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匯編15篇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源于生活又以生活為歸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品德課堂原本是個師生共同擁有的生活世界。“回歸生活、關注兒童現(xiàn)實生活”的課程理念決定了生活化是小學品德課程的首要特征。品德課堂應源于生活,再現(xiàn)生活,最后必然要回歸生活。教學《規(guī)則在哪里》之后,我反思如下:
一、課堂要關注學生的生活和體驗,讓課堂源于生活
兒童生活的現(xiàn)實性,決定了品德教學應該關注和反應兒童生活的真實性。課程標準指出:“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遵循學生生活的邏輯,以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為課程內(nèi)容的主要源泉,從學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生成活動主題。本冊中《規(guī)則在哪里》課堂教學的第一層次就是尋找規(guī)則,在哪兒找?自然是讓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按不同的生活場所,去找身邊和自己關系密切的規(guī)則,從而讓他們體會到“生活處處有規(guī)則”!耙(guī)則”是一個包羅萬象而又有點空泛的概念,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較難理解。這節(jié)課怎么切入?我以學生樂于參與的游戲作切入點。讓他們從沒有規(guī)則的游戲中尋找規(guī)則,感受規(guī)則的必要性。這樣,“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生活體驗必然充滿整個課堂。
二、課堂要關注學生的參與和實踐,讓課堂貼近生活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育的內(nèi)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fā),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因此教學活動的設計應該緊緊貼近學生的生活。本節(jié)課的重點應該是讓學生發(fā)現(xiàn)規(guī)則,進而體會規(guī)則的作用,遵守學校規(guī)則,知道課堂課間活動應該怎樣做;遵守家庭生活規(guī)則,知道怎樣待人接物,與鄰里相處;遵守社會規(guī)則,包括公共秩序和法律法規(guī)。我在教學中力求使自己融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之中去,不留痕跡地引導學生擴展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課堂中我們用社會的真實的'生活來進行說教,如本節(jié)課將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鮮活事例引進課堂,地震中桑棗中學按規(guī)則有序撤離,奧運期間北京市的交通狀況等。通過這些,打破了課堂教學、學校教育本身的局限性,拓展了學生的視野,生活化教學中的“生活”全部真實化。
三、課堂要關注學生的道德行為,讓課堂走向生活
教育“回歸生活”的課程意義還在于:要高于生活,要以未來的視角引領生活,遵循學生生活的邏輯,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指導他們今后的生活。這樣,也就能使學生感受到這門課程的學習對他們自身而言是有意義的,是有助于他們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的。課堂上我就用課堂規(guī)則來組織教學;整堂課結(jié)束后我用規(guī)則約束學生有序、文明下課……在整堂課中,教育無痕,潤物無聲。雖然無痕卻有著驚人的力量,于無聲處聽驚雷,但在心與心的愉快中,學生醒悟了;在心與心的碰撞中學生的思想升華了。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2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yǎng)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旨在引導兒童“學會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質(zhì)和勇于探究、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培養(yǎng):
一、創(chuàng)設情景,誘發(fā)創(chuàng)造意識
《品德與社會》標準明確指出:“本課程的呈現(xiàn)形態(tài)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xiàn);顒邮墙毯蛯W共同的中介,而非單純地只講教科書,兒童更多地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可設情景讓學生憑著自己的想象裝扮春姑娘,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意識。
二、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
“品德與生活”作為一門獨立的綜合性活動型課程,強調(diào)選擇兒童熟悉的,感興趣的,有教育價值的內(nèi)容作為活動主題。因此教師在組織活動時應從學生的興趣出,學生才會心情愉快地去學習,探索。表現(xiàn)出個性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三、尊重個性,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大膽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們表現(xiàn)自我。體現(xiàn)個性,讓他們在活動中心情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的創(chuàng)造力。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3
《蔚藍色的地球》是小學品德與社會第十冊“我們的地球”單元的內(nèi)容。目的在于通過使學生了解地球,知道人類認識地球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體會人類為揭開地球奧秘不畏艱險、勇于探索的精神,激發(fā)學生探索地球的愿望。教學重點是感受人類為揭開地球奧秘不畏艱險、勇于探索的精神。
這節(jié)課來源于我們品德與社會 “雙新”活動的一節(jié)自己的研討課。當時,我從自己出發(fā),把很多知識通過“給”的方式告訴學生,雖然,學生也掌握了,也理解了,也感動了,但是總覺得缺了些什么!上完課后,雙新老師就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肖老師也做了詳細的點評,她說:到了五年級,品德與社會課需要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孩子要能說,要會說,要知道怎樣說,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學習地位。這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缺的正是主動性。因此,我們做的第一個調(diào)整,就是變“老師說”為“學生說”,于是就有了一開課時的交流——“你知道哪些關于地球的科學知識?”上課伊始就充分地讓學生根據(jù)已有生活經(jīng)驗來說。課上的交流,咱們也盡量地減縮了老師的話,把言語權(quán)、思考權(quán)、交流權(quán)、表達權(quán)留給了學生。
