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原文及翻譯
論語原文及翻譯1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漢代成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
1、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笨鬃釉唬骸扒!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笨鬃釉唬骸扒螅≈苋斡醒栽唬骸啊惲土校荒苷咧埂。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笨鬃釉唬骸扒!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譯文:季氏準備攻打顓臾。冉有與子路一起來見孔子說:“季氏準備對顓臾用兵了!笨鬃诱f:“求!難道這不該責怪你嗎?這個顓臾,古代君主任命他主持東蒙山的祭祀,并且領地在魯國的國境中,是魯國的附庸潘屬,為什么要攻打他呢?”冉有說:“是季孫想要這么做的,我們兩個做臣下的都不贊同!笨鬃诱f:“求!周任有句話說:‘盡自己人的力量去擔任你的職務,實在做不好就辭職’。有了危險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攙扶,那盲人還用得著輔助的人嗎?而且你說的話真是錯了!老虎與野牛逃出了柵欄,龜殼與美玉在柜子里毀壞了,這是誰的過失呢?”冉有說:“眼前這個顓臾,城墻牢固,并且與季氏的采邑費地很近,現(xiàn)在不占據它,將來一定會給子孫留下后患!笨鬃诱f:“求!君子就討厭那種不說自己貪心而一定要找借口的人。我聽說過,諸侯與大夫,不擔心人民貧窮,只擔心財富不均,不擔心人口太少,只擔心社會不安。因為如果財富平均,便無所謂貧窮,人必和諧相處,就不會覺得人少,社會安定就不會傾危。能做到這樣,遠方的人如果還不馴服,就致力于禮樂教化使他們自動來歸。來歸之后,就要安頓他們,F(xiàn)在由與求二人輔助季孫,遠方的人不馴服卻沒有辦法讓他們自動來歸,國家分崩離析卻沒有辦法保全,反而想在國境內發(fā)動戰(zhàn)爭。我恐怕季孫所憂慮的,不在顓臾,而在魯君(內部)呀!”
2、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zhí)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譯文:孔子說:“天下有道,制禮作樂,軍事征伐,由天子作決定;天下無道,制禮作樂,軍事征伐,由諸侯作決定。由諸侯作決定,大概傳十代就很少有不喪失政權的;由大夫作決定,傳五代就很少有不喪失政權的;由卿、大夫的家臣來掌握國家的命運,傳三代就很少有不喪失政權的。天下有道,國家政權就不會落在大夫手里。天下有道,黎民百姓就不議論朝政了!
3、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
譯文:孔子說:“(魯國的國君)失去國家政權有五代了,政權落在大夫(季孫氏)手里有四代了,所有,三桓的子孫就衰微了!
4、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有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譯文:孔子說:“三種朋友有益,三種朋友有害。與正直的人為友,與誠信的人為友,與見多識廣的人為友,那是有益的。與裝腔作勢的人為友,與刻意討好的人為友,與巧言善辨的`人為友,那是是有害的!
5、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jié)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
譯文:孔子說:“三種快樂有益,三種快樂有害。以得到禮樂的調節(jié)為樂,以訴說別人的優(yōu)點為樂,以結交許多良友為樂,那是有益的。以驕傲自滿為樂,以縱情游蕩為樂,以飲食歡聚為樂,那是有害的!
6、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譯文:孔子說:“與君子相處要注意三種過失:不到該說話的時候就說了,叫做急躁;到了該說話的時候不說,叫做隱瞞;沒有看他的臉色反應就說了,叫做眼瞎!
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譯文:孔子說:“要成為君子必須有三點戒惕:年輕時血氣不穩(wěn)定,應該警惕的是好色;到了壯年血氣正當旺盛,應該戒惕的是好斗;到了老年血氣衰弱,應該戒惕的是貪求!
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譯文:孔子說:“要成為君子,必須敬畏以下三者:敬畏天賦使命,敬畏政治領袖,敬畏圣人的言論。至于小人,不了解天賦使命而不敬畏,奉承討好政治領袖,輕慢侮辱圣人的言論!
9、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譯文:孔子說:“生來就明白人生正途的,是上等人;學習之后明白人生正途的,是次等人;遇到困難才去學習人生正途的,是更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還不肯學習的,就是最下等的人了。”
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譯文:孔子說:“要成為君子有九種考慮:看的時候考慮是否明白,聽的時候考慮是否清楚,臉上的表情考慮是否溫和,容貌與態(tài)度考慮是否莊重,說話的時候考慮是否真誠,做事的時候考慮是否敬業(yè),遇到有疑問考慮是否向人請教,臨到發(fā)怒時考慮是否麻煩的后患,見到可欲的東西考慮該不該得。”
11、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譯文:孔子說:“看到善的行為,就好象追趕不上,看到不善的行為,就好象伸手碰到滾燙的水。我見過這樣的人,也聽過這樣的話。避世隱居來磨練他的志節(jié),實踐道義來貫徹他的理想,我聽過這樣的話,但是不曾見過這樣的人。”
12、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其斯之謂與?
譯文:齊景公有四千匹馬,死的時候,百姓覺得他沒有什么德行可以稱頌。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下,百姓到現(xiàn)在還在稱頌他們,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13、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粚W詩,無以言!幫硕鴮W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粚W禮,無以立!幫硕鴮W禮。聞斯二者!标惪和硕苍唬骸皢栆坏萌,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譯文:陳亢請教伯魚(孔子的兒子)說:“你在老師那兒,聽過不同的教誨嗎?”伯魚回答說:“沒有。他曾經一個人站在堂上,我恭敬地從庭前走過。他問:‘學了《詩》嗎?’我回答:‘沒有!f:‘不學《詩》,就沒有說話的憑借!揖婉R上去學詩。又有一天,他一個人站在堂上,我恭敬地從庭前走過,他問:‘學了《禮》嗎?’我答:‘沒有!f:‘不學《禮》,就沒有立身處世的憑借!揖婉R上去學《禮》。我聽到的是這兩件事!标惪夯厝ヒ院蟾吲d地說:“我問一件事,卻知道了三件事,知道要學《詩》,知道要學《禮》,又知道君子對自己的兒子要保持適當?shù)木嚯x!
14、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
譯文:國君的妻子,國君稱她為夫人,夫人自稱為小童,國人稱她為君夫人;對他國人則稱為寡小君,他國人也稱她為君夫人。
論語原文及翻譯2
原文
憲問恥,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薄翱、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南宮適問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蕩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子曰:“為命,裨諶草創(chuàng)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
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眴栕游鳎唬骸氨嗽,彼哉!”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子曰:“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yōu),不可以為滕、薛大夫!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痹唬骸敖裰扇苏吆伪厝?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子問公叔文子于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后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后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取!弊釉唬骸捌淙?豈其然乎?”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為后于魯,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弊釉唬骸肮苤傧嗷腹灾T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與文子同升諸公,子聞之,曰:“可以為‘文’矣!
子言衛(wèi)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治賓客,祝鮀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
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陳恒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鬃釉唬骸耙晕釓拇蠓蛑,不敢不告也!
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笔拐叱,子曰:“使乎!使乎!”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痹釉唬骸熬铀疾怀銎湮!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弊迂曉唬骸胺蜃幼缘酪!
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
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弊釉唬骸暗乐畬⑿幸才c,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痹唬骸笆侵洳豢啥鵀橹吲c?”
子擊磬于衛(wèi),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弊釉唬骸肮!末之難矣。”
子張曰:“《書》云,‘高宗諒陰,三年不言!沃^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以聽于冢宰三年!
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痹唬骸叭缢苟押?”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于位也,見其與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譯文
原憲問孔子什么是可恥?鬃诱f:“國家有道,做官拿俸祿;國家無道,還做官拿俸祿,這就是可恥。”原憲又問:“好勝、自夸、怨恨、貪欲都沒有的人,可以算做到仁了吧?”孔子說:“這可以說是很難得的,但至于是不是做到了仁,那我就不知道了!
孔子說:“士如果留戀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士了!
孔子說:“國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國家無道,還要正直,但說話要隨和謹慎。”
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論,有言論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
南宮適問孔子:“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戰(zhàn),最后都不得好*。禹和稷都親自種植莊稼,卻得到了天下!笨鬃記]有回答,南宮適出去后,孔子說:“這個人真是個君子呀!這個人真尊重道德!
孔子說:“君子中沒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沒有的!
孔子說:“愛他,能不為他操勞嗎?忠于他,能不對他勸告嗎?”
孔子說:“鄭國發(fā)表的公文,都是由裨諶起草的,世叔提出意見,外交官子羽加以修飾,由子產作最后修改潤色!
有人問子產是個怎樣的人?鬃诱f:“是個有恩惠于人的人!庇謫栕游?鬃诱f:“他呀!他呀!”又問管仲?鬃诱f:“他是個有才干的人,他把伯氏駢邑的三百家奪走,使伯氏終生吃粗茶淡飯,直到老死也沒有怨言!
孔子說:“貧窮而能夠沒有怨恨是很難做到的,富裕而不驕傲是容易做到的!
孔子說:“孟公綽做晉國越氏、魏氏的家臣,是才力有余的,但不能做滕、薛這樣小國的大夫!
子路問怎樣做才是一個完美的人?鬃诱f:“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綽的克制,卞莊子的勇敢,冉求那樣多才多藝,再用禮樂加以修飾,也就可以算是一個完人了!笨鬃佑终f:“現(xiàn)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這樣呢?見到財利想到義的要求,遇到危險能獻出生命,長久處于窮困還不忘平日的諾言,這樣也可以成為一位完美的人!
孔子向公明賈問到公叔文子,說:“先生他不說、不笑、不取錢財,是真的嗎?”公明賈回答道:“這是告訴你話的那個人的過錯。先生他到該說時才說,因此別人不厭惡他說話;快樂時才笑,因此別人不厭惡他笑;合于禮要求的財利他才取,因此別人不厭惡他取!笨鬃诱f:“原來這樣,難道真是這樣嗎?”
孔子說:“臧武仲憑借防邑請求魯君在魯國替臧氏立后代,雖然有人說他不是要挾君主,我不相信。”
孔子說:“晉文公詭詐而不正派,齊桓公正派而不詭詐。”
子路說:“齊桓公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以殉,但管仲卻沒有自殺。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說:“桓公多次召集各諸侯國的盟會,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這就是他的仁德,這就是他的仁德!
