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级免费看,特黄特色大片免费观看播放器,777毛片,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欧美三级一区二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人人澡人人草

《晚望》賞析

時間:2023-07-02 13:56:04 賞析 我要投稿

《晚望》賞析15篇

《晚望》賞析1

  《洛橋晚望》

  天津橋下冰初結(jié),洛陽陌上人行絕。

  榆柳蕭疏樓閣閑,月明直見嵩山雪。

  作品賞析

  【注釋】:

  前人有云孟詩開端最奇,而此詩卻是奇在結(jié)尾。它通過前后映襯,積攢力量,造成氣勢,最后以警語結(jié)束全篇,具有畫龍點睛之妙。

  題名《洛橋晚望》,突出了一個“望”字。四句詩,都寫所見之景,然而前三句之境界與末句之境界迥然不同。前三句描摹了初冬時節(jié)的蕭瑟氣氛:橋下冰初結(jié),路上行人絕,葉落枝禿的榆柳掩映著靜謐的樓臺亭閣,萬籟俱寂,悄無人聲。就在這時,詩人大筆一轉(zhuǎn):“月明直見嵩山雪”,筆力遒勁,氣象壯闊,將視線一下延伸到遙遠(yuǎn)的嵩山,給沉寂的畫面增添了無限的生機(jī),在人們面前展示了盎然的意趣。到這時,人們才恍然驚悟,詩人寫冰初結(jié),乃是為積雪作張本;寫人行絕,乃是為氣氛作鋪陳;寫榆柳蕭疏,乃是為遠(yuǎn)望創(chuàng)造條件。同時,從初結(jié)之“冰”,到絕人之“陌”,再到蕭疏之“榆柳”、閑靜之“樓閣”,場景不斷變換,而每一變換之場景,都與末句的望山接近一步。這樣由近到遠(yuǎn),視線逐步開闊,他忽然發(fā)現(xiàn)在明靜的月光下,一眼看到了嵩山上那皚皚白雪,感受到極度的快意和美感。而“月明”一句,不僅增添了整個畫面的亮度,使得柔滑的月光和白雪的反射相得益彰,而且巧妙地加一“直見”,硬語盤空,使人精神為之一振。

  這首詩寫出了“明月照積雪”的壯麗景象。天空與山巒,月華與雪光,交相輝映,舉首燦然奪目,遠(yuǎn)視浮光閃爍,上下通明,一片銀白,真是美極了。詩人從蕭疏的`洛城冬景中,開拓出一個美妙迷人的新境界,而明月、白雪都是冰清玉潔之物,展現(xiàn)出一個清新淡遠(yuǎn)的境界,寄寓著詩人高遠(yuǎn)的襟懷。

  孟郊簡介

  孟郊,唐代詩人,漢族。現(xiàn)存詩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詩囚”之稱,又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元和九年,在閿鄉(xiāng)(今河南靈寶)因病去世。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孟郊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父庭玢,任昆山縣尉時生郊。孟郊早年生活貧困,曾周游湖北、湖南、廣西等地,無所遇合,屢試不第。貞元中張建封鎮(zhèn)守徐州時,郊曾往謁。46歲(一說45歲),始登進(jìn)士第,有詩《登科后》:“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然后東歸,旅游汴州(今河南開封)、越州(今浙江紹興)。

《晚望》賞析2

  洛橋晚望

  孟郊

  天津橋下冰初結(jié),

  洛陽陌上人行絕;

  榆柳蕭疏樓閣閑,

  月明直見嵩山雪。

  孟郊詩鑒賞

  題名《洛橋晚望》,突出了一個望字。四句詩,都寫眼中所見,然而前三句的境界與末句的境界迥然不同。前三句描摹了初冬時節(jié)的凄清氣氛:橋下冰初結(jié),路上行人絕,葉落枝禿的榆柳掩映著靜謐的`樓臺亭閣,萬籟俱寂,悄無人聲。就在這時,詩人詩筆陡轉(zhuǎn): 月明直見嵩山雪,筆力遒勁,氣象壯闊,將視線一下延伸到遙遠(yuǎn)的嵩山,給沉寂的畫面增添了無限的生機(jī),在人們面前展示了雄闊的景象,至此,人們才恍然大悟,詩人寫冰初結(jié),乃是為積雪作張本;寫行人絕,乃是為氣氛作鋪陳;寫榆柳蕭疏,乃是為遠(yuǎn)望創(chuàng)造條件。同時,從初結(jié)之冰,到絕人之陌,再到蕭疏之 榆柳、閑靜之樓閣,場景不斷變換,而每一變換之場景,都與末句的望山接近一步。這樣由近到遠(yuǎn),視線逐步開闊,他忽然發(fā)現(xiàn)在明凈的月光下,一眼看到了嵩山上那皚皚的白雪, 感受到極度的快意和美感。而月明一句,不僅增添了整個畫面的亮度,使得如水的月光和白雪的反射相互輝映,而且巧妙地加一直見,硬語盤空,使人精神為之一振。

  這首詩寫出了明月照積雪的壯觀景象。天空與山巒,月華與雪光,交相映襯,抬首燦然奪目,遠(yuǎn)望浮光閃爍,上下通明,一片銀白,真是美侖美奐。

  在這冰清玉潔的境界中,其實寄寓著詩人高遠(yuǎn)的襟懷。

《晚望》賞析3

  朝代:唐代

  作者:高蟾

  原文:

  曾伴浮云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

  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

  賞析:

  秋天的傍晚,詩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頭遠(yuǎn)望,只見浮云落日映照著這座古城,一種滄桑之感涌上心頭。這里所說的'“一片傷心”,即是指這種情緒而言。浮云落日是有形之物,丹青能畫;而“一片傷心”,乃抽象感情,所以縱有丹青妙手,也難以描繪。黃叔燦《唐詩箋注》說:“‘畫不成’三字,是‘傷心’二字這神!闭驗楫嫴怀,故見“傷心”之深;也正因為傷心如此,所以誰也難以傳神地畫出這種心聲。

  結(jié)尾兩句,感慨深沉。高蟾預(yù)感到唐王朝危機(jī)四伏,無可挽回地走向崩潰的末日。他為此感到苦惱,而又無能為力。

《晚望》賞析4

  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

  伏檻一長眺,津途多遠(yuǎn)情。

  思來江山外,望盡煙云生。

  滔滔不自辨,役役且何成。

  我來颯衰鬢,孰云飄華纓。

  櫪馬苦踡跼,籠禽念遐征。

  歲陰向晼晚,日夕空屏營。

  物生貴得性,身累由近名。

  內(nèi)顧覺今是,追嘆何時平。

  詩詞賞析:

  此詩寫于公元716年(開元四年)張九齡辭官南歸之時。

  陳建森認(rèn)為此詩作于張九齡在洪州時(但無佐證):“如他在被貶洪州時說:“物生貴得性,身累由近名。內(nèi)顧覺今是,追嘆何時平!保ā肚锿淼菢峭辖胧寂d郡路》)