既然要讓學生充分地說,需要學生有內(nèi)容可說,五年級的品德與社會課需要學生開展好課前的資料調(diào)查活動,找到有用的信息進行合作交流。這也就需要學生明白怎樣去進行課前調(diào)查,以及怎樣正確合理地處理好手頭上搜集到的大量的資料,要學會找到關鍵的、與主題有關的信息,為了鍛煉孩子的搜集處理信息能力,這節(jié)課我們就是以小組合作匯報交流為主要形式。肖老師非常正式地提出了關于交流梯度的設計,說這樣能讓學生明確活動任務,注意交流的層次,努力提高合作實效。于是,又有了這一段話:“請大家快速閱讀書上的內(nèi)容,結(jié)合自己的課前調(diào)查,在小組內(nèi)交流,與同組伙伴一起,共同確定大家感興趣的話題為專題,準備相關有實效的資料進行展示,并且請組長安排好展示次序?茨囊粋小組能在五分鐘時間內(nèi)出色地完成合作任務!”課上,孩子們果然行動起來了,他們利用自己找到的豐富資料,有效地進行了不同話題的交流。與次同時,我自己還根據(jù)學生特點,利用激勵方式充分調(diào)動學生參與積極性,并訓練學生的傾聽習慣和思考能力。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既交流了,又學習了,既鍛煉了,又提高了。
以前,我對于學生的課前調(diào)查的評價總是一帶而過,認為他們能找到就行了,沒有具體的要求。這樣一來,學生的交流就很沒有實效了。在這次的做課過程中,也讓我意識到了這么做的后果,糾正了自己對待學生調(diào)查資料的態(tài)度。肖老師告訴我,在學生準備匯報的過程中,老師一定也要把自己當做是小組的一員,走進每個小隊進行了解,看他們找到了一些什么資料,甚至還要幫助學生明確哪些知識是真正有用的。更重要的是,老師的腦子里也必須清楚地確定小組交流的順序。哪些小組可以先讓他們說,哪些小組的資料可作為補充,做到心中有數(shù)。于是,課堂上,我認真地下到各個組去巡視,去了解,并請來了彩色卡片幫忙,根據(jù)學生小組調(diào)查內(nèi)容的不同,我按照時間順序安排了學生的匯報次序。從古人的猜想,到探險家的探索,再從科學家的論證,到宇航員的觀測,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探詢?nèi)祟惲私獾厍蛐螤畹娜^程。
課上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出示,每一次提問,每一段講述,都是精心安排的。但是,這也抵擋不了學生的課堂生成。昨天的展示課上,第一個問題就遇到了“冷場”,當我問學生還知哪些地球的課外知識時,幾乎每人舉手,我不知道是孩子們緊張,還是他們沒準備好,當時自己也很急。就在這時,我想起了肖老師平時經(jīng)常跟我們說的.:學生的思考需要靠老師的引導,問題要問明確。于是,我再一次地提問“地球是我們所熟悉的,從咱們平時讀的課外書中,平時看的電視節(jié)目中,平時學習的課文中你有哪些收獲?”漸漸地,一個孩子舉手了,兩個孩子舉手了……在后面,為了讓學生感受人類為揭開地球奧秘不畏艱險、勇于探索的精神,我讓學生大聲地齊讀這些科學家和探險家的名字,自己也被他們的貢獻感動著,激情滿懷地講述。因為,只有老師的感情融入了,學生才能被你所感染,體會其中情感。這也是肖老師告訴我的!
這節(jié)公開展示課,在教研室肖老師的精心策劃和耐心指導下,我們從設定目標,到設計活動,從準備資料,到課件的利用制作,從大的活動環(huán)節(jié),細化到每一句話語,從教案的確立,到學情的預設,都投入了極大的努力。在做課過程中,我被肖老師的認真鉆研態(tài)度感動著,被她的示范演繹感染著,被她的表揚鼓勵激勵著……不禁地敬佩著肖老師思維的敏捷,教學的嚴謹,設計的完善,知識的淵博…… 肖老師正是這樣一路走來,正是這樣一路用心地培養(yǎng)著我們青年教師,幫助我們更快地成長。在此,我要真誠地對肖老師說聲“謝謝您!”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4
學生們認為《品德與社會》是一門副課,沒必要認真學習,再說課文中的許多知識他們也不感興趣,還不如騰出時間學語文數(shù)學呢。聽了學生們的話,我連續(xù)幾天陷入沉思,《品德與社會》是一門很好的學科,為什么會陷入如此困境?怎樣才能使學生喜歡這門課程?經(jīng)過思考,我認為《品德與社會》學科陷入困境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品德與社會》學科不受重視。素質(zhì)教育已經(jīng)提出了多年,但在應試教育模式?jīng)]有真正改變的情況下,社會、學校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不重視這門課程而使它微乎其微,所謂的副科,學生認為是可上可不上,可有可無的課程。
二、學生上課偷寫作業(yè)。教師們布置作業(yè),學生不按時交會受到批評,他們課余時間寫不完,只能在所謂的副科上偷著寫,而比起音樂、美術(shù)、體育課來說《品德與社會》課又是他們最不感興趣的`課程,于是《品德與社會》課堂成為他們偷寫語數(shù)作業(yè)的最佳選擇。
三、教師的身教作用發(fā)揮不好。教學方法較單一,對學生缺乏深入了解情況,學生不能得到良好的身心輔導,其生理、心理健康不能得到應有的重視。
讓學生喜歡這門課程,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提高認識,思想上重視《品德與社會》課
《品德與社會》學科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對《品德與社會》課要提高認識,就要從思想上重視,加強《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讓品德與社會觸及兒童的內(nèi)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
二、結(jié)合實際,讓道德教育工作有特點
要利用《品德與社會》課,與家長緊密配合,做到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僅僅停留在說教上顯然是不行的。還需要我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結(jié)合實際采取多種方法來教育學生樹立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課堂教學,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開
要改變思想品德教育的現(xiàn)狀就要改變過去的以說教為主的教學方法?刹捎米灾魈骄糠,問題討論法,合作表演法等。
四、把玩耍的時間留給學生,把學習的空間留給學生。
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思想品德良性意識,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自律、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樂群、學會審美、學會創(chuàng)造、學會健身、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5