子貢問:“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殺了公子糾,他不能為公子糾殉死,反而做了齊桓公的宰相!笨鬃诱f:“管仲輔佐桓公,稱霸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還享受到他的好處。如果沒有管仲,恐怕我們也要披散著頭發(fā),衣襟向左開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樣恪守小節(jié),自殺在小山溝里,而誰也不知道呀。”
公叔文子的家臣僎和文子一同做了衛(wèi)國的大夫?鬃又懒诉@件事以后說:“(他死后)可以給他‘文’的謚號了!
孔子講到衛(wèi)靈公的無道,季康子說:“既然如此,為什么他沒有敗亡呢?”孔子說:“因為他有仲叔圉接待賓客,祝鮀管理宗廟祭祀,王孫賈統(tǒng)率軍隊,像這樣,怎么會敗亡呢?”
孔子說:“說話如果大言不慚,那么實現(xiàn)這些話就是很困難的了。”
陳成子殺了齊簡公?鬃育S戒沐浴以后,隨即上朝去見魯哀公,報告說:“陳恒把他的君主殺了,請你出兵討伐他!卑Чf:“你去報告那三位大夫吧!笨鬃油顺笳f:“因為我曾經做過大夫,所以不敢不來報告,君主卻說‘你去告訴那三位大夫吧’!”孔子去向那三位大夫報告,但三位大夫不愿派兵討伐,孔子又說:“因為我曾經做過大夫,所以不敢不來報告呀!”
子路問怎樣事奉君主?鬃诱f:“不能欺騙他,但可以犯顏直諫!
孔子說:“君子向上通達仁義,小人向下通達財利!
孔子說:“古代的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而現(xiàn)在的人學習是為了給別人看!
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訪孔子。孔子讓使者坐下,然后問道:“先生最近在做什么?”使者回答說:“先生想要減少自己的錯誤,但未能做到!笔拐咦吡艘院,孔子說:“好一位使者啊,好一位使者啊!”
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就不要考慮那個職位上的事情!痹诱f:“君子考慮問題,從來不超出自己的職位范圍。”
孔子說:“君子認為說得多而做得少是可恥的。”
孔子說:“君子之道有三個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愁,聰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子貢說:“這正是老師的自我表述啊!”
子貢評論別人的短處。孔子說:“賜啊,你真的就那么賢良嗎?我可沒有閑工夫去評論別人!
孔子說:“不憂慮別人不知道自己,只擔心自己沒有本事!
孔子說:“不預先懷疑別人欺詐,也不猜測別人不誠實,然而能事先覺察別人的欺詐和不誠實,這就是賢人了!
微生畝對孔子說:“孔丘,你為什么這樣四處奔波游說呢?你不就是要顯示自己的口才和花言巧語嗎?”孔子說:“我不是敢于花言巧語,只是痛恨那些頑固不化的人!
孔子說:“千里馬值得稱贊的不是它的氣力,而是稱贊它的`品德!
有人說:“用恩德來報答怨恨怎么樣?”孔子說:“用什么來報答恩德呢?應該是用正直來報答怨恨,用恩德來報答恩德!
孔子說:“沒有人了解我啊!”子貢說:“怎么能說沒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說:“我不埋怨天,也不責備人,下學禮樂而上達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公伯寮向季孫告發(fā)子路。子服景伯把這件事告訴給孔子,并且說:“季孫氏已經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能夠把公伯寮殺了,把他陳尸于市。”孔子說:“道能夠得到推行,是天命決定的;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決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樣呢?”
孔子說:“賢人逃避動蕩的社會而隱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另外一個地方去,再次一點的逃避別人難看的臉色,再次一點的回避別人難聽的話!笨鬃佑终f:“這樣做的已經有七個人了!
子路夜里住在石門,看門的人問:“從哪里來?”子路說:“從孔子那里來。”看門的人說:“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要去做的人嗎?”
孔子在衛(wèi)國,一次正在敲擊磬,有一位背扛草筐的人從門前走過說:“這個擊磬的人有心思啊!”一會兒又說:“聲音硁硁的,真可鄙呀,沒有人了解自己,就只為自己就是了。(好像涉水一樣)水深就穿著衣服趟過去,水淺就撩起衣服趟過去!笨鬃诱f:“說得真干脆,沒有什么可以責問他了!
子張說:“《尚書》上說,‘高宗守喪,三年不談政事。’這是什么意思?”孔子說:“不僅是高宗,古人都是這樣。國君死了,朝廷百官都各管自己的職事,聽命于冢宰三年!
孔子說:“在上位的人喜好禮,那么百姓就容易指使了!
子路問什么叫君子?鬃诱f:“修養(yǎng)自己,保持嚴肅恭敬的態(tài)度!弊勇氛f:“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修養(yǎng)自己,使周圍的人們安樂!弊勇氛f:“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修養(yǎng)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樂。修養(yǎng)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樂,堯舜還怕難于做到呢?”
原壤叉開雙腿坐著等待孔子?鬃恿R他說:“年幼的時候,你不講孝悌,長大了又沒有什么可說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蟲!闭f著,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闕里的一個童子,來向孔子傳話。有人問孔子:“這是個求上進的孩子嗎?”孔子說:“我看見他坐在成年人的位子上,又見他和長輩并肩而行,他不是要求上進的人,只是個急于求成的人!
論語原文及翻譯3
本節(jié)內容整理自網絡(或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費發(fā)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站務郵箱:service@gushiwen.org
通假字
不亦說乎:“說”通“悅”的古字,愉悅,高興。
是知也:“知”通“智”,聰明,智慧。
誨女知之乎 :“女 ”通:“汝”,你。
論語原文及翻譯4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1.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是不是復習過呢"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后,能有新體會,新發(fā)現(xiàn),憑借這一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tài)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6.孔子說:"看見賢明的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明的人要反省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8.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xiàn)'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到死為止,(路)不也(走得)很遙遠嗎"
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這以后(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落葉的."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各則注解】
第一則是學習方法和個人修養(yǎng),啟發(fā)人們熱愛學習,加強自律。
第二則是學習方法,講知識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
第三則是學習方法,強調復習對知識的必要性。
第四則是學習態(tài)度,強調學習要和思考相結合,闡明了“學”與“思”的辯證關系。
第五則是學習態(tài)度,通過對話論述了聰敏好學、虛心求教的可貴。
第六則是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思想修養(yǎng)。強調隨時都該反省自己。
第七則是學習態(tài)度和個人修養(yǎng),強調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同時要有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
第八則是個人修養(yǎng),強調懷有抱負就該有堅毅的意志。
第九則是學習態(tài)度,強調要惜時而學。
第十則是個人修養(yǎng),強調要學會換位思考。
總共三類:學習方法,學習樂趣,個人修養(yǎng).
【注釋】
1、[子]先生,指孔子。2、[時習]時常的復習。3、[說]“悅”的古字,愉快。4、[慍]生氣,發(fā)怒。
5、[君子]指道德上有修養(yǎng)的人。6、[日]每天。7、[三省]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三,泛指多次。6、[信]真誠,誠實。7、[傳]老師傳授的知識。8、[溫故而知新]溫習學過的知識,可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9、[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10、[殆]有害。11、[女]同“汝”,人稱代詞,你。12、[是知也]這是聰明的。是,此、這。知,通“智”。13、[見賢思齊焉]見到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看齊。14、[弘毅]剛強,勇毅。15、[凋]凋謝。16、[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許。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論語原文及翻譯5
一、《論語八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翻譯:?鬃诱f:'學習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
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翻譯: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后,能有新體會,新發(fā)現(xiàn),憑借這一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翻譯: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翻譯: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tài)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5、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保ā豆遍L》)
譯文:子貢問道:“皇上為什么賜給孔夫子‘文’的稱號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愛好學習,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謚號。”
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譯文:孔子說:“認真學習知識并且記住,學習不感到滿足,教育學生卻不感到疲倦,我又做到了哪一點呢?”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譯: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8、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卻不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是有話想說,不到(他)想說出來卻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不能舉一反三的人,就不再教他了。
二、《三峽》
1、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2、至于夏水陵,沿阻絕;蛲趺毙,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3、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譯文:
1、在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層層的懸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陽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連太陽和月亮都看不見。
2、在夏天水漲、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時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有時遇到皇帝有命令要急速傳達,只要早晨坐船從白帝城出發(fā),傍晚就可到了江陵,中間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騎上快馬,駕著疾風,也不如它快。
3、在春、冬兩個季節(jié),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回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在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姿態(tài)怪異的柏樹,在山峰之間,常有懸泉和瀑布在飛流沖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趣味無窮。
4、在秋天,每逢初晴的時候或者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高處的猿猴放聲長叫,聲音持續(xù)不斷,異常凄涼,空曠的山谷里傳來猿啼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的漁歌唱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三、《小石潭記》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2、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似與游者相樂。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5、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譯文:
1、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掛在身上的玉佩、玉環(huán)相碰發(fā)出的聲音,我的心情高興起來。于是砍了竹子,開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走便可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整塊石頭作為潭底,靠近岸邊,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形成坻、嶼、嵁、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莖蔓,遮蓋交結,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2、潭中游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周圍什么也沒有似的。陽光直射潭底,石上有魚的影子,靜止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往來很快,好象和游人一同歡樂。
3、順著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像蛇爬行那樣彎曲,忽隱忽現(xiàn)。溪岸的形勢像犬牙般交錯不齊,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表情放溫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邊。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彎著身子側著耳朵請教。有時遇到他斥責,(我的)表情更加恭順,禮節(jié)更加周到,一句話也不敢多說了;等到他高興了,就又去請教。所以我雖很笨,但終于能夠有所收獲。
當我去從師求學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刮著猛冽的寒風,大雪有幾尺深,腳上的皮膚凍裂了還不知道。等走到客舍,四肢凍僵了不能動彈,服侍的人拿來熱水(給我)洗手暖腳,用被子(給我)蓋上,很久才暖和過來。在客舍里,每天只吃兩頓飯,沒有鮮美的東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學,都穿著華麗的衣服,戴著紅纓裝飾成的綴著珠寶的帽子,腰上系著白玉環(huán),左邊佩著刀,右邊掛著香袋,渾身光彩耀眼好像神仙一樣。我卻穿著破棉襖舊衣衫生活在他們中間,一點也不羨慕他們,因為心中有足以快樂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人。我求學時的勤奮和艱苦大概就是這樣。
五、《馬說》
1、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譯文:
1、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是經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會經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不能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2、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或許能吃下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喂養(yǎng)它。(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xiàn)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喂養(yǎng)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六、《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如吾兩人者。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我脫了衣服,打算睡覺,這時月光照進門里,我高興地起來走到戶外。想到沒有人與我同樂,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睡覺,于是我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子里,像水一樣空靈澄澈,竹子、柏松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荇,哪一夜沒有月光?哪里沒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閑人!
