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级免费看,特黄特色大片免费观看播放器,777毛片,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欧美三级一区二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人人澡人人草

傣族的風俗習慣

時間:2024-09-04 13:27:48 曉璇 風俗習慣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有關傣族的風俗習慣

  傣族,在民族識別以前又被稱作擺夷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與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關,與緬甸的撣族、老撾的主體民族佬族和泰國的主體民族泰族有歷史和文化淵源,語言和習俗也與上述民族接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傣族的風俗習慣,歡迎大家分享。

有關傣族的風俗習慣

  傣族的風俗習慣:

  1、傣族龍舟比賽

  傣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壯傣語支,F通行的西雙版納和德宏兩種傣文,系拼音文字,由印度南部巴利文演化而來。傣族人不僅能歌善舞,而且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其中尤以傣歷、傣醫(yī)藥和敘事長詩最為出名。傣歷年為陽歷年,而月為陰歷月,一年分寒、熱、雨三季,每隔三年的九月為閏月,這種歷法現仍通用于泰緬等地。傣醫(yī)和蒙、藏、維一起,成為中國最為著名的四大醫(yī)藥體系。傣族地區(qū)流傳著許多敘事長詩,如《召樹屯與南木諾娜》、《蘭戛西賀》、《阿鑾的故事》等。傣劇有100多年歷史。傣族大都信仰小乘佛教。

  傣族地區(qū)的西雙版納橡膠增產顯著,“普洱茶”馳名中外,地方和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發(fā)展很快,有采礦、機械、電力、化學、陶瓷、皮革、造紙等廠礦企業(yè)。

  傣族的重大節(jié)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jié)、關門節(jié)和開門節(jié)!皾娝(jié)”是傣族人民送舊迎新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時間在公歷四月中旬。節(jié)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是祭祀拜祖、堆沙、潑水、丟包、賽龍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歡等。

  禁忌: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發(fā)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曬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2、日常食俗

  傣族大多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外出勞動者常在野外魚餐,用芭蕉葉或眾飯合盛一團糯米飯,隨帶鹽巴、辣子、酸肉、燒雞、喃咪(傣語,意為醬)、青苔松即可進食。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干酸菜,其制法是把青菜曬干,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濁,使味變酸,然后曬干儲藏。吃時放少許煮菜或放在湯內。這種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幾乎每天都吃。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呂有助于消化。日常肉食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內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雞、燒雞,極喜魚、蝦、蟹、螺螄、青苔等水產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肴。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選春季江水里巖石上的苔蘚,以深綠色為佳,撈取后撕成薄片,曬干,用竹篾穿起來待用。做菜時,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后揉碎入碗,再將滾油倒上,然后加鹽攪拌,用糯米團或臘肉蘸食,其味美無比。烹魚,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此外還做成魚剁糝(即用魚烤后捶成泥,與大芫荽等調料央而成)、魚凍、火燒魚、白汁黃鱔等。吃螃蟹時,一般都將螃蟹連殼帶肉剁成蟹醬沾飯吃,傣族稱這種螃蟹醬為“螃蟹喃咪布”。苦瓜是產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雙版納還有一種苦筍,因此傣族風味中還有一種苦的風味,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膽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涼菜拼盤。

  傣族地區(qū)潮濕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用昆蟲為原料制作各種風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經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作文素材《傣族的風俗習慣》。捕蟬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蟬群落在草叢中時,蟬翼被露水浸濕,不能飛起,婦女們就趕快把蟬揀入竹籮里,回后后入鍋焙干制醬。蟬醬有清熱解毒,去痛化腫的醫(yī)療作用。傣族人普遍喜食螞蟻蛋,經常食用的是一種筑巢于樹上的黃螞蟻,取螞蟻蛋時,先將螞蟻驅走,然后取蛋,螞蟻蛋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綠豆,有的小如米粒,潔白晶亮,洗凈曬干,與雞蛋一起炒食,其味鮮美可生食又可熟食,生食時制醬,熟食時用雞蛋穿衣套炸,常用的酸果、苦瓜、苦筍、沖天椒,輔以野生的花椒、芫荽、蒜、香茅草,風味純正,清潔衛(wèi)生。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數不高,是自家釀制的,味香甜。茶是當地特產,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葉茶。喝時只在火上略炒至焦,沖泡而飲略帶糊味。嚼食檳榔,拌以煙草、石灰,終日不斷。由于長期嚼食唇齒皆黑,口液如血,人以為美。燒陶業(yè)較發(fā)達,大部分飲餐用具多由婦女燒制。