這節(jié)課通過介紹祖國--些不同區(qū)域人們住房的特點,讓學生了解不同的人們住房與當?shù)刈匀画h(huán)境、自然條件的關系。感受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能,培養(yǎng)熱愛祖國的情感。我在教學時,首先從學生的生活入手,讓學生通過觀察和對比,體會與自己家鄉(xiāng)自然環(huán)境的異同。既引導學生回顧前面的學習內(nèi)容,又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接著我從教材圖片導入,介紹住房的起源。在通過圖文對照、學生介紹等形式,讓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體驗,說說某種住房的建筑特色及地域等。一方面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因起他們的情感共鳴,另一方面是把區(qū)域的`差異具體化、形象化,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親身體驗,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效果不錯。這節(jié)課的不足之處是有的學生參與不夠積極。對少數(shù)學生要降低學習難度。加強教師的引導。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6
《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于社會生活中,讓學生學會認識社會,正確了解社會,同時還要養(yǎng)成良好品質(zhì),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交流、實踐,引導學生通過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yǎng),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教材內(nèi)容大多取自日常生活,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習四年級第1單元《由購物想到的》讓學生了解本地的一些商業(yè)場所,調(diào)查、比較商品的不同價格,學習選購商品的初步知識。體驗公共設施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知道愛護公共設施人人有責,能夠自覺愛護公用設施。開始具有獨立的購買簡單生活和學習用品的能力。
其中主題二“買東西的學問”《識別包裝上的信息》一課,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學會選購商品,知道怎樣合理購物,怎樣做一個聰明的小顧客。
本課時教學設計時我注意讓學生知道購物其實是個復雜的過程,里面包含著知識、規(guī)則,也體現(xiàn)著人們的智慧。幫助學生熟悉購物的過程和方法。四年級學生對購物已經(jīng)有了一些親身的體驗,很多學生有隨父母購物或獨自買東西的經(jīng)歷,對買賣過程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他們的體驗與經(jīng)驗畢竟受到年齡的局限,對買賣過程的認識是片面的、零碎的,尤其在當前市場經(jīng)濟的環(huán)境里,一方面,有些賣方魚龍混雜,假冒偽劣的商品出現(xiàn),少數(shù)商業(yè)人員素質(zhì)低下,缺乏對顧客的誠信。于是我先通過PPT的展示,讓學生了解正規(guī)的包裝應該包括哪些信息,學生分別認識了“商品名稱、生產(chǎn)日期、保質(zhì)期、質(zhì)量安全QS標志、條形碼、廠家信息”等重要信息,隨后補充了條形碼的識別知識,出示條形碼的形狀、結(jié)構(gòu),目的是讓學生知道識別條形碼的方法及通過條形碼辨別商品的生產(chǎn)國。學生們學得津津有味,連連點頭。之后,我讓學生親自實踐,用“慧眼”識破不法商販的“障眼法”。
想到學生一放學就蜂擁至小賣部買一些不健康的劣質(zhì)零食,這一點在學校德育工作中被反復強調(diào),卻收效甚微,我便到小賣部中預先買了這些食品作為樣本,在課上讓學生來觀察他們最熟悉卻又不熟悉的“美食”。學生們在實踐環(huán)節(jié)中熱情高漲,在小組內(nèi)積極觀察、傳閱著這些小包裝,然后小組代表信心滿滿地說明著他們鑒定的包裝,“我們組觀察的是‘香辣雞翅’,它上面有生產(chǎn)日期、保質(zhì)期、配料表、QS標志、條形碼……,它的配料有……,我們認為它是可以放心食用的食品!绷鶄小組相繼發(fā)言,其中只有一個小組發(fā)現(xiàn)他們手中的.食品已經(jīng)過期,不能食用。其他組的結(jié)果都是肯定的。
接著我進一步引申總結(jié),“同學們,我們?nèi)绻堰@些小食品的配料表都放在一起你會有什么發(fā)現(xiàn)?”學生們的情緒稍有降溫,“這些食品的配料都差不多,小麥粉、淀粉、香辛料!薄斑@些原料與他們五花八門的名字相符嗎?”“不相符!薄芭叮瓉硭鼈兌济桓睂。我們在來看看這些QS質(zhì)量安全的標志吧!睂W生開始對比手中的印刷品和大屏幕上面的正規(guī)標志,“怎么樣?有什么發(fā)現(xiàn)?”,學生們紛紛舉手,說出包裝實物標志的“偷梁換柱”之處,隨后我們又一起分析了這種現(xiàn)象的成因,讓學生知道市場管理還不完善時,要練就自己的“火眼金睛”。相信通過這節(jié)課學生們對這些小食品會另眼相看了。
課堂不再只是教師表演的舞臺,它應該是學生的天地,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的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huán)境中學習,營造出師生交融,生生互動的平等和諧氛圍,讓教學活動變成相互交流,相互分享的過程。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繼續(xù)延續(xù)讓學生體驗的教學設計宗旨,創(chuàng)設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情境,充分利用情感推動作用,促進學生認知的內(nèi)化和良好行為的形成;繼續(xù)重視養(yǎng)成教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更要加強自身修養(yǎng)。
這就是我在這次課堂實踐后的所得,所思,所感。我會不斷完善自己,努力上好每一節(jié)《品德與社會》課,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學到知識,在輕松中感到學習的快樂。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7
《讓我們學會合作》這一課的教學實踐中,我引導學生從平凡的生活體驗入手,組織了一系列相關主題的音像材料和教學活動,引發(fā)學生的實踐、創(chuàng)造積極性。
在這節(jié)課中應首先讓學生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因為一個人只有認識到一件事物的重要才會產(chǎn)生想按照事物的規(guī)則去做的愿望,尋找做好這件事的方法。然后在實踐體驗中總結(jié)出與人合作成功的條件和不成功的原因。因為我們對學生進行合作意識的教育,最終目的還是要讓學生掌握合作的方法,使其能在生活實踐中運用這種方法達到自己的目的。