論語原文及翻譯6
一、《論語》四則原文與譯文
1、子曰:“學而不思則罔,.”
翻譯:學習了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迷惑;[但]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學習,那就危險了。
2、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翻譯: 孔子教子路之知,不作知識講,而是自心本有之知,是為真知.此須經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方能發(fā)出.
3、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翻譯: 子貢問說:“孔文子為什么(謚號)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說:“(他)聰敏又愛好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所以,(他的謚號)叫做‘文’.”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
翻譯: 學習知識或本領,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接受得快,愛好它的不如對其有興趣的接受得快 。
二、《論語》簡介
《論語》:中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chuàng) “語錄體” 。南宋時,朱熹將它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
編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仲弓,子夏,子貢和少數(shù)留在魯國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完成,并由子夏全文加以潤色。故漢儒曰:章句發(fā)明始于子夏。
論語原文及翻譯7
【原文】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
【注釋】
(1)子:中國古代對于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書等傳統(tǒng)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shù)臅r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習,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樂:與說有所區(qū)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8)慍:音yùn,惱怒,怨恨。
(9)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評析】
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本章這三句話是人們非常熟悉的。歷來的解釋都是:學了以后,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也高興嗎等等。三句話,一句一個意思,前后句子也沒有什么連貫性。但也有人認為這樣解釋不符合原義,指出這里的學不是指學習,而是指學說或主張;時不能解為時常,而是時代或社會的意思,習不是溫習,而是使用,引申為采用。而且,這三句話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連貫的。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學說,要是被社會采用了,那就太高興了;退一步說,要是沒有被社會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贊同我的學說,紛紛到我這里來討論問題,我也感到快樂;再退一步說,即使社會不采用,人們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做,不也就是君子嗎?(見《齊魯學刊》1986年第6期文)這種解釋可以自圓其說,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讀者在理解本章內容時參考。
此外,在對人不知,而不慍一句的解釋中,也有人認為,人不知的后面沒有賓語,人家不知道什么呢?當時因為孔子有說話的特定環(huán)境,他不需要說出知道什么,別人就可以理解了,卻給后人留下一個謎。有人說,這一句是接上一句說的,從遠方來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訴他,他還不懂,我卻不怨恨。這樣,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講述的了。這樣的解釋似乎有些牽強。
總之,本章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yǎng)、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書中多處可見,有助于對第一章內容的深入了解。
【原文】
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8)?
【注釋】
(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一說小33歲。后一說較為可信。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一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tài)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tài)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guī)范。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鮮:音xiǎn,少的意思!墩撜Z》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guī)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于動詞之前。
(6)務本:務,專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種含義。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xiàn)。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tǒng)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tǒng)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評析】
有若認為,人們如果能夠在家中對父母盡孝,對兄長順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對國家盡忠,忠是以孝弟為前提,孝弟以忠為目的。儒家認為,在家中實行了孝弟,統(tǒng)治者內部就不會發(fā)生犯上作亂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廣到勞動民眾中去,民眾也會絕對服從,而不會起來造反,這樣就可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定。
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對于讀者理解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哲學、倫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時代,周天子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其余庶子則分封為諸侯,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個社會從天子、諸侯到大夫這樣一種政治結構,其基礎是封建的宗法血緣關系,而孝、悌說正反映了當時宗法制社會的道德要求。
孝悌與社會的安定有直接關系?鬃涌吹搅诉@一點,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張都是由此出發(fā)的,他從為人孝悌就不會發(fā)生犯上作亂之事這點上,說明孝悌即為仁的根本這個道理。自春秋戰(zhàn)國以后的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和文人,都繼承了孔子的孝悌說,主張以孝治天下,漢代即是一個顯例。他們把道德教化作為實行封建統(tǒng)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錮在綱常名教、倫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對民眾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產生了極大影響,也對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產生深刻影響。孝悌說是為封建統(tǒng)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務的,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和分析判別,拋棄封建毒素,繼承其合理的內容,充分發(fā)揮道德在社會安定方面所應有的作用。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1),鮮(2)仁矣。
【注釋】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飾于外,務以說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處應釋為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
(2)鮮:少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評析】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學說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現(xiàn)之一就是孝與悌。這是從正面闡述什么是仁的問題。這一章,孔子講仁的反面,即為花言巧語,工于辭令。儒家崇尚質樸,反對花言巧語;主張說話應謹慎小心,說到做到,先做后說,反對說話辦事隨心所欲,只說不做,停留在口頭上。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實際行動,特別強調人應當言行一致,力戒空談浮言,心口不一。這種踏實態(tài)度和質樸精神長期影響著中國人,成為中華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中的精華內容。
【原文】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為人謀而不忠(3)乎?與朋友交而不信(4)乎?傳不習乎?
【注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音shēn)字子輿,生于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后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菏。ㄒ簦睿纾,檢查、察看。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shù)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guī)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
(5)傳不習:傳,舊注曰:受之于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yè)是不是復習了呢?
【評析】
儒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講的自省,則是自我修養(yǎng)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時代,社會變化十分劇烈,反映在意識領域中,即人們的思想信仰開始發(fā)生動搖,傳統(tǒng)觀念似乎已經在人們的頭腦中出現(xiàn)危機。于是,曾參提出了反省內求的修養(yǎng)辦法,不斷檢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墩撜Z》書中多次談到自省的問題,要求孔門弟子自覺地反省自己,進行自我批評,加強個人思想修養(yǎng)和道德修養(yǎng),改正個人言行舉止上的各種錯誤。這種自省的道德修養(yǎng)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鑒的地方,因為它特別強調進行修養(yǎng)的自覺性。
在本章中,曾子還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疇。忠的特點是一個盡字,辦事盡力,死而后已。如后來儒家所說的那樣,盡己之謂忠。為人謀而不忠乎,是泛指對一切人,并非專指君主。就是指對包括君主在內的所有人,都盡力幫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疇,不止用于君臣關系。至于漢代以后逐漸將忠字演化為忠君,這既與儒家的忠有關聯(lián),又有重要的區(qū)別。信的涵義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內容是誠實不欺,用來處理上下等級和朋友之間的關系,信特別與言論有關,表示說真話,說話算數(shù)。這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石。
【原文】
子曰:道(1)千乘之國(2),敬事(3)而言,節(jié)用而愛人(4),使民以時(5)。
【注解】
(1)道:一本作導,作動詞用。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國:乘,音shèng,意為輛。這里指古代軍隊的基層單位。每乘擁有四匹馬拉的兵車一輛,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72人,后勤人員25人,共計100人。千乘之國,指擁有1000輛戰(zhàn)車的國家,即諸侯國。春秋時代,戰(zhàn)爭頻仍,所以國家的強弱都用車輛的數(shù)目來計算。在孔子時代,千乘之國已經不是大國。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個人的態(tài)度,尤其是對待所從事的事務要謹慎專一、兢兢業(yè)業(yè)。
(4)愛人:古代人的含義有廣義與狹義的區(qū)別。廣義的人,指一切人群;狹義的人,僅指士大夫以上各個階層的人。此處的人與民相對而言,可見其用法為狹義。
(5)使民以時:時指農時。古代百姓以農業(yè)為主,這是說要役使百姓按照農時耕作與收獲。
【譯文】
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jié)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
【評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說的話,主要是對國家的執(zhí)政者而言的,是關于治理國家的基本原則。他講了三個方面的問題,即要求統(tǒng)治者嚴肅認真地辦理國家各方面事務,恪守信用;節(jié)約用度,愛護官吏;役使百姓應注意不誤農時等。這是治國安邦的基本點。
康有為說,孔子的學說是愛人,泛愛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說的愛人則非此意。他所說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對象?梢,愛人不是愛一切人,而只是愛統(tǒng)治集團中的人。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會思想。但這與愛人與否則無太大干系。從另一個角度說,孔子這里是為統(tǒng)治者治理國家、統(tǒng)治百姓出謀劃策。
魯迅曾經指出:孔夫子曾經計劃過出色的治國的方法,但那都是為了治民眾者,即權勢者設想的方法,為民眾本身的,卻一點也沒有。(《且介亭雜文二集在現(xiàn)代中國的孔夫子》)這是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看待孔子治國方略的。因而頗具尖銳性。
【原文】
子曰:弟子(1)入(2)則孝,出(3)則弟,謹(4)而信,汎(5)愛眾,而親仁(6),行有余力(7),則以學文(8)。
【注釋】
(1)弟子:一般有兩種意義:一是年紀較小為人弟和為人子的人;二是指學生。這里是用一種意義上的弟子。
(2)入:古代時父子分別住在不同的居處,學習則在外舍。《禮記內則》: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入是入父宮,指進到父親住處,或說在家。
(3)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出則弟,是說要用弟道對待師長,也可泛指年長于自己的人。
(4)謹:寡言少語稱之為謹。
(5)□:音fàn,同泛,廣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閑暇時間。
(8)文:古代文獻。主要有詩、書、禮、樂等文化知識。
【譯文】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評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問題,本章再次提及這個問題?鬃右蟮茏觽兪紫纫铝τ谛€⒅斝、愛眾、親仁,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如果還有閑暇時間和余力,則用以學習古代典籍,增長文化知識。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為中心,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德行修養(yǎng),而對于書本知識的學習,則擺在第二位。
孔子辦教育,把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觀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學習只是第二位的。事實上,歷史上的任何階級,無論奴隸主階級、地主階級,還是資產階級,教育都是為其政治服務的,尤其重視學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現(xiàn),把德排在識的前面,這是階級的需要。他們就是要培養(yǎng)適應本階級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原文】
子夏(1)曰:賢賢(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注釋】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44歲,生于公元前507年?鬃铀篮,他在魏國宣傳孔子的思想主張。
(2)賢賢: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尊重的意思。賢賢即尊重賢者。
(3)易:有兩種解釋;一是改變的意思,此句即為尊重賢者而改變好色之心;二是輕視的意思,即看重賢德而輕視女色。
(4)致其身:致,意為獻納、盡力。這是說把生命奉獻給君主。
【譯文】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盡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評析】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說的這段話,實際是對上章的進一步發(fā)揮。子夏認為,一個人有沒有學問,他的學問的好壞,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識,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實行孝、忠、信等傳統(tǒng)倫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幾點,即使他說自己沒有學習過,但他已經是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了。所以,將這一章與前一章聯(lián)系起來閱讀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點。
【原文】
子曰:君子(1),不重(2)則不威;學則不固(3)。主忠信(4)。無(5)友不如己者(6);過(7)則勿憚(8)改。
【注釋】
(1)君子:這個詞一直貫穿于本段始終,因此這里應當有一個斷句。
(2)重:莊重、自持。
(3)學則不固:有兩種解釋:一是作堅固解,與上句相連,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所學也不堅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見聞少,學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為主。
(5)無: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釋為不如自己。另一種解釋說,不如己者,不類乎己,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也。把如解釋為類似。后一種解釋更為符合孔子的原意。
(7)過:過錯、過失。
(8)憚:音dàn,害怕、畏懼。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評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應當具有的品德,這部分內容主要包括莊重威嚴、認真學習、慎重交友、過而能改等項。作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從外表上應當給人以莊重大方、威嚴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穩(wěn)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視學習,不自我封閉,善于結交朋友,而且有錯必改。以上所提四條原則是相當重要的。作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過則勿憚改就是對待錯誤和過失的正確態(tài)度,可以說,這一思想閃爍著真理光輝,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對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義。
【原文】
曾子曰:慎終(1)追遠(2),民德歸厚矣。
【注釋】
(1)慎終:人死為終。這里指父母的去世。舊注曰:慎終者喪盡其哀。
(2)追遠:遠指祖先。舊注曰:追遠者祭盡其敬。
【譯文】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
【評析】
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說敬鬼神而遠之,就證明了這一點。盡管他沒有提出過人死之后有所謂靈魂的存在這種主張,但他卻非常重視喪祭之禮。在孔子的觀念中,祭祀已經被異化,不單是祭祀亡靈,而是把祭祀之禮看作一個人孝道的繼續(xù)和表現(xiàn),通過祭祀之禮,,可以寄托和培養(yǎng)個人對父母和先祖盡孝的情感。因此,本章仍是繼續(xù)深化孝這一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的內容。
儒家重視孝的道德,是因為孝是忠的基礎,一個不能對父母盡孝的人,他是不可能為國盡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關于忠、孝的道德觀念,在《論語》書中時常出現(xiàn),表明儒家十分重視忠孝等倫理道德觀念,希望把人們塑造成有教養(yǎng)的忠孝兩全的君子。這是與春秋時代宗法制度相互適應的。只要做到忠與孝,那么,社會與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原文】
子禽(1)問于子貢(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5)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7)異乎人之求之與?
