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故園》教案(精選12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tǒng)的知識。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肖邦故園》教案(精選12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肖邦故園》教案 1
教學目的要求:
1、知識目標、:理解文本,走進肖邦、了解肖邦,與偉大的靈魂對話,把握文章的主旨,把欣賞肖邦音樂與理解肖邦思想深切結合,理解肖邦故園與肖邦音樂的內在關系。
2、能力目標:理解文章景物描寫的作用,把握文章的結構美。
3、思想感情和價值觀目標:進一步理解故園的文化內涵,提升愛國主義的情操。
教學重點:理解文本,走進肖邦、了解肖邦,與偉大的靈魂對話,把握文章的主旨,把欣賞肖邦音樂與理解肖邦思想深切結合,理解肖邦故園與肖邦音樂的內在關系。
教學難點:理解文章景物描寫的作用,把握文章的結構美。
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本文的學習,教師要綜合文藝的各方面的知識,來感染學生,通過學生們不斷細讀文本,來認識肖邦故園和肖邦音樂的關系,認識大自然事物間彼此的關系,進而來理解升華為愛國思想。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引出肖邦
有人說,音樂的出現是耳朵的幸運,波蘭鋼琴家肖邦在創(chuàng)作《波蘭舞曲》的時候,才7歲。正如拜倫之于英國、塞萬提斯之于西班牙、托爾斯泰之于俄羅斯肖邦是波蘭民族偉大的兒子,他的一生不到40歲,卻以自己的音樂作為大炮永遠捍衛(wèi)著波蘭的尊嚴。今天就讓我們隨著雅—伊瓦什凱維奇的神奇筆觸,一起遠赴東歐平原,憑吊波蘭的圣地——肖邦故園,走進肖邦,聆聽肖邦。
肖邦簡介:肖邦( 1810─1849) 波蘭作曲家、鋼琴家,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華沙近郊,父親是法國人,僑居華沙任中學法文教員,母親是波蘭人。肖邦從小就表現出非凡的藝術天賦,六歲開始學習音樂,7歲時就創(chuàng)作了波蘭舞曲,8歲登臺演出,不足20歲已出名。肖邦39歲時英年早逝,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國,創(chuàng)作了大量鋼琴作品,如4部敘事曲、十余部波蘭舞曲包括《軍隊》、《英雄》,26 首鋼琴前奏曲包括《雨滴》,27 首鋼琴練習曲包括《離別》、《革命》,4 部諧謔曲、3 部鋼琴奏鳴曲,至少32首夜曲,59 首馬祖卡,兩首鋼琴協(xié)奏曲,幻想曲和大提琴奏鳴曲等。肖邦一生的創(chuàng)作大多是鋼琴曲,被譽為“鋼琴詩人”,一生都在創(chuàng)作。他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
二、進入文本,感悟故園景物美
(一)、自讀文本,欣賞肖邦故園。
思考:閱讀文章第1、2兩節(jié),作者寫到了故園的小和簡樸平常(又經受了戰(zhàn)爭的洗劫),而肖邦是偉大的,那么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
明確:
、佟⒄凵涑霾ㄌm民族的歷史變遷,波蘭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
、、肖邦出生在一個“簡樸的、清寒的、簡陋的”小屋里,這說明肖邦出生低微,來自勞苦大眾,這為肖邦一生能創(chuàng)作一系列的愛國主題的鋼琴曲埋下伏筆。
③、故園雖小,但它非同尋常。它不僅成為波蘭人朝拜的圣地,舉行精神宴會的殿堂,參觀游覽的古跡,而且為數眾多的外國音樂家、鋼琴家、作曲家都把造訪這個偉大藝術家的搖籃,這個噴射出了肖邦偉大音樂的不竭源泉,看成是自己一生的夙愿。真是應了那句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ǘ、欣賞故園四季的景色
1、請同學們找到課文中描寫肖邦故園景色的語句或語段。肖邦故園的景色有什么特點?請同學們用文章中的詞語概括。
明確:語句具體體現在課文第7節(jié)。這是總的寫了肖邦故園的四季之美景。其特點是:這四季的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樸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2、課文中提到“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樂最理想的序曲”,作者是怎樣將肖邦故園的四季與肖邦的音樂結合起來的?
明確:這實際上是分寫四季美景的部分,體現在文章的20——26自然段。結合起來的回答是:“它像一只輪船,漂浮在花園綠色的海洋里,花園里的一草一木,都經過精心的栽培,因為這花園也想與肖邦的音樂般配。”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故園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和肖邦的音樂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春天的嬌嫩色調,酷似一首最溫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鍵上輕盈的速奏;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聯(lián)翩,使人回憶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黃昏時分的景色,宛如F小調敘事的幾節(jié)開頭;秋天的落葉,就像憂傷的奏鳴曲中那結尾的、令人難忘的三重奏;冬天,只有微弱的琴聲在抗御風雪和寂靜,只有音樂長存。
三、理解故園與肖邦之間的相互影響和關系。
(一)、故園對肖邦
思考:因為肖邦拒絕為俄國沙皇派到波蘭的總督演奏,為避免迫害,他離開波蘭,后來到了法國,并長期定居那里。而文中所提到的肖邦故園僅僅是他出生后的幾個月里住過,而他的大部分作品是在巴黎完成的,為什么是這里成為了他創(chuàng)作上的源泉呢?而不是巴黎?
明確:因為藝術家的童年和青春時代常常會給予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在最早的孩提時代曾經撥動過他的心弦的'一個旋律,往往會反復出現在成熟的藝術家的作品之中。像池莉之于武漢,王安憶之于上海、馬爾克斯之于馬孔多、賈平凹之于陜西、福克納之于約克納帕塔法、蘇童之于楓楊樹鄉(xiāng)、巴爾扎克之于巴黎一樣。
(二)、肖邦對故園
肖邦對故園的愛是停不了的愛,是無盡的愛。
因為肖邦在此出生,他才會無限眷戀,常回探望故里。
肖邦青春年少總愛座在河邊,坐在樹下。
在肖邦去巴黎之前的幾個星期還專程告別。
在肖邦1848年的國外來信反映:我依稀記得國內唱的歌,眼前浮現出了故鄉(xiāng)的景色。
肖邦臨終前:最后一組瑪祖卡舞曲出自故里,和這片土地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三)、肖邦的影響
在前面我們講到了故園之景對肖邦的影響,那肖邦之家因為肖邦而對祖國、對祖國的人民又有什么樣的反作用?能不能從文中找一些話來說明?
明確:
花叢中的大炮。(對敵人)
促膝談心。(對同胞)
民族最堅韌的紐帶、民族精神的支柱與基礎。(對民族)
四、欣賞品味,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ㄒ唬、著重欣賞21-24節(jié)。
1、20節(jié)領起后面各節(jié),用了一個精妙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了小屋與花園的關系。文段將二者比作船與海洋,突出了花園綠色的寬廣與遼闊,讓人很自然的聯(lián)想到寧靜廣袤的波蘭平原;蛟S,這是這無邊無際的綠色孕育了肖邦音樂的靈性,為他對國家民族的摯愛打下了底子;而小屋則是宏闊的背景上的痕跡,它的存在如船之于海洋一般自然,也使這背景富有生機和活力。
2、春天的莊園特點非常鮮明,有樹葉之“嫩黃”、蝴蝶翅膀之“嬌弱”、日本櫻花之“粉紅”。將色調比作曲子,則是最“溫柔”的;比作琴鍵上靈動的手指,則是最輕盈的速奏。在作者筆下,肖邦故園如同一個純凈天真的孩童,令人憐愛,或許正是這寧謐純凈的故園激發(fā)了肖邦對祖國最初的熱愛。
3、第22節(jié)的景物描寫,作者選取了最具季節(jié)特色的睡蓮,最有詩意的夏日黃昏。作者說: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聯(lián)翩。的確如此,在他的筆下,水面上的睡蓮是為蜻蜓和甲蟲準備的排筏,而挺立的睡蓮在水中的倒影則是歌中的疊句。甲蟲與蜻蜓趴在蓮葉上,蓮葉倒映在水中層層疊疊,這些都是夏日里常見的景致,可在作者寫來卻如此富有意趣。
4、郁達夫說過,秋天是最富有詩意的季節(jié),無論中外,詩人總是特別鐘情于秋天。在作者筆下,肖邦故園呈現何種秋景呢?金黃的樹冠,寂靜的草坪,這是秋天特有的明凈與成熟;小提琴在波蘭的鄉(xiāng)村是淳樸的存在,悠揚的聲音仿佛看得見,四下里飄散開來。作者又選取了中國古詩人常用的一個意象——落葉,在腳下發(fā)出沙沙的聲響,與小提琴的聲音交匯成憂傷的奏鳴曲。作者在明凈的憂傷里遙想當年也如同自己一樣憂傷的肖邦,感受著他漂泊的人生孤獨和愁苦。
5、作者最中意的還是故園的冬天:白雪覆蓋了平原,寥廓,澄凈而又深沉,那該是大弦低沉的吟唱吧。冰晶裝飾了枝條,晶瑩剔透,還能發(fā)出清脆的聲響,自然是小弦的珠圓玉潤。
。ǘ⑿〗Y景物描寫的作用
1、出眾的景物描寫,仿佛是恬靜優(yōu)美的抒情曲,清新秀麗的田園山水畫。
2、景語成為情語,而情語又升華為一種精神的再現。
五、整體把握,欣賞文章的結構美
思考:文章開頭已經有過對肖邦故園四季景物的描寫,后面幾大段的景物描寫是不是重復?可不可把后面的景物描寫放到前面來?
