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二章讀后感(通用20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時候?qū)懸黄x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二章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二章讀后感 1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道生成了萬物,德養(yǎng)育了萬物,萬物呈現(xiàn)出各種各樣的形態(tài),環(huán)境使萬物生長起來。因此,萬物沒有不尊敬道而重視德的。道之所以受到尊敬,德之所以受到重視,就在于它不加干涉而順其自然。所以,道生成了萬物,德養(yǎng)育了萬物;使萬物生長發(fā)育,使萬物成熟結(jié)果,使萬物得到撫養(yǎng)和保護。(它)產(chǎn)生了萬物卻不據(jù)為已有,養(yǎng)育了萬物卻不自恃其功,導引了萬物而不做萬物的主宰。這才是極大極深遠的“德”啊。
老子(本名李耳),字聃,或字謚伯陽,出生于周朝春秋末期楚國苦縣,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
老子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物極必反之理。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著有《道德經(jīng)》(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fā)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贝蟮郎闪巳f物,但是不把萬物據(jù)為已有;撫育了萬物,但是不自恃有功;引導了萬物,但是不強加干涉,不以萬物的'主宰自居。大道深厚無私,是人類行事的楷模。人們追求禮尚往來,并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指南,這其實是不合乎大道的,也是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大道遵循自然,無欲無求,即便在付出的時候也從沒想過要得到回報。大道沒有分別之心,所以也就沒有付出和回報的分別了。當大道付出了很多卻得不到回報的時候,它也不會感到煩惱和怨恨。人類卻不同,一旦我們的付出多于回報,或是欲望得不到滿足時,我們就會感到煩惱和怨恨,有的人甚至還會做出極端的事情來,這樣不但傷害自己,也會傷害別人。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任何人都無法躲避別人有意或無意的傷害。如果我們因為怨恨曾傷害過我們的一個人而怨恨起整個社會來,就會變得憤世嫉俗、心胸狹窄起來。以充滿仇恨的眼睛看社會,勢必會影響我們的判斷力,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誰能保證從未傷害過人呢?既然我們也曾傷害過別人,又怎能奢望不被別人有意或無意地傷害呢?因此,當我們的付出和回報不能劃等號時,就一定要冷靜地看待得與失,不要因為得不到足夠的回報而心生怨恨。老子在這一章中,闡述了只知付出不求回報的思想,這一處世哲學充滿了智慧,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有益的教導。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二章讀后感 2
只考慮自己的利益就會產(chǎn)生傷害,有傷害就有怨恨,怨恨則是其他不良情緒的根源。人與人的怨恨是社會組織最大的毒藥,也是人生的大敵。怨恨必須想辦法消除。
由于沒有達到自己的目標,很容易責怪別人,因此而產(chǎn)生怨恨,生活也變得暗淡無光。因為將產(chǎn)生怨恨所有的原因都外求,都認為外部環(huán)境對自己不好,別人對自己不好,而從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有了怨恨,所有的努力朝著負向用力的,那么今后怎么可能還會進步呢?如果每個人都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其他的隨緣,不要在意結(jié)果,這樣的結(jié)果可能會更好。
左契:古代的契約分為兩半,債權(quán)人與債務(wù)人各執(zhí)一半,其中左邊一半歸債權(quán)人保留,右邊一半歸債務(wù)人保留。責:索取償還,即債權(quán)人以自己持有的債券要求債務(wù)人償還財物。徹:周代規(guī)定農(nóng)民收入按照收成交租的稅收制度。契,可以引申為法。法需要道德的滋養(yǎng),僅僅依靠法律,而沒有道德的`滋養(yǎng)與教育,整個社會都依靠法的張力,司法機構(gòu)可能無法承受這個重擔。法律可以解決社會矛盾,無法消除社會的怨恨,責罰可能會產(chǎn)生更多的怨恨,只有道德滋養(yǎng)才能創(chuàng)造和諧社會。
無親,沒有親疏的差別,也就是沒有沒有偏私。天道既玄妙又清晰,看似遙不可及,其實就在你心里。只要堅持真理,做到“內(nèi)舉不避親,外興不避仇”,沒有親疏,只有好壞,這個社會才會公平合理。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二章讀后感 3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边@是我最喜歡的一部經(jīng)典作品——《道德經(jīng)》中的一句話。《道德經(jīng)》像一束陽光,把萬事萬物的奧秘和為人處事的規(guī)律照得明明白白,讓我心中豁然開朗。
