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级免费看,特黄特色大片免费观看播放器,777毛片,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欧美三级一区二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人人澡人人草

紅旗渠觀后感

時間:2025-02-11 13:36:38 觀后感 我要投稿

紅旗渠觀后感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后感了!可是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紅旗渠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紅旗渠觀后感

紅旗渠觀后感1

  9月9日廠黨總支組織黨員“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重溫入黨誓言”學習黨章·參觀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旗渠”。

  紅旗渠是20世紀60年代,國家經濟困難時期,林縣人民以“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豪邁氣概,在黨的領導下經過十年艱苦奮斗,戰(zhàn)勝種種困難建成的大型水利工程,是一部與大自然搏斗的壯麗史詩。紅旗渠總長1525.6公里,林縣人民一錘一釬削平了1250個山頭,架設了151個渡槽,鑿通211個隧洞,共動用土石方2229萬立方米(相當于一道從哈爾濱到廣州的高3米、寬2米的“萬里長城”)。紅旗渠建成后,形成了以紅旗渠為主體,南谷洞、引上水庫及其他引、蓄水工程作補充調節(jié),能引、能灌、能排、綜合利用的水利灌溉網,使全縣有效灌溉面積達到萬畝,結束了林縣世代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歷史。紅旗渠被世人稱為“人工天河”,周恩來總理曾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大奇跡,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紅旗渠不僅是現代工程史上的.奇跡,更是當代紅旗渠精神的搖籃。修渠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團結協(xié)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成為我們國家寶貴的精神財富。1995年4月,胡錦濤視察紅旗渠時指出:“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仍要繼續(xù)弘揚當年的修渠精神,把紅旗渠精神代代傳下去”。

  參觀紅旗渠讓我們深受教育,紅旗渠精神既充滿了中華民族的豪情壯志,又彰顯了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既承載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又凸顯了中國人民的理想和追求。中華民族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基本內容,以凝聚民族力量,推動社會進步為主要特征。人工天河紅旗渠顯示了中華民族精神強大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不論是在年僅27歲就犧牲在作崗位上的吳祖太身上,還是在開山炸石蹦掉三顆門牙的除險隊長身上都清晰地表現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精忠報國的精神,這種精神有著巨大的震撼力和穿透力,閃耀著人文精神與理性主義的光芒。

  今天我們學習繼承紅旗渠精神,就是要保持吃苦耐勞,奮發(fā)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tài);就是要在工作中學習、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努力做到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用改造主觀世界的成效來推進客觀世界的改造;就是要強化加快發(fā)展的使命感,要讓紅旗渠精神體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紅旗渠代表的是一種時代的精神,看到了紅旗渠就會使人重拾記憶,憶起那個時代自立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在全黨學習貫徹科學發(fā)展觀活動中,紅旗渠精神將引領我們戰(zhàn)勝困難,鼓舞斗志,走向勝利。

紅旗渠觀后感2

  河南省林縣山多地少,石厚土薄,鑿井無泉,引水無源,自然條件十分惡劣。1960年,以楊貴、李貴為首的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提出“用林縣人民勤勞的雙手,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誓言,他們決定在太行山開鑿一條引水渠,從山西省平順縣把漳河水引入林縣,并給這條渠取名為“紅旗渠”。

  紅旗渠的施工期正值國家困難時期,修渠工程浩大,施工環(huán)境惡劣,技術裝備簡陋,資金和物資短缺,林縣人民在修建紅旗渠的過程中克服重重困難,發(fā)揚不怕吃苦、不畏犧牲的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以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氣魄,在太行山間開辟出一條人工天河。這種“紅旗渠精神”既讓人感動,也值得學習

  紅旗渠精神是身先士卒、無私奉獻的精神。幾十年過去了,中國人民走過了艱苦的歲月。紅旗渠精神以其雄渾博大、蕩氣回腸的魅力,融入我們的民族精神,也給予我們深刻的啟示。

  創(chuàng)業(yè)時期需要艱苦奮斗的精神,生活條件好了同樣需要艱苦奮斗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是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艱苦奮斗在不同歷史階段有不同的內容和要求,要堅持與時俱進。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任務十分艱巨。實現振興中華的偉大目標,需要我們繼續(xù)做好長期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準備,需要教育我們的后代不懈奮斗。