明確:文章的結構體現了一種音樂美、節(jié)奏美。后面的描寫是對前面描寫的重復凸顯,如同音樂的重章疊唱,旋律盡顯回環(huán)往復、一唱三嘆之美。
六、布置作業(yè)
見《名師一號》
《肖邦故園》教案 2
【學習目標】
1.體會肖邦對祖國的無限熱愛之情,進一步認識祖國與個體的關系。
2.品味語言,提高鑒賞能力。
【學習重點】把握文章的內容及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一個人的生命天然地與生他養(yǎng)他的祖國連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運、情感和記憶永遠與祖國相關。人與祖國的復雜關系是需要我們用一生去思索的。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肖邦故園》,體會肖邦對祖國的深情眷戀之情。
二、檢查預習
聽寫下列詞語:
荒誕不經 煢煢孑立 玲瓏剔透 浪跡天涯 通衢大道
寥寥無幾 繾綣 霧繚煙繞 促膝談心 蘊藏
三、關于作者、肖邦
弗雷德里克·肖邦是偉大的波蘭音樂家,他自幼喜愛波蘭民間音樂,七歲時就寫出了《波蘭舞曲》,八歲登臺演出,不滿二十歲已成為華沙公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在他二十九歲那年,德軍攻占波蘭,以后肖邦一直漂泊異國,大部分時間在法國度過,直到長眠于巴黎的拉雪茲公墓,但他的心臟被運回祖國。在國外的日日夜夜,肖邦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祖國,他創(chuàng)作了很多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鋼琴作品,以此抒發(fā)自己的思鄉(xiāng)情、亡國恨。肖邦的音樂成為最有力量的波蘭人的音樂,就像“藏在花叢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蘭不會亡!”
雅一伊瓦什凱維奇是波蘭當代杰出的詩人和小說家,也是非常優(yōu)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一格,自然流暢,真切中見精神,樸素中有華彩。本文筆調親切平和,抒情優(yōu)美,感情深邃沉穩(wěn),真摯感人。
作為肖邦的同胞,作家雅一伊瓦什凱維奇對肖邦懷有深深的敬意,他選取肖邦故園為切人點,介紹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歷史和現狀,追敘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著重表現了肖邦對祖國的眷戀,那種無法割舍的深沉的愛。
四、理清作品思路
這篇文章的篇幅比較長,而且作者是把人、物、景與音樂交織在一起來寫的,因為它們本身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密不可分,所以上下文的銜接非常緊密,很難斷開,為了教學的方便,可以把這篇文章分成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對肖邦故居的歷史回顧。
第二部分(第3—8段),重點闡述肖邦故居以及它周圍的環(huán)境與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密切聯(lián)系,強調了肖邦故居的樸素、簡陋,周圍景致的形、聲、色的微妙變化,以及它們在肖邦音樂中的完美體現。
第三部分(第9—12段),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點,作者滿含深情地寫了肖邦對這片故土的熱愛。從出生地,到少年時代的探望故里,青年時代的故園告別,再到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夢中思念,直至用音樂來寄托自己對祖國的滿腔熱愛和對故土的無限眷戀。
第四部分(第13—19段),寫肖邦故居的現狀,人們從這座小屋以及肖邦音樂中所獲得的精神力量。主題在這里得到升華,強調了肖邦之家已經成為波蘭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堅韌紐帶。
第五部分(第20一27段),這是本文中最華美的樂章,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寫了肖邦故園春、夏、秋、冬四季美景,并把它們與肖邦的音樂融合在一起,如詩如歌如畫,令人陶醉、回味不盡。
五、文本研讀學生速讀課文,進行文本研讀
l.肖邦故居經歷了怎樣的歷史變遷?
——討論明確:
熱鬧的處所,宮殿式的府第——簡樸的小屋,朝拜的圣地,精神宴會的殿堂。
2.肖邦故居有哪些特點?它與肖邦的音樂創(chuàng)作有哪些聯(lián)系?
——討論明確:
特點:簡陋、樸素
周圍景致的形、聲、色的微妙變化在肖邦音樂中的完美體現!拔邓{的色調是波蘭景色和在這大平原上誕生的藝術家的音樂的共同色調!
3.祖國與肖邦的音樂有哪些聯(lián)系?
——討論明確:
肖邦對這片故土的熱愛。從出生地,到少年時代的探望故里,青年時代的故園告別,再到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夢中思念,直至用音樂來寄托自己對祖國的滿腔熱愛和對故土的無限眷戀!疤热舸丝涛覀兟牭,或者親自彈奏偉大作曲家臨終前的最后一組瑪祖卡曲,我們必能從中聽到昔日國內歌聲的淡淡的旋律。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關山阻隔,有國難投,這一組瑪祖卡曲似乎是被萬種離情、一懷愁緒所濾過而凈化了,跟鄉(xiāng)村的質樸相距甚遠,但它們無疑是出自故里,跟這片土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4.作者是怎樣將肖邦故園的四季與肖邦的音樂結合起來的?
——討論明確:
春天的嬌嫩色調,酷似一首最溫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鍵上的輕盈的速奏;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聯(lián)翩,使人回憶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黃昏時分的景色,宛如F小調敘事的開頭幾節(jié);秋天的落葉,就像憂傷的奏鳴曲中那結尾的、令人難忘的三重奏。冬天,只有微弱的琴聲在抗御風、雪和寂靜,只有音樂長存。
5.人們?yōu)槭裁磿阎把龅男那,來朝拜肖邦故居這座圣地?
——討論明確:
這美好的音樂有時也是斗爭的武器;是藏在花叢中的大炮。作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礎的偉大藝術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人們從小屋及肖邦音樂中獲得了精神力量。
六、總結
文章雖然大都在描寫肖邦故鄉(xiāng)的自然景色,但主題卻在肖邦,在肖邦的音樂與故鄉(xiāng)、祖國的關系,在肖邦的愛國情懷。本文通過肖邦這位偉大音樂家的成長與藝術創(chuàng)作,深刻地說明祖國對于一個人的價值。沒有波蘭,就沒有肖邦,就沒有肖邦的音樂,波蘭是肖邦音樂的靈魂。而反過來肖邦及肖邦的音樂又成為波蘭民族精神的體現。祖國與人就具有這樣雙向的意義。
七、品味語言
1.請學生找出認為寫的好的段落,誦讀品味。
這篇文章的景色描寫十分出眾,鏡頭時而拉遠,時而推近,顯得優(yōu)裕自如,那些原本看似平淡無奇的景物,在作者的筆下卻展現出令人矚目的光彩,他仿佛在為我們演奏一支恬靜優(yōu)美的抒情樂曲,描畫一幅清新秀麗的田園山水畫。不僅僅如此,本文的與眾不同之處,還在于作者把音樂家的人生與自然景色描繪融會在一起,而這二者又與肖邦對波蘭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熱愛交織在一起,由人及事,由景及物,由故園到祖國,情感一步步地提升,這樣,景語便成了情語,而情語又升華為一種精神的再現。
2.小結:
、俪霰姷木拔锩鑼,仿佛是恬靜優(yōu)美的抒情曲,清新秀麗的田園山水畫。
、诰罢Z成為情語,而情語又升華為一種精神的再現。
八、作業(yè)
l.積累詞語
2.完成《學習與評價》
3.預習《發(fā)現》
《肖邦故園》教案 3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肖邦的相關文學常識
2、進一步理解故園的文化內涵,提升愛國主義的情操
3、思考肖邦故園和肖邦音樂之間的內在關系,明確愛國主義思想這根紐帶
4、肖邦音樂對后世的影響
本課意在突出肖邦的愛國主義熱情,通過肖邦故園這個線索,引導學生對肖邦的祖國波蘭以及他的傳奇人生經歷、音樂創(chuàng)作有個具體深刻的認識,以此來突出肖邦故園對肖邦音樂創(chuàng)作的影響,明確肖邦的愛國主義激情是他創(chuàng)作的源泉,他的音樂的影響已經超越了波蘭,而是影響了歐洲甚至世界上所有的被壓迫的民族。
1、基礎字詞
馬廄 jiù 夙愿 sù 通衢大道 qú 煢煢孑立 qióng jié 瘠薄 jí bó
繾綣 qiǎnquǎn 命運多舛 chuǎn 養(yǎng)尊處優(yōu) 玲瓏剔透 天籟 lài 簌簌 sù
2、導入:在世界樂壇上有一位錦繡滿腹,才華橫溢的天才音樂家,雖然他半世坎坷,命運多舛,雖然關山阻隔,有國難投,但是他始終飽懷著愛國主義的激情,創(chuàng)作了一曲曲振奮人心,號召人民起來反抗異族統(tǒng)治的曲子,鼓勵著那些仁人志士為自由,民主,幸福而前赴后繼,即使在臨終前仍囑咐親人把自己的心臟運回祖國,他就是波蘭音樂家肖邦。
3、作者簡介:
肖邦(1810 — 1849)是波蘭最偉大的作曲家、鋼琴家。在母親的影響下,他從小對波蘭的民間音樂十分熟悉和喜愛。6歲就開始學習鋼琴,7歲學習作曲,8歲便在音樂會上登臺演出,16歲時進華沙音樂學院作曲班,不到20歲已是華沙很有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
。5)本板塊兩篇文章都有關于四季景物的描寫,分別從文章中找出來,對比分析這些描寫各自從什么角度抓住景物的哪些特點來描寫的?作者這樣描寫的用意何在?