第一、二個環(huán)節(jié),通過設置學生感興趣的動畫片引入,再展示大量學生日常生活中合作的事例,讓學生知道合作無處不在,人人需要合作。充分利用音像教學資源的優(yōu)勢,設置情境,引導學生開展有趣的教學活動。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給學生提供一個學會與人合作的實踐機會,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體會合作的重要,學會合作成功的方法,認識到合作不成功的原因,感受合作成功的快樂;顒又圆扇”荣愋问,一方面依據(jù)兒童好表現(xiàn)自己又愛爭強好勝的特點,又考慮到學生因年齡小,往往在游戲中會充分表現(xiàn)自我,將平時的習慣、情感真實的暴露出來。老師則能借機發(fā)現(xiàn)學生道德思想行為中的問題,有針對性的進行及時有效的教育和引導。
我們雖然在教學中提倡給學生創(chuàng)造發(fā)展的空間,但我們也同樣不能忽視學生在集體生活中自覺守規(guī)的培養(yǎng),眾所周知:規(guī)則是人們做某事時應該人人自覺遵守的規(guī)章制度。針對本節(jié)課第三環(huán)節(jié)的學生體驗活動的開展,我依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活動特點、活動步驟,以及學生在活動中可能會出現(xiàn)的問題或現(xiàn)象,制定了相關的規(guī)則,并暗示每位學生都必須嚴格遵守。如:在學生第一次活動前我制定了比賽規(guī)則:“接下來以小組為單位,在3分鐘之內(nèi),每個小組合作捏一個只熊貓,每個同學捏其中一部份,看哪一組捏得又快又好。先制定了紀律要求:“別急,為了比賽能順利進行我們先提兩點要求:小組合作之前,老師先提幾個要求:
。1)合作時,要做到輕聲細語,避免影響他人。
。2)要聽老師的指令,說開始才能開始,說結(jié)束就立即結(jié)束,否則算違規(guī)。要求明白了嗎?可以開始了嗎?”我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我認為人們在做任何一項活動中都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而影響活動的正常進行,而本課中學生的體驗活動時間長達近20分鐘,又是突破本課重難點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如果沒有細致、具體的要求,只是讓學生完全自主的活動,結(jié)果很可能就是一場鬧劇,學生在互相影響的'混亂中任意放縱自己的個性,使活動無法按既定方案進行,合作的研究也必將無從談起,教師的作用也會因此而變得蒼白無力,教學實效便會是零,甚至對學生還會產(chǎn)生負面影響。實際上由于太過于高估學生的動手能力,沒有事先沒有對學生捏手工能力進行調(diào)查,結(jié)果課堂實踐后,學生兩次捏制效果都不是很好,導致兩次對比效果不明顯。也許是孩子們從沒在課堂上做過游戲,全然忘記老師事前的的要求,游戲結(jié)束了還在繼續(xù),讓他們交上作品,沒人主動上交,有的甚至遲遲不交上來。這個環(huán)節(jié)處理得不是很好,拖了一段時間,導致下個環(huán)節(jié)(拓展升華環(huán)節(jié))用時不夠。
整節(jié)課存在著以下一些不足:
1、整堂課老師的話太多了,學生的發(fā)言面不廣。
2、老師關注面較小。
3、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讓學生學會合作,可是老師卻沒有留出多余的時間讓學生談談具體的事情應該怎樣合作。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8
新一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使我深切感受到孩子們是非常喜歡這門學科的,并且這門學科與生活聯(lián)系的很緊密。據(jù)我觀察發(fā)現(xiàn),二年級的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愛動愛說,針對這些情況,我在講課的同時,就會讓孩子們做一些游戲或者播放關于本節(jié)課視頻,下面是我的教學反思:
1、培養(yǎng)孩子們良好習慣。
針對課堂表現(xiàn)較弱的班級老師必須要嚴格管理,對于學生的每一個細小的不良習慣進行糾正。對學生課上回答問題進行訓練,鼓勵孩子們大膽發(fā)言。
2、讓孩子們喜歡思品課。
二年級的《道德與法治》教材編得很好,非常貼近學生實際生活。教材中的活動內(nèi)容也很豐富。每節(jié)課我都精心設計不同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去體驗、去了解、去認識生活。孩子們在活動中不僅學到知識,還增強了集體榮譽感,同時也拉近了學生與老師間的距離。孩子們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學得快樂,老師教得也輕松。
3、讓學生感受一起合作真快樂。
在教學過程中,我是引導者、合作者。為孩子的學習提供指導,為他們的'活動創(chuàng)設良好的環(huán)境和條件,引導孩子投入活動,支持他們的各種活動,同時也在進行著與孩子們的合作,與他們一起共同建構(gòu)課程。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9
以前上課時老師忙著講,學生只是被動地聽,很多時候?qū)W習好的同學能積極參與并展示,對于學困生基本上關注不夠,老師覺得特對不住這些后進生。上周學校進行聽評課活動,尹校長說上課老師講得還是太多。
我也不斷地反思:老師講得多,學生參與得少;學生展示的機會少,學習積極性就不高。于是在星期五的課堂上,老師就把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去思考、交流、展示。《面對發(fā)展變化的社會生活》讓同學從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感受身邊社會生活日新月異的`變化,然后讓每組的8號同學回答。其中一個從不學習的同學說:“以前我們用信紙寫信,現(xiàn)在用手機發(fā)短信,或用電腦發(fā)電子郵件!崩蠋熡X得他說的特別好,當時就表揚了他: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善于總結(jié)、善于表達。那節(jié)課他表現(xiàn)出從未有過的認真。其他同學也都給老師一個或大或小的驚喜。
我覺得,凡是學生能說的,老師千萬別說!學生發(fā)自肺腑的一句話比老師強加給他的三句話還管用!老師給學生一個展示的機會,學生定會給老師一份驚喜。多把機會還給學生吧,學生的精彩比老師的精彩重要得多!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0
為了能比較細致地描繪課堂教學的細微之處,使其具有人性化,體現(xiàn)以人為本,關注和尊重每一個兒童的觀念,本文以課堂敘事的形式,呈現(xiàn)教學案例。
一、案例實施環(huán)境
“游遍天下,不及塘棲廊下!薄吧藤Z齊集,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塘棲之寶地也……”“塘棲之水鄉(xiāng)情韻以古橋、流水特色人家、特色小吃演繹了一代又一代的風流故事!钡珪r過境遷,往日的舊跡已萍蹤難覓。廣濟橋、七環(huán)連橋、小橋流水已是陳年舊跡,美人靠,牌樓,廊坊也已成為歷史的遲暮,茶余飯后的聊資。水鄉(xiāng)的遺韻也只能在點點滴滴,零零碎碎中依稀可現(xiàn),家鄉(xiāng)的記憶也在韶華遺逝中漸漸模散了。)
《品德與社會》課中,與孩子們談及塘棲的種種好處,也似乎顯得蒼白無力,孩子們雖身處此地卻無從談及,更不用說為家鄉(xiāng)而自豪之類的話,這一節(jié)“家鄉(xiāng)真美麗”的課似乎可以在不了了之中草草收場。孩子們的議論也令我痛心不已。小莫里悄悄地對同桌說:“塘棲和別的地方?jīng)]什么不同。 瘪T穌則干脆說:“還不如上海好玩呢?”金鳴陽似乎懂得很多:“我去過同里、烏鎮(zhèn),那里才叫水鄉(xiāng)呢,到處是老房子,石板橋……”“還說是花果之地,魚米之鄉(xiāng)呢?什么都沒有啊……”面對這些言論,我能說什么呢?