  一個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個時代需要有時代精神。新的歷史時期,雖然條件好了,但前進道路上還有高山險阻,還有激流險灘。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的建設任務還很繁重,實現現代化的理想,還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的艱苦奮斗。新世紀新階段,我們仍需呼喚紅旗渠精神,弘揚紅旗渠精神,賦予紅旗渠精神以新的時代內涵,讓紅旗渠精神化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巨大力量。

  當年的林縣縣委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全心全意為人民辦實事,辦好事。在這里,黨的任務、人民的利益、改造大自然和發(fā)展生產力有機地結合起來。

  要把學習和弘揚紅旗渠精神同向焦裕祿等先進典型學習結合起來,樹立做人民公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要切實增強工作責任感,密切聯系群眾,為群眾排憂解難,使紅旗渠精神成為實現現代化的強大精神動力。

  紅旗渠精神動人心弦,啟人思考,催人奮進。它反映了時代的呼喚和人民的心聲,紅旗渠精神不會隨著時代的遠去而疏逝,而是歷久彌新,光彩照人,長駐人民心中。站在新世紀新階段,讀一讀紅旗渠的故事,想一想我們今天所肩負的歷史使命,要弘揚紅旗渠精神,努力作好本職工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

紅旗渠觀后感3

  11月15日上午,支隊組織大家在二樓會議室觀看紀錄片電影——《紅旗渠》,這是一次蕩滌心靈的洗禮,也是一次升華精神之旅。

  觀看完《紅旗渠》,我的思緒不知不覺被帶回到1960年,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林縣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團結協(xié)作、無私奉獻”,他們沒有對貧苦的生活環(huán)境低頭,更沒有向貧瘠的自然環(huán)境屈服。在漫漫十年的日夜里,他們住山洞,睡帳篷,吃咸菜,啃窩頭,憑著敢想敢干的勁頭,完全靠雙手和鐵錘、鋼釬等自制工具,奮戰(zhàn)于懸崖絕壁之上,險灘峽谷之中,不畏艱難險阻,逢山鑿洞,遇壑架橋,克服重重困難,終于完成了在太行山上修成全長1500公里的紅旗渠的壯舉,也實現了重新安排山河的誓言。青年洞、奪豐渡槽、南谷洞水庫、紅英匯流、渠首等等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一直回響在腦海,縈繞在心間。那綿延幾千里紅旗渠上一塊塊人工鑿成的,有角有棱的,裸露出道道白印的青石,都是“紅旗渠精神”的真實寫照!40多年過去了,中國人民走過了艱苦的歲月,在繁榮和富庶之中,回望那渠清水,不由感慨萬分,隱隱有一種精神力量吸引著我們,凝聚著我們,感召著我們!凹t旗渠精神”以其雄渾博大,蕩氣回腸的魅力,融入到民族精神,給予我們深刻啟示,也給予我們無窮力量。

  “紅旗渠精神”是一種悠久的傳統(tǒng),感染折服著一代又一代人。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是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十分艱巨。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戒驕戒躁、再接再厲,發(fā)揚傳統(tǒng)、展現本色,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勝利而埋頭苦干、頑強拼搏。

  “紅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幟,鼓舞引領著我們。作為瓷都特警,身上更是煥發(fā)出著這種精神。在炎炎烈日下的古縣衙路旁,在呼呼北風里的支隊操場上,在平時訓練中,在日常巡邏時,無不體現了我們這個戰(zhàn)斗集體的團結協(xié)作、無私奉獻的精神。

  特警是一支非常年輕的隊伍,還不滿8歲,不論是制度建設還是發(fā)展規(guī)劃,都正值“艱苦創(chuàng)業(yè)”時期,很多時候需要我們發(fā)揚“紅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只有這樣,才能夠使特警的事業(yè)取得長足發(fā)展,更上一個新的臺階。

  用似水的年華揚起“首戰(zhàn)用我”的風帆,用如火的激情開動“用我必勝”的大船,弘揚“紅旗渠精神”,賦予其以新的時代和職業(yè)內涵,為建設繁榮和諧魅力瓷都保駕護航!