(6)列舉課本中或課外歷史人物的事例來體會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的具體表現。
簡陋 古跡 斗爭武器
搖籃 最堅韌的紐帶
《肖邦故園》教案 4
教學目標:
1、 學生能通過對文本的反復閱讀,結合自己的體驗與認識,進一步了解祖國的文化內涵,認識祖國對個體的意義以及自身對祖國所應承擔的責任,激發(fā)愛國之情。
2、 了解肖邦的身世,以及寫作的時代背景,從而準確地理解作者的意圖。
3.將音樂欣賞和文學欣賞結合起來。
教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歐洲是人們向往的地方,歐洲是藝術的歐洲,歐洲是繪畫和古典音樂的歐洲,涌現出一大批舉世聞名的音樂家。如巴赫、莫扎特、肖邦、貝多芬。歐洲文明給全人類帶來了耀眼的文化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雅-伊瓦什凱維奇《肖邦故園》。
二、作家介紹
肖邦的生平和思想發(fā)展
弗利得利克·肖邦是偉大的波蘭音樂家。1810生于華沙的近郊熱那佐瓦沃拉。從小就顯示出特殊的音樂才能,六歲學彈鋼琴,七歲發(fā)表第一首作品──g小調波蘭舞曲,八歲舉行了第一次公開演奏,被人們譽為神童。少年時代,肖邦接觸到了波蘭城鄉(xiāng)的民間音樂以及不少波蘭愛國人士的進步思想。1826年起,肖邦正式成為音樂學院的學生,與不少思想進步的師生交往。這些年里,肖鄭經常去鄉(xiāng)間度假,欣賞自然風光,傾聽農民的歌唱、奏樂,參加鄉(xiāng)村的舞會和婚禮。祖國的文化、民族民間的音樂,就像種子一樣,播種在肖邦的心田里。
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中期的波蘭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1930年德軍攻占波蘭,以后肖邦大部分時間在法國度過。肖邦的朋友、波蘭詩人維茨凱維支在給肖邦的信中寫道:你只要經常記著,民族性,民族性,最后還是民族性......正象波蘭有祖國的大自然一樣,也有祖國的旋律。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自己內在的、祖國的音響。肖邦深受影響。
1830年11月,在蕭瑟的寒風和動蕩不安的國家局勢中,肖邦帶著一只滿盛祖國泥土的銀杯告別故國輾轉來到巴黎,他經常和聚集在巴黎的各國文藝家交往,如雨果、巴爾扎克、海涅、李斯特、貝利尼等。這些人盡管對肖邦的精神生活是一種慰籍。但是,他鄉(xiāng)作客、舉目無親的感受,始終使他悲郁不已。在國外的日日夜夜,肖邦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祖國,他創(chuàng)作了許多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鋼琴作品,以此抒發(fā)自己的思想情、王國恨。三十年代中期,他的身體越來越弱。1849年,39歲的肖邦在對故國的無限追思中離開人世,身后留下大量的音樂杰作,其作品中的愛國主題歷來備受世界的尊重。離世前,肖邦囑人在自己死后把心臟運回波蘭。
三、學習新課
1、作者為什么不以肖邦故居為題?
(故園包含的內容包括故居、家鄉(xiāng)、祖國)
2、肖邦的故園有什么特點?為什么怎樣寫?
。ㄐぐ畹墓蕡@是簡樸的.。用富麗堂皇的建筑群和簡樸的小屋進行對照,超越時空的對比,突出肖邦故園是最珍貴的古跡、波蘭人朝拜的圣地、舉行精神宴會的殿堂、偉大藝術家的搖籃)
3、 想一想是什么力量使小屋成為圣地的?
。ㄊ切∥莸闹魅恕⑹且魳贰⑹且魳分魅说撵`魂、是主人對藝術的追求)
4、 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跟各自出身的環(huán)境,跟生活周圍的景色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環(huán)境影響人,這里的環(huán)境指的已經不再是那間小屋,肖邦的故園有了第二層意思,那就是家鄉(xiāng)的意思。
這些密切聯(lián)系體現在什么地方?肖邦的故園和他的音樂有什么聯(lián)系?
。ü蕡@給了他音樂,給了他音樂的主題與品格,精神與靈魂。這里的景色是何等的樸素、淡雅、然而有時何等的持久、深沉。這也是藝術家的音樂的共同的色調。)
5、 閱讀9-12節(jié),這幾節(jié)的表達方式與前面有什么不同,請概括內容
。ń洺:兔妹靡黄鹛酵世,給友人的信提起自己懷念我的家、我的母親、我的姐妹,我如今只能依稀記得國內的歌,以瑪祖卡曲為例,說明他音樂中的鄉(xiāng)音。)
6、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探究深層的原因。
。ㄒ驗閼涯罟枢l(xiāng),熱愛這片故土,在他的心目中這小小的莊子就是整個祖國鄉(xiāng)村的象征。)
這時故園有了第三層意思:祖國
7、 閱讀13-19節(jié),這幾節(jié)寫了肖邦故居的現狀,思考為什么有那么多人來肖邦之家欣賞音樂?
。芨惺艿皆谕ぐ畲傧フ勑模軓男ぐ钜魳分蝎@得精神力量,能夠感受到祖國文化的偉大。肖邦的音樂已經超出了音樂的力量。肖邦是波蘭人心中的驕傲。)
8、作者在寫四季景色時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請說出來?
。ò阉募揪吧c肖邦音樂融合在一起)
9、為什么這花園與肖邦的音樂是般配的?
。ㄐぐ畹墓蕡@給了他音樂,給了他音樂的主題與品格,肖邦用音樂表達著自己靈魂深處對故園的愛與眷戀,音樂里故園的一切也是肖邦的一切,肖邦在用絮語和呢喃表達對故園樸素、淡雅的深沉持久的愛。)
10、為什么說他的這種表現就是愛國?對故園的眷戀就是愛國?什么是愛國?
。ú恢徽痼@的事才是愛國,愛國可以很具體:有公德意識,如不踩草坪,不扔垃圾……有愛心,如愛小孩,愛父母)
四、作業(yè)
仔細品讀有關四季與音樂的描寫
《肖邦故園》教案 5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肖邦的相關文學常識。
2.進一步理解故園的文化內涵,提升愛國主義的情操。
二、教學重、難點
1.肖邦音樂對后世的影響。
2.思考肖邦故園和肖邦音樂之間的內在關系,明確愛國主義思想這根紐帶。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
1.積累字詞(生字注意讀音,有的字注意書寫)
馬廄 厄運 伶仃孤苦 夙愿 瘠薄 覆蓋 翩翩起舞 繾綣命途多舛 一瓢飲 有條不紊 樹影婆娑 簌簌 玲瓏剔透 煢煢孑立 雪橇 狐裘
一、導入課文
在世界樂壇上有一位錦繡滿腹,才華橫溢的天才音樂家,雖然他半世坎坷,命運多舛,雖然關山阻隔,有國難投,但是他始終飽懷著愛國主義的激情,創(chuàng)作了一曲曲振奮人心,號召人民起來反抗異族統(tǒng)治的曲子,鼓勵著那些仁人志士為自由,民主,幸福而前赴后繼,即使在臨終前仍囑咐親人把自己的心臟運回祖國,他就是波蘭音樂家肖邦。
二、作者簡介
肖邦(1810 - 1849)是波蘭最偉大的作曲家、鋼琴家。在母親的影響下,他從小對波蘭的民間音樂十分熟悉和喜愛。6歲就開始學習鋼琴,7歲學習作曲,8歲便在音樂會上登臺演出,16歲時進華沙音樂學院作曲班,不到20歲已是華沙很有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國首都巴黎,與當時著名的音樂家柏遼茲、李斯特等來往密切。這期間,肖邦無論在鋼琴演奏方面,還是在音樂創(chuàng)作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這時寫成的。肖邦在巴黎的歲月,也是他的祖國波蘭遭受沙皇俄國蹂躪的年代,所以,肖邦這時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對被侵占的故國家園的懷念,對民族獨立的渴望和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思鄉(xiāng)情,亡國恨,時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來。當沙俄授予他“俄國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時,肖邦嚴辭拒絕,表現出一個愛國藝術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氣節(jié)。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臨終前,他囑咐親人把他的心臟運回波蘭,以安慰他那顆赤子之心。
肖邦的創(chuàng)作以鋼琴作品為主,還涉獵各種舞曲、幻想曲、敘事曲、諧謔曲、前奏曲、練習曲、奏鳴曲等。他的音樂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獨樹一幟的浪漫抒情風格,激昂雄壯、氣勢磅礴的旋律,色彩豐富的和聲,為歐洲的浪漫主義音樂增添了奪目的光彩,被稱為“浪漫主義的鋼琴詩人”。
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音樂家,波蘭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華沙舉行一次“國際肖邦鋼琴作品比賽”,這是國際上水平最高、影響最大的鋼琴比賽之一。
三、分析課文
。1)作者花如此多的筆墨去描寫肖邦故園,文中描寫肖邦故園特征的詞句有哪些?
明確:肖邦出生在一個“簡樸”“清寒”“簡陋”的小屋里,這個說明肖邦出生低微,來自于勞苦大眾,為后文中肖邦能創(chuàng)作一系列的愛國主題的鋼琴曲埋下了伏筆。
。2)經過歲月的洗滌,肖邦故園在波蘭人民甚至整個世界人民的心目中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么肖邦故園 如今有什么樣的文化內函?
明確:
文本第二節(jié)說肖邦故園是“波蘭人朝拜的圣地,舉行精神宴會的殿堂,參觀游覽的古跡,
噴射創(chuàng)作音樂的不竭源泉”,
A波蘭民族的凝聚力的符號,散發(fā)著愛國精神
B藝術家的搖籃,
C音樂創(chuàng)作的源泉,
D肖邦的音樂的起源
E精神享受殿堂
肖邦故園雖然“簡樸,清寒,簡陋”,但是由于肖邦音樂對后世的影響,肖邦故園的意義也不再局限是肖邦的出生地。
(3)既然肖邦故園因為肖邦和他的音樂而聞名,那么肖邦故園和肖邦的音樂有什么內在聯(lián)系?