從他們的言論中,可以看出,兒童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還只停留在可觀可感的層面,認識較為膚淺和片面,對上面這段文字的描述不理解,“真的古塘棲有如此之美,現(xiàn)在大不一樣!钡M管如此,我們?nèi)圆荒芊裾J實踐活動的重要性。讓兒童在與課程文本對話之外,與生活進行對話,與社會進行對話。使兒童對生活所知所感與文本互融共通。實現(xiàn)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
二、案例過程實錄(敘述整理)
又一節(jié)《品德與社會》課,我為了實施這一尋訪計劃作了精心布置。我把全班28人,就近分成4個小組,分別調(diào)查:塘棲的特產(chǎn)、塘棲的建筑、塘棲的名人、塘棲的歷史四個板塊,要求通過詢問、調(diào)查、訪談、查閱書籍和史料、上網(wǎng)等方法、途徑,全面查找塘棲的風土人情。
孩子們聽了都忙活開了,有的定時間,有的約地點。
一周后,我們組織學生對調(diào)查情況進行了匯報,還沒走進教室,就見孩子們?nèi)宄扇旱貒谝黄鸶呗曊務撝裁,還有的已按耐不住,急著為上課準備物品。教室里亂亂的,每一個人好像都很忙。見我走進教室,平時寡言少語的朱亞微一站在門口對我笑瞇瞇的,尤顯得可愛。大家都朝我圍過來,七嘴八舌,七手八腳亂起來?吹竭@個情景,我知道這節(jié)課肯定有戲了,我示意他們坐下來,上課鈴聲接隨而至。還沒等我?guī)熒鷨柡,小莫里就站了起來,這節(jié)課看來只能在匆匆忙忙中開始了,她臉上似乎很興奮,一改上節(jié)課沮喪的表情,只見她打開一本藍封面的筆記本,說:“我們組,八位同學調(diào)查的任務是‘塘棲的特產(chǎn)’,我們問了我媽媽中學里的一位地理老師,他告訴我們,塘棲的特產(chǎn)其實很多,水果有塘南枇杷,茭白、磨菇、荸薺、桔子、超山的楊梅、梅子等!焙湍锿M的范嘉其,樓肖航根據(jù)介紹忙著傳遞圖片和實物樣本,一邊還指手畫腳起來,看來挺有默契。莫里繼續(xù)介紹:“水產(chǎn)品有丁山河的鰱魚、黑魚、扁魚、鯽魚、東塘三白潭的青魚!彼宦氛f著,一路比劃著,顯得很興奮!笆裁词恰恰圄~’?”突然,一個怯怯的聲音傳來。我接過他的話:“青魚,又叫烏青魚,和草魚、鰱魚、鳙魚(包頭魚)稱四大家魚,東塘三白潭的青魚養(yǎng)殖面積廣,產(chǎn)量多,制成的青魚干、青魚片袋包裝暢銷全國各地,十分有名……”沒等我說完,同組的楊洋就大聲叫起來:“對!對!”顯然他已耐不住寂寞了,他接過我的話茬說:“我的家鄉(xiāng)在東塘,聽我爸說,青魚最珍貴的地方在魚尾,肉嫩鮮活,魚尾還有活血散血的作用呢!我爸爸這老風濕,經(jīng)常吃的,挺好的。”接著,他在大家的掌聲中,欣然坐下。他們組剩下的陸斌,金鳴陽等介紹了塘南的枇杷、超山的楊梅的特點,其中,塘南的枇杷還拍了一些照片,都一一做了展示。
還沒等幾個小家伙說完,同組的仲易已把手舉得很高,沒等我示意,已迫不及待地站起來介紹起他的成果來了,朱亞微也樂滋滋地跑上來,為他當副手,仲易清了清嗓子,以引起大家的注意,說:“我向大家介紹塘棲的.小吃,我的內(nèi)容是我奶奶講給我聽的,我奶奶說,塘棲有四大風味小吃?刺毛肉元、細沙羊尾、豬油八寶飯、鍋巴湯……這些小吃在圣蕩漾菜場都買的到,我們組已經(jīng)調(diào)查過了,還問了賣的人怎么做的呢!”朱亞微這平時一聲不吭的家伙,今天卻一反常態(tài),異常興奮,四大風味小吃圖片的展示一個不錯,還逗得大家個個喜笑顏開。他的表現(xiàn)贏得了大家一致歡呼,他更賣勁了,把拿圖片的手舉得更高了。這幾種平常大家見慣,吃慣的小吃,今天卻變得神乎其神,特別那細沙羊尾,匯得真讓人垂涎欲滴,掌聲又開始此起彼伏。在大家的掌聲中,仲易和朱亞微同時向大家敬了個隊禮,心滿意足地走下講臺。忽然他倆又折回身向我跑來,手里多了兩個盤子,原來這幾個機靈鬼不僅拍了照,還帶來了實物──細沙羊尾,刺毛肉元,說是給我品嘗,看來還挺有心的,看著下面二十多雙眼巴巴的眼睛,我只能推卻了,僧多飯少。
沈志煒似乎很有紳士風度,等大家鬧完了,才慢條斯理地站起來,開始他們的發(fā)現(xiàn):“我們組調(diào)查的是‘塘棲的建筑’,我們八個人花了好幾天時間找《塘棲鎮(zhèn)志》,終于在一位老爺爺家里找到了,從‘塘棲鎮(zhèn)志’上,我們知道了塘棲從公元前602年前后開始建鎮(zhèn),始為塘西鎮(zhèn),屬錢塘縣;隋朝開始改名為‘塘棲鎮(zhèn)’,距今有1500多年歷史了。塘棲的建筑與安徽的建筑相似,依水而建,為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建筑。民國初年,塘棲就有七十二條半弄堂,游塘棲一圈,雨天不用打傘。河邊建有美人靠,供游人休息,觀賞,塘棲最大建筑群為勞家別院和汪家里弄,其中勞家當年富可敵國,為塘棲首富……”他一邊介紹一邊出示他拍的照片,美人靠,中心街里弄一應俱全。他像一個歷史學家娓娓道來,這些聽所未聽,聞所未聞的“奇聞”引得孩子們交頭接耳,嘖嘖稱奇。沈志煒接著說:“由于舊城沒造,大多古代建筑都被拆了,只剩下市新街和八字橋剩余幾間老房子,大家可以在有空的時間去看一下。市新街還遺留著“子孝女貞”牌坊,聽我爸爸說,這牌坊在清朝初年建造,分三層,都用手工雕刻,十分美觀……”幾個住在市新街的孩子也大聲附和起來:“是的是的,我經(jīng)常在那里玩,有很多老房子,原來那是我們家鄉(xiāng)的寶貝啊!”自豪感油然而生。經(jīng)他一提醒,孩子們忙開了:
“原來這些就是我們家鄉(xiāng)的特色!”