  《何考》(何格恩著《張曲江詩文事跡編年考》,簡稱何《考》)開元十八年:《秋晚登樓望南江入始興郡路》、《自豫章南還江上作》:“以上二詩疑為由洪州赴桂州任途中作!卑矗骸肚锿淼菢峭辖胧寂d郡路》詩《劉注》(劉斯翰校注《曲江集》中的`注釋和簡譜):“此當(dāng)是開元十五年洪州任上所作。”何、劉二人系年似均與詩意不符。詩云:“我來颯衰鬢,孰云飄華纓……物生貴得性,身累由近名。內(nèi)顧覺今是,追嘆何時平。”詩用陶潛《歸去來詞》:“覺今是而昨非!碧諠撌窃谵o彭澤令時所寫,張九齡唯一與陶潛相似之時就是辭左拾遺。言“櫪馬苦蜷跼”,與九齡此時處境相當(dāng),且“秋晚”也與其年南歸時間相符!拔襾盹S衰鬢”,本年九齡年近四十,嘆老傷年,不必較真。

  公元713年(開元元年),三十六歲的張九齡在朝任左拾遺,當(dāng)年十二月,他上書姚崇,勸其遠(yuǎn)諂躁,進(jìn)純厚,任人當(dāng)才,無溺緣情。表現(xiàn)出對朝政的關(guān)注與熱情。任左拾遺后,他與右拾遺趙冬曦共同參與吏部選人的等第考評,時稱平允。開元四年秋,張九齡在左拾遺職位上任滿,因與宰相不合,以母老為由,辭官歸家鄉(xiāng)韶州奉養(yǎng)老母。九齡登樓望遠(yuǎn),回想任職經(jīng)歷,反思辭官決定,寫下該詩以抒發(fā)壓抑而不得志的心情。

《晚望》賞析5

  渺渺孤城白水環(huán),舳艫人語夕霏間。

  林梢一抹青如畫,應(yīng)是淮流轉(zhuǎn)處山。

  譯文

  白色的河水環(huán)繞著的泗州城,孤零零地,顯得那樣邈遠(yuǎn)。黃昏迷濛的輕霧下,船兒靜靜地停泊著,不時地傳來舟人的語談。

  成片的樹林上空浮現(xiàn)著一抹黛影,青翠如畫;我想,它一定就是那座淮水轉(zhuǎn)折處的青山。

  注釋

  ⑴泗州:舊城在淮水邊上,又稱泗州臨淮郡,在今江蘇省盱眙縣西北,清代康熙年間(1662-1722)已沉入洪澤湖。

 、泼烀欤核h(yuǎn)的樣子。

 、前姿褐富春印

 、若镀A(zhú lú):指船。舳,船后舵;艫,船頭。

  ⑸夕霏:黃昏時的云氣煙霧。南朝宋謝靈運《石壁精舍還湖中》:“林壑?jǐn)筷陨葡际障!?/p>

 、柿稚遥毫帜镜募舛嘶蚰┒。

 、嘶戳鳎夯此

 、剔D(zhuǎn)處山:指泗州南山。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十五:“淮北之地平夷,自京師至汴口,并無山。惟隔淮方有南山,米元章名其山為第一山,有詩云:‘京洛風(fēng)塵千里還,船頭出沒翠屏間;莫能衡霍撞星斗,且是東南第一山!嗽娍淘谀仙绞律希轮畟(cè),有東坡《行香子》詞,后題云:‘與泗守游南山作!

  賞析

  這是一首寫景詩。畫面的主色調(diào)既不是令人目眩的大紅大紫,也不是教人感傷的蒙蒙灰色,而是在白水、青山之上蒙上一層薄薄的霧靄,詩人從而抓住了夕陽西下之后的景色特點,造成了一種朦朧而不虛幻、恬淡而不寂寞的境界。這種境界與詩人當(dāng)時的心境是一致的,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篇中所說:“山沓水匝,樹雜云合,目既往返,心亦吐納!

  據(jù)《元和郡縣志》記載,唐代開元年間(713-741),泗州城自宿遷縣移治臨淮(在今江蘇盱眙東北)。北宋樂史的《太平寰宇記》說,泗州南至淮水一里,與盱眙分界。到了清代,州城陷入洪澤湖。詩人當(dāng)時站在泗州城樓上,俯視遠(yuǎn)眺,只見煙靄籠罩之下,波光粼粼的淮河像一條婉蜓的白帶,繞過屹立的泗州城,靜靜地流向遠(yuǎn)方;河上白帆點點,船上人語依;稍遠(yuǎn)處是一片叢林,而林梢的.盡頭,有一抹淡淡的青色,那是淮河轉(zhuǎn)彎處的山巒。

  前兩句著重寫水。用了“渺渺”二字,既扣住了題目中“晚望”二字,又與后一句的“夕霏”呼應(yīng),然后托出淮水如帶,同孤城屹立相映襯,構(gòu)成了畫面上動和靜、縱和橫的對比。舳艫的原意是船尾和船頭,在這里指淮河上的行船。詩人可能是嫌全詩還缺少訴諸聽覺之物,所以特意點出“人語”二字。這里的人語,不是嘈雜,不是喧嘩,而是遠(yuǎn)遠(yuǎn)飄來的、若斷若續(xù)的人語。它即使全詩的氣氛不致于沉悶,又使境界更為靜謐。唐代詩人盧綸《晚次鄂州》詩說“舟人夜語覺潮生”,為“舳艫”句的出處。

  三四兩句著重寫山。在前一句中,詩人不從“山”字落筆,而是寫出林后天際的一抹青色,暗示了遠(yuǎn)處的山巒。描寫山水風(fēng)景的絕句,由于篇幅短小,最忌平鋪直敘,一覽無余,前人因此這樣總結(jié)絕句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絕句之法要婉曲回環(huán)!保ㄔ鷹钶d《詩法家數(shù)》)對此中“三昧”,詩人深有體會。在他筆下,樹林不過是陪襯,山巒才是主體,但這位“主角”姍姍來遲,直到終場時才出現(xiàn)。詩的最后一句既回答了前一句的暗示,又自成一幅渺渺白水繞青山的畫面,至于此山本身如何,則不加申說,留待讀者去想象,這正符合前人所謂“句絕而意不絕”(《詩法家數(shù)》)的要求。

  秦觀以詞名世,他的詩風(fēng)清新婉麗,和詞風(fēng)頗為接近,所以前人有“詩如詞”、“詩似小詞”的評語。就此詩而言,“渺渺孤城白水環(huán)”之于“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林梢一抹”之于“山抹微云”,“應(yīng)是淮流轉(zhuǎn)處山”之于“郴江幸自繞郴山”,相通之處頗為明顯。但此詩情調(diào)尚屬明朗,沒有秦觀詞中常見的那種凄迷的景色和纏綿的愁緒。