明確:
A通過描寫肖邦故園的“簡樸”“清寒”“簡陋”來突出對比肖邦音樂的偉大,同時暗示肖邦故園孕育了肖邦的音樂風格,即:熱切,激情的愛國主義。由于肖邦音樂對后世的影響 ,樸素,淡雅,然而,又持久,深沉的風格之美。(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樂最理想的序曲,它是波蘭景色和在這大平原上誕生的藝術家的音樂的共同色調)
B是音樂創(chuàng)作的源泉和積淀
(21-26由四季之景聯(lián)想到肖邦的音樂)
。ㄓ梦闹械脑捳f是“最早的孩提時代曾撥動過他的心弦的每一個旋律,而且,在他以后的文學作品中往往半自覺地,有時則完全是不自覺地展示出兒時之國同創(chuàng)作成熟時期的淵源關系”。)
。4)肖邦、肖邦音樂和肖邦故園對世界的影響?
A肖邦
被后世稱為神童,“音樂詩人”,是第二個莫扎特,是始終心懷祖國的愛國者。
B他的音樂
是后世音樂家創(chuàng)作的清流源泉,能給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更是一蹲“藏在花叢中的大炮”,它已經滲透進了波蘭民族的最深層,可以這樣說,
肖邦的音樂已經成為民族的最堅韌的紐帶,
成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礎,
作為一種斗爭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
C肖邦故園
在這里已經不在是波蘭的文化遺產,它已經超越了歐洲,甚至對整個世界產生了極其廣泛的影響,偉大的藝術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成為一種那些客居他鄉(xiāng),漂泊異地者的精神家園和歸宿,已經是一個象征,一個符號,一個圖騰,被后人所景仰和膜拜。
(如何理解“在他心目中,這小小的莊子就是整個祖國鄉(xiāng)村的象征”這句話?
(肖邦出生于此,這里樸素淡雅的景物在他的童年和青春時代甚至一生中都打下深深的烙印,這兒的一切對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有著不同一般的淵源關系,他在流亡生活中抒發(fā)對祖國對故鄉(xiāng)懷念之情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寄托于這故園之上的。因此說,這小小的莊子對肖邦而言就是整個祖國的象征。)
。5)本板塊兩篇文章都有關于四季景物的描寫,分別從文章中找出來,對比分析這些描寫各自從什么角度抓住景物的哪些特點來描寫的?作者這樣描寫的用意何在?
第2教時
要點:朗讀精彩段落,品味散文的語言美,練習作業(yè)
過程:
一、朗讀第6、7段,再思考回答問題
1、朗讀:
誠然,它沒有那種招搖的俏麗。但它蘊藏著許多細微的色調變化,只有久居這一帶的人才會跟這里的景致結下不解之緣,才能看到這些形、聲和色彩的微妙差別,并且給予應有的評價。
一年四季都得細心觀察這些色彩。
春天,丁香怒放,像天上飄下一朵朵淡紫色的云霞;
夏天,樹木欣欣向榮,青翠欲滴;
秋天,遍野金黃,霧繚煙繞;
冬天,大雪覆蓋,粉妝玉琢,清新素雅,在這潔白的背景上,修剪了枝條的柳樹像姐妹般排列成行,正待明年春風得意,翩翩起舞。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樸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2、思考回答問題,先自由組合討論,再班級交流發(fā)言。
。1)四季的景物描寫突出的點是什么?這些描寫給人在審美上有怎樣的感受?
。ㄍ怀龅狞c是“色彩”,給人在審美上的感受是“樸素”“淡雅”。)
。2)作者描寫這些景色的目的是什么?如何理解“何等的持久、深沉”?
。榱苏f明肖邦的音樂和肖邦故園風光的聯(lián)系。家鄉(xiāng)的風光給肖邦的創(chuàng)作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積淀。)
二、朗讀19-24段,再思考回答問題
1、朗讀:
我們帶著驚訝和柔情望著這幢實為波蘭民族精華的樸素小屋。它像一只輪船,漂浮在花園綠色的海洋里,花園里的一草一木,都經過了精心的栽培,因為這花園也想與肖邦的音樂般配。
春天,栗樹新葉初發(fā),幾乎還是一派嫩黃色,它們懸掛在屋頂的上方,猶如剛剛出繭的蝴蝶的嬌弱的翅膀。粉紅色的日本櫻花,宛如在旭日東升的時候飄在莊園上空的一片云彩。如此嬌嫩的色調,酷似一首最溫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鍵上的輕盈的速奏。
夏天,水面上開滿了白色和黃色的睡蓮,那扁平的葉子舒展著,像是為蜻蜓和甲蟲準備的排筏。睡蓮映照在明鏡般水中的倒影,宛如歌中的疊句。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聯(lián)翩,使人回憶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黃昏時分,水面散發(fā)出陣陣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而那銀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樹干,排列得整整齊齊,有條不紊,宛如f小調敘事曲開頭的幾節(jié)。清風徐來,樹影婆娑,花園里充滿了簌簌的聲響。這簌簌聲,這芬芳的香味,使我們心蕩神馳,猶如是在聚精會神地傾聽這獨具一格的音樂的悠揚的旋律,清麗的和聲。
秋天又別有一番風味。這是鄉(xiāng)村婚嫁的季節(jié),時不時有一陣小提琴聲傳到這里,飄到金黃的樹冠下,飄到寂靜的草坪上,它提醒我們,此刻正置身于馬祖卡曲的故鄉(xiāng)。當我們漫步在花園的林陰小道,當我們踏上玲瓏剔透的小橋,落葉在腳下踩得沙沙響。作為悠悠往事“見證者”的樹葉,就像憂傷的奏鳴曲結尾中令人難忘的三重奏,它們以自己干枯的沙沙聲招來了那么多的思緒,那么多的回憶,那么多的樂曲。于是,我們開始理解那個客死遠方巴黎的人的深沉的郁悶:久別經年,他只能依稀記得“國內唱的歌”。
然而,這里最美的是冬天。請看吧!四野茫茫,白雪覆蓋的房舍安然入夢;▓@的樹木變成了水晶裝飾物,且會發(fā)出銀鈴般清脆的響聲,就像昔.日掛在馬脖子上的鈴鐺。如今既沒有馬,沒有雪橇,也沒有狐裘,更沒有裹著狐裘的美女。沒有母親,沒有姐妹——只有無邊的靜寂。一切都成為往事了。
2、思考回答問題,先自由組合討論,再班級交流發(fā)言。
(1)這里也是四季的風光描寫,與上文有什么不同?這里的風景描寫有什么特別之處?
。ㄉ衔氖锹詫,這里是詳寫;上文是虛寫,這里是實寫。風景描寫始終和肖邦的音樂聯(lián)系在一起。)
。2)上文的描寫和這里的描寫各是為了表現什么中心?
。ㄉ衔氖峭怀錾,突出家鄉(xiāng)風光對肖邦創(chuàng)作的影響,這里是從審美上對肖邦音樂的聯(lián)想和想像。)
(3)由本文的組織材料看,談談你對散文“形散神聚”的理解。
。ㄒ驗楸疚牡闹行氖切ぐ畹墓蕡@和肖邦音樂的關系,所以寫故園總是不離開音樂。材料可以是多方面的,但必須圍繞線索,不能游離中心。)
三、課文小結
本課意在突出肖邦的愛國主義熱情,通過肖邦故園這個線索,引導學生對肖邦的祖國波蘭以及他的傳奇人生經歷、音樂創(chuàng)作有個具體深刻的認識,以此來突出肖邦故園對肖邦音樂創(chuàng)作的影響,明確肖邦的愛國主義激情是他創(chuàng)作的源泉,他的音樂的影響已經超越了波蘭,而是影響了歐洲甚至世界上所有的被壓迫的民族。
四、列舉課本中或課外歷史人物的事例來體會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的具體表現。
五、課后作業(yè)
選取讀本有關課文閱讀。
六、板書設計
過去 現在 影響
簡樸 圣地 清流源泉
肖邦故園 小小 殿堂 精神享受
清寒 古跡 斗爭武器
簡陋 搖籃 最堅韌的紐帶
《肖邦故園》教案 6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利用多媒體播放肖邦的作品《波蘭舞曲》和波蘭平原的圖片,用音樂的溪泉和平原上的清風濾去心靈的喧囂,為學生情感上親近肖邦作鋪墊。
導語設計:有人說,……
二.進入文本,感悟故園景物美。
(一)自讀文本。
可以在網上搜索肖邦所作樂曲(舒緩一些的),作為背景音樂,輕聲播放。學生在優(yōu)美的音樂陪伴下優(yōu)雅閱讀,優(yōu)美閱讀。
(二)欣賞肖邦故園
[展示課件]大家能猜一猜我現在放的圖片是什么地方嗎?大家現在看到的圖片相當漂亮,這就是波蘭著名音樂家肖邦的家鄉(xiāng)。現在讓我們隨同作者到肖邦的故園去走一走,看一看,或許我們能發(fā)現一些什么。
我們先來看這樣一段文字,這是一位有幸去過肖邦故居的中國作家寫的。肖復興,著名的散文家,近年寫了大量的樂評。(投影肖復興《春天去看肖邦》的一段文字:略)
同學們閱讀完這段文字后,請結合文章的第1、第2節(jié),談談對這段文字的看法:肖復興的這個揣測有沒有道理?肖復興文章中的一些話如何來解釋?真正的肖邦故園應該是什么樣子的?《肖邦故園》的作家為什么要花如此之多的筆墨來寫這個貴族莊園呢?是不是一種寫作策略上的失敗?那又是為什么?(討論)
(三)欣賞故園四季景色
1.請同學們找到課文中描寫肖邦故園景色的語句或語段。肖邦故園的景色有什么特點呢?請同學用文中的詞語概括。
2.課文中提到“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樂最理想的序曲”,作者是怎樣將肖邦故園的四季與肖邦的音樂結合起來的?欣賞音樂《肖邦鋼琴協(xié)奏曲》,再品讀鑒賞,思考提出的問題。
三.深入探究,感悟人物情感美。
(一)故園對肖邦。
[問題探討]肖邦的傳記中描寫了這樣的情節(jié):因為在大庭廣眾之下,肖邦拒絕為俄國沙皇派到波蘭的總督演奏,為了避免受到迫害,肖邦在1830年11月1日離開了波蘭,前往維也納,華沙音樂學院的孩子唱歌相送,他們還送他一只銀杯,里面裝滿了祖國土,肖邦預感這一次肯定是一去不復返了,他哭了。此后他長期生活在巴黎,果然再也沒有能夠返回祖國。而文中所提到的肖邦故園,肖邦僅僅是出生后的幾個月在這里住過,肖邦的絕大部分作品都是在巴黎完成的,為什么是這里成為他創(chuàng)作上的源泉呢?為什么不是巴黎?
