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级免费看,特黄特色大片免费观看播放器,777毛片,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欧美三级一区二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人人澡人人草

化學

高中化學競賽知識點歸納

時間:2021-12-05 19:59:33 化學 我要投稿

2017高中化學競賽知識點歸納

  化學競賽這一活動是我們在高中階段經常舉辦的,你想在比賽中一展風采嗎?那就趕緊抓緊時間,復習一些重要的化學知識吧。下面是百分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學重要的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用!

2017高中化學競賽知識點歸納

  高中化學必背知識點

  化學平衡

  1、定義:

  化學平衡狀態(tài):一定條件下,當一個可逆反應進行到正逆反應速率相等時,更組成成分濃度不再改變,達到表面上靜止的一種“平衡”,這就是這個反應所能達到的限度即化學平衡狀態(tài)。

  2、化學平衡的特征

  逆(研究前提是可逆反應)

  等(同一物質的正逆反應速率相等)

  動(動態(tài)平衡)

  定(各物質的濃度與質量分數(shù)恒定)

  變(條件改變,平衡發(fā)生變化)

  3、影響化學平衡移動的因素

  (一)濃度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

  (1)影響規(guī)律: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增大反應物的濃度或減少生成物的濃度,都可以使平衡向正方向移動;增大生成物的濃度或減小反應物的濃度,都可以使平衡向逆方向移動

  (2)增加固體或純液體的量,由于濃度不變,所以平衡不移動

  (3)在溶液中進行的反應,如果稀釋溶液,反應物濃度減小,生成物濃度也減小, V正減小,V逆也減小,但是減小的程度不同,總的結果是化學平衡向反應方程式中化學計量數(shù)之和大的方向移動。

  (二)溫度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

  影響規(guī)律: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溫度升高會使化學平衡向著吸熱反應方向移動,溫度降低會使化學平衡向著放熱反應方向移動。

  (三)壓強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

  影響規(guī)律:其他條件不變時,增大壓強,會使平衡向著體積縮小方向移動;減小壓強,會使平衡向著體積增大方向移動。

  注意:

  (1)改變壓強不能使無氣態(tài)物質存在的化學平衡發(fā)生移動

  (2)氣體減壓或增壓與溶液稀釋或濃縮的化學平衡移動規(guī)律相似

  (四)催化劑對化學平衡的影響:

  由于使用催化劑對正反應速率和逆反應速率影響的程度是等同的,所以平衡不移動。但是使用催化劑可以影響可逆反應達到平衡所需的_時間_。

  (五)勒夏特列原理(平衡移動原理):

  如果改變影響平衡的條件之一(如溫度,壓強,濃度),平衡向著能夠減弱這種改變的方向移動。

  4、化學平衡常數(shù)

  (一)定義:

  在一定溫度下,當一個反應達到化學平衡時,生成物濃度冪之積與反應物濃度冪之積的比值是一個常數(shù)比值。 符號:K

  (二)使用化學平衡常數(shù)K應注意的問題:

  1、表達式中各物質的濃度是變化的濃度,不是起始濃度也不是物質的量。

  2、K只與溫度(T)關,與反應物或生成物的濃度無關。

  3、反應物或生產物中有固體或純液體存在時,由于其濃度是固定不變的,可以看做是“1”而不代入公式。

  4、稀溶液中進行的反應,如有水參加,水的濃度不必寫在平衡關系式中。

  (三)化學平衡常數(shù)K的應用:

  1、化學平衡常數(shù)值的大小是可逆反應進行程度的標志。K值越大,說明平衡時生成物的濃度越大,它的正向反應進行的程度越大,即該反應進行得越完全,反應物轉化率越高。反之,則相反。

  2、可以利用K值做標準,判斷正在進行的可逆反應是否平衡及不平衡時向何方進行建立平衡。(Q:濃度積)Q〈K:反應向正反應方向進行;Q=K:反應處于平衡狀態(tài) ;Q〉K:反應向逆反應方向進行。

  3、利用K值可判斷反應的熱效應

  若溫度升高,K值增大,則正反應為吸熱反應 若溫度升高,K值減小,則正反應為放熱反應。

  高中化學易錯知識點

  常錯點1 錯誤地認為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屬氧化物,非金屬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金屬氧化物一定是堿性氧化物。

  辨析:酸性氧化物與非金屬氧化物是兩種不同的分類方式,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屬氧化物,如CrO3、Mn2O7是酸性氧化物;非金屬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和NO2等。

  堿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屬氧化物,而金屬氧化物不一定是堿性氧化物,如Al2O3是兩性氧化物,CrO3是酸性氧化物。