  秦觀

  秦觀(1049-1100)字太虛,又字少游,別號邗溝居士,世稱淮海先生。漢族,北宋高郵(今江蘇)人,官至太學(xué)博士,國史館編修。秦觀一生坎坷,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秦觀生前行蹤所至之處,多有遺跡。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麗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鶯花亭;青田的秦學(xué)士祠;湖南郴州三絕碑;廣西橫縣的海棠亭、醉鄉(xiāng)亭、淮海堂、淮海書院等。秦觀墓在無錫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書“秦龍圖墓”幾個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古文游臺。

《晚望》賞析6

  駱谷晚望

  韓琮

  秦川如畫渭如絲,

  去國還家一望時。

  公子王孫莫來好,

  嶺花多是斷腸枝。

  韓琮詩鑒賞

  韓琮于宣宗時出為湖南觀察使,大中十二年(858)

  被都將石載順等驅(qū)逐,此后失官,寂寂無聞。此詩當(dāng)是其失位還鄉(xiāng)之作。

  駱谷在陜西周至西南,谷長四百余里,為關(guān)中通漢中的交通要道,是一處軍事要隘。詩人于此晚望,有感而吟此詩。

  秦川如畫渭如絲,去國還家一望時。川,平川。秦川,指秦嶺以北古秦地,即今陜西中部,渭水流域大平原。詩人登上駱谷,只見晚霞似錦,殘陽如血,渭水在千山萬壑的擁抱中,如絲帶般穿流,一派錦山繡水的美麗圖景。如畫二字把莽莽蒼蒼的遼闊秦川描繪得斜陽映照,沃野千里,平疇閃光,叢林生輝。這是廣袤的.大景。如絲二字又把浩浩滔滔的東流渭水狀寫得長河落日,浮光耀金,萬丈白練,飄浮三秦。這是綿長的遠(yuǎn)景。大景與遠(yuǎn)景交錯,山光與水色競美,蔚為奇觀。然而這些美景都是詩人站在駱谷一望中攝取的,又是在辭帝京、返故里的背景下一望見到的,句中特意拈出去國還家四家,隱隱透露了詩人是失官還鄉(xiāng),因而被壯麗河山所激發(fā)的豪情,剎那間又被愁情淹沒了。下兩句便直抒愁情。

  公子王孫莫來好,嶺花多是斷腸枝。《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是說王孫出游,樂而忘返,辜負(fù)了家鄉(xiāng)的韶華美景。韓琮反其意而用之,借公子王孫來指代宦游人,實即自指,說自己這次去國還鄉(xiāng)還不如莫來好。

  對于遭逐淪落的詩人,這種心境是可以理解的!稘h樂府·隴頭歌》之二所寫隴頭流水,鳴聲幽咽,遙望秦川,肝腸斷絕,正可移來為韓琮寫照。韓琮的詩情正是由此歌生發(fā)。他雖面臨如畫如絲的秦川渭水,心里只覺得嶺花多是斷腸枝了。據(jù)歷史記載,韓琮被石載順驅(qū)逐之后,唐宣宗非但不派兵增援,支持韓琮消滅叛將,反而另派右金吾將軍蔡襲代韓為湖南觀察使,把韓琮這個逐臣拋棄了,如此,怎不倍增其斷腸之慨!

  莫來好是與斷腸枝相因果的。本來嶺花并無所謂斷腸枝,只因詩人成為斷腸人,嶺花才幻成了斷腸枝。斷腸人對斷腸枝,自然不如莫來好了。

  全詩二十八字,并無奇語警句,而自有一種形象意蘊(yùn),令人回腸蕩氣。其原因在于詩家慣用的以樂景寫哀的對比反襯手法,在這里得到了盡情的發(fā)揮。你看,起句寫美景,景美得惹人眼饞。收句寫愁腸,腸愁得寸寸欲斷。同一詩境,效果迥異,令人目不暇接,咀嚼有味。

《晚望》賞析7

  曾伴浮云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

  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

  古詩簡介

  《金陵晚望》是唐代詩人高蟾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是一篇題畫之作。詩人借對六朝古都金陵的感慨,抒發(fā)對晚唐現(xiàn)實的憂慮。前二句在對浮云、晚翠等自然景象的描繪中,展示故都盛衰無常,隱含唐王朝正是國運陵夷之時。結(jié)尾兩句,追昔撫今,百端交集,預(yù)感到唐王朝危機(jī)四伏,卻無可挽回。詩人為此倍感苦惱,卻又無能為力,只能將這種潛在危機(jī)歸結(jié)為“一片傷心”,而這又是丹青妙手所無法表述出來的。詩婉轉(zhuǎn)沉著,感慨遙深。

  翻譯/譯文

  曾經(jīng)陪伴著云朵等到傍晩來臨,也曾看到秋天的落日。

  世間有無數(shù)擅長畫事的高手,卻沒有人能把我此刻愁苦的心境描繪出來。

  注釋

 、贇w:全詩校:“一作悲。””晚翠:傍晚蒼翠的景色。

  ②猶:全詩校:“一作旋。”

 、鄣で嗍郑褐府嫀煛

 、芷喝娦#骸耙蛔鞫!

  創(chuàng)作背景

  唐代詩人素喜登高,這方面頗多佳作。論其風(fēng)格,盛唐是宏闊雄放,中晚則冷瑟悲涼。高蟾此詩可說是晚唐登高詩的代表作之一。

  文學(xué)賞析

  開篇便是望中之景; “曾伴浮云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碑(dāng)是秋風(fēng)凄厲、秋葉凋零、秋蟲哀鳴、秋水慘淡的交響。浮云歸于暮山,將是白日的`結(jié)束,落日懸浮于秋聲,亦是一年的殘景。凄涼的日之暮、歲之暮的景象,沒能使詩人規(guī)避,反倒令他入迷。曾伴,猶陪,說明不是瞬間一瞥,不是短暫憑欄,更是癡癡地望著,一直追隨著浮云走向消失的軌跡,久久陪伴著為秋聲籠罩著的即將沉沒的落日。這些常人不愿看、不忍看、更不敢久看的衰圖殘景,詩人卻著魔般的沉浸其中,是反常的,也是耐人尋味的。

