā)現(xiàn)這無知的草木昆蟲同有知的人一樣,都在無情的時光、歲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鳴。詩人由此得到啟發(fā)誘導(dǎo),自以為覺悟了。
后二聯(lián)便是寫覺悟和學(xué)佛。詩人覺悟到的真理是萬物有生必有滅,大自然是永存的,而人及萬物都是短暫的。人,從出生到老死的過程不可改變。詩人從自己嗟老的憂傷,想到了宣揚神仙長生不老的道教。詩人感嘆“黃金不可成”,就是否定神仙方術(shù)之事,指明煉丹服藥祈求長生的虛妄,而認為只有信奉佛教,才能從根本上消除人生的悲哀,解脫生老病死的痛苦。佛教講滅寂,要求人從心靈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謂“無生”。倘使果真如此,當然不僅根除老病的痛苦,一切人生苦惱也都不再覺得了。詩人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去皈依佛門的。
整首詩寫出一個思想覺悟即禪悟的過程。從情入理,以情證理。詩的前半篇表現(xiàn)詩人沉思而悲哀的神情和意境,形象生動,感受真切,情思細微,藝術(shù)上是頗為出色的;而后半篇則純屬說教,歸納推理,枯燥無味,缺陷也是比較明顯的。
秋夜原文及賞析14
謁金門·秋夜
秋帷里。長漏伴人無寐。低玉枕涼輕繡被。一番秋氣味。
曉色又侵窗紙。窗外雞聲初起。聲斷幾聲還到耳。已明聲未已。
翻譯
在秋夜的帳帷里,那計時的滿滴長久地陪伴著貴人不能入睡。低枕的玉枕漸漸涼了,輕薄的繡被已用上了,床上彌漫了一片秋天的氣氛。
晨光浸透窗紙,窗外報曉的雄雞發(fā)出第一陣鳴聲,雞聲斷斷續(xù)續(xù),又從耳邊傳來,天已亮了,但雞聲還未停息。
注釋
。簬ぷ。
漏:古代計時的工具,用壺滴水的方法計算。這里代指時間。
玉枕:陶瓷枕,以示華貴之用物。
繡被:指綢緞一類的被子,富貴人家的征示。
已:前“已”,已經(jīng)。末“已”,停止。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作于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秋。是時,蘇軾在杭州通守任上。常與朋友游西湖、孤山,登柏山、竹閣,常遇少婦慕名求詞,蘇軾作詞以贈之,此詞就是其一。
賞析
上片,寫秋夜思的涼色!扒镝±铮L漏伴人無寐!辈徽f貴人心不平靜,而說長漏與貴人為伴不能人眠,躺臥“秋帷”,煎熬“無寐”!暗陀裾頉鲚p繡被,一番秋氣味!辈徽f貴人秋思心涼,而說“玉枕”低枕而“涼”,“繡被”頓時而“輕”薄。這涼玉枕,這輕繡被,滲透著“一番秋氣味”,彌漫在貴人的“秋帷里”;蛟S就是這“玉枕”、“繡被”、“秋氣味”,正是引起貴人“無寐”心涼的媒介。而這一幕就發(fā)生在夜色無聲的“秋帷里”。
下片,寫秋夜思的回聲!皶陨智执凹,窗外雞聲初起。聲斷幾聲還到耳,已明聲未已!遍L夜剛過,貴人本已心涼,全身心地浸透“秋氣味”,應(yīng)算完成“秋夜思”的.全篇構(gòu)建。詞人竟運用詞的有限文字,寫了“秋夜思”的續(xù)片,在光和聲上繼續(xù)做文章,因為光和聲最易撩動人的思想情感!皶陨薄扒执凹垺保c明早晨來臨;“雞聲初起”,表示劃破長夜的秋思,給“秋帷”人展示一線希望。晨光伴隨不停的雞聲,從“到耳”中給“秋帷”人帶來美好回聲。或許這“曉色”、“雞聲”的來臨,才真正解除“秋帷”人的綿綿夜思。而這一幕就發(fā)生在曉色有聲的“窗外”,令人長長回味。
全詞,寫一貴人的秋夜思和余思,可詞中找不到一個“思”字,更找不出在“思什么”。詞人運用通感的手法,從色與聲的溝通、挪移中構(gòu)思了“秋帷”人的秋思圖。上片,“秋帷”人一言不發(fā),無聲勝有聲;下片,“雞聲”聲聲不斷,則是有聲襯無聲。
秋夜原文及賞析15
秋夜板橋浦泛月獨酌懷謝脁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天上何所有,迢迢白玉繩。
斜低建章闕,耿耿對金陵。
漢水舊如練,霜江夜清澄。
長川瀉落月,洲渚曉寒凝。
獨酌板橋浦,古人誰可征。
玄暉難再得,灑酒氣填膺。
譯文及注釋:
作者:佚名
譯文
天上有什么呢?就銀河像一條白玉般的繩索迢遞蜿蜒。
它從建章闕的飛檐上斜斜拉起,把金陵照耀得晶瑩剔亮。
漢水如素練一樣輕盈漂過,江水在秋霜的映照下更加澄清。
月亮仿佛與江水一起流失,黎明前的江岸與沙洲寒氣凝結(jié)。
我獨自在板橋浦對月飲酒,古人中誰可以與我共酌?