【注釋】
(1)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鄭玄所注《論語》說他是孔子的學生,但《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未載此人,故一說子禽非孔子學生。
(2)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wèi)國人,比孔子小31歲,是孔子的學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貢善辯,孔子認為他可以做大國的宰相。據《史記》記載,子貢在衛(wèi)國做了商人,家有財產千金,成了有名的商業(yè)家。
(3)夫子:這是古代的一種敬稱,凡是做過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這一稱謂。孔子曾擔任過魯國的司寇,所以他的學生們稱他為夫子。后來,因此而沿襲以稱呼老師。《論語》書中所說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學生對他的稱呼。
(4)邦:指當時割據的諸侯國家。
(5)抑:表示選擇的文言連詞,有還是的意思。
(6)溫、良、恭、儉、讓:就字面理解即為:溫順、善良、恭敬、儉樸、謙讓。這是孔子的弟子對他的贊譽。
(7)其諸:語氣詞,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譯文】
子禽問子貢說:老師到了一個國家,總是預聞這個國家的政事。(這種資格)是他自己求得呢,還是人家國君主動給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溫良恭儉讓,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這種資格也可以說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許與別人的求法不同吧?
【評析】
本章通過子禽與子貢兩人的對話,把孔子的為人處世品格勾劃出來?鬃又允艿礁鲊y(tǒng)治者的禮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備有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的道德品格。例如,這五種道德品質中的讓,在人格的塑造過程中,就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讓是在功名利權上先人后己,在職責義務上先己后人。讓用之于外交如國事訪問,也是合乎客觀需要的一個重要條件?鬃泳褪且蚓哂羞@種品格,所以每到一個國家,都受到各國國君的禮遇。孔子認為,好勝,爭取名聲;夸功,爭取名利;爭不到便怨恨別人,以及在名利上貪心不足,都不符合讓的原則。據此可知,讓這一基本原則形成社會風尚的可貴之處是:就人情而言,長謙讓名利地位之風,人們就多學別人所長而鑒人所短。前者可以導人于團結、親睦、向善;后者則誘人嫉賢妒能。二者的社會效果截然相反。
【原文】
子曰:父在,觀其(1)志;父沒,觀其行(2);三年(3)無改于父之道(4),可謂孝矣。
【注釋】
(1)其:他的,指兒子,不是指父親。
(2)行:音xìng,指行為舉止等。
(3)三年:對于古人所說的數(shù)字不必過于機械地理解,只是說要經過一個較 長的時間而已,不一定僅指三年的時間。
(4)道:有時候是一般意義上的名詞,無論好壞、善惡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時候是積極意義的名詞,表示善的、好的東西。這里表示合理內容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評析】
這一章仍然談的是有關孝的問題,把孝字具體化了。魯迅曾經說過:只要思想未遭錮蔽的人,誰也喜歡子女比自己更強,更健康,更聰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過去。超越便須改變,所以子孫對于祖先的事,應該改變,‘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當然是曲說,是退嬰的病根。(《墳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
在本章中孔子說一個人當父親死后,三年內都不能改變他父親所制定的那一套規(guī)矩,這就是盡孝了。其實,這樣的孝,片面強調了兒子對父親的依從。宋儒所作的注說,如不能無改于父之道,所行雖善亦不得為孝。這樣,無改于父之道則成了最大的善,否則便是不善。這樣的判定原則,正如魯迅所說的,,是歪曲的。歷史在發(fā)展,社會在前進,人們的思想觀念,言行舉止都不能總停留在過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后代超過前代,這是歷史的必然。
【原文】
有子曰:禮(1)之用,和(2)為貴。先王之道(3),斯(4)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5)之,亦不可行也。
【注釋】
(1)禮:在春秋時代,禮泛指奴隸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guī)范?鬃拥亩Y,既指周禮,禮節(jié)、儀式,也指人們的道德規(guī)范。
(2)和:調和、和諧、協(xié)調。
(3)先王之道: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這、此等意。這里指禮,也指和。
【譯文】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里。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jié)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評析】
和是儒家所特別倡導的倫理、政治和社會原則!抖Y記中庸》寫道: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楊遇夫《論語疏證》寫道:事之中節(jié)者皆謂之和,不獨喜怒哀樂之發(fā)一事也。和今言適合,言恰當,言恰到好處?组T認為,禮的推行和應用要以和諧為貴。但是,凡事都要講和諧,或者為和諧而和諧,不受禮文的約束也是行不通的。這是說,既要遵守禮所規(guī)定的等級差別,相互之間又不要出現(xiàn)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這個觀點是有意義的。在奴隸社會,各等級之間的區(qū)分和對立是很嚴肅的,其界限絲毫不容紊亂。上一等級的人,以自己的禮儀節(jié)文顯示其威風;下一等級的人,則懷著畏懼的心情唯命是從。但到春秋時代,這種社會關系開始破裂,臣弒君、子弒父的現(xiàn)象已屬常見。對此,由子提出和為貴說,其目的是為緩和不同等級之間的對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當時的社會秩序。
但從理論上看待這個問題,我們又感到,孔子既強調禮的運用以和為貴,又指出不能為和而和,要以禮節(jié)制之,可見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無原則的調和,這是有其合理性的。
【原文】
有子曰:信近(1)于義(2),言可復(3)也;恭近于禮,遠(4)恥辱也;因(5)不失其親,亦可宗(6)也。
【注解】
(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2)義:義是儒家的倫理范疇。是指思想和行為符合一定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禮。
(3)復:實踐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復,踐言也。
(4)遠:音yuàn,動詞,使動用法,使之遠離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譯為避免。
(5)因:依靠、憑藉。一說因應寫作姻,但從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處。
(6)宗:主、可靠,一般解釋為尊敬似有不妥之處。
【譯文】
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于義,(符合于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于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評析】
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講的這段話,表明他們對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禮為標準,不符合于禮的話絕不能講,講了就不是信的態(tài)度;不符合于禮的事絕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態(tài)度。這是講的為人處世的基本態(tài)度。
【原文】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謂好學也已。
【注釋】
(1)就:靠近、看齊。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評析】
本章重點提到對于君子的道德要求?鬃诱J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不應當過多地講究自己的飲食與居處,他在工作方面應當勤勞敏捷,謹慎小心,而且能經常檢討自己,請有道德的人對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為君子應該克制追求物質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質方面,這是值得借鑒的。
【原文】
子貢曰:貧而無諂(1),富而無驕,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3),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謂與?子曰:賜(5)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6)。
【注釋】
(1)諂:音chǎn,意為巴結、奉承。
(2)何如:《論語》書中的何如,都可以譯為怎么樣。
(3)貧而樂:一本作貧而樂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見《詩經衛(wèi)風淇澳》。有兩種解釋:一說切磋琢磨分別指對骨、象牙、玉、石四種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則不能成器;一說加工象牙和骨,切了還要磋,加工玉石,琢了還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賜:子貢名,孔子對學生都稱其名。
(6)告諸往而知來者:諸,同之;往,過去的事情;來,未來的事情。
【譯文】
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么樣?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于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子貢說:《詩》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你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
【評析】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們,都能夠達到貧而樂道、富而好禮這樣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時對弟子的教育中,就把這樣的思想講授給學生。貧而樂道,富而好禮,社會上無論貧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會的安定了?鬃訉ψ迂暠容^滿意,在這段對話中可以看出,子貢能獨立思考、舉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贊揚。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個顯著特點。
【原文】
子曰:不患(1)人(2)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注釋】
(1)患:憂慮、怕。
(2)人:指有教養(yǎng)、有知識的人,而非民。
【譯文】
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評析】
這段話是孔子對自己學生所傳授的為人處世之道。有的解釋者說,這是孔子安貧樂道、不求名位的思想。這種解釋可能不妥。這不符合孔子一貫的主張。在孔子的觀念中,學而優(yōu)則仕,是一種積極入世的態(tài)度。這里的潛臺詞是:在了解別人的過程中,也使別人了解自己。
論語原文及翻譯8
本節(jié)內容整理自網絡(或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費發(fā)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站務郵箱:service@gushiwen.org
逐則注解
第一則是學習方法和個人修養(yǎng),啟發(fā)人們熱愛學習,加強自律。
第二則是學習方法,講知識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
第三則是學習方法,強調復習對知識的必要性。
第四則是學習方法,強調學習要和思考相結合,闡明了“學”與“思”的辯證關系。
第五則是學習態(tài)度,通過對話論述了聰敏好學、虛心求教的可貴。
第六則是學習態(tài)度,端正學習態(tài)度、提高思想修養(yǎng)。強調隨時都該反省自己。
第七則是學習態(tài)度和個人修養(yǎng),強調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同時要有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
第八則是個人修養(yǎng),強調懷有抱負就該有堅毅的意志。
第九則是個人修養(yǎng)和社會現(xiàn)象,強調要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堅貞不屈。
第十則是個人修養(yǎng),強調要學會換位思考。
總共三類: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個人修養(yǎng)。
《論語十則》,是從《論語》中節(jié)選的有關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條語錄。這十則語錄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則都表達了精深的道理,不僅內容豐富,而且文字也頗具特色,句式整齊,音調和諧,讀起來相當流暢,富有感染力。
論語原文及翻譯9
【原文】
7·1 子曰:“述而不作(1),信而好古,竊(2)比于我老彭(3)!
