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教育
國學教育指的是指對對象通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學術的引導學習,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學教育的相關資料,僅供大家參考。
關于國學教育
國學教育就是讓孩子在大腦發(fā)育最迅速的年齡階段,通過接觸代表人類最高智慧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開發(fā)其高度智力,培養(yǎng)其健全人格,為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堅實基礎的一種教育方法。國學經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識領域的原創(chuàng)性著作,是被歷史證明最有價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最能代表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經典有《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老子》、《易經》、《弟子規(guī)》、《千字文》等重要著作。
國學教育目標
學好語文 培養(yǎng)語文學習興趣 夯實文辭駕馭能力
以知促行 具象經典知行榜樣 尊長睦友敬事為仁
積知成智 積流成海敏而能思 集腋成裘勤而好學
氣質涵養(yǎng) 腹有詩書氣自風華 汲古納今品自高遠
國學教育特色
1、國學禮儀風俗、人文智慧、歷史圣賢典故、倫理道德的浸泡式學習,并以趣味性、討論性、引導性貫穿于課堂。
2、經典誦讀、說文解字、情景互動來提升孩子的道德與文化涵養(yǎng),增進記憶力、認知力、表達力、邏輯思維力、為人處事能力、自省力的全面發(fā)展。
3、故事講解、演講故事、培養(yǎng)學生自信力,增強語言力、文辭力、寫作力、演說力、領導力。
4、手語舞蹈、肢體協(xié)調、在境教的氛圍中“言傳身教”學習“仁德”教育。
5、學習圣賢,立志圣賢,行為圣賢,與父母正確的教育觀、促和諧、健康的親子家園。
國學課程體系
秦漢胡同國學書院國學教研組秉承“學習經典、啟迪智慧、完善品格、成就人生”的宗旨,開發(fā)出3-12歲秦漢胡同少兒國學啟蒙課程,該課程選取適合青少兒的精髓知識,注重兒童的`心理特征,并將大字拼音、基本字義的解說、故事、書畫藝術品等完美結合。
課程內容的學習進程為5—15年,分為:
啟蒙篇:《弟子規(guī)》附《常禮舉要》、 《三字經》附《朱子家訓格言》、《千字文》附《百家姓》、《千家詩》;
詩詞篇:《詩經啟蒙》、《唐詩宋詞節(jié)選》、《文言文精讀》、《幼學瓊林》 、《增廣賢文》、《禮運大同篇》、《笠翁對韻》;
四書篇:《大學》、《中庸》、《孟子》、《論語》;
善惡篇:《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
道學篇:《老子》、《莊子》、《古文觀止》、《孫子兵法》;
百家篇:《易經》、《書經》、《黃帝內經》、《春秋》。
目前中學學習國學學情。
目前國學學習漸漸升溫,越來越多的學校在進行國學學習。但縱觀各校學習方法,教學時,采用的是背誦法,即要求全篇背誦或者是經典中的名篇名句。這種做法最大的好處是避免教師的水平問題,因為國學教育對教師素質要求特別高,尤其是國學涉及面非常廣,僅僅對某個方面了解還不夠,教師總體上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礎。背誦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但也有著極大的弊端,教師對國學的認識沒有提高,或者本身國學造詣不深,無法對學生予以指導,學生自然時無法體會到國學的博大精深的內涵,勢必收效甚微。
拓展:關于國學教育要回歸常識
“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tǒng)的中華文化與學術。
近日,人教版《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全國中小學實驗教材》在北京正式發(fā)行。該套教材具體而言,是在小學階段推出《弟子規(guī)》、《三字經》、《千字文》、《聲律啟蒙》、《論語》、《孟子》,初中有《孫子兵法》、《大學》、《中庸》,高中則有《古文觀止》和《道德經》。另外還包括京劇、茶文化等中國文化中的精粹。該課題的相關負責人說,國學教育本質就在于人格教育。
這個定位是令人欣慰的,它為青少年的人格教育樹立了基本目標。這與西方青少年教育有著某些共通之處,比如美國在青少年教育階段主要的一些目標在于“愛、自由、寬容”等一些常識教育與人格教育,令青少年自覺地尊重自己、尊重生命,以及尊重環(huán)境,并有著基本的對人對己的責任感,而并非填鴨式地教授他們識字算數(shù)。
德育與人格教育的重要性是無庸質疑的,它不僅是我們這個特殊時代最需要的東西,更是教育之本原。正如林語堂在其《蘇東坡傳》里所說的那樣,如果一個人道德與品格低劣,那么他有再大的才情也不值一提。目前,我們編制這套國學教材,雖不是完全取代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但是也體現(xiàn)了,教育體系正在不斷重視人格教育與德育,眾所周知的是,以往的德育(比如小學的思想品德課)內容較為單一與單薄,很多時候,它們并沒有深入到青少年的內心,而只是被作為一些句子加以誦讀。吸收了國學精華后的德育教育,如能擺脫教條化的教育方式,那么必將會對青少年的健全人格發(fā)展有所裨益。
國學復興必定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為,過往歲月對各種形式地對國學的否定與拋棄帶來的溝壑,需要漫長時間的填充。國學復興,也必須克服各種功利性的導向,讓國學回歸其原本性質,即有利于健全一個青少年的人格,而不是起到其他的目的與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該課題組相關負責人的觀點是令人贊賞的——“如《弟子規(guī)》有些內容該不該刪,但最終我們決定不刪,每本書總有優(yōu)勢和劣勢,不能拿劣勢否定全部,我們要把全文呈獻給學生。”并且,并不會針對這套教材實施考試,這也令國學教育不會被扭曲為統(tǒng)一的范式教育以及教條化。通過國學教育,培養(yǎng)青少年一種基本的誠信、道德以及責任感。這本質上是一種回歸常識的教育。我們需要相信的是,青少年通過接觸各種國學,他們會逐漸形成自己的判斷與見解,并吸取其中良好的部分。而不是否定他們的判斷力。
【國學教育】相關文章:
國學教育經典語錄05-31
國學教育 開幕詞04-25
關于國學禮儀的知識教育01-27
國學經典與教育讀后感07-23
幼兒國學教育教學計劃09-22
國學通論國學06-28
學國學、品國學、悟國學12-28
英語系國學教育匯報材料05-06
國學四十講國學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