紅旗渠觀后感4

  在建黨xx周年之際,檔案局館人員一同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奔赴位于太行山區(qū)的河南省林州市,參觀了舉世矚目的人工天河--紅旗渠。

  20世紀60年代,時任林縣縣委書記的楊貴為了人民群眾的利益,不顧個人安危,帶領林縣人民,排除萬難依靠自身力量,克服重重困難,連續(xù)苦干10個春秋,在太行山的懸崖峭壁上修建了舉世聞名的“人工天河”——紅旗渠。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團結協(xié)作、無私奉獻”16個字正是對紅旗渠精神的最好詮釋。

  紅旗渠精神雖然是在20世紀60年代形成的,但他仍然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是紅旗渠精神的核心,也是共產黨員先進性的體現。紅旗渠精神淵源于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同時突出地體現了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作風和品格。紅旗渠精神既充滿了中華民族的豪情壯志,又倡導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既繼承和發(fā)展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又體現了當今中國人民的理想、信念和追求。

  “淡泊名利、默默無聞、甘于清苦、無私奉獻”的蘭臺精神也正是對紅旗渠精神的一種傳承。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檔案人,愛崗敬業(yè)、踏實工作、無私奉獻正是我們需要做到的。

  ----弘揚愛崗敬業(yè)的態(tài)度。敬業(yè)就是要用一種恭敬嚴肅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的工作。當年的楊貴書記正是因為擁有強烈的愛崗敬業(yè)的態(tài)度,才能不畏艱難險阻,打破地域理念,勇敢正確制定引漳濟林的鴻篇巨制。檔案工作來不得半點馬虎,雖然工作瑣碎但卻責任重大,他肩負著記載歷史的重任。作為一名檔案人如果沒有一個愛崗敬業(yè)的態(tài)度是無法完成好這項工作的,在工作中我們就應該任勞任怨、埋頭苦干、愛崗敬業(yè)。

  ----弘揚踏實工作的作風。踏實是一種工作態(tài)度,是一種嚴謹的工作作風。踏實就是踏踏實實,就是以求真務實的精神、以百折不撓的韌勁,以旺盛的工作熱情,提前謀劃,提高效率,保質保量抓好每一項工作的落實。在檔案工作中我們一樣要多動腦、勤思考,多動手、早行動,專業(yè)、務實地做好本職工作,不抱怨、不怠慢。認認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兢兢業(yè)業(yè)干好每一分鐘,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多做好事、多做實事。把工作當作財富,把崗位當作事業(yè)的舞臺。用辛勤的勞動服務人民、服務社會

  ----弘揚無私奉獻的精神。我們黨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要講無私奉獻。作為一名檔案人奉獻是應該具備的一項基本素質。只有講奉獻才能淡泊名利;只有講奉獻,才能默默無聞;只有講奉獻才能甘于清苦。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檔案工作者就應該將講奉獻進行到底。

紅旗渠觀后感5

  由呂侯生總顧問、王寶玉總策劃、孫建鐸策劃、王獻青編劇、張惠民總監(jiān)制的電影《紅旗渠之歸來仍是少年》今日發(fā)布終極預告,影片即將于12月6日全國上映。這部由李正偉導演,白志迪、吳迪、孫蘇雅、恩美主演的電影講述了一位曾經參與紅旗渠建設的老人,多年后在孫輩的陪伴下重返紅旗渠,一路騎行、克服困難,終于和老朋友匯合,一起完成夢想的故事。影片故事跨越幾十年,再現了60年代修建紅旗渠的艱苦卓絕,也展現了新時代林州的嶄新面貌。終極預告場面宏大,再現了修渠過程中遇到的災難和險情,凸顯了在攻堅克難過程中紅旗渠人的團結斗志和舍己為人的人性光輝。預告片結尾重申了紅旗渠精神的深層含義,也留下懸念,留待觀眾觀看影片后,揭曉劇情謎底。