【譯文】
孔子說:“只闡述而不創(chuàng)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東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原文】 7·2 子曰:“默而識(1)之,學而不厭,誨(2)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
【譯文】 孔子說:“默默地記。ㄋ鶎W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能有什么因難呢?”
【原文】 7·3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1),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譯文】 孔子說:“(許多人)對品德不去修養(yǎng),學問不去講求,聽到義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事情!
【原文】 7·4 子之燕居(1),申申(2)如也;夭夭(3)如也。
【譯文】 孔子閑居在家里的時候,衣冠楚楚,儀態(tài)溫和舒暢,悠閑自在。
【原文】 7·,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1)!
【譯文】 孔子說:“我衰老得很厲害了,我好久沒有夢見周公了。”
【原文】 7·6 子曰:“志于道,據于德(1),依于仁,游于藝(2)!
【譯文】 孔子說:“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憑藉,活動于(禮、樂等)六藝的范圍之中。”
【原文】 7·7 子曰:“自行束修(1)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譯文】 孔子說:“只要自愿拿著十余干肉為禮來見我的人,我從來沒有不給他教誨的。”
【原文】 7·8 子曰:“不憤(1)不啟,不悱(2)不發(fā)。舉一隅(3)不以三隅反,則不復(4)也!
【譯文】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原文】 7·9 子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譯文】 孔子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不曾吃飽過。
【原文】 7·10 子于是日哭,則不歌。
【譯文】 孔子在這一天為吊喪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原文】 7·11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1),惟我與爾有是夫(2)!”子路曰:“子行三軍(3),則誰與(4)?”子曰:“暴虎(5)馮河(6),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7)。好謀而成者也。”
【譯文】 孔子對顏淵說:“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隱藏起來,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這樣吧!”子路問孔子說:“老師您如果統(tǒng)帥三軍,那么您和誰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說:“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過河,死了都不會后悔的人,我是不會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謹慎,善于謀劃而能完成任務的人。”
【評析】 孔子在本章提出不與“暴虎馮河,死而無悔”的人在一起去統(tǒng)帥軍隊。因為在他看來,這種人雖然視死如歸,但有勇無謀,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坝隆笔强鬃拥赖路懂犞械囊粋德目,但勇不是蠻干,而是“臨事而懼,好謀而成”的人,這種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規(guī)定。
【原文】 7·12 子曰:“富(1)而可求(2)也;雖執(zhí)鞭之士(3),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譯文】孔子說:“合乎于道的富貴,雖然是給人執(zhí)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貴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還是按我的愛好去干事。”
【評析】 孔子在這里又提到富貴與道的關系問題。只要合乎于道,富貴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貴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從此處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對做官,不反對發(fā)財,但必須符合于道,這是原則問題,孔子表明自己不會違背原則去追求富貴榮華。
【原文】 7·13 子之所慎:齊(1)、戰(zhàn)、疾。
【譯文】 孔子所謹慎小心對待的是齋戒、戰(zhàn)爭和疾病這三件事。
【原文】 7·14 子在齊聞《韶》(1),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譯文】 孔子在齊國聽到了《韶》樂,有很長時間嘗不出肉的滋味,他說,“想不到《韶》樂的美達到了這樣迷人的地步!
【評析】 《韶》樂是當時流行于貴族當中的古樂?鬃訉σ魳泛苡醒芯,音樂鑒賞能力也很強,他聽了《韶》樂以后,在很長時間內品嘗不出肉的滋味,這當然是一種形容的說法,但他欣賞古樂已經到了癡迷的程度,也說明了他在音樂方面的高深造詣。
【原文】 7·15 冉有曰:“夫子為(1)衛(wèi)君(2)乎?”子貢曰:“諾(3),吾將問之!比耄唬骸安、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痹唬骸霸购?”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背,曰:“夫子不為也!
【譯文】 冉有(問子貢)說:“老師會幫助衛(wèi)國的國君嗎?”子貢說:“嗯,我去問他!庇谑蔷瓦M去問孔子:“伯夷、叔齊是什么樣的人呢?”(孔子)說:“古代的賢人!保ㄗ迂曈郑﹩枺骸八麄冇性购迒?”(孔子)說:“他們求仁而得到了仁,為什么又怨恨呢?”(子貢)出來(對冉有)說:“老師不會幫助衛(wèi)君!
【評析】 衛(wèi)國國君輒即位后,其父與其爭奪王位,這件事恰好與伯夷、叔齊兩兄弟互相讓位形成鮮明對照。這里,孔子贊揚伯夷、叔齊,而對衛(wèi)出公父子違反等級名分極為不滿。孔子對這兩件事給予評價的'標準就是符不符合禮。
【原文】 7·16 子曰:“飯疏食(1)飲水,曲肱(2)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譯文】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shù)氖侄蔚脕淼母毁F,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評析】 孔子極力提倡“安貧樂道”,認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對于有理想的人來講,可以說是樂在其中。同時,他還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貴榮華,他是堅決不予接受的,對待這些東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這種思想深深影響了古代的知識分子,也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原文】 7·17 子曰:“加(1)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易(2),可以無大過矣!
【譯文】 孔子說:“再給我?guī)啄陼r間,到五十歲學習《易》,我便可以沒有大的過錯了!
【評析】 孔子自己說,“五十而知天命”,可見他把學《易》和“知天命”聯(lián)系在一起。他主張認真研究《易》,是為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天命”。《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讀《易》,韋編三絕”。他非常喜歡讀《周易》,曾把穿竹簡的皮條翻斷了很多次。這表明孔子活到老、學到老的刻苦鉆研精神,值得后人學習。
【原文】 7·18 子所雅言(1),《詩》、《書》、執(zhí)禮,皆雅言也。
【譯文】 孔子有時講雅言,讀《詩》、念《書》、贊禮時,用的都是雅言。
【原文】 7·19 葉公(1)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2)!
【譯文】 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個什么樣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對子路)說:“你為什么不樣說,他這個人,發(fā)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評析】 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態(tài),“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連自己老了都覺察不出來?鬃訌淖x書學習和各種活動中體味到無窮樂趣,是典型的現(xiàn)實主義和樂觀主義者,他不為身旁的小事而煩惱,表現(xiàn)出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原文】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譯文】 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的東西,勤奮敏捷地去求得知識的人!
【評析】 在孔子的觀念當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卻否認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為學識淵博的人,在于他愛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獻圖書,而且勤奮刻苦,思維敏捷。這是他總結自己學習與修養(yǎng)的主要特點。他這么說,是為了鼓勵他的學生發(fā)憤努力,成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
【原文】 7·21 子不語怪、力、亂、神。
【譯文】 孔子不談論怪異、暴力、變亂、鬼神。
【評析】 孔子大力提倡“仁德”、“禮治”等道德觀念,從《論語》書中,很少見到孔子談論怪異、暴力、變亂、鬼神,如他“敬鬼神而遠之”等。但也不是絕對的。他偶爾談及這些問題時,都是有條件的,有特定環(huán)境的。
【原文】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譯文】 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評析】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边@句話,受到后代知識分子的極力贊賞。他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精神十分可貴,但更可貴的是,他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以不善者為師,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這段話,對于指導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yǎng)性、增長知識,都是有益的。
【原文】 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1)其如予何?”
【譯文】 孔子說:“上天把德賦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樣?”
【評析】 公元前492年,孔子從衛(wèi)國去陳國時經過宋國;隔s聽說以后,帶兵要去害孔子。當時孔子正與弟子們在大樹下演習周禮的儀式,桓魋砍倒大樹,而且要殺孔子,孔子連忙在學生保護下,離開了宋國,在逃跑途中,他說了這句話。他認為,自己是有仁德的人,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賦予了他,所以桓魋對他是無可奈何的。
【原文】 7·24 子曰:“二三子(1)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譯文】 孔子說:“學生們,你們以為我對你們有什么隱瞞的嗎?我是絲毫沒有隱瞞的。我沒有什么事不是和你們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這樣的人!
【原文】 7·25 子以四教:文(1)、行(2)、忠(3)、信(4)。
【注釋】 (1)文:文獻、古籍等。 (2)行:指德行,也指社會實踐方面的內容。 (3)忠:盡己之謂忠,對人盡心竭力的意思。 (4)信:以實之謂信。誠實的意思。
【譯文】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項內容教授學生。
【原文】 7·26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1)可矣!弊釉唬骸吧迫宋岵坏枚娭樱〉靡娪泻(2)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3)而為泰(4),難乎有恒矣!