  結(jié)合詩題標(biāo)示的地點,聯(lián)系三、四句吐露的心境,便知詩人有著難以言說的傷心在。淺層次講是直面殘秋薄暮的感傷,這一中國文人的習(xí)慣心理在敏感而哀樂過人的詩人身上更為突出深層次講,是異質(zhì)同構(gòu)的徹悟觸動的哀痛。此地曾是南朝六代(東吳、東晉、宋、齊、梁、防)建都之地。當(dāng)年金陵,佳麗所萃,而今唯有廢墟殘景;追昔撫今,宦官專權(quán)、藩鎮(zhèn)割據(jù)、戰(zhàn)亂不已的晚唐王朝,不也危機(jī)四伏、搖搖欲墜。詩人悟出。歷史上六個小朝廷昏庸無道的短命亡國,F(xiàn)實中晚唐王朝無可挽回地衰敗下去,不也和自然的浮云落日一樣。都是走向總崩潰的末日。這里確乎有異質(zhì)同構(gòu)的關(guān)系在。自然、歷史和社會的種種悲慨涌上心頭,籠罩天地,拂逆不去,濃得化不開,語言便顯得笨拙無用,只有眼前景象才能訴說和接納心中無限事了。但人與自然只能是心有靈犀的默契,不能表情達(dá)意的對話。再說,望中晚景可訴諸畫筆,人盡可識,而自己久久郁積于心的傷感何由表現(xiàn)。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這是痛苦的吶喊,也是寂寞的吶喊。因為無論延請多少畫師,都無法描繪出詩人難以排遣的傷心。“賴是丹青不能畫,畫成應(yīng)遣一生愁",(宋司馬池《行色》),然而終究畫不成,詩人只能是“此恨綿綿無絕期”(白居易《長恨歌》)了。

  秋天的傍晚,詩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頭遠(yuǎn)望,只見浮云落日映照著這座古城,一種滄桑之感涌上心頭。這里所說的“一片傷心”,即是指這種情緒而言。浮云落日是有形之物,丹青能畫;而“一片傷心”,乃抽象感情,所以縱有丹青妙手,也難以描繪。黃叔燦《唐詩箋注》說:“‘畫不成’三字,是‘傷心’二字這神!闭驗楫嫴怀,故見“傷心”之深;也正因為傷心如此,所以誰也難以傳神地畫出這種心聲。

  結(jié)尾兩句,感慨深沉。高蟾預(yù)感到唐王朝危機(jī)四伏,無可挽回地走向崩潰的末日。他為此感到苦惱,而又無能為力。

《晚望》賞析8

  洛橋晚望

  朝代:唐代

  作者:孟郊

  原文:

  天津橋下冰初結(jié),洛陽陌上人行絕。

  榆柳蕭疏樓閣閑,月明直見嵩山雪。

  譯文

  天津橋下的冰剛結(jié)不久,洛陽的大道上便幾乎沒了行人。

  葉落枝禿的榆柳掩映著靜謐的樓臺亭閣,萬籟俱寂,悄無人聲。在明靜的月光下,一眼便看到了嵩山上那皚皚白雪。

  注釋

  天津橋:即洛橋,在今河南省洛陽西郊洛水之上。

  蕭疏:形容樹木葉落。

  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地處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岳中的`中岳。

  參考資料:

  賀莼,李云朵,王春華編著.唐詩寶鑒閑情逸致卷:陜西人民出版社,20xx—03:第202頁—第203頁.

  鑒賞

  此詩約作于元和年(806年)初,詩人隨河南尹鄭余慶為水路轉(zhuǎn)運從事之時。

  此詩寫出了“明月照積雪”的壯麗景象。天空與山巒,月華與雪光,交相輝映,舉首燦然奪目,遠(yuǎn)視浮光閃爍,上下通明,一片銀白,真是美極了。詩人從蕭疏的洛城冬景中,開拓出一個美妙迷人的新境界,而明月、白雪都是冰清玉潔之物,展現(xiàn)出一個清新淡遠(yuǎn)的境界,寄寓著詩人高遠(yuǎn)的襟懷。

  前人有云孟開端最奇,而此詩卻是奇在結(jié)尾。它通過前后映襯,積攢力量,造成氣勢,最后以警語結(jié)束全篇,具有畫龍點睛之妙。

  題名《洛橋晚望》,突出了一個“望”字。詩中四句都寫所見之景,句句寫景,沒一句寫情。然而前三句之境界與末句之境界迥然不同。前三句描摹了初冬時節(jié)的蕭瑟氣氛:橋下冰初結(jié),路上行人絕,葉落枝禿的榆柳掩映著靜謐的樓臺亭閣,萬籟俱寂,悄無人聲。就在這時,詩人大筆一轉(zhuǎn):“月明直見嵩山雪”,筆力遒勁,氣象壯闊,將視線一下延伸到遙遠(yuǎn)的嵩山,給沉寂的畫面增添了無限的生機(jī),在人們面前展示了盎然的意趣。到這時,人們才恍然驚悟,詩人寫冰初結(jié),乃是為積雪作張本;寫人行絕,乃是為氣氛作鋪陳;寫榆柳蕭疏,乃是為遠(yuǎn)望創(chuàng)造條件。同時,從初結(jié)之“冰”,到絕人之“陌”,再到蕭疏之“榆柳”、閑靜之“樓閣”,場景不斷變換,而每一變換之場景,都與末句的望山接近一步。這樣由近到遠(yuǎn),視線逐步開闊,他忽然發(fā)現(xiàn)在明靜的月光下,一眼看到了嵩山上那皚皚白雪,感受到極度的快意和美感。而“月明”一句,不僅增添了整個畫面的亮度,使得柔滑的月光和白雪的反射相得益彰,而且巧妙地加一“直見”,硬語盤空,使人精神為之一振。

  詩人寫景固然是從審美出發(fā),但是都是以情為景的精神。沒有情的景是死板的。詩人寫情以景物人物事件為依托,沒有景的情是空洞的。從原理上說來,形神兼?zhèn)浜颓榫敖蝗谑且恢碌模徊贿^形神兼?zhèn)涠嘤糜谑挛锩鑼懀榫敖蝗诙嘤糜诰拔锩鑼憽?/p>

《晚望》賞析9

  晚泊潯陽望廬山

  孟浩然〔唐代〕

  掛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

  嘗讀遠(yuǎn)公傳,永懷塵外蹤。

  東林精舍近,日暮空聞鐘。

  譯文

  經(jīng)過了幾千里江上揚帆,竟然都沒遇到一座名山。當(dāng)我在潯陽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爐峰非同一般。我曾讀過慧遠(yuǎn)公的小傳,其塵外之蹤永使我懷念。東林精舍雖然近在眼前,卻徒然聽到傳來的'鐘聲。

  注釋

  潯陽:江州治所,今江西省九江市。掛席:張帆。郭:外城。遠(yuǎn)公傳:梁代·釋慧皎《高僧傳》有東晉東林寺慧遠(yuǎn)法師的傳記。塵外蹤:謝靈運《田南村園激流植授》:“唯開蔣生徑,永懷求羊蹤!睎|林精舍:即東林寺,在廬山峪嶺以北。精舍,僧人所居。

  賞析

  這首《晚泊潯陽望廬山》,一開篇便是“掛出幾千里,名山都未逢”,淡筆輕輕揮灑,勾勒出一片寬廣謂大自然,不精雕細(xì)刻個別景物,卻給讀者留下了豐富謂想象余地。我們仿佛看到詩人謂輕舟,掠過千里煙波江公謂驚數(shù)青山。詩謂起勢高遠(yuǎn)。而且“名山都未逢”,又將詩人對于名山謂熱烈向往之情充分地抒寫出來了。接著,“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只以“始見”二字輕輕點染,就描摹出詩人舉頭見到廬山在眼前突兀而起謂驚喜神態(tài)。這四句如行云流水,一氣直下,以空靈之筆敘事;感情卻從“都未逢”、“始見”等平淡字眼含蓄地透露。