  3、潑水節(jié)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jié)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jié)是最盛大的節(jié)日,屆時要賧佛,并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潑水節(jié)期間,除酒、菜要豐盛外,各種傣族風味小吃也很多。如有一種糍粑是用糯米飯舂成團,包蘇子糖餡做成的圓餅,用抹上臘油的芭蕉葉包好,食時可用火烘軟或炸后蘸蜂蜜吃。粑絲是用水把米粉攪成顆粒,蒸熟后舂成團,搟成薄而大的圓餅,冷后疊成疊,食時燙軟入碗,撒各種調料。潑水糍粑是用糯米粉和成團,包紅糖蒸熟,再裹上一層炒香的碗豆面,用芭蕉葉包好可作待客點心。還有把糯米飯泥炸后做成的麻脆等。較重要的節(jié)日還有關門節(jié)(傣歷7月15日)、開門節(jié)(傣歷12月15日),均為小乘佛教節(jié)日。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傣族過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內容與活動大體與當地漢族一樣,較典型的食品有狗肉湯鍋、豬肉干巴、腌蛋、干黃鱔等。

  4、傣族的節(jié)日

  在西雙版納傣族中,一家蓋房,全寨都要來幫助,新房落成要賀新房,先上樓的是小伙子,抬著牛頭,唱祝福歌,壯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婦女抱被褥,姑娘們端著飯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腳架,擺上眾桌,置酒備菜,唱賀新房歌,鄉(xiāng)親們還要給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禮物。

  “趕擺黃燜雞”是西雙版納男女青年以食傳言的求戀方式,即姑娘把黃燜的雞拿到市場上出售,如果買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主動拿出凳子,讓其坐在自己身旁,通過交談,如雙方情投意合,兩人就端著雞,拎著凳子到樹林里互吐衷情;如買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加倍要價;再如“吃小酒’,在男女訂婚時,男方挑著酒菜去女方家請客,當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個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個女伴,共擺一桌共飯。“吃小酒”講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熱的;第二道要鹽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熱、深厚和甜蜜;槎Y之日雙方家里都要舉行婚禮,大都先在女家進行;檠鐣r,席桌上要鋪上綠色的芭蕉葉,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線儀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線繞過雙方的肩,又用兩白線分別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純潔,然后由高齡老人將糯米飯捏成三角形蘸上鹽,置于火塘上的三腳架的頂點上,任其火燒后自然脫落,象征愛情像鐵一樣堅實。元江大平鄉(xiāng)新娘過門后要與新郎端坐在長凳上,吃四個雞蛋拌的糯米飯,并喝兩杯酒;元江江邊的傣族新娘過門,由男方分給每個送親者肉4片、排骨4根、丸子4個、酥肉4塊,然后方可吃正餐。

  5、傣族葫蘆絲

  傣族還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族稱“去拉曼”,也稱“披曼”,是保護神,每年要祭祀兩次,栽秧前為祈求豐收,秋收后為謝恩,要集體殺;蜇i一頭,各家備貢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內,待念完祭詞后,大家共食。新加入社的成員,要用雞、酒和臘肉條供奉社神。在勐海等地屠宰祭牲仍保留著剽牛和魚食牛皮的風俗。西雙版一次部落神,祭品有的須是黑牛、白豬。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龍樹、龍神,元江江邊傣族每年農歷三月祭龍樹時,全村要殺紅牛,殺前在紅牛身上用白灰畫成花紋,還要在牛身上披紅綠布。同月還要殺豬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

  在傣族民間,特別是在一些邊遠地區(qū),在炊事上仍然有一些禁忌,如:燒柴要先從根部燒起;不得從火塘上跨過;不能隨便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等等。

