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窗聞風寄苗發(fā)司空曙原文及賞析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收藏過自己喜歡的古詩吧,古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你知道什么樣的古詩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詩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竹窗聞風寄苗發(fā)司空曙原文及賞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基本信息
《竹窗聞風寄苗發(fā)司空曙》是唐代詩人李益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律。此詩通過微風的形象,表現(xiàn)了詩人臨窗獨坐時孤寂落寞的心緒,抒發(fā)了他對苗發(fā)與司空曙等故人的悠悠思念之情。全詩構(gòu)思巧妙,描寫細致,顯示了詩人出眾的藝術(shù)才華。
作品名稱:竹窗聞風寄苗發(fā)司空曙
作品別名:竹窗聞風
作者:李益
創(chuàng)作年代:中唐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原文:
微風驚暮坐,臨牖思悠哉。
開門復動竹,疑是故人來。
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
何當一入幌,為拂綠琴埃。
注釋
苗發(fā)、司空曙:唐代詩人,李益的詩友,都名列“大歷十才子”。
臨牖(yǒu):靠近窗戶。牖,窗戶。
故人:舊交;老友。《莊子·山木》:“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
沾:一作“沿”。苔(tái):苔蘚。
何當:猶何日,何時!队衽_新詠·古絕句一》:“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幌(huǎng):幔帳,窗簾。
“為拂”句:暗用俞伯牙、鐘子期有關(guān)知音的的典故。綠琴,綠綺琴之省稱,泛指琴。南朝齊謝朓《曲池之水》詩:“鳥去能傳響,見我綠琴中!
白話譯文
傍晚獨坐被微風的響聲驚動,臨窗冥想思緒悠然遠飄天外。
微風吹開院門又吹動了竹叢,讓人懷疑是舊日的朋友到來。
枝葉上的露珠不時因風滴落,漸漸潤澤了階下暗生的青苔。
風什么時候能掀開窗簾進屋,為我拭去綠琴上久積的塵埃。
翻譯:
傍晚時分,獨坐室內(nèi),臨窗冥想,突然,一陣聲響驚動了我,原來是微風吹來。聽著微風悄悄吹開院門,輕輕吹動竹叢,行動自如,好像真的是懷想中的故人來了。不覺中天已入夜,微風掠過竹叢,枝葉上的露珠不是滴落下來,那久無人跡的石階下早已生滿青苔,滴落的水珠已漸漸潤澤了苔色。風啊,什么時候能為我拂掉琴上的塵埃,使我能在知音面前一奏高山流水呢?
賞析:
詩題曰《竹窗聞風寄苗發(fā)司空曙》,詩中最活躍的形象便是傍晚驟來的一陣微風!巴L懷想,能不依依”(李陵《答蘇武書》)。風,是古人常用來表示懷念、思戀的比興之物,“時因北風,復惠德音”表現(xiàn)了對故友的懷念,“故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又為對故園的思戀。又,風又常用以象征美好、高尚。孟子云:“君子之德,風也。”因風而思故人,借風以寄思情,是古已有之的傳統(tǒng)比興。此詩亦然。這微風便是激發(fā)詩人思緒的觸媒,是盼望故人相見的寄托,也是結(jié)構(gòu)全詩的線索。