  公半首是從眼中所見直寫“望”廬山之意,下半首則是從意中所想透出“望”字神情。面對著香爐峰公煙云繚繞,詩人謂思緒也隨之飄忽。他想起了曾經(jīng)在香爐峰麓建造“東林精舍”,帶領(lǐng)徒眾“同修凈業(yè)”謂高僧慧遠(yuǎn)。他讀過慧遠(yuǎn)謂傳記,深深地傾慕與懷念這位高僧棄絕塵俗謂幽蹤。此刻,東林精舍就在眼前,而遠(yuǎn)公早作了古人,詩人因此而感到惆悵和感傷。詩謂末尾,寫夕照中從東林寺傳來一陣悠揚謂鐘聲。把詩人惆悵、懷念謂感情抒寫得更為深遠(yuǎn)。山寺都是朝暮鳴鐘,“日暮”是“聞鐘”謂時間,“聞鐘”又渲染了“日暮”謂氣氛。日暮聞鐘,帶給人憂郁感和神秘感。而“空”字,表明高僧已逝,鐘聲空聞,從而傳達(dá)出詩人謂懷念、惆悵等復(fù)雜謂感情。后四句字面公沒有出現(xiàn)“望”字,但詩人遐想高僧和聆聽暮鐘,卻透露出了“望”意。

  其實所謂“韻”和“神韻”,就是指詩人用平淡自然謂語言和高度傳神謂筆法寫景抒情罷了。由于筆墨疏淡,景物在若有若驚,若隱若現(xiàn)之間,卻蘊(yùn)藏著豐富悠遠(yuǎn)謂情思,余味驚窮。王士禎等人推崇這首詩有“神韻”,足當(dāng)“逸品”,“一片空靈”,主要是欣賞孟浩然詩謂“清空”、“古淡”謂韻致。這首詩流露出詩人對隱逸生活謂傾羨,企圖超脫塵世謂思想;在藝術(shù)公,詩人以簡淡謂文字傳出景物和人物謂風(fēng)神,表現(xiàn)豐富謂情意,給人以言簡意賅、語淡味醇、意境清遠(yuǎn)、韻致流溢謂感受。

  縱觀全詩,氣勢不凡,色彩清幽素淡,神韻自然貫通,詩人用“晚泊潯陽”謂所見、所聞、所思,表露了對隱逸生活謂追慕。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jié)義,喜濟(jì)人患難,工于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后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余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晚望》賞析10

  原文:

  掛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

  嘗讀遠(yuǎn)公傳,永懷塵外蹤。

  東林精舍近,日暮空聞鐘。

  注釋:

  掛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

  掛席:張帆。郭:外城。

  泊(bó)舟潯(xún)陽郭,始見香爐(lú)峰。

  嘗讀遠(yuǎn)公傳,永懷塵外蹤(zōng)。

  遠(yuǎn)公傳:梁代·釋慧皎《高僧傳》有東晉東林寺慧遠(yuǎn)法師的傳記。塵外蹤:謝靈運《田南村園激流植授》:“唯開蔣生徑,永懷求羊蹤。”

  東林精舍近,日暮(mù)空聞鐘。

  東林精舍:即東林寺,在廬山峪嶺以北。精舍,僧人所居。

  譯文:

  掛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

  經(jīng)過了幾千里江上揚帆,竟然都沒遇到一座名山。

  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

  當(dāng)我在潯陽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爐峰非同一般。

  嘗讀遠(yuǎn)公傳,永懷塵外蹤。

  我曾讀過慧遠(yuǎn)公的小傳,其塵外之蹤永使我懷念。

  東林精舍近,日暮空聞鐘。

  東林精舍雖然近在眼前,卻徒然聽到傳來的鐘聲。

  賞析:

  這首詩色彩淡素,渾成無跡,后人嘆為“天籟”之作。上來四句,頗有氣勢,尺幅千里,一氣直下。詩人用淡筆隨意一揮,便把這江山勝處的風(fēng)貌勾勒出來了,而且還傳遞了神情。 試想在那千里煙波江上,揚帆而下,心境何等悠然。一路上也未始無山,但總不見名山,直到船泊潯陽城下,頭一抬,那秀拔挺出的廬山就在眼前突兀而起,“啊,香爐峰,這才見到了你,果然名不虛傳!”四句詩,一氣呵成,到“始”字輕輕一點,舟中主人那欣然怡悅之情就顯示出來了。 香爐峰是廬山的秀中之秀,在不少詩人的歌詠中常見它美好的身影。“日照香爐生紫煙”(李白《望廬山瀑布》),在李白筆下,香爐峰青銅般的顏色,被紅日映照,從云環(huán)霧繞中透射出紫色的煙霞,這色彩何等濃麗。 李白用的是七彩交輝的濃筆,表現(xiàn)出他熱烈奔放的激情和瑰瑋絢爛的詩風(fēng)。而此時的孟浩然只是怡悅而安詳?shù)赜^賞,領(lǐng)略這山色之美。因而他用的純乎是水墨的淡筆,那么含蓄、空靈。從悠然遙望廬山的神情中,隱隱透出一種悠遠(yuǎn)的情思。 詩人以上半首敘事,略微見景,稍帶述情,落筆空靈;下半首以情帶景,情是內(nèi)在的,他又以空靈之筆來寫,確如昔人評曰:“一片空靈”。 香爐峰煙云飄逸,遠(yuǎn)“望”著的詩人,神思也隨之悠然飄忽,引起種種遐想。詩人想起了東晉高僧慧遠(yuǎn),他愛廬山,刺史桓伊為他在這里建造了一座禪舍名“東林精舍”。據(jù)云那處所是:“洞盡山美,卻負(fù)香爐之峰,傍帶瀑布之壑,……清泉環(huán)階,白云滿室!钡竭@兒來的人都感到“神清而氣肅”。這地方如此清幽,使人絕棄塵俗,當(dāng)然也是為那些山林隱逸之士所向往的了。孟浩然是一位“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李白《贈孟浩然》)的人物,所以他那“永懷塵外蹤”的情懷是不難理解的。 詩人在遐想,深深懷念這位高僧的塵外幽蹤,這時,夕陽斜照,忽然隱隱約約聽到從遠(yuǎn)公安禪之地的東林寺里傳來陣陣鐘聲,東林精舍近在眼前,而遠(yuǎn)公早作古人,高人不見,空聞鐘聲,心中不禁興起一種無端的'悵惘。“空”字情韻極為豐富。這兒是倒裝句法,應(yīng)該是先聞東林之鐘然后得知精舍已“近”。這一結(jié)余音裊裊,含有不盡之意。且點出東林精舍,正是作者向往之處!叭漳骸倍终f明聞鐘的時刻,“聞鐘”又渲染了“日暮”的氣氛,加深了深遠(yuǎn)的意境;同時,也是點題。 這首詩,詩人寫來毫不費力,真有“揮毫落紙如云煙”之妙。詩人寫出了“晚泊潯陽”時的所見、所聞、所思,流露出對隱逸生活的傾羨。然而盡管“精舍”很“近”,詩人卻不寫登臨拜謁,筆墨下到“空聞”而止,“望”而不即,悠然神遠(yuǎn)。難怪主“神韻”說的清人王士禛極為贊賞此詩,把它與李白詩“牛渚西江夜”并舉,用以說明司空圖《詩品》中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的妙境,還說:“詩至此,色相俱空,真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畫家所謂逸品是也! (錢仲聯(lián) 徐永端)