[討論拓展]同學們平時的閱讀體驗中,有沒有這樣的例子――藝術家與他的家鄉(xiāng)、與他的環(huán)境密切相關?
(二)肖邦對故園
肖邦在這里生活了幾個月,這里真的會對他一生的創(chuàng)作產生那么大的影響嗎?這里的陶冶魔力真的就那么強嗎?能不能從文中找一些話來說明?
(三)肖邦的影響
在前面我們講到了故園之景對肖邦的影響,那肖邦之家因為肖邦而對祖國、對祖國的人民又有什么樣的反作用?能不能從文中找一些話來說明?
(四)欣賞音樂,與肖邦促膝談心。
一篇《肖邦故園》帶我們走進波蘭,走近肖邦,讓我們懂得品味自然,閱讀人生。閱讀其實就是一種對話,與作者、與肖邦、與精神高貴的`前人今人對話,以此豐富閱歷,啟迪心智,提升境界,這是一個多么幸福的過程。故園之于肖邦的意義是極為重要的,肖邦故園對于我們也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肖邦之家的最大魅力之一,正是在于我們能感受到在同肖邦‘促膝談心’!甭犚魳法D―《E大調練習曲》(《別離曲》),說出你對肖邦是怎樣的情感,以“肖邦,我想對你說……”為話題,寫一段文字。
四.欣賞品味,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在故園與肖邦的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下,這篇文章也臺肖邦的音樂一般,要奏出它最華美的樂章,讓我們一起領略作者如詩如畫如歌的細膩筆觸。請大家一起充滿感情地朗誦,(播放音樂)請學生找出認為寫得好的段落,誦讀品味。
五.整體把握,欣賞文章結構美。
再次瀏覽文章,大致概括各段的主要內容,整體把握全文,看看本文的結構有何特點,引導學生存疑、質疑。例如:
[討論]文章開頭已經有過對肖邦故園四季景物的描寫,后面幾大段的景物描寫是不是重復?可不可以把后面的景物描寫放到前面來?
六.作業(yè)布置。
《肖邦故園》教案 7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肖邦故園的文化內涵,思考肖邦故園與肖邦音樂之間的關系。
2、體會作者寫肖邦故居的意義,體會肖邦對祖國的無限熱愛之情。
3、學習寫景狀物的手法,品味語言,提高鑒賞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1、肖邦故園的文化內涵,思考肖邦故園和肖邦音樂之間的內在關系。
2、感受作者把肖邦故園四季美景與肖邦音樂融合在一起的魅力。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設計思想:
本課意在突出肖邦的愛國主義熱情,通過肖邦故園這個線索,引導學生對肖邦的祖國波蘭以及他的傳奇人生經歷、音樂創(chuàng)作有個具體深刻的認識,以此來突出肖邦故園對肖邦音樂創(chuàng)作的影響,明確肖邦的愛國主義激情是他創(chuàng)作的源泉,他的音樂的影響已經超越了波蘭,而是影響了歐洲甚至世界上所有的被壓迫的民族
五、教學內容
1、基礎字詞:
字音:
馬廄()夙()愿通衢()大道煢()煢孑()立
瘠。ǎǎ├`綣()()命運多舛()天籟()簌簌()
字形
馬廄夙愿通衢大道煢煢孑立瘠薄
繾綣命運多舛養(yǎng)尊處優(yōu)玲瓏剔透天籟簌簌
。ɑ顒: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解決后,學生代表回答)
2、展示學習目標:
(1)、理解肖邦故園的文化內涵,思考肖邦故園與肖邦音樂之間的關系。
。2)、探究作者寫肖邦故居的意義,體會肖邦對祖國的無限熱愛之情。
。3)、學習寫景狀物的手法,品味語言,提高鑒賞能力。
3、導入
師:故園是什么意思?
生:故鄉(xiāng),家鄉(xiāng)
師:同學們愛自己的'家鄉(xiāng)嗎?
生:愛!
師:是啊,故鄉(xiāng)對于每一個人的意義,大約就好比一根一生都剪不斷的臍帶,不管我們對它是愛還是恨,它都連進我們的生命里,如果掙斷了,那種疼痛或許終生都無藥可醫(yī)。對于藝術家來說更是如此,他們的創(chuàng)作與家鄉(xiāng)的點點滴滴之間聯(lián)系或許還要緊密得多。例如地壇之于史鐵生,紅高粱之于莫言。那么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位天才的藝術家,他的故鄉(xiāng)與創(chuàng)作之間又有什么不平凡的聯(lián)系呢?那么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肖邦故園,去探討肖邦的人生起點。
4、肖邦簡介
肖邦(1810-1849)是波蘭最偉大的作曲家、鋼琴家。在母親的影響下,他從小對波蘭的民間音樂十分熟悉和喜愛。6歲就開始學習鋼琴,7歲學習作曲,8歲便在音樂會上登臺演出,16歲時進華沙音樂學院作曲班,不到20歲已是華沙很有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國首都巴黎,與當時著名的音樂家柏遼茲、李斯特等來往密切。這期間,肖邦無論在鋼琴演奏方面,還是在音樂創(chuàng)作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這時寫成的。肖邦在巴黎的歲月,也是他的祖國波蘭遭受沙皇俄國蹂躪的年代,所以,肖邦這時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對被侵占的故國家園的懷念,對民族獨立的渴望和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思鄉(xiāng)情,亡國恨,時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來。當沙俄授予他“俄國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時,肖邦嚴辭拒絕,表現出一個愛國藝術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氣節(jié)。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臨終前,他囑咐親人把他的心臟運回波蘭,以安慰他那顆赤子之心。
肖邦的創(chuàng)作以鋼琴作品為主,還涉獵各種舞曲、幻想曲、敘事曲、諧謔曲、前奏曲、練習曲、奏鳴曲等。他的音樂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獨樹一幟的浪漫抒情風格,激昂雄壯、氣勢磅礴的旋律,色彩豐富的和聲,為歐洲的浪漫主義音樂增添了奪目的光彩,被稱為“浪漫主義的鋼琴詩人”。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音樂家,波蘭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華沙舉行一次“國際肖邦鋼琴作品比賽”,這是國際上水平最高、影響最大的鋼琴比賽之一。
5、分析課文
。1)肖邦故園經歷了怎樣的歷史變遷?
【明確】
(2)既然肖邦故園因為肖邦和他的音樂而聞名,那么肖邦故園和肖邦的音樂有什么內在聯(lián)系?
【明確】
“蔚藍的色調”是“波蘭景色和在這大平原上誕生的藝術家的音樂的共同色調”
凡是他那些直接留下了這兒時之國畫面的作品,我們都能發(fā)現一縷鄉(xiāng)音。
這一組瑪祖卡曲似乎是被萬種離情、一懷愁緒所過濾而凈化了,跟鄉(xiāng)村的質樸相距甚遠,但它們無疑是出自故里,跟這片土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總結:前者是后者的源泉,不僅如此,肖邦故園還孕育了肖邦音樂的藝術風格。
(3)經過歲月的洗滌,肖邦故園在波蘭人民甚至整個世界人民的心目中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什么有那么多人來肖邦之家欣賞音樂?人們?yōu)槭裁磿阎把龅男那,來朝拜肖邦故居這座圣地
【明確】
小結:作者寫肖邦故園的意義何在?
【明確】
沒有肖邦故園,沒有波蘭,就沒有肖邦,就沒有肖邦的音樂,波蘭是肖邦音樂的靈魂與源泉。反過來,肖邦以及肖邦的音樂又成為波蘭民族精神的體現,深深地影響了他的祖國。
祖國與個人就具有這種雙向的意義。
6、精講點撥:
朗讀精彩段落,品味散文的語言美。
朗讀20-27段,思考回答問題
對于四季景物的描寫,作者分別運用了什么手法,寫到了哪些景物,突出了這些景物的哪些特點?