  6、典型食品

  傣族風味涼、熱腌菜都有典型菜肴和小吃。如:椰子砂鍋雞、油炸麻酥、牛撒皮、酸肉、火燒魚、腌牛頭等。

  傣族的主要分布:

  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和臨滄地區(qū),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通常喜歡聚居在大河流域、壩區(qū)和熱帶地區(qū)。

  傣族的民族語言:

  傣語屬漢藏語系中的壯侗語族,國內傣族語言主要有德宏傣語文和西雙版納傣語文。傣族有歷史悠久的拼音文字,幾乎每個支系都擁有一個語言文字系統(tǒng).相互之間有不同,傣文可分為傣仂文(西雙版納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繃文和金平傣文(又稱傣端文)。這4種傣文都來源于古印度字母(婆羅米字母),與老撾(zhu。┪、泰文、緬甸文、高棉文屬于同一體系。均為自左向右書寫,自上而下?lián)Q行,但形體結構有所差異。

  傣族的宗教信仰:

  傣族是一個全民信教的民族,而且信的都是佛教中的南傳上座部教,亦稱小乘佛教[5]。據說,南傳上座部佛教是由一位叫阿朱打拉西的人傳進來的,至今已有千多年的歷史。

  傣族稱宗教為“沙煞納”,把他們信仰的佛教叫做“沙煞納帕召達麻”。

  在西雙版納,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傳統(tǒng)宗教習俗,那就是傣族男子都要出家為僧,認為這樣才算有教化,不野蠻。并且只有當過和尚的男子,才能得到姑娘的青睞。家境好的小男孩七、八歲入佛寺,三、五年后還俗。當他們穿戴一新由親人護送,吹吹打打,在眾人歡笑聲中進入佛寺,便自豪地認為已經開始得到了佛的庇護,能長大成材了。然后他們剃去頭發(fā),披上袈裟,開始平靜地誦讀經書,學習文化,自食其力。而在現在,因為9年義務教育,小男孩們便白天上學校學習漢語等科學知識,晚上在佛寺學習傣族文化,很辛苦的。

  傣族民族歷史:

  傣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自古以來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國西南部。

  建國后,據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滇池、景洪、勐臘、孟連等地和其他省、區(qū)發(fā)掘出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堆積,以及近年來在泰國班清、北碧、黎府等地出土的大量石器、青銅器等歷史文物證明,遠古傣語各族的先民就生息在川南、黔西南、桂、滇東以西至伊洛瓦底江上游,沿至印度曼尼坡廣闊的弧形地帶,即我國云南、廣西大部,四川、貴州一部和老撾、泰國北部、緬甸、印度阿薩姆廣大區(qū)域,后漸向西南遷徒。他們是最早栽培稻谷和使用犁耕的民族。

  公元1世紀,漢朝史籍《史記》、《漢書》就已有關于傣族先民的記載,稱其為“滇越”、“撣”或“擅”、“僚”或“鳩僚”;唐宋時期,稱其為“金齒”、“黑齒”、“花蠻”、“白衣”等;元明時期,稱其為“白夷”、“百夷”、“伯夷”等。傣族的支系有“傣那”、“傣雅”、“傣繃”等,新中國成立后,根據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名為傣族。

  傣族先民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漢朝稱“滇越”、“撣”。魏晉以后,有“金齒”、“白衣”、“擺夷”等多種他稱,但自稱是“傣”,意為酷愛自由與和平的人。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設置益州郡,傣族地區(qū)屬益州郡管轄。公元69年,傣族地區(qū)屬永昌郡。至明清兩代,在少數民族地區(qū)實行廢除世襲土司,改由臨時官員(即流官)統(tǒng)治的“改土歸流”政策起,傣族地區(qū)漸歸朝廷直接統(tǒng)治。民國時期在傣族地區(qū)成立了縣,設置了局。

  傣族的民族文化:

  1、歷法

  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獻,有古老的貝葉經。傣族有自己獨特的歷法。傣歷和公歷紀元相差638年,即公歷的639年為傣歷元年。傣歷的年是陽歷年,月卻是陰歷月。傣歷分為三季,一至四月為冷季,五至八月為熱季,九至十二月為雨季。每隔三年的九月為閏月,這種歷法現仍通用于泰緬等地。