《道德經(jīng)》告訴我,要尊重事物的發(fā)展變化,并注意之間的轉(zhuǎn)化,并難得可貴地告訴我們該如何去對待自己的人生,以及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來過好自己的生活。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边@句話告訴我們:過分私愛必然要有重大的'耗費,太多收藏必然會有厚重的損失。以前,我從不知道知足,嫌自己的衣服不夠名牌,用的筆不夠漂亮,嫌媽媽不夠優(yōu)雅,嫌爸爸不是老板……讀了這一章后,我明白了要知道知足。衣服雖比不上一些同學的名牌,但是是新的,而且很好看,我每次穿著到農(nóng)村,農(nóng)村的孩子們總是圍著我看不夠。而我用的筆從不妨礙我做作業(yè),考出好成績。爸爸媽媽用他們的勞動所得讓我豐衣足食,周末陪我爬山撈魚,還能根據(jù)我的意愿,出錢讓我學鋼琴、唱歌,打乒乓球……可見,我生活是多么幸福,我早就該知足了,于是,我放下了心里的包袱,開始知道滿足了,突然發(fā)現(xiàn),我原來可以生活得這么快樂。
“輕則失根,燥則失君”告訴我,辦事不能輕率浮躁,否則就無法辦成事情。就如去年我準備參加鋼琴考級,剛剛開始,我還沒有一個音符一個音符仔細彈清楚,我就急著用考級所要求的速度去彈快速的旋律,快是快了,可惜一彈快音符就像被揉成團,亂成了一鍋粥。當我看到這一章《道德經(jīng)》后,發(fā)現(xiàn)我彈琴過于草率,我原來的意圖是希望自己能快些達到考級所要求的速度,可是因為輕率,急于求成,把曲子的旋律都搞亂了。我靜下心來,重新謹慎地把這些音符慢慢“整理”好,很快,曲子就像樣了,慢慢地速度也上去了。終于,我通過了考級。我從心里感謝《道德經(jīng)》,它教會了我做事不要急于求成,要按照規(guī)律,踏踏實實努力,才能達到目的。
“無為而無不為”、“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均是《道德經(jīng)》告訴我的道理,讓我漸漸明白了我該怎樣對待我的人生,該怎樣對待我身邊的事物。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二章讀后感 4
原文我是看不懂的,從譯文的描述中作了一些思考。
道德經(jīng)分析的范圍側(cè)重于非物質(zhì)的一面,分析了個體和集體。個體分析的刻度是普通人與圣人。集體分析是側(cè)重于道德來推動集體往更好的方向運轉(zhuǎn),而集體分析的刻度“你”和“我”。
人,人類社會,世間萬物,用哲學和科學來概括總覺得不夠全面,所以我喜歡用“物質(zhì)”和“非物質(zhì)”來得到兩個范圍。自有文字以來人類文明就在物質(zhì)與非物質(zhì)這兩個范圍萌生了無盡的好奇和探索,從古到今,從今到末來,人一定會探索下去。
哲學側(cè)重點是“非物質(zhì)”范圍,道德經(jīng)的側(cè)重點也是“非物質(zhì)”范圍,但是他們的刻度不一樣。東方哲學和西方哲學的確有很大的內(nèi)容差異,但是內(nèi)容都是“非物質(zhì)”范圍,這挺重要的。我覺得產(chǎn)生這種差異內(nèi)容的根本原因是不同宗教信仰環(huán)境導致的.。
扯得遠了些,回到道德經(jīng)。道德經(jīng)里面的重點是什么呢?重點是一個人必須有道德,一個社會必須重視道德。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中國人是以人來教導、以人來衡量對錯的。但是有些人是以神來衡量對錯的,所以不同的依托形成了不同的對比。記得BBC紀錄片里面就有講到天主教對人們的生活形成的影響,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下。因為我從小就被我父親教導人要怎么樣,人不能怎么樣,怎么才能成為人,這種用人來衡量對錯的教導的確對我形成了一種塑造,這里的我對我過去的評價只是陳述事實的意思。
道德經(jīng)其實是基于道德上思考總結(jié)出的一篇,從側(cè)面上說,人們在那個時候道德已經(jīng)到達了那一種地步。道德經(jīng)是基于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衡量、發(fā)展、成就形成的。道德經(jīng)說明了那時候我們是以人來衡量對錯的。維持自我的存在是需要代價。維持一個人的存在,就是說你要維持自己一個人的標準。圣人的存在就是維持圣人的標準。
其實道德經(jīng)是什么這個我不是很感興趣,為什么會有道德經(jīng)呢?上面已經(jīng)給出答案了。這里覺得一個事情挺重要的,哲學不能解決全部問題,側(cè)重分析“非物質(zhì)”這個范圍,但是人是由物質(zhì)和非物質(zhì)這兩個范圍形成的,學哲學的人不要忘了科學。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二章讀后感 5
剛讀完《道德經(jīng)》,我從中遭到很多啟迪。作者老子是我國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這本書是老子的亂世之道和人生哲學,而非我原以為的道德教材。雖然只讀了20多頁,但是由于領(lǐng)悟力有限,通讀全書,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當時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的變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變?nèi)ァV赋觥拔飿O必反”的通則,無論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其次,老子認識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態(tài)度,主張貴柔、守雌,反對堅強和進取,老子的思想是無為。