【明確】
景物:栗樹、櫻花
特點:嬌嫩、溫柔
手法:比喻、通感
景物:睡蓮、倒影、幽香、樹干
特點:成熟、清麗、悠揚
手法:比喻、通感
7、有效訓練
朗讀第7段,思考回答問題
一年四季都得細心觀察這些色彩。春天,丁香怒放,像天上飄下一朵朵淡紫色的云霞;夏天,樹木欣欣向榮,青翠欲滴;秋天,遍野金黃,霧繚煙繞;冬天,大雪覆蓋,粉妝玉琢,清新素雅,在這潔白的背景上,修剪了枝條的柳樹像姐妹般排列成行,正待明年春風得意,翩翩起舞。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樸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這一段景物描寫有何特點,試分析,并談談這一段與20-27段的景物描寫有何異同。
【明確】
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四季色彩的變化,突出了一種樸素、淡雅、持久、深沉的美,突出家鄉(xiāng)風光對肖邦創(chuàng)作的影響。
異:上文是詳寫,這里是略寫;上文是實寫,這里是虛寫。上文是側重于景物與音樂的聯(lián)系,這里是突出色彩。
同:風景描寫始終和肖邦的音樂聯(lián)系在一起
景物:房舍樹木
特點:靜寂
手法:比喻
8、課后作業(yè)
聽一段自己喜歡的音樂,寫下你的感受
《肖邦故園》教案 8
教學目標:
1.了解肖邦的相關文學常識
2.進一步理解故園的文化內涵,提升愛國主義的情操
教學重點:
故園景色的特點,以及描寫故園景色與肖邦音樂和愛國情感的關系。
教學難點:
1.肖邦的音樂創(chuàng)作與他的故鄉(xiāng)和祖國的關系。
2.將音樂鑒賞與文學鑒賞結合,溝通起來,把握文章的內容及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1.反復閱讀,用原句解讀,加強文本與自己的對話體驗,增進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
2.音樂鑒賞與文學鑒賞結合。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序曲
1.《菊花臺》為背景音樂
2.人的五官中聽覺是被動的,噪音襲來的時候,我們不得不聽,是一種污濁。但有人說,音樂的出現是耳朵的幸運。那么今天我們聽一支曲子,只為這只曲子保留耳朵。誰在這樣的鋼琴之夜徘徊?那是“周杰倫”——十一月的肖邦。一個肖邦對世界已經足夠!今天我們走進肖邦,聆聽肖邦。
板書課題
二、新課分析
課文中提到“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樂理想的序曲”,作者是怎樣將肖邦故園的四季與肖邦的音樂結合起來的?請同學們找到課文中描寫肖邦故園景色的語句或語段。
明確:主要在課文的后幾節(jié)。
背景音樂《肖邦鋼琴協(xié)奏曲》,自己品讀鑒賞,思考提出的問題。
明確:
春天的嬌嫩色調,酷似一首最溫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鍵上的輕盈的速奏;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聯(lián)翩,使人回憶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黃昏時分的景色,宛如F小調敘事的開頭幾節(jié);秋天的落葉,就像憂傷的奏鳴曲中那結尾的、令人難忘的三重奏。冬天,只有微弱的琴聲在抗御風、雪和寂靜,只有音樂長存。
簡陋、樸素,周圍景致的形、聲、色的微妙變化在肖邦音樂中的完美體現。所以四季如歌,琴聲如訴,耳朵里空無一人,根本不要去聽,肖邦是聽不見的。彈奏或聆聽都需要用心,每個音節(jié)都有它的寓意:
可以只彈旋律中空心的和弦。
只彈經過句,像一次遠行穿過月亮。
只彈弱音,夏天被忘掉的陽光,
或許陽光中偶然被想起的一小塊黑暗。
可以把柔板彈奏得像一片開闊地,
像一場大雪遲遲不敢落下。
可以死去多年但好像剛剛才走開。
這也就是所謂的“蔚藍的色調是波蘭景色和在這大平原上誕生的藝術家的音樂的共同色調!
此中的真意,是欲辯已忘言了。
一個人的生命天然地與生他養(yǎng)他的祖國連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運、情感和記憶永遠與祖國相關。因為我們都躺在它的懷里,和它融為一體了。而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跟曾經的景有著更加密切的聯(lián)系——深深的烙印,所以要理解肖邦及他的音樂,就要理解他跟波蘭有著何等密切的聯(lián)系。
那么我們走進“鋼琴詩人”——肖邦,來看看他的經歷又是怎樣的,與波蘭,與故園之間發(fā)生了什么?課文中哪些內容提到?
明確:文中第9段――11段。
肖邦在出生后的幾個月就不得不離開了故園,但他還常常回來,要走遍這垂柳的普通小道,對于這個小屋,這片土地。當他不得不離開巴黎的時候,曾有有這樣一段描述:1830年11月2日蕭瑟的寒風增添了華沙的秋意,更增添了離別時的痛苦。送別的友人叮嚀著即將離去的肖邦:
“不論你在哪里逗留,流浪,
愿你永不將祖國遺忘,
絕不停止對祖國的熱愛,
以一顆溫暖、忠誠的心臟!
在肖邦的心目中祖國就是一切,永遠懷著無限的依戀和眷念之情,可以參看課文第10段及第12段,他生命始終都是心懷故土,所以最后將自己的心葬在了這片土地上。肖邦走出了故園,卻走不出思念的沉重。
肖邦的音樂不僅是訴說波蘭的美和憂傷。它對每個人的心訴說他對自己祖國的熱愛。
舉例:“他在鋼琴前坐下的時候,我覺得仿佛是一個從我出生地來的同鄉(xiāng)正在告訴我當我不在的時候曾經發(fā)生的最奇怪的事情。有時我很想問他:‘家里的那些玫瑰花還在熱情地盛開嗎?那些樹還在月光下唱得那么美嗎?’”(肖邦的朋友,德國詩人海涅)
這也就是杜甫的筆下的“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肖邦對這片故土的熱愛。從出生地,到少年時代的探望故里,青年時代的故園告別,再到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夢中思念,直至用音樂來寄托自己對祖國的滿腔熱愛和對故土的無限眷戀。“倘若此刻我們聽到,或者親自彈奏偉大作曲家臨終前的最后一組,我們必能從中聽到昔日國內歌聲的.淡淡的旋律。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關山阻隔,有國難投,這一組瑪祖卡曲似乎是被萬種離情、一懷愁緒所濾過而凈化了,跟鄉(xiāng)村的質樸相距甚遠,但它們無疑是出自故里,跟這片土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這美好的音樂有時也是斗爭的武器;是藏在花叢中的大炮。作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礎的偉大藝術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人們從小屋及肖邦音樂中獲得了精神力量。所以真正震憾我們靈魂的狂風暴雨,可以是最弱的,最溫柔的。(欣賞瑪祖卡曲)
人與祖國的復雜關系是需要我們用一生去思索的。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肖邦故園》,體會肖邦對祖國的深情眷戀之情。
懷念肖邦的形式也應該是用心去體會。
三、作業(yè)布置
說出你對肖邦是怎樣的情感,以“肖邦,我想對你說……”為話題,寫一段文字。
《肖邦故園》的教案設計的分析
本文是波蘭當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雅-伊瓦舍凱維奇奉獻給我們的一部力作。作者以深邃的筆調,追敘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著重表現了肖邦對祖國的眷戀和那種無法割舍的愛。
本文的設計是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心中涌動著激情去研究,在美文的熏陶下涵詠如詩如畫如歌的華美語句,與作者產生共鳴,與肖邦產生共鳴。
根據“祖國土”這一專題的教學目標,再結合本文,所以我制定的教學重點是:故園景色的特點,以及描寫故園景色與肖邦音樂和愛國情感的關系。
本文的難點是:
、傩ぐ畹囊魳穭(chuàng)作與他的故鄉(xiāng)和祖國的關系。
、趯⒁魳疯b賞與文學鑒賞結合,溝通起來。
如何實現教學難點和重點呢?學生沒有遠離祖國,遠離故土,怎樣才能使他們理解故園情呢?而我們不是音樂教師,又怎么通過音樂鑒賞來實現文學鑒賞的目的呢?所以就需要在教學中為學生創(chuàng)造情境,層層鋪設,再步步深入,這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我對課文的教學設計分析。
一.課文的導入以《菊花臺》為背景音樂,同時幻燈片上出現:“只聽一支曲子。只為這只曲子保留耳朵。誰在這樣的鋼琴之夜徘徊?”的語句,這里是一個序曲。音樂為課堂營造了氣氛,而通過周杰倫對肖邦的仰慕,讓我們走進肖邦,看看他的故居。這里說明的一個問題那就是肖邦音樂的不朽,他的魅力長存。
二.課文篇名是涉及“故園”,那么就安排首先看看肖邦的故園是怎樣的,與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有何關系呢?那便是課件的第一篇章:美麗的故園。這個部分是要理解課文中的“這片土地的景色是肖邦音樂最理想的序曲”。以肖邦的鋼琴樂為背景音樂,讓學生慢慢欣賞課文中關于故園景色的描寫,四季的美景與音樂結合在一起。這是理解肖邦音樂的第一步,外在的景對人的影響,品讀其中的真意。
三.要理解肖邦音樂還需要知人論世,肖邦與波蘭的關系。第二篇章便是故園情幾許。結合本專題,一個人天然地與生他養(yǎng)他的祖國連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這種情節(jié)都不會變的。激發(fā)了學生要進一步探討的興趣,從而更好的研習文本。從文本中學生能找到答案,同時我作了相應的補充,比如在他離別時是一個怎樣的場景,在他異鄉(xiāng)漂泊是是怎樣的,這些為的就是讓不曾離開過家園的學生理解肖邦當時的心情,當時的痛苦,從而在他的音樂中都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至此,學生已經能夠慢慢理解音樂的偉大之處,那正是通過那一縷鄉(xiāng)音來喚起波蘭人民的斗爭,也就理解了舒曼對他的評價了。在這個過程中就適時抓住時機讓學生聽聽《瑪祖卡曲》,理解其中的那縷鄉(xiāng)音。
四.由景及情,步步深入,讓學生共鳴,設計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肖邦,我想對你說……”,讓學生抒發(fā)出內心的情感
《肖邦故園》教案 9
【設計理念】
波蘭作家雅-伊瓦什凱維奇的散文《肖邦故園》,教材的編寫者將它歸屬于閱讀教學中的”文本研習”。其最大特點是”以研習文”。文本研習不同于”問題探討”和”活動體驗”,也不完全是”文學鑒賞”。文本研習需要探討和鑒賞,要更多地著眼于”文本”中跟”語言”相關聯(lián)的內容。文學作品的閱讀目標,一般有三種基本定位:理解、審美和探究。本文主題明顯,因而指導學生閱讀時就應當更多地從”審美”層面去揣摩、感悟、思考和賞析,進行有效”研習”,從而真正把握”肖邦”、”故園”、”音樂”、”祖國”等諸多要素。
【學習流程】
一、走近肖邦
1.學生說說自己知道的波蘭音樂家弗雷德里克?肖邦(讓學生自由發(fā)言、互相補充,或者推薦幾位同學發(fā)言,但不要求討論)。
2.教師簡介音樂家肖邦(用多媒體課件呈現簡介內容,便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
二、感受美文
1.梳理思路:以肖邦的故園為切入點,以肖邦的音樂為主線,將人、物、事、景、情與音樂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
2.整體感知:作者以對肖邦滿懷敬意的筆調,介紹了肖邦故居的歷史和現狀,追敘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著重表現了肖邦對祖國的眷戀及那種無法割舍的深沉的愛。
三、品味意蘊
1.叩問”故園”。問題(1):課文的題目是”肖邦故園”。那么”故園”究竟是指什么?(問題的題目用多媒體”有形呈現”。下同。)
a.答案猜想:①肖邦出生的小屋②熱那佐瓦沃拉③華沙④波蘭⑤精神棲息地⑥音樂
b.設計思考:此環(huán)節(jié)之目的是讓學生熟悉課文并作一定的思考,要求學生回答時找出課文依據。估計學生回答較多會是①②兩種(這兩種合在一起當然也行),有部分學生會回答第④種。①②兩種是”故園”的具體所指,就從此處入手賞析作品。
2.漫步”故園”。問題(2):肖邦故園(熱那佐瓦沃拉)有什么特點?找出描寫肖邦故園景色的片斷。
a.答案猜想:多數學生會找出教材第13頁的一些片斷,讓學生讀讀,概括特點。也可能會有學生找出文章開頭的一些片斷。如果提到,也讓學生說一說描寫這里過去的熱鬧、富麗堂皇的建筑群的作用。
b.設計思考:此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感受到具體而獨特的”肖邦故園”的環(huán)境特點,尤其是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優(yōu)美景色,為進一步理解”故園”與音樂、祖國等更多的意義作認知鋪墊。
3.留戀”故園”。問題(3):肖邦對熱那佐瓦沃拉有什么樣的情感?