“我們家河邊有一些石頭圍成的河岸,也是寶!哈哈!”
“我們八字橋邊的木頭椅子,原來叫美人靠,真有哪個美人靠過嗎?前幾天爸爸還想把它砍了發(fā)煤爐呢,原來是古代的文物,我得回去和爸爸說說了,讓他不要砍!”
“那可破壞文物啊!要被抓起來的。!”
“牌坊干什么用的?”
“大概打牌用的吧?”
“我們水北小區(qū)還有一塊碑呢,我爺爺說,是清朝一位叫乾隆的皇帝寫的,叫乾隆御碑。也是文物吧!”
“這算什么,我媽媽說在塘棲一中里有一個水南娘娘墳,據(jù)說是宋朝小康王落難時為一個叫水南的姑娘建的!
看來孩子們并不是不知道,而是沒有開竅。
沒等大家反應過來,沈韻雯開始在亂哄哄的情況下代表自己的組向大家介紹起“塘棲的名人”:“大家好,我代表我們組八位同學,向大家介紹塘棲的名人,我們資料來源是網(wǎng)上!闭f完,她熟練地把軟盤插入計算機,操作起鼠標來,第一個出現(xiàn)的是吳昌碩,以及生平成就都有文字介紹,接著有汪建琛,史孝德等內(nèi)容全面、不一而足,引得孩子們面面相趣,目不瑕接。
正當我準備讓徐小云組匯報時,計越凡舉起了他很難得的手,我示意他來說說,他卻朝著沈志煒,大聲地說:“我來糾正一下沈韻文同學的錯誤,吳昌碩不是塘棲人,而是安吉人,他是著名的畫家、書法家,他晚年住在超山,我爺爺?shù)臓敔敽退呛门笥,和他?jīng)常喝酒,我爺爺告訴我,吳昌碩死在超山,葬在超山腳下!彼哉Z中帶著幾許驕傲和滿足,我示意他坐下,他卻又轉(zhuǎn)向大家,大聲地嚷起來:“我家還有吳昌碩爺爺?shù)漠嬆?很值錢的。我爺爺說,這是吳爺爺送給我太公的,是我家的‘鎮(zhèn)家之寶’!碧鞕C一泄露,講臺下一片嘩然,顯然計越凡最喜歡這種轟動的效果,在大家的驚羨聲中,坦然坐下。
接著教室里開始亂起來,借資料看的,相約放學后去親眼目睹的,討論的不一而足。連我班里最沒心思聽課的謝斌也有興趣和同學約好去看一下沈志偉介紹的牌坊。比起上節(jié)課的死氣沉沉,大家顯然興奮了許多。
通過這堂課,他們知道了很多。他們了解了塘棲,找到了塘棲的特色,作為一個塘棲人而感到由衷的驕傲,這正是我想達到的效果,并且我達到了。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1
幾年來我一直擔任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經(jīng)過幾年的執(zhí)教實踐過程,我有很多心得體會,有很多感悟,也多很多教學反思。我覺得《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主要是將學生置身于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zhì),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下面我就簡單談一談我在教學實踐中的所做、所思、所感。
一、把握課程特點、深鉆教材、充分準備是上好品德課的前提。
現(xiàn)在我們使用的《品德與社會》教材是人教版的,大多數(shù)課都是圖片比較多,文字量較少。如果照本宣科式教學,一課要不了多長時間就可以上完。如果是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學生品德素養(yǎng)的提高。每學期我們學校都開展公開課活動,上完課學校領導和同事都會及時給予點評指導,指出優(yōu)缺點,在平時的教學中領導有空的時候也會深入班級聽課,及時把握我們教學動態(tài),幫助我們盡快成長起來,這幾年學校也多次安排我們?nèi)テ渌麑W校聽精品課、參加培訓,這一系列的活動,給我們幫助很大,及時給我們指明了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大方向,幫助我們摸索出更好更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使我們能更快的勝任工作。在具體教學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作為一名品德與社會老師,是越來越需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我在備課階段一方面深鉆教學目標,充分運用教材上的內(nèi)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關知識和內(nèi)容,另一方面也在課前充分的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合理利用相關的社會資源。例如備課時一定收集網(wǎng)上或?qū)W生實際生活中的一些資料,豐厚教學內(nèi)容,從而接近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距離,才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品德與社會》課教學須以學生生活為基礎,才能享受成功
思想品德教學設計的道理、案例、必須在保持原汁原味的情況下進行豐富、取舍、轉(zhuǎn)換、替代,可以把知識原理用最新流行歌詞、最古老動人傳說典故、發(fā)人深思的名言警句、新鮮的新聞資訊和時事、在身邊而常見卻視而不見的生活事例、讓人在笑聲中感悟的詼諧、幽默、恰當?shù)谋扔鞯鹊茸鳛檩d體呈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這種教學資源能夠在一瞬間打動學生的心靈,對學生的思想產(chǎn)生震撼的效果,能夠一下子讓學生進入我愿學習的狀態(tài),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學生參與課堂,融入課堂,達到教育優(yōu)化的效果。
三、用心愛每一位學生
作為老師,心中有學生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不僅僅把學生單純的看作一個受教育者,被管理者,而是一群有思想、有感情、有性格、有欲望,我們成年人有的他們都有,與我們平等的人。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心靈差距越大,老師想達到的`效果就越差。所以老師要想真正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溝通與交流,就必須要做到用心去傾聽孩子們的心聲,用心去觀察孩子們的言行舉止,用心去理解孩子們的喜怒哀樂。在教學中,老師要帶著鼓勵,帶著微笑走向?qū)W生;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要善于運用鼓勵性評價,激勵學生,鼓勵學生,寬容學生,賦予他們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給他們一片自由翱翔的藍天。
四、注重教學反思
我清晰的記得工作的第一天,我的校長給我們這些教師提出的一點希望就是“堅持寫教學反思”,一年來我一直堅持寫教學反思,通過課后反思把教學實踐中的“得”與“失”加以總結(jié),變成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這是十分珍貴的財富。在不斷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zhì),爭取努力上好每一節(jié)《品德與社會》課,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學到知識,在輕松中感到學習的快樂。使我們每位教師都能從“教書匠”變成“教育家”。
新課改的關鍵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關鍵是教師,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教學,新課改的實施對教師提出來更加嚴峻的挑戰(zhàn),為適應新課改的變化,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正視自己的不足,不斷地積累經(jīng)驗,取人之長,補已之短,更要加強自身修養(yǎng),要以人格力量感染學生,影響學生,帶動學生。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2
《我們的母親河》是山東美術(shù)版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尋找文明的足跡》中的第一課。在認真閱讀教材后,我將本堂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道長江、黃河的發(fā)源地、流經(jīng)省市等地理常識。知道長江、黃河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養(yǎng)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知道母親河面臨著嚴重的環(huán)境問題。