如今的人普遍都以為他的思想十分消極,其實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對廣闊勞動人民的熱愛。他希望經(jīng)過它的思想來影響統(tǒng)治階級,讓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養(yǎng)生息,讓老百姓安居樂業(yè)。
我認為“無為”包含著順其自然不勉強去做的指導思想,因而能夠浸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就比方說教育理念中也能夠自創(chuàng)。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學習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學生只要主動的學習,把學習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才干夠?qū)W有所成,這就需求我們教育者在教育理論中引導學生快樂、輕松、盲目、自愿的學習。教育中的無為而治,不是不論,而是因勢利導,絕不拔苗滋長。不順應(yīng)自然規(guī)律,濫施各種生長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覺參與各種奧數(shù),學鋼琴,拉小提琴等培訓常常適得其反。
同時老子的“物極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預(yù)言今天的社會。人類所追求的所謂文化,所謂科技,現(xiàn)代化,都應(yīng)該是為人類效勞的,但是環(huán)境污染,能源耗盡,消費率進步,失業(yè)率上升,貧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謂高科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人們?yōu)榱吮W」ぷ鞫ぷ,無暇關(guān)注本身和家庭,有時間的時分沒錢,有錢的時分沒時間。又或者說兩者都沒有。這樣的社會又怎能說是美妙的呢?在高度興旺之后,人類當有所回歸,以免到達極致走向另一面,走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國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響力遠遠超越孔子。老子的學說“玄之又玄”,但是我卻沒有能發(fā)現(xiàn)“眾妙之門”,自古以來研討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總以為體會到“物極必反”,“無為”之類的人生哲學,對個人來說更有意義。我以為他的許多觀念值得我們?nèi)ド钌畹厮妓鳌?/p>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二章讀后感 6
道德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一個標志,關(guān)于道德問題前人有很多思考,下面我想談?wù)勛约簩Φ赖聠栴}的一點感悟。
道德與本性
關(guān)于道德與本性,先秦時代就有三種不同的論斷:孟子的性善論,荀子的性惡論以及告子的性不善不惡論。探究這三種觀點的不同主要是在于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這三種觀點都有片面性,但也有可取之處。
我以為論本性無分善惡,同情、憐憫、嫉妒、殘暴等等都包含于人性之中,只是有些本性更容易導向善的方面而有些卻很難。所以,道德的形成要有一個導向善的助力,這個助力就是教育。
道德與教育
原始氏族社會是否存在著道德的意識?這個問題是復(fù)雜的,氏族社會的基礎(chǔ)是建立在血緣關(guān)系上的,而原始社會是以群居為生存形態(tài)。氏族社會的首領(lǐng)是德律的一種權(quán)威,原始人無鑒別的'能力,有一種群體從眾的心理,這正是道德的一種強制性。而這種強制性的接受會使人在道德權(quán)威的陰影下形成一種固守舊俗的狀態(tài)。
文明進步的基礎(chǔ)是教育,教育程度越高對道德的重視程度越高,對道德的認識更清楚,向上的善念也會越多,從而產(chǎn)生與時俱進的新道德。
道德的內(nèi)在精神
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對于道德的界定也不同,所以把風俗、習慣或是外在因素作為判斷道德的標準是不確切的。雖然道德的外在充滿不確定因素,但道德內(nèi)在的原理與精神是確定的,即道德要適應(yīng)時代環(huán)境,道德要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有利。
情緒是推動個人道德發(fā)展的動力?鬃釉f過:“克己復(fù)禮”,克己實則是對自我情緒的一種節(jié)制,但這種節(jié)制并不等于完全的壓抑與消滅情緒,而是要把壞情緒轉(zhuǎn)化為好的情緒。
情緒也分為個人情緒與社會情緒,在群體壓力下個人情緒可能會受到社會情緒的影響,如果完全放棄個人情緒而遵從社會情緒,那么社會就不會發(fā)展。正如杜威說的:“文明進化的歷史是特立獨行之英雄的歷史!