a.答案猜想:可利用文中信息,譬如肖邦經常探望故里,譬如他去巴黎,要從首都到這里告別等。篩選并提取這些信息,再作必要的信息整合和語言加工進行回答。
b.設計思考:此環(huán)節(jié)意在引導學生”細讀”作品,揣摩語言和篩選重要信息。如能著重仔細閱讀肖邦寫給友人的信,從中感受他對故里(“故園的景色”)的熱愛,從而順理成章地引入下一環(huán)節(jié):情系”故園”(祖國)。
4.情系”故園”(祖國)(先組織學生適當交流和討論,然后回答有關問題)。
a.引導學生讀教材第14頁的一句話:在他心目中,這小小的莊子就是整個祖國鄉(xiāng)村的象征。溫馨提示:熱那佐瓦沃拉的景色正是波蘭鄉(xiāng)村的景色,肖邦對故里的情感正是對波蘭的情感。
b.讓學生齊讀教材第13頁的”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樂最理想的序曲”一段。教師板書”蔚藍”兩字。溫馨提示:蔚藍的音樂,即肖邦音樂的重要特質。如條件許可,在學生朗讀過程中配以肖邦的《夜曲》,以渲染情景,加深體悟。
c.肖邦對故園的情感。結合文段,結合肖邦的生平(再次呈現介紹肖邦的幻燈片)來體會這位偉大藝術家坎坷的人生和他對祖國深沉的愛。
d.”深度理解”:學生再次分別朗讀反映肖邦故園(包括小屋、熱那佐瓦沃拉、祖國)與他的音樂關系的語段,加深理解。問題(4):從全文看,肖邦音樂與”故園”之間有怎樣的內在關系?
a.答案猜想:肖邦的`故園四季美景的樸素、淡雅、持久、深沉,激發(fā)了肖邦對故鄉(xiāng)的深深眷戀之情,賦予了肖邦創(chuàng)作的樂曲具有山水田園詩般風格。同時也表達了肖邦對民族獨立的渴望以及憂國憂民的情懷、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頑強不屈的戰(zhàn)斗意志。
b.設計思考:這篇散文雖然大多在描寫肖邦故鄉(xiāng)的自然景色,但主題卻在肖邦,在肖邦的音樂與故鄉(xiāng)、祖國的關系,在肖邦的愛國情懷。本文通過對肖邦這位偉大音樂家的成長與藝術創(chuàng)作,深刻地說明祖國對于一個人的價值。沒有波蘭,就沒有肖邦,就沒有肖邦的音樂。波蘭是肖邦音樂的靈魂。而反過來肖邦及肖邦的音樂又成為波蘭民族精神的體現。”祖國與人”就構成了這種雙向交互的特殊意義。
這個過程中,還可用多媒體呈現肖邦的名言:祖國,我永遠忠于你,為你獻身,用我的琴聲永遠為你歌唱和戰(zhàn)斗!
如果時間和條件允許的話,還可欣賞肖邦的《瑪祖卡曲》,在音樂聲中感受肖邦琴聲中對祖國的愛。
四、探究精妙
1.升格”故園”(精神棲息地)。溫馨提示:把”故園”提升到”精神棲息地”的高度來認識,估計學生會難以回答,因而不強求學生說出滿意的答案或者不去強求學生贊同教師的理解。教師可以將這一環(huán)節(jié)作為一個能力提升,以小結的方式簡單帶過,可以結合肖邦要把他的心臟運回祖國的故事來增強感染力。
2.圣化”故園”(圣地)。問題(5):舒曼把肖邦的音樂稱為”藏在花叢中的大炮”,根據是什么?
a.答案猜想:歷史上的’波蘭民族一直是弱小的。但如此弱小的民族,卻孕育了肖邦這樣足以塑造波蘭文化信心的民族精神支柱般的偉大藝術,”美好的音樂”也是極具戰(zhàn)斗力的”斗爭的武器”。
b.設計思考:此步驟以舒曼的比喻句入手,品析”肖邦之家”的作用。這個過程中,需要細讀景色描寫,概括景物特點,說說景物描寫的作用,體會肖邦情感的魅力、肖邦音樂的魅力?傊,在回答問題的同時也就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肖邦”的多種魅力。
3.在肖邦的音樂聲中布置學生緩慢地齊讀文章最后4個自然段,然后回答問題。問題(6):肖邦的生命早已終結,為什么第25段還說”只有他還住在這里”?
a.答案猜想:因為肖邦的靈魂永在,肖邦的音樂永在。肖邦的故園,是他成長的故園,是孕育了他的音樂的故園,是他靈魂最后歸宿的故園,也是所有熱愛音樂的人的故園,更是波蘭人民的精神家園。
b.設計思考:這一環(huán)節(jié)在于通過重點語句的理解和分析,深層次地揭示肖邦、故園、肖邦音樂、祖國、精神等之間的密切關系。問題(7):在倒數第3、4段文字中,作者主要運用什么表現方式?抒發(fā)了怎樣的情感?
a.答案猜想:主要運用形象的描寫、豐富的聯(lián)想、鮮明的比照和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抒發(fā)了對肖邦及肖邦音樂的深深敬意、深切懷念和由衷贊美之情。
b.設計思考:此環(huán)節(jié)重在讓學生注重散文的”寫景”和”抒情”的關系。這是閱讀許多文學性較強的散文的關鍵之一,也是引導學生學會鑒賞作品的重要途徑。
五、珍藏肖邦(小結)
同學們,歷史永遠不會黯淡那些對祖國懷有深沉之愛的不凡靈魂。肖邦因為音樂而偉大,也因為音樂而閃爍。今天學習了這篇《肖邦故園》,我們不但近距離地多角度地認識了肖邦,而且還漫游了那個風景迷人名聞遐邇的”肖邦故園”。當然,學習作品只是一個簡短的過程,而感受肖邦卻是永恒的主題。讓我們珍藏肖邦吧,為了靈魂的鮮活和精神的富有!
《肖邦故園》教案 10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走近肖邦,了解肖邦,與偉大的靈魂對話。
2.欣賞文章景物描寫,理解景物描寫與音樂之間的關系。
3.理解“這里最美的是冬天”,進而理解故園的文化內涵。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大家都知道肖邦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那么,肖邦為什么如此地偉大呢?他的音樂為什么如此地受歡迎呢?今天,就讓我們帶著這樣的好奇一起走進《肖邦故園》,或許能略見一斑吧。
二、景物——音樂欣賞
漫步故園。故園風光無限,這里我們主要欣賞作者匠心獨運的故園的四季景色。
。ㄒ唬┱垖W生快速找出課文中描寫的故園四季景色的段落。
明確:課文第7段和課文第21——27段。
。ǘ├首x,欣賞四季景色,并用自己的話分別概括出四季景色的特點。
學生朗讀、交流,明確:
春天——柔嫩
夏天——悠揚、清麗
秋天——熱烈而感傷(學生容易忽略“熱烈”,教師提示“這是鄉(xiāng)村婚嫁的季節(jié),時不時有一陣小提琴聲傳到這里”)
冬天——深沉、悠遠
教師點撥:這里,教師要引導學生把第20段的內容結合起來品讀。
我們帶著驚訝和柔情望著這幢實為波蘭民族精華的樸素小屋。它像一只輪船,漂浮在花園綠色的海洋里,花園里的一草一木,都經過了精心的栽培,因為這花園也想與肖邦的音樂般配。
花園——音樂
春天:如此嬌嫩的色調,酷似一首最溫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鍵上的輕盈的速奏。
夏天:宛如歌中的疊句;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宛如f小調敘事曲開頭的幾節(jié);猶如是在聚精會神地傾聽這獨具一格的音樂的悠揚的旋律,清麗的和聲。
秋天:這是鄉(xiāng)村婚嫁的季節(jié),時不時有一陣小提琴聲傳到這里;就像憂傷的奏鳴曲中那結尾的令人難忘的三重奏。
冬天:只有無邊的靜寂。
把課文第21——27段和第7段結合起來,學生不難領會“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樸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作者為什么不厭其煩地寫四季景色呢?第7段交代了四季景色的特點,課文第21——27段又用了那么多的筆墨細細描寫四季之景,不是有重復啰嗦之嫌嗎?這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課文第21——27段尤其強調四季之景與音樂的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是為了告訴我們肖邦的音樂與這片土地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細心的同學會發(fā)現,正如作者課文第8段第1句所說“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樂最理想的序曲”。這片土地是肖邦音樂的創(chuàng)作源泉,她滋養(yǎng)了肖邦,滋養(yǎng)了肖邦音樂的民族精神。當然,這兩處的四季之景寫法上也正契合了音樂的重章疊唱之法。
。ㄈ┱n文第24段開頭“然而,這里最美的是冬天”,這是為什么呢?