2、通過網(wǎng)絡、書籍等查找有關長江、黃河概況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并在交流與討論中加深對母親河的認識。
3、激發(fā)學生對母親河的熱愛、關注,樹立保護母親河的意識。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fā)生命的活力”。本著這樣的指導思想,我在整個教學流程設計上力求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根據(jù)小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的特點,我將教學設計思路擬訂為“欣賞歌曲、導入新課——自主探究,走近母親河——鞏固內(nèi)化,歌唱母親河——交流討論,保護母親河”,努力營造和諧自主發(fā)展的品德與社會課堂。上完本節(jié)課后我有如下感受:
1、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努力促進學生社會性發(fā)展。
第三單元《尋找文明的足跡》是一個以地理知識為主的單元。地理是兒童感性生活的一部分,兒童需要通過地理知識來建立自身的空間感,了解自己生活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環(huán)境。因此在《我們的母親河》的教學中,多次出現(xiàn)地圖(中國行政區(qū)地圖;長江、黃河流域圖;長江、黃河水電樞紐圖等)引導學生讀圖,讓他們自己發(fā)現(xiàn)地圖中表達的與本主題相關的信息。既有老師指導學生學會看圖,又實現(xiàn)了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學習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的讀圖能力,為今后的社會生活奠定了基礎。
2、關注學生生活實際,激發(fā)學生熱愛母親河的情感。
新的'德育教育理念倡導以兒童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為基礎,重視利用兒童的現(xiàn)實經(jīng)驗和親身體驗進行教學,以達到一種“潤物無聲”的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我根據(jù)兒童的生活實際,著力于將地理教學同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利用學生生活在長江邊上,非常熟悉長江的相關資源的實際,讓學生圍繞“長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好處?”展開討論,使學生很容易的就感受到了江與人的關系,是長江養(yǎng)育了我們,我們離不開長江。對母親河的熱愛、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3、利用多媒體課件,拉近課堂與生活的距離。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的生活情境。引入生活的活水,使學生學習的內(nèi)容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更具有時代氣息,使教材“活”了起來。比如:播放課件:長江、黃河受到污染的畫面。播放生活中真實情景,引導學生感知母親河遭破壞的情況,生動直觀,使單調(diào)的說教感性化,使教學更貼近了學生的生活實際,也更能激發(fā)學生情感。
教學是遺憾的藝術(shù)。這堂課中我也有許多不足之處!段覀兊哪赣H河》一課包容的知識極其豐富,有地理的、有歷史的、有人文的、有環(huán)境等方面的知識,由于自身知識儲備有限,準備的時間不多,對教材的理解還不夠深入,因此在教學中偏重地理知識的學習,而對母親河人文性的挖掘還比較欠缺,同時也影響了情感目標的達成不夠好,沒能充分的激發(fā)起學生對母親河的熱愛。另外對于長江、黃河有關一些地理方面的描述還不太科學、準確,這都是值得今后進一步修改的地方。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3
《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于社會生活中,讓學生學會認識社會,正確了解社會,同時還要養(yǎng)成良好品質(zhì),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了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交流、實踐,引導學生通過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yǎng),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huán)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相互學習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強調(diào)師生間的動態(tài)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明理。
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和靈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點撥者,學生真正成為教學過程的學習主體,教學反思《《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課程改革后教學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內(nèi)的教與學,而是體現(xiàn)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后的延續(xù)和知識的連續(xù)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從關注學生智能出發(fā),拓展有限的課程資源,從各個角度發(fā)展學生的.智能。教學設計中,盡可能通過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來改善和發(fā)展學生的多元智能;利用學生的智能的多元化特點創(chuàng)造多元的通道來改善學科教學。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弘揚學生個性發(fā)展入手,探索適合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教學過程,設計教師和學生的活動課改的目的是:從根本上轉(zhuǎn)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和研究性學習,使學生掌握終身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學習方法;教師由單純的教學者轉(zhuǎn)變成學習型、研究型的教師,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參與者和合作者。這兩種轉(zhuǎn)變需要“量”的積累過程。
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信息,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yǎng),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總之,通過教學和課后反思把教學實踐中的“得”與“失”、成功與失敗,加以總結(jié)和升華,變成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教訓,這是難得的珍貴的財富。在不斷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zhì)和教學水平,爭取努力上好每一節(jié)《品德與社會》課,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學到知識,在輕松中感到學習的快樂,在老師引導下學會如何做人處事,使我們每位教師都能從“教書匠”變成“教育家”。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4