  展現大愛精神修渠人是不能被遺忘的平民英雄

  “一生只洗三次臉”,這樣的話很多人聽了一定不敢相信,可是在河南林州這個地方,老人們一定會告訴你這不是一句玩笑話。電影《紅旗渠之歸來仍是少年》就講述了這群可愛可敬的修渠人的傳奇故事。20世紀60年代林縣(今林州市)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了引漳入林的“紅旗渠工程”,這條人工水渠被后人贊頌為偉大的“人工天河”。

  工程歷時十余年才全面完成,在當時艱難的施工條件下,林縣人民靠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難,奮戰(zhàn)于太行山懸崖絕壁之上、險灘峽谷之中,逢山鑿洞、遇溝架橋?赡芪覀兒苌儆腥四苡浀盟麄兊.名字,但是他們用十年的青春和汗水創(chuàng)造了中國的驕傲,世界的奇跡!他們不僅僅引來了珍貴的水源,更是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無畏群像真情實感展現逆境中的人性光輝

  《紅旗渠之歸來仍是少年》是根據真實故事和背景改編的電影,現實里的紅旗渠解決了林州地區(qū)的水源問題,紅旗渠工程更是完成了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是林州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從預告片中可以看出修渠工作的兇險,但是不管是作為外鄉(xiāng)人的技術員、當地的除險小隊,還是鐵姑娘隊,他們始終都有一種無畏的精神。

  電影為了呈現當年修渠場景,服化道可謂高度還原,隧道、山石、打鐵、推車、工帽、墊肩、棉襖、百雀羚香脂……將觀眾帶回了那個艱苦樸素的六十年代。從今日曝光的預告片可以看出,影片除了呈現紅旗渠工程外,還刻畫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和真實生動的情感故事,以此來致敬勇敢無畏的紅旗渠人。電影將于12月6日上映。

紅旗渠觀后感6

  紅旗渠的建設,從計劃的提出到勘察、設計、施工,時任縣委書記楊貴同志是最直接的領導者、組織者,被譽為是建設紅旗渠的旗手。當地群眾說:南有都江堰,北有紅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楊貴。這充分說明了楊貴同志在紅旗渠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楊貴同志是在黨的領導和教育下逐步成長起來的干部。正是因為他長期堅持認真學習黨的基本理論,樹立了堅定的理想信念,才使他能夠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帶領林縣人民干出了紅旗渠這一驚天動地的偉大工程。

  新中國成立后,林縣人民政治上翻了身,但經濟上還沒有完全翻身,許多人仍過著糠菜半年糧的苦日子。缺水,是影響林縣發(fā)展的主要矛盾,也是全縣父老鄉(xiāng)親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題。1954年,楊貴同志到林縣擔任縣委書記后,對群眾的生產生活和醫(yī)療、文化、教育等問題全面調研,特別是把解決缺水問題作為頭等大事,提出了水字當頭、全面發(fā)展的方針。他積極發(fā)動群眾挖掘山泉水,管住天上水,開渠、打井,修建中小型水庫、塘壩……,建起一批水利工程,在生產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然而,1959年遇到特大旱災,全縣無水可用。在這種情況下,縣委派出三個調查組到外縣找水源。楊貴同志帶領的一組,越過太行山來到山西省平順縣,發(fā)現濁漳河水源豐富,大膽提出了“引漳入林”的方案,希望從根本上解決林縣人民的困難,辛苦一代,造福萬代。經河南、山西兩省協(xié)調,批準了這一工程。

  然而,好事并不好辦,真正辦好,困難重重。當時不僅在技術、物質方面遇到了極大的困難,更重要的是大家對能否建成紅旗渠的看法不盡一致。有人表示懷疑,有人甚至堅決反對。究竟是干還是不干,是大干還是小干,是自力更生,還是等、靠、要,從領導干部到群眾,從黨內到黨外,對此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最終,絕大多數人認識到“引漳入林”是一個關系林縣發(fā)展的根本性問題。林縣縣委經過分析,下定決心,無論困難有多大,也要把這件造福子孫后代的大事辦好。1960年農歷正月十五,全縣3.7萬民工浩浩蕩蕩開赴主干渠第一線,正式拉開了工程的帷幕。