過度的私心和欲望是道德發(fā)展的阻力。
每個人都有私心和欲望,過度的自私和欲求會破壞道德的發(fā)展,但適當?shù)乃叫呐c欲望是道德發(fā)展的動力。比如你現(xiàn)在幫助一個人,表面上是出于你對她的同情,其實潛意識里你是有私心的,如果當自己陷入困境的時候,希望受自己幫助的人也會給予同樣幫助,這是一種互助的私心。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二章讀后感 7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不笑天下可笑之人!進入QQ,只為緣而來,為朋友而來,為美好的心情而來,又何必去計較那些雞毛蒜皮之事?又何必上綱上線,輕松事要嚴肅為?笑一笑,十年少。一笑泯千愁!!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二章讀后感 8
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有時候做事很難一心一意。往往是做這件事想那件事——學習的時候,想著待會去玩;上課的時候,想著中午會吃什么午飯……往往是心不在焉,最后一事無成。難道我們就沒有一點兒“專氣致柔”的時候么?
那倒未必;叵肫饗雰簳r代,當我們正在津津有味地玩弄著自己的.手指,專心地啃著自己的腳板的時候,無論旁邊多么吵鬧,我們也不理不睬,專心致志。這不就是“專氣致柔”嗎?
上課上到一半,看著窗外的大樹,看著街上的行人,或者想著什么事情,心就會飛到別出去,那樣,上課就什么也學不到了。發(fā)呆也一樣。我曾經(jīng)試過,但不久就被識破。因為那時候的我會兩眼無神,呆呆地盯著一個方向,F(xiàn)在的我們,和以前的我們有不同:做某事時,身邊受到影響,即使是輕微的,都足以讓我們煩躁不安,甚至是分心;蛟S,只有那些圣人,那些得道者才會做到吧。做到“營魄抱一,專氣致柔”對于已經(jīng)懂得一些世間道理的我,已經(jīng)很難了。
當我們在做某事時受到影響,或者是分心的時候,不妨想想這句話吧。努力朝“營魄抱一,專氣致柔”的方向努力,說不定在某一天,你我就能做到。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二章讀后感 9
為充分表達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jīng)》,用不多的字數(shù),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根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chǎn)生、開展、變化的規(guī)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根本思想。雖然文章大局部用近乎詩體的語言,有些晦澀難懂,但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它絲毫也不過分。我對《道德經(jīng)》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為〞,“尊重規(guī)律〞。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yǎng),是辯證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于國家的穩(wěn)定,但如果站在歷史開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于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于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無為論應(yīng)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那么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于去迎接挑戰(zhàn),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適宜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yīng),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wǎng)破。這樣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fā)。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
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昂<{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那么剛。〞
《道德經(jīng)》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guī)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nèi)松闹笇谴笥旭砸娴摹?/p>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二章讀后感 10
