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立案階段法官釋明權的行使
導語:近年來,基層法院受理的訴訟案件整體有明顯增加,但當事人的訴訟水平并未見明顯提高,因此,在立案階段的法律釋明工作就顯得尤為必要。小編認為對以下四點需進行立案釋明。
1、訴訟請求不明確。
起訴時,起訴狀上的訴訟請求意思表達不明或存在歧義的,如離婚案件,訴請要求被告承擔子女撫養(yǎng)費,卻不寫明撫養(yǎng)費的具體數(shù)額;涉及賠償類案件,訴訟請求未寫明賠償金額等。此時,法官應及時將該情況予以指出,建議當事人及時更改,若當事人因某種原因不能或不便在立案階段作出更改,可提醒其在訴訟階段向承辦法官提交相關書面說明,使得訴訟請求達到明確具體的法定要求。
2、訴訟請求不合理或相互矛盾。
明顯荒謬、不合理甚至是錯誤的訴訟請求是應當要求當事人剔除或更正的。例如,一起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案件中,原告訴請賠償金額為300萬元,該標的額明顯高于當?shù)刭r償標準,且參考以往該類案件的裁判結果都不可能達到,法官應該在立案階段告知當事人該訴請的不合理性,避免其承擔不必要的高額案件受理費。遇到該類情形,法官有責任避免當事人明顯的不合理訴訟行為,同時考慮到審判的社會效果及司法公信力等方面,法官也應該加以釋明。
3、訴訟請求存在明顯遺漏情形。
起訴階段,法官不應僅僅單純的完成立案行為,應該了解當事人的訴訟目的。如常有當事人拿著確權判決或形成判決文書到法院申請強制執(zhí)行,但作為從事法律工作的人員都知道這樣的判決文書是不具有可執(zhí)行性的。而不具有法律常識的當事人很可能無法理解,就非常容易引起當事人對司法的不滿。對此,在立案時,法官若能充分了解到原告訴訟的目的,給其一定的法律釋明,告知其相關具體的法律規(guī)定,完善訴訟請求,避免后續(xù)矛盾的發(fā)生。
4、權利請求基礎不明確。
所謂權利請求基礎,簡單來說就是得以支持原告訴訟請求的法律依據(jù),但實踐中,往往原告并不知道該法律依據(jù)是什么,這樣也很容易導致訴訟請求的矛盾。例如,原告訴請要求被告承擔違約責任,并賠償損失。這很可能是將合同糾紛與侵權之訴混為一談,對此,法官可以對權利請求基礎,即其混淆的相關法律進行釋明,通過具體的法律釋明讓當事人在兩者之間做出一個選擇。
【立案階段法官釋明權的行使】相關文章:
會計職稱考試《中級經(jīng)濟法》考點:抗辯權的行使10-21
Linux 命令行使用技巧09-27
依法行使權利教學設計(通用6篇)07-10
中級會計職稱考試經(jīng)濟法考點解讀:抗辯權的行使10-17
擔保法關于抵押權與租賃權優(yōu)先權09-24
識字教學階段總結10-17