  40多年過去了。實踐證明,修建紅旗渠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效益是巨大的。當楊貴同志調離林縣時,自發(fā)為他送行的'群眾排成了長龍,一片感謝、贊揚聲。有的端著一碗清水,有的泣不成聲,苦苦挽留,還有的打出橫幅“太行一渠清水,楊貴一身正氣”。群眾的感情說明,領導干部只有心里裝著群眾,時時刻刻為群眾著想,抓住主要矛盾,解決主要矛盾,才會得到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做出經得住歷史檢驗的功績。歷史的腳步永不停留,情況時刻變化,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也在不斷變化,而我們共產黨人為人民服務的任務是無限的,要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為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具體利益而不懈奮斗。

紅旗渠觀后感7

  今天,我和我的媽媽、姐姐和妹妹去安陽林縣紅旗渠玩,一路上我們在車里又唱又笑的,很開心。

  到了那里,叔叔把我們安排到了賓館里休息,我們休息夠了,就在飯店里吃飯,吃完晚飯,我們去了“紅旗渠”,那里的空氣特別新鮮,我們在那里玩里一會,我們便下山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們又去了紅旗渠展館。在導游的帶領下,我們走進展館,我第一眼就看到了一的模型,那個模型上有字,是“旱魔喋血”還有一個人捧著手,向上天求救,“下點雨吧!”看到這我明白了,當時這里十年九旱,老百姓生活很苦。當地的人們?yōu)榱私鉀Q干旱,所以才建紅旗渠的,決定引漳入林,漳是山西的漳河,把漳河的水引到林縣。

  當時沒有先進的建造工具,要想建造紅旗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聽導游講:為了徹底改變林縣干旱缺水的面貌,為了子孫后代的幸福,林縣人民于1960年2月11日,正直元宵佳節(jié)的黎明,從全縣15個公社的山莊窩鏡出發(fā),自帶干糧、行李,趕著馬車、推著小推車、拉著糧食、炊具、工具,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英雄氣概,胸懷愚公移山志,迎著朝陽,高舉紅旗,浩浩蕩蕩地趕向紅旗渠建設工地。

  我們又進了另一個展廳,那個展廳有一個個模型,是當時建紅旗渠的情形。我看到:那個時候,沒有吊車,修渠民工奮戰(zhàn)在懸崖峭壁上,他們腰上系著繩子,手里拿著鑿子,在峭壁上施工,非常危險和艱苦,看到這里,我真替他們擔心,為他們捏一把汗。修渠民工不畏艱險,不怕困難,住山崖,宿席棚,沒有石灰自己燒,沒有水泥自己制,沒有炸藥自己造,沒有抬筐自己編,工具壞了自己修,糧食不夠吃上山挖野菜下河撈水草充饑,他們攝取最少的熱量,釋放出的是最大的'能量。就是這樣,憑著一錘一釬一雙手,逢山鑿洞,遇溝架橋,修渠民工苦戰(zhàn)十年,在太行山上的懸崖峭壁上修成了高4。3米、寬8米、引水25個流量的人工天河——紅旗渠。

  紅旗渠全長——1500公里,削平山頭——1250座,修建各種建筑物——12408座,總投工——3470。20萬個,挖砌土石——1515。82萬立米,挖砌土石方——1516萬立方米。從這一組數字中,可以想象出,建渠的民工是多么辛苦,他們付出了多少心血,我心中的升起了敬佩之情,更覺得震撼。

  離開了紅旗渠展館,但是我忘不了人們建紅旗渠的情形,更忘不了紅旗渠精神——紅旗渠精神傳萬代,太行山明珠耀神州。這是們河南的驕傲!

【紅旗渠觀后感】相關文章:

《紅旗渠》觀后感08-04

紅旗渠的觀后感05-31

紅旗渠導游詞07-25

林州紅旗渠導游詞02-20

安陽紅旗渠導游詞07-29

紅旗渠的觀后感范文(通用7篇)06-28

電影《金剛川》觀后感-觀后感02-19

《千與千尋》觀后感-觀后感02-19

芭蕾觀后感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