為充分表達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jīng)》,用不多的字數(shù),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根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chǎn)生、開展、變化的規(guī)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根本思想。雖然文章大局部用近乎詩體的語言,有些晦澀難懂,但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它絲毫也不過分。我對《道德經(jīng)》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為”,“尊重規(guī)律”。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yǎng),是辯證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于國家的穩(wěn)定,但如果站在歷史開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于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于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無為論應(yīng)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那么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于去迎接挑戰(zhàn),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適宜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yīng),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wǎng)破。這樣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fā)。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昂<{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那么剛。”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二章讀后感 11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zhí)也。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故無失。夫物或行或隨;或覷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譯文]想要治理天下,卻又要用強制的辦法,我看他不能夠達到目的。天下的人民是神圣的,不能夠違背他們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強力統(tǒng)治,否則用強力統(tǒng)治天下,不能夠違背他們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強力統(tǒng)治,否則用強力紡治天下,就一定會失敗;強力把持天下,就一定會失去天下。因此,圣人不妄為,所以不會失敗;不把持,所以不會被拋棄。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后隨,有輕噓有急吹,有的剛強,有的贏弱;有的安居,有的危殆。因此,圣人要除去那種極端、奢侈的、過度的措施法度。
。豪献涌偸墙涛覀儯樒渥匀,不要太執(zhí)拗!這是幸福的規(guī)律。太過于執(zhí)著,有可能可以實現(xiàn)你所執(zhí)著的事物,能實現(xiàn)當然好;可是,太過于執(zhí)著,一旦失敗,打擊肯定是大的。
受到打擊,心理的期望與現(xiàn)實一旦有較大落差,落差太大往往使人沮喪。不執(zhí)著,不強求,順其自然,順應(yīng)自然規(guī)律,心態(tài)平和,心理往往會很滿足、很幸福。因此,道德經(jīng)是一種可以獲得幸福的學問。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二章讀后感 12
我和爸爸在游覽化女泉的時候,看到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道德經(jīng)》,我想這本書應(yīng)該對我很有幫助,所以我就央求爸爸給我買了下來,我翻開一讀才知道,《道德經(jīng)》是老子的一部不朽著作,是一部博大精深、詞意錘煉的哲理詩。這部被譽為“萬經(jīng)之王”的神奇之書,對我國古代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各方面,都發(fā)生了深遠的影響。它無論對于中華民族的性格鑄成,還是對于政治的統(tǒng)一于穩(wěn)定,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道德經(jīng)》是我國古老文明的智能結(jié)晶,也是一個知識的寶庫,猶如汪洋大海,內(nèi)容包羅萬象,它不僅包含著宏奧的哲理,而且蘊含著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體科學、思維科學、系統(tǒng)科學等多方面的基本素材。這本書主要講了“道”、“可道”、“德”、“下德”,一共有五千文字,最終還是歸結(jié)到人,“人”是道的代表,“人”得了道并與“道”合一,才能成為一個有益于自然、有益于社會、有益于他人、有益于自身的人。
老子的《道德經(jīng)》這本書,我有時候讀起來不是很理解其中的意思,需要反復(fù)看,才能慢慢看懂,但是其中最主要的還是教導人們要更加善良,與人、與物為善,讓人類有一顆善良的心,和人、物、自然和諧相處!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二章讀后感 13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并不是說在遠古時代,質(zhì)樸的人民是只有美而沒有丑,只有善而沒有惡的。他們看到一只尾羽斑斕的錦鳥會覺得它美,但那時并沒有“美”這個字眼,人們只是單純覺得心生愉悅罷了。但也有可能有人見烏鴉而心生愉悅,有人喜聞花香,這世上也不免有人喜聞臭草,有人喜歡舒緩之音,有人喜歡剛勁之聲。那時的美,是以人,以人的心之所好為判別標準的。而自從“美”這個詞被發(fā)明出來,萬事萬物就被“標碼”,就會有后人自己不加以思考就全盤接受了別人的'價值觀。