《晚望》賞析11

  原文:

  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臺。悲歌擊筑,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云開。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yīng)待人來。

  詩詞賞析:

  陸游的一生,懷著抗金救國的壯志。四十五歲以前,長期被執(zhí)行投降路線的當(dāng)權(quán)派所排擠壓抑。1172年(孝宗乾道八年),陸游四十八歲。這年春天,他接受四川宣撫使王炎邀請,來到南鄭,擔(dān)任四川宣撫使公署干辦公事兼檢法官,參加了9個月的'從軍生活。南鄭是當(dāng)時抗金的前線,王炎是抗金的重要人物,主賓意氣十分相投。高興亭,在南鄭內(nèi)城的西北,正對南山。

  長安當(dāng)時在金占領(lǐng)區(qū)內(nèi),南山即秦嶺,橫亙在陜西省南部,長安城南的南山是它的主峰。陸游在憑高遠(yuǎn)望長安諸山的時候,收復(fù)關(guān)中的熱情更加奔騰激蕩,不可遏止。集中有不少表現(xiàn)這樣主題的詩,但多屬于離開南鄭以后的追憶之作。而這首《秋波媚》詞,卻是在南鄭即目抒感的一篇。

《晚望》賞析12

  【原文】

  晚泊潯陽望廬山

  孟浩然

  掛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

  嘗讀遠(yuǎn)公傳,永懷塵外蹤。

  東林精舍近,日暮但聞鐘。

  【注釋】

  解題:作者在千里舟行途中,泊船潯陽城下,看到了有名的香爐峰,進(jìn)而懷念古代高僧,隨筆寫下了這首被后人嘆為“天籟”的唐詩精品。

  掛席:與“揚帆”同義。

  郭:外城(古代城市建筑分內(nèi)、外城)。

  香爐峰:廬山最有名的一峰。

  遠(yuǎn)公:東晉高僧慧遠(yuǎn),曾在廬山隱居修行。

  塵外蹤:遠(yuǎn)離塵俗的蹤跡。

  東林精舍:高僧慧遠(yuǎn)在廬山隱居修行時,當(dāng)時的刺史桓伊為他修建的一座禪舍,是當(dāng)時及后代的隱居者們神往的勝地。

  空聞鐘:徒然聽到東林精舍傳來的鐘聲(因為作者崇拜的高僧早已不在那里了)。

  【譯文】

  經(jīng)過了幾千里江上揚帆,竟然都沒遇到一座名山。

  當(dāng)我在潯陽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爐峰非同一般。

  我曾讀過慧遠(yuǎn)公的小傳,其塵外之蹤永使我懷念。

  東林精舍雖然近在眼前,傍晚的鐘聲聽到也徒然。

  【賞析】

  此詩簡淡自然、空靈無跡,頗有隨筆的味道。而在隨意揮寫間,不但勾畫了江山風(fēng)景,而且抒發(fā)了傾慕高僧慧遠(yuǎn)、向往隱居勝地的隱逸情懷。后代詩人和詩評家們對此詩推崇備至,認(rèn)為是“一片空靈”的“天籟”;或者把它與李白的“夜泊牛渚懷古”一起作為已達(dá)“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妙境的樣本,并將它們比作畫中“逸品”。

  江行幾千里,總不見名山,第二句中一個“都”字把作者心中失望的`心情凸顯出來,并為下聯(lián)中見到香爐峰時的怡悅心情蓄勢;第四句中一個“始”字,一下點出了作者見到香爐峰時心中的欣喜,頗能勾出情緒上的起落;第六句中用“永懷”二字,出語特重,充分表現(xiàn)了作者對高僧慧遠(yuǎn)的由衷傾慕;第八句中一個“空”字,隱含了“鐘聲雖仍然可聞,遠(yuǎn)公已不復(fù)可見”的惆悵、失落等復(fù)雜心情,可謂情韻盎然。從這些精煉的用字上看,作者于此詩的錘煉下了不少功夫,只不過功夫到了爐火純青時,便又不留錘煉痕跡,反倒顯得簡淡自然了。

  這首詩色彩淡素,渾成無跡,后人嘆為“天籟”之作。上來四句,頗有氣勢,尺幅千里,一氣直下。詩人用淡筆隨意一揮,便把這江山勝處的風(fēng)貌勾勒出來了,而且還傳遞了神情。

  試想在那千里煙波江上,揚帆而下,心境何等悠然。一路上也未始無山,但總不見名山,直到船泊潯陽城下,頭一抬,那秀拔挺出的廬山就在眼前突兀而起,“啊,香爐峰,這才見到了你,果然名不虛傳!”四句詩,一氣呵成,到“始”字輕輕一點,舟中主人那欣然怡悅之情就顯示出來了。

  香爐峰是廬山的秀中之秀,在不少詩人的歌詠中常見它美好的身影!叭照障銧t生紫煙”(李白《望廬山瀑布》),在李白筆下,香爐峰青銅般的顏色,被紅日映照,從云環(huán)霧繞中透射出紫色的煙霞,這色彩何等濃麗。

  李白用的是七彩交輝的濃筆,表現(xiàn)出他熱烈奔放的激情和瑰瑋絢爛的詩風(fēng)。而此時的孟浩然只是怡悅而安詳?shù)赜^賞,領(lǐng)略這山色之美。因而他用的純乎是水墨的淡筆,那么含蓄、空靈。從悠然遙望廬山的神情中,隱隱透出一種悠遠(yuǎn)的情思。

  詩人以上半首敘事,略微見景,稍帶述情,落筆空靈;下半首以情帶景,情是內(nèi)在的,他又以空靈之筆來寫,確如昔人評曰:“一片空靈”。

  香爐峰煙云飄逸,遠(yuǎn)“望”著的詩人,神思也隨之悠然飄忽,引起種種遐想。詩人想起了東晉高僧慧遠(yuǎn),他愛廬山,刺史桓伊為他在這里建造了一座禪舍名“東林精舍”。據(jù)云那處所是:“洞盡山美,卻負(fù)香爐之峰,傍帶瀑布之壑,……清泉環(huán)階,白云滿室!钡竭@兒來的人都感到“神清而氣肅”。這地方如此清幽,使人絕棄塵俗,當(dāng)然也是為那些山林隱逸之士所向往的了。孟浩然是一位“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李白《贈孟浩然》)的人物,所以他那“永懷塵外蹤”的情懷是不難理解的。