【譯文】 孔子說:“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這就可以了!笨鬃佑终f:“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見到始終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這也就可以了。沒有卻裝作有,空虛卻裝作充實,窮困卻裝作富足,這樣的人是難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評析】 對于春秋末期社會“禮崩樂壞”的狀況,孔子似乎感到一種絕望,因為他認為在那樣的社會背景下,難以找到他觀念中的“圣人”、“善人”,而那些“虛而為盈,約而為泰”的人卻比比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能看到“君子”、“有恒者”,也就心滿意足了。
【原文】 7·27 子釣而不綱(1),弋(2)不射宿(3)。
【譯文】 孔子只用(有一個魚鉤)的釣竿釣魚,而不用(有許多魚鉤的)大繩釣魚。只射飛鳥,不射巢中歇宿的鳥。
【評析】 其實,只用有一個魚鉤的釣竿釣魚和用網捕魚,和只用箭射飛行中的鳥與射巢中之鳥從實質上并無區(qū)別?鬃拥倪@種做法,只不過表白他自己的仁德之心罷了。
【原文】 7·28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譯文】 孔子說:“有這樣一種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卻在那里憑空創(chuàng)造,我卻沒有這樣做過。多聽,選擇其中好的來學習;多看,然后記在心里,這是次一等的智慧!
【評析】 本章里,孔子提出對自己所不知的東西,應該多聞、多見,努力學習,反對那種本來什么都不懂,卻在那里憑空創(chuàng)造的做法。這是他對自己的要求,同時也要求他的學生這樣去做。
【原文】 7·29 互鄉(xiāng)(1)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2)其進(3)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4)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5)也!
【譯文】 (孔子認為)很難與互鄉(xiāng)那個地方的人談話,但互鄉(xiāng)的一個童子卻受到了孔子的接見,學生們都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說:“我是肯定他的進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過分呢?人家改正了錯誤以求進步,我們肯定他改正錯誤,不要死抓住他的過去不放!
【評析】 孔子時常向各地的人們宣傳他的思想主張。但在互鄉(xiāng)這個地方,就有些行不通了。所以他說:“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這從一個側面體現(xiàn)出孔子“誨人不倦”的態(tài)度,而且他認為不應死抓著過去的錯誤不放。
【原文】 7·30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譯文】 孔子說:“仁難道離我們很遠嗎?只要我想達到仁,仁就來了。”
【評析】 從本章孔子的言論來看,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我欲仁,斯仁至矣!边@種認識的基礎,仍然是靠道德的自覺,要經過不懈的努力,就有可能達到仁。這里,孔子強調了人進行道德修養(yǎng)的主觀能動性,有其重要意義。
【原文】 7·31 陳司敗(1)問:“昭公(2)知禮乎?“孔子曰:“知禮!笨鬃油耍(3)巫馬期(4)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5),君子亦黨乎?君取(6)于吳,為同姓(7),謂之吳孟子(8)。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
【譯文】 陳司敗問:“魯昭公懂得禮嗎?”孔子說:“懂得禮!笨鬃映鰜砗螅愃緮∠蛭遵R其作了個揖,請他走近自己,對他說:“我聽說,君子是沒有偏私的,難道君子還包庇別人嗎?魯君在吳國娶了一個同姓的女子為做夫人,是國君的同姓,稱她為吳孟子。如果魯君算是知禮,還有誰不知禮呢?”巫馬期把這句話告訴了孔子?鬃诱f:“我真是幸運。如果有錯,人家一定會知道!
【評析】 魯昭公娶同姓女為夫人,違反了禮的規(guī)定,而孔子卻說他懂禮。這表明孔子的確在為魯昭公袒護,即“為尊者諱”?鬃右跃S護當時的宗法等級制度為最高原則,所以他自身出現(xiàn)了矛盾。在這種情況下,孔子又不得不自嘲似地說,“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笔聦嵣,他已經承認偏袒魯昭公是自己的過錯,只是無法解決這個矛盾而已。
【原文】 7·32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譯文】 孔子與別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請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原文】 7·33 子曰:“文,莫(1)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譯文】 孔子說:“就書本知識來說,大約我和別人差不多,做一個身體力行的君子,那我還沒有做到!
【評析】 對于“文,莫吾猶人也”一句,在學術界還有不同解釋。有的說此句意為:“講到書本知識我不如別人”;有的說此句應為:“勤勉我是能和別人相比的!蔽覀冞@里采用了“大約我和別人差不多”這樣的解釋。他從事教育,既要給學生傳授書本知識,也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能力。他說自己在身體力行方面,還沒有取得君子的成就,希望自己和學生們盡可能地從這個方面再作努力。
【原文】 7·34 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1)為之(2)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3)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 【譯文】 孔子說:“如果說到圣與仁,那我怎么敢當!不過(向圣與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厭煩地做,教誨別人也從不感覺疲倦,則可以這樣說的!惫魅A說:“這正是我們學不到的。”
【評析】 本篇第2章里,孔子已經談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本章又說到“為之不厭,誨人不倦”的問題,其實是一致。他感到,說起圣與仁,他自己還不敢當,但朝這個方向努力,他會不厭其煩地去做,而同時,他也不感疲倦地教誨別人。這是他的由衷之言。仁與不仁,其基礎在于好學不好學,而學又不能停留在口頭上,重在能行。所以學而不厭,為之不厭,是相互關聯(lián)、基本一致的。
【原文】 7·35 子疾病(1),子路請禱(2)。子曰:“有諸(3)?”子路對曰:“有之。《誄》(4)曰:‘禱爾于上下神祗(5)。’”子曰:“丘之禱久矣!
【譯文】 孔子病情嚴重,子路向鬼神祈禱。孔子說:“有這回事嗎?”子路說:“有的。《誄》文上說:‘為你向天地神靈祈禱!笨鬃诱f:“我很久以來就在祈禱了!
【評析】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為他祈禱,孔子對此舉并不加以反對,而且說自己已經祈禱很久了。對于這段文字怎么理解?有人認為,孔子本人也向鬼神祈禱,說明他是一個非常迷信天地神靈的人;也有人說,他已經向鬼神祈禱很久了,但病情卻未見好轉,表明他對鬼神抱有懷疑態(tài)度,說孔子認為自己平素言行并無過錯,所以祈禱對他無所謂。這兩種觀點,請讀者自己去仔細品評。
【原文】 7·36 子曰:“奢則不孫(1),儉則固(2)。與其不孫也,寧固!
【譯文】 孔子說:“奢侈了就會越禮,節(jié)儉了就會寒酸。與其越禮,寧可寒酸。
【評析】 春秋時代各諸侯、大夫等都極為奢侈豪華,他們的生活享樂標準和禮儀規(guī)模都與周天子沒有區(qū)別,這在孔子看來,都是越禮、違禮的行為。盡管節(jié)儉就會讓人感到寒酸,但與其越禮,則寧可寒酸,以維護禮的尊嚴。
【原文】 7·37 子曰:“君子坦蕩蕩(1),小人長戚戚(2)!
【譯文】 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原文】 7·38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譯文】 孔子溫和而又嚴厲,威嚴而不兇猛,莊重而又安祥。
論語原文及翻譯10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翻譯:孔子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說你是明智的呢?”)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保ǚg: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保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保ǚg:孔子說:“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愛人和恨人。”)
子曰:“茍志於仁矣,無惡也!保ǚg:孔子說:“如果立志于仁,就不會做壞事了。”)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保ǚg: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shù)姆椒ǖ玫剿,就不會去享受?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shù)姆椒ㄈ[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保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見也。”(翻譯:孔子說:“我沒有見過愛好仁德的人,也沒有見過厭惡不仁的'人。愛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厭惡不仁的人,在實行仁德的時候,不讓不仁德的人影響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實行仁德上嗎?我還沒有看見力量不夠的。這種人可能還是有的,但我沒見過。”)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保ǚg:孔子說:“人們的錯誤,總是與他那個集團的人所犯錯誤性質是一樣的。所以,考察一個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知道他沒有仁德了!保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保ǚg:孔子說:“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保
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保ǚg:孔子說:“士有志于(翻譯:學習和實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對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論道的。”)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翻譯:孔子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人和事,沒有固定的厚薄親疏,只是按照義去做!保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保ǚg:孔子說:“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xiāng)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保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保ǚg:孔子說:“為追求利益而行動,就會招致更多的怨恨。”)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翻譯:孔子說:“能夠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那還有什么困難呢?不能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怎么能實行禮呢?”)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保ǚg:孔子說:“不怕沒有官位,就怕自己沒有學到賴以站得住腳的東西。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為有真才實學值得為人們知道的人!保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痹釉唬骸拔ā!弊映,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翻譯:孔子說:“參啊,我講的道是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痹诱f:“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學便問曾子:“這是什么意思?”曾子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罷了!保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保ǚg:孔子說:“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保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保ǚg: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ǚg: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保
子曰:“事父母,幾諫,諫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保ǚg:孔子說:“事奉父母,(翻譯: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勸說他們。(翻譯:自己的意見表達了,)見父母心里不愿聽從,還是要對他們恭恭敬敬,并不違抗,替他們操勞而不怨恨。”)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保ǚg: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xiāng);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有一定的地方!保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翻譯: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當他父親死去以后,觀察他的行為。如果他長期不改變父親的原則,可以說是做到孝了。" )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保ǚg: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記在心里。一方面為他們的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又為他們的衰老而恐懼!保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翻譯:孔子說:“古代人不輕易把話說出口,因為他們以自己做不到為可恥啊!保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保ǚg:孔子說:“用禮來約束自己,再犯錯誤的人就少了!保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保ǚg: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保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保ǚg: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會有思想一致的人與他相處!保
子游曰:“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保ǚg:子游說:“事奉君主太過煩瑣,就會受到侮辱;對待朋友太煩瑣,就會被疏遠了!保
論語原文及翻譯11
本篇共計25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見危致命,見得思義;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君子之過,猶日月之食;其生也榮,其死也哀。本篇中包括的主要內容有:孔子學而不厭、不恥下問的精神;孔子對殷紂王的批評,孔子關于學與仕的關系,君子與小人在有過失時的不同表現(xiàn),以及孔子與其學生和他人之間的對話。
【原文】
191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譯文】
子張說:士遇見危險時能獻出自己的生命,看見有利可得時能考慮是否符合義的要求,祭祀時能想到是否嚴肅恭敬,居喪的時候想到自己是否哀傷,這樣就可以了。
【評析】
見危致命,見得思義,這是君子之所為,在需要自己獻出生命的時候,他可以毫不猶豫,勇于獻身。同樣,在有利可得的時候,他往往想到這樣做是否符合義的規(guī)定。這是孔子思想的精華點。
【原文】
192 子張曰:執(zhí)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譯文】
子張說:實行德而不能發(fā)揚光大,信仰道而不忠實堅定,(這樣的人)怎么能說有,又怎么說他沒有?
