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民歌《敕勒歌》賞析
《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是南北朝時期黃河以北的北朝流傳的一首民歌,一般認為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民歌歌詠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生活的豪情。下面為大家?guī)砹吮背窀琛峨防崭琛焚p析,歡迎大家參考!
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解釋】
《敕勒歌》,這是南北朝時代北朝時期敕勒族的一首民歌。
敕勒川,敕勒族居人居住的地方,在現(xiàn)在的甘肅、內(nèi)蒙一帶。川:平川、平原。
。帲剑矫}的名稱,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北部,又叫“大青山”。
穹廬,游牧民族居住的帳篷,西部歌王王洛賓在歌詞中叫它氈房,現(xiàn)在又叫它叫蒙古包,頂似扣著的鍋的形狀。
籠蓋四野,籠蓋,籠罩。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天蒼蒼,蒼,青。天蒼蒼,天藍藍的。
野茫茫,草原無邊無際。
見,同“現(xiàn)”,顯露,露出來。
【古詩今譯】
敕勒族人的家鄉(xiāng),就在-陰-山腳下。那里的天空就像一頂偌大的蒙古包一樣,與四面八方的大地相連。藍藍的天空下,無邊無垠的草原洶涌著碧綠的波瀾,風吹草低的地方,一群群的牛羊時而隱沒在蓬勃茂盛的草叢里,時而又顯現(xiàn)出來。
【簡析】
這首民歌,雖然僅有二十七個字,卻有極大的藝術(shù)感染力。它歌詠了北國草原的富饒、壯麗,抒發(fā)了敕勒人對養(yǎng)育他們的水土,對游牧生活無限熱愛之情。
“敕勒川,陰山下”,詩歌一開頭就以高一亢的音調(diào),吟詠出北方的自然特點,無遮無攔,高遠遼闊。這簡潔的六個字,格調(diào)雄渾奔放,透顯出敕勒民族雄強有力的性*格。從中我們也可以強烈地感受到那不可抑制的由衷贊美之情。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這兩句承上面的背景而來,極言畫面之壯闊,天野之恢宏。同時,抓住了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筆勾畫了一幅北國風貌圖。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天”、“野”兩句承上,且描繪筆法上略有疊沓,蘊涵著詠嘆抒情的情調(diào)。作者運用疊詞的形式,極力突出天空之蒼茫、遼遠,原野之碧綠、無垠。這兩句顯現(xiàn)出敕勒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最后一句是全文的點睛之筆,描繪出一幅殷實富足、其樂融融的景象。
這首民歌從語言到意境可謂渾然天成,它質(zhì)直樸素、意韻真淳。語言無晦澀難懂之句,淺近明快、酣暢淋一漓地抒寫了敕勒人的豪情。(選自“龍騰遠程教育網(wǎng)”,有改動)
回過頭來縱觀全詩,在巍峨綿延的陰山腳下,在那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隨著風兒時緩時疾,才可隱約望見掩映在蒿草叢中自一由自在地吃著草兒的牛羊,咋讀起來,難免在意識中籠上些許蒼涼;再細細品味,則令你覺得無盡的繁盛、殷實與富庶。揚鞭策馬在這綠浪無邊的原野之上,你會覺得生命是如此真實輕松。遼遠的天空,茫茫的原野,繁茂的芳草,時隱時現(xiàn)的羊群,又蘊含一著一種原始的蒼茫,而這種原始之中又彰顯出一種敕勒人所獨有的強悍、粗獷與豪放。這就是原始的魅力。
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四到六世紀,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qū)處在鮮卑、匈奴等少數(shù)民族的統(tǒng)治之下,先后建立了北魏、北齊、北周等五個政權(quán),歷史上稱為“北朝”。北朝民歌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漢語記錄的作品,這些歌謠風格豪放剛健,抒情爽直坦率,語言質(zhì)樸無華,表現(xiàn)了北方民族英勇豪邁的氣概。這首民歌《敕勒歌》最早見錄于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中的第八十六卷《雜歌謠辭》。一般認為是敕勒人創(chuàng)作的民歌。它產(chǎn)生的時期為5世紀中后期。
在史書中,最先提到《敕勒歌》的是唐朝初年李延壽撰的《北史》卷六《齊本紀》:公元546年,東魏權(quán)臣高歡率兵十萬從晉陽南向進攻西魏的軍事重鎮(zhèn)玉壁(今山西南部稷山縣西南),折兵七萬,返回晉陽途中,軍中謠傳其中箭將亡,高歡帶病強自設(shè)宴面會大臣。為振軍心,他命部將斛律金唱《敕勒歌》,遂使將士懷舊,軍心大振。
《敕勒歌》作者到底是誰,各界一直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斛律金是作者之一,甚至有人認為作者就是斛律金。而有人認為斛律金只是已知最早的演唱者,而非作者。
【北朝民歌《敕勒歌》賞析】相關(guān)文章:
《敕勒歌》教學設(shè)計12-01
子夜吳歌·夏歌原文,注釋,賞析10-15
《琴歌》原文及賞析10-19
石鼓歌原文及賞析10-18
《競渡歌》原文及賞析10-15
子夜四時歌:冬歌原文及賞析12-23
洞仙歌·中秋|注釋|賞析11-02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賞析10-18
越人歌原文及賞析10-16
西郊落花歌原文及賞析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