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2017年專升本語文重點考點
語文是語言和文學及文化的簡稱。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口頭語言較隨意,直接易懂,而書面語言講究準確和語法;下面給大家整理了2017年專升本語文重點考點,歡迎閱讀!
2017年專升本語文重點考點
莊子·養(yǎng)生主
一、作家作品:
二、 釋題:
課文選自《莊子》內(nèi)篇《養(yǎng)生主》!梆B(yǎng)生主”,就是“養(yǎng)生之道,以此為主”的意
思,也就是養(yǎng)生的關(guān)鍵。一說“生主”指人的精神,“養(yǎng)生主”就是養(yǎng)“生之主”,也就是養(yǎng)精神。課文以庖丁解牛為喻,闡述了要順應自然的道理。
三、課文分析說明:
1、結(jié)構(gòu):全文共4段,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作者描寫了庖丁解牛的一個場面。庖丁解牛,文惠君在一旁觀看。
課文以動作描寫為主,一連用了五個動詞:“解”出“倚”“履”“踦”,寫出庖丁解牛簡直是一系列的藝術(shù)化、舞蹈化的動作,這種勞動簡直是一種表演,對勞動者本人來說,也是一種藝術(shù)享受。下文側(cè)重描慕解牛時進刀而發(fā)出的聲音,用了兩個比喻:“桑林之舞”“經(jīng)首之會”,用了兩個擬聲詞:“砉然”“騞然”;生動地描寫出庖丁動作的節(jié)奏感,刀鋒所到,異乎尋常。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4段,記述了文惠君與庖丁的對話。以文惠君發(fā)問“技蓋至此乎”起,以文惠君曰“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結(jié),首尾照應,渾然一體。而文惠君“得養(yǎng)生焉”四字,又正扣“養(yǎng)生主”的題目,文章結(jié)構(gòu)緊湊。
2、要點分析:
其中第3段,記述庖丁的“經(jīng)驗之談”。庖丁的話可分為六層。
第一層是“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這是總說!暗馈奔础暗兰摇敝暗馈保乔f子學說的靈魂,即承題目“養(yǎng)生主”的養(yǎng)生之“道”,又啟收尾文惠君所說的養(yǎng)生主之“道”,這句話又是庖丁“經(jīng)驗之談”的總綱,概括了下面談話的全部內(nèi)容
第二層是第2、3句,是從庖丁多年解牛的感受上談自己得“道”的過程。當初解牛,所見皆全牛,這說明當初尚未了解解牛的構(gòu)造;三年之后,未見全牛,是說三年之后解牛著眼于牛的各個部位的構(gòu)造,所思所想,所作所為著眼于牛的體內(nèi)構(gòu)造,于是,見到全牛業(yè)是“視而不見”,所以才“未嘗見全牛業(yè)”。這是一種境界,作任何事情達到這種境界才算是融會貫通,得心應手。第三層是第4、5句,詳細說明自己眼下以“道”指導解牛的情形!耙陨裼龆灰阅恳,官知止而神欲行.”正式這種逼得“道”后的嫻熟境界在感官上的感受.這里的“神遇”,是以意識去接觸。就是將牛的構(gòu)造全部爛熟于心,而不必用感覺器官去感知了.所謂“官知止而神欲行”的意思吧。
諫太宗十思疏
【作家作品知識】
魏征,唐初著名政治家. 【文體知識】
1. 文本是一篇議論文.
2. 這是一篇奏疏. 【課文閱讀分析要點】 1. 寫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在跟隨父親李淵創(chuàng)業(yè)初期,勵精圖治,嚴于律己;但在立國之后,便有些矜功自傲,逐漸改變原先的勤儉作風,大興宮殿,聚集珍寶.魏征進呈的`這本奏疏,是為了勸說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厲行“十思”,使天下長治久安.
3. 中心論點
要想使國家長治久安,國君必須聚集德義. 3. 結(jié)構(gòu)層次簡析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以樹木、河流為喻,先提出“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總論點,然后闡明要“積其德義”就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檢”的道理.
第二段:從總結(jié)歷代君王善終者鮮見的歷史教訓入手,提醒李世民不能縱情傲物以結(jié)怨,國家能否長治久安,關(guān)鍵在于是否得民心.
第三段:先列舉“十思”的具體內(nèi)容,然后得出只有“總此十思”,方能“垂拱而治”的結(jié)論,從而與開頭的結(jié)論的總論點相呼應.
4. 寫作特點 (1)論證方法.
善于運用正反對舉的方法來進行對比論證.如:在第一段中,“固本”與“伐根”,“浚源”與“塞源”,“積其德義”與“德不厚”,國家安定與不安定等,就是正反對舉. 又如第二段中,“善始者實繁”與“克終者蓋寡”,“取之易”與“守之難”,“竭誠待下”與“縱情傲物”,“吳越為一體”與“骨肉為行路”,“載舟”與“覆舟”等,也是正反對舉.這些正反對舉,構(gòu)成一系列對比關(guān)系,使是非、得失相得益彰,因而本文的說理顯得非常透徹、鮮明.
(2)修辭手法
A.比喻:用樹木繁茂須固其根本、水流遠長須浚其泉源來比喻要想國家安定必須積其德義;用伐根以求樹茂、塞源以求流長來比喻國君不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而求國家長治久安;用水能載舟,比喻民眾能安國也能覆國;用“江海下百川”比喻人君須謙和虛心。這些比喻,都具有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易懂的作用,從而使文章的說理顯得生動可感。
B.排比;文中的排比句比比皆是。整個第三段,除了最后四句外,都由排比句組成。在第一、第二段中,也有不少排比句。大量采用排比句,使文章句式顯得整齊而有氣勢。
C.對偶;文中很多地方采用了對偶。如“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等,這些對偶句,語義相反相成,加強了語言的表現(xiàn)力。而對偶句與排比句的運用,造成了全文語言韻散相間、朗朗上口的特點。
【專升本語文重點考點】相關(guān)文章:
廣東成考專升本教育理論必備重點考點09-23
成人高考專升本語文《日出》考點10-20
成人高考專升本《語文》復習考點:往事09-03
成人高考專升本《語文》考點:愛爾克的燈光08-04
成人高考專升本《政治》的考點10-17
2017年專升本英語寫作考點11-06
成人高考專升本《語文》考點復習:前赤壁賦06-11
證券從業(yè)考試重點考點:融資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