  2、醫(yī)學

  傣醫(yī)(傣族)、蒙醫(yī)(蒙古族)、朝醫(yī)(朝鮮族)、維醫(yī)(維吾爾族)、藏醫(yī)(藏族)、壯醫(yī)(壯族),是中國最為著名的六大民族醫(yī)藥體系。

  3、文學

  傣族人民十分喜愛詩歌,尤其是敘事長詩。敘事詩《召樹屯與楠瑪諾娜》、《娥并與桑洛》等作品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

  4、戲劇

  傣劇是云南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戲曲劇種之一,流傳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市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區(qū)。

  傣劇發(fā)源于有一定人物情節(jié)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經講唱,后吸收滇劇、皮影戲的藝術營養(yǎng),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形式。清末,盈江干崖土司署組織了德宏歷史上第一個傣戲班。不久,傣劇流傳到德宏其他地區(qū),德宏十個土司衙門先后建立傣戲班,建造戲樓。與此同時,傣劇從土司衙門擴散到民間,涌現出大量民間傣劇表演組織。新中國建立后,傣劇有了新的發(fā)展。1960年第一個專業(yè)演出團體潞西縣傣劇團成立,1962年擴建為德宏州傣劇團。

  1962年,《娥并與桑洛》參加西南區(qū)少數民族戲劇觀摩演出引起轟動,被譽為“東南亞的明珠”。除德宏州傣劇團這樣的專業(yè)團體以外,較大的傣族村寮幾乎都有業(yè)余演出隊伍。目前傣劇基本上只為老年人所喜愛,年輕人因為聽不懂而對其沒有多大興趣。傣劇在傳承方面的困難日益凸現。

  5、舞蹈

  傣族舞蹈種類很多,動作及內容主要模擬當地常見的動物的活動,在此基礎上加以人格化?兹肝杓葋碓从诳兹竷(yōu)美動作的模仿,也來源于傣族美麗動人的傳說。著名舞蹈家刀美蘭因表演孔雀舞而聞名中外。

  6、節(jié)慶

  潑水節(jié)(傣歷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jié)日。節(jié)期在傣歷六月,相當于公歷4月。潑水節(jié)這一天人們要拜佛,姑娘們用漂著鮮花的清水為佛洗塵,然后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潑水,后來便用盆和桶,邊潑邊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潑水節(jié)期間,還要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統(tǒng)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

  7、民居

  傣族人居住的竹樓是一種干欄式建筑。竹樓近似方形,以數十根大竹子支撐,懸空鋪樓板;房頂用茅草排覆蓋,竹墻縫隙很大,既通風又透光,樓頂兩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樓分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飼養(yǎng)牲畜,堆放雜物,也是舂米、織布的地方。

  8、服飾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無領對襟袖衫,下穿長管褲,以白布或藍布包頭。傣族婦女的服飾各地有較大差異,但基本上都以束發(fā)、筒裙和短衫為共同特征。筒裙長到腳面,衣衫緊而短,下擺僅及腰際,袖子卻又長又窄。

  9、飲食

  傣族以大米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飯。制作方法是將米裝進新鮮的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燒烤,吃起來清香可口。

  普洱茶是云南西雙版納特產,唐代就遠銷中國各地,清代時遠銷東南亞及南亞,現已進入日本和西歐等國家和地區(qū)的市場,成為中外馳名的名茶。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特產非常豐富,僅水果就有110多種,這里動植物品種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1991年,西雙版納國家自然保護區(qū)正式向外界開放,人們可以親身游歷大自然的寶庫,體味濃郁的亞熱帶風情。

【傣族的風俗習慣】相關文章:

傣族的風俗習慣04-19

傣族的風俗習慣介紹10-20

傣族的風俗習慣詳解09-29

傣族的風俗習慣文化04-21

傣族的風俗習慣作文02-03

傣族風俗習慣介紹09-04

傣族的風俗習慣簡介09-28

傣族的風俗習慣作文05-30

傣族潑水節(jié)風俗習慣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