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酸的通性的教學設計
一、知識教學點
1、酸的分類、命名。
2、酸的通性。
3、金屬活動性順序。
4、pH——酸堿度的表示法。
5、堿性氧化物。
6、中和反應的概念。
二、重、難、疑點及其解決辦法
1、重點:酸的通性,金屬活動性順序以及溶液的pH值。
2、難點:使學生增長知識的同時,逐步掌握一些分析解決問題的辦法。
3、疑點:(1)金屬活動性順序。
(2)酸堿性與酸堿度。
4、解決辦法:
。1)通過復習鹽酸、稀硫酸的化學性質(zhì)概括出酸的通性,既讓學生了解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又培養(yǎng)了他們的比較、歸納能力。
。2)通過學生分組做實驗8-19,理解金屬的活動性是不同的,進一步引出金屬活動性順序。
(3)通過學生自學第三節(jié)有關(guān)pH值的內(nèi)容和教師的進一步引導,使學生了解溶液的酸堿性和酸堿度。
三、教學過程
:復習第二節(jié)的內(nèi)容。
:一、酸的分類和命名
。赫n前準備一些習題,上課時讓學生完成下列習題:
。簩懗鱿铝形镔|(zhì)的電離方程式:
HCl、HNO3、H2CO3、H2S、H2SO4、H3PO4
。和ㄟ^學生寫出上述物質(zhì)的電離方程式,引導學生可按酸的組成情況抓住共性來考慮怎樣分類。酸可以按是否含有氧元素可分為含氧酸和無氧酸;或者按電離時能生成氫離子的個數(shù),可以分為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兩種方法進行分類。最后從熟悉的含氧酸和無氧酸的名稱抽象出酸的命名方法。
。 含氧酸:HNO3、H2CO3、H2SO4、H3PO4(某酸)
無氧酸:HCl、H2S、HI、HBr(氫某酸)
一元酸:HCl、HNO3、HI、HBr
二元酸:H2CO3、H2S、H2SO4
三元酸:H3PO4
二、酸的通性
。和ㄟ^復習鹽酸、稀硫酸的化學性質(zhì),引導學生概括出它們的共性——即酸的通性。
:1、與酸堿指示劑反應
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使無色酚酞試液不變色。
2、酸+活潑金屬=鹽+水
3、酸+堿性氧化物=鹽+水
4、酸+堿=鹽+水
5、酸+某些鹽=新鹽+新堿
三、金屬活動性順序
。鹤鰧嶒8-19,銅、銀、鋅、鎂、鐵與稀硫酸反應,由實驗現(xiàn)象討論其實質(zhì),最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不同種金屬其化學活潑性是不同的,由此引出金屬活動性順序表。
。航M織學生通過看書閱讀得出以下兩點:
:(1)金屬活動性是指金屬原子在水溶液中丟失電子的能力,金屬的位置越靠前,金屬在水溶液中就越容易丟失電子變成離子,它的活潑性就越強。
(2)排在氫前面的金屬能置換出酸里的氫,排在氫后面的金屬則不能。
。鹤詈髲娬{(diào):“酸+金屬=鹽+氫氣”中:①金屬必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氫的前面;②酸不包括濃硫酸和硝酸;③金屬如果是鐵,則生成亞鐵鹽。
:四、pH——酸堿度的表示法
:如何試驗溶液中是呈酸性還是呈堿性?
。和ㄟ^學生的回答,舉一些例子說明在生產(chǎn)、科研、生活中,有時只知道溶液是呈酸性或呈堿性還是不夠的。例如,電鍍廠的酸液和人體的胃液都是酸性的,但是兩者所起的作用卻大不相同。引出溶液的酸堿度,即溶液酸堿性強弱的程度,進一步引出pH值和pH值的范圍和如何測得溶液的pH值。
最后請學生閱讀有關(guān)材料,使他們體會測定溶液酸堿度在生產(chǎn)、生活和科研中的實際意義。
。簆H值的范圍:0—14
7
0——————————————14
中性
酸性增強 堿性增強
pH值=7時,溶液呈中性。
pH值>7時,溶液呈堿性。
pH值<7時,溶液呈酸性。
測定溶液中pH值最簡便的方法是使用pH試紙。
四、布置作業(yè)
完成教材P164頁習題。
【化學酸的通性的教學設計】相關(guān)文章:
九年級化學《酸的通性pH》教學設計08-13
《酸的通性PH》九年級下冊化學教學設計10-19
《酸的通性 pH》九年級化學下冊教學設計09-24
酸的和甜的教學設計08-23
酸及其性質(zhì)教學設計09-15
酸的和甜的精選教學設計09-02
酸的和甜的教學設計10-06
初三化學酸和堿的教學設計(通用10篇)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