可惜謝朓已經(jīng)千古,我給你灑一杯清酒吧!胸中感嘆萬千!
注釋
、胖x朓,字玄暉。南朝齊詩人。板橋浦,地名!端(jīng)注》:江水經(jīng)三山,又湘浦出焉,水上南北結(jié)浮橋渡水,故曰板橋浦!短藉居钣洝;板橋浦,在升州江寧縣南四十里,五尺源出觀山三十六里,注大江。謝玄暉《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橋詩》云:“江路西南永,歸流東北騖。天際識歸舟,云中辨江樹!
⑵謝朓詩:“玉繩低建章。”李善注:《春秋元命苞》曰:“玉衡北兩星,為玉繩星。”
、恰端螘罚河拦庠暌允^城為長樂宮,以北邸為建章宮。
、取赌淆R書》:謝朓,字玄暉,陳郡陽夏人。少好學(xué),有美名,文章清麗。
、山汀逗拶x》:“置酒欲飲,悲來填膺。”李善注:“填,滿也!睘⒕,一作“灑淚”。
賞析:
此詩的前四句寫秋夜天宇和金陵遠景。起首二句:“天上何所有?迢迢白玉繩!币粏栆淮,天真活潑,明快自然,饒有民歌風(fēng)味。詩人仰望秋空,看到在這寥廓空明的天宇上遠遠地閃爍著兩顆銀亮的玉繩星。三四兩句寫玉繩星照耀下的金陵城。詩人放眼遠眺,但見玉繩星斜斜地、低低地嵌鑲在建章宮高大的樓闕旁邊,發(fā)出格外耀目的`光芒,對著整個金陵古城。這四句從大處落墨,先寫天空,后寫地面,連接自然,展現(xiàn)出碧海般的青天,白玉般的明星,以及星光照耀下的金陵城巍峨宮闕的剪影,境界空闊高遠,正融注了詩人秋夜泛月時那種蕭散自然、風(fēng)流自賞的意緒。如果更深細地品味,這四句詩已隱隱透露,出懷念前代詩人謝朓的情思。謝朓《暫使下都夜發(fā)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詩中,有“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蒼蒼……金波麗鳷鵲,玉繩低建章”等寫景佳句,李白詩的三、四句,顯然是有意點化了謝詩,借以寄寓對謝朓的緬懷、追慕。而且,這兩顆璀燦的玉繩星,一顆斜照建章闕,一顆耿對金陵城,仿佛具有象征的意蘊。它們在浩渺秋空中互相映照,仿佛正是謝朓、李白這兩位古今相通、精神契合的天才詩人的化身。
中間四句寫秋江月色。這里“漢水”借指長江。詩人不說“長江”而說“漢水”,是為了避免同下句“霜江”字面重復(fù)和音聲相混。在板橋浦信步泛月的李白,俯視著腳下的大江,但見清澄的江水靜靜地流淌著,像是一條銀光閃爍的白練。此刻,謝朓描寫大江黃昏美妙景色的詩句“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自然跳上心頭。對景吟詩,使他產(chǎn)生一種悠然神遠的感變,仿佛自己已超越古今的界限,同小謝一起聯(lián)袂步月,同賞秋江美景,推心置腹地縱論人生、品評詩文了。李白整個身心都沉浸在與古人神游的幻想境界里,以致忘懷了一切。他久久地凝望著明月逐漸西斜,月光如乳汁般傾瀉在長江之中。直到月落星隱,天將破曉,朝霧彌漫洲渚,寒氣侵襲發(fā)膚。這四句寫秋江月色,明麗皎潔,清幽飄逸,動靜相生,空靈迷人。而在這幅秋江月色圖中,隱然一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這里表現(xiàn)出他的神態(tài)和心緒的變化:先是緬懷遐想古人,繼而是與古人神游的暢快,接著是從遐想中醒悟過來發(fā)覺古人不可得見的寂寞與悵惘,這四句妙在不是靜態(tài)的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而是從時間和景色的變化之中暗示出詩人復(fù)雜微妙的心理變化,不著痕跡,純乎天籟。
最后四句點明題旨,直抒胸臆。詩人在板橋浦自斟自酌,沒有知音同歡共飲,雖追慕謝朓,但畢竟相隔數(shù)百年,誰也不能把古人找回來。而在當今現(xiàn)世,像謝玄暉這樣才華高妙、志趣相投的人,是很難得再遇到的。想到這里,詩人深深感到孤獨寂寞,揮杯灑酒無心再飲。一股悲涼抑郁之氣,充滿了他的胸中。結(jié)句暗用梁代詩人江淹《恨賦》“置酒欲飲,悲來填膺”句意,而融化無跡,如同己出。至此,詩人不僅婉曲盡致地抒寫了對古人的緬懷遐思,而且借痛感斯人之不可復(fù)遇,宣泄出世無知音的深沉感喟。
【秋夜原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秋夜原文及賞析【實用】03-01
東坡原文及賞析05-26
除夜原文及賞析02-26
《絕句》原文及賞析02-26
雪原文賞析02-27
竹枝原文及賞析02-27
清明的原文及賞析02-27
《稻田》原文及賞析02-27
菊花原文賞析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