六年級學生們認為《品德與社會》學科是一門副課,沒必要認真學習,再說課文中的許多知識他們也不感興趣,還不如騰出時光學語文數(shù)學呢。聽了學生們的話,我連續(xù)幾天陷入沉思,《品德與社會》是一門很好的學科,為什么會陷入如此困境?怎樣才能使學生喜歡這門課程?經(jīng)過思考與查閱資料,我認為《品德與社會》學科陷入困境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品德與社會》學科不受重視。
素質(zhì)教育已經(jīng)提出了多年,但在應試教育模式?jīng)]有真正改變的狀況下,社會、學校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不重視這門課程而使它微乎其微。農(nóng)村小學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流于形式,成為所謂的副科,學生認為是可上可不上,可有可無的課程。
二、學生的作業(yè)多,負擔重。
教師們?yōu)榱俗寣W生考出好成績,加班加點加作業(yè),學生的作業(yè)不按時交會受到批評,他們課余時光寫不完,只能在所謂的副科上偷著寫,而比起音樂、美術(shù)、體育課來說《品德與社會》課又是他們最不感興趣的課程,于是《品德與社會》課堂成為他們偷寫語數(shù)作業(yè)的最佳選取。
三、學生對所學資料不感興趣。
有些資料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他們認為太簡單,他們在生活中就已經(jīng)會了。而有些資料比如有關抗戰(zhàn)歷史、祖國建設歷史、科技發(fā)展等,農(nóng)村學生們平日閱讀量小,聽的少,見得更少,這些知識離他們又太遙遠。因此,他們對《品德與社會》學科不感興趣。
四、教師的身教作用發(fā)揮不好。
有的教師對學生缺乏愛心,不尊重學生人格,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的現(xiàn)象仍有發(fā)生,降低了思品教育的效果;小學生不能得到良好的身心輔導,其生理、心理健康不能得到應有的重視。
讓學生喜歡這門課程,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提高認識,思想上重視《品德與社會》課《品德與社會》學科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對《品德與社會》課要提高認識,就要從思想上重視,加強《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教師要時刻注意自我的言談舉止,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讓品德與社會觸及兒童的內(nèi)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
二、結(jié)合實際,讓道德教育工作有特點農(nóng)村的小學《品德與社會》教育應面向農(nóng)村,緊密結(jié)合農(nóng)村實際,突出農(nóng)村特色。要利用《品德與社會》課加強愛農(nóng)村、愛勞動的教育。與家長緊密配合,做到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僅僅停留在說教上顯然是不行的。還需要我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結(jié)合實際采取多種方法來教育學生樹立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課堂教學,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開農(nóng)村小學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過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單一的.、古老的說教式教學模式。這種以說教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現(xiàn)實社會面前顯得是那么的蒼白無力。要改變思想品德教育的現(xiàn)狀就要改變過去的以說教為主的教學方法。可采用自主探究法,問題討論法,合作表演法等。
四、減輕學生的作業(yè)負擔。學生背著沉重的作業(yè)包袱怎樣能快樂健康的學習?把玩耍的時光留給學生,把學習的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在簡單愉快的氛圍中理解思想品德良性意識,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自律、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樂群、學會審美、學會創(chuàng)造、學會健身、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5
《打電話》這篇課文是一則相聲,主要諷刺的是那些無話找話、辦事效率低下的人。本來幾秒鐘能夠講完的事情——邀請朋友看戲,卻東拉西扯,海闊天空,足足講了兩個多小時,說完再見的時候,那里的戲也就差不多演完了。文章是一篇略讀課文,跟前一課劇本相比較,學生都比較感興趣,并且文章淺顯易懂,又有很強的課表演性,于是在簡介了文章體裁等語文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沒有做太多的講解,而是直接由學生表演的方式,來完成對課文的理解。
覺得效果還是能夠的:
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給了學生比較多的學習討論時間。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他們才是課堂的主人,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就需要教師能創(chuàng)設富有情趣教學活動,他們喜歡新奇事物,喜歡展示自我,并且班主任教師真好有劇本在讓學生們排演。所以我直接讓學生們都參與到課文里。表演是孩子喜歡的節(jié)目,為了演好主角,學生就必須主動去讀課文,揣摩人物的心理。這是一個需要多種才能的綜合活動,需要學生的文本的理解本事,需要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造本事,有利于學生很好的理解課文。
但學生總歸是學生,即便有了對課文的理解,但如何表達還是受到學生本身知識和閱歷的限制,表達起來往往難以到達夢想的目標,于是做適當?shù)氖痉缎岳首x,作為相聲雖然是語言的藝術(shù),但跟詩歌的朗誦、課文的朗讀又是有點區(qū)別的,相聲說話更接近于平時的聊天,卻又十分更夸張,是表演,所以還需要有夸張的表情、體態(tài)語言來表達。雖然不可能有演員的水平,但至少對學生能有所啟發(fā)。之后,學生舉手要求表演的一組十分多。
不足之處是,限于課堂的時間,不可能每個同學都表演,可是相信從其他同學的表演中,他們能吸收借鑒到一點東西。從他們對表演組的評價中能感悟的`什么是更好的,什么是需要改善的。
這一堂課,使我相信學生的學習潛能,平時上課教師自我要放開手腳,偶爾“跑跑題”不要太拘泥課堂目標、程序,開放活動的空間、放開學生的手腳,把活動的舞臺交給學生,把活動的時間交給學生,把活動的自主權(quán)交給學生,才能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實踐意識、競爭意識,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本事。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09-23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05-21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08-25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04-10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總結(jié)07-10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08-14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匯編15篇04-19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5篇08-21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5篇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