契合還好,如若不契合,那那些人豈不是一輩子活在蒙蔽之中?“名”的出現(xiàn),方便了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描述,卻在一定情況下愚弄了世人。
世上的人應(yīng)該都是向善的吧!拔锔偺鞊瘛保笞匀欢荚诔粋更好的情形發(fā)育,人亦如是。為害作惡心生的滿足,是自我毀滅式的,要不斷勞心苦力來滿足自己,是暗耗人精力,不長久的。我認為不論什么生物,都喜追逐長久之道,因此作惡人的內(nèi)心,可能是自己都蒙蔽不知的。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二章讀后感 14
唯有知道目的地,才能定義“善”是好是壞。但從生命遺傳來講,善能創(chuàng)造提升生命多元化品質(zhì)空間。若生命由造物主創(chuàng)造,造物主希望我們留下來,他自然會擁護創(chuàng)造而去抑制破壞;這里善代表著創(chuàng)造,而惡代表著破壞。似乎造物主在編寫劇本時并非一揮而就;或許也會像小孩子寫作業(yè)那樣,會寫錯筆劃。所以遇到需要改寫,有助進程的破壞或許也可稱為“善”。至于“道”,可能就是一條“道路”,并沒有大家描述的'那么復(fù)雜。其實也不是大家認知多深入,闡述的多復(fù)雜,而是沒真正明白,到最后都一直找不到落腳點。不妨我來翻譯一下。“道”大概可以理解為造物主所預(yù)設(shè)通往某目的地一段軌跡,而且要求某時間內(nèi)必須通過該路徑到達終點。這段軌跡是條虛線,所以有些地方需要創(chuàng)造生成新的東西把虛線鏈接起來。當在某些階段太舒服,內(nèi)部個體開始留戀停止不前的時候,就需要有勢力來破壞掉這種舒適。迫使進程繼續(xù)往前行進。所以發(fā)生在軌跡內(nèi)部每個階段的善惡都有不同意義,并沒有片面界定哪一方,固定統(tǒng)一的獎懲標準,而在于那個時間段需要什么。你做了需要的事,推動事物向彼岸靠近,就是順道而行,奉天承運。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二章讀后感 15
我讀過好幾遍道德經(jīng),從有標點符號的,到讀沒標點符號。
發(fā)現(xiàn)了很多種能讀通的意思。
古人讀書是沒有標點符號的,所有的句讀都是讀者自己去區(qū)分,讀者自己涵養(yǎng)的高低,決定了文章好壞,F(xiàn)在的標點符號還是挺不錯的。
讀著讀著,對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能有一個對比,在我們的所有價值區(qū)分都是來自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自己所處的位置。有些問題我們看得比較幼稚,有些很老練。有一天,我們的讀書,讀道德經(jīng),讓我們知道有些東西可能不是如同我們想的那樣。角度不同,環(huán)境不同。先不談?wù)摰赖陆?jīng)中描述的是不是真的,好的,不錯的。至少它給我們來來一扇窗,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在思維有絕境的時候。仙氣飄飄的沖刷內(nèi)心。
除了道德經(jīng),還有詩經(jīng),易經(jīng),山海經(jīng)。很感謝這些書籍能留下來,除了特殊的作用,也不論這些書在他出生的時代里面,他是不是真的.如同現(xiàn)在一樣負有盛名。能留下來,至少也能有一扇窗。
我們不能保證我們的讀者素質(zhì)有多么高。但是能標的這么有意思的一本書,而且是以中國人很喜歡的謀略,陰陽,天地,道德,治國,評國來句讀。能引起很多人的關(guān)注,或者說能引起有學問涵養(yǎng)的人關(guān)注,然后推而廣之。很感謝。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二章讀后感 16
著名文學家魯迅曾說過:不讀《道德經(jīng)》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道德經(jīng)是老子所著,書中主要闡“道”,老子認為,事物的種種玄妙都來自于道,而道是什么,又來自于哪兒?
日前,我再次拜讀了道德經(jīng)一書,有了新的體會和感悟,道是什么?道是宇宙間萬物的本源,道無法以語言闡述,卻可以用心去感悟,老子曾用水來闡釋道,上善若水,水可以變成任何的形狀,在杯中便是杯子的形狀,水是最柔軟的,卻也是最堅硬的.,善利萬物而不爭,這和合乎于“道”。這其中就包含了道家的核心理念,無為而治,無為并非不作為,而是不妄為,在為人處世中,能夠適應(yīng)于各種環(huán)境,能夠快速融入其中并且發(fā)揮效用,同時不妄自作為,便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處于一個順暢的狀態(tài)。
現(xiàn)代的生活節(jié)奏下,許多人們無法真正理解無為的道理,盲目追求金錢財富等,才會造成人們的貪欲不斷膨脹,最終導致了犯罪率的高發(fā),若人們能重讀《道德經(jīng)》,體悟其中的“道”。終有一天,人們的心能重歸平靜。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二章讀后感 17
今天我剛在外婆家吃完大餐后,獨自一人往家走。
走到了一個拐彎處,我突然發(fā)現(xiàn)一個叼著香煙的人站在角落里。月亮高高掛,月光照亮了他的身影。赤橙黃綠青藍紫,他的'發(fā)色一樣不缺呀,再加上一身怪裝束,我斷定他是一個混混。
于是我猶豫著不敢向前,就在此時,一個小學生出現(xiàn)在了我的眼前。那個混混攔住了他,一只手一伸,一臉奸笑的說:“小子,知道這是什么意思吧,大爺我沒錢花,接我點錢!笨粗切W生害怕的樣子,我真想沖上去一腳把他踹到東門揀菜屑去。
可一想:現(xiàn)在的混混什么都干得出來,一會沒把他干到,自己兩眼一翻,兩腿一伸,跑到西方游樂世界去了,那也太不換算了吧。我就繞到回家了。
又一個夜晚,同一個地點,同一個月亮下同一個混混。這回,他攔住了一個中學生。我想,這回再也不能放過他了。正好一個叔叔從商店里出來,我急忙拉著叔叔說:“叔叔,那有個混混正在搶錢!蹦鞘迨迓犕暝拋G下東西,對我說了聲謝謝,就沖了上去。幾下就把那個混混抓住了,只見那叔叔拿出一把手銬,銬住了混混的手。這時我才明白,原來這位叔叔是警察!