詩從“望風懷想”生發(fā)出來,所以從微風驟至寫起。傍晚時分,詩人獨坐室內(nèi),臨窗冥想。突然,一陣聲響驚動了他,原來是微風吹來。于是,詩人格外感到孤獨寂寞,頓時激起對友情的渴念,盼望故人來到。他諦聽著微風悄悄吹開院門,輕輕吹動竹叢,行動自如,環(huán)境熟悉,好像真的是懷想中的故人來了。然而,這畢竟是幻覺,“疑是”而已。不覺時已入夜,微風掠過竹叢,枝葉上的露珠不時地滴落下來,那久無人跡的石階下早已蔓生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漸漸潤澤了苔色。這是無比清幽靜謐的`境界,無比深沉的寂寞和思念。可惜這風太小了,未能掀簾進屋來。屋里久未彈奏的綠琴上,積塵如土。詩人說:風啊,什么時候能為我拂掉琴上的塵埃呢?結(jié)句含蓄雋永,語意雙關(guān)。言外之意是:鐘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沒有彈琴的意緒。什么時候,故人真能如風來似的掀簾進屋,我當重理絲弦,一奏綠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何當”二字,既見出詩人依舊獨坐室內(nèi),又表露不勝埋怨和渴望,雙關(guān)風與故人,結(jié)出寄思的主題。
全篇緊緊圍繞“聞風”二字進行藝術(shù)構(gòu)思。前面寫臨風而思友、聞風而疑來。“時滴”二句是流水對,風吹葉動,露滴沾苔,用意還是寫風。入幌拂埃,也是說風,是浪漫主義的遐想。綠琴上積滿塵埃,是由于寂寞無心緒之故,期望風來,拂去塵埃,重理絲弦,以寄思友之意。詩中傍晚微風是實景,“疑是故人”屬遐想;一實一虛,疑似恍惚;一主一輔,交織寫來,繪聲傳神,引人入勝。而于風著力寫其“微”,于己極顯其“驚”、“疑”,于故人則深寄之“悠思”。因微而驚,因驚而思,因思而疑,因疑而似,因似而望,因望而怨,這一系列細微的內(nèi)心感情活動,隨風而起,隨風遞進,交相襯托,生動有致。全詩構(gòu)思巧妙,比喻維肖,描寫細致。可以說,這首詩的藝術(shù)魅力實際上并不在以情動人,而在以巧取勝,以才華令人賞嘆。全詩共用了九個動詞,或直接寫風的動,或因風而動,如:驚、思、開、動、疑、滴、沾、入、拂。但又都是以“寄(思)”為暗線的,如影之隨形,緊緊相連。這正是詩人的匠心所在,也是此詩有極大的藝術(shù)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是李益在一天傍晚時臨窗獨坐,因想念好友苗發(fā)與司空曙而作的,具體作年未詳。
名家點評
宋代吳開《優(yōu)古堂詩話》:唐李益《竹窗聞風寄苗發(fā)司空曙》詩……《異聞集·霍小玉傳》為“開簾復動竹”,改一“門”字,遂失詩意。然此句乃襲樂府《華山畿》詞耳。詞云:“夜相思,風吹窗帶動,旨是所歡來!
宋代葛立方《韻語陽秋》:“敲門風動竹,疑是故人來”,李益以是得名。
明代楊慎《升庵詩話》:尤延之詩話云:“《會真記》“隔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本于李益“開門風動竹,疑是故人來”。然古樂府“風吹窗簾動,疑是所歡來”,其詞乃齊梁人語,又在益先矣。
清代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中唐人故多佳詩,不及盛唐者,氣力減耳。雅淡則不能高渾,雄奇則不能沉靜,清新則不能深厚。至貞元以后,苦寒、放誕、纖縟之音作矣。唯李君虞風氣不墜,如《竹窗聞風》、《野田行》,俱中朝正始之音。
作者簡介
李益(748—829),唐代詩人。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大歷四年(769年)登進士第,建中四年(783年)登書判拔萃科。初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趙間。后官至禮部尚書。其詩音律和美,為當時樂工所傳唱。長于七絕,以寫邊塞詩知名。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詩集》二卷。
【竹窗聞風寄苗發(fā)司空曙原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竹窗聞風寄苗發(fā)司空曙》賞析04-02
竹窗聞風寄苗發(fā)司空曙賞析09-15
《竹窗聞風寄苗發(fā)司空曙》全詩賞析07-11
竹窗聞風寄苗發(fā)司空曙_李益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04
司空曙《江村即事》賞析05-17
綸與吉侍郎中孚司空郎中曙苗員外發(fā)崔補闕峒的詩詞07-11
題李次云窗竹原文及賞析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