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塞上曲原文及賞析 推薦度:
- 塞上曲其一原文翻譯及賞析 推薦度:
- 塞上曲·其一原文翻譯及賞析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塞上曲原文及賞析
在現(xiàn)實生活或工作學(xué)習中,大家都做過古詩詞鑒賞吧?古詩詞鑒賞,簡單來說,就是這首古詩詞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相信很多人對古詩詞鑒賞都是一知半解,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塞上曲原文及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塞上曲原文及賞析
原文:
塞上曲
[唐代]戎昱
胡風略地燒連山,碎葉孤城未下關(guān)。
山頭烽子聲聲叫,知是將軍夜獵還。
賞析:
首句寫塞外大風掠地而過,將燒山的獵火吹得火勢熊熊,從塞上曲·胡風略地燒連山這座山頭連到那座山頭。一方面顯示了打獵場面的壯闊,另一方面也揭露邊將沉湎于狩獵的情況。
次句接著寫由于打獵之故,碎葉城城門大開,防守疏漏。碎葉城在今中亞細亞伊塞克湖西北,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托克馬克附近,唐時屬安西大都護府!肮鲁恰倍职凳舅槿~城處在邊防最前沿,孤立無援,形勢嚴峻,對于能否扼守住邊關(guān),防止外敵之侵入,舉足輕重,邊將卻驕奢輕敵,城門洞開地出獵而去,其危殆之勢無異于引一發(fā)而垂千鈞。詩人的焦慮和憤慨之情,溢于言表。
三、四兩句寫在守衛(wèi)烽火臺的戍卒的陣陣歡唿聲中,將軍獵歸,大獲獵物!胺樽印,據(jù)《資治通鑒》胡三省注,“唐凡烽候之所,有烽帥、烽副;烽子,蓋守烽之卒,候望緊急而舉烽者也!比缃瘛胺樽印辈蝗ナ赝麛城、舉燃烽火,而去守候獵物、舉燃獵火;不去唿報敵情緊急,而去歡唿獵罷歸來,譏諷之意顯而易見。
此詩寫邊將夜獵的場面,雖然背景壯闊,顯得有聲有色,但并不是為了歌頌,而是寄寓詩人對邊防松弛的憂慮和對邊將玩忽職守的警告。
譯文
元美手持插著白羽的軍事文書,冒著霜凍的寒氣出行塞外。東北邊境的異族侵擾邊關(guān),那報警的狼煙在相連不斷的烽火臺上一個個燃起,直抵京城。
元美出行之時,正當拂曉,城頭上斜掛一彎西垂的冷月。天明以后,一場惡戰(zhàn)又會在前線爆發(fā)。戍守邊關(guān)的將士們?nèi)宋葱兑拢R未卸鞍,他們正焦急地翹首等待著京城的決策到來。
創(chuàng)作背景
《塞上曲送元美》是一首送別詩,明代中期,邊事屢起,北方的韃靼多次入侵,直接威脅國都北京,詩人和王世貞同為明“后七子”領(lǐng)袖,友誼篤深,詩人作此詩送別王世貞奔赴前線,并勉勵其勤勞邊務(wù),以分國憂。
賞析
開篇“白羽”兩字就點明邊塞軍情緊急,古時軍事文書插上鳥羽,表示此書十萬火急,須像飛鳥一樣迅速傳遞,故稱羽書或羽檄!八弊旨刃稳蔌B羽之白,又烘托塞外之寒,而且還暗含形勢險峻的意味。首句勾勒出一幅信使帶著那份如含嚴霜的羽書,冒著塞外的寒風策馬飛奔的畫面。
第二句“胡烽不斷接長安”,“胡烽不斷”形象地點明外族屢侵邊境。長安是唐代國都,“接長安”應(yīng)前句“出塞寒”,表示邊境頻頻告急,戰(zhàn)報直入朝廷,軍情之峻急盡在不言之中。
詩的前兩句給全詩籠罩上緊張的戰(zhàn)爭氣氛。這兩句用戰(zhàn)爭所特有的鏡頭——羽書、胡烽,極寫邊事嚴重,句式急促,緊迫之感躍然紙上。
后兩句寫軍士出征應(yīng)戰(zhàn)!俺穷^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馬上看”,這兩句承上而來,又移步換形,節(jié)奏由急促變舒緩,內(nèi)容從戰(zhàn)事轉(zhuǎn)抒情。月可以說是寫邊塞的詩作中最常見的意象之一,月照邊關(guān),使塞外景色壯闊而悲涼,朦朧而凄清,頗具邊塞情調(diào),詩人在第三句里,把邊塞的月夜寫得非常靜美;詩中的“一片月”。不僅能襯托情意,而且能喻示時間,渲染氣氛。天下共一月,何必有西山東山,家鄉(xiāng)異地之分。詩中的“西山月”含意很深,“西山”與“邊塞”、“胡烽”暗自相聯(lián)。又同下句“征人看月”情融意合,構(gòu)成佳境。而征人看月,則又交織著懷念家鄉(xiāng)的愁情與立功邊塞的雄心!岸嗌僬魅恕保饧丛S多離鄉(xiāng)遠征、抗敵衛(wèi)國的將士,他們都是人,立身邊塞,目視明月清輝,心頭泛起思鄉(xiāng)之情!榜R上看”就含蓄著這種情感,戰(zhàn)士們騎馬奔赴塞外或巡邏邊境中,抬頭看望高懸空中的明月,既思念親切的家鄉(xiāng),留戀美好的人生,又準備為保衛(wèi)祖國的大好河山而誓死戰(zhàn)斗。因此,后兩句既帶有唐代邊塞詩中常見的那種雄豪悲壯的格調(diào),又有一種纏綿的情致,總觀全詩,詩人故意于此設(shè)下不和諧音符,借助藝術(shù)辯證法的力量,以靜顯動,創(chuàng)造出一種物我相融,表里一致的境界。
這首詩是明人李攀龍寫的一首送別詩,元美即王世貞。王世貞此次出行,與防務(wù)有關(guān),故詩人送詩為其壯行,詩中“征人”句即點送行之意。此詩雖貌似唐詩,但也透露出作者對現(xiàn)實的擔憂。全詩僅四句,前三句著力寫景,渲染氣氛,為后一句抒情奠基。前兩句選用白羽、寒塞,胡烽、長安四組意象, 強調(diào)軍情的緊急,為元美的出行渲染氣氛。下兩句以西山之月連接征人與京城,既表現(xiàn)征人不戀京城,竭力守邊,又希望元美能勉力邊務(wù),不辱使命。詩蒼勁雄闊,意境深幽,頗有唐代邊塞詩風格。李攀龍詩刻意規(guī)模唐調(diào),樂府詩尤多割剝古人字句,但此詩筆調(diào)凝練,意境雄闊,風格勁健,頗得唐代邊塞詩的神韻,做到了神與貌合。
作者介紹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xùn)|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nóng)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xué)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查看全文...
【塞上曲原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塞上曲二首原文及賞析02-26
塞上曲·其一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塞上曲其一原文翻譯及賞析12-18
塞上曲原文及翻譯02-29
塞上曲原文及翻譯[精]02-29
使至塞上原文賞析03-16
塞上曲原文及翻譯合集9篇02-29
使至塞上原文翻譯賞析12-18
采蓮曲原文及賞析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