在回家的路上,我看著月亮,覺得今天的月亮特別美麗。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二章讀后感 18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币馑际钦f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gòu)成就了他自己。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yǎng),是辯證的。站在老子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于國家的穩(wěn)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fā)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于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于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無為論應(yīng)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對待競爭,我們要敢于去迎接挑戰(zhàn),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yīng),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wǎng)破。這樣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fā)。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昂<{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則剛!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二章讀后感 19
感悟《道德經(jīng)》已有些時間了,自己的感悟,一段時間過后總有所不同,在這個過程里,有看到不同人的感悟,當然也有與不同的人進行探討溝通,講實在,這是一段充溢的時間,很有感受,每一個人對于《道德經(jīng)》的感悟都是不一樣的,正如西方有位哲學家說過的一樣:“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這句話的`意思是事物總是不斷改變,沒有什么東西可以完全相同,事實上“改變”才是事物的共同特點,所以我們也應(yīng)這樣理解:每一個人對于《道德經(jīng)》的感悟是不會完全相同。
明白這樣后,假如看到一些人總是號稱天下第一或者什么的,那你亦要認可:林子這么大,什么樣的鳥沒有呢?當然你也不要認為自己的才是對的,這樣的狀況就象佛家的一個故事講的那樣:幾個瞎子去摸大象,有人說大象象一條木柱,有人說大象象一把扇子,還有人說大象象一把尖錐。
對一頭大象的形容,幾個瞎子的看法都不同,這樣的狀況就象是我們對《道德經(jīng)》的感悟一樣,現(xiàn)在想來,我自己也是這樣的瞎子,所以這么多年對于《道德經(jīng)》的探討與感悟,沒有什么可以自我稱耀的,除了一點,那就是我,自己戰(zhàn)勝了自己的某些觀念與做法,始終以來,還是有所進步的。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二章讀后感 20
“上善若水”,這是一千年以來,我們中國人一直追求的境界。“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是溫柔而不爭名。
而現(xiàn)在的我們,生于和平年代的我們,卻有著“小皇帝”、“小公主”的心態(tài),在家里“小公主”、“小皇帝”,過著幸福的生活,卻還是“無理取鬧”,“天真浪漫”。
我們有時候會對生活不滿意,甚至覺得生活不如意?墒牵斘衣牭接腥吮г惯@不公平的'社會時,我又不再那么覺得了。我覺得生活中的我,不會再覺得生活如水一樣平淡無味、平淡無味了;我不再覺得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快樂的;我也不再覺得生命如此簡單。我覺得這就是一種對生活的看法,生活中不應(yīng)該只看表面,而應(yīng)該去體會生活,體會生活的苦與樂。
我們要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要等失去了再來后悔,世上沒有后悔藥。
道德經(jīng)這部圣經(jīng),可以讓我們學會更多做人的道理,給我們帶來許多啟示。讀了這部圣經(jīng),我們不僅僅可以學習圣經(jīng)的智慧,也可以學習道德經(jīng)帶給我們的道理。
道德經(jīng)的智慧,讓我們一輩子受用的一部經(jīng)典。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二章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道德經(jīng)第二十章原文及翻譯12-20
道德經(jīng)第二十八章原文及翻譯12-19
《論語》十二章翻譯12-04
論語十二章教案03-29
《海底兩萬里》第二卷第十二章好詞好句摘抄02-10
《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01-08
《論語十二章》教學設(shè)計04-03
《論語》十二章的原文及譯文07-25
道德經(jīng)語錄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