【原文】
193 子夏之門人問交于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譯文】
子夏的學生向子張尋問怎樣結交朋友。子張說:子夏是怎么說的?答道:子夏說:‘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絕他!訌堈f:我所聽到的和這些不一樣:君子既尊重賢人,又能容納眾人;能夠贊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夠的人。如果我是十分賢良的人,那我對別人有什么不能容納的呢?我如果不賢良,那人家就會拒絕我,又怎么談能拒絕人家呢 ?
【原文】
194 子夏曰;雖小道(1),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2),是以君子不為也。
【注釋】
(1)小道:指各種農工商醫(yī)卜之類的技能。
(2)泥:阻滯,不通,妨礙。
【譯文】
子夏說:雖然都是些小的技藝,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用它來達到遠 大目標就行不通了。
【原文】
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譯文】
子夏說:每天學到一些過去所不知道的東西,每月都不能忘記已經學會的東西,這就可以叫做好學了。
【評析】
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個組成部分?鬃硬⒉换\統(tǒng)反對博學強記,因為人類知識中的很多內容都需要認真記憶,不斷鞏固,并且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再接受新的知識。這一點,對我們今天的教育也有某種借鑒作用。
【原文】
196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1),切問(2)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注釋】
(1)篤志:志,意為識,此為強記之義。
(2)切問:問與切身有關的問題。
【譯文】
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已記得牢固,就與切身有關的問題提出疑問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評析】
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問題。博學而篤志即博學而強記,再一次談到它的重要性的問題。
【原文】
197 子夏曰:百工居肆(1)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注釋】
(1)百工居肆:百工,各行各業(yè)的工匠。肆,古代社會制作物品的作坊。
【譯文】
子夏說:各行各業(yè)的工匠住在作坊里來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通過學習來撐握道。
【原文】
198 子夏說:小人之過也必文。
【譯文】
子夏說:小人犯了過錯一定要掩飾。
【原文】
199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譯文】
子夏說:君子有三變:遠看他的樣子莊嚴可怕,接近他又溫和可親,聽他說話語言嚴厲不茍。
【原文】
1910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譯文】
子夏說:君子必須取得信任之后才去役使百姓,否則百姓就會以為是在虐待他們。要先取得信任,然后才去規(guī)勸;否則,(君主)就會以為你在誹謗他。
【原文】
1911 子夏曰:大德(1)不逾閑(2),小德出入可也。
【注釋】
(1)大德、小德:指大節(jié)小節(jié)。
(2)閑:木欄,這里指界限。
【譯文】
子夏說:大節(jié)上不能超越界限,小節(jié)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評析】
這一章提出了大節(jié)小節(jié)的問題。儒家向來認為,作為有君子人格的人,他應當顧全大局,而不在細微末節(jié)上斤斤計較。
【原文】
1912 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1)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游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后倦(2)焉?譬諸草木,區(qū)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3)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注釋】
(1)抑:但是,不過。轉折的意思。
(2)倦:誨人不倦。
(3)誣:欺騙。
【譯文】
子游說:子夏的學生,做些打掃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這些不過是末節(jié)小事,根本的東西卻沒有學到,這怎么行呢?子夏聽了,說:唉,子游錯了。君子之道先傳授哪一條,后傳授哪一條,這就像草和木一樣,都是分類區(qū)別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隨意歪曲,欺騙學生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終地教授學生們,恐怕只有圣人吧!
【評析】
孔子的兩個學生子游和子夏,在如何教授學生的問題上發(fā)生了爭執(zhí),而且爭得比較激烈,不過,這其中并沒有根本的不同,只是教育方法各有自己的路子。
【原文】
1913 子夏曰:仕而優(yōu)(1)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
【注釋】
(1)優(yōu):有余力。
【譯文】
子夏說:做官還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學習,學習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評析】
子夏的這段話集中概括了孔子的教育方針和辦學目的`。做官之余,還有精力和時間,那他就可以去學習禮樂等治國安邦的知識;學習之余,還有精力和時間,他就可以去做官從政。同時,本章又一次談到學與仕的關系問題。
【原文】
1914 子游曰:喪致(1)乎哀而止。
【注釋】
(1)致:極致、竭盡。
【譯文】
子游說:喪事做到盡哀也就可以了。
【原文】
1915 子游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譯文】
子游說:我的朋友子張可以說是難得的了,然而還沒有做到仁。
【原文】
1916 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并為仁矣。
【譯文】
曾子說:子張外表堂堂,難于和他一起做到仁的。
【原文】
1917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
【譯文】
曾子說:我聽老師說過,人不可能自動地充分發(fā)揮感情,(如果有,)一定是在父母死亡的時候。
【原文】
1918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1)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注釋】
(1)孟莊子:魯國大夫孟孫速。
【譯文】
曾子說:我聽老師說過,孟莊子的孝,其他人也可以做到,但他不更換父親的舊臣及其政治措施,這是別人難以做到的。
【原文】
1919 孟氏使陽膚(1)為士師,問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2)而勿喜。
【注釋】
(1)陽膚:曾子的學生。
(2)矜:憐憫。
【譯文】
孟氏任命陽膚做典獄官,陽膚向曾子請教。曾子說:在上位的人離開了正道,百姓早就離心離德了。你如果能弄清他們的情況,就應當憐憫他們,而不要自鳴得意。
【原文】
1920 子貢曰:紂(1)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2),天下之惡皆歸焉。
【注釋】
(1)紂:商代最后一個君主,名辛,紂是他的謚號,歷來被認為是一個暴君。
(2)下流:即地形低洼各處來水匯集的地方。
【譯文】
子貢說:紂王的不善,不像傳說的那樣厲害。所以君子憎恨處在下流的地方,使天下一切壞名聲都歸到他的身上。
【原文】
1921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譯文】
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好比日月蝕。他犯過錯,人們都看得見;他改正過錯,人們都仰望著他。
【原文】
1922 衛(wèi)公孫朝(1)問于子貢曰:仲尼(2)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注釋】
(1)衛(wèi)公孫朝:衛(wèi)國的大夫公孫朝。
(2)仲尼:孔子的字。
【譯文】
衛(wèi)國的公孫朝問子貢說:仲尼的學問是從哪里學來的?子貢說:周文王武王的道,并沒有失傳,還留在人們中間。賢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賢的人只了解它的末節(jié),沒有什么地方無文王武王之道。我們老師何處不學,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師傳播呢?
【評析】
這一章又講到孔子之學何處而來的問題。子貢說,孔子承襲了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并沒有固定的老師給他傳授。這實際是說,孔子肩負著上承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道,并把它發(fā)揚光大的責任,這不需要什么人講授給孔子。表明了孔子不恥下問、學無常師的學習過程。
【原文】
1923 叔孫武叔(1)語大夫于朝曰:子貢賢于仲尼。子服景伯(2)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墻(3),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數(shù)仞(4),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類,百官(5)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注釋】
(1)叔孫武叔:魯國大夫,名州仇,三桓之一。
(2)子服景伯:魯國大夫。
(3)宮墻:宮也是墻。圍墻,不是房屋的墻。
(4)仞:音rèn,古時七尺為仞,一說八尺為仞,一說五尺六寸為仞。
(5)官:這里指房舍。
【譯文】
叔孫武叔在朝廷上對大夫們說:子貢比仲尼更賢。子服景伯把這一番話告訴了子貢。子貢說:拿圍墻來作比喻,我家的圍墻只有齊肩高,老師家的圍墻卻有幾仞高,如果找不到門進去,你就看不見里面宗廟的富麗堂皇,和房屋的絢麗多彩。能夠找到門進去的人并不多。叔孫武叔那么講,不也是很自然嗎?
【原文】
1924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于日月乎?多(1)見其不知量也。
【注釋】
(1)多:用作副詞,只是的意思。
【譯文】
叔孫武叔誹謗仲尼。子貢說:(這樣做)是沒有用的!仲尼是毀謗不了的。別人的賢德好比丘陵,還可超越過去,仲尼的賢德好比太陽和月亮,是無法超越的。雖然有人要自絕于日月,對日月又有什么損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原文】
1925: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于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餒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譯文】
陳子禽對子貢說:你是謙恭了,仲尼怎么能比你更賢良呢?子貢說:君子的一句話就可以表現(xiàn)他的智識,一句話也可以表現(xiàn)他的不智,所以說話不可以不慎重。夫子的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夠順著梯子爬上去一樣。夫子如果得國而為諸侯或得到采邑而為卿大夫,那就會像人們說的那樣,教百姓立于禮,百姓就會立于禮,要引導百姓,百姓就會跟著走;安撫百姓,百姓就會歸順;動員百姓,百姓就會齊心協(xié)力。(夫子)活著是十分榮耀的,(夫子)死了是極其可惜的。我怎么能趕得上他呢?
【評析】
以上這幾章,都是子貢回答別人貶低孔子而抬高子貢的問話。子貢對孔子十分敬重,認為他高不可及。所以他不能容忍別人對孔子的毀謗。
論語原文及翻譯12
雍也篇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譯文:孔子說:“冉雍這個人,可以讓他去做官!
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譯文:仲弓問孔子:子桑伯子這個人怎么樣?鬃诱f:“此人還可以,辦事簡要而不煩瑣!敝俟f:“居心恭敬嚴肅而行事簡要,像這樣來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嗎?(但是)自己馬馬虎虎,又以簡要的方法辦事,這豈不是太簡單了嗎?”孔子說:“冉雍,這話你說得對!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譯文: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的呢?”孔子回答說:“有一個叫顏回的學生好學,他從不遷怒于別人,也從不重犯同樣的過錯。不幸短命死了。現(xiàn)在沒有那樣的人了,沒有聽說誰是好學的!