1.教師范讀課文,引導學生注意這里的冬天有沒有什么特別的景色。
2.學生討論、交流。
3.教師點撥:仔細看課文,冬天的景色,作者只具體寫了兩句話
請看吧!四野茫茫,白雪覆蓋的房舍安然入夢;▓@的樹木變成了水晶裝飾物,且會發(fā)出銀鈴般清脆的響聲,就像昔日掛在馬脖子上的鈴鐺。
難道白雪覆蓋的房舍最美?難道花園的樹木最美?好像都不是很能讓人信服。那么請看作者連用了6個“沒有”,既然是“沒有”,那又有何美呢?關注三個“只有”。
只有無邊的靜寂
只有他還住在這里
只有音樂長存
第一,只有無邊的靜寂——環(huán)境是靜寂的;心境也是靜寂的。
、佟皼]有母親,沒有姐妹”(引導學生注意前文第10段寫給友人的信“我懷念我的家、我的母親、我的姐妹。愿上帝保佑她們萬事如意!我的藝術何在?我的一腔心血在什么地方白白耗盡了……我如今只能依稀記得國內唱的歌。”)孤獨、思念故園之苦。
、凇爸挥袩o邊的靜寂”“只有他還住在這里,獨自一人在雅致的房間里來回踱步”孤獨、思念故園之苦。
第二,只有他還住在這里——已經逝世了一百多年的肖邦真的還住在這里嗎?
臧克家說過“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肖邦,人已經死了,但是他的精神還活著,因為他的音樂。
第三,只有音樂長存——為什么呢?
我們可以看看課文哪些地方提到了肖邦音樂的.影響呢?課文第14——19段寫到:
、倌蟮木裣硎
②斗爭的武器,“花叢中的大炮”
③民族的最堅韌的紐帶,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礎
小結:人因為音樂而長存;音樂源于故園,又因故園情懷而不朽;故園因人而永存。人、音樂和故園三者交融。作家在這里已不再是簡單地寫景了,而是將敘述的角度轉向人的內心感悟,轉向從心靈深處去感知和理解肖邦。在這里冬天的“最美”之景物已不再是簡單意義上的四季之景了,更準確地說,應該是一種情感之美、精神之美。當一切已成往事,只有音樂家的崇高人格永存,只有音樂家的精神長存,這才是作者所說的“最美”呀!
用心靈去感受。正如作者課文中反復提到的一句話“你是在和肖邦促膝談心”,同學們,你感受到了你是在和肖邦“促膝談心”嗎?
三、感悟、升華
師生齊讀課文第24——27段
艾青有一句話“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肖邦也有一句話“祖國,我永遠忠于你,為你獻身,用我的琴聲永遠為你歌唱和戰(zhàn)斗!”
我們欣賞四季之景,我們用心去領悟“這里最美的是冬天”,伴著肖邦的夜曲,我們帶著對肖邦的了解,我們發(fā)現:故園,在這里,已不再是前文提到的簡樸、清寒的小屋了,她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她是肖邦的心靈的棲息地,她是肖邦的精神家園。
《肖邦故園》教案 11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肖邦的相關文學常識。
2.進一步理解故園的文化內涵,提升愛國主義的情操。
二、教學重、難點
1.肖邦音樂對后世的影響。
2.思考肖邦故園和肖邦音樂之間的內在關系,明確愛國主義思想這根紐帶。
三、課時安排1課時
重點字詞
馬廄jiù夙sù愿瘠jí薄繾綣qinqun天籟lài簌sù簌
命運多舛chun通衢qú大道玲瓏剔tī透煢qióng煢孑jié立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今天我們來學習《肖邦故園》,這依然是一篇表明愛國主義情感的文章,與前面兩篇文章不同的是,這篇文章不僅僅在于描寫祖國、故鄉(xiāng)的自然環(huán)境,更重要的是它還探索了祖國、故鄉(xiāng)與一個人成長、成熟的關系。
二、作者簡介
肖邦(1810-1849)是波蘭最偉大的作曲家、鋼琴家。在母親的影響下,他從小對波蘭的民間音樂十分熟悉和喜愛。6歲就開始學習鋼琴,7歲學習作曲,8歲便在音樂會上登臺演出,16歲時進華沙音樂學院作曲班,不到20歲已是華沙很有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國首都巴黎,與當時著名的音樂家柏遼茲、李斯特等來往密切。這期間,肖邦無論在鋼琴演奏方面,還是在音樂創(chuàng)作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這時寫成的。肖邦在巴黎的歲月,也是他的祖國波蘭遭受沙皇俄國蹂躪的年代,所以,肖邦這時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對被侵占的故國家園的懷念,對民族獨立的渴望和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思鄉(xiāng)情,亡國恨,時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來。當沙俄授予他“俄國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時,肖邦嚴辭拒絕,表現出一個愛國藝術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氣節(jié)。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臨終前,他囑咐親人把他的心臟運回波蘭,以安慰他那顆赤子之心。
肖邦的創(chuàng)作以鋼琴作品為主,還涉獵各種舞曲、幻想曲、敘事曲、諧謔曲、前奏曲、練習曲、奏鳴曲等。他的音樂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獨樹一幟的浪漫抒情風格,激昂雄壯、氣勢磅礴的旋律,色彩豐富的和聲,為歐洲的浪漫主義音樂增添了奪目的光彩,被稱為“浪漫主義的鋼琴詩人”。
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音樂家,波蘭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華沙舉行一次“國際肖邦鋼琴作品比賽”,這是國際上水平最高、影響最大的`鋼琴比賽之一。
三、分析課文
。1)文中描寫肖邦故園特征的詞句有哪些?找出重點詞語。
明確:“簡樸”“清寒”“簡陋”
。2)“肖邦故園”是“簡樸,清寒,簡陋”的,難道肖邦故園僅僅是肖邦的出生地?
明確:故園不僅僅是肖邦的出生地,更是肖邦音樂創(chuàng)作的源泉和動力。
(3)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
……
當我們在他降生的那間凹形小室里看到一只插滿鮮花或綠枝的大花瓶,我們就會想到那不是花瓶,而是一個源泉,它噴射出金光閃閃的清流——他的音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流。
分析:作者通過聯(lián)想和比喻,寫出了肖邦故園的一花一草,在點燃音樂家創(chuàng)作靈感和火花過程中的作用,說明肖邦享譽世界作品,是與故園和祖國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的。故園美麗的自然景物,是他創(chuàng)作中不竭的清流和源泉之一。
……
總結:這篇文章通過肖邦這位偉大的音樂家的成長與藝術創(chuàng)作,深刻說明了祖國對于一個人的價值?梢哉f沒有波瀾,就沒有肖邦,就沒有肖邦的音樂,波蘭是肖邦音樂的靈魂!
。4)這篇文章最華美的內容是對“肖邦故園”四季景物的描寫,請從文章中找出來,說說不同景物的特點是什么?作者這樣描寫的用意何在?
春天:嬌嫩溫柔,輕盈明麗使人聯(lián)想起肖邦最溫柔的曲子和輕盈的速奏。
夏天:成熟清麗,馥郁悠揚使人回憶起了肖邦成熟的作品,那宛如船歌的琶音,f小調敘事曲和悠揚的旋律、清麗的歌聲。
秋天:歡快喜悅,憂傷郁悶使人理解了憂傷的鳴奏曲
冬天:純白空曠,靜寂孤獨使人聯(lián)想起當年肖邦銀鈴般的音樂……
總結: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肖邦故園的春夏秋冬四季美麗的自然景物,并把它們與肖邦音樂自然融合在一起,寫得如詩如歌,令人陶醉。
四、課文小結
本課意在突出肖邦的愛國主義熱情,通過肖邦故園這個線索,引導學生對肖邦的祖國波蘭以及他的傳奇人生經歷、音樂創(chuàng)作有個具體深刻的認識,以此來突出肖邦故園對肖邦音樂創(chuàng)作的影響,明確肖邦的愛國主義激情是他創(chuàng)作的源泉,他的音樂的影響已經超越了波蘭,而是影響了歐洲甚至世界上所有的被壓迫的民族。
【《肖邦故園》教案】相關文章:
肖邦故園優(yōu)秀教案08-29
《肖邦故園》公開課教案07-16
肖邦故園教學設計07-26
肖邦故園公開課教案設計09-10
肖邦故園教學設計4篇08-06
肖邦故園的課文教學設計06-12
高考作文素材大全:肖邦的遺愿11-13
高考作文素材名人類積累:肖邦06-08
高中教案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