  常錯點2 錯誤地認為膠體帶有電荷。

  辨析:膠體是電中性的,只有膠體粒子即膠粒帶有電荷,而且并不是所有膠體粒子都帶有電荷。如淀粉膠體粒子不帶電荷。

  常錯點3 錯誤地認為有化學鍵被破壞的變化過程就是化學變化。

  辨析:化學變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質生成,從微觀角度看就是有舊化學鍵的斷裂和新化學鍵的生成。只有化學鍵斷裂或只有化學鍵生成的過程不是化學變化,如氯化鈉固體溶于水時破壞了其中的離子鍵,離子晶體和金屬晶體的熔化或破碎過程破壞了其中的化學鍵,從飽和溶液中析出固體的過程形成了化學鍵,這些均是物理變化。

  常錯點4 錯誤地認為同種元素的單質間的轉化是物理變化。

  辨析:同種元素的不同單質(如O2和O3、金剛石和石墨)是不同的物質,相互之間的轉化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是化學變化。

  常錯點5 錯誤地認為氣體摩爾體積就是22.4L·mol-1

  辨析:兩者是不同的,氣體摩爾體積就是1 mol氣體在一定條件下占有的體積,在標準狀況下為22.4 L,在非標準狀況下可能是22.4 L,也可能不是22.4 L

  常錯點6 在使用氣體摩爾體積或阿伏加德羅定律時忽視物質的狀態(tài)或使用條件。

  辨析:氣體摩爾體積或阿伏加德羅定律只適用于氣體體系,既可以是純凈氣體,也可以是混合氣體。對于固體或液體不適用。氣體摩爾體積在應用于氣體計算時,要注意在標準狀況下才能用22.4 L·mol-1

  常錯點7 在計算物質的量濃度時錯誤地應用溶劑的體積。

  辨析:物質的量濃度是表示溶液組成的物理量,衡量標準是單位體積溶液里所含溶質的物質的量的多少,因此在計算物質的量濃度時應用溶液的體積而不是溶劑的體積。

  常錯點8 在進行溶液物質的量濃度和溶質質量分數(shù)的換算時,忽視溶液體積的單位。

  辨析:溶液物質的量濃度和溶質質量分數(shù)的換算時,要用到溶液的密度,通常溶液物質的量濃度的單位是mol·L-1,溶液密度的單位是g·cm-3,在進行換算時,易忽視體積單位的不一致。

  常錯點9 由于SO2、CO2、NH3、Cl2等溶于水時,所得溶液能夠導電,因此錯誤地認為SO2、CO2、NH3、Cl2等屬于電解質。

  辨析:

  (1)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研究的范疇是化合物,單質和混合物既不是電解質也不是非電解質。

  (2)電解質必須是化合物本身電離出陰、陽離子,否則不能用其水溶液的導電性作為判斷其是否是電解質的依據(jù)。如SO2、CO2、NH3等溶于水時之所以能夠導電,是因為它們與水發(fā)生了反應生成了電解質的緣故。

  常錯點10 錯誤地認為其溶液導電能力強的電解質為強電解質。

  辨析:電解質的強弱與溶液的導電性強弱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導電性的強弱與溶液中的離子濃度大小及離子所帶的電荷數(shù)有關;而電解質的強弱與其電離程度的大小有關。

  常錯點11 錯誤地認為氧化劑得到的電子數(shù)越多,氧化劑的氧化能力越強;還原劑失去的電子數(shù)越多,還原劑的還原能力越強。

  辨析:氧化性的強弱是指得電子的難易程度,越容易得電子即氧化性越強,與得電子的'數(shù)目無關。同樣還原劑的還原性強弱與失電子的難易程度有關,與失電子的數(shù)目無關。

  常錯點12 錯誤認為同種元素的相鄰價態(tài)一定不發(fā)生反應。

  辨析:同種元素的相鄰價態(tài)之間不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但能發(fā)生復分解反應,如Na2SO3+H2SO4=Na2SO4+SO2↑+H2O,此反應中H2SO4表現(xiàn)強酸性。

  常錯點13 錯誤地認為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質子、電子和中子構成的。

  辨析:所有的原子中都含有質子和電子,但是不一定含有中子。

  常錯點14 錯誤地認為元素的種類數(shù)與原子的種類數(shù)相等。

  辨析:

  (1)同一種元素可能由于質量數(shù)的不同會有不同的核素(原子),因此原子的種類數(shù)要大于元素的種類數(shù)。

  (2)但是也有的元素只有一種核素,如Na、F等。

  常錯點15 錯誤地認為最外層電子數(shù)少于2的原子一定是金屬原子。

  辨析:最外層電子數(shù)少于2的主族元素有H,屬于非金屬元素。

  常錯點16 錯誤地認為離子鍵的實質是陰陽離子的靜電吸引作用。

  辨析:離子鍵的實質是陰陽離子的靜電作用,包括靜電吸引和靜電排斥兩種作用,離子鍵是這兩種作用綜合的(平衡)結果。

  常錯點17 錯誤地認為含有共價鍵的化合物一定是共價化合物。

  辨析:

  (1)只含有共價鍵的化合物才能稱為共價化合物;

  (2)離子化合物中也可以含有共價鍵,如Na2O2中含有非極性共價鍵,NaOH中含有極性共價鍵。

  常錯點18 錯誤地認為增大壓強一定能增大化學反應速率。

  辨析:

  (1)對于只有固體或純液體參加的反應體系,增大壓強反應速率不變。

  (2)對于恒溫恒容條件的氣態(tài)物質之間的反應,若向體系中充入惰性氣體,體系的壓強增大,但是由于各物質的濃度沒有改變,故反應速率不變。

  (3)壓強對反應速率的影響必須是引起氣態(tài)物質的濃度的改變才能影響反應速率。

  高中化學基礎知識點

  1、共價鍵的分類和判斷:σ鍵(“頭碰頭”重疊)和π鍵(“肩碰肩”重疊)、極性鍵和非極性鍵,還有一類特殊的共價鍵-配位鍵。

  共價鍵三參數(shù):

 

概念

對分子的影響

鍵能

拆開1mol共價鍵所吸收的能量(單位:kJ/mol)

鍵能越大,鍵越牢固,分子越穩(wěn)定

鍵長

成鍵的兩個原子核間的平均距離(單位:10-10米)

鍵越短,鍵能越大,鍵越牢固,分子越穩(wěn)定

鍵角

分子中相鄰鍵之間的夾角(單位:度)

鍵角決定了分子的空間構型

  共價鍵的鍵能與化學反應熱的關系:反應熱=所有反應物鍵能總和-所有生成物鍵能總和

  2、共價鍵:原子間通過共用電子對形成的化學鍵

  3、鍵的極性:

  極性鍵:不同種原子之間形成的共價鍵,成鍵原子吸引電子的能力不同,共用電子對發(fā)生偏移

  非極性鍵:同種原子之間形成的共價鍵,成鍵原子吸引電子的能力相同,共用電子對不發(fā)生偏移

  4、分子的極性:

  (1)極性分子:正電荷中心和負電荷中心不相重合的分子

  (2)非極性分子:正電荷中心和負電荷中心相重合的分子

  分子極性的判斷:分子的極性由共價鍵的極性及分子的空間構型兩個方面共同決定

  非極性分子和極性分子的比較:

 

非極性分子

極性分子

形成原因

整個分子的電荷分布均勻,對稱

整個分子的電荷分布不均勻、不對稱

存在的共價鍵

非極性鍵或極性鍵

極性鍵

分子內原子排列

對稱

不對稱

  5、分子的空間立體結構

  常見分子的類型與形狀比較:

分子類型

分子形狀

鍵角

鍵的極性

分子極性

代表物

A

球形

   

非極性

He、Ne

A2

直線形

 

非極性

非極性

H2O2

AB

直線形

 

極性

極性

HCl、NO

ABA

直線形

180°

極性

非極性

CO2、CS2

ABA

V

≠180°

極性

極性

H2O、SO2

A4

正四面體形

60°

非極性

非極性

P4

AB3

平面三角形

120°

極性

非極性

BF3、SO3

AB3

三角錐形

≠120°

極性

極性

NH3NCl3

AB4

正四面體形

109°28′

極性

非極性

CH4、CCl4

AB3C

四面體形

≠109°28′

極性

極性

CH3Cl、CHCl3

AB2C2

四面體形

≠109°28′

極性

極性

CH2Cl2

           

直 線

三角形

V

四面體

三角錐

V H2O

  6、原子晶體:所有原子間通過共價鍵結合成的晶體或相鄰原子間以共價鍵相結合而形成空間立體網狀結構的晶體

  7、典型的原子晶體有金剛石(C)、晶體硅(Si)、二氧化硅(SiO2)

  金剛石是正四面體的空間網狀結構,最小的碳環(huán)中有6個碳原子,每個碳原子與周圍四個碳原子形成四個共價鍵;晶體硅的結構與金剛石相似;二氧化硅晶體是空間網狀結構,最小的環(huán)中有6個硅原子和6個氧原子,每個硅原子與4個氧原子成鍵,每個氧原子與2個硅原子成鍵。

【高中化學競賽知識點歸納】相關文章:

高中化學競賽基礎知識點歸納01-26

高中化學知識點歸納01-20

高中化學重要知識點歸納01-25

高中化學最全的知識點歸納11-07

高中化學溶液知識點歸納06-19

高中化學必考的知識點歸納11-02

高中化學常用的知識點歸納11-02

高中化學氮的知識點歸納08-26

高中化學知識點歸納與匯總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