  詩人在遐想,深深懷念這位高僧的塵外幽蹤,這時,夕陽斜照,忽然隱隱約約聽到從遠(yuǎn)公安禪之地的東林寺里傳來陣陣鐘聲,東林精舍近在眼前,而遠(yuǎn)公早作古人,高人不見,空聞鐘聲,心中不禁興起一種無端的悵惘!翱铡弊智轫崢O為豐富。這兒是倒裝句法,應(yīng)該是先聞東林之鐘然后得知精舍已“近”。這一結(jié)余音裊裊,含有不盡之意。且點出東林精舍,正是作者向往之處!叭漳骸倍终f明聞鐘的時刻,“聞鐘”又渲染了“日暮”的氣氛,加深了深遠(yuǎn)的意境;同時,也是點題。

  這首詩,詩人寫來毫不費力,真有“揮毫落紙如云煙”之妙。詩人寫出了“晚泊潯陽”時的所見、所聞、所思,流露出對隱逸生活的傾羨。然而盡管“精舍”很“近”,詩人卻不寫登臨拜謁,筆墨下到“空聞”而止,“望”而不即,悠然神遠(yuǎn)。難怪主“神韻”說的清人王士禛極為贊賞此詩,把它與李白詩“牛渚西江夜”并舉,用以說明司空圖《詩品》中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的妙境,還說:“詩至此,色相俱空,真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畫家所謂逸品是也。”

《晚望》賞析13

  雪晴晚望

  賈島〔唐代〕

  倚杖望晴雪,溪云幾萬重。

  樵人歸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燒岡草,斷煙生石松。

  卻回山寺路,聞打暮天鐘。

  鑒賞

  這首詩展現(xiàn)了時景常情,但寫得獨行踽踽,空山寒寂,表現(xiàn)出清冷的詩風(fēng)。

  詩題四字概括揭示了全詩內(nèi)容。詩中有雪,有晴,有晚,有望,畫面就在“望”中一步步舒展于讀者面前。

  “倚杖望晴雪,溪云幾萬重。”起筆即點出“望”字。薄暮時分,雪霽天晴,詩人乘興出游,倚著手杖向遠(yuǎn)處眺望。遠(yuǎn)山近水,顯得更加秀麗素潔。極目遙天,在夕陽斜照下,溪水上空升騰起魚鱗般的云朵,幻化多姿,幾乎多至“萬重”。

  “樵人歸白屋,寒日下危峰”,“歸”、“下”二字勾勒出山間的生氣和動態(tài)。在遍山皚皚白雪中,有采樵人沿著隱隱現(xiàn)出的一線羊腸小道,緩緩下山,回到白雪覆蓋下的茅舍。白屋的背后則是冷光閃閃、含山欲下的夕陽。山峰在晚照中顯得更加雄奇。樵人初歸白屋,寒日欲下危峰,在動靜光色的摹寫中,透出了如作者賈島詩風(fēng)的那種清冷。

  詩人視線又移向另一角度。那邊是“野火燒岡草,斷煙生石松”。遠(yuǎn)處山岡上,野草正在燃燒。勁松郁郁蒼蒼,日暮的煙靄似斷斷續(xù)續(xù)生于石松之間,而傲立的古松又沖破煙霧聳向云天!耙盎稹、“斷煙”是一聯(lián)遠(yuǎn)景,它一明一暗,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皩荨泵菜瓶萑酰μ貏e旺盛,“野火”也不能燒盡。“石松”堅操勁節(jié),形象高大純潔,“斷煙”也不遮掩。

  詩人飽覽了遠(yuǎn)近高低的雪后美景,夜幕漸漸降臨,不能再盤桓延佇了!皡s回山寺路,聞打暮天鐘”,在這充滿山野情趣的詩境中,騁目娛懷的歸途上,詩人清晰地聽到山寺響起清越的鐘聲,平添了更濃郁的詩意。這一收筆,吐露出詩人心靈深處的隱情。作者賈島少年為僧,后雖還俗,但屢試不第,仕途偃蹇,此時在落第之后,棲身荒山古寺,暮游之余,恍如倦鳥歸巢,聽到山寺晚鐘,禁不住心潮澎湃!拔蛞淹恢G,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yuǎn),覺今是而昨非”(陶淵明《歸去來辭》),詩人頓萌瞿曇歸來之念了。

  就在寫這首詩的.圭峰草堂寺里,賈島曾寫過一首《送無可上人》,為無可南游廬山西林寺贈別,最后二句云:“終有煙霞約,天臺作近鄰!北M管此后賈島并未去天臺山再度為僧,與無可結(jié)近鄰,但在寫詩當(dāng)時,是起過這種念頭的。這應(yīng)是“聞打暮天鐘”一語含義的絕好參證。同時,作者在那首詩“獨行潭底影,數(shù)息樹邊身”之下自注云:“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边@幾句在表現(xiàn)苦吟孤傲之中也明言有“歸臥故山”的思想。

  “聞打暮天鐘”作為詩的尾聲,又起著點活全詩的妙用。前六句逶迤寫來,景色全是靜謐的,是望景。七句一轉(zhuǎn),緊接著一聲清脆的暮鐘,由視覺轉(zhuǎn)到了聽覺。這鐘聲不僅驚醒默默賞景的詩人,而且鐘鳴谷應(yīng),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隨之飛動起來,整個詩境形成了有聲有色,活潑潑的局面。讀完末句,回味全詩,總覺繪色繪聲,余韻無窮。

  賈島

  賈島(779~843年),字浪(閬)仙,唐代詩人。漢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陽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自號“碣石山人”。據(jù)說在洛陽的時候后因當(dāng)時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賈島做詩發(fā)牢騷,被韓愈發(fā)現(xiàn)其才華。后受教于韓愈,并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中第。唐文宗的時候被排擠,貶做長江主簿。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戶,未任病逝。

《晚望》賞析14

  原文:

  春庭晚望

  南北朝: 蕭愨

  春庭聊縱望,樓臺自相隱。

  窗梅落晚花,池竹開初筍。

  泉鳴知水急,云來覺山近。

  不愁花不飛,到畏花飛盡。

  譯文:

  春庭聊縱望,樓臺自相隱。

  暖春時節(jié),站在庭院的樓上百無聊賴,放眼望去,只見高處的樓臺遮住了低處,近處的樓臺遮掩了遠(yuǎn)處,就好像自己想要藏起來一樣。

  窗梅落晚花,池竹開初筍。

  窗外的梅花已經(jīng)凋落,池邊的春筍破土生長起來。

  泉鳴知水急,云來覺山近。

  耳邊響起泉水潺潺的聲音,頓時聯(lián)想到它飛濺時的洶涌,云來了感覺山也離得近了。

  不愁花不飛,到畏花飛盡。

  不愁見不到春花飄落、飛瓣亂撲的景象,倒是擔(dān)心花消紅盡春色全無的那一天很早就來臨。

  注釋:

  春庭聊縱望,樓臺自相隱。

  縱望:即放眼望。

  窗梅落晚花,池竹開初筍。

  泉鳴知水急,云來覺山近。

  不愁花不飛,到畏花飛盡。

  賞析:

  這是一首寫景詩,但詩中又通過晚望折射出主人公一定的心境。

  “春庭聊縱望,樓臺自相隱!币粋聊字點出了詩人初登樓臺百無聊賴的精神狀態(tài),接著是縱望所見的景物:“窗梅落晚花,池竹開初筍。

  “窗外落梅,池邊春筍!闭嵌M春來的象征。面對這春天滋育出來的新鮮生命,詩人怎能不心蕩神駘!這時,詩人耳邊又響起泉水潺潺的聲音,頓時聯(lián)想到它飛濺時的洶涌,又不禁領(lǐng)受到高山在旁的飄渺之感,整個精神世界為之一振。

  于是引發(fā)出一聲感嘆:“不愁花不飛,到畏花飛盡!被ㄩ_花落周而復(fù)始,本是自然界的`客觀規(guī)律,因而并不愁;但到“花飛盡”的時節(jié),不僅意味著萬木凋零,而且具有一去不復(fù)返的意思。

  這樣,詩人的“畏”也就不僅僅是惜春傷時,而且?guī)в袑τ邢奕松纳畛粮袀4嗽娫谔幚韮?nèi)在心理節(jié)奏上很有特色,堪稱佳作。

《晚望》賞析15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

  宋朝 陸游

  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臺。悲歌擊筑,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云開。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yīng)待人來。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譯文

  秋意來到邊城,聲聲號角哀鳴,平安烽火映照著高興亭。擊筑高歌,站在高處把酒灑向國土,引起了收復(fù)關(guān)中的無限興致。

  誰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層層的暮云都推開?灞橋邊的如煙翠柳,曲江池畔的美麗樓臺,應(yīng)該在月下佇立,等待著我軍收復(fù)失地,勝利歸來。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注釋

  秋波媚:詞牌名。雙調(diào)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韻,后片兩平韻。

  高興亭:亭名,在南鄭(今屬陜西)內(nèi)城西北,正對當(dāng)時在金占領(lǐng)區(qū)的長安南山。南鄭地處南宋抗金前線,當(dāng)時陸游在南鄭任上。

  角聲:行軍打仗用的鼓角之聲。

  烽火:古代邊防措施,于高峰處建臺,鎮(zhèn)守士卒于敵炬,白晝舉煙,夜間置火,警視軍民作好防御和迎敵準(zhǔn)備。后又有每日處夜放煙一炬,謂之平安火。此指報前線無事的平安烽火。高臺:本處指高興亭。

  筑:古代的一中弦樂器。

  酹(lèi)酒:把酒灑在地上的祭祀儀式。

  灞橋:在今陜西西安城東。唐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為唐代長安名勝。

  曲江:池名,在今陜西西安東南。為唐代以來的游覽勝地。

  應(yīng):應(yīng)該。人:指宋軍,也包括作者。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賞析

  一個“望”字把詩人愛國情懷和等待勝利在望的心情表達(dá)無疑。7月上6日夜晚,長上里山頭,詩人登高遠(yuǎn)望,皎潔的月輪正在升起光華。

  詞的上片寫秋天來到邊城,鼓角聲充滿悲平,首句一個“平”字充分表達(dá)了詞人對國土淪喪的惋惜和悲平。下片從上片的`“憑高”和“此興悠哉”過渡,全面表達(dá)了“高興”的“興”。整首詞由“平”到“興”,反映了作者的樂觀主義精神和愛國壯志。

  從角聲烽火寫起,烽火指平上火,高臺指高興亭!短屏洹氛f:“鎮(zhèn)戍每日初夜,放煙一炬,謂之平上火!标懹巍缎脸笳氯昭吩娮宰ⅲ骸坝鑿娜秩,嘗大雪中登興元城上高興亭,待平上火至”。又《感舊》自注:“平上火并里山來,至山里城下。”又《頻夜夢至里鄭小益之間慨然感懷》:“客枕夢游何處所,梁州西北上危臺。暮云不隔平上火,一點遙從駱谷來!倍伎梢院瓦@首詞句互證。高歌擊筑,憑高灑酒,引起收復(fù)關(guān)中成功在望的無限高興,從而讓讀者體會到上面所寫的角聲之平歌聲之悲,不是什么憂郁平愁的低調(diào),而是慷慨悲壯的旋律!按伺d”的“興”,兼切亭名。

  下片從上片的“憑高”和“此興悠哉”過渡,全面表達(dá)了“高興”的“興”。作者把無情的自然物色的里山之月,賦予人的感情,并加倍地寫成為誰也不及它的多情。多情就在于它和作者熱愛祖國河山之情一脈相通,它為了讓作者清楚地看到長上里山的面目,把層層云幕都推開了。這里,也點明了七月十六日夜晚,在里鄭以東的長上里山頭,皎潔的月輪正在升起光華。然后進(jìn)一步聯(lián)想到灞橋煙柳、曲江池臺那些美麗的長上風(fēng)景區(qū),肯定會多情地等待收復(fù)關(guān)中的宋朝軍隊的到來。應(yīng),應(yīng)該。這里用“應(yīng)”字,特別強(qiáng)調(diào)肯定語氣。

  人,指宋軍,也包括作者。詞中沒有直接說到收復(fù)失地的戰(zhàn)爭,而是以大膽的想象,擬人化的手法,描繪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煙柳”、“池館”,都在期待宋軍收復(fù)失地、勝利歸來的情景,來暗示作者所主張的抗金戰(zhàn)爭的前景。這種想象是在上片豪情壯志抒發(fā)的基礎(chǔ)上,自然引發(fā)而出,具有明顯的浪漫主義情調(diào)。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創(chuàng)作背景

  1172年(孝宗乾道八年),陸游四十八歲。他接受四川宣撫使王炎邀請,來到南鄭,擔(dān)任四川宣撫使公署干辦公事兼檢法官,參加了9個月的從軍生活。南鄭是當(dāng)時抗金的前線,王炎是抗金的重要人物,主賓意氣十分相投。高興亭,在南鄭內(nèi)城的西北,正對南山。憑高遠(yuǎn)望,寫下這首詞。

【《晚望》賞析】相關(guān)文章:

《晚望》賞析07-02

駱谷晚望原文及賞析07-22

雪晴晚望原文及賞析08-27

洛橋晚望原文及賞析07-21

洛橋晚望原文及賞析02-06

泗州東城晚望原文及賞析08-21

駱谷晚望閱讀答案附賞析09-12

晚泊潯陽望廬山原文及賞析08-25

金陵晚望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8-16

晚泊潯陽望廬山翻譯及賞析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