子華使于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比阶优c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譯文:子華出使齊國,冉求替他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助一些谷米。孔子說:“給他六斗四升!比角笳埱笤僭黾右恍?鬃诱f:“再給他二斗四升!比角髤s給他八十斛?鬃诱f:“公西赤到齊國去,乘坐著肥馬駕的車子,穿著又暖和又輕便的皮袍。我聽說過,君子只是周濟急需救濟的人,而不是周濟富人的`人!
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xiāng)黨乎!”
譯文:原思給孔子家當總管,孔子給他俸米九百,原思推辭不要?鬃诱f:“不要推辭。(如果有多的,)給你的鄉(xiāng)親們吧。”
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譯文:孔子在評論仲弓的時候說:“耕牛產下的牛犢長著紅色的毛,角也長得整齊端正,人們雖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難道會舍棄它嗎?”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譯文:孔子說:“顏回這個人,他的心可以在長時間內不離開仁德,其余的學生則只能在短時間內做到仁而已!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于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于從政乎何有?”
譯文:季康子問孔子:“仲由這個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仲由做事果斷,對于管理國家政事有什么困難呢?”季康子又問:“端木賜這個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端木賜通達事理,對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難呢?“又問:“冉求這個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冉求有才能,對于管理國家政事有什么困難呢?”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譯文:季氏派人請閔子騫去做費邑的長官,閔子騫(對來請他的人)說:“請你好好替我推辭吧!如果再來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邊去了!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zhí)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譯文: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從窗戶外面握著他的手說:“喪失了這個人,這是命里注定的吧!這樣的人竟會得這樣的病啊,這樣的人竟會得這樣的病!”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譯文: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弊釉唬骸傲Σ蛔阏,中道而廢,今女畫!
譯文:冉求說:“我不是不喜歡老師您所講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夠呀。”孔子說:“能力不夠是到半路才停下來,現(xiàn)在你是自己給自己劃了界限不想前進!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譯文:孔子對子夏說:“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曰:“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
譯文:子游做了武城的長官?鬃诱f:“你在那里是到了人才沒有?”。子游回答說:“有一個叫澹臺滅明的人,從來不走邪路,沒有公事從不到我屋子里來!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后也,馬不進也!
譯文:孔子說:“孟之反不喜歡夸耀自己。敗退的時候,他留在最后掩護全軍?爝M城門的時候,他鞭打著自己的馬說,‘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馬跑得不快!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于今之世矣!
譯文:孔子說:“如果沒有祝鮀那樣的口才,也沒有宋朝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會上處世立足就比較艱難了。”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譯文:孔子說:“誰能不經過屋門而走出去呢?為什么沒有人走(我所指出的)這條道路呢?”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譯文:孔子說:“質樸多于文采,就像個鄉(xiāng)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質樸,就流于虛偽、浮夸。只有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才是個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他僥幸地避免了災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譯文:孔子說:“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給他講高深的學問!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眴柸,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譯文:樊遲問孔子怎樣才算是智,孔子說:“專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應該遵從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就可以說是智了。”樊遲又問怎樣才是仁,孔子說:“仁人對難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獲的結果,他得在人后,這可以說是仁了!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譯文:孔子說:“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子曰:“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
譯文:孔子說:“齊國一改變,可以達到魯國這個樣子,魯國一改變,就可以達到先王之道了!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譯文:孔子說:“觚不像個觚了,這也算是觚嗎?這也算是觚嗎?”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鋸闹?”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譯文:宰我問道:“對于有仁德的人,別人告訴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會跟著下去嗎?”孔子說:“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君子可以到井邊去救,卻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騙,但不可能被迷惑!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譯文: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習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叛道了。”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譯文:孔子去見南子,子路不高興。孔子發(fā)誓說:“如果我做什么不正當?shù)氖,讓上天譴責我吧!讓上天譴責我吧!”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譯文:孔子說:“中庸作為一種道德,該是最高的了吧!人們缺少這種道德已經為時很久了!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譯文:子貢說:“假若有一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周濟大眾,怎么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簡直是圣人了!就連堯、舜尚且難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幫助人家一同站得;要想自己過得好,也要幫助人家一同過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說就是實行仁的方法了!
論語原文及翻譯13
1、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這一則是孔子的自述,講的是學習態(tài)度和方法。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里,不斷積累知識!皩W而不厭”,講的是好學精神,學無止境,從不感到滿足!罢d人不倦”,講的是教學態(tài)度,要熱情地教導學生?子谝簧际沁@樣做的,所以他說:“對我來說,有什么呀?”表現(xiàn)了孔子的謙虛。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粨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保ā妒龆罚?/p>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yōu)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這里說的是只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
3、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孔子說:“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fā)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復地給他舉例了!
文章翻譯編輯本段
1、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
“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這樣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謝的!保ū扔髦腥越涍^嚴酷考驗,才能識別一俱的品質。)
2、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不要想要速成,不要貪圖小的利益。想要速成反而不能達到目的;貪圖小的利益,就做不成大事!
3、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wèi)靈公》)
“我曾經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來思考,沒有好處,不如學習!
論語原文及翻譯14
原文:
論語十則
先秦:佚名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保ā稙檎罚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保ā稙檎罚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保ā稙檎罚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保ā独锶省罚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保ā妒龆罚?/p>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保ā蹲雍薄罚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缎l(wèi)靈公》)
譯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孔子說:“學習并且按時地去復習,不也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yǎng)的人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過了呢?”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保ā稙檎罚
孔子說:“復習學過的知識,可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與體會,憑借這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保ā稙檎罚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保ā稙檎罚
孔子說:“仲由啊,讓為師教導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tài)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孔子說:“看見有才能的人(德才兼?zhèn)涞娜耍┚拖蛩麑W習,希望能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缺點,有要改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保ā妒龆罚?/p>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如果看到他們的缺點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像他們一樣的缺點,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曾子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或責任),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xiàn)‘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保ā蹲雍薄罚
孔子說:“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節(jié),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葉的。”深刻含義:人們要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也以松柏為喻,談人應當具備堅毅的品格!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缎l(wèi)靈公》)
子貢問道:“有沒有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呢?”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強行加于別人身上!
注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yì)君子乎?”(《學而》)
子:先生,指孔子。中國古代對于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墩撜Z》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tǒng)文化典籍。時習:按時地去復習。說:通假字,實意“悅”的古體字,愉快的意思。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區(qū)別的:同門(師)為朋,同志為友。樂:與說有所區(qū)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于外。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慍:生氣,發(fā)怒。君子:道德上有修養(yǎng)的人。而:連詞。(可譯為并且)例:學而時習之。轉折。(可譯為卻)例:人不知而不慍。亦:同樣、也是。乎:語氣助詞,表疑問語氣,可譯“嗎”。自:從。知:了解。
曾子曰:“吾日三。▁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曾子:曾子姓曾名參(shēn)字子輿,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戰(zhàn)國間魯國南武城(現(xiàn)在山東費縣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后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三。憾啻畏词 Wⅲ喝∮袔追N解釋:一是多次檢查;二是從多個方面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shù)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guī)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意思是:真誠、誠實傳不習:傳(動詞用做名詞),舊注曰:“受之于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吾:我。日:每天。三:多次。。簷z查,反省。為:替。謀:謀劃。忠:盡心盡力。信:誠信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保ā稙檎罚
故:舊的知識(形容詞用作名詞)。而:連詞,表順承,就知:領悟?桑嚎梢。以:憑借。為:作為。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保ā稙檎罚
而:連詞,表轉折。則:連詞,相當于“就”、“便”。罔: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殆:這里指有害。本意:危險。
子曰:“由,誨(huì)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保ā稙檎罚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知: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也”:通“智”聰明,智慧。之:代孔子教的東西誨:教,傳授。乎:語音助詞。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時期魯國卞(今山東泗水縣泉林鎮(zhèn)卞橋村)人,孔子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保ā独锶省罚
思:希望,想著。。褐阜词∮袥]有相同的毛病。齊:看齊賢:德才兼?zhèn)涞娜搜桑壕淠┱Z氣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保ā妒龆罚?/p>
必有我?guī)熝桑浩渲斜囟ㄓ锌勺鳛槲业睦蠋煹娜。焉,相當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三:泛指多次;焉:兼詞“于之”,在那里;之:字指擇其善者而從之:代善者;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士:有抱負的人。弘毅:胸懷寬廣,意志堅強。毅:剛強,勇毅。仁: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已:結束。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保ā蹲雍薄罚
之:這里的之是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變成偏正結構,不譯或勉強譯作“的”。歲寒:一年中的寒冷季節(jié),深冬然后(古今詞):然,后。意思是分開來解釋的。然,這樣。后,以后。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wèi)靈公》)
一言:一個字。行:奉行。其恕乎:其:大概,也許。恕:用自己的心來推想別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欲:喜歡,想。想要(做的事)。施:施加。其:大概。
賞析:
【不亦樂乎】:指快樂得無法形容。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為完成一種責任而奮斗終身。
【溫故知新】: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xiàn)在。
【任重道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斗。
【擇善而從】: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
【見賢思齊】:見到德才兼?zhèn)涞娜司拖胂蛩麑W習,和他一樣。
【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浚阂恍┤酥斜囟ㄓ锌梢宰鳛槲业睦蠋煹娜恕V笐撎撔牡叵蛞磺杏虚L處的人學習。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
【歲寒松柏】:比喻在艱苦困難的條件下節(jié)操高尚。
【三省吾身】:。簷z查、反;身:自身。原指每日從多個(三和九在文言文中有多個的意思。)方面檢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覺地檢查自己。
論語原文及翻譯15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義:真誠,誠實,今義:相信
溫故而知新:“故”古義:舊的知識,今義:過去的,老的(此古義變今義是意擴大了范圍)
擇其善者而從之:“善者”古義:優(yōu)點,今義:善良的.人
“從”古義:跟從(學習),今義:跟從(此古義變今義也是意擴大了范圍)
可以為師矣:“可以”:古義:可以(憑借)把,今義:可能、許可
是知也:“是”:古義:這,今義:表判斷
【論語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優(yōu)秀】論語原文及翻譯03-03
論語·學而篇原文、翻譯08-09
論語原文翻譯注釋02-28
論語原文翻譯注釋大全5篇02-29
論語·先進篇翻譯04-28
氓原文與翻譯05-25
黃花原文翻譯02-26
《墨梅》原文、翻譯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